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模板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模板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模板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模板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以达到开阔眼界,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雕塑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

(二)内容结构

本课共分5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外国的雕塑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雕塑创作的特点和艰辛。第二部分(一、雕塑的概念)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雕塑,以及雕塑创作的主要手法和特征。第三部分(二、雕塑的样式)简单介绍了雕塑的两大类型:圆雕和浮雕。第四部分(三、雕塑的材料)讲的是雕塑一般都使用些什么材料。第五部分(四、雕塑的风格类型)讲的是雕塑的一般表现手法和风格类型。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是对雕塑的一般特点的介绍,重点在于对雕塑的概念、样式、材料和风格类型的讲解。难点是要讲清这几个方面并不容易,只要作一般的介绍,让学生对雕塑的这几个方面有所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了。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课文资料分析

1. 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指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传统的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是基本形式。在同一环境下用一种圆雕或浮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的叫组雕。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因之有所谓“凝固的舞蹈”之说,或被比作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动作的一个片刻。以静态造型表现运动,是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现代艺术家有条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朝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慧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牡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

神彩塑头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描绘人类本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代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国殷商时代的信仰、制度、文化与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帝王大军的威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大气磅礴,反映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决心和汉朝国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愈来愈证明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历史记载,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

2. 雕塑的样式

(1)圆雕

圆雕是指占有空间的实体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它是在各个可视点都能感到其存在的可视实体。圆雕一般不带背景,它主要通过自身的形象和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构成统一的艺术效果,通过集中、简练、概括地表达主题思想打动观众。圆雕一般放置在可供四面观赏的环境中,也有出于宗教等原因和环境本身的限制,只允许或要求有一个或几个观赏面的,如石窟艺术和庙宇中的佛像以及壁龛等建筑雕刻中的圆雕。

(2)浮雕

浮雕是指只有一个面向(观赏面)的雕塑形式,通常是指有一块底板为依托的,占有一定空间的被压缩的实体所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浮雕中表现的形体和底板平行的二维尺度长宽的比例不变,只压缩形体的厚度。压缩的原则是将形体用透视的规律,按比例近高(厚)远低(薄),在限定的空间(厚度、深度)内,用能表现出更大的形体浮雕的底板作背景处理,可加大作品的空间深度。浮雕按压缩的程度,可分为高、低、薄三种。高浮雕形体较厚压缩比例不大,如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浮雕、中国唐代的昭陵六骏和现代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都属于此类。低浮雕形体薄,压缩比例大,如埃及神庙和陵墓墙面上的浮雕以及中国洛阳龙门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等。薄浮雕利用极薄的空间塑造形体,几乎和底板成一平面,常见的有钱币、奖牌和纪念章上的浮雕,以及在一般浮雕中用于背影处理。去掉底板的浮雕叫做镂空雕(透雕)。

3. 雕塑的材料和分类

按照材质分类,雕塑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瓷塑,陶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按照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雕塑分为纪念碑或纪念性雕塑等。按照环境、用途、放置位置,雕塑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人像雕塑按部位分割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之分。象牙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刻、漆雕、树根雕、竹根雕、微雕、贝雕、面人和泥人等也是雕塑,但通常习惯把这类用传统工艺技艺制作的小型作品归在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或特种工艺门类。

(1)水泥雕塑

用钢筋混凝土浇注,一般用于室外,不宜近看,主要以粗犷质朴的庞大体积和生动的形象打动观众,如苏联为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马马也夫高地矗立的104米高水泥塑像《祖国母亲》。用白水泥制作的仿石雕塑具有一定的石雕材质效果,是廉价的室外雕塑材料。

(2)玻璃钢雕塑

用合成树脂和玻璃纤维加工成型,质轻而强度高,成型快速方便,可制作动势大而支撑面小的雕塑构图。无色透明的树脂可制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体雕塑。供树脂用的各种色浆,可使玻璃钢雕塑表面获得饱和度很高的各种鲜艳色彩,也可镀铜仿金,材料本身具有现代感和装饰趣味。用树脂加石渣(钻朵斧或磨光)制作的仿石雕塑习惯亦称为玻璃钢雕塑。

(3)青铜雕塑

用青铜铸造的雕塑,或称青铜像、铜像。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和铸造性能,可以做出精确清晰的细节和完美地表现塑造痕迹——手法。在表面经过不同的化学处理,可以得到色泽各不相同、丰富而优美的特有质感。青铜雕塑具有纪念碑性的特征,既适合于耸立在广场、街头,也适于作肖像雕塑。青铜是一种古老的雕塑造型材料。中国商周时代的失蜡铸造法采用黏土、沙子和牛羊粪、稻草等配制铸型料,欧洲的传统方法则用石膏、耐火熟料和沙子配制。现代熔模铸造法形成于20世纪的40年代初,主要采用的有石英砂水玻璃型和硅溶胶、硅酸乙酯型,是薄壳铸造,适用于小型作品。大型雕像也可采用工业铸造的翻砂工艺,直接从石膏像翻砂造型。

