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

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

第三讲 身边的化学物质(一)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可以说化学物质无处不在。

一、水和溶液

1、水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水覆盖了地球大约3/4的表面,但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百分之一。要合理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水的组成和性质

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熔点)为0℃,沸点为100℃。在4℃

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 /㎝3。

①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② 水是一种较稳定的化合物,在高温或通电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H 2O 2H 2↑+ O 2↑

在常温下水能跟钠、钾等活泼金属反应,在高温条件下,水蒸气能跟铁等金属反应。 2Na + 2H 2O = 2NaOH + H 2↑

3Fe + 4H 2O (气) Fe 3O 4 + 4H 2↑

水还能跟某些非金属、某些氧化物反应

SO 3 + H 2O = H 2SO 4

Na 2O + H 2O =2NaOH

CaO + H 2O = C a (O H )2

(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氧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火焰上方倒置的小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2H 2 + O 2 2H 2O

2、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一)溶液和浊液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悬浊液:悬浮着由很多分子集合成的固体小颗粒,静置分层。

乳浊液:分散着由很多分子集合成的液体小液滴,静置分层。

(二)溶液的基本知识

(1)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在溶液中,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是几种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判断溶液的关键是:

①必须是混合物。 通电

高温 点燃

②必须是均一、稳定、透明的两者缺一不可,所谓均一,是指溶液中任何各单位体积里含有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数相等,所谓稳定,是指在外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溶液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以水为溶剂的溶液是水溶液(简称溶液)。(2)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一般所说的溶液是指水溶液,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加入的物质不仅能溶于水,还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时,溶质应是反应后的生成物。溶剂仍是水,例如:生石灰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不是生石灰而是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溶剂仍是水。又如锌加入稀硫酸后溶质应是硫酸锌、溶剂仍是水,对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溶质是无结晶水的化合物部分,如CuSO4·5H2O溶于水后,该溶液的溶质是CuSO4,而不再是CuSO4·5H2O。以其他液体物质(如酒精、四氯化碳、丙酮、苯等等)为溶剂的溶液是非水溶液,如碘酒(是将固体碘及碘化钾溶解在酒精里制得的)。

(3)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再溶解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溶液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的多少,与温度无关。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是否达到了最大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限制,它们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浓稀无关。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所以溶解度很大的溶质形成的饱和溶液当然是浓溶液,而溶解度很小的溶质即使形成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大小,除了跟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之外,还跟溶剂的性质、外界的温度有关。如果是气体溶质,还受压强影响。

定量:溶解度

②溶解度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量的限度,它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也与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种类等)有关,气体溶解度还与压强有关。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如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固态物质溶解度确定,必须同时满足四要素:

a.一定温度,

b.溶液是饱和状态,

c.溶剂是100克,?

d.溶质是溶解的最大克数四个条件。

③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的关系

(5)?溶解度曲线

是用直角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以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S),横坐标表示温度(t),把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标在图上,所画出的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溶解度一般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有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如硝酸钾、氯化铵等),其溶解度曲线比较陡(陡升型);有些受温度影响较小(如氯化钠),其溶解度曲线比较平缓(缓升型);但是,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Ca(OH)2 ] 的溶解度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下降型)。

②因为,曲线是连续的,所以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在相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它主要应用有:

①可从溶解度曲线上粗略地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及各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趋势。

②利用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查到曲线所示温度范围内的任何温度时的溶解度。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还可以比较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比较达到同一溶解度数时各物质所需温度的高低。

③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溶液里是否饱和,

④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选择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例如:根据下面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5)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初中化学知识中主要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通常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式计算:

要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没有单位。任何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总是小于1(或100%)。如为1(或100%),则已为纯净物质,不是溶液了。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与温度无关。③溶液饱和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相互有着密切联系,溶液不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与溶解度相互换算。④溶液稀释或混合时,稀释或混合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典型例题】

【例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属于悬浊液的是(),属于乳浊液的是()。

A. 将少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后得到的混合物

B. 液氮

C 牛奶

D. 碘酒

解答:溶液:D 悬浊液:A 乳浊液:C

精析: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后得到碳酸钙固体,因此形成悬浊液。液氮是纯净物,牛奶是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的,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例题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 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 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溶剂一定是水

解答:C

精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其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存在形式:混合物。B选项没有指明是混合物,如蒸馏水也是均一、稳定的,但它属纯净物。

【例题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A. 浓盐酸

B. 镁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

C. 75%的酒精

D. 2g甲与8g乙的两种液体形成的溶液

解析: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且按溶质、溶剂的判断依据:当不指明溶剂或有水存在时,以水作为溶剂,因此A、C中溶剂都为水。B中化学反应后的溶液应该是MgSO4溶液,其中MgSO4作为溶质,水作为溶剂。而D中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则是以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例题4】下列说法对吗?错误的说明理由:

A. 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B. 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

C. 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D. 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E. 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

解析:A错,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如纯水。

B错,因为糖水与盐水混合后,既是糖溶液也是盐溶液,只是溶质有两种。

C错,均一、稳定是溶液必须具备的特征,但无色、透明并不是溶液必须具备的特征,且无色与透明并不是一回事。

D错,上述情况只是味觉逐渐迟钝而造成的错误感觉。这里应该强调溶液的均一性,这是溶液的本质特点。

E错,溶液中溶质分散成的粒子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如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

答案:A、B、C、D、E都错,理由见解析。

【例题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 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少许硝酸钾

C. 在一定温度下,向食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许食盐,溶液质量分增大

D. 当溶质的固体与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解答:D

精析:A项忽略了一定温度的前提条件。一定温度下饱和食盐溶液不能溶解食盐但可以溶解其它物质,但不能再溶解食盐了。

【例题6】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加入溶质

D. 倒出溶剂

解答:C

精析: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只能将随升温或降温溶解能力升高或降低的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而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加入溶质均可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溶剂不能单独倒出。

【例题7】将10克某物质投入到90克水中,使之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 一定等于10%

B. 一定大于10%

C. 一定小于10%

D. 上述三种都有可能

解答:D

精析:如物质与水不反应(如氯化钠),则质量分数等于10%;如物质与水反应(如氧化钠),则质量分数大于10%;如物质是结晶水合物(如胆矾),则质量分数小于10%。

【例题8】两种能溶于水且能起反应的块状固体A、B,反应最快的情况是()

