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训练题(岳麓版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训练题(岳麓版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训练题(岳麓版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训练题(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A.400亩B.300亩C.700亩D.100亩

解析:本题考查对“初税亩”概念的理解。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实有数目征税。答案: C

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

解析:要分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题中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答案: D

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

A.各诸侯国实行税制改革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

C.私田的大量开垦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

解析:题干要求的是“途径”,A项指初级税制改革,D项是原因。答案: B

4.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断变化,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公有制

B.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战国的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形式,自唐代开始实行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A、B、D三项错误。答案: C

5.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租佃制B.均田制C.雇佣制D.井田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北魏百姓因饥荒卖地卖宅,流亡他乡;后来,又纷纷回乡。究其原因,应是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结果。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土地,使流民重新定居下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A、C、D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 B

6.土地兼并、土地集中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无法根除的历史现象,其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买卖合法化D.封建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D 两项不是原因;C项只是次要原因。答案: A

7.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主要原因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②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③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④农民身份的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租佃制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答案: A

8.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廛:卖东西的店铺)。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在于()

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B.佃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消失

C.佃农与市场发生关系,获得实际利益,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解析:材料表明的是佃农将一部分农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贸易,这种佃农可以获得实际利益,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B、D三项表述不正确,

与史实不符。答案: C

9.右图反映的土地制度,到春秋时期走向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C.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现象

D.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解析:右图反映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故选A。答案:A

10.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解析:公田的产品全部属于奴隶主,而并非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答案:B

11.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断变化,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公有制

B.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战国的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形式,自唐代开始实行

解析:井田制的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属周王所有,故A项错误;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项错误;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故D项错误。答案:C 1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的能力。材料强调“富室田连阡陌”只不过是“为国守财”,一旦有“盗贼窃发,边境扰动”,那些“兼并之财……皆我之物”。可见国家不抑制土地兼并,以便将来筹集军费。答案:C

13.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而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因此选D。答案:D

14.右图为我国古代几份土地买卖契约,图中的印章为政府官

印,代表这是合法的土地买卖契约。此图引发了某班同学们的探究

兴趣,以下是他们据此图得出的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政府承认土地兼并的合法性②农民失地现象严重③租佃

制在当时普遍存在④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图片反映了政府允许土地买卖,而租佃制是地主将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这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因此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A 15.一般情况下,佃农与地主在地租收缴问题上出现纠纷时,判定是非的主要依据是()

A.双方订立的契约B.当时民众的意见

C.皇帝的圣旨D.当时政府的司法惯例

解析:随着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种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内容。(9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内容,注意概括的全面性和结合所学知识;第(2)问分析影响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除了材料中涉及的消极影响外,还要考虑到私有制确立的积极意义。

答案:(1)土地制度:井田制。内容: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村社成员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

(2)变化: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授田与归还国家的办法与露田一样。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实行的什么土地制度?结合其内容分析当时政府实行这一制度有何意义,并分析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第(1)问对材料一进行概括,由最后一句关键句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问题,据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第(2)问据材料二及出处,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的均田制,由其内容可推知其意义是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缓和了社会矛盾,限制了土地兼并,由其内容及土地还授情况可知,均田制是政府经营国有土地的制度,但其中部分土地受田者可以传给子孙,所以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相结合的土地制度。

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的财赋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意义: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限制土地兼并,巩固封建统治。实质: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相结合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文1

姓名 : 李壮学号:2011303030319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摘要: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重要方法,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的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把预立太子看作是国家大事,天子传子,宰相传贤,传子为求政局安定,传贤是求国家的治理,天子之子并非一人,而诸子又无不觊觎最高的权位,于是,为求政局安定,在诸子中难以继承皇位,必须有确立的法制,不然,祸起萧墙,政局必难安定,这便是历代册封太子的原因。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就确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确立起来的。是古代最主要的皇位继承制度 自先秦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皇位的继承,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应由正后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长子早殇,有子则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册立庶生之长子。皇帝无子,再依据昭穆亲疏的顺序选立继位之人。嫡长子继承皇位,意在求得政局安定,但嫡长子并非个个贤能,因而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又成为不可避免。如果在建立太子的问题上,再加以君王的亲疏爱憎,以及后宫、宦官、外戚的干政,则斗争更加激烈,由此而酿成祸乱者,从秦二世诈立为帝,到清世宗阴谋夺位,可谓不绝于书,诚如唐初大臣刘泊所说:“太子,宗兆是系,善恶之习,兴亡在焉!” 封建制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虽起于嫡长子继承,但是,却少有真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摘要: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 关键字:土地制度发展演变土地兼并 正文: 一、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主要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它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井田制,兴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主。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的诸侯国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实行按亩收税,促使耕地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转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开展,最终在

各诸侯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典型事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限制了手工业通农业的分离,使手工业无法独立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土地改革被消灭。 (2)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它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这种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小商品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而不断的发展壮大,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完成,达到高潮,至1953年—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经济成分转化成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3)封建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具体表现形式。新莽政权的王田制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在中国的许多朝代都出现过,如西汉、东汉、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和清初。均田制主要在北魏和隋唐时期实行,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实施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的农民必须完租纳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国家政权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贵族、功臣直接享有外,许多封建政权往往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征收赋税,以保证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 【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沿革: 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两汉: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 (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 (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 ;隋与唐不同 (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框架图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 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 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 (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1)进步性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影响 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篇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摘要: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 关键字:土地制度发展演变土地兼并 正文: 一、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主要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它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井田制,兴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主。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的诸侯国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实行按亩收税,促 使耕地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转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开展,最终在 各诸侯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典型事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 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 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社会内部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限制了

