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摘要:敦煌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对敦煌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研究,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市场开发战略,这对敦煌旅游业乃至全省及周边省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人口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成果和笔者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系统地分析了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类型结构、旅游者的人口学、心理学、行为学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定位,认为应当在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和挖掘其旅游资源的优势,深入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敦煌客源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客源市场;敦煌

Abstract: For over twenty years development, there has been formed a certain scale, relatively stable tourist resources market in Dunhuang. Studying tourist market of Dunhuang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tourism strategy since it provides scientific fact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project. I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Dunhuang city, Gansu province as well as adjoining district.This thesis uses fieldwork,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of tourism geography, tourism psychology, demograph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accurate data from sample investigation, positive results from domestic specialists and scholar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im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ourist typolog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market in Dunhuang and de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al science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It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ourist market in Dunhuang.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exploiting tourism resources, offering tourism features, making good use of 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improve environments and protect tourism resources in Dunhuang are good ideas to keep tourist market growing healthily in Dunhuang city.

Keywords:Tourist;Tourist market;Dunhuang

旅游客源市场一直是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规划案例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随着社会调查学的兴起和统计软件的完善,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的发展开始成为足以影响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向、影响人民收入以及人民、左右社区或地区环境演化方向等种种变革的十分重要因素[1]。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对发展敦煌旅游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敦煌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接待型、事业型、产业型三个发展历程,逐步建立起了与旅游业相配

套的综合服务体系,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支柱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旅游经济新格局。在此过程中,旅游客源始终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特别是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全球旅游热的兴起,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夺客源、抢占客源市场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稳定地占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客源市场是保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2]。时至今日,敦煌旅游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若想进一步开拓客源市场以求敦煌旅游持续、稳定发展就有一定的困难,而由“敦煌热”带动的周边旅游区更是越来越成为敦煌旅游的竞争对手,这就要求敦煌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有重点、分时序地研究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源市场,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重点地调整旅游产品经营组合、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选择最佳的宣传促销手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巩固现有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客源市场。对敦煌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研究,今后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市场开发战略,对敦煌旅游业乃至全省及周边省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旅游客源市场的概念界定

关于市场的概念人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难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可以说市场就是实现产品交换的场所,是生产者和购买者一切供求关系的总和。但是从市场营销学的意义讲,根据国际上普遍公认的观点,市场一词是指某一特定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这些购买者既可以是具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人群,也可以是进行生产性消费的企业。从旅游研究和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看,人们通常将市场一词指后一种涵义,即认为旅游市场指的就是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市场即为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3]。由此就可以得出旅游客源市场的概念:旅游客源市场就是指在—定的条件下愿意购买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的和潜在的人群结合体。

2、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研究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旅游市场客源构成分析,包括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分析;(2)旅游客源市场的时间序列分析;(3)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析,如一级、二级、三级旅游客源市场等的等级划分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及成因透析;(4)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客源市场的定位研究及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等;(5)有关旅游者空间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

二、敦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敦煌旅游资源概况

敦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特。不仅具有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还有奇特的大漠奇观与民族风情,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相得益彰。敦煌是文物大市,境内现存各类文物点241处,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省级8处,市级

46处[5]。

敦煌的旅游资源大多以价值极高的人文景观为主,文化含量非常高。敦煌的人文景观有:莫高窟、西千佛洞、阳关、玉门关、汉长城遗址、悬泉置遗址[6]、雷音寺、仿宋古城、西晋墓、莫高窟陈列馆、敦煌博物馆、阳关陈列馆、阳关碑林、敦煌民俗博物馆等。

敦煌自然景观有三危圣境、鸣沙山·月牙泉、渥洼池、悬泉水、南湖自然保护区、党河水库、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周边的戈壁及阳炎幻境(海市蜃楼)等。

除此之外,敦煌文学、敦煌民俗、敦煌工艺美术、敦煌医药、敦煌饮食等等文化资源,也是敦煌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部分。

敦煌旅游景点线路略图

其中,莫高窟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全体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并先后于1991、2001年入选“中国旅游地四十佳”,其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皆高,是世界级旅游资源;1991年,鸣沙山·月牙泉被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甘肃省目前仅有的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雅丹地貌是我国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2004年甘肃省重点宣传推出的十大王牌景点,其中敦煌的景点就有三个:莫高窟、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

(二)敦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结构是旅游客源市场最重要的一种结构。不同的地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居民的收入水平、人们的习俗均不相同,因此对旅游的需求表现出很强的差异性[7]。经过20多年的大力开发,敦煌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的框架基本形成,省外市场已全面启动,省内市场正在稳步、持续增长。在旅行社有组织接待中,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游客来敦煌旅游。2010年国内游客人数已达到92.32万,同比增长21.73%,占敦煌接待总人数的92.12%左右。这充分表明,国内市场已经成为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支柱。2005年接待游客的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游客中,来敦煌人数最多的省区以新疆、广东、北京、甘肃、浙江、上海、福建、四川为主体,以上省、市、自治区游客占游客总量比重为73.3%,其中达到10%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新疆27.6%,广东12.8%,北京11.7%;其次为山东、广西、陕西、海南、江苏、云南、河南、河北、天津、辽宁、安徽等省(市),占游客总量的22.57%;其余如湖南、湖北、青海、重庆、山西、贵州、内蒙古、江西、黑龙江、吉林、宁夏等地,共占游客总量的4.13%,各省区占游客人数的比例均在1%以下。

