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校体育学韩会君

学校体育学韩会君

学校体育学韩会君
学校体育学韩会君

目录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第二章体育课程

第三章体育教学

第四章课余体育

第五章体育教师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简史

一、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简要回顾

2、北洋军阀时期的学校体育——“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衰退与“自然体育思想”的引入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设立了教育部。1912至1913年间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随即“学堂”更名为“学校”。1912年9-10月教育部颁布了“各级学校令”。民国教育部1919年提出了改进学校体育的方案,指出学校体育要注重身心协调发展,并且提出了具体实施学校体育的办法及学校体育内容的改革意见等。1922年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即“壬戌学制”,“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其目标、内容、形式等深受美国“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这种“逆转”表面上是“体操课”被“体育课”取代,但深层上却意味着学校体育价值的改变。

3、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学校体育思想争论

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国民党政府在教育部设立了“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在各省市的教育厅、局所设立了“体育督学”或“体育股”等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193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民体育法》,规定了高中与高中以上学校体育为必修课;1932年颁布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规定了体育的目的;1931-1936年教育部公布了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等系列法规,对各级学校体育的课时、早操、课外运动的时间、体育目的、体育教材的具体内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配备等多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体育课和运动竞赛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具备了现代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雏形。

4、新中国五十年的学校体育——曲折发展的现代学校体育

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困惑和艰辛,其大约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初创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畸形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1977以后)为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五十年的学校体育,直到最近二十年才步入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出现了两种不均衡发展的态势:首先是在发展的时间跨度上,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在发展的空间跨度上,每个阶段不同的地域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

1、学校体育思想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有比较明显的阶段特征,总体上可分为:第一,初步形成阶段;第二,“军国民体育思想”阶段;第三,“自然体育思想阶段”;第四,全盘苏化阶段;第五,多元化阶段。

近代百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深深出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期望,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因此每个时代的学校体育思想便具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的进步意义,尽管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体育思想也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本质规律。

学校体育内容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军事训练内容阶段。内容主要涉及军事体操和军事技能的活动;第二,竞技运动内容阶段。内容有球类活动、田径、游泳等;第三,复合内容阶段。该阶段学校体育的内容覆盖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体育文化内容,既有竞技运动的,又有娱乐和休闲的,既有实践性的,也有包括健康、保健、安全、环境等方面在内的理论性内容等。

学校体育的形式也经过了由单纯的体育课、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再到体育课与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同时体育课也由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形式。

3、学校体育师资和物质条件

学校体育师资的发展经历了由兼职体育教师向专职体育教师的变化。就体育教师自身素质而言则经过了由低学历向高学历、由单一素质结构向综合素质结构的变化。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育师资的培育体系,基本上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

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备等物质条件的发展相对于体育思想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却仍然不尽人意,成了制约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需要时间,有赖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结

1、近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社会的樊篱,它深深打上了不同时代阶级的烙印,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与鲜明写照。

2、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围绕着体育课来进行的,然后才向课外扩展,形成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仍然还是体育课程,并以体育课程的改革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3、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热点

一、形成学校体育热点的社会背景

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热点的主要表现

1、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潮流。学校体育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的体育参与和体育能力。

2、开放与发展的学校体育观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这种局面主要源于我国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开放的、发展的学校体育观。打破空间界限,以全球视野借鉴世界各国经验。

当前学校体育的研究不再是封闭的、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部的学校体育,而是全球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界成功地借鉴了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促进了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打破校园界限,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相联接

长期以来,在理论层面上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内部的活动。从近二十年的实践看,学校体育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而应该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加强联系。我国学校体育正逐步与全民健身为标志的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不同层面发生越来越广泛的联系,并在联系中相互借鉴与促进。

学校体育正在摆脱传统的学科自我封闭

今天的学校体育正主动积极地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相融合,成为学校体育文化独特的风景线,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与影响更为全面。

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理论,逐步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学校体育的着眼点不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关注未来10年、20年、甚至是50年的发展态势,关注学生在体育教育上可持续发展的效益。

3、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学校课程改革是近二十年来的国际性趋势,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答未来挑战的目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序幕。

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旨

体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更加重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身心健全的、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培养体育精英;第二,彻底摆脱传统竞技运动教学模式;第三,以学科为中心即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转向以人的健康成长和需要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第四,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包括价值观、人生观、能力、兴趣和态度等在内的情感体验。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起步较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各高校自身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突出特色,即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各高校培养目标、整体培养方案、地域特点、师资及场地器材等条件相适应;二是分类设置,形式多样,出现了必修、选修、选项、俱乐部制、课内外结合学分制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课;三是授课时间安排灵活机动。另外,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还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体和运动基础等实际,给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机会。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大变化

