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4唐诗二首

24唐诗二首

24唐诗二首
24唐诗二首

24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卖炭翁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

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24 唐诗二首.

24 唐诗二首 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古诗。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状况。(重点)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3.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重点) 字词学习 怒号()挂罥()塘坳() 俄顷()布衾()恶卧() 丧乱()广厦()大庇() 突兀()辗()车辙() 两骑()敕()叱() 系()三重茅()挂罥() Háo juànào qǐnɡqīnè sānɡshàbìwù niǎn zhéjìchìchìjì chónɡjuàn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案

24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https://www.sodocs.net/doc/961925935.html,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同步练习(含答案)复习课程

24. 《卖炭翁》同步练习(含答案) 11.本诗歌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12.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反衬___ _____;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 13.“”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14.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15.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 16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17.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 18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 三、根据你对诗歌的了解完成下列选择题。 19.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悲惨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吃苦耐劳的精神. 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描绘出宫使的蛮横。 C.“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D.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换“一车炭”揭露了当时宫市掠夺的本质。 2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C.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八下《唐诗二首》教案

《唐诗二首》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诗歌描写了诗人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遭受夜雨淋湿的痛苦以及期盼广厦大庇天下寒士的强烈愿望,由个人的苦难联想到天下寒士的痛苦,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诗歌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叙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段是其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生段的层层铺叙,为最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 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其独到之处。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3.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4.学习古人关注民生、心怀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重难点突破 重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难点: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24、唐诗二首——卖炭翁测试

24卖炭翁 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检测检测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 1、《卖炭翁》中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劳动艰辛的句子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句子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诗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刻画了官吏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的诗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卖炭翁》的主题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济南第二十九中学语文古诗文预习专用纸 课题:卖炭翁 年级班第小组姓名评价 1、作者(姓名、字号、朝代、籍贯、代表作品等):

2、出处: 3、写作背景: 4、成语与名句: 要求:双色笔,抄写原文用黑色,译文用蓝色。原文抄 写空隙稍大,译文要写得紧凑一些。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唐诗二首 精品教案

唐诗二首 精品教案 24 唐诗二首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P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 丧.乱(sānɡ)广厦.(sh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车辙.(zhé)两骑.(jì)敕.(ch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12、古诗二首

新课 教学()分钟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课件出示2) 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逐句检査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 萍”,并正音。 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课件出示3、4)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课件出示 5) (1 )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课件出示6)出示字源,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 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课件出示 7)【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生字的正音,为下面的分析和阅读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板书内容 小娃偷采 池上天真无邪顽皮可爱不解一道开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踪(zōnɡ zhōnɡ) 萍( pín pínɡ) 泉(quán qán) 露( loù lù) 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古诗描绘了孩子什么样的形象?() A.胆大 B.愚笨 C.天真 D.活泼 参考答案: 1.踪(zōnɡ) 萍(pínɡ) 泉(quán) 露(lù) 2.《池上》写了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 3.C、D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2.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 钟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小池》)

24 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元日》。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进程: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屠曈换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爆竹屠杀苏醒交换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名说。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江雪》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进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4《唐诗二首》教案

24唐诗二首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的是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黑暗。诗人以卖炭翁为典型,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穷苦百姓的不平。他们虽然不全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都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都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积累诗歌中的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朗诵这两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2.体会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培养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主旨。 2.难点:品味诗歌的精彩描写并在写作中借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还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境下的真实写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飘转.(zhuǎn) 沉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恶.卧(è) 丧.乱(sānɡ) 广厦.(shà) 大庇.(bì) 突兀.(wù)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①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古今异义] ①秋天 ..漠漠向昏黑(古义:秋天的天空。今义:秋季) ②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表示多数。今义:数词) ③长夜沾湿何由彻.(古义:到,诗中是“彻晓”的意思。今义:彻底) 2.了解作者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名师教案

《唐诗二首》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了解文学常识,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感悟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示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读与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示例:①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简析】三幅鲜明的图画,拨动诗人的心弦,交代了茅草的三个下落。“飞渡”“洒”“挂胃”“飘转”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流露出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卖炭翁》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1)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主题思想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诗人记叙了卖炭翁烧炭、卖炭及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写作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 五、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体现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2.“半匹红纱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宫使的霸道不公。 3.《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5.卖炭翁“卖炭”是为了获得身上衣裳和口中食。 6.《卖炭翁》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诗人写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心忧炭贱愿天寒”,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 7.《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作还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二下语文15 古诗二首(教案)

