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形势下兰山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策略浅析

新形势下兰山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策略浅析

新形势下兰山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策略浅析
新形势下兰山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策略浅析

新形势下兰山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策略浅析

摘要: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事业,山东省、临沂市先后出台了一号文件予以贯彻落实。7月份中央又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将水利事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临沂市兰山区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确定了全区水利改革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主题词: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策略浅析

1新形势下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意义重大而深远。

临沂市兰山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不懈的兴水利、除水害,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水资源比较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不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旱涝保收田比例偏低;用水方式粗放,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艰巨;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全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当前,该区正处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水利在保粮食、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必须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我区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2 全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全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2011〕1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把保证城乡供水和饮水安全作为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坚持统筹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全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基本建成河库相连的水网体系,实现全区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基本建成反应迅速、可靠完备的防汛抗旱体系,有效防御洪涝旱灾威胁;基本建成蓄泄兼顾、调控自如的水利工程体系,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雨洪水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最新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发展缺乏规划,机构不断臃肿;政府与市场的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等等。导致社会管理秩序不规范、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如何采取多种形式,清除思想障碍,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事业单位改革是大势所趋,从而自觉关心改革,理解、支持和积极投身改革,增强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事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 事业单位从目前这种状态向规范的四种经济组织形式归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进行内部改革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涉及到事业单位以及与之相关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格局,因此,改革的难度极大。特别是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对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的地区,很多利益集团,都是通过事业单位这一形式,来分财政的一杯羹。因此,要使他们脱离政府的扶持,直接在市场中自求生存,阻力很大。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观念转变的困难 事业单位改革,是市场化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过程,是政府部门的一场“自我革命”,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正确认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 2、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 人事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中之难。这些困难可以归纳为: 一是人员安置分流的困难。这是事业单位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带来的职工下岗问题,在就业机会本就不多的地区,如何安置下岗职工以及如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与公平待遇的矛盾问题等都是改革的难点。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内容和依据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和依据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 (1)一权威报告指出,对现有事业单位,可根据职能特点,决定归属。主要原则包括:一是产品和服务可以市场化的应尽快市场化。对“站错队”的机构通过直接转制为企业或与企业合并重组,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二是对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按照其职能特点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分别确定为政府直接组织的公立机构或非营利机构。对那些公益性突出的社会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和公益性科学研究以及其他与政府职能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仍需要政府直接组织。对于那些不必再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逐步改为非营利机构。三是同步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拆分的要拆分。还有一些机构,虽然无法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组织,但其本身也基本不具公益性或公益性很弱,该撤销的则要撤销。四是同步进行管理体制调整。要对目前一些领域社会事业的部门分割体制进行改革。原则上,同一领域的社会事业应归属同一政府部门实施统一规划和管理,尤其对那些需要在发展中统一规划和协调的社会事业。 (2)文件上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定 一、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二、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 .严格认定标准和范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是否主要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从严认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区分不同情况实施改革。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依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施管理。 三、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转企改制。周密制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由同级财政部门依