分析表2.1和笔者本次市场调查结果(表2.2)的数据可以看出:与甘肃毗邻的新疆、以经济发达的沪、粤为主的东部地区以及甘肃本省是客源的相对集中地,北京市由于居民经济条件充裕,出游率高,因而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由敦煌市旅游局统计资料整理所得

资料来源:根据笔者2010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所得

以上资料显示,敦煌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在本省、毗邻省区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约占客源市场的69.75%,其他省区仅占客源市场的30.25%(表2.1)。敦煌国内客源市场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性。造成这种分布特性的原因是:(1)“敦煌”二字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旅游资源丰度、价值极高,特色较为突出,同时,旅游开发投入力度较大,因而对游客吸引范围较大;(2)邻省新疆是敦煌国内游客的主力军,主要是缘于敦煌旅游景点之特色的吸引;另外,由于受到了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通常,出游距离越近,旅游流的流向就越分散且流量越大;反之,出游距离越远,旅游流的流向相对来说就越集中且流量越小;(3)其他临近省份如西藏、青海、宁夏及内蒙古的经济发达程度低,居民出游率也相对较低;中距离的省份由于空间距离较大,到敦煌旅游要花费的金钱和时间较多,并且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程度也较低,制约了这些省份的居民出游;远距离省份的游客所占市场份额最高,这是因为它们大都处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居民出游率高,其中环渤海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不仅是敦煌的主要客源市场,同样也是全国各地的重要客源市场,而江西、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山西的游客则很少,他们多为距离或经济因素所制约。由此可见,敦煌因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而在宣传促销上有相当的优势,不足之处在于距离太远、交通不便利,可入性相对较差,应当在保持资源优势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交通条件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巩固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及新疆客源市场,开拓以北京为中心的东北、华北及西南客源市场,引导开发本省及周边地区及宁夏、青海等客源市场,

逐步形成本省、外省客源共同增长的局面。

2、时间结构分析

时间结构是指旅游地客源市场随时间变化的态势。旅游客源市场的时间结构可分为年际变化结构和季节性变化结构。旅游客源市场的年际变化主要是由于旅游客源地的国家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等年际不同以及某些突发因素引起的[8]。旅游客源市场亦会随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为对某一旅游地来说,不同的季节,其气候会有所不同,加上存在一些影响客源季节变化的社会因素(如节假日、传统习俗等),所以会出现旅游淡季、旺季。

(1)年际变化结构分析

自1979年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以来,敦煌旅游业发展较快,其接待游客规模从1980年的近2.26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0.21万人次,增长了近45倍,旅游市场呈现局部平稳而总体曲折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见图2.2)。

资料来源:由敦煌统计局、旅游局各年资料整理所得

从表中可以看出,敦煌旅游业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旅游市场相对稳定,除与其它旅游地一样会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影响之外,能够始终保持较稳定的发展趋势,这与敦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敦煌在甘肃乃至西北,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龙头作用,敦煌旅游业能够稳步持续发展对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意义,然而甘肃省2010年接待游客总人数为1236.7万人次,敦煌同年接待游客数量在全省所占比重仅仅为8.11%,说明敦煌的旅游业发展与全省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在扩大客源市场规模方面尚大有潜力可挖。因此,应当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促销手段,针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以弥补各种不利因素对旅游业造成的损失,稳步扩大客源市场。

(2)季节性变化结构分析

敦煌位于东经92°13′至95°30′,北纬39°40′至40°41′之间,地处内陆,受高山阻隔,远离潮湿的海洋气流,属于典型的极干旱大陆气候,因而当地四季分明、冬长于夏、昼夜温差大、多风沙,这就决定了适宜出游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除此之外,旅游活动也受习俗、节假日等因素的影

响。旅游季节有淡季、平季、旺季之分。以1/12(8.33%)为判断标准,月客流量占全年客流量的比重大于1/12为旺季,小于1/24(4.17%)为淡季,介于1/12-1/24之间为平季[9]。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敦煌旅游局统计数据所得

根据表2.8得出:敦煌的旅游旺季集中在5-10月,期间客流量约占全年旅游流量的89.23%,而平季和淡季的旅游流量之和仅占全年流量的约10.77%。旺季期间月均旅游流量为14.87%,是淡季月均流量的14.9倍。敦煌旅游的平季是4月,旅游流量约占全年旅游总流量的5.78%,是淡季月均流量的5.79倍。旅游淡季主要在秋末11月、冬季12月、1月、2月和早春3月,旅游流量小得多,约占全年旅游总流量的4.99%,月均流量不到1%。由此可见敦煌季节差异明显,旅游需求时间分配不均匀,对旅游经营不利。鉴于此,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敦煌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以调节敦煌旅游过大的季节性差异。