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三国: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实行屯田 唐朝:唐太宗、武则天等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 棉花的种植 清朝: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原因 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 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的李冰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灵渠:秦朝时修建,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 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 元朝运河:元世祖时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孔子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 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的思想派别有:墨家、道家、儒家、家、兵家 朝: 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西汉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遣唐使 唐朝对外开放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游 两宋 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元朝 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 清朝 实行闭关锁国 例1、 (2010,东营)材料一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营丝织 业发家致富的故事。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社会生产关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二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 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 (2)材料二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14年-1918年,(中国)五年间注册设厂183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20.3%,出 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 (3)材料三反映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指出这一“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

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012.9.20 【复习目标】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考考点】土地制度 【重点知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知识】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课前预习案 【预习要求】依据课本独立完成预习内容和自测,记忆带“★”的问题,并在课后拓展案上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内容】 一、土地制度变革 1、商周时期---- 土地制度是 .其性质是:,实质上是贵族所有;井田中有私田,但劳动者(奴隶)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权; 2、春秋时期-----从土地向土地制转变。----井田制的瓦解 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 ②各诸侯国为增加而实行赋税改革 表现:齐国管仲“”;鲁国“”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作用;打破了井田制中和的界限一律按土地好坏征税,在客观上承认了,加速了。 3、战国时期-----用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战国秦国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全面肯定,还实行 的制度,培养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预习巩固】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指出上述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名称。 2、“田里不鬻。”——《礼记》贵族们不得买卖转让土地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有哪些?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

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用于经营或封赏和授田。包括等 土地私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三种。 2、土地兼并 1)根源: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的必然产物。 2)表现:东汉豪强地主、魏晋南朝士族地主及唐朝的田庄经济到宋明请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3)影响:导致大量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威胁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导致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政府抑制兼并的常见措施:“”、“” 【预习巩固】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制度的变化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1、含义: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和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 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现象比较普遍 宋代;日益普遍化。由于,租佃经营日益成为成为仅次于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 3、影响:①使佃农对地主的_____相对减弱,农民____提高。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____,促进了 ________。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也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条件。 【预习巩固】租佃制的普及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我的疑问】 【预习自测】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3、(2000年上海)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岳麓版试验教科书必修二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2、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 岳麓版课本和教师用书,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 3、战国以后 二、土地兼并 1、原因 2、危害 3、措施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田庄制 2、租佃制 (1)原因 (2)普遍化的过程 (3)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4)积极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井”和“田”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以此抓住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思路。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条理较为清楚,难度不大,首先采用问题导学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然后再展示两位改革家管仲与商鞅的图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是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 师生互动 首先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展示图片及材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 设问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 学生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设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 学生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设问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 学生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设问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学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设问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学生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如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从而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展示图片中国古代的改革家管仲与商鞅 教师介绍管仲与商鞅都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改革家,他们能够敏锐的观察到当时社会的发展大势,从而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一番有作为的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问题探究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完美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向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转变,再由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井田制)向土地私有的转变,最终形成以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受到冲击。随着租佃制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学情分析 有关古代土地制度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正面涉及,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对有关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有些概念和提法又有所变化,需要学生在学习本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以便老师讲授时能够接受与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的理论性很强,距今时间久远,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复原历史情境,设疑引思、探究互研等学习方法,将难点化解,层层铺垫,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利用一系列古今文字资料,展示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原有的和详细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相关内容。同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虽然较深奥的理论知识较多,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原始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4)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5)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及特点。 (6)租佃制。 2.理解和运用 (1)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2)理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 (3)理解、掌握租佃关系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种主要的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总结井田制的产生和瓦解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租佃关系的产生及其实质和作用。课堂展示评价。 2.读教材及补充材料,理解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理解土地兼并和租佃制。 3.读教材,总结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和土地兼并的危害,总结租佃制的实质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学会树立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价值观念。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中土地的所有者通过占有土地剥削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3.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重难点 重点 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租佃制。 难点 租佃经营及租佃关系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耕作方式发

2017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2012高考历史 考前30天之备战预测 专题06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1

2012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预测专题06 古代中国的经济 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山东临沂市统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①②③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答案: D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答案: A 3.(2012·泉州模拟)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专题一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内容: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

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农具和牛耕技术: 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 (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6)土地为主要社会财富,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3. 封建社会(战国以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具体形式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最主要途径,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法,明代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成就 1.冶铸业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纺织业 (1)丝织业技术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 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 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 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 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 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 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教案《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 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以及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演变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所处的地位。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认为今天最主要的财富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那么,古代最主要的财富是什么?土地。作为不动产的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中国古代,拥有土地也被认为拥有莫大的财富,人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也与拥有土地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地关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朝代的更替,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围绕着土地这一经济命脉所形成的一些重要制度,即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师首先指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制度,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教师简单介绍,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形

成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 2.商周的井田制: 什么是井田?通过示意图对井田的名称做一简单介绍。始于商,盛行于西周,我们主要探讨西周的井田制。通过三段原始资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分析井田制的性质、实质。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田里不鬻。——《礼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教师: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然后进行总结。 1)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即贵族们不准转让和买卖,可见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贵族私人所有。2)实质:国王私有。教师讲解井田制的特点:所有权使用权分离。 教师: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学生: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教师: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学生:西周的分封制。) 3)瓦解:春秋时期 教师引导分析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私有化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其次是周王室的衰微,直接原因是各国改革的推动。介绍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的“初税亩”,公私一体收税,打破公私界限,它意味着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并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根据井田制的特点,考虑井田制的瓦解应该指的是什么?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归私人,私人可以买卖转让。所以说,井田制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土地私有化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