A. 两种块状固体接触

B. 将两种固体研细拌和

C. 将A、B溶于水,混合并搅拌

D. 一种块状固体与另一种粉末混合

解析:在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为加速化学反应,常把可以反应且可溶于水的物质配成溶液再使其反应。所以两种物质在溶液中接触最充分,反应最快。

答案:C

【例题9】下列生活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A.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 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 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表面脏物

D. 用铅笔芯的粉末使锁的开启变得更灵活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汽油和油渍都是有机物,汽油能溶解油渍;食醋能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在空气中,铝的表面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选项C错误: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可作润滑剂,因此选项A、B、D正确。

答案:C

【例题10】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溶液中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 溶质含量较低的澄清石灰水

B. 还能再溶解食盐的蔗糖溶液

C. 蒸发掉部分水后有晶体析出的溶液

D. 还能再溶解氯化钠的食盐水

解析:在温度不变,溶剂一定情况下判断该溶液是否饱和,关键看能否再溶解该溶液中的溶质。溶质含量较低与能否再溶无关,也就是说在溶质含量低的澄清石灰水中,若加入溶质氢氧化钙可能再溶,也可能不溶,A无法判断;能溶解食盐的蔗糖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溶质蔗糖则可能不溶,B也无法判断;蒸发掉部分水后有晶体析出,相对于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溶质,有固体剩余,C一定是饱和溶液;氯化钠溶液中还能溶解氯化钠,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例题11】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 稀溶液

B. 含有100g水的溶液

C. 浓溶液

D. 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饱”是指在两个条件下不能再“吃”,与溶液的浓、稀及溶剂的量没有必然的关系。

答案:D

【例题12】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若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②;③。而要将一瓶饱和的石灰水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①;②;③·

解析:在一定量的水中,KNO3所能溶解的质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Ca(OH)2却相反。解答问题时,既要考虑到物质的共性,又要注意物质的特性。

答案:使KNO3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①加入KNO3,至不再继续溶解;②降低温度至刚好有晶体析出;③蒸发溶剂至刚好有晶体析出。而使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①降低温度;②加入溶剂;③通入适量的CO2后过滤。

4、空气

(1)空气的成分

在18世纪70 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K.W.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曾先后发现并制得了氧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https://www.sodocs.net/doc/9c1797376.html,voisier,1743~1794)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约占1/5 体积)

和氮气(约占4/5 体积)组成的结论。

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通过精确的实验证明,空气中除含有氧气、氮气外,还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其他气体和杂质。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含量计,大致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地区、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2)空气的利用

空气除了供给呼吸外,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

①氮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纯净的氮气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在水中很难溶解。在常压下,氮气冷却到-196℃时变成无色的液体。液态氮是一种优良的冷冻剂,在医学上用来保存血液和活组织。

氮气的化学性质较不活泼,不容易跟别的物质起反应,工业上利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也用于充填灯泡以减慢钨丝的蒸发,使灯泡经久耐用。氨气再经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可以制得氮肥、染料、炸药等多种含氮的物质。

②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一些工业生产中,常用它们作保护气。例如,焊接金等时,可以用氩气来隔绝空气,防止金属在高温下跟其他物质起反应。稀有气体在电光源中有特殊的应用。在灯管里充入氖气的氖灯,通电时发出的红色光,能透过浓雾,可用作航空、航海的指示灯。在灯管里充入氩气的氩灯,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在灯管里充入氦气的氦灯,通电时发出粉红色光;在不同材质的玻璃灯管里充入不同含量的氦、氖、氩的混合气体,就能制得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在灯管里充填少量的汞和氩气,灯管的内壁涂上荧光物质,通电时就能发出近似日光的可见光,所以叫日光灯。充填氙气的高压长弧灯,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可用于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照明。氖气、氪气、氙气还可用于激光技术。

(氧气和二氧化碳它的重要用途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

5、氧气

(1)氧气的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稍大,不易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83℃时在液化成淡蓝色液体,-218℃时凝结或雪花状的蓝色固体。

氧气与碳、硫、铁的化学反应和实验现象,归纳下表:

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它具有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如:碳、硫、磷、镁、铝、铁、铜等发生氧化反应。氧气能支持燃烧,某些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能燃烧。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剧烈,氧气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剧烈。

C + O 2 CO 2

S + O 2

SO 2 4P + 5O 2 2P 2O 5)

2Mg + O 2 2MgO

4Al + 3O 2 === 2Al 2O 3

3Fe + 2O 2 Fe 3O 4

2Cu + O 2 2CuO

(2)氧气的获得

① 实验室利用分解过氧化氢(双氧水)H 2O 2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2H 2O 2 2H 2O +O 2↑

此外,实验室还常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备氧气。

收集方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MnO 2

验满: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排水法,集气瓶口有气泡往外冒出。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在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加热分解反应中,MnO2均作催化剂。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只是改变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率,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②工业上主要是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先将空气净化,除去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再在低温下加压,使它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缓慢蒸发。由于液态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液态氮的沸点(-196℃)比液态氧的沸点(-183℃)低,因此,沸点低的液态氮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氧气加压到1.5×10 7Pa,贮存在蓝色并用黑字标明的钢瓶中。

③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如能使之复燃的无色气体是氧气。

(3)保护臭氧层

臭氧(O3)是一种具有蓝色的,带有刺激性腥臭手气味的气体,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

臭氧不溶于水,常温下不稳定,20分钟便自行分解:O3=O2+O,产生氧分子和氧原子。这个原子氧的能量很高,能杀死细菌和病毒。氧气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转变成臭氧。即:3O2=2O3。

大气中的臭氧90%聚集在距地面20-35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里,即臭氧层。在臭氧层约有3亿吨臭氧,臭氧可以把太阳射来的致命的紫外线转化为热,从而阻止了高能紫外线直接射到地面上危害生命。

讨论:臭氧层对人和生物的影响?

