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9、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

9、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

9、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
9、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

安庆市第十三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

“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地方戏”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赛项编号:XG-106

赛项名称: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地方戏

英语翻译:Artistic skills(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赛项组别:中职组

赛项归属产业:文化艺术

二、竞赛目的

通过比赛,全面考察和展示参赛选手的戏曲表演专业基本功、剧目表演、戏曲文化知识等综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发挥技能大赛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推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戏曲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为推出优秀戏曲表演人才提供广阔平台。

三、竞赛方式及参赛资格

(一)比赛分两轮进行。全体选手参加笔试,笔试成绩将加入决赛的成绩中。全体选手参加第一轮基本功展示比赛。比赛结束,按得分顺序,由高到低区选手总数的60%进入第二轮剧目表演展示比赛。第二轮比赛结束,将两轮得分按不同权重计算总分,按总分高低决定选手获奖等次。

(二)所有参赛选手均须为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教师(在编在岗或连续聘用三年以上的兼职教师,并持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或技工学校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和2016年12月在籍在读的全日制学生。

四、竞赛内容

本届竞赛包括专业理论测试和技能实际操作、☆地方戏组两个组别进行比赛。参赛剧种为各地方戏剧种。所有选手参加以下三项所有比赛内容:

(一)基本功法

目的:重点考察选手“唱、念、做、打”戏曲表演基本功的专业水平和表现能力。

1.唱、念

时间:不超过6分钟。其中“唱”不得少于3分钟,“念”不得少于2分钟。

要求:选手自选本剧种本行当唱腔、念白片段,现场展示。唱,可使用伴奏碟或现场伴奏,现场伴奏限两种主奏乐器。

2.做

时间:2-4分钟。

要求:选手自选本剧种本行当的身段程式或身段组合,现场展示。可使用伴奏碟或现场伴奏,现场伴奏限一种主奏乐器。

3.打

时间:2-4分钟。

要求:选手于现场展示本赛项题库(赛前以视频形式公布)规定的戏曲把子套路和基功武功。

(1)选手从题库提供的3套规定把子套路中选择1套现场展示。

(2)题库提供3组基本功动作和3组武功动作(男女分组),选手须在此6组动作中每组至少选1个动作现场展示,多选不限。

(二)剧目表演

目的:重点考察选手对戏曲基本功法的整体掌握水平、综合运用能力及舞台人物塑造能力。

时间:10-15分钟。

要求:选手自选本剧种本行当剧目片段1个,现场表演。可使用伴奏碟或现场乐队伴奏。

五、竞赛规则

(一)参赛选手在报名获得审核确认后,原则上不得更换。如在准备过程中因特殊情况确需更换选手,

(三)各参赛队须按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报到。各领队按时参加领队会议。各选手按赛项执委会统一安排的时间和场地进行赛前练习和走台。选手比赛时间、顺序和分组组别由抽签决定。

(四)基本功法和剧目表演比赛,选手可使用伴奏碟或现场伴奏,一经确定不得更改。

伴奏碟须自行制作成音乐文件(统一为MP3格式),

参赛期间选手练习时伴奏碟,乐器,服装,化妆,自备。

(五)基本功法、剧目表演的助演人员,须为同一学校在校生。

(六)基本功法参赛选手一律穿练功服(自备)。

(七)所有比赛项目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少时、超时或缺项将扣分。

六、竞赛流程

(一)报到。各代表队于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到,进行参赛时间、顺序和分组的抽签;执委会召开领队会议通报比赛有关情况要求。

(二)参赛准备。参赛选手按执委会统一安排,在指定时间到指定排练场进行赛前练习,到比赛剧场走台。

(三)抽签。参赛选手按照执委会统一安排,在比赛前规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分组抽签。

(四)正式比赛。参赛选手按抽签时间、顺序及规定流程到赛场检录、候赛、参赛。

(五)各项比赛均按抽签顺序进行。决赛日程及具体时间安排表,待参加决赛报名人数确定后一周内公布。

七、竞赛试题

竞赛内容中把子套路、基功武功、专业知识均以题库形式公开试题。

(一)基本功法考察

展示方式:自选

选手在组委会官方网站公布的题库中挑选比赛内容,超出题库范围的须报组委会批准。

(二)剧目片段考察

展示方式:自选

(三)基本知识考察

组委会在官方网站公布题库,题目分为文字题、图片题、音频题及视频题等。

八、竞赛环境

专业知识比赛场地为普通教室;基本功法比赛场地为标准戏曲排练厅,剧目表演比赛场地为标准戏曲剧场,并配有相应的设施设备,采光、照明、通风和控温良好。赛场设有保安、消防、设备维修和电力抢险等人员待命,并设置安全应急通道,以防突发事件,竞赛场地划分为检录区、竞赛操作区、裁判区、观摩区、设备区、休息区、观摩通道等区域,区域之间有明显标志或警示带。