中小学体育课程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的一次变革,具体又表现在课程名称、学时、课程内涵以及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上。深层次上,这意味着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对学校体育的纵深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更加紧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特殊阶段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提出来,对学校体育在宏观和操作层次上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特殊阶段,其主要为后续的终身体育的其它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基础。

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在学校教育阶段,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应首先实现各自的阶段目标。同时,在实现阶段目标的基础上,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相联系,其内涵和主线指向未来的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纽带

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联系,是通过“兴趣”和“能力”的桥梁来实现的。学校体育的重点更多地应该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能力上。在培养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技能的学习,学生就会形成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就会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就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创造性地去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然后满足其终身体育的需求。

5、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关于体育教学目标

近年来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探讨,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主要有:第一,协调“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将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统一起来;第二,体育教学目标在结构和层次上应该形成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目标和整体目标相结合的完整体系;第三,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目标的子目标,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第四,体育教学目标通过五个领域来相对分解体现,应该尽可能地具体、可操作及便于评价,在内容上更加全面。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一直是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全面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并集中在下列五个方面:一是方法如何解决使学生“既会又悦”的问题;二是方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三是方法的创新性问题;四是方法的运用如何体现教育性和人文性;五是评价方法的改革等。

教学模式

与体育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改革动向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虽总体上略显粗糙,但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操作性较强且比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如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合作式体育教学模式;探究式体育教学模式等。

关于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问题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另外一个中心和重点。当前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趋势:第一,评价对象与主体的多元化;第二,评价内容和范围的扩大;第三,评价方法上更强调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第四,评价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等。当然,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也出现了一些难题,主要是如何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问题。

6、对师生关系的重新认识

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二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就人际关系而言,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

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理解,宏观上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微观上则又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要用动态的、辨证的观点来理解体育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师生关系的互动状态主要取决于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等因素,并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当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较低时,教学中体育教师“导”的作用可能相对会多一些,而随着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教学中体育教师“导”的作用可能相对会减少,而要求则更高。

7、学校体育环境引起关注

学校体育环境是我国学校体育历来比较忽视的一个问题,在喧嚣的马路上跑步,或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踢球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场景,这固然与学校的经济条件有关,但深层上却反映了人们在观念上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背离。

学校体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环境的现代化。实践证明,学校体育环境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优雅、宽敞的学校体育环境不仅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对学生体育的兴趣、动机、爱好、态度等的形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体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应该怎样进行优化设计,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特别是物质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

8、课余体育训练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作用、目标、组织机构、竞赛体制、“学”与“训”的矛盾等一些现实问题。力图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学校、教育、社会、国家等多维的角度来认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来重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竞技体育体系,并与国家竞技体育体系相衔接。

9、体育教师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学校体育的改革的各项任务,最后都要通过体育教师来实施,因而体育教师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学校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形象有了新的期待与呼唤,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体育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第二,体育教师要有选择、加工、整合教材的能力;第三,体育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第四,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较全面的技能水平;第五,体育教师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能力;第六,体育教师应该是促进学生人格完满发展者;第七,体育教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最后,体育教师应该由“教练型”向“学者型”转变。

10 、学校体育科研繁花似锦

近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第一,科研论文和专著在数量上逐年增加,特别是1997年以后,达到了高峰;第二,科研论文和专著的质量不断提高;第三,科研的内容触及到了学校体育的各个领域,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层次;第四,科研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正在日益成为学校体育科研的生力军。当然,当前学校体育科研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今后还应注意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方面研究的力度。

小结

1、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

2、学校体育的目标的改革将更加关注人的个体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将成为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3、体育课程改革将成为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中心和主导,并将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

(学校体育学)课后题答案_考研考试专用

第一章 1、简述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其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 雅典的教育则是一种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追求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职责。其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公民.其雅典妇女地位较低,深居家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但其教育实践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自由教育的强调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与斯巴达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2、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3、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 受儒家思想影响,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文举盛而武举衰,很多体育项目难以普及和推广。统治者不重视,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喜欢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不愿意人民拥有太多的武艺。 4、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5、二战后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1、教学内容更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军国民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军国民教育的定义:是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评价1)赋予进步的内容,反映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7、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念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增强未来意识,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2.重视学生的“主体观”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把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传递各种文化的方式和纽带。第二章 1、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哪些要求? 答:特征:良好的健康素质、终身学习的意识、高超的智力、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1、学校体育要坚定的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