金属雕塑造型工艺的鼓皮法即扳金工,冷作活,民间称“收抛活”,是用手工艺技术锤打易延金属薄板,使之成形拼焊而成。用鼓皮法制作大型铜像、不锈钢或铝合金像,可以节约大量金属,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铜像就是用这种工艺成型的。具体作法是把金属薄板加热后放在木材、水泥或玻璃钢做成的分块模具上用锤敲打成型,也可由技工看着模型运用抛、借、收、点、錾等手法,把金属板垫在砧上锤打成型。

(4)石雕

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大型石雕有号称“山雕刻”的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和中国的乐山大佛以及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都是利用山形山势就地雕刻,和山体结合为一体而不可移动,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动摇的纪事、纪年性和法典性。石雕材料品种最多最丰富,色泽纹理各不相同。用绚丽多彩的石雕装饰城市、广场、园林、建筑和布置室内环境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花岗石质地坚硬、刚脆密实,不宜作过细的描写,适于粗犷或洗练的表现手法,能够达到很强的建筑感和质量效果,有白、灰、黄、黑等色。南非产的黑花岗石颗粒匀称、结构致密,可以磨光加工成镜面那样光灿照人,最为名贵。大理石颗粒细密,晶莹美观,硬度适中,易于雕琢加工。纯白色大理石是雕刻的主要石材,以意大利卡拉拉地区所产为最佳,玉白色,有极细晶粒,呈半透明状,色调温暖,雕制人体极富有表现力。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摩西》和《哀悼基督》等名作都是用的这种石料。中国的白大理石雕刻材料主要有房山汉白玉、河北曲阳石、四川宝兴大理石和山东、

山西所产的白大理石。其中房山汉白玉,石质细洁致密,质感结实,性脆略硬,是建筑和雕刻用的优质石材,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所选用。

(5)木雕

木料雕塑因材料本身容易干缩、湿涨、翘裂、变形、霉烂、虫蛀,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一般多为小型架上室内雕塑。木雕构图一般以圆木的周边为限,利用树木弯曲的自然形态相形度势,因材施艺,少加斧凿,可以不失天然趣味。特定尺寸的木雕也可将几块木块拼粘使用。木材质软便于雕刻,施以不同的刀法可以取得艺术上的独特风格趣味。雕刻用木材应选用干燥(陈旧料)、含胶质少、纹理美丽、纹理的“筋”和“肉”软硬相差不大、木质细密性脆、色泽沉着不火、无虫眼节疤的。常用的树种有楠木、檀木、梨木、杨木、樟木、龙眼木等。楠木质软,韧而无性,不劈不裂不走形,色泽暗褐深沉、古朴典雅,适合雕刻历史题材、古代人物,是木雕用的上等材料。檀木又称香檀,木质结构细密,纹理清晰美观,中等硬度,性脆不变形,不粘刀,不呛丝,是优良的雕刻材料。颜色分黄红两种,以浅黄褐色的最为清新悦目。

(二)作品分析

说唱俑(高55厘米,灰陶制,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代雕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三女神(大理石雕塑,公元前447—公元前438年,现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希腊

古希腊时期,人们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为神歌功颂德,所有这些神庙中以帕特农神庙最为出色。帕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刻是菲狄亚斯在其艺术的鼎盛时期主持创作的。神庙的装饰浮雕规模很大,虽然不是都出自菲狄亚斯一人之手,但他是这些雕刻的总设计师,因此从这些雕

塑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菲狄亚斯的艺术风格。神庙的装饰性雕刻共分三部分:东西山墙雕刻、92块间板雕刻和长达160多米的带型装饰雕刻。

菲狄亚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建筑设计师,雅典人,主要活动时期在约公元前490—公元前430年,政治家伯利克利的挚友和艺术顾问,是当时最负圣名的艺术家。希波战争中,雅典受到严重毁坏,菲狄亚斯为雅典的重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擅长神像雕塑,主要作品有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普罗迈乔司的雅典娜》、《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奥林匹亚的《宙斯》和《帕特农的雅典娜》等,但都已失传,所见到的只是复制品。另外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性雕塑,也是在他的领导、设计和监督之下完成的,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三女神》。

