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推力与拉力

推力与拉力

推力与拉力
推力与拉力

推力与拉力:关于开放教育中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探讨

-----------基于教育信息化转型背景

一、“六个三”的教学改革的疑问:

问题情境一:

问:数学之类的课程不来,没兴趣是为什么?

答:来了也听不懂

问题情景二:

问:《管理学》之类的课程也缺勤,为什么?

答:自己都能看的懂

问:《管理学》是干什么的?

答:我们都是小工人,都是别人管我们,学这个有什么用?

问题情景三:

让学生始终充满着期待的英语课。通过实用动画片给学习者留下悬念,然后通过讲解单词、例句和语法让学生理解并把握,但离应试考试远了,怎么办?

上述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可以细化为以下若干对矛盾:1、教学目标与现实的教学效果矛盾;2、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矛盾;3、教学要求与学生基础的矛盾;4、严格要求和民主意识的矛盾;5、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6、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矛盾

二、回顾与反思

回顾我校教学改革之路,我们走过了3个阶段:开放教育中期评估前,我校解决了“远程”设备(条件)难题,建立了网络、购置计算机、建设电子阅览室和服务中心、多媒体教室;开放教育总结性评估前,解决了“服务体系”问题,制作了CAI课件、试题库、平台升级、“425”教学模式;2010年,解决了“过程性评价”问题,改进形成性考核、推进信息化、核心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可见,在改革的前两个阶段,我校重点解决的是“铺路”问题,然而,在教育信息化转型背景下,我校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于技术性的“铺路”层面,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不能与“铺路”建设相等同。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不仅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属性,同时也具有共享化、交互化与协作化的教育属性。

在现阶段,教育信息技术已经融于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中,并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育形态,而开放教育要解决改革中的种种困惑,就必须结合教育信息化转型这一背景,走出具有我校开放教育特色的改革之路,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我校开放教育教学改革中需关注的5个是否:第一,我校教学改革是否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防止盲目推进,教师盲目适应,学生被动接受);第二,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更新?(表现在教学反思的常态化);第三,教学改革是否结合了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背景,使信息化全面渗透到教学改革的环节中;第四,信息化技术是否融合于考核评价体系中?(如使用终身学习平台改进形成性考核);第五,教学设计是否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力基础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目标?由于开放教

育主要以成人为教育对象,而成人的有效学习更多依赖于稳定的内部学习动机与个体的学习能力。伴随着信息化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带来的种种便利,在数字化学习情境中,如何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自主乐学,自主会学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教育信息化以其内在的推力与拉力将人们带进了崭新的学习时代,并推动着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如何提升学习者学习力不仅仅是个体进行有效学习的基本能力,更是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与“六个三”教学改革目标

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看,杜威实用主义思想是作为美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出现的,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观点,形成了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他指出:“生长即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即生长。”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表面上看,杜威并没有对教育目标做出明确概述,他认为,在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标。可见,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教育过程本身的目的与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在持续生长的、动态的教育活动范畴中所诠释的目的论,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的认知性经验。这种认知性经验就是学习者个体与教育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社会性、文化性的认知性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技能性的,它们就是学习者在教育情境中获得的生长标志和继续生长的手段。

第二,教育即社会,在人类社会里,教育作为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社会过程,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是有一定的社会目的。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状态,这即清楚地表明了“学校即社会”是“教育即生活”的继续和发展。“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学校知识应与社会知识联系起来,校外学习应与校内学习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在杜威看来,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要考虑课程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学校教育应渗透社会精神,引导学习者在学校这一小社会中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无论是从教育即生活角度还是教育即社会的观点看,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是寓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中范畴而阐释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体现了终结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杜威认为教育目的是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中的,从教育目的的直接、间接维度我们可以看出,杜威是从教育过程的内在含义谈教育目的的。他用教育的发展性目的否定了终结性目的。第二,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体现了现实与未来的统一,许多人仍然坚持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目的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能够受到实际的教育目的的检验和证实,而不是虚幻地追求未来的外在的教育目的。