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校体育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72206032 课程中文名称:学校体育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Of School 课程性质:专业理论选修课 使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总学时:36 总学分:2 预修课程:体育概论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体育专业基础必修理论课程,是一门较全面系统教授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演变,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与目标,体育课的准备、实施与评价、体育教师等内容的课程。 教材建议:陈雪红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三版 参考书目: [1]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2]李祥.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了解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演变,使学生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 2、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明确学校体育的目标,掌握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途径与要求。 3、认识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结构,理解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过对学校体育课程学科基础的学习,了解体育课程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解决学校体育课程领域的问题。 4、认识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明确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 5、正确认识体育课准备的意义与形式,把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队列队形的运用、运动负荷的控制、教学组织形式,理解体育课程评价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效果的形式,能实践操作体育课密度测定与计算以及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测量与分析。 6、高效率地组织开展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 7、使学生了解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了解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性质和特征。对体育教师职业培训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并能理解终身学习的概念及其特征,认识到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以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6、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学校体育的结构 (1)运动教育。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③课余体育训练。 ④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②家庭中的体育。 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 (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曲折性。 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的需要。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4、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 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现代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 一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二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 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三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学习系统与感知动作技能教学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 一学前教育阶段体育 二初等教育阶段体育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 四高等教育阶段体育 第二节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三学校体育的其他功能 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层次与结构 一学校体育目标体系 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第四节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一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 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

第四章体育课程 第一节体育课程概述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体育课程编制 一体育课程目标 二体育课程内容 三体育课程实施 四体育课程评价 第三节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体育课程资源得概念、特点与分类 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 三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章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与原则 第一节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与功能 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二节体育教学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往 第三节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二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三技能教学为主原则 四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 五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 六全面效益原则 第六章体育教学方法 第一节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 一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三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四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五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第三节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的意义 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正确或错误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第七章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课后习题详解(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圣才出品】

第2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1.现代社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1)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良好的健康素质。 ②终身学习的意识。 ③高超的智力。 ④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 ⑤高尚的道德情操。 (2)现代社会发展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的要求 ①学校体育要坚定地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导终身体育思想,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有机地将学校体育的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协调起来。 ②重视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关注情感智力的培养,使学生IQ与EQ协调发展,增强学生个性的教育,培养竞争、拼搏、协作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注重体育过程教育,以发展性的、过程性的体育学习评价引导学校体育的各方面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2.社区体育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该如何应对?

答:(1)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①我国社区体育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根本目标,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②我国社区体育构建民间主导型的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③我国社区体育倡导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2)社区体育促使学校体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①现代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②学校体育在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要体现主体多元化的要求,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倡个性化发展,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延续从事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③学校体育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倡导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与发展的成功。 3.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之问是什么关系?结合你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看法。 答:(1)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正确看待竞技运动的积极作用。 竞技运动是一种记录人类创造潜能的运动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它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的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竞技运动是一种观念文化,它所负载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竞技运动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②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引进和选择竞技运动的内容手段,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改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课后习题详解(体育教学目标)【圣才出品】

第2章体育教学目标 1.如何理解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 答:体育教学目标是指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这个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它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 (1)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的联系 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系统的宏观理论认识和把握,对体育教学系统中的一切要素(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起到导向和指导的作用。 (2)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的区别 ①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更倾向于对理论的宏观定位,其语言表述呈现高度概括、高度抽象和高度精炼的特征。 ②体育教学目标表现为对体育教学微观层面的行为规定,其表述要求具体、明确和清晰。 2.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出现哪些新趋势?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发展方向 (1)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多维化学校体育功能观的建构,必然要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倾向。拓展和超越了“三维化”(增强体质、传授“三基”、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体系。 (2)体育教学目标的人文化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受到“人本”理念的驱动,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心理感

受和情绪体验、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等视为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准则。 (3)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包括三层含义: ①教育的人性化、人文化。 ②教育的个别化,如教育应考虑个体的身心特征,关注个体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及价值取向等等。 ③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或不同年级、班级的个性特色。 (4)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评价的可行性,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测的。 3.谈谈你对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认识。 答:略。 4.国内外有哪几种较为典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答:(1)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①布鲁姆等人的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及其合作者们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包括: a.教育的原则 各类别之间的主要区分应大体上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所做的区分。 b.逻辑的原则 分类应编制得合乎逻辑,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体重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 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