3、旅游类型结构分析

根据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可将旅游市场细分为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疗养、宗教朝拜、交流学习/科学考察等类型[10]。出游动机的不同,通过影响产品的偏好来影响目的地的开发与规划,因此对旅游类型结构的研究,对旅游地的开发与规划有指导作用。敦煌客源市场动机结构构成见表2.9,以下关于客源市场动机结构的分析以笔者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其中作参照的同类景区武威的相关数据摘自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所刊《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李巧玲)。

资料来源:2010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客源市场分析》(李巧玲)

从表2.9可以看出:(1)来访敦煌的游客以观光度假为主,占所有类型总和的60.65%;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武威,其客源结构与敦煌十分相似,两地游客均以观光度假为主,而且所占比重均大大超过全国水平(49.00%),但其以观光度假为主的游客占游客总量的73.95%,又高出敦煌,

说明敦煌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较之武威更加有力,敦煌的旅游产品相比较而言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旅游资源结构正在从人文观光型向功能多样、综合型结构调整转化,不仅仅停留在以景观取胜的基础层面上,在今后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更要加大力度、充分挖掘敦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同时适度开发休闲类、娱乐类旅游;(2)来访敦煌的游客中进行交流学习和科学考察者,占游客总量的16.63%,远远高于武威及全国水平,这是因为敦煌的主体旅游资源富含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更具文化内涵,特别是莫高窟的保护和维修技术,经过50多年的实践,敦煌研究院已探索和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石窟、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和方法,国内外许多文物单位都因此前来学习和考察,此类旅游的市场潜力很大,应当作为今后敦煌客源市场开发的重点之一;(3)商务和会议类型的旅游在敦煌游客中的比重也很大(合计13.79%),主要是由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敦煌旅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旅游主导产业地位的进一步确定,近些年来,国内外投资者和学者纷纷来敦煌考察投资各类项目或举办各种内容的学术性会议,致使敦煌商务旅游、会议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并且将会继续增长;(4)虽然宗教文化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非最重要的部分,敦煌石窟艺术之丰厚,亦并非全部表现为宗教文化,因而,宗教旅游在敦煌旅游客源市场动机结构构成中比重较小,而较之武威及全国又略长,鉴于佛教在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影响力,这方面的旅游产品亦可作为开发的目标;(5)来敦煌疗养度假的游客比重低于全国,可见敦煌此类旅游产品比较少,然而敦煌并不缺乏可供此类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比如鸣沙山夏日热沙(可作沙疗)及正在投资兴建的伊塘湖温泉等,今后可适度开发此类旅游产品,扩大这方面的客源。

4、旅游者的行为学特征

旅游者的行为包括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两个阶段,决策行为的结果决定着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1)影响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因素构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影响出游敦煌的旅游者的出行决策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莫高窟的吸引”和“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的吸引”,所占比例是分别是62.68%和19.88%;其次是受旅行社、媒体、书刊、网络等的影响,占7.30%;排在第三位的是“沙漠绿洲的吸引”,这部分游客多为南方人,出于对完全不同的地域特征的向往前来敦煌旅游,他们占了5.88%;其余为“顺便来访”,占4.26%(图2.18)。以上数据说明敦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较强的,在旅游决策中起了主导作用,而宣传也是扩大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手段。

图2.18:敦煌旅游者决策行为影响因素构成示意图

资料来源:2010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问卷调查结果

(2)旅游者的空间流向分布

旅游者流向分布对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组织、景区/点的资金投入及对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上的安排有很大影响。此次调查表明,敦煌旅游者主要流向分布在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汉长城遗址、河仓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市博物馆、西千佛洞、民俗博物馆、仿宋古城、白

马塔、西云观、三危圣境、农家园(表2.20、图2.22)。人文景观在旅游者流向中占绝大多数,可见来访敦煌的旅游者更注重敦煌的人文资源,由于距离、知名度、交通条件等因素,各景区/点的客流量也有所区别。其他如雷音寺、悬泉置遗址、佛爷庙湾、渥洼池、沙漠森林公园等景点相比较而言不太有知名度,因而客流量非常少;而游览完莫高窟、阳关的游客,已经领略了它们的风貌,通常都不会再去相关的陈列馆和纪念馆。由此,对于利用率较低的旅游资源,应当相应地改善配套设施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与主体资源不同的观赏内容,提高它们的利用率。

资料来源:2010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问卷调查结果

图2.22:敦煌旅游者流向空间分布示意图

5、旅游者的心理学特征

旅游地形象不仅取决于它的旅游资源,还离不开旅游者对该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于来访敦煌的游客的旅游态度,笔者在此次问卷中设计了三项内容以便综合测定(表2.19)。调查显示,游客对敦煌的总体印象评价不高,调查中有不少旅游者对敦煌的环境问题、交通条件和居民的素质表示担忧;对敦煌旅游接待设施的条件和服务质量,游客给予了基本认可,但是仍有接近半数的游客对敦煌的硬件设施感到不满,尤其是对旅游环境、旅游交通和旅游服务质量意见较大;游客重游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敦煌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交通费用、所需时间都会造成出游障碍,其次是由于旅游资源以人文资源为主,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仅以了解和游览为目的。

