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毕业论文

浅谈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毕业论文

HOHAI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院系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姓名陈00

学号0312509006

指导教师段0000

二零一四年五月

摘要

全面质量管理使许多美国公司摆脱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困境,并为其恢复强劲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这些质量管理的体系和方法深深影响着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商业活动。然而就在同时,强劲的全球化新经济势力使质量观念及其管理方法变得面目全非。这些力量使得企业不得不实施质量为本的管理,以适应商业新纪元的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一种已被公认的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很多企业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不断主动进行质量改进,预防问题的出现,使企业的各个环节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产品质量不断处于螺旋上升状态。

本文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列举了一些企业曾经发生的质量问题,从而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员工

目录

引言 (1)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1)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形成过程 (2)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3)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3)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4)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原则 (6)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7)

(五)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8)

三、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重点及理念 (9)

(一)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 (9)

(二)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10)

四、信息时代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浅谈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

引言

21世纪是质量竞争的世纪,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反映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是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之后,我国经济已经非常深刻地融入了实际经济的框架,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世界各地,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

然而,中国制造的质量,还没有像中国制造那样得到世界额认可,原因是与以前相比,中国制造的质量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发射卫星的安全可靠性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更多的中国制造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食品质量问题引发的数次危机事件,更引发了国民对质量问题的担忧,我们应该承认,在持续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无论是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还是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都存在着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和缺陷,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继续高度关心质量问题,必须继续学习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继续大力促进中国企业不断提高质量水平,这是中国由世界制造大国走向世界制造强国的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全民生活质量,实现中国梦的正确之路。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路对于中国人早已不是陌生的名词了,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介绍、推广、普及、建设的历程。目前公认的全面质量管理定义是: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这一定义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最新发展成果,得到了质量管理界广泛共识。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形成过程

质量问题人们早已关注,质量管理也经历了很久的发展,但是,全面质量理念却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概念。费根堡姆认为解决质量问题不能只是局限于制造过程,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不能局限于统计方法。这样,质量管理由制造过程中的统计质量控制逐渐发展成为满足顾客要求必须的所有过程,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了。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起飞过程中,为了改变战前日本制造质次价廉的评价,确立了质量立国的方针,引进美国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以后,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简称CWQC),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将其概括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整个公司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全体职工都参加质量管理。不仅研究、设计和制造部门参加质量管理,而且销售、材料供应部门和诸如计划、会计、劳动、人事等管理部门以及行政办事机构也参加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不仅用于解决生产过程、进厂原材料以及新产品设计管理等问题,而且当上层人员决定公司方针时,也用它来进行业务分析,检查上层管理的方针实施状况,解决销售活动、人事劳动管理等问题,以及解决办事机构的管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和领先地位,使得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打败了美国企业,日本产品在全球成为了高质量的代名词。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开始进入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推行。我国企业在实践中将全面质量管理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过程、全员和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开始被国人熟悉。

1987年,美国设立了国家质量奖(又称波多里奇奖),1998年改称为卓越绩效准则。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7年首次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又经历了数次修改。不论是ISO 9000系列标准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卓越绩效准则,都可以看成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总结和发展,也可以看成是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工作重点和实施细则。

在这一时期,我国许多企业,引进了ISO 9000系列标准等国际质量标准体系,我国企业开始进入了从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学习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时期。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三全一多样”。

1.全员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企业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企业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因此,产品质量人人有责,必须把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上至厂长(经理),下至工人,人人关心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加质量管理,只有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包括了从市场调研、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作业),到销售、服务等全部有关过程的质量管理。任何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即质量环。要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不仅要搞好生产或作业过程的质量管理,还要搞好设计过程和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有关因素控制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体系,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首先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每个企业都可以划分成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各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当然,各层次活动的侧重点不同。上层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制定出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政策和质量计划,并统一组织、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中层管理则要贯彻落实领导层的质量决策,运用一定的方法找出各部门的关键、薄弱环节或必须解决的重要事项,确定出本部门的目标和对策,更好的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并对基层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基层管理则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严格的按标准。按规程进行生产,相互间进行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协助,并结合岗位工作,开展群众合理化建议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不断进行作业改善。其次从质量职能角度看,为了有效的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并且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满足顾客期望的产品,最终必须建立起全企业的质量体系,使企业的所有研制、维持和改进质量的活动机构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的因素系统的控制起来,全面管好,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广泛、灵活的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来解决当代质量问题。其中要特别注意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思考方法,做到程序科学,方法灵活,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1.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繁荣

