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鹬蚌相争的故事_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_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_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lsquo: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rsquo:蚌也针锋相对地说:&lsquo: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rsquo: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建构对话话题 1、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播放影片)同学们都看得津津有味,这段影片播放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寓言------《鹬蚌相争》。(齐读课题) 2、交流认识“鹬”与“蚌”: 师:同学们真能干,“鹬”和“蚌”字读得都很准,你们见过“鹬”吗? 生答。 师:来看看鹬,(看图画)长什么样呀?它生活在哪里?爱吃些什么呢?(嘴细长,腿长;浅水边和水田里;小鱼、贝类、昆虫等。)生答。 师:蚌见过吧,它用什么来保护自己?(观察图画) 3、教学“争” 师问:“争”是什么意思? 生答:争吵、争斗等。(板书:斗、吵) 师述:这是会意字。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像两人 争一样东西。 (板演)这个争除了行动上的争斗,当然也有语言上的争吵。 4、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说出了“鹬蚌相争”的意思,迅速浏览课文,看谁第一个

找到。“争”在这一句中的意思就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鹬和蚌因什么而争?怎么争的?结果怎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力争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 2、出示字词:课文中词语能正确读出来吗?试试看。 指读,正音 强调儿化音:壳儿 多音字:夹、禁 集体读 3、课文能读好吗?同座位你听我读,我听你读,互相检查读书情况。 三、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见悟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师引: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鹬蚌争斗时的情景吧!请同学读课文第一自然 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个读) 2、出示:“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思考:此时此刻,河蚌正在 想什么? 3、出示:“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壳儿合上, 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1)猛地:动作迅速,非常干脆。(谁来读一读) 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猛地、急忙、牢牢)你还从这三个词里感受到什么? (动作迅速,非常干脆、毫不示弱、互不相让)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互不相让。 (2)师引:鹬出嘴如此之快,情况万分紧急,蚌来不及说任何话,马上作出反击。(观察图画): (3)指导朗读:呵呵,此时的鹬和蚌已争锋相对,互不相让。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二)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师引:还从哪里看出它们互不相让?再读课文第二、三段。 生答:他们还在争吵! 2、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师引:是呀,瞧这两位,行动上互不相让,语言上也互不相让。谁能说说,什么叫威胁? 生答:用武力恫吓他人。 师问:鹬用什么来威胁蚌?(生答:干死) 指导朗读:确实,河蚌离开了水是活不了多久,这个威胁够厉害的。谁来读出威胁的语气?(生读:个别读,齐读) 师问:鹬以此相威胁,原指望什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二则《鹬蚌相争》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二则《鹬蚌相争》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0分) 1. (4分)读课文《鹬蚌相争》,把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①________多好的一顿美餐哪________ ③这时候走来的一个打鱼的人________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________ 2. (1分)读课文《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忍让;古往今来,忍让一直是中华民族提倡的美德,有许多的名言警句也告诫我们要学会忍让,如:________。 3. (4分)在课文《鹬蚌相争》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 (3分)读句子,给划线的词换一个新词,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 ①鹬立刻飞下来,啄那只河蚌的肉吃。 ________ ②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儿合上,紧紧地夹注河蚌的嘴巴。 ________ ④忽然,鹬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晒太阳呢。 ________ 5. (4分)我会填 ①“蚌”字共________画,是________结构。 ②“肉”字共________画,第四画是________。

6. (2分)根据课文《鹬蚌相争》填空,并找出一个可以替换的词语。 这是走来一个打鱼的人,________ 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可替换的词:________ 7. (5分)《鹬蚌相争》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 (6分)填上合适的量词(不要写相同的)。 一________河蚌一________美餐一________打鱼人一________珍珠一________彩虹一________红霞 9. (2分)写笔顺。 ①鹬:________ ②餐:________ 10. (6分)比一比,写一写。 蚌________ 相________ 鹬________ 样________ 泪________ 橘________ 11. (5分)我会回答下列问题。 你觉得《鹬蚌相争》一文中渔夫是个怎么样的人? 12. (5分)《鹬蚌相争》是个成语故事,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还有什么 13. (2分)选词填空。 晒洒 ①它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________晒太阳呢。 ②洒水车正在________水。 14. (11分)根据课文《鹬蚌相争》,填写完整。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猜一猜,这是什么寓言故事? (课件出示图画: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生猜。) 呀,都猜对了!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看课件,了解鹬和蚌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生字:(指名开火车读)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跟着老师书空。请你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三个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 4、读词语:指名领读。 5、比一比,组成词语。(指名) 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和词语已经掌握了。过度: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又怎样呢? (二)、读故事,明道理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注意“生气”“毫不示弱”等词语的读法。