资料来源:2010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问卷调查结果

三、总结

通过对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敦煌旅游发展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其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成熟,以本省、毗邻省区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为主。

2、从历年敦煌旅游接待情况分析来看,敦煌旅游客源市场呈现局部平稳、总体曲折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与全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也说明敦煌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敦煌旅游客源市场由于受气候影响较大,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

3、从旅游类型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敦煌客源结构比较合理,但其以观光度假为主的游客比例仍然较大,说明旅游产品有待丰富;由于敦煌的主体旅游资源富含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以交流学习/科学考察为目的的游客也占有一定比例;商务和会议类型的旅游人数开始逐步增长。

4、来访敦煌的游客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普遍较高,以公务员/机关干部和学生为主,说明敦煌旅游资源质量较高;但由于敦煌地理位置偏远、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游客花费在交通方面的费用普遍较高。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P217.

[2] 张红. 西安境外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00,23(2).

[3] 魏向东. 旅游概论[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P109.

[4] 钟海生,郭英之. 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与开发[M]. 广州旅游出版社,2001.

[5] 敦煌市政务网,https://www.sodocs.net/doc/918661266.html,.

[6] 敦煌市志. 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 新华出版社,1994. P300-306.

[7] 保继刚等. 城市旅游[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P335.

[8]陈小华.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J].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P10.

[9] 朱同林. 九华山国内旅游流时空分布研究[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

[10]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P182-185.

[11] 杨效忠,陆林. 普陀山国内旅游者特征及行为调查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1).

[12] 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 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00-2002年),2002.

从敦煌莫高窟及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及保护

敦煌莫高窟的现状谈对莫高窟的保护 【摘要】对古迹而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两架马车。虽然敦煌莫高窟现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石窟依然受到威胁,本文将从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展开阐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保护 一、莫高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半数壁画存在病害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经历 了1000多年的岁月,目前敦煌壁画中约1/3至1/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莫高窟约有106个洞窟、1246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癌症” 的酥碱病。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卜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连窟体带壁画的变酥,让人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外力。 2、游客过多不堪重负。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来此参观。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接待量已超过30万人次,预计未来5一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在18212人的总参观人数中,共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 3、莫高窟环境的脆弱性。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脆 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而它们在人文环境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二、莫高窟现状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采用数字技术挽救洞窟 樊锦诗最先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传统的实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己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从匕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在研究人l54员的努力F,目前己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 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模

榆林窟考察报告

榆林窟考察报告 榆林窟考察报告 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敦煌历经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1X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莫高窟,月牙泉和鸣沙山。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 “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 名的佛教艺术中心。前秦符坚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

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最后我们去了北京,第一站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798,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98联合厂目前叫798艺术区的这片厂区,是原电子工业部所属70 6、 70 7、71 8、75 1、79 7、798等6个厂的区域范围。从50年代末到1964年,这个区域曾经叫做“718联合厂”,全称为“国营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上说的6个厂是联合厂的分厂。1964年,这6个厂开始独立经营,由联合厂一家一下改变为6个厂,直到2001年。2001年,除了751厂以外的5个厂与华融资产篇 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广东、江苏、东北等地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佛教一大旅游的艺术圣地,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一道绝美的景致,在敦煌莫高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它里面的每个洞穴都有飞天壁画,人们不由被轻衣飞舞,体态俏丽的飞神所吸引,驻足欣赏它的美。敦煌飞天,又是中西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从十六朝就已经开始,有着渊源的历史。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凭着浪漫主义色彩和神秘的佛教文化,独特美学意蕴和艺术美感,让无数中外友人所神往。 关键词:飞天艺术文化背景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欣赏价值保护与传承 On the value of Flying Art 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Synopsis: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is one of the most sacred places in the tourism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flying image is a beautiful view of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which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Almost every cave inside it has a flying mural, people can not be seen by the light clothing, the body of the beautiful fly attracted, stop to appreciate its beauty. Flying in Dunhuang, but also from the birt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sixteen dynasties has begun to have a history of orig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flying with the romantic color and mysterious Buddhist culture, uniqu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beauty, so 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friends fascinated. Key words:flying art ,cultural background,historical value,aesthetic value,appreciation valu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 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 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 **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 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 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 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 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 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

敦煌旅游攻略

敦煌旅游攻略 我曾以为敦煌是博雅庄肃,却不料邂逅她恬散的容颜。野马尘埃,唯她从容雅定,龙荒百寂,唯她宠辱不惊,故思庄生语,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题记 身为甘肃人,古丝绸之路是养育我们的地方,在西北宽广辽阔的土地上,有那么一片奇迹—多元异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土地。如果用诗来描述,该有多美: 如是我闻。佛于万千沙海现金身。于是我自丝路东来,只愿于尘烟之中,见佛一面。 高昌回鹘,火山沟壑,有千佛洞。佛影疏离,顶光沦翳,我从诸佛碎影前走过,再回首时,浮光眩眼,洞门处普照,我以为自己可以窥见阿兰若。 若如是,便让我提灯前行,不求经书日月,粉黛春秋,但愿空山夜寂,荒寺阴森,以昏暧火烛暖佛之面。 然,我施施然地来,又施施然地去,不知是眼中无佛,还是心中无佛。 火山很热,这万千尘色,若阳炎梦影,使我不敢出声。阎浮提与毁弃的藻井重叠,我身与经变的画面重叠,仍是看不清,这昏莽芜荟的三千大千世界。 我仍是踽踽而行,执着在前世今生的桎梏里,遂惶惶不得终日。野云蔓草,无非是些斑白点翠的浮影,游荡得远了,那戈壁化作绵延狂沙,莽莽入天。 没有水。往来于河西走廊的粟特人仰起头,众星如熟透的无花果,落入乾闼婆虚渺的城,钩月如点绛,烧尽的红珊瑚下金丝鸟的绝唱,交错的夜光杯中琥珀色的佳酿。 可这夜的城邦,又岂是梦中的汉唐?