任何产品都必须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水平,否则就没有或未完全实现其使用价值,从而给消费者、给社会带来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质量必须是第一位。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全体职工,尤其是领导层,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要求企业在确定经营目标时,首先应根据用户或市场的需求,科学的确定质量目标,并安排

人力、物力、财力予以保证。当质量与数理、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把质量、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放在首位。

当然,“质量第一”并非“质量至上”,质量不能脱离当前的消费水平,也不能不问成本一味讲求质量,应该重视质量成本的分析,把质量与成本加以统一,确定最合适的质量。

2.用户至上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用户至上”就是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服务的思想。要使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尽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产品质量的好坏最终应以用户的满意程度为标准。这里所谓的用户是广义的,不仅指产品出厂后的直接用户,而且指在企业内部,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下工段或下车间是上工段或上车间的用户等等。

3.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检验是重要的,它可以起到不允许不合格品出厂的把关作用,同时还可以将检验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但是影响产品质量好坏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检验,而主要在于设计和制造。设计质量是先天性的,在设计时就已经决定了质量的等级和水平;而制造只是实现设计质量,是符合性质量。二者不可偏废,都应重视。但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对于设计质量还需要格外强调。

4.强调用数据说话

这就是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具有科学的工作作风,在研究问题时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和表面现象,要对问题除去有定性分析外还尽量有定量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避免主观盲目性。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广泛的采用了各种统计方法和工具,其中用的最多的有“七大工具”,即因果图、直方图、排列图、相关图、控制图、分层法和调查表。以后日本又提倡和推行了“新七大工具”。即关连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数据分析法、过程决定程序法(PDPC法)和箭条图法。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有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化分析、实验设计、时间序列分析等。

5.突出人的积极因素

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与质量检验阶段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相比较,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格外强调调动人的积极因

素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现代化生产多为大规模系统,环节众多,联系密切复杂,远非单纯靠质量检验或统计方法就能奏效的。必须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加强质量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提高质量意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一靠教育,二靠规范,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考核,同时还要依靠有关质量的立法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各种激励和处罚措施。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原则

1.预防原则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要认真贯彻预防的原则,凡事要防患于未然。例如,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该采用失效模式、效应及后果分析(FMECA)与实效树分析等方法找出产品的薄弱环节,在设计上加以改进,消除隐患;还可以直接采用田口稳健性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其次,在产品制造阶段应该采用SPC和SPCD的等科学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尽量把不合格品消灭在发生之前,最后,在产品的检验阶段,不论是对最终产品或在制品,都要把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并认真处理。

2.经济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但无论质量保证的水平或预防不合格的深度都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必须考虑经济性,建立合理的经济界限。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原则。因此,早产品设计制定质量标准时,在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时,在选择质量检验方式为抽样检验或全数检验时等等场合,我们都必须考虑其经济效益来加以确定。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追求经济上的最适宜的方案。

3.协作原则

协作是大生产的必然要求。生产和管理分工越细,就越要求协作。一个具体企业的质量问题往往涉及到许多部门,如果没有良好的协作,是很难解决的。因此,强调协作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也反映了系统科学全局观念的要求。