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而且还有一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性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1.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注意、思维) 2.情感与意志的发展(情感、意志)

学校体育学 第二章

运城学院教案 (理论课) 专业体育教育 课程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暴丽霞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认识和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功能 2. 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体能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3. 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方式:理论课教学。 2、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要给学生吃“现成饭”,不要满屏灌。在表达策略上要有实有虚,有显有隐,有露有藏,有直观有抽象,通过不断诱导,激励学生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 1、教具:教材、进度、多媒体课件等。 2、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案例和讨论相互穿插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 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180分钟) 引言:课堂讨论:1、你记忆中的体育课是什么样的?你理想的体育课应该 是什么样的?体育课给了你什么? 2、这样的体育课你喜欢吗(30分)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50分钟)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一)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 (1) 表现形式: 长度,围度,重量及相互关系. (2) 影响因素: 遗传,后天环境 (3) 特点: 波浪式,阶段式;不均衡性“身长体轻” (二)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1 、神经系统 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占主导,抽象能力比较差 初中阶段------抽象能力提高,两个信号系统关系开始协调 高中阶段------大脑结构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2 、骨骼肌肉系统 (1) 青少年儿童长骨快速增长,骨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2) 肌肉长度增加比较快,但肌肉耐力与力量比较差,恢复比较快------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3 、呼吸系统 小学初中阶段胸廓就小,呼吸比较表浅, 频率比较快-------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4 、心血管系统 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率比较快,每搏输出量低,心收缩力比较弱-------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三)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二)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三)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 (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 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特点合理安排? 2. 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有:运动项目、人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运动性质)。如针对负荷比较低的教学内容,如何提高运动负荷的强度?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50分钟)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课后习题详解(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1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简析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 斯巴达的体育教育注重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的惟一目的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健壮的武士。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包括骑马、游泳、作战游戏与击剑等。教育对象为7~18岁的男孩,要学习10年的时间。妇女也要接受军事体育的训练。 (2)雅典的体育教育 从学校的分级构成来看,体育在雅典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雅典的体育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孩子在7岁时进入第一级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进行初步的体育活动;到了12岁,学生便进人体操学校学习。体操学校以体育操练为主,学习内容包括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以及游泳、舞蹈等。 (3)二者的异同 ①相同点 a.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这五项竞技及游泳等运动项目是雅典和斯巴达的体育训练中共同具有的项目。 b.都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体力,使之成为身体强壮的人。 ②不同点

雅典人对精神意志方面的锻炼比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更为重视,体操学校要跟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配合,重视代表奴隶主意志的道德教育。 2.试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期,出现了美国的“新体育”学说。 (1)产生的背景 “新体育”学说也称为自然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育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2)历史意义 ①它带来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场革命,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它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②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3.试析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答: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有: (1)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 (2)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 (3)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

学校体育学韩会君

目录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第二章体育课程 第三章体育教学 第四章课余体育 第五章体育教师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简史 一、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简要回顾 2、北洋军阀时期的学校体育——“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衰退与“自然体育思想”的引入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设立了教育部。1912至1913年间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随即“学堂”更名为“学校”。1912年9-10月教育部颁布了“各级学校令”。民国教育部1919年提出了改进学校体育的方案,指出学校体育要注重身心协调发展,并且提出了具体实施学校体育的办法及学校体育内容的改革意见等。1922年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即“壬戌学制”,“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其目标、内容、形式等深受美国“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这种“逆转”表面上是“体操课”被“体育课”取代,但深层上却意味着学校体育价值的改变。 3、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学校体育思想争论 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国民党政府在教育部设立了“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在各省市的教育厅、局所设立了“体育督学”或“体育股”等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193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民体育法》,规定了高中与高中以上学校体育为必修课;1932年颁布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规定了体育的目的;1931-1936年教育部公布了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等系列法规,对各级学校体育的课时、早操、课外运动的时间、体育目的、体育教材的具体内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配备等多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体育课和运动竞赛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具备了现代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雏形。 4、新中国五十年的学校体育——曲折发展的现代学校体育 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困惑和艰辛,其大约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初创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畸形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1977以后)为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五十年的学校体育,直到最近二十年才步入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出现了两种不均衡发展的态势:首先是在发展的时间跨度上,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在发展的空间跨度上,每个阶段不同的地域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 1、学校体育思想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有比较明显的阶段特征,总体上可分为:第一,初步形成阶段;第二,“军国民体育思想”阶段;第三,“自然体育思想阶段”;第四,全盘苏化阶段;第五,多元化阶段。 近代百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深深出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期望,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因此每个时代的学校体育思想便具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的进步意义,尽管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体育思想也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本质规律。 学校体育内容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军事训练内容阶段。内容主要涉及军事体操和军事技能的活动;第二,竞技运动内容阶段。内容有球类活动、田径、游泳等;第三,复合内容阶段。该阶段学校体育的内容覆盖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体育文化内容,既有竞技运动的,又有娱乐和休闲的,既有实践性的,也有包括健康、保健、安全、环境等方面在内的理论性内容等。 学校体育的形式也经过了由单纯的体育课、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再到体育课与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同时体育课也由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形式。 3、学校体育师资和物质条件 学校体育师资的发展经历了由兼职体育教师向专职体育教师的变化。就体育教师自身素质而言则经过了由低学历向高学历、由单一素质结构向综合素质结构的变化。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育师资的培育体系,基本上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 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备等物质条件的发展相对于体育思想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却仍然不尽人意,成了制约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需要时间,有赖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结 1、近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社会的樊篱,它深深打上了不同时代阶级的烙印,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与鲜明写照。 2、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围绕着体育课来进行的,然后才向课外扩展,形成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仍然还是体育课程,并以体育课程的改革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体育教师)【圣才出品】

