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独辟蹊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必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构想,新颖独特,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必将记入社会发展的历史史册。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当然,对于以掌握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讲,如果所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新颖的,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不因循旧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尽管不一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物,也属于创造性思维。

2.运思过程的非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

是一般思维。创造活动需要一般思维,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探索未知的实践领域,提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一般思维就很可能缩手无策,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通过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带有极大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和灵感。

3.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多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的结果。其中,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思维,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既有作为新观点、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进行的分析思维,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它们和逻辑思维前后为序、相互补充);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形式多样,表现各异。各种思维形式之间都分别构成一组对立面,其中都存在着既互相区别、否定、对立,又互相补充、依存、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关系中,各种形式的思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活力、逐步深入。

4.强烈的目标指向性。在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会象磁石一般地吸引着创造者,使其着迷,使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着了迷的创造者,创造就是其生活的最终目标,其它

的一切都会被放到注意的范围之外。正如普希金在谈其创作体会时说过的“我忘掉了世界”;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牛顿在专心研究问题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到锅里去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对问题的迷恋和强烈的目标定向作用的结果。如果创造的成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越重要,对创造者的吸引作用也越大,其迷恋的程度也会更深。

(二)创造性思维过程

创造性解决问题比解决一般性问题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在它的运行中又有独特的思维活动程序和规律。英国心理学家华拉斯通过对创造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理论,把与创造活动相联系的创造思维过程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1.准备阶段。这是在创造活动之前,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收集以往资料,积累知识素材及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研究资料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收集的资料越丰富,越有利于开阔思路,从而受到启发,发现和推测出问题的关键,迅速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应努力创造条件,广泛收集资料,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所规划的项目做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创造性思维顺利展开,不能将准备工作只局限于狭窄的专门领域,而应当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技术准备。然后才能象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酝酿阶段。这是在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探索和思考,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方法的过程。这一阶段从表面上看没有明显的思维活动,创造者的观念仿佛处于“冬眠”状态,但

事实上思考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这个时候在创造者的意识中可能对该问题已不再去思考,转而从事或思考其它一些无关的问题,但在不自觉的潜意识中问题仍然存在,当受到一定刺激的作用,又会转入意识领域。例如,日间苦思不解的问题,夜间睡眠时忽然在梦中出现。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酝酿阶段多属潜意识过程,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极可能孕育着解决问题的新观念、新思想,一旦酝酿成熟就会脱颖而出,使问题得到解决。

3.豁朗阶段。这是经过充分的酝酿之后,在头脑中突然跃现出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形象,使问题有可能得到顺利解决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意想不到地闪电般地便迎刃而解,头脑似乎从“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并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这是对问题经过全力以赴地刻苦钻研之后所涌现出来的科学敏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或“顿悟”。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过程中,都曾有过这种类似惊人的现象。

4.验证阶段。这是在豁朗阶段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构想或假设之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反复检验,多次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个阶段,或从逻辑角度在理论上求其周密、正确;或是付诸行动,经观察实验而求得正确的结果。在验证期,创造者需要经过无数次地存优汰劣,才能使创造结果达到完美的地步。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教育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对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和迷恋,会在创造活动中获得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它是科学家、发明家有所成就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疑难,产生求知需要和探索欲望,积极思维,主动提问和质疑,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往往强调学生循规蹈矩,死记书本知识,考试得高分,顺利地升入高一级学校。结果造成了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就背什么。学生只能在固定的圈子里解答问题,使整个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者应安排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注入式地给学生灌输死知识。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启发、协助、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特别是小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必限定他们盲从地接受成人认可的答案。

3.对学生进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的方法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解决问题开辟道路。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教会学生有效地进行分

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还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如运用类比推理、原型启发方法,探索新事物;利用逆向求索,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发现法教学的作用等等。使学生的创造活动由盲目到意识明确,由被动到主动发展。

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创造才能的形成,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求知欲的形成,而且还会刺激新思想的诞生,使创造成果层出不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善于发现和对待创造型学生,在班级里建立浓厚的创造气氛。有些创造型学生可能比较顽皮,爱争辨,常有越轨行为,经常提出各种怪问题。教师应该剖璞见玉,善于引导,保护他们创造的萌芽,不要动辄厌恶指责。要创造民主的、平等和自由探讨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放手让学生独立工作,允许和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发表各种设想,而不急于过早评判。