帕特农神庙这座建筑艺术杰作在17世纪中期还保持得相当完整,不幸于1687年,意大利人进攻被土耳其所占领的雅典时,一颗炮弹落在当时土耳其军队用作火药库的神庙内,建筑物的中部完全被炸毁,东西两面人字墙上的雕刻当然也遭到厄运。后来又遭到英国人的掠夺,使得其中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流落到了英国,《三女神》就是其中保存较好的著名作品之一。

《三女神》是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克西斯的雕塑,原来位于帕特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都已受到了损坏,但仍然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

漆屏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漆器,木制)

战国漆木雕塑以楚墓所出最有代表性,除俑以外,还有镇墓兽、鸳鸯形盒、悬鼓的虎座凤鸟、座屏和鹿、虎(鹿)座飞鸟等器类。这些作品除了造型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之外,还髹以绚丽的漆色,一般是以红、黑两色为主,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在黑底色上绘以红、黄、蓝、绿、褐、金、银等色的图案。这些器物上常以真鹿角为饰,不但装置于鹿头,也装饰于镇墓兽的头上和飞鸟(凤)的背上,赋予作品以神秘、幻想的色彩。彩绘动物漆座屏以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所出的一件最为精工。座屏长518厘米,高15厘米。屏身以镂空透雕的手法,表现出鹿、凤、雀、蛇、蛙等动物,共51只。所雕动物,相互穿插重叠,追逐嬉戏,形象十分生动。座屏色彩以黑漆为地,用朱、绿、黄等色彩加以彩饰,光泽夺目、富丽华美。此件彩绘动物漆座屏,形象写实,运用彩绘和雕刻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青铜时代(高174米,青铜,1876—1877,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罗丹(法国)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平民出身。14岁学画,18岁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1840—1870年间在著名雕塑家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工作。1875

年游意大利,研究多那太罗、吉贝尔蒂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作品,脱出学院派的桎梏,从而树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雕塑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以雕塑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作为创作的基点,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赋予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社会意义。

罗丹一生作品林立,对世界雕塑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思想者》、《吻》和《夏娃》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做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生机(汉白玉)玛利亚姆·哈克比安(亚美尼亚)

我们虽然并不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但从作品看,作者显然吸取了亚美尼亚的民间艺术的造型和处理方法,使之形成几何的形体关系,显得简洁而单纯,并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其洁白的材料运用,意在传达少女的纯洁。

协议(着色钢)亚历山大·利伯曼(美国)

利伯曼的这件作品见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园里,它也是美国校园雕塑作品中最大的一个。从一个角度看,管子被焊接成很像神殿前的牌坊,它被安排在大学中心环形路口上,学

生们穿过利伯曼的这件作品,好像随上帝一起走进教室。利伯曼早年受立体派、几何抽象艺术的影响,在上世纪60年代也开始采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极少主义手法创作。这件着色焊接雕塑就是由几个简单的几何体构成,其高大的圆形结构形体与后面的建筑形成既对比又协调的关系。

(三)部分附图介绍

孟卡尔法老和皇后双人像(高约142厘米,闪绿色粘板岩雕刻,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画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孟卡尔和他的皇后。国王夫妇并肩而立,两人身高几乎相等,左脚都向前迈出一步,但这种步伐只是模式化的,丝毫没有前进的意思。人物的重心落在两腿中间,给人以安定稳固的感觉。法老本人两臂垂直,双手握拳,表示他是埃及力量的中心;皇后则左手弯曲放在法老的左臂上,右臂围绕在法老的腰间,姿态僵直呆板。法老夫妇的头都微微向上仰起,神态拘谨而威严,冷若冰霜的表情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微笑。这些人物表情和姿态都是古埃及帝王夫妇像的典型模式,体现了“王权神授”的威严。更值得注意的是,雕像对男女的身体作了不同的处理,反映出作者准确运用人体解剖结构的能力和对造型进行高度艺术概括的创作倾向。同时,皇后那薄而紧身的长衣,表现出女性柔软起伏的曲线和优美的体形,也体现了当时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刻技巧。

九龙壁(琉璃,清)

琉璃在中国建筑中是用以装饰屋顶、墙面等的一种彩色釉陶。琉璃在古籍中有时写作流离、陆离,早在西周时期已能制造,但仅是琉璃珠、琉璃项链等工艺品,后来有的用以镶嵌在器物上,或制成整件器物。汉代琉璃的制作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明器中有许多带釉陶楼。北魏时才开始把它用作建筑材料。据《北史·西域传》记载,当时曾由大月氏国输入制造琉璃的技术,并用琉璃装饰殿堂。

我国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内,为辽代所建;建筑最精、构图最美的一座是北海的九龙壁;第三座,在故宫的宁寿门前。后两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北海九龙壁建于公元1756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长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壁的两面各饰有九条蟠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工艺高超,为我国琉璃建筑中的珍贵作品。建造这样一座影壁,据说是为了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