4.按照PDCA循环组织活动

这里,P指计划(Plan),D指执行计划(Do),C指检查计划(Check),A 指采取措施(Action)。PDCA循环是质量体系活动所应遵循的科学工作程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从事生产、建设等各项工作的一种共同的技术依据,是综合了生产实践、科技成果,加以研究制定并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在一定范围内共同遵守的技术规定。凡正式生产的工业品、各种工程建设、环境条件、安全卫生等等都必须制定标准,并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实现标准化,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用户的利益并便于产品的使用和维修。在生产中,推行标准化可以减少设计和工艺准备的工作量,保证产品的互换性,便于组织专业生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降低产品成本。

当然除了相关产品设计与工艺的技术标准外,还有各项管理标准。后者在企业范围内更有突出的指导作用。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对标准的采用与实施的过程,需要保持生产过程中标准的统一性、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要认识到标准是产品质量应达到的最低期望值,而不是最高水平。

2.计量工作

大多数质量特征都可以量化。因此,计量工作就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基础计量管理包括计量标准的贯彻、精密检测技术的推广、理化试验鉴定和技术分析等工作。基础计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严格保持测量手段的量值的统一、准确和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保证测量仪器和工具质量可靠稳定以及配套;定期对全厂量具进行检定和维护,禁止不合格量具投入使用;完善测量技术、测量手段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工作;逐步实现计量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对于不能定量的质量特征要逐步改进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使之更完善,更科学。

3.质量信息工作

及时、正确的质量情报是企业制定质量政策、目标和措施的依据。质量情报的及时处理和传递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条件。质量情报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国内外有关的科技发展状况;同类产品质量情况及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的变化及质量反映;企业内部在产品研制与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信息等。应该建立企业的质量信息系统并和企业内外的质量追踪系统结合起来。要确定质量跟踪点、质量反馈程序和期限,并把质量跟踪方式与企业生产计划、批量投入期量标准结合

起来,以保证质量信息的及时性。做好质量信息工作还要和企业的生产统计分析工作结合起来,要完善指标体系,使质量信息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4.质量教育工作

质量管理活动既是以后工作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特别在当前,质量管理正面临新的挑战,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加强教育至关重要。质量教育内容广泛,要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并加以考核,避免流于形式。

5.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群众基础。它是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为目的,围绕现场存在的问题,由班组工人或科室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所组成的开展质量活动的小组。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要做到组织、研究课题、措施与效果“四落实”,要把学习与创造相结合,成果发表与竞赛评比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稳步发展,不断提高。

(五)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1.领导必须重视并参与

企业领导应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完全负责,因此,质量决策和质量管理应是企业领导的重要职责。国内外实践已证明,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企业领导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质量意识,必须带头学习、理解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亲自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亲自抓,一抓到底。这样,才能对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深入、扎实、持久的开展下去。

2.抓住思想、目标、体系、技术四个要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它体现了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因此,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在思想上摆脱旧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各种固定观念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树立起质量第一、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树立起市场的观念、竞争的观念、顾客为中心的观念,以及不断改进质量等其他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综合的、系统的狠抓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并围绕一定的质量目标,形成一个健全有效的体系,引导企业方方面面的活动,激发

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衡量和监控各方面质量活动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还是一套能够控制质量、提高质量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它有综合、灵活的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

3.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如前所述,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是从市场调研一直到售后服务系统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切实取得成效,必须首先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4.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

全面质量管理是同产品质量有关的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管理的总和。同时,这个总和也不是各个环节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围绕着共同目标协调作用的统一体。此外,还必须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和控制上述各方面的职能,把各方面的活动纳入质量体系的框架中,使质量体系有效的运作起来。

5.把讲求经济效益,把技术和经济统一起来

提高产品质量能带来企业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能够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优质、高产、低耗、盈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将质量离不开成本、效益,否则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提倡的是,在一定成本条件下,质量越高越好。

三、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重点及理念

(一)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

1.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同时贯彻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以顾客为中心

企业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如果企业失去了顾客,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企业应把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放在第一位。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质量要求,采取措施使其实现;同时还应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处理和加强好与顾客的关系加强与顾客沟通,通过采取改进措施,以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由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因此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以此来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以创造竞争优势。