九、成绩评定

补充说明:在竞赛时段,参赛选手如有不服从评委和监考人员、扰乱赛场秩序等的不文明行为,由评委会视情节轻重取消比赛资格,参赛队比赛成绩为0分。参赛选手有作弊行为的,参赛队比赛成绩计为0分。

(一)评分标准

1.分值权重

基本功法考察占总成绩的40%(其中文行选手唱、念占此项分值权重的70%,做、打占30%;武行选手唱、念占此项分值权重的30%,做、打占70%);剧目表演占总成绩的55%;知识素质考察占总成绩的5%。

2.基本功法

(1)唱、念:演唱字正腔圆、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声;念白吐字清晰、尖团分明、抑扬顿挫、舒缓有度。

(2)做:身段规范、动作到位、优美流畅、传情达意。

(3)打:完成规定的把子套路与基功、武功动作,做到规范严谨、套路清晰、疾徐合理、张弛有度。

3.剧目表演

选手能综合运用戏曲表演唱、念、做、打基本功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依据选手的专业素质、技术技巧、对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水平、以及作品的难度等因素综合评分。

4.专业知识

依据选手对戏曲知识试题回答的准确程度进行评分。

(二)评分方法

1.比赛评分遵循科学合理、切实严谨、公平公正的原则,既全面衡量,又突出重点;既重视基础水平和质量,又重视综合表现、应用和创造能力;专业性与职业性相结合。

2.评分采取由裁判员组成评审委员会现场集体评分的方法。每位评委按评分标准独立评分。

3.分数采用百分制。每项比赛内容满分均为100分。参赛选手的最后总得分成绩由每项比赛得分,按不同权重计算后相加而成。

4.比赛成绩经裁判长审核,监督人员和裁判长共同签字方可对外公布。

十、奖项设定

参赛选手个人奖,设一、二、三等奖。以参赛选手总数为基数,其中一等奖占10%,二等奖占20%,三等奖占30%。获得奖项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由大赛组委会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十一、赛项安全

(一)牢固树立安全办赛的思想。执委会下设安全保卫工作机构,明确各级安全保卫责任人和分工职责,在赛前进行安全检查。

(二)建立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制定交通、食品、供电、防火、比赛等安全和事故应急预案,与公安、消防、交警等部门建立联系。

(三)各个赛场和参赛人员住宿宾馆设立安保人员,加强巡查,确保比赛期间人、财、物的安全,杜绝重大责任事故。

十二、申诉与仲裁

本赛项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有失公正或有关人员违规等现象,代表队领队可在比赛结束后2小时之内向仲裁组提出申诉。大赛采取两级仲裁机制。赛项设仲裁工作组,赛区设仲裁委员会。大赛执委会办公室选派人员参加赛区仲裁委员会工作。赛项仲裁工作组在接到申诉后的2小时内组织复议,并及时反馈复议结果。申诉方对复议结果仍有异议,可由领队向赛区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赛区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结果为最终结果。

十三、竞赛须知

(一)参赛队须知

1.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参赛剧目在报名获得确认后,不得更换。

2.参赛队须为参赛选手购买保险。

(二)领队、指导教师须知

1.按要求准时参加领队会等会议,并认真传达、落实会议精神,协助赛项执委会安排好本队选手参赛的相关事宜。

2.带领选手按时参加抽签活动,确认比赛出场顺序,确保本队参赛选手准时参加各项比赛。

3.熟悉比赛流程,妥善安排好本队人员每天的吃、住、行等日常生活,保证安全。与相关赛务工作小组保持联系。

4.贯彻执行比赛的各项规定,比赛期间不得私自接触评委。

5.参赛队对评分、评奖、处罚等有异议拟申诉的,统一由领队在评分、评奖结果和处罚决定公布后2小时内,向赛项仲裁工作组递交书面申诉报告。过时或口头申诉不予受理。

6.做好本队人员的思想教育和选手业务辅导、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参赛选手团结友爱,互相协作,树立良好的赛风。

7.自觉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和支持裁判和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不随意进入比赛及其他禁止入内的区域,确保比赛进程的公平、公正、顺利、高效。

(三)参赛选手须知

1.参赛选手须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及统一签发的参赛证参加比赛;须提前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赛区现场检录;迟到超过15分钟的选手,视作弃权,不得入场比赛。