北京故宫九龙壁和北海公园九龙壁以雕刻精细、色彩华丽而著称。故宫九龙壁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11年)改建宁寿宫这一区宫殿时建造的,用来象征帝王的权威。其全长294米,高度自大脊到地平约为35米,整个壁面为716平方米,由270个琉璃塑块镶砌而成,分为九龙、山石、云气和海水四种塑体。故宫九龙壁壁面以蓝天为背景,上部飘浮着朵朵云彩;横亘于壁面下部的是波涛翻滚的绿色海浪,九条戏珠的巨龙浮现于其上,上舞云彩,下踩海水,翻卷盘绕,如同天降。以正中的一条黄色蟠龙为主,左右各有四条游龙向两

旁散开,呈对称布局,但姿态各不相同。龙与龙之间用六组峭拔的山石作灵活的区隔,使得构图既分割又完整,统一中富有变化。

五羊(高1100厘米,花岗石,1960年,广州市越秀公园)尹积昌、陈本宗、孔繁伟

该作品是以广州形成的传说为题材创作的,现已成为广州的城市标志。其主体是一只昂首挺立、充满朝气和力量的雄壮的公羊,在它下面和四周则是几只小羊,它们围绕着它形成一种跃动的节奏关系,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活力。

公园雕塑(着色钢)基思·哈林(美国)

基思·哈林没有专业艺术家那样繁冗的理论和技术,而是像外行一样单纯地表现,像小孩子玩耍一样来构思。

作品位于沿哈德逊河而建的湖边公园里。钢板被裁成人的形状,弯成半圆,涂上色彩。这是一个描绘不知道什么性别的胎儿在母体内躁动的作品。胎儿沐浴着阳光,或者说正发散着光芒。它是自由和祝福的象征,同时还体现基思·哈林渴望重归童年的愿望。它也让我们想起了现代人已忘却的原始表现的生命力。

(四)名词解释

宗教雕塑

凡以宗教人物、故事为题材,以宣传宗教思想为目的的雕塑作品均称为宗教雕塑。在我国以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佛教造像为代表。这些造像大多被保留在各地寺院和石窟之中,如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大同的上华严寺、天龙山的圣寿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杭州灵隐寺和飞来峰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四川大足石窟等。其中有许多泥塑、木雕、石刻的大佛、菩萨、罗汉、天王、金刚、力士、供养人像以及各种佛的化身的佛教造像,艺术价值很高,堪称稀世珍品。外国神庙、教堂中为宗教服务的雕塑,其中许多传统表现方法和民族特色,仍可作为今日雕塑创作的参考和借鉴。

陵墓雕塑

这种雕塑可分为地表系列和陪葬系列两类,根据墓主人的不同身份而建,大抵以石人、石兽及陪葬俑为主,如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掘的规模巨大的秦代陶质兵马俑。

纪念碑雕塑

纪念碑雕塑一般用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歌颂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一般都规模宏大,多数安置在广场、公园、十字街口等公共场所或特定的地点。因此,它是一种最能使环境增色的雕塑样式,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杭州秋瑾纪念碑、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纪念碑、大连苏军纪念碑、强渡大渡河纪念碑、解放军渡江纪念碑,以及一些机关单位大院内的毛主席纪念碑等。外国的纪念碑雕塑更为普遍,如法国的阿尔维亚尔将军骑马像纪念碑,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纪念碑、列宁纪念碑、斯大林纪念碑、谢夫琴科纪念碑、普希金纪念碑,南斯拉夫的人民解放战争纪念碑,美国的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等,都属于纪念碑雕塑。

装饰雕塑

这类雕塑与建筑物密切结合,是一种用雕塑来装饰美化建筑物的艺术。我国古代宫殿、寺庙、塔、住宅等都有许多以人物、动物、禽、鸟、鱼、虫、花卉等为题材的圆雕、浮雕、镂空雕,都属于装饰性雕塑。建筑物有了这些雕塑装饰,就显得更加宏伟美观,如山东孔庙大成殿云龙石柱的高浮雕、希腊厄瑞克忒翁神庙女像柱、法国巴黎歌剧院《舞蹈》高浮雕等。还有一种雕塑,在设计上服从建筑总体布局,但本身却有其特定的内容,以其形式之多样、造型之完美,起到美化环境、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作用。如体育馆前的雕塑以及那些环绕建筑而设计的雕塑,都可称为装饰雕塑。