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实验研究发现,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富有责任感、热情、有毅力、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喜欢自学,勇于克服困难,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较强的独立性,兴趣广泛,好沉思,不盲从等。创造性个性是在创造性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诸如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创造性个性的形成。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⑴向学生说明他们的好奇心、探索行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鼓励和保持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

⑵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

⑶鼓励学生的首创性、独创性,解除他们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⑷鼓励学生面对现实,接受变化;

⑸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力图寻求多种答案;

⑹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个性的人接触;

⑺鼓励学生大胆幻想、猜测和假设;

⑻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⑼鼓励和支持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活动,培养其韧性和恒心;

⑽创造并保持一个民主、轻松的气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相当于一般性思维而言的。它是创造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法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创造性活动的进行起着指导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集合的产物。集中思维又叫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封闭思维或硬思维,它是探求事物共性或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开

放思维或软思维,它是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一种指向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思维活动不可能有所创造;仅有发散思维,也不可能选择到最合理的设计方案。所以,在一项创造活动中,人们须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又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形成新思想。(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想象丰富、观察敏锐、灵感活跃、表述新颖以及求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

1.想象丰富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对想象在发明创造中的作用,爱因斯坦曾有深刻的论述。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即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想象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重要思维形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

2.观察敏锐

创造性思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和接触客观事实,并不断地将事实与己知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科学地把握事物之间的相性、重复性及特异性并加以比较,为后来的发明创造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因此,要特别留心意外现象,通过对意外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创造活动的新线索,促使创造活动早日成功。

3.灵感活跃

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心理现象,是其他心理因素协调活动中涌现出的最佳心理状态。处于灵感状态中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人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想象

活跃、思维特别敏锐和情绪异常激昂。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也是发明创造成功的关键一环。

4.表述新颖

新颖的表述是由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决定的。新颖的表述反过来又可以更好地反映创造性思维的内容,从而加强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案、新规则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求异性

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客观事物间的不同性和特殊性,特别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不一致性。这种心理状态常表现为对常见的现象和已有权威结论的怀疑和批判,而不是盲从和轻信。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一般通过发散思维、转换思维、逆向思维表现出来。

6.潜在性

潜在性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进入意识领域内的思维特性,它与一般思维的不同之处往往被人忽略。其实,潜在性思维往往在解决许多复杂问题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在一定松弛的环境中,创造性思维才容易贯通。因此,娱乐与消遣常常是灵感的源泉。

(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的全面性。人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候,不要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要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

2.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钻研问题,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本质和核心,揭示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3.思维的独创性

这是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程度。善于独创的人,不迷信、不盲从,并且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善于找到自己的答案,并表现出果断、坚定、自信的特征。思维的独创性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的,没有优秀的批判思维,就不会有很高的独创性。

4.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随机应变,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各种不同的思维、假设方案z同时,还能及时地纠正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

5.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够迅速地对外界刺激物作出反应。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

6.思维的预见性

思维的预见性是指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着眼于未来,考虑到目标和战略。办事时,不仅讲究眼前利益,更要为子孙后代造福,着眼未来与立足现实是辩证统一的。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重视心理系统的整体效应,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只有从整体出发,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

2.结构性原则

知识结构和认知的协调发展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大的能动性,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制约着知识的加工和运用,也制约着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就是使学生成为创造性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指导原则。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使学生的手、嘴、脑获得真正的解放。

4.探索性原则

创造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不敢探索、不会探索的人是很难开拓新局面的。要使学生成为勇于探索的人,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问题,自拟探索计划,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5.活动性原则

人的心理是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学生要会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要确立创造的目标,选择思维的材料和方法;提出假设,作出决策,制定创造的计划;还要考虑如何与他人合作等等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6.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指让学生的创造个性自由地发展。爱因斯坦指出: "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个性多样性的本质在于个性的独创性,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独创性是相互作用的。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一个人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当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入手,这是由于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凭借观察。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时要注意:(1)观察前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2)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尽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3)培养观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丰富学生的知识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人们在学习和掌握前人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突破。贝弗里奇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的知识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就越大。此外,如果具有有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更可以产生"。所以说,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丰富学生的知识。具体来说:一是知识的数量丰富;二是知识的质量提高;三是知识新颖;四是具有健全的知识层次;五是合理的知识结构。

3.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是学生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起点,要珍惜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合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不断提高好奇心的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4.激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而迸发的思想火花。它是长期艰苦思索的结果。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长期的知识准备和积累,又有短时间的攻关和突破;既有经久的沉思,又有一时的灵感。