2.选手由引导员引导进入赛场,并在指定地点等候比赛,不得随意走动,不得大声喧哗。

3.选手不得携带任何书籍、纸质资料、通讯工具和存储设备(如U盘)进入赛场,一旦发现,视同作弊。

4.选手比赛结束,即跟随引导员离开赛场,不得在赛场滞留。

5.在比赛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爱护比赛现场的设备和器材,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6.参赛选手应遵守比赛规则和赛场纪律,服从比赛执委会的指挥和工作人员的安排。诚信参赛,拒绝舞弊,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等舞弊行为,即取消该选手的比赛资格和成绩,并通报批评。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44374204.html,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作者:王萍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 摘要: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演员的手、眼、身、步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的舞 台动作,就是有这些属于舞蹈性的基本动作所构成的。它们的主要特点为、集中、锻炼、夸张、属于象征性和程式化。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性格和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相应的舞蹈形式来表现它、刻画它。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生活 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5-01 一、真和假 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但要假里透真,不过这个真并非要求和生活一模一样,而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常言道:“两三人千军万马,五六步万水千山”。舞台上就要这样表现。人们从来也没说这样的表现不真实。对于观众来说:“明知是假,偏作真看,真见到真,反而觉假”。在演员是:“基础与真,提炼于假,假如真假,必然害真”。这是艺术作品与生活之间有血缘,但是又必尽然相同的关系。演员做虚拟动作,要想叫人家相信,做出来就像那么回事。怎么就真象那么回事了呢?首先得虚拟的合理。还说做针线活吧,谁都知道认上线缝衣服,线是越做越短,绝不会越做越长。但是有时演员在台上只顾唱了,忘了一点,她唱第一句时缝衣服的线只拉到胳膊肘那么长,唱了几句,一使劲一下把线拉到肩膀哪儿去了,先越做越长,无怪乎有人说她是用“猴皮筋”做衣服了。再说开门吧,有的演员走到台上,拔开门插关,两手一比划,随便往后一拽,就算开了门了。殊不知门是木头做的,不能打弯,要真有两扇门在那儿摆着,她这样开始开不开的,因为身子挡着呢!观众看了这种表演,绝不相信她是在开门,那得说她是扯碎布头呢!戏中表示真开门,演员应该脚底下向后退一步,闪身,把门让过去,同时双手平着向两边推,交代清楚了,才能真像开门了。演员做派,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得动作一切合理,而一切又像真的。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决不能离开生活根据,但必须把它舞台化,不能把生活中的原貌,一成不变地搬上舞台,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夸大、美化、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来,才能强烈地感染人,让人产生真实感。舞台上是以假作真,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二、内和外 体验与表现:无论是什么任务,头一件事就是研究他是谁? 演员在台上每一个表情都要让观众看清楚,不光是看的见,而且要看得懂,不如:演员在台上昂首看着远处,台下观众心里就再想:“他在看什么?”如果这个观众说你在看太阳,那个

表演课的技巧

第一节演员表演艺术 “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G.皮尔逊 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 表演的实质 1“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图文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第一章脚姿和脚位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脚所做的各种姿态,简称脚姿。人物一戳一站、两脚 所构成的各种位置,简称脚位。脚姿与脚位,是基本功的基础,所以学生要先从 站相的训练开始。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介绍舞台上常用的脚姿和脚位。通过对 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脚位。通过对这些项目 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站式,增强他们在站式中腿部的 控制能力,以及懂得在站式中如何运用两面身型(即子午相)。 第一节脚姿 勾脚脚跟踹出,脚尖、脚背用力往回勾起(见图1)。 绷脚脚尖点地,脚跟向上提,脚背绷直尽力往上顶(见图2)。 脚脚背绷起,脚窝朝上,脚尖尽力往回(见图3)。 第二节脚位 训练要求 站立如劲松,双肩切勿耸。立腰收臀腹,气沉丹田中。

正步式双手叉腰。两腿站直并齐,两脚并拢,脚尖朝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4)。 八字式准备姿势:正步式。两脚尖向左右分开成八字形,两脚尖相距约自己的一脚之宽。脚跟靠拢,腿绷直,目视正前方(见图5)。 丁字式准备姿势:正步式。左脚向正前方迈半步,右脚立即上半步横站,右脚窝与左脚跟靠拢,两腿绷直,身向右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6)。 此式为左丁字式,又称“左丁步”。若右脚在前,则称右丁字式,或“右丁步”。 戳腿式准备姿势:右丁字式。右脚跟踮起,以脚尖点地,右膝稍弯曲,膝盖稍向右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7)。 此式为右戳腿式。此式,若左脚在前戳腿,则称左戳腿式。 踏步式准备姿势:八字式。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撇撤一步,右脚尖与左脚跟相距约半市尺,右脚掌着地脚跟踮起,左腿直立,右腿稍弯曲,将右膝掖在左膝后面。身向右前方,目视左前方(见图8)。 此式为右踏步式,又称“右别步”。此式,若左脚在后踏步,则称左踏步,或左别步。 存腿式准备姿势:左丁字式。左脚向前绷直伸出约一步远以脚尖点地,同时右膝弯曲和左膝并靠,右脚满脚着地。身向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9、侧面图10)。 此式为右存腿式,或“右竖桩子”。此式,若左腿存腿,则称左存腿式,或左竖桩子。