十喻俱散,五蕴皆空,干裂的唇瓣边朱丹一线,破灭的玉杯前黄土一抔。 佛仍浮泛沉沙中,我亦不能停留。 我想我会去往很多地方,但终有一处倾葬我所有浅薄的妄想,那一处,叫荆楚。 我想我亦到过一些地方,且真有一处令我凭空生出诸多幻想,这一处,叫敦煌。 一个人一辈子总要到一次敦煌,不到敦煌,岂知华夏文明之华盛渊深,不到敦煌,岂知佛国净土之暐烨堂皇。 1.地理位置与气候。 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敦煌市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为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9.3℃(1月),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 2.交通。 敦煌市现有一机场—敦煌机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莫高镇,是国内重要的旅游支线机场,机场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如果要领略更多的西北风光,那么火车是非常好的交通工具,而甘肃省会—兰州则是很好的中转点,可以在兰州稍作休息,兰州的美食与地域风貌值得一看。 3.出行时间与天数。 敦煌旅游最佳时间段是5月-10月,其他时间段气候过于冷,南方的游客不易出行;出行天数为 4 天。 4.旅游线路:

敦煌写生考察报告

敦煌写生考察报告 一进校就了解到大三下期会去敦煌考察,日子一天天临近,心情是越来越激动到了六月二十八号这天都是分分钟数着过的,同学们也都是如此,终于到了下午出发去火车站当天的阳光,温度也是很给力,那个热的,到了火车站分发车票,后车上车,火车开动,我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卧铺,一个班的同学都在一节车厢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从重庆出发途径四川西安天水西宁兰州一直到嘉峪关一路上领略到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草原牧场只能说太美了,一天一夜晚八点终于到达第一站嘉峪关,接待我们的是“飞天”导游,第二天旅途正式开始。 第一天到达嘉峪关,我们也正式踏上了“丝绸之路”,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繁华,来到嘉峪关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城市好安静马路好宽,人好少。后面才从导游哪里了解到他是1965年一城墙名命名修建起来的城市,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大多数市民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工人,我自己挺喜欢这座城市的安静没有大城市的喧嚣,这边要十点左右才天黑,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嘉峪关城墙,爬上城墙踏着几百年前城墙上的地砖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疆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再看着高高的城墙,明长城遗址感受“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下午两点集合前往下一站瓜州,素有瓜果之乡的瓜州自然是以瓜出名,西瓜,甜瓜,哈密瓜甜到心里去了,下午到达酒店就迫不及待的去卖瓜,五毛钱一斤,也是醉了,想想已经好多年没有买过一块钱一下的水果了,价格虽然便宜但瓜还是很不错的,吃了这边的驴肉黄面也很好吃,因为行程安排我们只在瓜州短暂的停留一个晚上, 吃完饭出发去榆林石窟,他是莫高窟的姐妹窟,始建于北魏以后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由于天气原因以及处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很多经典的洞窟已经不对外开放了,一路上认真的听专业的讲解员耐心的简介石窟的来源,石窟艺术,画面内容,塑像造型,包括(弥勒净土变),(西方净土变)中丰富多彩的笔画,面貌各异的佛和菩萨画像,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花卉珍禽,涵盖人物,花鸟,山水对我们学习勾线填色以及画面的处理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盛唐的二十五窟,由南北壁的巨幅经变画,人物丰腴,充分体现了盛唐艺术的丰腴健康,绚烂至极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从画面结构,线条功力,还是石青石碌的运用,敷彩着色,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是美轮美奂,简直了,还有就是在来的路上祁连山脉的延续太壮观了,终于理解了北方山水中狂野,雄伟。 接下来就是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地,甘肃敦煌莫高窟,下午达到酒店一进市区导游就向我们介绍敦煌市区的布局,以及他的市标——飞天,在后面最后一天的参观中也见到了飞天的出处61窟。 一路上自己心里想像着莫高窟的样子,从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中去想象,然而等自己真正到那里四级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差太远了,进入景区要先去看大概二十分钟的电影,介绍敦煌壁画开凿的背景,还有三百六十度的数字电影,对洞窟的全方位了解,光看,真心觉得做得不错,高科技时代啊,我们能更直观的了解,赏析到那些不开放的洞窟,同是也保护了壁画,还为后世留下了高清资料。 没来敦煌之前对他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只是肤浅的从电视媒体,图片中,以及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以及老师的讲课中了解的,也只是皮毛,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研究过,这次真的是来对了,这次差不多看了三十个左右的洞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盛唐的146中菩萨手的画法,线条太精致了,还有237窟中的三兔莲花藻井,颜色艳而不俗,这三十多个洞窟中包括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的典型窟还有专业窟其中61窟中供养人曹元忠修建的,里面的人物的梅花妆,到今天日本人都还一直保持着你,还有就是洞窟过道中十二星座的起源,以前一直以为是西方的,没想到早在五代时期在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是微笑菩萨,真的是塑像功力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杨昌宏 (河西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总体相比,还显得相对落后。对我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思路,将使旅游业成为甘肃大开发中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甘肃开发旅游业“瓶颈”对策 甘肃省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尽管甘肃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与甘肃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和生态的原因,导致甘肃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恶劣,并造成了地广人稀、内部市场需求规模小,制约了投资和生产性投入及投资市场的形成,并进一步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足,社会进步发育程度不高,相对封闭,科技文化水平明显低下,人才外流;市场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可以说,甘肃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还会相互转化。因此,必须坚持辩证法,全面地辨证地评价甘肃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指导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 (一)观念不到位,资源本底不清是根本的制约因子 甘肃旅游业总体尚处于后进状态,其根本原因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和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甘肃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旅游意识在根本上长期制约了甘肃旅游业的大发展。 