5、“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看课件,选择) 你能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吗?把它写下来。 6、默读《鹬蚌相争》,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体会寓意:你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鹬蚌相争》告诫人们: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7、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表演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 2、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课件: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

狐假虎威 公开课详案.

狐假虎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取自《战国策》,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的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能多种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会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简单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揭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头饰老虎和狐狸的贴图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 师板书课题,说书写要点,这四个字都是我们需要掌握会写的字,谁来说说写哪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1. 齐读课题:狐假虎威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题中的“狐”和“虎”分别指什么? 威是指?那借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个疑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森林里 看一看老虎和狐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想去森林,首先要过生字这一关,准备好了吗?一起出发吧。 学生齐读复习词语。 去拼音开火车检查掌握词语情况。 师:看来呀咱们同学真的和生字交上朋友了,不但读得准,而且记得特别牢。有了生字朋友的帮忙,咱们就可以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三:精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狐狸和老虎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真正有威风的是谁?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师:下面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师: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瞧,这是一只正在寻找食物的老虎,狐狸怎样经过老虎的身边?(屏显:窜)师:这里的“窜”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回答:逃跑 从这个“窜”字可以看出狐狸怎么样? (看出狐狸看到老虎比较紧张跑的很快或者说还有一点害怕) 师:尽管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还是逮到了它。 师:那狐狸和老虎谁更厉害?(老虎更厉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点出示逮和抓) 师:原来你是从这两个词语看出老虎很厉害!谁来读? 你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意思,真了不起。 大家再读一读第一段,看谁能让老师感到紧张、害怕? (指名读) 2..第二、三小节朗读训练 (1.) 过渡:狐狸就这样被老虎吃掉了嘛?(没有) 狐狸是怎么做的呢?(师引读第二节) 出示课文内容: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2) 师:狐狸的眼珠子-----(学生:骨碌一转) 师:什么是眼珠子骨碌一转?.做个动作给老师看看! (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 师: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说明了什么?(狐狸正在想鬼主意) 师:想好了主意,他就怎么问老虎的?(扯着嗓子问的) 师:什么是扯着嗓子,?是把什么拉长?(把声音拉长) 对!就是把声音拉长。特别是最后一个“我”字要拉得长一点。 看看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问号)那要怎么读?

小学语文:鹬蚌相争

小学语文:鹬蚌相争 本文是苏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而成,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并能从中明白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2、下面老师就隆重地为大家请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图片)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鹬蚌相争,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标好自然段序号。好,现在开始吧! (1)检查词语(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读文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片,介绍故事的主人公鹬和蚌给学生们认识,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其次,还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提出问题,把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说课稿(狐假虎威)

说课稿(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说课稿 中卫市第三小学:程辉 说教材 《狐假虎威》是部编教材第八组的第一篇教材,本组课文都是童话故事,旨在激发孩子热爱阅读的兴趣。寓言往往用虚构的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或教训。课文共九个自然段,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说学生 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目标的要求,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新颖的、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对寓言故事,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健康的价值取向。 2、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和老虎的角色特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表演。 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以狐狸说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第三部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圈画,通过小记者的角色,让学生转换为小动物,设身处地感受小动物此时的心情以及他们的动作。这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学法指导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表演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鹬蚌相争

24.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1.播放课件,师简介故事背景。 两千多年前,中国曾分为很多个小国家,有秦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等,其中秦国的势力是最强大的,他一直想消灭赵国、燕国等等这些小国统一