四种戏剧样式

四种戏剧样式:(1),古希腊罗马悲剧和喜剧:人类最早成熟的戏剧形态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诞生的悲、喜剧,它具备了我们对戏剧理解的全部要素与含义,它的演出成为纯碎的人类娱乐与审美活动,它造就了一批伟大的剧作家产生了众多的戏剧文学剧本以及建筑了雄伟的剧场。后被古罗马悲、喜剧接引过去,在公元4世纪走向湮灭。(2),古印度梵剧:人类文明中诞生的第二种成熟的喜剧样式是印度梵剧,它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在创作上产生了马鸣、跋娑这样的大戏剧家,理论上产生了《舞论》,提供了迦梨陀娑《沙恭达罗》这样的世界名著和一大批梵剧剧本,写意型的戏剧样式,于公元12世纪走向衰亡。(3),中国戏曲:12世纪走向了成熟,以众多戏剧家作品,以及民间的广泛演出,承接了繁盛的人类戏剧。同样是写意型的戏剧样式,和程式化的表演。其深入民间的程度、以及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细密程度独标史册。能够随时变化各种地方声腔剧种,使其生命保持生生不息,一直走入了近现代。(4),日本能乐:13世纪孕育成熟,东方又一个具备强烈写意性特征的戏剧形态,第一位能乐表演大师世阿弥也是戏剧理论大师,为能乐提供了著作《花传书》。 面具的运用:使观众对剧种的人物年龄、身份等特征一目了然,而人物的表情也被刻画在上面,最为常见的悲剧面具造型:眉毛高举,嘴巴下垂,额角紧蹙,显示出一种深沉的悲哀。嘴部呈喇叭形,有助于传远声音,这些优点都使面具成为悲剧演出中必不可少的造型因素。歌队在悲剧演出中的作用:一、它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参与整个情节的发展。二、歌队可以为全剧设立一个道德架构和普遍标准,作为判定戏剧人物行动的依据。三、歌队又是理想观众的范型。四、歌队常常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以及氛围创造的关键因素,能使戏剧效果大大增强。五、歌队载歌载舞的群体形象使舞台场面更为生动形象。六、歌队具有重要的节律作用,它在戏剧行动进展过程中造成停顿,给以观众前瞻后顾的机会,从而对观众感情需求给予极大的满足。 悲剧与喜剧的区别:悲剧和喜剧在形态以及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其根本区别还在各自表现的人物、事件、以及结构和演出效果的不同上。悲剧的题材大多取自神话传说而喜剧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悲剧主人公多为神仙英雄,而喜剧的人物多为普通人;悲剧的语言是诗,喜剧多用日常口语;悲剧的结构严谨,喜剧则较松弛;悲剧的登场人物较少,而喜剧的登场人物较多。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剧中人物和剧作所引起的观众之心理状态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悲剧和喜剧的不同。 罗马悲剧喜剧的分类:①罗马喜剧有两类:一类是纯希腊喜剧的仿作,称为“大外套剧”,另一类为改穿罗马服装、描写罗马市民生活的“外套剧”。这些喜剧在演出过程中舍弃了歌队的上场,分场分景的间隔被取消,加强了音乐力量和人物对话,并开始有女演员表演。人物类型化,服装规格化。②罗马悲剧依其题材分为希腊和罗马两类,两种类型都以恐怖的情节、善恶分明的人物、通俗剧的效果和夸张的言词为其特色。 埃斯库罗斯在悲剧形式方面的贡献:(被称为“悲剧之父”一生共写过90部悲剧和“羊人剧”,流传7部悲剧:《乞援人》、《波斯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作为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埃在悲剧形式方面的贡献是在他的悲剧创造实践和演出实践中逐渐减少了合唱队的抒情成分,削减了独唱的长度,增加了第二个演员,给戏剧对话和人物表演留出时间和位置,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戏剧的一切要素,才得以健全地发展起来。 索福克勒斯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了近130部悲剧和“羊人剧”完整流传至今的共有7部悲剧:《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得过24次头奖和次奖,是当时最伟大的悲剧家,被称之艺术戏剧荷马。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悲剧创作上,还体现在他对于戏剧表演技巧和舞台表演形式的创新上。是他发明了舞台布景和舞台绘画,把歌队队员由12人扩大为15人,将舞台表演的两个演员又增加了一个,使二人对话变成了三人对话。促进了舞台背景和舞台设备的发展。 欧里庇德斯:一生创作了92部戏剧作品,流传至今的有17部悲剧和一部羊人剧,《海伦》、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课试题壹 自选2~3幅代表性的(了解,喜爱的)东方戏曲的截图。 试题贰 写三个以上与戏曲相关的成语。 粉墨登场,锣鼓喧天,有板有眼 试题叁 自绘2~3幅戏曲脸谱