【典型例题】

【例题1】根据以下各组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一种淡黄色粉末,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一种黑色单质燃烧时,发出白光,其生成物是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3)一种光亮的细金属丝燃烧时,火星四射,?产生一种黑色的固体物质。

(4)一种暗红色粉末,燃烧时产生浓厚的白烟,生成物是白色固体。

解析:根据题意告诉的四种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时所发生的现象,可以推知都是能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的非金属或金属单质。联系已学过的几种典型非金属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知识,可知反应(1)?是硫燃烧,(2)是木炭燃烧,(3)是铁丝燃烧,(4)?是红磷燃烧。

答案:(1) S + O2 SO2(2) C + O2 CO2

(3)4P + 5O2 2P2O5(4) 3Fe + 2O2 Fe3O4

【例题2】四只没有标签的集气瓶,分别盛有空气、氮气、氧气和氢气,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

解析:空气、氮气、氧气和氢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用物理性质无法加以鉴别,应考虑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进行鉴别。

氮气和氧气都是空气的成分,在空气中氮气体积约占4/5,?氧气崐占1/5。氧气能支持燃烧,空气中由于氧气含量只有1/5,所以支持燃烧的性质不及纯氧;氮气既不能燃烧,又

不支持燃烧;氢气有可燃性。利用上述性质可把这四种气体加以鉴别。

答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四只集气瓶口,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木条火焰熄灭的是氮气;气体燃烧并有轻微爆鸣声的是氢气。

注意不能用带火星木条,因为带火星木条不易点燃氢气,因而不易跟氮气区别。

【例题3】某集气瓶盛有空气,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得到氮气,可用下列物质中的哪种物质在集气瓶中燃烧()

A. 细铁丝

B. 红磷

C. 硫磺

D. 蜡烛

解析:要通过燃烧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氮气,则必须考虑:一、所用的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二、燃烧后不能生成另一种气体。由于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而硫磺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不选A、C、D选项。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因此选B选项。

答案:B

【例题4】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解析: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不存在从属关系。化合反应着眼于生成物只有一种,氧化反应强调有氧参加反应。

答案:A

【例题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B. 催化剂必须加快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

C. 二氧化锰只能做催化剂

D. 加入催化剂,氯酸钾发生分解反应的温度降低并且放出氧气的速率增大

解析:催化剂是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的物质。改变并不只是加快,也包括减慢。化学性质不变,没有包括物理性质不变。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质量,生成物的质量是由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决定的。二氧化锰在氯酸钾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在高锰酸钾的分解反应中是生成物,在某些反应中也能作反应物。在氯酸钾的分解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既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也可以加快其分解反应的速率。

答案:D

【例题6】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解析:分解反应是一种反应物起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成物的反应。A、B、D都是分解反应。

答案:C。

【例题5】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时,加入高锰酸钾,也可使反应速率加快,为什么?可不可以说高锰酸钾是催化剂?

解析: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制氧气的催化剂,所以反应速率加快,高锰酸钾不是催化剂,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高锰酸钾已改变。

6、碳及其化合物

(1)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碳单质在常温下性质不活泼,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C+O2(足量) CO2(氧气充足)

2C+O2(少量) 2CO (氧气不充分)

C+CO2 2CO

C + 2CuO 2Cu + CO

(2)碳的氧化物

①碳的氧化物性质比较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与盐酸反应制取CO2。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CO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收集满了。检验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②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砍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一系列恶果。

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禁止森林乱砍滥伐,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等。

(3)碳酸和碳酸盐

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 === H2CO3

碳酸不稳定,很易分解,受热时会分解逸出CO2。

H2CO3 === H2O + CO2↑

向澄清石灰水(C a(O H)2水溶液)里通入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碳酸钙属于碳酸盐。?

CO2 + Ca(OH)2== CaCO3↓+ H2O

常见的破碳酸盐还有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

碳酸盐检验时,是将待测物(固体或溶液)加盐酸后,观察是否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或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典型例题】

【例题1】四只没有标签的集气瓶,分别盛有洁净的空气、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它们。

答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到四只集气瓶内。

空气:无明显变化;

氧气:燃烧更旺;

氮气和二氧化碳:熄灭;

再向熄灭的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的是氮气。【例题2】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请你指出

(1)图中编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

(2)指出图中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改正后的装置完成实验,现提供以下药品:

木炭、氧气、铁粉、氧化铜、浓盐酸、大理石、碳酸钙粉末、稀盐酸,你认为仪器①中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锥形瓶②长颈漏斗③导管④水槽

(2)①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插入到液面以下;②导管插入到液面以下;

③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3)大理石和稀盐酸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例题3】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填“A”或“B”)(1)若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气体应从装置的_____端通入;

(2)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装置的_____端通入;

(3)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内装满水,然后氧气从_____端通入;

(4)若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进行实验时,水应从_____端流入。

答案:(1)A (2)B (3)B (4)A

空气甲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气氨气

密度(g·L-1) 1.29 0.72 1.98 2.86 0.09 0.77

一体积水中溶解气体体积0.033 0.83 40 0.018 680 (1)收集甲烷使用的装置是_________;

(2)收集二氧化硫使用的装置是_________;

(3)收集氢气使用的装置是_________;

(4)只能用C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

答案:(1)B或C;(2)A;(3)B或C;(4)氨气

【例题5】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和木炭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解析:碳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因此,可将它们分别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都同样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由此即可证明。

【例题6】怎样用化学方法除去混入下列物质中的杂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

(2)氢气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

解析:由于主要成分与杂质的物理状态相似,而化学性质差异较大,故可选用适当试剂用化学方法除去杂质。在选择试剂时必须注意三点:①所选试剂与主要成分不发生反应;②所选试剂与杂质反应后的生成物,必须与主要成分状态不同,便于分离(或可转变为主要成分);③不能带入或产生新的杂质。

答案:(1)将混合气通入盛有灼热的氧化铜的玻璃导管,经充分反应后便使CO杂质转

变为CO2而导出。CO+CuO Cu+CO2

(2)将混合气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带双孔塞的洗气瓶内,使杂质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除去。导出的气体为氢气。CO2+2NaOH =Na2CO3+H2O

注意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CO2,因为溶质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极小,?在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极少,不能充分吸收掉CO2。

【例题7】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时,应选用()

A、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B、大理石和浓盐酸反应

C、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D、大理石加热分解

解析:由于块状大理石和浓盐酸反应较为剧烈,不易控制,加之盐酸具有挥发性,浓度越大挥发出的HCl气体越多,生成的CO2气体将混有HCl气体,使产物不纯。?当用混有HCl 气体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常常不会产生白色浑浊而影响实验效果。若选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开始时会有CO2气体产生,但由于生成的硫酸钙(CaSO4)微溶于水和难溶于酸。?逐渐沉积覆盖在大理石表面,就会使反应缓慢并趋于停止。大理石加热分解可得到大量的CO2气体,但必须在高温下煅烧,此条件在实验室不易达到,所以B、C、D都不宜采用。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反应比较平稳、易于控制,加之稀盐酸不易挥发出HCl气体,所以所得CO2气体纯度较高。