改制规划案例-某省水利水电院改制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1、客户方基本情况 某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以下简称设计院)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大型专业勘测设计单位。 设计院隶属某省水利厅,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设有院长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监察室、人力资源部、离退休办公室、财务部、技术质量信息部、市场部、西部办事处、后勤基建部、规划院、工程院、环保院、围垦院、施概院、市政建设院、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测绘院、项目管理公司、东洲建设监理咨询公司、思源科技发展公司等部门及二级单位。 设计院的主要业务是围绕着水利及水电建设,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业务涵盖咨询、勘测、设计、科研、岩土工程施工、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总承包、项目代建、水库蓄水安全鉴定、施工图设计审查和投资等。 设计院目前的人员构成分为三类:A类、B类和C类。其中,A类职工是与设计院签订聘用合同属事业单位编制的,目前共有425人;B类是与天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借调到设计院工作的,目前共有63人;C类是通过劳务派遣方式进入设计院工作的,此类人员约135人。 2、客户需求再分析 2001年,在某省政府转发《关于某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2001年12月底之前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背景下,设计院上报《关于我院改企专制方案的请示》,并于7月得到水利厅的批复,但最终因为股权比例方面的原因,改制工作未能正式实施。 随着设计院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体制上的束缚越来越制约设计院的发展,由此,设计院于2008年重新将改制提上议程。 但一方面由于改制将会影响各类人员的利益,使得院领导班子层面意见不统一,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改制宣讲而没有实施,设计院对于改制工作如何具体开展尚不明确。基于此,客户提出进行改制规划咨询。 二、项目涉及的关键问题总结 1、客户的改制意向是否理性 既然在院班子层面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那么就有必要论证设计院的改制是否理性? (1)改制的必要性 (2)改制的紧迫性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 张晓明齐勇锋* 本文对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历史、近年来的改革进程、以及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在文化事业单位的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改革的目标模式进行了描述。 “事业单位”是我国传统体制对于除了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以外的社会机构的通称,“文化事业单位”事实上包含所有原来在各个政府部门以及全国性社团组织系统下建立的文化机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实际指向所有国有文化机构。尽管在中国事业单位的总盘子中,文化事业单位是一个最小的部分,但又是一个情况极为复杂,改革难度相当大的部分。本研究只能看作是一个开始。 一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传统体制下的事业单位类似于国外的公共服务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尽管在体制上的性质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实际运行状况却已经多种多样,体制和机制落后的状况极为明显。 1.什么是事业单位? “单位”是对于中国社会微观组织机构的总称,以独立核算的“法人机构”计算,中国的单位包括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居民委员会等四 *本研究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分课题最终成果的缩写。本课题主持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总课题组及各分课题负责人,以及参加讨论的人包括:张晓明、齐勇锋、章建刚、贾旭东、李河、高书生、陈欣新、郝振省、徐升国、胡正荣、李继东、徐世丕、胡书东、张丽娜、王艳芳、惠鸣。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齐勇锋,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版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案

实验室检测站转企改制方案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改制指导思想、目标及领导小组2第二部分事业单位改制各方简介 (4) 第三部分改制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 (4) 第四部分改制后的公司组织机构 (5) 第六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安置方案 (8)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结合实验室检测站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制定检测站转企改制工作方案。 第一部分转企改制指导思想、目标及领导小组 一、转企改制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根据检测站的实际情况,围绕发展生产力,重塑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检测站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控制工程质量的作用,严格执行了检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进程,严把了材料关,维护好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检测站的发展和壮大。 坚持从检测站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职工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和谐有序发展。

在本次转企改制中,坚持建立党的领导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确保党对检测机构的领导;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产权明晰。投入企业的各类资产,将通过法律手段,依照有关程序,明确界定资产的产权关系,确保出资人权益。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妥善处理好人员安置问题,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转企改制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检测站转企改制为“实验室检测站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公司”(简称:天源检测公司。公司名暂定,以工商注册登记核准为准),出资人为王浩,原检测站的事业法人资格予以注销。实验室检测站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公司将秉承原检测站的优良作风与 传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扎扎实实地做好检测工作,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和资源建设,向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中型检测企业发展。 三、转企改制领导小组 为确保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按时完成,我站成立了转企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检测站站长赵传同志担任,副组长由检测站质量负责人马兴同志担任,其他成员有张达三位同志。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好转企改制方案的制定、职工安置、清产核资、注册登记等相关工作,研究解决转企改制中遇到的问题,协调有关事宜。

又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来了!人员这样安置

又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来了!人员这样安置(附详细方 案) 又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来了! 6月1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省直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动员省直各部门党委(党组)和有关单位,确保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全面落实、按时完成。6月1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省直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动员大会现场。 会议印发了《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方案》和《省直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企业集团方案》。 文件中有许多热点值得关注—— 文件中关于跨部门整合组建省委、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部分尤为引人关注。 其中,包括组建新的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为省委直属事业单位,规格正厅级。 整合辽宁报业传媒集团等17家单位,组建辽宁报刊传媒集团,为省委直属事业单位,规格正厅级,实行企业化管理。整合辽宁广播电视台等7家单位,组建辽宁广播电视集团,为省委直属事业单位,规格正厅级,实行企业化管理。......方案提出,组建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农林科学院、信息中