试题肆 浅论戏曲的 1主要分类 2艺术特征 3表现方法 4神韵寓意 我国273个戏曲剧种中, 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去,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1954年的日内瓦 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剧名列于 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 基本功之一:唱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 第一章脚姿和脚位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脚所做的各种姿态,简称脚姿。人物一戳一站、两脚所构成的各种位置,简称脚位。脚姿与脚位,是基本功的基础,所以学生要先从站相的训练开始。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介绍舞台上常用的脚姿和脚位。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脚位。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站式,增强他们在站式中腿部的控制能力,以及懂得在站式中如何运用两面身型(即子午相)。 第一节脚姿 勾脚脚跟踹出,脚尖、脚背用力往回勾起(见图1)。 绷脚脚尖点地,脚跟向上提,脚背绷直尽力往上顶(见图2)。 脚脚背绷起,脚窝朝上,脚尖尽力往回(见图3)。 第二节脚位 训练要求 站立如劲松,双肩切勿耸。 立腰收臀腹,气沉丹田中。 正步式双手叉腰。两腿站直并齐,两脚并拢,脚尖朝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4)。 八字式准备姿势:正步式。两脚尖向左右分开成八字形,两脚尖相距约自己的一脚之宽。脚跟靠拢,腿绷直,目视正前方(见图5)。 丁字式准备姿势:正步式。左脚向正前方迈半步,右脚立即上半步横站,右脚窝与左脚跟靠拢,两腿绷直,身向右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6)。 此式为左丁字式,又称“左丁步”。若右脚在前,则称右丁字式,或“右丁步”。 戳腿式准备姿势:右丁字式。右脚跟踮起,以脚尖点地,右膝稍弯曲,膝盖稍向右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7)。 此式为右戳腿式。此式,若左脚在前戳腿,则称左戳腿式。 踏步式准备姿势:八字式。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撇撤一步,右脚尖与左脚跟相距约半市尺,右脚掌着地脚跟踮起,左腿直立,右腿稍弯曲,将右膝掖在左膝后面。身向右前方,目视左前方(见图8)。 此式为右踏步式,又称“右别步”。此式,若左脚在后踏步,则称左踏步,或左别步。 存腿式准备姿势:左丁字式。左脚向前绷直伸出约一步远以脚尖点地,同时右膝弯曲和左膝并靠,右脚满脚着地。身向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9、侧面图10)。 此式为右存腿式,或“右竖桩子”。此式,若左腿存腿,则称左存腿式,或左竖桩子。 弓箭式准备姿势:八字式。左脚向左方迈出一大步,脚尖向左方,左腿弓起,大腿平,小腿直,左胯要开,右腿要绷直。身向正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11)。

戏曲的特点

戏曲的特点;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徵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徵。这些特徵,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一)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三)程序性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与地域之问,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个体差异使传统戏曲艺术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全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京剧、豫剧、越剧,被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其它戏曲剧种有:昆曲、高腔、梆子腔、评剧、河北梆子、晋剧、蒲剧、雁剧、上党梆子、秦腔、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淮剧、沪剧、滑稽戏、婺剧、绍剧、徽剧、黄梅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赣剧、采茶戏、汉剧、湘剧、祁剧、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皮影戏等。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综合性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2、写意性 “写意”这个词在绘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用于戏曲则应与“写实”相对。据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戏曲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实境升华为意境,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这是中国戏曲的内在美学规律。许多生活内容,戏曲并不赋与舞台形象,却在观众的想象中展露。“目见”极少,“想见”极多,而“想见”却来自“目见”,戏曲就是在这种虚与实的统一中显现出一幅幅的生活图画。戏曲的音乐、表演、舞美,无不具有写意性。仅从面部化妆看,花脸中的“碎脸”,像个花鸡蛋;马武的胡子是红的;窦尔墩的脸是蓝的;青面虎的脸是绿的。在实际生活中谁也没见过那幅面容,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这就是戏曲造型的“意象”,而非“实象”。观众决不会说“他不像人” 因为“意象”是从“实象”来的,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它比“实象”更为鲜