第2章体育教师 2.1 复习笔记 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劳动特点 1.体育教师的地位 (1)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中体育教师地位的确立 ①洋务运动时期 在洋务学堂中设体操课,教员大多聘请外籍人员。 ②清末“新政”时期 体操教师的职业在我国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③1906年,清廷学部通令全国兴办体育学堂或在师范学校增设体操专修科,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和体育专业开始出现。 ④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 体育教师培养的学制年限不断延长。 ⑤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 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比较低下。 (2)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师地位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师地位随体育学科地位不断改善而提高。体育教师地位的保障与改善,不仅与体育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日益完善、自身素质的日益提高密切相关,与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地位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关系。

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 ②国家加强对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③1995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广泛推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3)当代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师地位的要求 体育教师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深刻认识体育教师的应有地位及其所担负的重大职责和使命,广泛宣传体育教师的工作意义和劳动贡献,大力倡导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和尊重体育教师的良好风气。 ②改善和落实体育教师的待遇,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2.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 体育教师是在各级学校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工作者,是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的劳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教师“一育兼一科”的工作广泛性 学校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也是学校教育设置的一门学科,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2)校内外体育工作的多样性 体育教师除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校内校外的课外辅导、群体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工作。 (3)对学生教育影响的全面性 体育教学中的教材内容和课外体育中的运动项目,是对学生具有全面教育价值的特殊内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第4篇学校体育管理 第1章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1.1复习笔记 一、学校体育管理机构、职能与方法 1.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1)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 我国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实行宏观管理的组织机构,主要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两大系统构成。同时,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学校工作也受到其他部委主管本行业系统教育工作的部门以及有关社会团体的指导与协助。 图1-1我国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设置 (2)学校体育宏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①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是由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是国家教育部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实施领导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它的主要职能是: a.根据有关方针、政策,拟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总体规划与目标。

b.制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和法规,并检查和监督各级政府和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贯彻执行情况。 c.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及其改革进行指导、监督和宏观调控。 d.拟定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审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材。 e.拟定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卫生人员的编制、配备和培训计划,学校体育经费计划、体育场地设施标准。 f.组织全国性的学校运动竞赛和组队参加国际性大、中学生运动竞赛。 g.进行国际间学校体育的各种交往。 ②体育总局 体育总局是国务院主管体育的行政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协调、监督全国的体育事业。体育总局对学校体育工作负责指导和监督。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下设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处是具体负责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指导和监督的职能机构。 ③各级体育管理机构 各级体委均设有群体处、科、股。省级以下的各级体育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本地学校体育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要求,并给予业务指导和人、财、物等的支持,保证国家对学校体育宏观管理职能的层层落实和形成本地区学校体育特色。 ④各级体育教研部门 各级体育教研部、中心教研室,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室)和地方体育科研室等在学校体育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a.研究、指导和管理学校体育教学业务。 b.完成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在学校体育方面的有关业务管理指导和咨询工作。 ⑤各师范院(校)、体育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或教育学院)的体育系科,承担体