答案:A

【基础练习1】

(一)

1. 从一杯蔗糖溶液的上部取一些,测定它的密度为a克/厘米3,再从下部取一些,测定它的密度数值应为()

A. 大于a

B. 小于a

C. 等于a

D. 无法确定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B. 液态空气不是混合物

C. 凡是均一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D. 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得到的深紫色液体是悬浊液

3. 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A. 水是常用的溶剂,溶剂不都是水

B.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根本区别是它们的稳定性不同

C.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

4. 下面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凡是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 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C. 只有水才可作溶剂

D. 溶液都是由固体物质溶于水而形成的

5. 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 矿泉水

B. 糖水

C. 食盐水

D. 冰水

6.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澄清的石灰水

B. 空气

C. 洁净的食盐水

D. 胆矾(CuSO4·5H2O)

7. 若把90℃的某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溶液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B. 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

C. 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D. 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8.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用:()

A. 冷却结晶

B. 过滤

C. 蒸发结晶

D. 蒸馏

9. 把8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5℃,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A. 溶解度减少

B. 溶液由浓变稀

C. 溶剂的质量不变

D. 溶液的质量不变

10. 将50克30%的硫酸溶液和50克50%的硫酸溶液混合,则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 80%

B. 40%

C. 15%

D. 25%

11. 若要使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某溶液浓度增大一倍,可采用()

A. 加热使溶剂蒸发掉一半

B. 在其中增加10克溶质

C. 加热使溶剂蒸发掉50g

D. 加热使溶剂蒸发掉20克

12. 某液体如果是溶液,则一定是()

A. 一种固体溶解在一种液体里

B. 均一、稳定、无色、透明

C. 至少有两种物质组成,并且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 只有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13. 医疗用的碘酒是把碘溶于酒精制成的,其中是溶质,是溶剂,碘酒是。

14. 悬浊液里悬浮着由很多分子集合成的体小颗粒;乳浊液里分散着由很多分子集合成的体小液滴。

15. 日常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溶液,腌蛋用的盐水是氯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是,溶剂是;作为汽水是二氧化碳、蔗糖、香精的水溶液,其中溶质是;医用2%的碘酒溶液,则溶质是,溶剂是。

16. 将少量的①花生油、②食盐、③无水酒精、④碳酸钙粉末、⑤煤粉分别放到水里,振荡后能得到溶液的是,形成乳浊液的是,形成悬浊液的是。

17. 一试剂瓶的标签上写着“三氯化铁”,则试剂瓶中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18. 把36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60%的硫酸稀释成10%的硫酸,需加水毫升。

19. 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食盐水和白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

(2)悬浊液久置后上层液体就不再是悬浊液了()

(3)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4)浊液(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溶质的状态不相同()

(5)溶液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溶剂的体积之和()

(6)在泥浆中,泥沙是溶质,水是溶剂()

20. (1)我国青藏高原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道理。

(2)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从硝酸钾的浓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

(3)为什么常用蒸发的方法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食盐晶体?而用冷却的方法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提取硝酸钾晶?

(4)在25℃,有一种硝酸钠饱和溶液。写出把它变成不饱和溶液的两种方法。

(二)

1. 下列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 刷墙用的熟石灰粉与水混合调成的石灰浆

B. 乐果(农药)乳剂喷洒液

C. 液氧与氧气混合用于气焊

D.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氨水

2. 下列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化合物的是()

A. 稀硫酸

B. 碘酒

C. 液态氧气

D. 澄清的石灰水

3. 将饱和食盐水放在一敞口容器中,保持温度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容器内壁有少量食盐晶体析出,此时()

A. 溶液里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发生变化

B.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 溶液里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不发生变化

D. 食盐的溶解度变小以至有晶体析出

4. 下图是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2℃时,a与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B. 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

C. 温度从t1℃升高到t3℃时,b的溶解度增大

D. b中含少量a时,可用结晶法提纯b

5. 要增加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采用的方法是()

A. 加压升温

B. 加压降温

C. 减压升温

D. 减压降温

6. 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A.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 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 溶质的溶解度变小

D. 溶液的浓度变低

7. 常温下使硝酸钾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的最佳方法是()

A. 升高温度

B. 蒸发溶剂

C. 自然冷却

D. 先蒸发一定量溶剂然后自然冷却

8. 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能使其结晶析出的物质具备充分条件是()

A. 不溶性固体

B. 常温下溶解度很大的固体

C.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大的固体物质

D.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的固体物质

9.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B. 一定温度下,在50克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2克蔗糖,则此溶液的质量仍为50克

C. 某一饱和溶液无论温度如何改变,其总是饱和溶液

D. 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

10. 除去碳酸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钙的方法用()

A. 结晶

B. 过滤

C. 加热

D. 蒸馏

11 一堂初中化学课:首先教师在一只干燥的小烧杯中放几粒氢氧化钠固体,让同学们观察。发现白色的氢氧化钠固体很快表面变潮并粘在一起。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2.5%氢氧化钠溶液。其中甲同学的实验操作如下:

(1)称取2.5克固体氢氧化钠: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一质量相同的纸片,调整天平零点,然后在左盘放2克砝码,游码移至0.5克处(1克以下用游码),往右盘加氢氧化钠固体至天平平衡。

(2)配制溶液:用量筒取100ml水,然后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加入量筒中,边加边搅拌。教师对甲同学进行了指导,甲同学纠正自己操作的四处错误:

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设计3——4种方案(至少有一种化学方法),不需要混合物分离,也不引入其它杂质,将2.5%的氢氧化钠溶液变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所得方案如下:

【基础练习1答案】

(一)

1. C

2. A

3. B

4. B

5. D

6. D

7. A

8. C

9. D 10. B 11. C 12. C

13. 碘,酒精,溶液;14. 固体,液体;

15. 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蔗糖、香精,碘,酒精;

16. ②③,①,④⑤;17. 三氯化铁,水;

18. 1800;19. 对,对,错,错,对,错;20.(略)

(二)

1. D

2. A

3. C

4. D

5. B

6. B

7. D

8. C

9. C 10. B

11 略。

【基础练习2】

1.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下列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②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③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和塑料制品垃圾④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⑤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防止酸雨的形成

A. ③④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③④

2. 下表是某城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标准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A. 焚烧垃圾