甘肃各级领导干部对旅游业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不少部门和地区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养,而是热衷于办工厂、开矿山。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一项经济产业的形象不鲜明,资金投入不足,各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与旅游业发展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乏力。 旅游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甘肃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就目前而论,甘肃旅游资源开发量还不到位。旅游投入低,缺乏`有计划、系统的旅游开发建设。很多景区仅仅是设门售票,没有进行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这种状况实际上是对甘肃旅游资源的浪费。此外,从业人员主动发现市场,开发市场的观念淡薄,地方保护主义意识很强。 明确旅游业的地位,这虽是旅游发展中的第一步,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多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和企业对旅游业的态度影响程度的多少,因而对其后的各项工作均有深远影响。如果缺乏强烈的发展旅游意识和产业观念,发展旅游业要取得成功难度很大。 此外,对甘肃旅游资源的不清楚,也进一步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对甘肃的旅游资源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对整个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范围、自然环境、开发价格、客源前景都还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因而不利甘肃旅游资源的国内外比较和综合评价,也不能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资源观上的浅层次,使得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长期受到忽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莫高窟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莫高窟旅游发展给敦煌的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对经济带来的变化: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系数大。就我国而言,旅游业总体就业系数约为1:5旅游在提供1个直接就业机会的同时又产生了5个间接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的作用明显。 随着莫高窟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人数的迅速增多,莫高窟对敦煌经济带来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莫高窟吸引的海外游客量很大,而入境旅游对敦煌市带来的经济影响也不容忽视,莫高窟吸引的海外游客量很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一些新兴岗位也正应运而生,如当地农民弃农,转而经营农家小吃、土特产,提供家庭小旅馆,出租骆驼等。据不完全统计,敦煌市8万农民中现在有1万多人从事和旅游相关的产业,每年净增收入人均达3000~5000元左右。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 目前旅游产业总收入已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以莫高窟为主的旅游业已成为敦煌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业。而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性、相关性和带动性来看,敦煌市旅游业发展方向也逐渐改变。“旅游立市”也就成了敦煌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这也使敦煌的经济发展目标、方向以及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尽管莫高窟的发展使得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旅游发展的利益和成本在旅游地居民中的分配是不均匀的,部分人获得了较大利益,但另一部分却没有,但是他们所承受的旅游带来的经济不利影响却是一样的。众所周知,甘肃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但旅游业的发展给敦煌经济带来物价、房价等的上涨,却是一部分人的承受力更弱。而另

一方面,旅游业带来的利润,使得许多人其农工而从与服务,这使得敦煌的产业结构也会变得不合理 二、对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 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作为异地性活动的旅游必然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最典型的是国际旅游。在国际旅游环境中,这些来自不同社会的成员的文化差异无疑将对他们的社会互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敦煌旅游资源丰富,所吸引的客源市场地理分布相对广泛,莫高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地居民往往会遇到多种地域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影响,入境游客的跨文化旅游行为必然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习俗民风和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随着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了交融。入境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文化交流: 敦煌居民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莫高窟在为在未成为旅游地之前,敦煌居民的心理状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自循环结构。居民间共同的社会心态、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彼此熟悉的语言及时尚追求。地域空间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磨合和融会中,达到了一个相对一致和稳定的状态,使居民的心理保持稳定和有序。然而随着入境游客的大量涌入,游客自身携带着大量的跨文化信息进入旅游地,影响到敦煌居民个体心理发生变化,通过对跨文化的迎合、追求和模仿,促进当地居民对外文化交流。通过与外国友人的直接交流,居民能够更为直接的获取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并更广泛的传播当地传统文化,其次,当地居民也认识到自身与外来的差距,言谈举止由原始粗犷逐渐转变为文雅有礼,并开始在各个方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 考察地点:陕西省博物院、须弥山石窟、雷台晋墓、武威博物馆、西夏博物馆、嘉峪关城关、悬臂长城、榆林石窟、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丹霞地貌、塔尔寺、白塔山公园、麦积山石窟、法门寺、青铜器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 考查重点:石窟寺、博物馆、佛寺建筑、青铜器、美术学院等人文景观 考察指导过程: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佛教石窟寺艺术与汉藏佛教寺院建筑艺术、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河西走廊历史、甘肃历史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陕西历史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青海历史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西周史与周原青铜器 考查作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饮食、建筑、服饰、风俗、旅游产品等,不仅拍照,还有部分手绘 行程路线: 起始站:洛阳→西安→固原→武威→嘉峪关→瓜州→敦煌→张掖→西