园林雕塑

这类雕塑—般安置在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以及居民住宅区小公园里。园林雕塑从属于不同的园林景观,如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上海西郊公园的《动物》,浙江兰溪中洲公园的《兰花女》,哈尔滨斯大林公园的《学步》、《跳水》,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等。这一类雕塑全国各地很多,表现题材和形式较灵活自由,如人物、动物、古代神话、寓言等都可以作为题材。它的特点是规模较小,但能加强园林主题,美化环境,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民间雕塑

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按材料分类就有石雕、木雕、泥塑、漆塑、牙雕、玉雕、陶瓷雕、金属雕塑等。木雕多数与日用家具相结合,如屏风、椅、床、箱、柜上面的圆雕、浮雕、镂空雕等。还有一种是独立的艺术品,亦称小型雕塑。民间艺术一般根据各地、各族人民生活习惯和爱好而创作,有表现不同时期的历史、神话或现实生活的人物雕塑,也有表现动物、花鸟形态的雕塑。这类雕塑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与形式,因而和人民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

架上雕塑

这是一种室内陈列的雕塑。题材有人物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以及各种动物等。这类雕塑在题材、形式、色彩等方面较自由,受环境限制的因素较少,尺寸不很大,可以随便移动,一般在各种博物馆、会堂、客厅、展览会作陈列之用。它们可以用泥、陶、石、木、金属等材料做成。

青田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质地很细,色彩丰富,宜刻制室内小型雕塑。但因质地较柔软,颜色混杂,有裂纹,不能大块开采,故不适宜雕刻大型雕塑。

花岗石

花岗石是雕刻室外大型雕塑的好材料,质地粗而硬,结实牢固,放上千年不会风化。花岗石颜色多种多样,有米黄色、淡咖啡色、青色、灰色、黑色、淡红色等。我国各地都有花岗石出产,其中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所产的花岗石在颜色、质地等方面更好些。

三、教学建议

鉴于本课涉及许多关于雕塑的概念和知识,建议在讲授中不要仅仅停留于此,而要与具体的作品相结合,在对具体作品的鉴赏中讲解这些概念和知识。

四、参考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一、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雕塑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浅谈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观念与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36552297.html, 浅谈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观念与形式 作者:王凯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雕塑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是指用各种可塑、可雕、或可刻的材料创造出 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同时雕塑艺术也作为一种表达手段,是将艺术家的创作观念通过具体的形式内容展现出来,借由多样的创作形式揭示传达艺术家隐匿在其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文化观念的艺术方式。由此可见,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观念”与“形式”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本文将通过笔者的自身创作体会,浅谈笔者眼中的“观念”与“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观念;形式;结合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1-0029-01 观念是内在的,起引导作用;形式是外在的,起承载观念的作用。没有观念的形式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内容和分量。没有形式的观念苍白乏味,缺乏艺术美感。 雕塑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雕塑作品首先需要在视觉上给观众一种震撼,这是基础。从感官上给人一种感受,这是前提。只有在视觉观赏的基础上,才能再谈思想层面的东西。因此,一个好的表现形式对于一件雕塑作品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创作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接触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从中得到灵感,并发掘适合自己观念表达的形式。 在雕塑创作的起始阶段,通常需要常规性的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之前,我一般不习惯草率的先确定一个中心主题,过早的确定主题会限制自己的创作思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形式上想有所突破就很困难。我会选择漫无目的的浏览各式各样的图片影像资料,内容形式不限,我始终认为,在创作的初期,对雕塑直接相关的资料的接触是没有好处的,过多地接触已有的作品资料会让我们在创作时不自觉的带上别人作品的影子,这样作品既缺乏新意,还容易被扣上抄袭的帽子,我想这是每个创作者都不愿看到的。接触与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资料反而可以给我带来意外的收获,让我从中得到很多创作灵感。 创作的初期,应当“多看”“多想”“多发现”、“多联系”。“多看”即要看的泛,看的杂。“多想”就是要带这想象力去看我们所看到的最平常、最简单不过的东西,并从中发现可以用于创作的元素。“多发现”、“多联系”就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提炼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并将其与艺术创作相联系,观念和形式在不断协调和磨合的过程中,都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雕塑作品也因此丰满起来。观念和形式相互服务,相互促进,才能成就一件让人欣赏后印象深刻,意味深长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雕塑的表现形式趋于多元化。现代雕塑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视觉与听觉的结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结构与主要特点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结构与主要特点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绝绝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理解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摘要】: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曾占有主流地位。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古代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形象大多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这个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魏晋的雕塑健朗和潇洒。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雕塑呈现丰富、端丽的风格,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也突出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或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注重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未来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注重融合学科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渗透,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 6、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7、注重教学资料的配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 学情分析 : 本年级学生聪明活泼,接受新知识速度快,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很高,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他们的英语底子比较薄,个别同学学习敷衍了事,书写更是一塌糊涂。所以本学期应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奋斗目标: 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能运用英语在日常学校生活和课堂情景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的日常口头交际,能参加运用英语组织和开展日常课堂教学和生活游戏及其他课内外活动,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方法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勤于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多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方法。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3、设计全面、高效、富有层次性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4、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比、学、赶、帮”活动。通过多种竞赛形式,检验学生英语掌握情况,课堂上尽可能照顾差生,面向全体学生。 5.根据各班小组竞赛加分的形式,把每班分成多个英语学习小组采取学生自主管理,老师指导的方式,督促学生自觉完成作业、背单词的任务。 6.教授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俗时,适时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7、与家长取得紧密的联系,让家长了解提高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做到齐抓共管,取得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我会尽职尽责的努力教好英语;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努力争当英语教学的“排头兵”。不辜负领导、家长、学生的期望。