5.锻练学生的意志

创造性思维是艰巨的、精细的心理活动,要求智力的高度紧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紧张的劳动代价。同时,探索新领域失败的次数是未知的、无数的。因此,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是做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又具有持久性,要取得成果必须经过持久的意志努力。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要使创造思维进行下去,就需要意志的力量,才能最终得以成功。创造意志不可一献而就,它需要长期、反复的磨练。

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测试,主要是从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来评定。因此,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应从这三方面进行。

(一)扩散思维训练

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灵活新颖的扩散训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扩散思维训练主要采取以下方法z

1.材料扩散以某个物品为扩散点,设想它的各种用途。如回形针的用途——在一起z作发夹用;代替领带的别针;拉开一端可以用来穿扎、画图、写字$等等。

2.功能扩散以某种事物的功能为扩散点,设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如怎样达到照明的目的——点油灯、开电灯、点蜡烛、用镜子反射太阳光、划火柴、开打火机、打手电筒、点火把等。

3.结构扩散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地说出含结构的东西名称并画出:刚出山的太阳、乌龟、酒杯、眼镜、圆形的门、伞、草帽等等。

4.形态扩散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如利用红颜色可做什么、办什么事一一红灯、禁止通行的交通信号、红旗、红墨水、红星、红印泥、口红;等等。

5.方法扩散以人们解决问题或制造物品的某种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如用"吹"的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一一吹气球、吹灭烛火、吹肥皂泡、吹笛子、把热茶吹凉等。

6.组合扩散从某事物出发,以此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事物联结具有新价值的各种可能性。如钥匙圈可同哪些东西组合在一起一一同小刀组合、同指甲剪组合、同纪念章组合等。

7.因果扩散以某事物发展结果或起因,设想出这一结果的原因或这一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推测"玻璃杯碎了"的原因 -----手没抓住掉落到地上碎了;冬天冲开水爆碎了;被动物撞倒砸碎了;等等。

8.语词扩散说出一个词,让自己连接或造不同的句子,组成更多的词或句子。如学生----生活----力量----表扬----扬帆----帆船;用"大楼"一词造句,如"这座美丽的城市大楼林立"、“我家住在百货大楼旁边”等等。

(二)摆脱习惯性思维训练

习惯性思维有时可能阻碍我们的思路,想不到那个本来应该想到的问题,或者思路进入岔道,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摆脱习惯性思维的训练,被人称为"创造性思维的准备活动"。其真正意义是促使人们探索事物存在、运动、联系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摆脱思维的单一性,以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使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灵活、独创等特性。

1.排除观念定势训练

排除观念定势训练目的在于:训练思考者对任何事都能考虑的各种可能性。如:爸爸的衬衣钮扣掉进了已经倒入咖啡的杯子里,他连贮从咖啡里拾起钮扣,不但手不湿,连钮扣都是干的,他是怎样取出钮扣的答案很简单,已经倒入的咖啡是固体粉末。在人们的观念里,总是以为咖啡就是一种液体饮料,而很少会想到会是“固体粉末",进而导致解决问题的障碍。

2.排除"功能固定"训练

排除"功能固定'训练目的是防止思维刻板、僵化,打破思维定势倾向,停止盲目的"尝试错误"'从崭新角度思索问题的新意义。例如,在小韩的房间天花板上,悬挂两根长绳,两绳间距离五米,旁边的桌面上有些小纸条和-把剪刀。聪

明的小韩却能站在两绳间不动,伸开双臂,两手各拉住绳子。你知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吗小韩是先用→根绳子把剪刀缚住,另一只手抓住过来的剪刀。剪刀,人们很少能想到用来当重锤。即人们只想到剪刀的"剪"的功能,很少能想到其他功用,使该问题无法解决。排除"功能固定"'还可以通过列举事物用途加以训练。

3.检核表法训练

为了打破习惯性思维方式,这种技法要求人们把应该考虑的各个要点编成一个表格,进行发明齿相时按表格内的要点逐一考虑,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巧效率。

(三)缺点列举训练

缺点列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创造技法。对某事物存在的某个或某些缺点产生不满,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只要把列举出来的点、想法加以克服,那么就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例如,尽可能多列举出玻璃杯的缺点易碎、较滑、盛了开水时手摸上很烫、有小缺口会划破手、活动带在身边不方便,等等。