天下,可是又担心这些小国家联合起来自己对付不了,所以就一直在等待机会。嘿,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矛盾,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眼看一场激烈的战争就要爆发,就在这时,燕国大夫苏代立即求见赵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什么故事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你们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苏教版三下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一、导入课题,设疑激发 1.出示鹬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鹬)出示蚌的图片,问这又 是什么?(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在写的过程中师对“鹬”和“蚌”两个字作适当讲解)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2.鹬和蚌,一个经常在天上飞,一个生活在水里,它们怎么会 相争起来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3.原来是因为这样才相争起来的呀,我们一起来把故事的起因 给读清楚。齐读 二、读演体验 1.鹬和蚌相争起来了,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读读第二自 然段。(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 2.(点击出示图片)鹬的嘴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能拔出来 吗?你从哪里读明白的?(点击出现“用尽力气”)是呀,

鹬又抓、又敲、又甩,结果还是拔不出嘴来。这时,它想到了什么办法?(点击出示“威胁”) 3.现在,你就是那只鹬了,你会怎样来威胁蚌,让蚌觉得很害 怕,觉得你非常厉害呢?(指名读) 师评1:真的是气势汹汹啊!小眼睛都瞪大了,在狠狠地吓唬蚌呢!(若生读得很棒的话,接说——学着他的样子,我们再来威胁蚌。) 师评2:是在狠狠地威胁吗?感觉像是商量!这不是一只正在威胁蚌的鹬,是一只温柔的小绵羊。再来一遍行吗?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4.我们一起来做做鹬,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 的话,后果太严重了! 5.鹬抓住了蚌离不开水的弱点威胁蚌,强硬极了,那蚌听了鹬 的话,服输了吗?(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它呀,是毫不示弱(点击出示“毫不示弱”)河蚌根本就不怕它,谁来读好这个词?它偏不向鹬低头,再 来读。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编了《郑人买履》和《鹬蚌相争》两则寓言。 其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并不难。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则《鹬蚌相争》又是典型的“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寓言故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历史故事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寓意。另外还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延展文本,力争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机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随文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及新词,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理解词义。 2.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具体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故事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翻译成:a quarrel which benefits only a third party 或者借用英语中一句相应的俗语:When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这句俗语翻译成中文,也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借用英语中的固定表达法来翻译成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同学们要记得平时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哦。 当然,在不怎么正式的场合,这个成语我们也可以简单翻译成: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 A crafty1 person has more than one hideout. 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出自一个典故,意为当很多人都以讹传讹的时候,谎言也就成了真理。 可以翻译成:A lie, if repeated often enough, will be accepted as truth. 画蛇添足 同样,这个成语也可以借用英语中现成的表达法:gild the lily,给百合花镀金,当然就是画蛇添足的意思啦。

狐假虎威 肯尼迪总统曾在自己的讲话中引用这个成语,他说的是:to seek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1 crafty adj.狡猾的,诡诈的 参考例句: He admired the old man for his crafty plan.他敬佩老者的神机妙算。 He was an accomplished politician and a crafty autocrat.他是个有造诣的政治家,也是个狡黠的独裁者。 2 gild vt.给…镀金,把…漆成金色,使呈金色 参考例句: The sun transform the gild cupola into dazzling point of light.太阳将这些镀金的圆屋顶变成了闪耀的光点。 With Dimitar Berbatov and Wayne Rooney primed to flower anew,Owen can gild the lily.贝巴和鲁尼如今蓄势待发,欧文也可以为曼联锦上添花。 更多英语学习方法:企业英语培训https://www.sodocs.net/doc/932187664.html,/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新编】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932187664.html,)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新编】〕 导语:寓言故事是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的精神食量。我们就是伴着寓言故事成长起来的。如“狐假虎威”“狼和小羊”“揠苗助长”“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掩耳盗钟”“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家喻户晓。下面是yjb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新编狐假虎威作文(1) 有一天,狐狸下山去玩,看见人们在公路收费站上收钱。他机灵一动,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发财之路呢!”