对于开放教育学生来说,一方面,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走向未来完满生活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学习即是学习者当下生活的一种方式,且这一方式是融于学习者当下的生命历程中,并成为个体

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它为学习者的生命历程带来启示,使个体生命焕发出勃勃的生活气息与生命活力。结合杜威教育目的观,我校所提出的“六个三”的教学改革教学目标关注了蕴含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目标及其产生的教育影响,学习活动应对学习者当下与未来的行为具有引导的作用,我们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即是杜威所提出的“终结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生活教育目的观,让学习者乐意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使学习者的绵延不息的生命历程与教育融为一体。

冀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推力和拉力》教案

《推力和拉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推和拉之后发生的变化。 2.分析出推和拉各是一种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预测物体受到推和拉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3.会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纸蝙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推力和拉力。 难点:分析出推和拉各是一种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 三、教学准备 纸、彩笔、剪刀、沙包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科学列车今天驶入第9站,你们想知道这一站又有哪些神奇美妙的科学等待我们去探索吗? 学生回答(想) 教师:那我们就赶快进行探索吧! 教师走过去把教室门打开。 教师:请看老师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怎样做才能把门打开或关上呢? 学生回答。 教师:关门是要用到推,开门时要用到拉,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推和拉。 (二)新课教学 1.看图回答问题 教师:大家翻开书P30,看书上这幅图,找一找,图中哪里用到了推或拉? 学生看图并回答。

教师:受到推力或拉力的物体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自己的发现。 小组讨论。 结论: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 2.活动1:感受推和拉 教师:我们知道了推和拉都是力(板书力)它们是两个什么样的力呢?想感受一下吗? 学生回答。(想) 教师:做过推手掌和拉手臂的有戏吗?大家想做吗? 学生回答。(想) 1)学生活动 教师:我们就做这两个游戏,感受推和拉。 小组讨论,每个游戏你们想怎样做?游戏中应注意什么? 教师:谁来说一说游戏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表扬注意安全很好,同学们在游戏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任务来做游戏。 学生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2)活动结束,学生汇报交流。 ①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②在游戏中手臂有什么感受,要战胜对方应该怎么做? 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推和拉的例子? 小组讨论。 教师:同学们找到生活中这么多推或拉的例子,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观察,是生活的有心人。 3.活动2:纸蝙蝠 教师:看!老师这儿有一只纸蝙蝠。仔细看老师玩纸蝙蝠,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想做一只吗? 学生回答。 教师:好!我们就坐一只纸蝙蝠。翻开课本32页,看活动2纸蝙蝠,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小组讨论,确定制作方法: 1)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个三角形。 2)将这个三角形再对折成小三角形。

拉力与推力对销售的作用

拉力与推力对销售的作 用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在笔者的营销经历中常常面对经销商和厂家之间这样的争论:“××产品的市场拉力太小了,消费者点名率这么低,这产品怎么做!”而生产厂家又常常抱怨“产品上柜率这么低,露出度差,拉力怎么能大,这样的经销商要来做什么?”拉力和推力这对销售中的孪生兄弟经常是产销双方的矛盾焦点和导火索,笔者在这些年的营销工作中摸索出了一点对拉力与推力的体会,希望在此与大家共享。 拉力与推力的来源 销售中的拉力实际就是促使消费者自发的购买产品的动力,而推力则是销售商通过销售工作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力量,无疑这两种力量都会对销售产生促进,但是二者在营销中的功能和来源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拉力主要来源于产品、广告、效应、营销政策等方面,更多的是市场方面的工作,而推力则更多来源于销售商的终端促销、人员销售、产品上柜率等方面,销售方在其中站着主导地位。 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拉力和推力的来源是有很大区别的,针对不同的产品特点,施加适宜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有效地影响产品的销售。例如很多产品造型对使用影响较大的产品,销售的拉力往往来源于产品自身的设计,对耐用消费品,销售的拉力多来源于品牌和广告,而快速消费品呢,推力的作用似乎更大,因此对于不同的产品营销人必须要研究不同的拉力与推力组合,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2001年前后,笔者供职于建筑材料与小家电企业时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供职的这两家企业在国内行业都居于前三地位,每年推广费用5-6千万,拉力可谓巨大了吧,但是销售业绩却并不如人意,问题何来呢?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消费者在这类产品的购买时,品牌因素的影响非常小,而相反对于使用的感觉更加看中;生活者并不注意这类产品的广告,相反,对于卖场的展示和促销更加关注。由此我们看出,这类产品推力似乎更重要,而拉力的产生更多的要依靠产品自身的设计包装等因素。细看企业的营销组合,可以发现企业的设计力量一直是和营销分离的,产品的主要拉力自然不足。而产品在很多卖场的展示位置竟然位于货架的最上层和底层,中高档商场里销售的是低档产品,大型超市里却在力推中高档商品。这些工作的细节问题,自然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推力,这种状况下销售的阻力自然也就大了许多。因此,提升产品的设计品质,面向生活者的需求和使用习惯进行产品开发也就成为很大的问题;增加卖场的利润空间,促使卖场加大销售推力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工作。 因此,笔者认为,对拉力和推力来源的探究对于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组合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购买习惯对产品的销售有着直接的影

