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工程课设之主要内容

一、项目建设期2年,第一年投入1500万元,第2年投入1200万元,第三年建成投产,并投入流动资金900万元,当年取得收入5200万元,缴纳销售税金及附加2600万元,第四年至第12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每年取得收入740万元,缴纳销售税金及附加3700万元,运行期末回收残值210万元,已知折现率10%。 现金流量图:

现金流量表: NPV=14978.23>0,所以方案可行 IRR=53%>10%,所以方案可行 Pt=3-1+900/2600=2.35<9,所以方案可行 Pd=3-1+743.85/1953.38=2.38<9,所以方案可行 二、完成下述工厂工程项目评价 (1)工程项目概述 该项目是某省重点建设项目,主要生产HG-YL化工原料,产品市场前景好。经过技术论证,可行,项目建设用地、能源供应、设

备采购、原材料供应等已确立了解决的方案,建设资金筹集方式已确定。 (2)有关基本数据 1)生产规模:设计能力为50000顿/年 2)项目计算器:计算期共计15年,其中建设期3年,生产期12年,投产后第一年达到生产能力的80%,第二年达到设计能力。 3)资金分年使用计划如表: 时间第 一年 第 二年 第 三年 第 四年 第 五年 投入资金(万元) 38 20 00 82 36 8 92 4)产品成本:总成本正常年份为815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1100万元,可变成本7050万元; 5)经营费用:投产第一年的经营费用为4780万元,正常生产年份的经营费用为6500万元; 6)产品价格:2000元/顿 7)基准收益率:10% 8)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为9年 (3)要求的评价分析 1)画出项目方案的现金流量图; 2)计算项目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并对该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3)计算项目的净现值指标并对该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资料讲解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三方面改革来实现: 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二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占用地方、校本课程时间。高中选修课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是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三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农村初中推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它职业技术的培训让学生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学也要开设适合的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三方面改革来实现: 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二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占用地方、校本课程时间。高中选修课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是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三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农村初中推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它职业技术的培训让学生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学也要开设适合的职业技术课程。 第三部分是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计划规定了课程门类及课时分配,课程标准则是根据课程计划来确定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 第四部分是改善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想像,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三方面改革来实现: 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课程具体内容

附件3 课程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知识图谱概述 1.1 知识图谱基本概念 1.2 知识图谱的历史沿革 1.3 知识图谱的特点 1.4 知识分类 1.5 典型知识图谱 第二部分知识图谱构建 1 词汇挖掘与实体挖掘 1.1 词汇挖掘 1.2 同义词、缩写词挖掘 1.3 实体识别 1.4 实体分类 2 关系抽取 2.1 关系挖掘概述 2.2 基于Pattern的挖掘 2.3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的关系抽取2.4 基于深度学习的关系抽取 2.5 远程监督与关系获取 3 概念知识图谱构建 3.1 概念图谱概述 3.1.1 常见的概念图谱 3.1.2 概念图谱的应用 3.2 isA关系抽取 3.2.1 Y AGO:Wikipedia中构建概念图谱 3.2.2 Probase:英文语料上isA关系抽取 3.2.3 CN-Probase:中文isA关系抽取3.3 isA关系补全 3.3.1 知识缺失的成因 3.3.2 基于isA传递性的图谱补全 3.3.3 基于相似实体的图谱补全 3.4 isA关系纠错 3.4.1 错误的成因 3.4.2 简单的想法:知识的支持度 3.4.3 概念图谱中的抽象层级冲突 3.4.4 在概念图谱中进行消环 4 百科图谱构建 4.1 百科图谱概述 4.1.1基本概述 4.1.2构建方法分类 4.2 基于单源的百科图谱构建 4.2.1半结构化知识抽取 4.2.2本体构建 4.2.3实体分类 4.2.4属性/关系填充 4.2.5知识图谱更新 4.3 基于多源的百科图谱构建 4.3.1通用本体构建 4.3.2实体对齐 4.3.3属性对齐 4.3.4属性值融合 5 众包构建 5.1 知识型众包基本概念 5.2 知识型众包的研究问题 5.2.1 What(将什么交予众包) 5.2.2 Whom(将任务交予谁完成) 5.2.3 How(如何完成众包) 5.3 基于众包的知识图谱构建与精化 5.3.1本体构建阶段的众包介入 5.3.2知识图谱精化阶段的众包介入 5.4 总结 6 质量控制 6.1 知识图谱质量评估与控制概述 6.1.1知识图谱质量的评估维度 6.1.2知识图谱质量的评估方法 6.1.3知识图谱质量控制的研究问题6.2 知识图谱构建中的质量控制 6.2.1知识来源的可信度评估 6.2.2知识获取方法的可信度评估 6.2.3语义漂移问题的处理技术 6.3 知识图谱中的缺失知识补全 6.3.1关系数据库中可计量数据的补全 6.3.2关系数据库中不可计量数据补全 6.3.3知识图谱中缺失实体的补全 6.3.4知识图谱中缺失关系的填补 6.4 知识图谱中的知识统一与修正 6.4.1关系数据库知识统一与修正技术 6.4.2知识图谱的知识统一与修正技术第三部分知识图谱管理 1 建模与存储 1.1 概述 1.2 图论基础 1.3 知识图谱的逻辑表示 1.4 知识图谱的物理存储 1.5 总结