心、检验监测认证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方案提出,保留辽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史研究室。 方案中,关于整合保留辽宁省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部份共39个单位。 其中,保留的是辽宁省公证处、省疾控中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3家单位,另外的36家为新组建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份方案中明确了改革时间表:2018年6月10日前,各部门和各筹备组制定组建实施方案,报辽宁省委深化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7月底前,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机关向社会公示新组建事业单位名单,事业单位按照新赋予的职能开展工作。省直659家事业单位整合为65家 6月11日,辽宁省编制办副主任陈相元介绍,辽宁省直机构公益性659家事业单位,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将相关单位职能相近的该合并合并,整合为65家大型事业单位。 目前,辽宁有事业单位35000余家、事业编制超过110万名。其中,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有990家,去掉医疗、高校、地税系统,为659家。长期以来,这些事业单位存在着小、散、弱的特点,特别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政事职责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生机活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辽宁体制机制不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名存实亡,有的规模过小,有的重复设置,有的人浮于事,有的与民争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

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进展历程

公务员考试海量备考资料请关注贵州中公教育(https://www.sodocs.net/doc/914378374.html,)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1):1978年《人民日报》等报刊提出事业单位进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这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始系统展开。1985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事业体制改革相关政策:3月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4月出台《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5月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见》。1996年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改革在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前列。1992年,原国家科委等部委印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技术工作;放开放活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完成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同时,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改革进行更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各类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方向。 这一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逐步确立以政事分开为主线,以社会化为方向,以分类改革为推进战略。第二,机制僵化、效率低下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第三,事业单位快速膨胀问题逐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从1978年的1100多万人,到1990年的2157万人,再到新千年初的3000万人,几乎每隔十年人员膨胀1000万左右)。 然而,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相比明显滞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管办不分、资源配置效率低、服务公平性下降特别是“过度市场化”等。 第二阶段(2002~2006):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紧接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框架及分类改革意见并拟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部分省市拟定了分类改革方案,进行了摸底调查、清理整顿、模拟分类与改革试点工作。比如深圳市,2006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机构按照经营服务类、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一分为三”,分别实行转成企业、纳入行政序列、保留或撤销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改革;518家市属事业单位被分类归位:28家纳入行政管理类,124家转为企业,27家撤销,339家予以保留。 相应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等方面改革不同程度推进。2006年2月9日,原人事部发布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首次对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进行专门规定。在2002年启动并不断推进聘用制的同时,2006年11月启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聘用制度、岗位管理两大基本人事制度开始形成,为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 贵州中公分校

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微博 2013年11月18日04:34 来源:新京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原标题:中央编办副主任: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作出部署。围绕行政体制改革问题,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表示,“行政体制改革直接关系政府部门权力格局的调整,各种利益矛盾和复杂问题交织,许多时候绕不开、躲不过。”王峰说,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下决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焦点 1 《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行政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两个作用? 四轮驱动保经济健康发展 王峰表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说到底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中全会提出发挥“两个作用”的观点,对政府职能怎么转、向哪转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 一方面,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求政府把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事项一律放给市场,把政府越位的地方退回来。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全部作用,还要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这就是要把政府该管的事管住管好,缺位的地方要补上去。“两个作用”优势互补好比一辆车,如果遇到坑坑洼洼或泥泞湿滑的路段,就需要另一组车轮也驱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四轮驱动才能保持车辆的平稳行驶。 焦点 2 《决定》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应如何看待这项改革? 改革可更好提供公共服务 王峰介绍,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目的在于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这也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度以满足人民的需求。说白了就是政府不花钱或少花钱养人,花钱或多花钱办事。对此,改革要求进一步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理顺政府和事业单位关系,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加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焦点 3 《决定》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如何管理好编制资源? 最大限度提高编制利用率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篇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