说干就干,狐狸马上跑上山,选了一条路。他拿来斧头,简单的修了修路面,便劈下了一块大木头插在岔道口,上面写着:“此路归我,过着交钱。” 过了一会儿,老虎从这儿经过了。狐狸见了,眼珠子滴溜溜一转,连忙点头哈腰的说:“哟,是大王啊,十分荣幸您能光临小路!瞧,路面刚清扫过,快过吧!”老虎正要走过,狐狸不知从哪儿弄来了相机,说:“大王真英俊,不知能否赏个脸,和在下照张相呢?您爱民如子,一定会答应的!”“来来来”,话音刚落,照片就照成了。老虎走后,狐狸忙把照片贴在木牌上。 又过了一会儿,来了一只小白兔,狐狸双腿一跨,亮起斧头,挡在路中间:大声吼道:“此路是虎大王批准我开的,快拿过路钱来!”小兔子见状连忙付钱。 不一会儿,又有许多动物相信了狐狸的鬼话,不敢不交

钱,狐狸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狡猾的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名赚了大钱。 ▲新编狐假虎威作文(2) 一天,老虎饿了,走在路上看见了一只狐狸猛地一下子把狐狸按住了,狐狸想:我可不能死啊!狐狸说:“你难道不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天上派来的使者,森林里的动物们看见我吓得调头就跑。如果你不信,我就带你去瞧一瞧。”狐狸让老虎跟在后面,动物们看见老虎来了,就都跑了。狐狸说:“你看见我的威力了吧,我的官比你大,你要听我的,以后要叫我大王,听懂了吗?”老虎连忙回应:“是是是!” 狐狸见老虎这么听话,眼珠转了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狐狸想:如果让老虎吃糖把牙吃掉,到时候,你就不能

[K12配套]三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部编版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学习寓言借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倚仗别人的威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或欺负弱小的行为是可卑的或可耻的;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要抓住主要矛盾,避免因小失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及寓意。 教学准备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及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二)标出自然段。 (三)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五)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六)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七)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八)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理解感悟 (一)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三)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四)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苏教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理解寓意上下功夫。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维目标】: 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 录音机、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 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二.授新 1.初步理解。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鹬是一种水鸟。蚌是指河蚌,肉质很鲜美。争是指争持,对抗。这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2.读文,深入理解 (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怎么样?(学生读文,师讲解。)师:从“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鹬很饿。“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以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立刻”,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控制。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指导读) 师:“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说明鹬知道河蚌离不开水,用“渴死”来威胁河蚌,想使它松开。“今天”“明天”“渴死”等词要重读,“看你”要拉长声音,突出鹬的傲慢心理。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说明河蚌在以牙还牙,夹住鹬的嘴巴不松开,用“饿死”来反击。“今天”“明天”“饿死”“看你”等词要重读,表现出河蚌不肯让步的坚定态度。“看你还啄不啄我”表现了河蚌的报复心理。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经过部分(第二部分):写“鹬蚌吵个不停,互不相让。”(板书:(经过)“吵个不停,互不相让”) (3)师: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同学们读读第5自然段。(学生读文,师讲解。)师:“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这是过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是它们被一起捉走的原因:它们只顾争吵,没有发现打鱼的人。“这时候”是指鹬蚌争吵时候。“毫不费力”形容一点儿力气也没费,很容易。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结果部分(第三部分):写“鹬和蚌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板书:(结果)“被打的鱼人一起捉走”) 3.拓展,升华。 (1)出示插图。师:课文那一段写了图中的情景呢?怎样来概括图意呢?(指明作答,板书“渔人得利”)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背景: 同学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课件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2回顾上节内容,导入课文 对,就是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咱们今天接着学习课文《鹬蚌相争》。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听过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2指名讲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词语: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怒目相视轻而易举

3 再次出示古文,引导学生说出现代文和古文的优点。 现代版的《鹬蚌相争》生动,具体,古文版的《鹬蚌相争》短小精悍。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啊! 【指名优秀者读全文,是对该生最好的褒奖,也为让学生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复述课文并用上文中的四字词语,是本文的课后题,在教学中,相机把课后题融入教学中,扎实有效。再次出示古文《鹬蚌相争》,照应导入语,整堂课显得前后呼应,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四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 故事读通了,会讲了,谁来说说鹬蚌相争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名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当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如何发生的?它们为什么会相持不下?它们当时是什么反应?分角色读课文9、10、11自然段体会鹬蚌的内心活动,当鹬蚌被渔翁轻而易举地捉住时,渔翁会想些什么?鹬鸟会想些什么?河蚌又是什么想法?老师及时板书“啄”“钳”“渔夫得利”) 3看到鹬蚌相争的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4交流。 6小结。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生活中有许多悲剧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_语文S版-最新教学文档