(四)愿望列举训练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例如,人们希望烧饭能自功控制,结果就发明了"电饭锅"。愿望列举就是对某个事物的要求---"如果是这样就好了"之类的想法列举出来。它不同于缺点列举,因为缺点列举是不离开物体的原型,提出积极的希望比仅仅是克服缺点,可能产生更好的创意。例如,怎样的电视机才理想,写出你的愿望一一看起来像立体的、具有每个人都可以分开看的装置、想看的频道节目会自动出现、能看到全世界的节目,等等。

(五)想象训练

训练想象力是培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它能帮助人们从固定化的看法、想法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大胆想象,敢于"异想天开",创新进取。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科学家素养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思考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一、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二、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 【摘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能力,提出新异的独到的见解,发现和掌握别人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探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发展思维训练, 同时强调:课堂教学是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应如何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并总结出点滴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让学生主动求知 俗话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一切可能采用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心情愉快 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图画等手段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 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 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互相渗透、强化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在希望的田 野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倾听这首歌并提问:“你觉得这首歌给你的感觉怎样?”、“在祖国 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怎么样呢?”启发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给学生一片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这样,演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探求,为以后学习创设的氛围。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创造思维开启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主动思维的火把,需要老师来点燃。老师应善于挖掘教材 中的创造性因素,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独见、创见,品尝创造思 维活动的乐趣。如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小金花在推动妈妈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告别时却哭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国土是亲爱的土地?”等,这些问题提出之后在课堂上讨论,引 导学生自己解答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老师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清楚老师也不是全知全能的人,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怕丢面子而模棱两可地应付学生,对说不清的 问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回答,待课后认真翻阅有关资料、询问同事、认真思考之后再给学 生解答,在教学中老师还应介绍与教材相关内容的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拓其知识视野,培养其创新求异的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解答 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找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 创造性思维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 畅开阔,从中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指 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听、说、读、写,把创造性思维训练富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之中。如,我在讲《詹天佑》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有 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傣天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人字形路线? 这样引导学生分析人字形铁路的美中不足,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 人字形铁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保杰出的创造才能。 四、启发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4、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2、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3、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4、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2、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服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昌教育学院祝伟倩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把创新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重要日程。教育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获得独创结果的思维过程,是人们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方案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一是加强基础课程的授课,基础课程又称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定旨在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课程。二是注重文理渗透,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文科类学生也应在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另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应该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如缩减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跨系、校选课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积极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尽可能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和新信息。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说,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切入。首先,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优化课堂教学,可采用四种做法:一是“三个讲”的方法,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三是“三个运用”的方法,即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运用自学式教学法伸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有这些措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主动深入下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的现状,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常年开展下去,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的若干规定,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课题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和立项申请工作,对正式批准立项课题,拨给一定课题启动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同时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给予教师一定的指导津贴,同时将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等挂钩。这样一方面会调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有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一)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XXX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XXX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时,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也就是思考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的。到了三四年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他们不断认识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主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最核心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最核心的要求。因此,从世界到我国的教育都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口号。本文立足课堂改革问题,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课堂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为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顺势而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求是求知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它可能比智力更为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学生和次好学生的标准。可见,教师转变单纯把考试分数高和循规蹈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的传统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创新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眼睛的判断,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自信是成功

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不要动辄训斥,使他们成为谨小慎微的书生。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为本,在师生关系上就要做到师生平等。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师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的地位下来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就学西中的用关问题与老师争论、探讨,通过教学中情感的交融,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变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观点“毋庸置疑”为现在的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的权利”和“争议的自由”。 以学生为本,就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发展。世界上不存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形成统一的模式少有变更,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模式,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样做,只能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素质教育呼吁教育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就要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

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成长作用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1、抽象思维: 亦称逻辑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用反映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3、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4、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5、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 6:收敛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7、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8、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9、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 大学生目前的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考试内容、方法引导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以成绩分数、是否听话评价学生,阻碍了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经过12年拼搏进入大学,不少学生是考试高手,但应用、创造能力都显得苍白。我国的留学生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却大大逊色于欧