B. 使用含磷洗衣粉

C. 汽车排放的尾气

D. 用煤和石油作为燃料

3. 下列各项中,成因果关系的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③一氧化碳排入大气中

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等氟氯代烃排入大气中

a. 形成酸雨

b. 产生温室效应

c. 破坏臭氧层

d. 使人中毒

A. ①—d

B. ②—a

C. ③—c

D. ④—b

4. 空气的成分是:①氧气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杂质。按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5.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空气中还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是有用的,其他是有害的

B. 空气中只有氧气能提供呼吸,氮气不能供给呼吸,且对人体有害

C. 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去,只留下氧气,更对人类有利

D. 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6. 从环境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整顿市容,拆除无轨电车空中的电缆和有轨电车的轨道,改用烧汽油和柴油汽车

B. 为了促进生产发展,推广城市居民购买私人汽车,限制自行车的行使

C. 控制和减少小型汽车、私人用车和出租车的数量,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D. 控制和减少燃油汽车的发展,发展电力交通工具和自行车的使用

7. 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

B. 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

C. 从液态空气中能分离出氮气,不能分离出氧气和稀有气体

D. 空气中含量最多且性质又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

8. 下列关于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 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在通常状况下,氮气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 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填充白炽灯的灯泡

D. 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不能用于生产氮肥

9. 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 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约为0.03%

C. 稀有气体的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D.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10.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空气

D. 氧气

11. 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造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碳

C. 可吸入颗粒物

D. 二氧化硫

12. 用足量的红磷放在一密闭的、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燃烧,燃烧后温度恢复到原温度,压强保持不变,则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体积约为原气体体积的()

A. 78 %

B. 79 %

C. 100 %

D. 无法判断

13. 有下列几种气体①汽车排放的尾气②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③海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④烧煤产生的烟气⑤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其中都能使空气受到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是()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⑤

14. 空气成分主要有、、、以及其他。按各种成分所占的体积分数计算,分别约为 %、 %、 %、

%以及 %。

15. 稀有气体是、、、、等气体的总称,它们含量较少却有很重要的用途,稀有气体一般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6.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

17. 19世纪末,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中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与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密度有0.0064 kg/m3的差异,他没有放过这一差异,在化学家拉姆塞的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氩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②瑞利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是纯净物

③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④瑞利发现,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密度大于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的密度

18. 人在平原地区呼吸正常,但进入高原,感到呼吸困难,是因为。

19. 下图是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在实验中,钟罩内的水为什么先下降后上升?

20. 有两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和氮气,试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

2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O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 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 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OmL刻度处,则说明: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

例如:_ 。

【基础练习2答案】

1. D

2. B

3. B

4. B

5. D

6. AB

7. A

8. D

9. B 10. C 11. C 12. B 13. C

14.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气体;21;78;0.03;0.94;0.03

15. 氦;氖;氩;氪;氙;很难

16. 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17. ①③

18. 在高原空气稀薄

19. 因为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使钟罩内压强增大,所以水面下降;当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时,由于氧气参加了反应,钟罩内压强减小,所以水面又上升。

20.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继续燃烧,则瓶内气体是空气;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瓶内气体是氮气。

21.(1)装置气密性好(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约在12ml的刻度线上(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ml的刻度线上(4)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基础练习3】

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加入催化剂一定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 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4. 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的空气中的氧气,在不产生其它气体的条件下,在容器中应该燃烧的物质是()

A. 硫粉

B. 蜡烛

C. 红磷

D. 木炭

5. 下列各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前者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后者有浓厚白烟生成的是()

A. 蜡烛、铁丝

B. 硫磺、红磷

C. 硫磺、木炭

D. 镁带、白磷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

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初中概念 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石蕊遇酸变红,酚酞遇酸不变色。) (2)酸+ 活泼金属→盐+ 氢气H2SO4 + Zn = ZnSO4 + H2↑ (3)酸+ 碱性氧化物→盐+ 水6HCl + Fe2O3 = 2FeCl3 + 3H2O (4)酸+ 碱→盐+ 水H2SO4 + Cu(OH)2 = CuSO4 + H2O (5)酸+ 盐→新盐+ 新酸2HCl + CaCO3 = CaCl2 + CO2↑+ H2O (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石蕊遇碱变蓝,酚酞遇碱变红) (2)碱+ 酸性氧化物→盐+ 水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碱+ 酸→盐+ 水Ba(OH)2 + H2SO4 = BaSO4↓+ 2H2O (4)碱(可溶)+ 盐(可溶)→新盐+ 新碱Ca(OH)2+ Na2CO3 = CaCO3↓+ 2NaOH △ (另:不溶性的碱受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Cu(OH)2CuO + H2O) (Al(OH)3叫氢氧化铝.当金属有两种价态,把低价的金属形成碱命名为“氢氧化亚某”.例如:Fe(OH) 2叫氢氧化亚铁.。 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有吸水性,易潮解(作干燥剂)有强腐蚀性。 Ca(OH)2俗名熟石灰、消石灰,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有强腐蚀性。)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a.正盐:电离时不生成H+和OH-的盐,可看成酸、碱完全中和时的产物,如,Na2CO3、Na2SO4等。 b.酸式盐:电离时生成H+的盐. 可看成酸碱中和时,酸过量、碱不足,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还剩余部分氢。如:NaHCO3、Ca(HCO3)3、Ca(H2PO4)2、CaHPO4等等。 盐的通性 (1)盐+ 活泼金属→新盐+ 新金属CuSO4 + Fe = FeSO4 + Cu (2)盐+ 酸→新盐+ 新酸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3)盐(可溶)+ 碱(可溶)→新盐+ 新碱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初高中化学教学差异及衔接建议(课堂参照)

初高中化学教学差异及衔接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不太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调查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甚至有些初中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化学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化学学习十分困难,产生了不少困惑,进而丧失了学习化学的信心。 高中教师反映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考试改革,可以说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之间已经出现了断层。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也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初高中教学差异剖析 1、教学目标 ⑴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启蒙教育 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

强调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初中化学学习成为记忆型学习,学生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 ⑵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科学基础教育 高中化学教育是在初中化学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既与义务教育衔接,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又为学生的分流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学生对其中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甚至在实际应用中还能有所创新。高中化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发展,促使学生建立量的观点;。 2、教材的跨越 初、高中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要求,导致初高中教材跨越较大,存在着脱节现象。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化学第一册在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第二节《离子反应》中就开始出现了较多的概念和应用(如化合价的计算,电子的得失、强酸、强碱、弱酸、弱碱、难溶性物质、挥发性物质、难电离物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而这些概念初中学生接触不多,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学过。这些接踵而来的概念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又强,成为很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拦路虎”。而接下来的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率》章节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难点知识。 3、教师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2017)全套精品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教材(2017)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教材分析 初中教材要求 高中教材要求 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 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 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 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 意义。 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和Cl - 构成的。