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

事业单位及管理体制改革篇

事业单位及管理体制改革篇 一、事业单位应当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依法设立,二是从事公益服务,三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四是社会组织。 二、事业单位的主要特征:1.提供公共服务 2.属于非公共权力机构 3.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 4.经费来源的国家化5.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 三、事业单位的分类:按性质和特点分: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按财务管理形式分: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1998年后,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分别称为财政补助单位、财政适当补助单位、经费自理单位。) 四、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1、满足公共需要2、弥补市场缺陷3、节制政府失灵4、防止契约失效5、弥补志愿不足 五、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最早开始于1979年在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进行的试点准备工作。1986年制定通过的《民法通则》,明确的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198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关于制止机构编制和干部队伍膨胀的通知》,开始了干部选举制和聘用制的办法。 六、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1、人员急剧膨胀,财政供给不堪重负2、机构重复设置,政事不分,资源浪费严重3、资源配置和服务非社会化,社会效益不高4、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管理不善且缺乏统筹规划 七、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理论依据:现代事业管理制度 八、现代事业管理制度的定义: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制度运作下,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事业单位发展规律的法人制度领导制度人事制度财物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管理制度的总和。 九、现代事业管理制度的内容:1、健全的事业单位法人制度2、多样化的组织模式3、多元化的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4、科学民主的领导制度5、完善的具体运作制度 十、现代事业制度的核心是:现代事业组织 十一、现代事业组织具有的特点:1、现代事业组织不同于传统的事业单位组织2、现代事业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3、现代事业组织也不同于现代企业组织 十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之上:一是在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改革进行系统而合理的安排,二是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同时,要着重强调部分领域、关键领域的重点改革,三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重视和关心人的发展和成长,四是改革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五是改革需要在保持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够以牺牲整个社会秩序为代价来进行,六是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以确保事业单位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维护与实现为基础,要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效率 十三、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以及运行的法制和民主化,其基本原则是政事分开。 十四、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应实现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与政府管理的分离2、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法制化3、推进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管理的社会化4、事业活动的产业化、市场化5、积极促进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化

【水利局单位改革情况汇报】水利局下属灌区单位如何改革

【水利局单位改革情况汇报】水利局下属灌区单位如何改革□□□水利局现有独立核算单位21个,其中科级事业单位17个,企业单位1个;现有正式职工2022人,其中干部331人,固定工571人,合同工1007人,集体工113人;现有离退休人员264人,专业技术人员45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40人,助理工程师151人,技术员259人;有管理运行人员1142人,综合经营人员768人(包括工程局、水电站),其他112人;有本科以上学历67人,大专学历313人,中专学历429人,高中以下学历1213人。 水利局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区属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精神,借鉴山西、山东考察学习的经验,基层各单位结合各自的特点,修订和完善了各项制度、措施,初步探索制定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和办法,积极、稳妥、审慎地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认真部署,大力宣传 为了搞好这次改革,首先我们在水利系统进行了广泛宣传,召开了领导干部动员会,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讨论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区属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全区事业单位实行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以及 __体改办下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让职工认清改革的目的、方向和具体措施,消除顾虑,克服畏难情绪,

积极争取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其次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改革意识,为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引导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积极的态度投身改革,拥护改革,不断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过去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尝识性做法 1、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公开竞争上岗为了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吃大锅饭”的思想,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树立“就业靠竞争、上岗靠技能”的新观念,各单位在清退临时工、季节工和养护工的基础上对现有职工进行了重新核编、定岗、定责,打破干部、工人的身份界线。在此基础上,推行全员聘用制,实行公开竞争上岗,对于竞争到岗位的职工,又与其一一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实行千分制定量考核。这一措施,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杜绝了用人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学业务、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新收入分配机制,实行岗位工资制度。 水利系统的事业单位,绝大多数打破了“铁工资”,在分配机制上闯出了有效的路子,如□□电站将职工工资与效益、发电量等经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市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各县(市)区、各系统按照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唐政发〔20XX〕35号) 要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以推行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还很不适应,还不够深入,规范化程度还不够高。今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化试点市。为了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化工作,整体推进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造的方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实践,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和综合配套改革为主要内容,坚持整体推进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成熟一批,推进一批,规范一批。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立起较为规范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科学分类、管理自主、充满生机的人事管理制度。 二、实施范围和主要内容 实施范围是我市除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和拟转制为企业以外的所有事业单位。 改革的内容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由市出台制定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公开招聘、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未聘人员安置、聘后考核与奖惩、合同鉴证、人事争议处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互相配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编制、分配、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要与新型人事制度相衔接。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建立规范的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唐政发〔20XX〕35号) 要求,本着“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加大人员聘用的推进力度,20XX年年底以前各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要签订规范的