戏曲基本功教学心得

戏曲基本功教学心得 发表时间:2009-06-26T13:23:16.653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梁艳[导读] 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的戏曲不景气,戏曲基本功教学也普遍呈现下滑趋势。 戏曲艺术具有高度的形式美,作为一名演员只有驾驭它,与舞台塑造的人物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同时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也十分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的戏曲不景气,戏曲基本功教学也普遍呈现下滑趋势。戏曲基本功着重训练学生身体的各关节、肌肉的运动感觉和对做技巧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学习戏曲的学生一般在10岁左右,这一时期学生在心理、外形、机体能力方面都处在不同变化中,骨骼生长较快,肌肉和韧带较柔软,富有弹性,可塑性强。抓住这一“黄金训练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明 显的看到,开始时进度要慢一些,到中年级以后,由于基本功扎实,动作规范准确,进步会明显加快,扎实的基本功基础十分重要。戏曲的基本功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一年级至三年级是打基础的时期,为中年级进行高难度训练做好特质和心理准备。课堂纪律的好坏也是关键的问题。但是也不要对每个学生都千篇一律的要求,而是要针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及行当、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不同的教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基础的项目每个人都必须学好练好。戏曲基本功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抄功。抄功是我国戏曲技巧训练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在世界上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训练手段。戏曲的抄功有严格的程序和方法。“抄功”采取项目不同、因人而异、变化多端、细腻实用等方法,效果较好。学生跟斗质量的好坏、进度的快慢,无不与教师的抄功有关。学生的跟斗练习,几乎是从入学到毕业。可以说,戏曲演员的跟斗是在武功老师的手上成熟起来的,教是抄功的方法和技巧所提供的既定的、较为正确的方向、途径,改变了学生练习的初期没有完整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当跟头翻至无支撑的腾空阶段时,感到手足无措,无力发挥力量的无支撑状态,弥补了他们力量的不足。在课堂上,正把是主教教师,有负责组织教学的责任。讲解要领、纠正错误、安排训练项目及顺序,正把是主把力,起到抄功中固定把位、固定动作姿态的责任。当然也不可轻视旁把的作用,旁把的任务主要是配合正把,两人的动作要默契,讲究“合把”。也就是说不管正把还是旁把,责任都是一致的,目标是使学生动作规范和准确。例如:小翻、串小翻、小翻提、虎跳、前扑子等筋头。抄功的手法在筋头腾超初期以托、提、捧等手法为主。在戏曲表演的基本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到旧的戏剧观念和纯老式的教学方法,使演员出现宽肩、大粗腿、O型腿、大臀部的体型,影响了人的肉体机能内部结构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演员体型生理变化的问题。因此在戏曲基武功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健全、匀称、优美的体型训练这一关键环节。戏曲演员形体出现的上述生理变形现象,与基本功训练中过于强调收腿、勾腿、搬腿、压腿长时间的深蹲、耗档功、卧鱼,过量的翻小翻、搬朝天蹬,以及训练上的不科学,处理不适当的关系。因此在基本功教学中,学生要先伸展韧带,先慢悠腿,使肌肉、韧带“发热”,增进血流循环,尽力把腿部肌肉往胯部收,保持正确的踢腿姿势,再加上小心谨慎的保护好膝内侧韧带,使学生腿部发育正常,不变型。提倡“开、绷、直和弹跳、伸展性”较强的动力性动作练习。还要针对学生年龄小等不同特点,把基武功技巧分解开来练习,使之有足够精力把握动作的规范性。戏曲基本功教学中“把子”的学习也是一项,传授“把子”不仅教授传统套路的表演性、技巧性、程式性,而且还要强调真实感、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风格中先用代表性强、教学价值高的套路进行教学。摸索从刀、枪、剑等基本兵器和上、下把基本都能掌握。如刀与剑都是短兵器,刀以刃为主而有尖,剑以尖为主而有双刃。他们的共同特点决定了两者都有砍、刺、劈、撩等动作。刀是力达于刃去砍、削拉、抹:剑是力达于点去刺、击、崩。这样先让学生了解兵器的特点,懂得用劲的性质、方位和火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戏曲把子这一课程的学习。这样再教授枪的对打“小五套”——小快枪——大快枪——五腰封——九腰封等,按套路顺序进行,一定要由浅入深地进行。戏曲基本功教学要做到非常细致、清楚,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多思多想,把老一辈戏曲教育工作者的敬业、钻研、吃苦、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李红梅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 ——以秦腔为例 汉语言文学1班郭子婷 201430040139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地方戏曲实际上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在今后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价值;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 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便成为国际上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之一。由于与西方的戏剧在服装、舞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了区别于戏剧的艺术形式,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兼具表演与歌舞的艺术文化。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王国维先生认为中国戏曲实际起源于巫觋歌舞,也就是与巫术有关,而对于西方的戏剧起源存在着一种广泛认可的学说,那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的说法。由此可见,实际上不管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的起源都与巫术、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正说明了戏曲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若想传承下去,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民是戏曲艺术的最大观者,戏剧在保留传统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添加能吸引人民眼球、满足人民兴趣的元素。地方戏曲实际上更符合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地方戏曲的不同特色也往往是因为各地环境所造成的地域性格、兴趣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地方戏曲反而取代昆曲、京剧成为人民中最受欢迎的剧种。但把视线放在当前,随着其他娱乐方式入侵人民的生活,地方戏曲的