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终稿)

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 口述:田俊国 采访整理:徐志红我意识到,要改变企业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养老”地位,改变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就必须打破企业内部培训的这种恶习循环,重新构建良好循环。这个良好循环的开始,有赖于我们打造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 精品课程的根本——上接战略下接绩效 提出这样的培训战略,与我做业务部门总经理的经历不无关系。回想自己当年做业务时,对培训的重视也不够,究其原因,无非两条:一是培训的内容跟业务联系不紧密,二是培训跟绩效的相关性不明显。 为什么培训部门规划出的课程不是业务人员真正需要的?症结出在:培训需求调查原本是一个过程,而大多数公司的培训部却只看重调查的结果。虽然培训课程往往是根据培训调查需求生成的,但业务人员在做需求调查问卷时本着敷衍的态度,这样调查出来的培训需求,无非是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和业务部门的能力欠缺没有什么关联。业务部门嘴上说他们需要的,往往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再加上最近几年培训部门跟风追赶管理时髦,经常是外面流行什么就买什么:今天流行平衡记分卡,就给大家培训平衡记分卡;明天流行五力模型,就给大家培训五力模型……培训规划虽然是根据培训需求调查制定出来的,但培训内容并不是业务人员真正所需。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背后都有其管理哲学和基本假设,一旦企业自己的经营哲学和课程的主张不一致,培训反倒会起反作用。同时,因为培训跟业绩关系不直接,业务人员面对培训自然是能溜则溜。因为我有做业务的经历,我本能地站在业务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恰恰让我豁然开朗:培训课程只有紧贴业务,对业务有帮助,业务人员才会欢迎。 那么,如何了解业务部门的真正需求呢?要知道,很多时候,即使是业务部门,也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的做法是行动学习,用培训部门的专业逻辑来帮助业务部门翌年的业务计划,分析业务部门的战略、机遇、优势和劣势,重点分析团队的能力,根据团队的能力情况来分析培训目标,最后再来看培训资源。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业务部门真正需要的能力,以及能力背后需要的培训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比方说,2010年公司咨询实施总部的一项核心业务策略就是突破大项目实

课程内容(具体)

一、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活动建议: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二)地图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活动建议: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二、世界地理(一)海洋和陆地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活动建议: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例如,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二)气候1.天气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 点。 3.主要气候类型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活动建议:开展参观、观测、体验等活动。例如,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 (三)居民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活动建议: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 等辩题组织辩论。

自治区精品课程

自治区精品课程 一、申报条件 1.申报自治区精品课程的本科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了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的高职课程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开设2年以上,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课程负责人以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主,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实施。课程网站应至少提供有该门课程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其中,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应文字说明。 3.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

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后,在5年内免费开放课程资源,课程主持人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最终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4.学校要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搭建网络平台,并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努力发挥自治区精品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年度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学校名称:

自治区本科精品课程 申报表 课程名称 课程网址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校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1.课程负责人情况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定义 一. 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 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