推力和拉力新 五年级科学

推力和拉力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5.2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为目标编写的。 基本力学中:力对物体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对物体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 变。 运动状态改变有三种情况:1.方向改变 2.速度改变 3.静动 教学背景及教材分析: 力的现象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但是怎样表达力和力的种类对学生是十分陌生的。人类对力的概念形成简史中,最早是在推、拉物体时产生的一系列力量进行研究。学生从推力和拉力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力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推拉进行引入,师生互动,并可以看到推力和拉力对受力物体的影响,进而在教师引导下对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了认识。 力的三要素理论出自基本力学中:力对物体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包括运动状态和改变形状。本节课作为力学起始课,为了符合学生认知难度,并没有出现作用效果一词,把作用点一概念连同合力作为实验2选学。考虑到以上原因,本节课在给学生构建力的认知时,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提到了作用点,没有提出合力、作用效果,而是换成学生能直观的看到的现象。推动同学这其实就是作用效果,去分析同学动或没动原因。对于力的三要素,会有直观感受。 如何给学生讲解力对物体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首先学生不知道作用效果,如果解释,就需要引入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学生也不理解,需要实验推出。所以我选择让学生描述力,也需要从这三方面考虑。以推力为例,学生会想到多大的推力,什么方向,力作用在哪里。如果想不出来,可以从人为什么会动?为什么向这个方向动?在别的地方用力呢?来引导。学会描述后,对于之后探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学生会去从这几方面改变推力。 随后在探究受到推和拉的静止或运动物体时,以学生们感兴趣的小车为载体,根据科学探究目标逐步发现力的规律。 教学内容:推力和拉力 学生情况:本课是在五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对力有所接触,但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五年级一班相对年级来说属于中等水平, 思维活跃度不如其他一些班级,需要老师创设活泼的教学环境,但班 级比较踏实,整体水平较好。 教学目标:1.知道推和拉都是力。 2.知道推力和拉力与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3.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推力和拉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手段: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实验:力对静止小车的作用 力对运动小车的作用 3.联系生活展开思考