【资料6】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教材 (16讲 58页资料)

化学学科--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编者的话 “初中课改新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是教师们的共同感受。用初中课改教材的同学,不适应高中老教材。原本在初中成绩不错,可是上了高中就感到不适应新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并不是因为同学们学习能力不够,也不是高中教学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初中课改教材与高中教材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 初中新课程教材删除了繁、难、偏、旧的知识,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新知识的引入与日常生活很贴近,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可是高中使用的还是原教材,现行的初中新课程与高中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的空白,两者没有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同时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些给高中教师的教和高中新学生的学都带来巨大的障碍和困难,正是适应这一迫切需求,我们为广大师生献上了这本书作为新学期礼物。 探索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升入高中的“课改生”,要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一方面要填补知识漏洞,另一方面要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便使自己在高中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本书着眼学生的发展,将初中与高中学习的差别表述出来,将初中忽略的但高考必考的知识有机地渗透在高中的学习之中,同时还有学法指导。 希望本书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帮助,相信大家在读了本书之后,会有一定收获。 由于各种因素,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目录 绪言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对比及策略 第一讲化合价-----打开氧化还原反应的金钥匙 第二讲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基础 第三讲酸、碱、盐的概念-----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捷径 第四讲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习离子反应的前提 第五讲横看成岭侧成峰-----谈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类 第六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记忆的重要性 第七讲氧化物----- 对比学习过氧化钠 第八讲盐的分类------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基础 第九讲差量法------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

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 第九讲 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题型总结 1. 除杂题: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2. 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如:粗盐的提纯;BaSO 4和Na 2SO 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 和KNO 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 2和NaCl 的混合物。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 2CO 3溶液,得到BaCO 3和NaCl 溶液。 BaCl 2+ Na 2CO 3=BaCO 3↓+2NaCl 。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 2溶液,CO 2逸出。BaCO 3+2HCl =BaCl 2+H 2O+CO 2↑。最后分别将NaCl 溶液和BaCl 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 固体和BaCl 2固体。 注意: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 3. 物质的鉴别: 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如鉴别两瓶无色溶液哪瓶是NaCl 或KNO 3。我们只要把NaCl 溶液中的Cl -检验出来,即可认定NaCl 溶液,另一瓶则是KNO 3溶液。 (1)常见离子鉴别的特效试剂 H +和- OH :紫色石蕊试液或pH 试纸。 OH -:无色酚酞试液(可鉴别碱性溶液)——变红。 Cl -:AgNO 3溶液和稀HNO 3——有白色沉淀。 SO 42-:BaCl 2溶液和稀HNO 3——有白色沉淀。 -23CO :稀HCl 和石灰水——有CO 2↑。 -34PO :AgNO 3溶液——有黄色沉淀。 NH 4+:强碱溶液(NaOH )——有NH 3↑。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及初高中衔接教材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关键词:宏观组成,微观组成与结构,关于组成与结构的化学用语,分类思想,分类方法,分类标准 (依据)与示例,分类应用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份“化学元素”组成。虽然物质种类繁多(达3千多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化学元素只有100多种(现行元素周期表中排有112种元素)。这些元素又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简称“微粒”或“粒子”)形态存在于自然界,按不同的方式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宏观物质世界。 1.元素概念 。 【课堂练习】 (1)写出1-18号元素名称、符号 (2)元素符号的意义 (3)H、H2、H+、H-的共同点是什么? 2.原子 。 它由和构成。原子核由和构成,带正电荷,不带电,核内所有电荷总数称为“核电荷数”,同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原子,但这些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类原子。把不同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排序,所得序号数称为“原子序数”,即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其负电荷总数等于核电荷数,故原子呈电中性。 思考: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离核越近能量越,越稳定,离核越远,能量越越不稳定。最外层电子能量最,故化学变化中通常内层电子不发生变化,改变的往往是最外层电子(最外层电子也称为“价电子”)。 【课堂练习】 (1)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个电子;②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电子。③当最外层电子达到个时,达到稳定结构。 (2)画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氢原子②氧原子③硅原子 ④氯原子⑤钾原子⑥镁原子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化学知识储备匮乏是高中新生的最大特点,有效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有助于高一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点,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关键词】化学适应衔接 初中科学是兼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学生对化学并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化学知识储备量很匮乏的初中生刚进入高中的化学课堂时,显得很无力。其大多表现为“老师讲的时候好像听得懂,但自己做作业的时候速度很慢,正确率不高”。出现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就会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1.初高中教学内容之间存在重复、交错、衔接不到位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有些内容初中已经学过,但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如氧化还原的概念,初中是建立在得氧失和氧基础上的,是狭义的概念,而高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阐述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新课标删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内容,在高中教学却又要用到。如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电离的概念以及溶液导电性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2.初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问题。一些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不能及时改变学习习惯和调整学习方法,完成当天作业都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的时间,并往往造成了学习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前自学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总结梳理评估来加深理解,通过思考和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初、高中学生心理差异问题。初中生要适应高中学习和要求,心理必然要面临一个衔接过渡的阶段。这需要老师耐心教导,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建立自信,顺利完成过渡。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探究 1.专研初、高中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我认为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一的化学教师,光研究高中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出初中和高中教学中出现的重复、交错、衔接不到位的知识,并做到查漏补缺。如初中的复分解反应条件为:要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而到了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条件改为:要有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生成。但反应Na2CO3 + HCl → NaCl + NaHCO3无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为什么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终可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反应朝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点思考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点思考 课改后,很多高中新生入学后都碰到了相当多的学习难题,在化学上也不例外。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做好初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的衔接是课改后一个有意义的工作。笔者作为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经历了课改前、课改后,从事过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认真地思考以及与其他初高中一线教师进行研讨,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及初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衔接谈一些 心得。 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探究 1.中考改革影响 从1998年开始,福州市实行达标学校初高中分设。后来中考又出台了新规定:物理、化学科的成绩按等级制划分,达标普高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由此物理、化学的初中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高中教师普遍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学素质大幅度下降。由于等级制中只要B 级(百分制的70分以上)就可以上达标普高。而同样是B等级,也许70和7l、72区别不大,但与90分的学生区别就已经很