浅谈西方艺术精品欣赏课后的收获

浅谈西方艺术精品欣赏课后的收获 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异界文化的 交流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息,这种交流不仅避免了文化近亲繁殖导 致的基因退化或畸形,从而优化提升了本土文化,而且给世界文化 带来了丰富的新品种和蓬勃的新活力。我们出生于东方,沐浴在东 方本土文化的光泽下,从而黯淡了西方艺术的色彩,但通过西方艺 术精品欣赏这门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璀璨光芒。 艺术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像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甚至 演讲、体育等等。但我们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无法全部涉猎,因此 周正平老师帮助我们系统的学习了一些西方雕塑、绘画、建筑的精品。下面,则是我对印象深刻的作品的一个了解与认识。 艺术来源于文化,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我们知道, 西方艺术最早体现在古希腊文化中,而古希腊的艺术则具体的体现 在雕塑上。在一座名叫《克雷提奥斯少年》的雕像上,人们终于看 到了人的生命,这是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取得突破的关键一步。而米 隆的《掷铁饼者》则是另一个巨大的进步,这座雕像不仅不再沿袭 传统的大理石雕塑,改用青铜雕塑,而且是第一个把将运动作为表 现重心的雕塑作品,它的产生标志着古希腊艺术正式进入了它最光 荣的时代——古典期来临了。 但是《掷铁饼者》表现的是掷铁饼的大力士正处在将铁饼往前 一掷的瞬间,我们从他身上看到的与其说是运动,不如说是稳定; 雕像充满的与其说是动态之美,不如说是静态之美。而相比之下, 坡力克里特的《持矛者》则相当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持矛者》雕像所表现的就是他一步走过后,正要迈开另一步的刹那间,虽然 他的运动幅度明显不如《掷铁饼者》,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尤其是 看侧面像的话,会发现他的全身好像都在动,这就是所谓的动态之 美了。 通过查阅资料,我还知道了整个古希腊雕刻艺术的天鹅之歌, 绝望之歌——《拉奥孔》,一个以绝望为主题的完美雕塑,似乎预 示着古希腊的雕塑走向绝望,再也无法雕琢出伟大的作品来了。在 古希腊的雕刻作品中还有一个大的特点,那就是以女神维纳斯为主 题雕刻女性雕塑,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堪称美丽之最的《米洛 斯的维纳斯》、《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阿芙洛狄忒即维纳斯的 另一个名称)和《卡普亚的维纳斯》等等。女神维纳斯是古希腊爱 与美的象征,古希腊雕刻家对于刻画维纳斯的形象有着特殊的偏爱,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https://www.sodocs.net/doc/936552297.html,2006-09-08 15:50来源: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10-13 14:27:00 ] 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

教材的主要特点

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教材的编排结构 1.本教材的结构分为专题、框和目三个层次 (1)专题。每个专题下都有各自的序言,简要地概括本专题所讨论的主要问题,说明学习本专题的目的和意义。 (2)框。这是专题下的层次。每个专题由3~4框组成,考虑到教材的学习进程,每一框的内容大体可安排一个课时讲授。 (3)目。这是框下面的层次。目构成了教材的基本单位,展现了教材的具体内容。 2.本教材设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程正文的一些辅助性内容 (1)相关链接。这是对与正文内容相关的事例、资料、数据

等的引证和表述。 (2)专家点评。这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 (3)教材提供了一些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经典语录和名人名言。 3.以活动导入 教材各框的内容设置,一般以案例、情景、问题等导入正文。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通过案例、情景、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课题,带着问题去学习教材内容。二是这些案例、情景、问题等导入性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正文之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观点论争,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积累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并拓宽探究的思路。 4.专题活动建议的设计 每一专题之后,设有本专题的活动建议。专题活动建议中

