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

第二章 饮食风俗第一节 从茹毛饮血谈起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
一、主食二、副食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第三节 雅俗共饮的茶一、饮茶习俗的形成二、中国的茶道三、占今名茶
第四节 中国的酒文化一、酒的流程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第五节 饮食器具一、古代的炊具二、古代的饮食器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
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也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庆、生产活动、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个性特征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中国古代有“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其实,风和俗的含义并不相同。
孔颖达《周南关雎训诂传》讲:“凤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淮南子?汜论训》:“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磐、铎,置轺,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日: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轺。”
《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
《韩诗外传》卷三第九章:“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钳)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
由此可知,所谓的风,是氏族民主社会上下沟通的语言,也是远古民众品评政治、臧否人物、参政议政的渠道。“下以风刺上”,即“风谣”、“风谏”、“讽刺”;“上以风化下”,即“风教”、“风化”。它反映了在氏族民主制时代上下间的互动,即“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所采用的形式就是诗、赋、歌、谣,《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诗歌。后来史书中的“时人为之语曰”、“谚日”、“时人号日”等,也都是风。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人民不仅以自己卓越的美食艺术智慧烹制出色彩纷呈的美味佳

肴,还将物质的饮食文化的精神价值
充分高扬,使饮食作为一种道德建树、礼仪规范、生活准则而流传下来,形成中国人民独具特色的饮食价值观念。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国,主食是五谷和菜,饮料是粮食酿造的酒和茶,有病喝中草药。调味品除椒、姜等植物外,酱、醋、糖、油等也都是植物做的。中国人几乎把自然界维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植物恩赐都纳人了自己的食谱。尽管古代有贵族阶层的“肉食者”,但他们也遵从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的配膳原则。直到明清时期,仍把偶尔吃上一点肉叫做“打牙祭”。所以,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基本上是植物食品。有人明确概括为中国人是吃小米的.日本人是吃大米的,西方人是吃肉的。
从饮食习惯上讲,中国人吃热食,不仅酒、茶喝热的,做好了的熟食凉了也要再馏热。西方的面包、牛排、啤酒、白兰地都是凉的,且有着冷食、冷饮的习惯。
中国古代就已探讨食物构成对动物性格的影响了。《大戴礼?易本命》讲:“食水者善走而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这些说法未必都正确,且有荒诞之处,但作者已注意到食物对动物的性格、智慧、技能、寿命的影响了。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研究中,有人提出中国人是植物性格,西方人是动物性格,虽过于牵强,但也不无道理,因为通过饮食来把握民族文化的特征更为直接而准确。动物界食肉的狮子、老虎、狼与吃草的鹿、山羊、兔,在性格上确有凶猛和温和的鲜明差别。
 本书记述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清末饮食生活的发展变化,包括饮食原料的开发利用;名馔佳肴的来源、制作和食法;饮食礼仪、风俗的演变;不同地区、民族的饮食风情特色;古代炊、餐、饮具以及历代名人的饮食论述等。并附有多幅饪食器物图和饮宴风俗图片及彩照。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璀灿,烹调技艺的精湛,也揭示了贵族统治阶级生活之奢靡及暴殄天物之残忍,下层劳动人民藜藿菜羹之清苦以及文人、隐士、僧尼等不同阶层的饮食审美情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