3.持续改进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1.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以为对质量的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等。这些质量管理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检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管理水平。其管理对象也不同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义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织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2.人的因素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

现代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领域展开。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展“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3.利益共赢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的“生态关系”

英国著名经济学者查·瓦里认为,企业经济的成功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利益的统一,应把市场竞争与合作精密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桥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全方位质量服务,使各方共赢。

4.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一流的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多名博士、硕士、名校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

5.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精神支柱

一位德国企业家说;“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当今,企业文化与管理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潮,企业文化对企业质量管理的地位愈来愈加重要,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欧美许多知名企业家一致认为,不断提升现代企业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实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提升产品质量,立于市场竞争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

四、信息时代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我国企业曾有过不重视质量的时期,九十年代的温州制造的劣质鞋,与今天温州经济的地位与影响让人深思。应该承认,我国今天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三十年后重提全面质量管理,重新温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让我们看到了进步与成就后的不足与危机。

1、重温全面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新闻事件,使国人感到了质量危机,从苏丹红鸭蛋到大头娃娃奶粉,再到2008北京奥运会后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地沟油等,让我们看到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制度依然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始终处在危机的边缘。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质量管理依然是个大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依然不过时,需要我们时时学习,时时对照,,因此,本文论述质量管理问题依然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2、质量问题要常抓不懈

当一系列质量问题发生后,人们通常的反应和抱怨大都集中在政府质检等相关部门监管不利或生产商、企业企业老板道德不良。其实,这是普通消费者对质量管理的理解和认识的片面化。

俗话说,好的制度让坏人不能做坏事,不好的制度让好人做坏事,世界各国都经历国质量危机的时期,几乎所有质量上乘的国家或企业的产品质量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诞生了优秀的产品,是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产生了名牌企业和产品。

从西方整个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来看,历史上先后兴起了抽样、零缺陷运动、ISO9000、马尔科姆·鲍德离奇奖、欧洲质量奖、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终极六西格玛-大Q等一系列管理工具,也形成了已当今日本和美国所代表的两大质量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想到产品质量,首先会想到国,德国的奔驰汽车、日本的日立电器、美国的GE机械,但这些以高质量著称的国家和企业,却不仅仅光光重视这些管理工具,在他们的国民的骨子里已经深深渗入“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与精神,这个才是这些国家会产生高质量产品的根本所在。

3、意识决定品质

高品质、质量优异的产品哪里来,来自理念和意识。以“二战”后的日本为例,那是日货所代表的是什么,是破烂货,是低端,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甚至形成了"东洋货即劣等货"的观念。二战后,日本企业为了打开产品的销路,把产品看成是"企业的生命"、"国家兴衰的大事",树立了质量立国的国民意识,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确立了当今日货的高品质的全球地位。今日之中国,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意识”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也强调质量管理是涉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大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包括客户、管理、雇员、组织、体系、工具、设计、供应商、制造、现场、支持服务等等方面,只有将所有利益体的利益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之初,保持了“质量就是生命”的对自己对利益相关方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结合国际成功的先进质量管理工具,才是根本改善我国质量管理之根本所在,才有可能在未来实现“中国国际形象”在国际上的新提升。

结束语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包含了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战略。它的实质就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把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参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实现人力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最佳配置。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更应该重视质量管理,继续坚持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措施的落实,认真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指导企业经营管理,以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让中国制造的高品质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企业应该深入、持久、健康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做得更大,更好,更强,才能把中国建成世界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1] 张公绪,孙静.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1~80

[2] 焦叔斌.管理的12个问题(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65~270

[3] 杨文士.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第4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月.1~188

[4] 王兰会.质量管理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1月.

[5] 中国质量协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务[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年12月.

[6] 马林,焦叔斌,段一泓.CEO的质量经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3月.

[7] 周尊英,刘海峰,孙建国.质量管理实用统计技术[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年12月.

[8] 戚维明,段一泓,孙静.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

[9] 梁工谦.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0] 任启芳,孙春雷,林晓.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