基本功论文:戏曲打击乐教学

基本功论文:戏曲打击乐教学 摘要:作为一个戏曲打击乐业演奏员,如何入门?如何达到十八般武艺从个人到全能,这需要对教学作科学的、合理和精心安排。抓住主次,层层诱导。 关键词:基本功;乐器;基本功;演奏 戏曲打击乐器品种之繁多可谓世界之最。作为一个戏曲打击乐的专业演奏员,如何入门?如何达到十八般武艺从个人到全能、从一般到件件精通,这需要对教学作科学的、合理和精心的安排,并在技能与艺术表现力的训练和培育中,用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层层诱导,抓住主次。从我担任戏曲打击乐专业教师以来,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练基本功应该怎样安排好时间?这不是指每次练功需多长的时间,而是说练功开始后是断断停停、想想敲敲地练,还是一鼓作气连续地练? 练功时,大多数人在流汗、蚊蝇等客观干扰下会停下来擦汗、赶蚊蝇,在感到练功不顺手、不对劲时会停下来思考,更有人与同练者聊天,思想不集中,这是一种不良的练功习惯,会影响练功的效果。练基本功应把练功的内容(如练什么?锣鼓点的前后次序,要达到的目的等)事先准备好才能增长功力。要知道,你安排三十分钟练功,而在中间停歇五次十次,就大大减少了总练功时间,而这种时间的消耗往往

是你不大容易觉察到的。 练功要有一套适应自己的基本练功套点,它每次必练的。如我几十年如一日,九条基本练习曲作随心变化,最后作快速度的冲刺。当你觉得手腕和全身越来越松弛。而打鼓的用力越来越有力,那你这天的练功就收到了实效。 在练完基本功后,可练习完整的锣鼓套子或唱腔中高难度的套子(单键、双键)。 二、要处理好学乐器与多能乐器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①独奏与合奏的关系;②不同类乐器中的主次关系;③同类乐器中的主次关系。 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到各个团体中任演奏员,无论哪一类,我们都必须让他们演奏乐队中使用的常规打击乐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对打击乐器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他们除了一般的打击乐演奏技巧以外。还要掌握好戏曲的司鼓艺术,具有能训练乐队的指挥乐队的能力。我国各种戏曲的乐队中,使用的打击乐器有鼓类、锣类、钹类和其他林林总总的各种打击乐器。其中,鼓类乐器是“八音之领袖”我们要选鼓为第一主修乐器,次及锣类、钹类和其他类乐器。 在我国戏曲打击乐传艺中,学锣鼓往往是从小锣(梆子)开始,让学习者先敲击节奏较为简单的乐器,能有精力去了解锣鼓合奏的整体音响和其他乐器的节奏。学习打鼓要在学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中戏) 风姿花传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着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书中最早的作品。此书以亡父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着述而成。《风姿花传》相关编辑本段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书。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作品。 意大利即兴喜剧 即兴喜剧,指没有写好的剧本、台词,也不经排练就向观众演出的一种戏剧表演。从希腊、罗马时代就在民间开始产生并流传。至17世纪时,形成意大利即兴喜剧,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一个剧种,深为当时民众喜爱,对戏剧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戏剧演出中,任何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每次演出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量的即兴表演要素在起作用,处理得当,会使角色更加生动、丰满。但是不能离开角色去随意发挥。 莎士比亚戏剧特点 他第一个用写史诗的规模写了九个历史剧,生动地叙述了也评论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的三百年英国历史。莎士比亚的剧本的主要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别人,然而经他加工之后,这些情节获得了新的深刻的意义。他的剧本总是情节生动,比别人的更能利用当时舞台的特点,发挥当时演员的潜力。他在戏剧的情节安排上显示了卓越的比例感和节奏感。他创造的人物总是比当时别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全面、更深刻,更容易使我们同情。他在描写性格方面让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同别的人物的接触往来里丰满他们的形象。他总是力图在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里注入重大的思想内容,在冲突和冲突的解决里人物显示他们性格的更多方面,给予观众以新的震撼和新的了解。 浪漫主义戏剧: 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浪漫主义戏剧反对古典主义,破除了剧坛陈腐规则,以奇突瑰丽的想象、鲜明强烈的个性、大开大阖的传奇性情节、多彩多姿的民间或异国情调和生动有力的通俗语言,使剧坛面貌焕然一新,为濒于僵死的戏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同时,浪漫主义戏剧打破古典主义桎梏的成就为此后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浪漫主义流派的演员把舞台体验作为演员创作的基础,为角色灌注激情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形象。 花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深受下层民众所欢迎,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在乡村山区及小城稹流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魅力无穷的中华戏曲艺术