宁→兰州→天水→宝鸡→西安→洛阳

第一站:西安 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年多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 我们参观的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内,陈列出华夏文明一路出现的历史,时光也跟随博物馆一步步的前进倒退了几千多年,现在回味一下历史的长河。 真的很难想象,以前的技术可以制作出 这么精巧细致的东西。古人能够依靠精细的 技术,专制的细心做到堪称完美,我们设计 中也是如此,不能缺少古人的细心,和有那 么两手的技术,古人也在设计理念上有很多 创新,使得博物馆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更像 是随时会有精细出现在你面前,这更是值得 我们艺术设计学习的地方。 第二站:固原 固原的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装。 这里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之后的第一座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 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 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

甘肃省旅游资源及投资发展环境介绍

前言 甘肃省旅游资源及投资发展环境介绍 甘肃省旅游 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包括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的广大范围;地形狭长,两头稍大,中间细长,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版图之中;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与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仅25公里,海拔最低500米,最高近5000米,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全省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2008年底总人口为2628.12万人,有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4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民族。甘肃是华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自古以来商贾云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悠久的历史赋予了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瑰宝。 ●丰富的旅游资源 甘肃地域广阔,地貌类型齐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风情浓郁。与其它省区相比,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种类齐全,品位较高,地域特色明显;自然风光、古代文化遗迹、当代民俗风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被誉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让人产生不尽的遐想;黄土高坡、大漠戈壁、冰川雪山,以及裕固、回、藏等少数民族风情,更使人流连忘返。按旅游活动主题,甘肃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四个方面和20个基本类型,是甘肃向外界重点宣传推介的“精品旅游,多彩甘肃”的主要内容。到甘肃来,将会让您实现“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梦想。 文化甘肃在甘肃这块土地上,曾经历了伏羲文化的启蒙,周文化和先秦文化的提升和拓展,秦汉文化、长城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洗礼,大唐文化的熏陶,东西文化的汇聚和近代文明的传播,为甘肃的历史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甘肃是古代东西方联系的纽带,汉唐以来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散布在丝绸之路甘肃沿线的著名文物古迹有莫高窟、玉门关、阳关、榆林窟、锁阳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张掖大佛寺、马蹄寺、武威文庙、雷台汉墓、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平凉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品位极高、价值极大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文物大省、石窟之乡。 山水甘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形狭长、气候多样,有八个气候类型区,植被种类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学家认为,甘肃是最丰富的地质和地表特征博物馆,从旅游角度分析,这些地貌特征都极具观赏性和开发价值,甘肃不仅有面积广大的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草原森林、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冰川雪山,而且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武都万象洞;丹霞地貌,如永靖黄河三峡、景泰石林、兰州天斧沙宫;雅丹地貌,如敦煌的魔鬼城,以及甘肃南部数以百计的绿色峡谷群。多种地貌类型使甘肃的山水风光旅游产品具有了选择的多样性。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精品源自中考试题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

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

云冈石窟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云冈石窟考察报告 篇一:艺术考察报告 艺术考察报告 学生姓名唐乐琪学生学号1007011013学科专业美术教育所在学院美术学院带队教师刘宣翟水良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原印象 ——西北艺术考察 一、考察地点 山西:乔家大院 平遥古城 五台山 云冈石窟 应县木塔 晋祠 山西省博物院 陕西: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乾陵武则天墓 茂陵霍去病墓 秦始皇兵马俑和秦始皇帝陵 永乐宫 河南:三门峡 虢国车马坑博物馆 龙门石窟 开封老城 河南省历史博物馆 二、考察时间:20XX年5月4日——20XX年5月22日 三、考察形式:实地考察 四、考察内容: 1、概述 20XX年5月4日,怀揣着早已惴惴不安的心踏上了我们的西北艺术考察之旅,这段旅程像一颗早已播种在我们美教每一个人心里的种子,随时都在准备发芽,随着今天的到来,它破土而出,迅速生长。在刘宣和翟水良老师的带领下,一路欢声笑语,经过24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第一站——山西,虽疲惫且盖不住一颗颗年轻而又不安的心,由此出发,我们的这次艺术考察跨越了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一路游览,一路学习,在这20天的考察期里,让我对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重新认识,也使我对赞叹中国这源远流长的