1狐(hú)假虎威(wēi) 2 (mào)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①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只狐狸(hú li)从老虎身边窜(cuàn)过。老虎扑过去,一下逮(dǎi)住了狐狸。[②“扑过去”“一下”说明了什么?]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狐狸被老虎逮住。 4 狸眼珠子骨碌碌(gūlūlū)一转, 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③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分别写出了狐狸怎样的心理活动?] 5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lèng)。[④老虎为什么会一愣?] 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shòu)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wéi kàng)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⑤狐狸的话说明了什么?] 虎被蒙[mēng]住了,松开了爪子。[⑥老虎为什么会松开爪子?]狐狸摇了摇尾巴,接着说:“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⑦狐狸为什么会这样说?] 1? 2 ①为下文逮狐狸作铺垫。 3②说明老虎逮狐狸的动作极其迅猛。狐狸在饥饿、凶猛的老虎面前,处境极其危险。 4 ③重点句解析:“骨碌碌一转”说明狐狸想好了逃生的办法。“扯着嗓子”一是说明狐狸想掩饰自己内心的害怕和恐惧;二是说明狐狸想借气势来吓唬老虎。 ④这句话说明老虎对狐狸说的话感到非常意外:明明狐狸已被自己逮住,为什么还口吐狂言呢? ⑤这几句话写出了狐狸告诉老虎不能吃自己的原因。 ⑥这句话说明老虎有点儿相信狐狸的话了。 ⑦这句话表明狐狸抓住了老虎对自己有些相信的心理,开始得意起来。为了使老虎更加相信自己,狐狸又提出“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的想法。 5

段导读:第2至第5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的。 虎跟着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6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⑧“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说明了什么?“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写出了什么?] 林里的猴子啦,野猪啦,小白兔啦,梅花鹿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和往常不一样,都很纳(nà)闷儿。7[⑨“纳闷儿”写出了什么?]再往狐狸身后 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sā)腿就跑。8[“大大小小”“都”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倚仗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的。 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真是害怕狐狸呢!9[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点明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 鹬(yù)蚌(bàng)相争 10 在天空中飞着,不住地朝下看,想找点儿食物吃。[①“不住地朝下看”意味着什么?]11忽然,它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晒12太阳呢。 段导读:第1自然段是寓言故事的起因。13 多好的一顿(dùn)美餐(cān)哪!”鹬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②“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说明了什么?]它14立刻飞下来,啄那只河蚌的肉(ròu)。[③“立刻” 6 ⑧精彩句解析:前半句形象地写出了狐狸狡猾、故意做作的样子和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半句写出了老虎被蒙住的神态。 7⑨写出了动物们的不解心理。 8 说明所有的野兽没有不怕的,充分显示了老虎在百兽面前的威风。 9 10? 11①意味着鹬已经很饿了。 12?口水:唾液的通称。 13②精彩句解析:形象地说明鹬已经馋得不得了了。 14③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非常快,它已经迫不及待了。

小学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号称森林之王。它每天都要捕杀其它动物。 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它一本正经地斥责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的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老虎一听愣住了。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老虎看着,不知道野兽们怕的是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 “狐假虎威”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有一棵树上住了一对老鼠母子。老鼠弟弟很热心,常常帮助别的小动物,而老鼠妈妈非常勤劳,但体弱多病。 有一天,老鼠弟弟出外觅食,看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虚弱地靠在树旁休息,老鼠弟弟想:”如果我不帮助她,她一定会死的,我还是带她到我家养伤吧!”,它把树叶叠成一辆小车,推着小鸟回了家。 在它的精心照料下,小鸟很快康复了,飞回了自己的家。 过了几天,老鼠弟弟又到海边散步,突然听到有动物叫“救命”,原来是老乌龟被鱼网困着了。老鼠弟弟用尖锐的牙咬开了鱼网,乌龟伯伯获救了。 一天晚上,老鼠妈妈突然感到很难受,老鼠弟弟立即找来了医生,医生说她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必须要取得山顶上的“七彩草”才能完全治好。 孝顺的老鼠弟弟马上出发了,走过崎岖的山路,它到了一个湖边,可它不会游泳,怎么办呢?这时,一只乌龟游了过来,原来是乌龟伯伯!鼠弟弟爬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