推力和拉力新小学五年级科学

教学内容:推力和拉力 学生情况:本课是在五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对力有所接触,但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五年级一班相对年级来说属于中等水平,思维活跃度不如其他一些班级,需要 老师创设活泼的教学环境,但班级比较踏实,整体水平较好。 教学目标:1.知道推和拉都是力。 2.知道推力和拉力与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3.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推力和拉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技术准备:小车PPT图片 教学过程: 1.知道推和拉都是力 “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测试。为了考验同学们的力量,我将请一位同学站 到前面,另外一位同学在只允许接触前一位胳膊的情况下将他移动。”先找一位力气较大 的同学,再让一位力气较小女生到前面移动他。“刚才这位同学做了一个什么动作?”推。 “还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试试?”找一位力气大的同学,推动。“你能换一种方法将他移 动吗?”一位同学上来拉动。“他用了什么办法?”“拉”。请台上同学回座位。同学原 本静止,后来移动,说明他一定受到了“力”,那你能给推他的时候起个名字吗?“推力” 拉他的时候呢?“拉力” 2.描述推力和拉力(学习力的三要素、推力的文字图形描述、力的单位) “谁能详细的描述一下,当小明向左移动时,你给了他一个什么养的推力吗?”“向左” “向左推就一定行吗”“大力”“很大的力量就一定行吗”引导并板书大小、方向、作用 点。 “你能描述出将一个很重的盒子向又移动,需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推力吗?” 你能用图像的方法试着描述让很重的盒子向左移动的推力吗?(形象理解力的三要素) 请同学上前尝试。“你为什么这样画?”“能描述出方向吗谁来帮他改进一下。”“如何描 述力的大小呢”“看来单用图像,很难准确的描述出力量大小,那你想一想,我们是如何 描述身高和体重的?”“数字加单位”“力量也有他的单位叫做牛顿,是为了纪念伟大的 科学家牛顿在物理学上的突出贡献,我们在画图时通常简写为N” 3.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方向静动) 实验一:一辆在桌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或拉,小车会怎样呢? 实验二:一辆在桌上运动着的小车,用手推或拉,小车会怎样呢? 教师提炼学生答案,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结合生活课外延伸考察掌握 在生活中,有没有地方用到推力或拉力? 你是用什么样的推力或拉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推力与拉力

推力与拉力:关于开放教育中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探讨 -----------基于教育信息化转型背景 一、“六个三”的教学改革的疑问: 问题情境一: 问:数学之类的课程不来,没兴趣是为什么? 答:来了也听不懂 问题情景二: 问:《管理学》之类的课程也缺勤,为什么? 答:自己都能看的懂 问:《管理学》是干什么的? 答:我们都是小工人,都是别人管我们,学这个有什么用? 问题情景三: 让学生始终充满着期待的英语课。通过实用动画片给学习者留下悬念,然后通过讲解单词、例句和语法让学生理解并把握,但离应试考试远了,怎么办? 上述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可以细化为以下若干对矛盾:1、教学目标与现实的教学效果矛盾;2、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矛盾;3、教学要求与学生基础的矛盾;4、严格要求和民主意识的矛盾;5、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6、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矛盾 二、回顾与反思