历史与文明。 2、考察情况 “表里山河”——山西 晋文化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因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而闻名中外,在我看来,它更是因晋商而让它的文明留存至今。进入乔家大院,它不像想象中那么富丽堂皇,更多的是它的古朴和雅致在吸引着我,它与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并无大的差别,但围院却是北方所特有的,除了建筑文化,乔家大院的晋商文化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它的财富、智慧、制度,都是现在的我们都无法匹敌的,对于乔家大院,只能用心、用岁月去细细品尝其中的百般滋味了!平遥古城 平遥,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中国境内保留最为完好的县城,被称之为“乌龟城”的平遥本早已毁于日本人之手,但正是由于它乌龟式的城貌使它得以保留下来,究其原因,也是日本人以“龟田”避嫌一说,导游的讲解使我们对这座古城好奇不已,古老,富有,应该可以形容繁荣时期的平遥,古老体现在这座城的每一个角落,而富有则是其城中拥有中国第一家票号而体现,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在平遥住了两夜,并不仅仅被它的热闹吸引,而是它无时无刻间透出的文化气息以及古城的安定、和谐深深

甘肃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内容提要:甘肃省地域广阔,民族风情浓郁,山川自然风光独特,历史 人文景观悠远,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来看旅游业发展比较快,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通过纵横向比较来看,甘肃的旅游业在时段和结构上发展还不够平衡,表现出起步低,发展慢,总量小的特点。 关键词:甘肃旅游业;比较;建议 一、2010年甘肃旅游业快速发展 2011年,是全省旅游行业化挑战为机遇、率先复苏增长的一年。面对一系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为339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3%,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25.2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7亿元,增长40.2%,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29个百分点,相当于全省GDP的5.7%。2011-12-14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共计368个,项目投资总额84.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44.55亿元,招商引资39.65亿元。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省已完成投资28.4亿元,完成投资额的33.7%。 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从2009年开始,旅游产品开发战略由原来的同时培育六大产品调整为重点实施“221”品牌带动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形成了甘肃丝绸之路全景游与南部藏回风情草原风光游两大特色旅游干线,陇东黄土风情红色之旅线和陇南生态旅游线日渐繁荣,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系列休闲观光旅游圈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好市场效益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高中端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开发也有新的收获,在2009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甘肃省一举夺得1项金奖和4项铜奖,并荣获“最佳组织奖”、“最佳展台奖”,是全国获得奖项最多的省之一,也是西北省区唯一获得金奖的省。 二、纵横向比较 (一)纵向比较 1.甘肃旅游业20年的发展情况 1990-2010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经历了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快速回落—恢复—快速发展—回落的运行轨迹。1990—1996年稳步增长,1996年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0.45万人次和1938万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2倍和1.4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3%和15.78%;1997—2002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分别比1996年增长1.27倍和1.8倍;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入境旅游受到严重冲击,快速回落到接近1996年的水平;2004年开始了恢复性增长,2007年达到入境游的历史最高点,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达到33.12万人次和7021.05万美元;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快速回落,2009年回落到接近于1990年的水平。 1990—2010年的20年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游意愿不断增强,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发展旅游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黄金周长假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从而使全省国内旅游形成了从稳步发展到快速增长的运行过程。1990—2004年为稳步发展阶段,2004年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达到949.6万人次和51.6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5倍和44.7

敦煌莫高窟旅游活动的利弊

浅析敦煌莫高窟旅游对其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随着 改革开放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莫高窟旅游活动日益丰富,旅游业的开展,一方面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复兴、宣传、交流和现代化,但同时也使当地的历史文 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使当地文化不断商品化、庸俗化,影响当地社会文化的 健康发展。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社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敦煌莫高窟的旅游事 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敦煌莫高窟是在继承中原汉族文化和西域少数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 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旅游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敦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1900年农历5月26日,在窟内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为敦煌社会文化的复兴做出很大的贡献。 2.促进了当地的对外文化交流:莫高窟是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闻名世界的,各个时代的壁 画和塑像,表现着它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民族关系、中外交往 和人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旅游活动的开展,使莫高窟开始迈向世界,各个 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会聚在一起,共同用莫高窟的历史去了解和交流中国各族人民 之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长期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历史,即以窟论史。 有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大家共同看到,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 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 3.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建成开通了新华网“中国·敦煌网”;成功举办了省内档次高、规模大的“中国·敦煌 飞天文化旅游节”。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人们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旅游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推行,新一轮的”敦煌旅游热”逐步升温,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众多游客的涌入给莫高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莫高窟超负荷旅游承载力出现危机,游客在洞内所发出的“ 三气” (热气、湿气、废气 ) 严重破坏洞窟内的小环境 ,使洞窟陷于“ 环境疲劳”状态 , 导致洞窟“体质恶环化” 。据监测表明,每个游客每小时呼出水汽的67%,约21克水,呼出二氧化碳的52.3%,约4.7升,在离开洞窟后将留在窟内。大量二氧化碳和水汽所产生的酸性气体,会引起颜料的变色。 2.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当地固有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莫高窟是世界遗产, 有其特殊性,但是在旅游开发观念冲击下 , 敦煌莫高窟被开发为旅游产品 , 被当作纯经济对象而遭到破坏。由于政府控制不力 , 景区内部部门经济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