魅力无穷的中华戏曲艺术 发表时间:2011-09-28T11:02:30.51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供稿作者:袁晶晶[导读] 戏曲主要是描写人生的艺术、传达情感的艺术、表现爱憎的艺术、蕴含思想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 袁晶晶 (河南省豫剧一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的表演艺术,是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表演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几百年不断的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戏曲主要是描写人生的艺术、传达情感的艺术、表现爱憎的艺术、蕴含思想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我看来,“真”是戏曲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行当是中国戏曲最重要的特色,行当既是形象系统又是程式系统。行当是戏曲对人,对人性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比如青衣,从唱法、身段、造型动作,无一不是把中年女性特有的女人性、女人态、中年女性的心理、意念、韵致概括凝聚起来,把中年女性的外在魅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戏曲技巧不但是艺术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也是决定着艺术高低优劣的重要因素。所以,“技”就是戏曲演员在艺术表演中的技能;“巧”是指戏曲艺术作品的处理以及完美的体现,它是表演者理解作品到表现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在强调巧的时候,也就是强调艺术处理的同时,决不能忽略了“技巧”也就是基本功,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表演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常说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二者缺一不可! 戏曲有鲜明的民族性,有浓郁的地方性,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它让人赏心悦目。剧中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有的多姿多彩,有的出神入化。它最大的区别就是唱腔和语言,一听就能分辨出是什么剧种。我的家乡是河南,也就自然而然的热爱本地戏曲-----豫剧。我现在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豫剧演员,我觉得戏曲中的戏离不开演员表演,演员要演得也就是戏,戏能培养演员展示才华,演员能提高戏曲的质量和知名度,所以演员离不开戏,戏更需要演员表演,才能让戏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热爱戏曲有几种原因,一是戏曲的人物脸谱化。脸谱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的艺术造型非常鲜明。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面貌长相各不同,很难分辨善、恶、好、坏,而戏曲中的人物,基本上把性别、性格、年龄等特征勾画到脸上,让人们一目了然,直观感鲜明,不用猜就能够从脸上看透。例如,戏曲中的青年男女都是俊扮,有了年纪的就挂髯口[俗称胡子],还有一种勾脸的就是反映为人粗狂或者作恶作歹之人。脸谱反映人们的心理和相貌,就是让人鉴别好坏不费时间,因为戏曲表演的舞台时间短,不能让人们费时多想,只能一眼看穿,让人们有时间理解剧情,这是脸谱的艺术作用。戏曲中的脸谱基本上形成了艺术规范,即使是地方戏曲剧种的不同,也都是大同小异,这种脸谱艺术已经被人们接受、承认,深受人们的喜爱!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戏曲有优美的旋律,戏中有曲,就是唱。唱是地方戏曲的重要区别,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就如我们豫剧来说,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等等,这些板腔体系的形成,为唱腔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平台,只要在板腔曲调中嵌词,演员就能顺口而唱,从而达到表现人物情感的各种唱腔。豫剧有很多经典的名段,如《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春秋配》中“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三哭殿》中“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朝阳沟》中“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常香玉》中的“懂事儿女且慢走”和“你随我南北义演”等等,这些唱段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曲,优美动听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词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温馨的欢乐。我热爱戏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戏曲有演中要唱,唱时带演,这种既唱又演的形式很动人,很有感染力,在演唱时即让人们享受音乐旋律的优美节奏和悦耳动听的歌声,同时又能欣赏优美的舞姿身段,让人们心旷神怡,使人们心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潜移默化的感动,以达到教育的效果。例如,陈派名剧《梵王宫》中耶律含嫣的甩大辫穿衣、扇子飞舞、行云台步;陈派名剧《宇宙锋》中的飞舞水袖;《司文郎》中的男生长水袖,等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来了艺术享受。这就是戏曲艺术的魅力,人们离不开艺术,当然也包括离不开戏曲了! 戏曲离不开舞台,因为舞台是戏曲之母,但舞台又是戏曲的极限,由于限于艺术形式的发展,视频艺术占据了主要地位,视频没有边框所限,它能全面地开展表演空间,它能纵横发展,这使舞台戏曲艺术望尘莫及。但舞台艺术功能直接和观众交流,面对艺术有直观感,这是视频难以比拟的!从今看来,戏曲艺术和电视传媒的结合,成为了传统戏曲现代化的一种发展手段。例如《梨园春》、《周末大戏院》、《好戏天天看》、《明星有戏》、《香玉大舞台》等等,这些电视戏曲栏目的相继推出,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了现代化的艺术元素,极大第提高了戏曲的传播速度,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戏曲观众,为戏曲艺术的复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使我们这些戏曲工作者看到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前景。 戏曲仍然是我们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种,也是任何艺术样式和形式无法代替的珍品。通过改革开发放,市场经济活跃,人们对文艺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我热爱戏曲,热爱豫剧,作为一名演员,期望的就是让戏曲提高能力。在戏曲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戏曲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

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 一、世界戏剧历史 1、西方戏剧诞生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狄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2、中国戏剧诞生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3、中国戏曲发展 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宋金时期→元朝→元末明清时期→近代 元代兴盛 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曲词2宾白3科范4宫调 1曲词:配曲的唱词。 2宾白: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 3科范:指戏曲程式动作。 4宫调:乐曲曲调。 中国戏剧在元代兴盛,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原因何在呢? 首先,从宋杂剧到金院本,再到元杂剧的诞生,遵循了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为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乐而言,元杂剧每一宫调中选用的曲牌比之诸宫调要丰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节,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解决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