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由于我国诗词特有的讲究含蓄和凝练的创作要求,使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意象便成为了诗词意境的重要构成因素。不少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经过人们的长期心理投射,往往具有独特的意绪和丰富的意蕴,因此常常在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如“杨柳”、“芳草”、“梅花”、“落日”、“明月”、“鸿雁”、“孤舟”等等,使得意象往往又带有历史的承袭性。它们蕴含着诗人的审美想象,展现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族特色。诗词意象表现,是作家审美性精神创造活动的缩影,也作者内在生命律动的最富诗性智慧的审美表现形式。

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因此,只有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才能领悟诗作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品味古诗需从鉴赏意象入手。

诗歌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1、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如果诗意对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维生素。若诗人想要把某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不必提供维生素的纯各类补品药剂,而可以用提供含有维生素的苹果、橘子等的水果这一方式。因后者色香味形俱佳,口感更好,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愉悦的过程,让读者更好的吸收。

2、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

如果诗人要把同一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水果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提供,而不至于有雷同之感。

譬如爱情诗,其实古今中外所有的爱情诗都是同一个主题,无非是“我爱你”,“真的好想你”一类的中心内容,同样的主题,爱情诗却永远也写不完。这正是因为意象选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艺术魅力。

3、主题朦胧,意绪无穷

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就是这个意思。达到许多繁琐的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人所谓的“诗无达诂”(11),主要就是指这类有此效果的诗。

采用意象这种写作手法,可以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使诗的主题多义和不确定,读来更回味无穷。这就好比诗人要把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而由于维生素多种多样,除了已知的,可能还有若干未知的,难以逐一辨析,于是诗人索性把一篮多维的水果奉献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4、文字有狱,取象而避

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罪被割断喉管,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借助意象,作委婉的表达。《毛诗正义》也曾记载过这么一句,“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取比类”就是取意象。

如果某种维生素或别的什么药物是这个时代所忌讳的,有心匡时救世的诗人,无奈之中只好出以一些隐含这些药剂成分的水果。其疗效虽然可疑,但总还是聊胜于无,至少也使诗人的良心稍安吧。

5、不肯殉葬,寓意于象

给诗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与社会政治保持一定距离。采用意象可以避免作者因为当时对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物判断上的失误,后来社会或人出现了改变,而使作者尴尬,使作品成为殉葬品。简单通俗的说就是,也许作者写的这篇文章当时是赞叹某个社会(或人)的,而在不久之后,该社会(或人)变成了反面题材。由此,之前作者的这篇文章就会陷入尴尬,这个时候,哪怕是再好的文章也会成为殉葬品。可见意象达到了回旋的作用。

如果诗人是要把某种精神的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这种维生素在诗人写作时是被看好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认为是无益甚至有害的。若采用诗的意象,就可以比作只是提供过含有这种成分的水果,所以就不必为之付出代价。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意象是作品艺术的基本单位。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意象产生过程,情与景的统一,是诗词意象的最基本的结构,外形与内神的统一,能使意象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从而使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有所寄托。若舍去具体的意象,直说其情,作品则缺乏情韵,更遑论审美的意蕴。只有通过意蕴,抒情主体的内心之意才有诗意的寄托。因此,声律美、意象美,是诗词艺术审美感性形态的两个构成要素。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密度大、内涵丰富,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出现了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种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承载情思的意象群。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全部是意象的连缀,在“象”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但在“意”方面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 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 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 ?兰花:高洁、美好。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 ?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古代诗歌赏析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分类及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分类及作用 一、概念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二、常见的诗歌意象分类题型 1、诗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分析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意象?有什么作用? 3、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第一句写景,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分析。 三、常见意象分类 类别意 象 原因例句情感 羁旅怀乡诗猿 猴 猿猴:猿猴的啼叫声哀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 甫《登高》 表达 忧 愁、 悲 伤、 思乡 的感 情。子 规 子规:即指杜鹃鸟,杜鹃啼血的典故。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 难》。 斜 阳 斜阳:日落感伤。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黄庚 《暮春》 流 水 流水:一去不复返。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帘外 雨潺潺》 梧 桐 梧桐:落叶悲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 清照《声声慢》 月 亮 月亮:月圆时节人们易联想到团圆,思 念家乡和亲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 雁 鸿雁:信使。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类别意象原因例句情感 送别怀人诗杨柳杨柳:“柳”谐音“留”,留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情。依依不舍,别后思恋 的情感。 长亭长亭:送别的常用地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酒酒:离别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类别意象原因例句情感边塞征战诗长城长城:最长的防御城墙。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厌恶战争、保家卫国、向往和平的情感。楼兰楼兰:古代的少数名族居住的地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羌笛羌笛:军旅中的乐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代诗歌意象的作用及分类