回顾我校教学改革之路,我们走过了3个阶段:开放教育中期评估前,我校解决了“远程”设备(条件)难题,建立了网络、购置计算机、建设电子阅览室和服务中心、多媒体教室;开放教育总结性评估前,解决了“服务体系”问题,制作了CAI课件、试题库、平台升级、“425”教学模式;2010年,解决了“过程性评价”问题,改进形成性考核、推进信息化、核心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可见,在改革的前两个阶段,我校重点解决的是“铺路”问题,然而,在教育信息化转型背景下,我校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于技术性的“铺路”层面,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不能与“铺路”建设相等同。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不仅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属性,同时也具有共享化、交互化与协作化的教育属性。 在现阶段,教育信息技术已经融于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中,并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育形态,而开放教育要解决改革中的种种困惑,就必须结合教育信息化转型这一背景,走出具有我校开放教育特色的改革之路,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我校开放教育教学改革中需关注的5个是否:第一,我校教学改革是否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防止盲目推进,教师盲目适应,学生被动接受);第二,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更新?(表现在教学反思的常态化);第三,教学改革是否结合了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背景,使信息化全面渗透到教学改革的环节中;第四,信息化技术是否融合于考核评价体系中?(如使用终身学习平台改进形成性考核);第五,教学设计是否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力基础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目标?由于开放教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 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单元概述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安排了“1.推拉游戏”“2.力与形变”两课,四个探究活动,所关联的课程标准要求见下表。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推力和拉力,观察力对物体的形状变化的影响,为建构“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这一上位概念打好基础。 二、单元解析 “力”是相对抽象的一个物理概念,学生对力的认识和了解也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将从不同层面学习和研究“力”。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建构力的概念,认识什么是力。教材基于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低年级不要求明确此概念,但可以渗透)、改变形状,分别布设“推拉游戏”“力与形变”两课。 第1课“推拉游戏”,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推拉作用出发,设计有趣的“推拉游戏”,按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的认知顺序,让学生先后参与“人与人→人与物一→物与物”作用的推拉游戏,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推力、拉力,感知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感知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初步归纳抽象“推カ”和“拉力”概念;再进一步联系生活,列举更多的推力与拉力实例,在分析与比较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两种常见“力”的认识。 第2课“力与形変”,则是在第1课认识推力和拉力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经历制作橡皮泥玩具和挤压、拉伸弹簧、皮球、皮筋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作用效果。通过对橡皮泥的挤压与拉伸,发现橡皮泥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初步感受到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再对弹簧、橡皮筋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初步感受到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在对弹簧、橡皮筋、皮球、海绵进行挤压与拉伸,发现它们不仅受力后会改变形状,当力消失后,它们还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感受奇妙的形变。其实,力与学生的生活息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9.推力和拉力》 教案(2)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力与生活 9.推力和拉力 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力还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在表达交流中,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 重点: 使学生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力还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现象来分析得出来的实验结论---推和拉都是力。 过程: 一、使学生知道推和拉都是力。 1. 师演示:推一名同学和拉一名同学。 问:刚才老师做了哪些动作,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在推、和拉这位同学后,你们看到了这位同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 估计:学生结合学生移动或走动的现象分析出:是因为受到了力的缘故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师则:因为他受到了什么?才动起来。 2. 推和拉都是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二、通过学生的实验证明活动,使学生知道:力有方向。 1.小组讨论交流:力有没有方向? 2.听讨论结果的汇报: 估计1:有学生认为有 对策:有的理由是什么? 估计2:有学生认为没有 对策:为什么认为没有呢? 估计3:都认为没有。 对策: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有方向,并以小车运动的运动做示范来演示。 3. 如果估计3没有出现:师则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1

4. 听汇报: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5. 师:力有方向。(板书)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一些问题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也能够解决。 三、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其结论是否正确: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有大小;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1.师:投影中罗列问题:力不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没有大小、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2.要求:学生结合投影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是否正确。 3.听学生的汇报: 要求:学生要阐述理由。 4.探究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从而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5.学生小组探究: 6.听汇报: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怎么做的?得出了什么结论。(教师顺势进行板书) 7.师小结:静止和运动是物体存在的状态。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我们也可以说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板书设计: 推力和拉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下册4.1.推力和拉力教案word

第四单元 力和形变 1.推力和拉力 【教学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一课,这一课主要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利用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推力和拉力。教材先通过玩水枪的场景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推和拉。然后,让学生交流对推、拉的感受与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推力和拉力的概念。进而通过“谁动了”活动,进一步达成知识目标:“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水枪、水、常见推拉活动的挂图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玩水枪 师:(出示推拉式水枪)同学们,你是怎么玩水枪的? 生:(交流各自玩水枪的经验。) (设计意图:简单的谈话,帮助学生聚焦学习内容:推和拉。) 二、观察活动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推和拉,你能说说在下面的场景中,他们是

在推还是在拉吗?(PPT出示场景图片) 生:(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场景中的人物在推还是拉。) 师: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导学生说一说物体是向什么方向运动的,并说说理由。) 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形成推力和拉力的概念。) 三、游戏:谁动了 师:(PPT出示游戏活动图)讲解游戏规则和安全提示: (PPT出示)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下列活动:1.互推手掌,看谁先被推动。2.互相用力拉,看谁先被拉动。 安全提示:游戏时注意安全,避免摔倒。 生:(汇报交流。) 师:(PPT出示小结):我们把物体向外推开的时候用的力是(),把物体朝着自己拉过来的时候用的力是()。(填推力、拉力)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推力和拉力,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拓展活动 师:请你在课后帮老师想个办法,用像皮球一次性击倒所有纸杯(PPT出示活动图片,材料),应该怎么做?看谁的方法最好,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尝试体验,指导学生想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体验,通过不同的活动观察、感受推和拉,建立起推力和拉力的概念。教师只是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对于概念的建构并没有越俎代庖。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之后进行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适度的指导,对学生的活动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既不能全部包办代替,又不能放手不管。 【总结点评】