大了。因此也造成了高一新生语数英三科总分差不多,实际上理、化学科基础的差距已经是相当大。再者由此造成初三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都在语数英三科上打转,化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只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学生只要能考到70分以上,师生就都像解脱了一样。本来学生的弹性是很大的,要求高就会学好一点。要求低自然就点到为止。受到中考这根指挥棒的终极影响,使初中化学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2.教材改革的影响 在课改后的新大纲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的课程目标。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 加深学习的化学知识和以适应社会发展而提升能力的教学,高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也就是说,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 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是从六个方面阐述的,在高一高二年级的学习内容是从五个方面阐述,高三年级的学习内容是从八个方面阐述的。具体见下表: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二)物质的反应类型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例1】从上述反应:Fe 2O 3+3CO 2Fe+3CO 2。 (1)从Fe 2O 3→Fe 变化来看,Fe 元素化合价从 价降低到 价,发生 反应,从CO →CO 2变化来看,C 元素化合价从 价升高到 价,发生 反应,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属于 反应。 (2)从电子得失来看,0 323Fe O Fe ?→?+,化合价降低, (得到、失去)电子,在反应中 电子的反应,叫 反应;,222O C O C ++?→?,化合价升高, (得到、失去)电 子,在反应中 电子的反应,叫 反应,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属于 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有机地贯通,对氧化还原反应加深理解,还必须归纳如下: (三)化学反应规律的继承与延伸点的衔接 (四)物质结构知识的继承与延伸点的衔接

(五)化学实验方法的继承与延伸点的衔接 (六)化学计算方法的继承与延伸点的衔接

重点知识梳理 一、标出下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 N.2、N.H3、N.H4Cl、N.O、N.O2、N.2O4、HN.O3;H2S.、S.O2、S.O3、H2S.O4、BaS.O4; C.l2、NaC.l、HC.l、HC.lO、HC.lO4、HC.lO3、KC.lO3;C.H4、C.O、C.O2、H2C.O3、NaHC.O3、CaC.O3; 在下列化合物中根(原子团)下方划一短线,并标出根的化合价 ①KOH ②Na2CO3③BaSO4④NH4Cl ⑤AgNO3 ⑥KMnO4⑦NH4NO3⑧Cu2(OH)2CO3⑨KClO3⑩K2MnO4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碳酸______、碳酸钠______、碱式碳酸铜______________、碳酸氢钠_________、碳酸钙__________、碳酸氢钙_____________;氯化氢_________、氯气________、氯化钾___________、二氯化锰___________、氯酸___________、氯酸钾___________、二氧化氯___________、氧化二氯___________;硝酸___________、硝酸钾___________、硝酸钡___________、硝酸铵___________、硝酸铜___________、硝酸汞___________、硝酸银___________;硫酸___________、硫酸铵___________、硫酸氢铵___________、硫酸钡___________、硫酸铝___________、硫酸铁___________、硫酸亚铁___________;磷酸___________、磷酸钠___________、磷酸氢钠___________、磷酸氢二钠___________、磷酸氢铵___________、磷酸钙___________、磷酸二氢铵___________;氮气、硫磺、白磷、金刚石、氦气、二氧化硅、氖气、二氧化氮、氩气、氧化铁、氧化铝;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铵根离子。 三、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三氧化硫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 __ 2.氧化钙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钙高温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 5.碳和二氧化碳高温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铁和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氧化铁和CO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有O2生成的三个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课讲座

注重初高中化学衔接搞好高中化学教学——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课讲座 株洲县五中刘福初 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初高中教学的分离,教学衔接问题,是影响中学化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本人针对如何理解初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的不同及特点;如何从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与盲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差异进行剖析;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和做法。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 1.教学目标的差别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知识体系的差别 从上述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一定有着很大差别。准确把握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将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我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材许多之处进行很好的衔接,但是也发现存在一些盲点区。 二、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宁夏银川市(15份合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页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 和Cl - 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不相同,而且目前发现的所有原子中,其质子数按1、2、3、4、5……依次递增,刚好和自然整数序列一致,习惯上,人们就把原子中所含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核电荷数。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了解原子序数在18以内的原子所带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在化学家们想像的模型中,每一个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都绕核作高速运动,永不停止,也不劳累。在多电子原子中,则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内绕核运动,又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由里到外、由近到远地分布着不同的电子层,供不同的电子绕核运动,尤如大都市中心城区外围所修的绕城公路,供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机动车运行,从而保证交通有序运行。 人们常把原子中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用下图表示,中心圆圈表示原子核,围绕其外围的圆表示各个电子层,每个弧线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六个主要知识点学习资料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六个重要知识点 本卷列出了初高中衔接比较紧密的的六个考点,并非难点,但都是重点。这些知识点掌握如何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影响很大,建议初升高的同学们利用暑假,对照自我检查复习一下。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一:学习化学要使用的化学符号(1-5) ①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基本要求:熟练掌握1-20号以及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溴、碘、锰、钡等元素的符号。 ②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基本要求:熟练书写,简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含量等。 1. 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 B.Zn C.N2D.CO 2.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及元素名称、符号均正确的一组是 A.钾K>钙Ca>钠Na>镁Mg B.铝Al>锌Zn>铁Fe>锡Xi C.铅Pb>铜Cu>贡Hg D.金Au>银Ag>铂Pt 3.由种类相同的元素组成的一组物质是 A.冰和干冰B.银和水银C.烧碱和纯碱D.水和双氧水 4.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都正确的是 A.碳酸钠NaCO3B.硫酸H2SO3C.氧化铁Fe2O3 D.氢氧化钾K(OH)2 5.某含铁盐化学式为Na2FeO4,具有较强的杀菌消毒功能,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净水剂,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A. +2 B. +3 C.+4 D. +6 考点二:物质分类(6-9) 基本要求: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并能由此总结初中阶段重点学习过哪些单质、酸、碱和盐以及有机化合物 6. 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甲醛(HCHO) B.葡萄糖(C6H12O6) C.醋酸(CH3COOH) D.碳酸(H2CO3) 7. 下列四组物质中,均属于氧化物的是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李现山 河南师大附中(453002)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初高中教学的分离,教学衔接问题,是影响中学化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本文从教学衔接的原因、内容、解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教学衔接的方法和做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 1.问题的提出 河南省全日制普通高中自2000年秋季起开始实验国家新课程方案,河南师大附中做为河南省新教材化学学科实验学校,到2003年已经进行了三年试验。在实验中发现,新课程在知识结构安排、体现的思维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教学分离现象普遍化。初、高中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随着初、高中的分离日渐突出。另外,中考和高考试题综合化,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卷面化学分数的比重减少,对化学学科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实际上却更加应试,考试分值的高的学科——语数外成了主科,政、史、地、理、化、生成了副科,语、数、外大量增加课时,而理、化、生则减少课时,给学生在认识上,学习兴趣、主动性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为学生的将来着想,必须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必经之路。课程改革的成败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 2.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由于教育环境、教材方面、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的不成熟等原因,导致教学的脱节。中学化学教学要在学习目标、学习心理、教材教法,化学语言和实验技能等方面做好衔接。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 化学实验 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化学组编