创造性思维与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 独特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 或重建,独辟蹊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 平同志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在香港、澳门回归 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必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构想,新颖独特,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必将记入社会发展的历史史册。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当然,对于以掌握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讲,如果所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新颖的,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不因循旧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尽管不一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物,也属于创造性思维。 2.运思过程的非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 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般思维。创造活动需要一般思维,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探索未知的实践领域,提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一般思维就很可能缩手无策,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通过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 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带有极大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和灵感。 3.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 多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的结果。其中,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 思维,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既有作为新观点、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 进行的分析思维,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它们和逻辑思维前后为序、相互补充);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形式多样,表现各异。各种思维形式之间都分别构成一组对立面,其中都存在着既互相区别、否定、对立,又互相补充、依存、 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关系中,各种形式的思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活力、逐步深入。 4.强烈的目标指向性。在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会象磁石一 般地吸引着创造者,使其着迷,使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着了迷的创造者,创造就是其生活的最终目标,其它的一切都会被放到注意的范围之外。正如普希金在谈其创作体会时说过的“我忘掉了世界”;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牛顿在专心研究问题 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到锅里去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对问题的迷恋和强烈的目标定 向作用的结果。如果创造的成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越重要,对创造者的吸引作用也越大,其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示范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 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 (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 (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雪)+(太阳)=水、春天…… 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学习来《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 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f3437281.html,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作者:禤小云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9-02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在如何加强中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都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实施创造性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动情,学生才会动心,才能达到以情激趣,以趣促学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就越对他所教学科感兴趣;反之,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之感,就对他所教学科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沟通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方,综合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各种教法的基本构成因素(如听、说、读、写等)一般都是相同的。依照现代教学论,将这些基本因素进行排列组合,研究对比,不难发现由于基本因素的不同排列,不同组合,产生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相同。如果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刻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实验显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得创新能力 南昌教育学院祝伟倩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得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非常必要得。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把创新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得重要日程。教育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得求新探索获得独创结果得思维过程,就是人们运用新颖、独特得方式解决问题得思维过程,它就是思维得高级形式。方案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方法与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表明,人得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就是建立在合理得知识结构之上得。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得知识结构。目前,优化课程体系得核心就是实行课程综合化。一就是加强基础课程得授课,基础课程又称核心课程,主要就是根据受过高等教育得人必须具备得素质标准,制定旨在使学生获得合理得知识结构与能力得课程。二就是注重文理渗透,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领域有一定得基础知识,文科类学生也应在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得了解,以提高大学生得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与创新素质。另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应该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如缩减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得环境;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跨系、校选课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积极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尽可能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得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与新信息。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说,课堂教学仍就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得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质量得

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得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得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切入。首先,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与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得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教师得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得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促进创新能力得发展。为优化课堂教学,可采用四种做法:一就是“三个讲”得方法,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三就是“三个运用”得方法, 即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得知识面与提高综合素质,运用自学式教学法伸展学生得智力与能力。所有这些措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主动深入下去,培养她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兴趣,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得目得。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时间与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得现状,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得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得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得轨道 为了使学生得创新活动能常年开展下去,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得若干规定,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得学生组织课题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课题组在教师得指导下做好选题与立项申请工作,对正式批准立项课题,拨给一定课题启动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得开展提供资金保证。同时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学习感悟 阿城市小岭镇一中李升义今天学习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感触很深。作为教师教学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我认为,创新教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首先,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思维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反过来,“不识庐山真面目”不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吗?教学也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场面)、国际主义(抢救儿童场面)和爱国主义(防空洞里吃雪场面)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而以上这些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轻松愉快,开放探究似的课堂,使学生更好体验合作、竞争的成功乐趣。我在上《曹刿论战》时,分析完了“论战”一段,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引用兵书上的一句古语让学生补充,“两军相遇,()者胜”,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七嘴八舌地说,答案包括“勇敢”、“有勇气”、“强大”、“抓准时机”等等,再经点拨引导学生用一个字填时,大多数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都想到了“两军相遇,(勇)者胜”。但我还不肯罢休,进一步追问:“勇者相遇,()者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得出了更多的答案,如“有能力”、“聪明”、“强大”等,当我再引导学生一个字填写时,大多数学生也想到了“勇者相遇,(智)者胜”。当时我很兴奋,便心血来潮地追问:“那智者相遇,()者胜?”,一时之间,学生交头接耳,面面相觑,仅有几个答案也不尽准确和完善。我建议学生再分组探讨,其中有两个小组联系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便顿悟起来:“智者相遇,(仁)者胜”。我又补充讲了老子的名言:“勇者无畏,智者无惑,适者有寿,仁者无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