第六单元大自然的秘密 单元导语 微风习习,吹皱一池春水;小雨淅沥,大地笼上轻烟;白雪纷飞,恍如精灵起舞……。大自然中气象万千。春来百花艳,夏到蝉长鸣,秋至绿叶黄,冬临水结冰。大自然中四季更迭有序。滴水能把石穿透,狗鼻灵敏非人类可比,天上北斗指北方,太空失重藏奥秘……。大自然中现象有奇趣。走进大自然,我们会收获许多知识。 本单元的课文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一些有趣的现象:西湖六月,莲叶接天,荷花映日;草堂初春,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雷雨前,树枝乱摆,乌云满天;雷雨后,空气清新,彩虹卧空。要是在野外迷了路,不必惊慌,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都是你的向导。来到无垠太空,万物失去重力,连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别有一番趣味。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古诗、短文和儿童诗,让学生学会从课文的叙述中提取主要信息,并能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分析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文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生动描绘了六月 西湖独特的美景,由衷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 美之情。 《绝句》描绘了一 派明媚秀丽的春色,整 首诗动静结合,有声有 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 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正确、流利地朗 读古诗,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 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 面,感受大自然的壮 美秀丽。 2课时雷雨 本文按时间顺序, 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 的景象。 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能说出雷雨 前、雷雨中和雷雨后 的景色变化。 2课时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本文是一首以自然 科学知识为题材的儿童 诗,介绍了几种能帮助 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 象。 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能说出课文 里介绍的几种“天然 的指南针”是怎样帮 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2课时 太空生活趣 事多 本课是一篇科学小 品文,语言轻松活泼、 浅显易懂,介绍了太空 生活中的一些新奇有趣 的现象。 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能说出太空 生活中的趣事;积累 由“宇、航、员”拓 展的词语。 2课时 语文园地六识字加油站 编排了8个场所名 称,引导学生认识其中 的8个生字。 认读有关场所名 称的词语,学习利用 场所名称识字,认识 “博、馆”等9个生 字;正确书写“含、 迎”等容易多写或少 写笔画的字,以及 “荡、满”等结构易 错的字;能联系语境 猜测词义;能仿照例 子,把自己对大自然 的疑问写下来;能展 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 理班级图书角,有喜 欢读书的习惯;能背 诵古诗《悯农(其 一)》;自主阅读《最 大的“书”》,感受 川川的勤学好问,有 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3课时字词句运用 一是写易错的字; 二是猜猜加点词语的意 思,并和同学交流。 写话 引导学生针对奇妙 的自然现象,提出不懂 的问题,并写下来。 展示台 如何参与建立和管 理班级图书角,有喜欢 读书的习惯。 日积月累 编排的是唐代诗人 李绅的古诗《悯农(其 一)》。 我爱阅读 编排的是《最大的 “书”》一文,介绍了 岩石这本“书”的无穷 魅力。 15 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1题;共52分) 1. (1分)秋天,水果熟了,到了果园,我们会看到哪些水果? dòu jiǎo shí liu xī hóng shìpú tao píng guǒ qié zi huáng guātáo zi 水果:________ 2. (8分)读拼音,写词语。 juān kètuǒyuán yōu yang dóng t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ái cáng chāi xièqǐdǎo huīhò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墨________ 碧________ 未________ 默________ 壁________ 末________ 4. (4分)我会填 舟:共________画第五笔是________ 墓:共________笔,是________结构。

5. (5分)综合表达 小朋友们,秋姑娘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人间。请你用几句话赞美这美丽的秋天。相信你一定会写得很精彩。 6. (2分)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________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________。 7. (6分)形近字组词。 未________ 挑________ 吹________ 末________ 跳________ 饮________ 8.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遮山: ②吹散: 9. (5分)翻译句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0.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八年级】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24 唐诗二首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

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 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5.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如何理解?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一句,意味深长,不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铺垫。 (四)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6.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

24《唐诗二首》优秀教案

24《唐诗二首》优秀教案 冷雨 教学目标: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

24.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主备人:赵艳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是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突破措施 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古诗读得更真切,理解的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古诗两首》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诗文。 2.初步了解诗文大意,能读懂两首古诗的内容。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 1.我知道: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你学过有关他的诗词是《》,其中的诗句有:。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屐齿(jījǐ)柴扉(fěi fēi )住宿(sùxiù) 无处寻(xún xín )一径(jìnɡjìn)深 3.解释词语。 翻墨:跳珠: 无穷碧:别样红: 晓:四时: 《古诗两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荷花盛开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24 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