推力和拉力新五年级科学

推力和拉力新五年级科 学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教学内容:推力和拉力 学生情况:本课是在五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对力有所接触,但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五年级一班相对年级来说属于中等水 平,思维活跃度不如其他一些班级,需要老师创设活泼的教学环 境,但班级比较踏实,整体水平较好。 教学目标:1.知道推和拉都是力。 2.知道推力和拉力与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3.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推力和拉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技术准备:小车PPT图片 教学过程: 1.知道推和拉都是力 “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测试。为了考验同学们的力量, 我将请一位同学站到前面,另外一位同学在只允许接触前一位胳膊的 情况下将他移动。”先找一位力气较大的同学,再让一位力气较小女 生到前面移动他。“刚才这位同学做了一个什么动作?”推。“还有 没有同学愿意再来试试?”找一位力气大的同学,推动。“你能换一 种方法将他移动吗?”一位同学上来拉动。“他用了什么办法?” “拉”。请台上同学回座位。同学原本静止,后来移动,说明他一定 受到了“力”,那你能给推他的时候起个名字吗?“推力”拉他的时 候呢?“拉力” 2.描述推力和拉力(学习力的三要素、推力的文字图形描述、力的 单位) “谁能详细的描述一下,当小明向左移动时,你给了他一个什么养的 推力吗?”“向左”“向左推就一定行吗”“大力”“很大的力量就 一定行吗”引导并板书大小、方向、作用点。 “你能描述出将一个很重的盒子向又移动,需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推 力吗?” 你能用图像的方法试着描述让很重的盒子向左移动的推力吗?(形象 理解力的三要素)请同学上前尝试。“你为什么这样画?”“能描述 出方向吗?谁来帮他改进一下。”“如何描述力的大小呢”“看来单 用图像,很难准确的描述出力量大小,那你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描述 身高和体重的?”“数字加单位”“力量也有他的单位叫做牛顿,是 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物理学上的突出贡献,我们在画图时通 常简写为N” 3.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方向静动) 实验一:一辆在桌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或拉,小车会怎样呢? 实验二:一辆在桌上运动着的小车,用手推或拉,小车会怎样 呢? 教师提炼学生答案,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结合生活课外延伸考察掌握 在生活中,有没有地方用到推力或拉力? 你是用什么样的推力或拉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案】二年级下册科学-1、推力和拉力 冀教版

1、推力和拉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在表达交流中,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现象来分析得出来的实验结论--- 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教学过程: 一、使学生知道推和拉都是力。 1.推和拉物体会怎样?我们有什么感受?师演示:推开门和拉开窗户。学生感受:推开门和拉开窗户。推一名同学和拉一名同学。 问:刚才老师做了哪些动作,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在推、和拉这位同学后,你们看到了这位同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 估计:学生结合学生移动或走动的现象分析出:是因为受到了力的缘故.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师则问:因为他受到了什么才动起来? 2.推和拉都是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二、通过学生的实验证明活动,使学生知道: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1.小组讨论交流:推和拉物体时你会感受到什么? 2.听讨论结果的汇报: 估计 1:向里推门能把门推开。 估计 2:向左边位窗户,能把窗户拉开。 估计 3:我推讲桌,推不动,因为我力气小。 估计 4:我拉窗帘,可以把窗帘拉开。 估计 5:我擦地时,要推拉拖布,要用力。 估计 6:我提着书包,觉得书包在拉我的手。 3.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