所设计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可根据活动建议,结合本专题所学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探究。专题活动建议突出开放性和自主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地安排和组织实施专题活动建议,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本专题内容的深入理解,巩固本专题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的创新与突破 1.教材内容体系的突破 本教材内容,没有沿用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模式,而是采用“专题”的呈现方式。专题一、二讲授“公民道德”,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专题三、四、五讲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凸现的经济、科技和环境伦理问题,这三个专题(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环境伦理)属于新兴的

浅析罗丹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艺术文艺欣赏 课程名称浅析罗丹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姓名刘茜学号 2011101297 专业美术年级 2011级 院、所美术学院年月日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浅析罗丹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姓名:刘茜学号:2011101297 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位置,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位置。罗丹和他的两个先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琢“三大支柱”。作为一位天赋雕塑家,罗丹的秘诀在于擅长用雕塑的静态和姿态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外延,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关于古代人来讲,他是旧时期的最初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最后一位雕塑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古代派的门槛。可以讲,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锤炼得成熟而无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约束的发明肉体,为新时代翻开了古代雕塑的大门。罗丹深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入地提醒了人类的丰厚情感。 自古以来,在艺术创作上人们就讲究“有感而发”,因此,情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最根本起源。艺术作为情感的表现,不论从主体的精神心理来看,还是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情感在艺术作品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感情就不会有艺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艺术创作是在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的基础上,将人的感情、思想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给予真情的流露。艺术创作并不是简单地描摹和再现客观对象,而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在西方雕刻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罗丹以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可以说,罗丹用他的雕塑语言向世人表达强烈的情感,对象的形体成了他恣意歌唱的工具,他的艺术作品无不充溢着形体内的生命感受与光影的特殊效果。 罗丹早期的作品是在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中完成的。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特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特点 [真诚为您服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材的教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排特点作一介绍。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要编好教材,用好教材,都必须明确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是分层次提出的,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就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我们在编写四年级上册教材时,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并且注意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力求准确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如《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一条提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条,在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没有再

提。显然,这是个既教学习语文,又教学习做人的大问题,各个年段的语文教学都必须重视,在各项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渗透。再如,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后续的几个学段中再没有与之照应的提法。因为像这类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不好从程度上划分出层次,但是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它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第一学段提出来了,就应该贯穿始终。为了落实这些一以贯之的目标,我们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我们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 例如,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200字,会写200字,累计会认2400字,会写1800字。识字、写字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复习巩固。四年级上册教材在每组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就是结合本组所学课文来复习会认、会写的字的一种措施。 又如,在阅读方面,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朗读,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中年段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加强了默读训练。《课程标准》在低年段就提出“学习默读”,中年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四年级上册教材对默读作了较具体的安排,希望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达到“初步学会默读”的目标。 关于阅读理解与积累,中年段在低年段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低年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中年段,则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和积累语言方面,采用了多种形式,作了具体的安排。 《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为此,这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增至14篇,就是为了加强略读能力的训练。 再从习作来看,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三年级的习作,重在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四年级上册教材仍然注重培养习作的兴趣,继续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教材中还安排了学习写简短的书信,这也是中年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

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

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 一、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本册教材确定专题的思路开阔,安排了: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等专题。 ①本册教材所选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从范围来看,涵盖了古、今、中、外;就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等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②教学内容前后环环相扣,上下册相互联系。例如:下册的“田园生活”与上册的“科技成就”营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可以联系两个主题举行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人生观。 二、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例如在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我仿佛看到了……、我体会到了……”等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本册教材的自主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①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体会人物的心情,实现心灵沟通。②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泡泡中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和作者进行交流,达成心灵思想共识。③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小林、小东两个学习伙伴。他们的对话就是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对话。通过对话能碰撞出思维火花,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④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教材中的阅读提示,给学生一个心灵启示,让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开展对话。 三、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引入实践。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 例如:《乡下人家》课文后安排了“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本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交流学习收获,并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这样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使语文学习活动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 学参考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

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

3A修订后教材的的主要特点

3A修订后教材的的主要特点(转) 发表时间:2012-9-12 22:19:00 日志内容: 一、着眼学生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调整了结构,精选了内容,增加了文化知识和学习方法指导(Learning tip),进一步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素质和综合人文素养。二、遵照课标理念,突出语言运用以话题为核心,以任务为目标,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更新了语言学习素材,适当减少了句型操练项目,增加了Cartoon time、Checkout time、Project 等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三、根据儿童特性,强调兴趣培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和编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且富有时代气息;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如Fun time、Cartoon time、Project 等栏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四、依据认知规律,重视内容编排以主要人物为中心,整体设计和有序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学习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单元与单元、学期与学期、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平稳过渡和衔接,有利于学生逐步积累,打好基础。 五、遵照标准规范,注意装帧设计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认真绘制和排版,使插图场景更加合理美观,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教材版面更加清爽大方,疏密得当,显示出整体的美感。六、按照课程要求,面向小学实际由于减少了容量,降低了要求和难度,因此教材目标比较明确, 难易比较适中。在要求上,更符合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际;在难度上,更注意面向水平中等略偏下的学校;在容量上,更有利于多数学校一个学期能教完一册教材。