学校体育学各章练习题

第二章绪言练习题 一.填空 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________________、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 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____________,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需开设的一门__________理论课程。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练习题 二、选择题 1.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_________的学校。() A 体育课程 B 武术课程 C 体操课程 D 篮球课程 2.1979年教育部在_______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的新局面() A B C D 3.____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A 1904 B 1901 C 1804 D 1906 4.______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A 卢梭 B 夸美纽斯 C 古茨姆茨 D 裴斯泰洛齐 5.__________使体育方法体系化,对所选教材按运动项目、运动性质、运动解剖、云动类型分类。() A 严复 B 夸美纽斯 C 古茨姆茨 D 洛克 6.________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 A 严复 B 杜威 C 康有为 D 洛克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填空 1.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影响。 2.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_________的增长速度相对要比______快,存在“___________”的特点。 3.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的体能发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较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__________的血液循环、__________增厚,使________更加结实粗壮,抗折性提高,________收缩更加有力强健,_______更加灵活牢固,有利于促进学生生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二.判断题 1.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标。() 2.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 3.社会化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是由气质和能力两方面因素组成。() 三.选择题 1.青少年、儿童骨骼发育主要表现为______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和发生畸形。() A 长骨 B 短骨 C 股骨 D 肱骨 四.简答题: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圣才出品】

第2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2.1 复习笔记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 依照不同的体育对象,可将体育划分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二者在概念、对象、内容、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1)概念不同 ①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指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指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以若干个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为轴心,以增强居民体质,活跃文化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就近开展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社区体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区发展。 (2)对象不同 ①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②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的对象是广大群众。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体育对象的大众化。 (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 ①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局限于有限的时空,有一定的限制性。 ②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在活动空间、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上可灵活选择,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家庭、里弄、街道相结合。 (4)管理体制不同 ①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从体育师资、课程建设、体育设施到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具有无比的优势。 ②社区体育 由于种种原因,社区体育难以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趋同划一的体系,体育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相对于学校体育而言,社区体育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 2.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二者既有多方面的差别,但同时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学校体育是基础,社区体育是向导。社区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主要形式与关键。 (1)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无论从体育的目标,还是体育的内容、手段来看,学校体育都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①社区体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靠社会成员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而学校体育是

自考《学校体育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考《学校体育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体育与学生的全面 发展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填空题 1.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能力较差。 2.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3.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身高增长的速度相对要比体重快,因此存在身长体轻的特点。 4.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 5.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6.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7.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 8.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 9.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10.所谓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体育锻炼是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其意志发展的活动之一。( ) 2.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映。( ) 3.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变化,男女学生体能的发育速度是相同的。( ) 4.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 ) 5.高中以后,学生的呼吸肌增强,频率减慢,深度加大,而肺活量减小。( ) 6.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 7.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 ) 8.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随着年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心率增快。( ) 9.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显著,稳定性提高。( ) 10.各项体能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体能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 ) 1.√ 2.× 3.× 4.√ 5.× 6.√ 7.√ 8.× 9.√10.√ 三.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 1.身体发展主要包括A等多方面综合的发展。 A.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机体适应能力 B.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技能、社会适应能力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课后习题详解(学校体育环境)【圣才出品】

第3章学校体育环境 1.何谓学校体育环境?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1)学校体育环境的概念 学校教育环境是指学校中各类人员进行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学校教育环境本质上是一种人工环境,或者叫人文环境。 (2)学校体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学校体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两大类: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①学校体育物质环境 a.体育活动的场所 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包括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如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以及这些场地的周围环境(如阳光、空气、树木、草坪等)。 b.体育运动设备 体育运动设备主要包括体操垫、单杠、双杠、篮球、足球、排球、健身器材、标枪、铁饼、铅球等体育器材设备和体育图书资料、体育电化教学设备等。 c.体育时空要素 第一,有关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研究者建议学校上午第二、三节课可用来安排较难学习的学科,下午则安排活动类的课程。 第二,班级的规模,器材的摆放,教师组织活动的位置,学生活动时的队形、方向等这些因素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②学校体育的社会心理环境 a.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的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 b.体育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 c.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d.体育信息 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等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构成了体育运动的重要信息源,对体育活动有非常大的影响。体育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和运用各种信息,使之能为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服务。 e.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 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示范性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2.学校体育环境有何功能? 答:(1)陶冶功能 优雅文明、美观和谐、活泼向上的学校体育环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2)激励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