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二者关系: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再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1.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主要结构等等。),2.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微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详细

... 《网络营销》 在线开放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方案 商贸管理学院 二 0 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一、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 (1) (一)建设思路 (1) 1.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

2.课程建设的现实条件 (1) (二)建设目标 (1) 1.课程建设的特色 (1) 2.建设目标 (2)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4) (一)建设内容与进度 (4) (二)教学主要内容 (5) (三)建设具体措施 (5) 四、建设预期效果、验收要点 (9) (一)预期目标 (9) (二)验收要点 (9) 五、经费使用说明 (11) (一)建设资金总预算 (12) (二)建设资金使用明细 (12) 六、保障措施 (13) (一)组织保障 (13) (二)资金保障 (13) (三)制度保障 (13)

在线开放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方案---《网络营销》 一、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1.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 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 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线精品开放课是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优质课程资源。 2.课程建设的现实条件 《网络营销》课程已于 2017 年开始进行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经过积累,目 前已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建设在线精品课程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证。 (二)建设目标 1.课程建设的特色 《网络营销》课程是基于项目实践过程,结合市场、行业需求而开发的课程, 在上海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本课程主要依托校内教师、学生评价,同时结合校外专家评价,目前的评价效果较好。 (1)校外专家、行业专家评价●教师的职称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教材建设体现了工学结合,把实际工 作融入教学过程中。有完善的教学试验基地,毕业学生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工 作适应性强。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专业实践环节之一,是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现技术相结合,使学生体会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 课程设计要求: 1、正确理解题意; 2、具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有详细的文档,文档中应包括设计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思路、程序流程图、程序清单、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4、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参考文献,寻找解决方案。 评分标准: 1.是否有正确的运行结果; 2.是否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文档是否完备。 课程设计内容即参考题目:(任选下列一题或自行另选设计题目): XX高校校园网网络规划与设计 一、需求分析 (1)用户规模500台计算机。 (2)用户大致平均分散在4栋楼房内,4栋楼房排成前后两排,楼房之间各相距200米,楼房高4层。每栋楼的4楼用户构成两个VLAN。 (3)中心机房设在其中1栋楼房的1楼靠近另一栋楼房的一端。 (4)安装对外WWW、业务WWW、邮件、FTP、BBS、DNS、数据库七个服务器。提供匿名服务,但FTP仅对内部开放。 (5)提供LAN、WLAN接入。 (6)在业务WWW服务器上配备基于Web的业务应用系统,所有用户使用业务系统实现网上办公。 (7)要求出口带宽为1Gbps。 二、设计要求 (1)写出简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设计网络结构,并给出解释。 (3)除用户计算机已购置外,其余全部设备和通信线路需要重新购买、安装。试具体给出全部主要设备的配置、型号或技术指标及其测算依据。 (4)给出工程预算(包括设备、线路等,不含施工费)及其计算依据。 2、设计一个中小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案 一、用户需求 (1)公司有1000 台PC (2)公司共有7个部门,不同部门的相互访问要求有限制,公司有3个跨省的分公司。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打破 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 关注学生“全人” 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 力、 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了课程结构 的均衡陛、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 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 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 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 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 )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 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三)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以及 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 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与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 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 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地转变, 保证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此 次课程改革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 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有效保障, 并在新课程标准 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 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能够使学生针对不同的学 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五)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 学实践的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使评价不仅 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二是要建立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 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 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 的发展。这 培养学生 良 不再

关于课程设计的简要说明

关于课程设计的简要说明 任务要求: 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专长开发一门课程。 1、用PPT制作,25页左右,并提前备课(课时1小时); 2、1月20日完成。发送至wn@https://www.sodocs.net/doc/9218307520.html, 一、选择课程开发主题时,可以结合以下方面考虑: 1、工作岗位特点 思考:你的哪些岗位工作经验总结出来可以提高某一个群体(非个人)的工作效率?这个群体可以是本部门团队,也可以是其他各部门的某个群体。 举例1:XX是一位人力资源专家,经过他的观察,发现各部门面试官在面试员工时缺乏面试技巧,面试效率低,录用的求职者不符合公司要求,可以开发关于面试&人员甄选的课程。举例2:XX是一位资深客服,经验丰富,应对各种客诉问题时游刃有余。可以把客诉问题处理技巧总结出来,让团队其他人掌握后,也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开发关于客诉应对方法的课程。 2、工作相关的专长 思考:你的哪些专长可以别人带来帮助,让其他人学习了你的课程后可以更好的应对工作中的问题,或者在生活上提供建设性建议。 举例1:XX善于沟通和协调,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开发关于沟通技巧的课程。 举例2:XX是一位理财专家,对于个人和家庭理财颇有心得,可以开发关于理财知识的课