中西方雕塑异同

中西方雕塑异同 雕塑艺术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一刷的一种,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来说,中西方雕塑在雕塑手法,雕塑材料,雕塑题材有相似点。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方面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传神性;西方的雕塑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注重形象的逼真性。人始终是西方雕塑的和西方文化的主题,而中国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人物雕像。 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这种封闭性与公共性不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题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其次,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但“善”体现的是中国的“德”,是伦理性,而“真”体现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学性与知识性。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这种着眼点,不在对象与实体,而在功能、关系、和韵律的审美意识,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西方艺术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在哲学和科学双重精神支持下,从对物象模仿,而达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状态,并为传统的人体雕塑和现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以此来归纳形体的变化和运动。而中国以把“形”的概念转向对“神”的揭示,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重神轻形,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塑造。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教案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 析教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九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是指用可塑、可雕、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第一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古代雕塑》的教学中已涉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表达,初步掌握欣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方法及艺术特点。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学会初步运用雕塑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作品的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体会雕塑艺术作品独特的美感,感受艺术家如何赋予顽石以力量和生命以及艺术家对思想情感和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雕塑作品新鲜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即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五、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浅谈雕塑艺术的精神

浅谈雕塑艺术的精神 [摘要]当代社会日新月异,艺术门类日渐繁多,让人目不暇接。雕塑做为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至今仍散发着无限魅力。感情的表现是艺术创作的精髓,雕塑当然不例外,怎样把握雕塑的基本,怎样表现自身独到的感觉,专业做到“品格”,怎样不流于风格化而直穿人们的心灵便是艺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雕塑艺术品格 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展现,她确实充满魅力。科学、哲学或宗教都不能完全阐明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属于精神的东西,而艺术却总能进入并参与这一隐秘的进程。我觉得艺术是人类心灵中非常特别的东西,她与物质本身和工艺技巧等等是有区别的。 雕塑这门艺术源远流长,贯穿于我们人类社会,在人类没有语言与文字的时候就有了这门艺术。雕塑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体与空间便是其基本表现语言,在拥有形体与空间的基本因素后,其精神性的延展便是其精髓。在我学习雕塑的过程中,这种感觉愈发强烈,这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件作品的好坏,精彩与平庸。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写实主义雕塑,在当代艺术发展正酣的时代,写实主义用他本身特有的纯粹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魅力,相比之下,写实主义较抽象雕塑有着更直接的表现艺术家精神性的优势,再加以夸张变形,就更具魅力了。 写实主义雕塑毋庸置疑,基本功很重要。雕塑的表现力,就是雕塑的基本形体与空间的把握,雕塑的塑造感,形体的空间状态等等,现在提出这些好像早已过时了,不合适宜了,但我认为雕塑的永久性恰恰需要最深的功力,哪怕是抽象雕塑的雕塑家。记得前先前我在美术馆看了中国留法雕塑家熊秉明先生的展览,早年的雕塑如同我们美院的老教授,功力十分扎实,晚年开始做抽象雕塑,用一根铁筋十分简洁地表现出各种动物形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动作和神态已达到出境入化的程度,如果他没有中国线的基础,是达不到这个程度的,他的许多诗词、论点用毛笔写成条幅也十分精辟。事实就是如此,一件作品首先是要看其是美的,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中国古代石雕都是用线刻画上下眼皮,鼻子用线刻画鼻梁,嘴更是用微妙的线刻画嘴的轮廓线,其嘴角的微笑,嘴唇的薄厚,就在一线之差。商代出土的“石虎磬”,用凸起的线来表现,非常严谨,造型准确而饱满,一根线也不能移动,线外则臃肿,线内则干瘪。线的准确性需要在课堂上画素描时长期锻炼才能解决,观察的准确性丝毫不离。为什么美院雕塑系要学五年,就是要在基本功上过关。 我相信许多人注意到雕塑作品中很大部分是人体的塑造,表现以人为主,其体积感、机构感、空间感、雕塑感、永久性等,是其它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伟大人物是世界之最?选择人物应以正面为美的。中国许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