古代诗歌意象分类 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的作用: ①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②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③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以送别诗、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如“枫叶荻花秋瑟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找意象诗中的意象有: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莲等 (2)析意象首先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即意象前后的形容词或动词,有突出事物特征的作用。 “空”“新”“明”“清”“喧”“动”更渲染突出了“幽静”“清新”“皎洁”“清澈”的特点。 (3)分析寄托在意象上的情感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的幽静、清新、皎洁、清澈等烘托了清幽澄澈的环境,寄托了作者对宁静淡雅、清新质朴生活的向往,折射、反衬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落月、啼鸟、霜满天的秋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 一、送别类 1.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 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 修辞手法 2. 表达方式 3. 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 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

诗歌意象赏析技巧方法

诗歌意象赏析技巧方法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种植物都被人格化,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这种文化特色由来已久。其实关于中国文化中赋予植物人格特点的传统,始于屈原的楚辞。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正是由于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植物人格 化的传统。于是便有了梅花高洁,绿竹不屈,等等深入人心的植物意象。本文结合这种诗歌 创作传统,重点分析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梅花,指梅树的花,寒冬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是有名的观赏植物。享有“花之魁”之誉,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 古往今来,梅花诗词不胜枚数。据不完全统计,从先秦到清末,有关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诗词作品,有关梅的达3500多首,仅次于竹的4100多首,而高于菊(3400首)和兰(3000 首)。我国最早的梅花诗大约是《诗经》,《召南》中有首《摽有梅》,摽有梅,其 实七兮”,《终南》中也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但彼时的诗歌创作中虽有比兴,却还未达到人格化的高度,梅花的表现意义较为单一。晋时,咏赞梅花的诗赋开始出现。陆凯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他在早春梅开之时,自荆州摘 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晔,诗意隽永,情趣盎然。南北朝时,梅花诗文渐盛,尤以何逊《咏雪里梅》、庾信《梅花》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唐诗中的梅花意象渐渐走出自然局限。梅花的曲折多姿、傲雪斗寒、幽香艳丽,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激情与灵感,由感官向心灵开拓,梅花开始被赋予品格操守的内涵。接下来的宋朝成为了梅花诗的一个 高峰,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等大家纷纷留下了众多咏梅绝唱。其中有梅妻鹤子”的林逋,有因落梅诗案”坐废十年、留梅诗130余首的刘克庄,还有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 纵观这些古诗词中梅花所代表的意象,不难发现,共有以下几点: (一)脱俗高洁的形象: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咏梅(其一)》:“南 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二)凌寒不屈的形象: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明代李渔曾论赏梅:“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可见,雪与 梅常常是不可分开的,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 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都表现出梅之傲骨不惧严寒。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篇教案学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第二讲:意象意境篇 学习要点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 4掌握答题步骤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 (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归纳古代诗歌意象完整版

归纳古代诗歌意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 扬花:飘零、离散 柳树:分别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兰花:高洁、美好。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哀伤,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沙鸥: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鸟:象征自由。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梦蝶: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古人以为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39407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宋无” ,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包括内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单元考点链接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诗三首》中的三首诗都借助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涉江采芙蓉》借助“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短歌行》借助“朝露”“明月”“乌鹊”等意象,渲染了诗歌的格调,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惆怅;《归园田居(其一)》借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鉴赏诗歌意象的作用”这一考点,在高考诗歌阅读题中经常涉及。 诗歌中的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高考中诗歌意象鉴赏类题目的命题方式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 1.意象特点分类,一般问法有:“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象(景象、景物)?”“请简要分析诗中××这个意象”“请概括诗中××意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2.意象内涵概括类,一般问法为:“概括诗中××意象的内涵”。 3.意象作用分析类,一般问法有:“为什么要写××意象(景象、景物)?”“××(景象、景物)意象有怎样的作用?” 一、把握解答诗歌意象类题目的方法 针对不同问法,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1.意象特点分析类题目。一般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外在的意象的特点,二是内在品格方面的特点。 2.意象内涵概括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对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有所了解,二是要对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把握。二者结合,就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3.意象作用分析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具备下面几种意识,即结构意识(结构上的作用)、内容意识(意象内涵,全诗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情感意识(对于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表达意识(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有何作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要想准确把握诗歌意象,离不开长期积累。许多意象在传统中已有了相对稳定的内涵,只有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我们才能对其有更准确的理解。如“月”,可以象征高洁,可以寄托相思;“水”可以表达别离愁绪,可以感叹时光流逝等。这方面的知识应作为专题加以整理,在此不再罗列。有了这些积累,再加上对诗歌具体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意象就不再是什么难题了。 二、掌握答题思路 1.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2.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3.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境分析的方法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境分析的方法 一、诗歌意境的概念 意境: 意: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幅什么意境? 二、常见的诗歌意境种类 概括诗歌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诗歌意境如下: 孤寂冷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雄浑壮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瑟凄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恬淡静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恬淡温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旷达开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常考题型: 1.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本首诗作赏析。 四、诗歌意境解题思路(答题技巧) 答题思路: 1.找出诗中的意象(景物), 2.描述想象的画面, 3.分析诗中的感情。 语言组织形式: 这首诗描写了……意象(景物),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情感。 五、典型例题分析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意境? 课后练习巩固 0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02. 古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 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 生动形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一、草木类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7)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8)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2)于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 (3)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 (4)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喊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 3、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4、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5、莲: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双关)。 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