课程立项说明: 一、课程(教材)内容 本课程,主要针对高二学生开设,本学期共开设十八个课时(见目录)。 二、课程(教材)组织以及实施方案 课程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 ●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人的小组或八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导航

十八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实验一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实验二通过模拟酸雨形成既联系初中所学同时加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实验三通过联系生活常见物质与化学指示剂让学生体会化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验四通过不溶性硅酸盐常呈现特殊的颜色让学生能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实验五通过学生对自己指纹的鉴定,了解指纹鉴定的一般方法,并与学生新学内容卤素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实验六在复习强化对身边食品成分的鉴定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了解食品中成分的变化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实验七让学生亲历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实验八从化学的角度了解身边的食物成分,学会用已学化学知识对食品进行鉴定,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的认识。实验九通过一种有机物的认识启示学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实验十则通过课堂抢答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环保以及身边的化学的了解。 教材说明: 教材安排为十八个课时的内容,前面十六个课时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第十七课时通过课堂分组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家庭燃气以及安全环保的知识,第十八课时考核。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课堂评价几大部分。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 (全集) 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 写在前面 浙江省初中的理科教学实行的是综合《科学》课程。这无疑对于综合地认识事物,提高全面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中的理科教学仍是采用分科课程教学,学生进入高中后,按学科分科进行学习,《化学》就是其中要学习的一门学科。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是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的有效推进和教材的多元化,相对而言,综合《科学》课程中的初中化学知识较为分散、逻辑性、系统性不够强。使初高中课标、教材、能力方法上的衔接矛盾凸现出来,这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并且很多学生还未走出初中教学的模式,仍在用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面对高中新课程。因此,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有序存储、合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知识整合、整理,学生可以以崭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初中各部化学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各个化学概念,从而达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途径,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这已是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就化学学科而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内容和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为此,也有必要对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进行有效的介绍。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并吸收了我在以往“初高中学习衔接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编写了《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十讲),供大家共享,以便起到指导和沟通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作用,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仅自己微薄的力量。讲义中编入的“典型例题”和“基础练习”内容较多,有的题目难度较大一些,这并不是要求全部去讲和做,而是供不同类型学校在教学中有较大的余地选择使用。限于编者水平,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使用者提出意见。 编者:夏宾(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 引导语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你们升入高级中学,成为一名高中学生! 《化学》是你们要学习的一门课程,此前,你们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知识,学好这些化学知识,培养好相应能力,对学好高中化学是十分必要的。相对而言,初中化学知识较为分散,忆性的多,基础性强,缺乏系统性。而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分科课程,其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强,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学科内综合性强。尤其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上难度大为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要求、认识问题的视角、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等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使进入高中后尽快地适应高中学习,并在原有的知识层次上稳定地迈上一个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及练习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及练习 一.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常见化合价 跟踪练习: 1。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想想化合价和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2。标出下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 N2、NH3、NH4Cl、NO、NO2、N2O4、HNO3;H2S、SO2、SO3、H2SO4、BaSO4; Cl2、NaCl、HCl、HClO、HClO4、HClO3、KClO3;CH4、CO、CO2、H2CO3、NaHCO3、 CaCO3; 3。在下列化合物中根(原子团)下方划一短线,并标出根的化合价 ① KOH ② Na2CO3 ③ BaSO4 ④ NH4Cl ⑤ AgNO3 ⑥ KMnO4 ⑦ NH4NO3 ⑧ Cu2(OH)2CO3 ⑨ KClO3 ⑩ K2MnO4 二.酸碱盐及其相互关系 (1)酸 ①定义: 常见的酸有: ②分类: 是否含有氧最多电离出H+的个数 按电离程度按沸点 ③性质: A:酸碱指示剂反应 B:和某些金属反应 C: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D:和碱反应 E:和某些盐反应 (2)碱

①定义: 常见的碱有: ②分类: 按溶解性分按电离程度 ③性质: A:酸碱指示剂反应 B: 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D:和酸反应 E:和某些盐反应 (3)盐 ①定义: 常见的盐有: ②分类 正 盐: 酸式盐: 碱式盐: 复盐: ③性质 A酸碱性 B某些盐和酸反应 C某些盐和碱反应 D盐和盐反应 E特殊盐的不稳定性 (4)氧化物 ①定义

②分类 不成盐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复杂氧化物: 跟踪练习、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碳酸______、碳酸钠______、碱式碳酸铜______________、碳酸氢钠_________、 碳酸钙__________、碳酸氢钙_____________;氯化氢_________、氯气________、 氯化钾___________、二氯化锰___________、氯酸___________、氯酸钾___________、 二氧化氯___________、氧化二氯___________;硝酸___________、硝酸钾___________、硝酸钡___________、硝酸铵___________、硝酸铜___________、硝酸汞___________、 硝酸银___________;硫酸___________、硫酸铵___________、硫酸氢铵___________、 硫酸钡___________、硫酸铝___________、硫酸铁___________、硫酸亚铁___________;磷酸___________、磷酸钠___________、磷酸二氢钠___________、磷酸氢二钠___________、磷酸氢二铵___________、磷酸钙___________、磷酸二氢铵___________; 氮气、硫磺、白磷、金刚石、氦气、二氧化硅、氖气、二氧化氮、氩气、氧化铁、氧化铝;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铵根离子。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三氧化硫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钙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钠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碳酸钙高温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碳和二氧化碳高温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铁和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氧化铜和碳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氧化铁和CO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四氧化三铁和CO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碱式碳酸铜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氢氧化铁中加入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氧化铁中加入到稀硝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铁和硝酸汞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少量的锌加入到FeSO4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碳酸氢钙溶液中滴加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碳酸镁中加入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