程。 举例3:XX是一位资深管理人员,有多年团队管理经验,所带领的团队不管业务绩效、团队氛围都非常好,可以开发关于团队管理或领导力的课程。 3、跨部门合作时出现某些高频问题 思考:你在和哪些部门或哪群人(非个人)协作的过程中出现过问题,而且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他们对你熟知的某个流程或某项工作要求不够了解造成的?这个问题无法通过简单沟通解决,可以考虑开发这些方面的课程。 举例1:财务报销流程和要求。 举例2:OA系统使用方法。 二、开发课程时需注意的基本问题: 1、课程有明确的目标群体,是面向某一群体开发课程,可以有通用性,例如全员,但绝非针对个人需求开发。 2、课程PPT中含课程大纲,介绍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其他方面欢迎大家补充建议~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三方面改革来实现: 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二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占用地方、校本课程时间。高中选修课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是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三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农村初中推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它职业技术的培训让学生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学也要开设适合的职业技术课程。 第三部分是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计划规定了课程门类及课时分配,课程标准则是根据课程计划来确定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 第四部分是改善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想像,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 第五部分是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因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框架,集

课程设计内容和标准

鲁东大学 食品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课程设计内容和标准 编制:曲航王明涛张淑荣 巩志强谭鲁志邹欣华 食品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2014.12 前言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本科生课程设计的质量,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结合学科结构和专业特点,特制定《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课程设计内容和标准》。 编制本“课程设计内容和标准”,是强化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措施,它不仅能保证我系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深度,使这一重要环节尽量规范化、标准化,而且还有利于指导教师的辅导工作。 在实行和使用该标准过程中,根据各班的教学情况和设计的具体情况不同,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经系里同意,可酌情对上述标准中的某些具体细节做适当的简化,但各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不得简化。

希望各位指导老师认真贯彻执行,并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使之进一步完善。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2014.12

课程设计内容 一、制冷系统设计 第一章设计概述 主要说明设计的依据、生产指标、设计范围、设计条件、概述设计方案的拟定。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建筑的要求和条件 设计前,应了解对各冷间的温、湿度的要求。 1)阐明当地主要设计气象参数:包括室外计算温度(夏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室外计算相对湿度(最热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等。 2)列表说明各冷间的设计条件,包括:室内设计温度、室内设计相对湿度、冷加工时间、各冷间食品进、出库温度。 2、说明制冷系统设计方案的拟定及理由 1)阐明各蒸发系统采用单级压缩或双级压缩,双级压缩高低压级的理论输气量之比,各蒸发系统配用的压缩机的型式、型号、制冷量,并列表说明。 2)阐明制冷系统蒸发温度的划分,组成及其服务冷间,并列表说明各蒸发系统的热负荷 3)说明采用的制冷剂种类、特点及其与环保的关系。 4)说明各冷间采用的冷却方式(如直接冷却或间接冷却),各冷间采用的冷却设备种类、冷却面积,各冷间冷却面积与冷藏能力(或冷加工能力)的配比,并列表说明。 5)说明各蒸发系统采用的供液方式。 6)说明制冷系统的自动控制方案,具体包括哪些安全保护、控制回路等。 第二章负荷计算及汇总 1、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包括室外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室内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临室计算温度。 2)各冷间的库容量和生产能力。 3)冷库外围护结构各传热面的传热系数。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想像,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这一部分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第五部分是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鉴于我国的教育理论背景与实践传统,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因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具有必须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框架,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同时倡导用心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参考资料四: 新课程改革的资料是什么? 答: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职责感,发奋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潜质、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用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一样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取性。 改变课程资料“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资料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