事业单位改革:这些单位将转为企业,时间表已明确!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讨论,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的焦点。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距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所制定的总体目标的时间点2020年越来越近。当然,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人员,在改革后的去向也各不相同。 那么,关系到3000万在职职工事业单位究竟是如何分类的?去向如何? 目前事业单位分三类: 一类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二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是从事公益服务的。 改革后人员去向

1.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人员 未来或转为公务员或安置到其他事业单位。 这个去向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1)对于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调整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其人员可转为公务员,但编制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 2)对于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后,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其人员也随之分流。 这类事业单位职能任务: 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海事和航运管理(港口管理),公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移民管理,文物管理。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人员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2020年前将全部转企改制。转制单位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 在职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这类事业单位主要有:

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技术开发类科研,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地质勘查,招投标代理,一般性评审认证,咨询服务,评估鉴定,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疗养,房屋修缮,物业、车辆服务,部门文印机构,投融资,担保,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演出中介,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各类公司(厂)等。 3.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员 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大头,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这类事业单位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情况、精准施策。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基本功能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改革重点也不同,需要区分情况实施不同的改革举措。 1)公益一类 公益一类包括: ①教育类: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公益性宣教机构(党员电化教育、讲师团等),考试机构等。 ②科研类:基础研究或社会公益性科研等。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方案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9T21:00:23.4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作者:何捷 [导读]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逐渐凸显其优势,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前行,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道路管理二所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逐渐凸显其优势,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前行,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以往不合理的人事制度,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事业单位的变革要求。本文从事业单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提供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一、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是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并需要服务社会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特定组织机构。由于事业单位的独立性很强,且存在着它的固有特点,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目前,事业单位应当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人事制度实行积极的改革,选拔出更为优秀的人才,让凭能力上岗制度、竞争上岗制度真正的得以实现,做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才是事业单位实现人事制度公平竞争的最终目标。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政府政策不完善 尽管事业单位已经推行了诸多改革,但是新的政策并不能解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上的关键问题。人事制度一直是在量的过程中产生变化,而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例如,在养老保险制度等细节和措施方面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在被解雇的员工的安置问题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诸如此类的矛盾和问题比比皆是,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由于政策的缺乏,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层出不穷,阻碍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二)人事管理制度的缺陷 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上也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建立并不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标准没有建立。许多进入到事业单位的人才虽然是通过合理的考试和招聘进入的,但是内部招聘、萝卜招聘等现象仍然比比皆是,关系人情到处存在,就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难以做到公平,招进来的人才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岗位的条件。其次,事业单位合同的履行、解除、终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地方的政策都不一样,每个单位的人事制度也不尽相同。再者,事业单位的奖惩机制不够健全,这种不健全的人事制度没有激发出人才的效用,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疏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后,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人事争议处理依据,在立法上难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这让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难以达到既定的效果。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明确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许多事业单位已经开始积极的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希望在未来的人事制度上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跟紧时代的潮流,让人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重用,也让工作人员能够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一味的喊口号,让事业单位难以达到相应的改革效果,同时员工在口号的号召下,虽然对事业单位抱有强烈的人事改革期望,但是现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看到实效,很容易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产生失望的情绪,反而会影响到本职工作的开展。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策略 (一)改革思想,实现人事制度的顺利改革 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上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固有的陈旧观念限制了改革力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并不是特别完善,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加强思想意识的转变,改变原来安于现状的思想,从本质上扭转原有的错误思想,让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始终贯穿全程。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要加强理念的宣传,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口号下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员工明白积极工作不仅是为了服务社会,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的价值,能够让自己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岗位上有所作为。 (二)稳中求进,尊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渐进性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由来已久,一直都是遵循着党政机关的人事制度,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会有阻力。改革后的人事制度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在这方面事业单位一定要有所准备,要将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看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遵循稳中求进的群众路线,让改革更加透明化,更加尊重工作人员的看法和意见,并且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在长久的改革实施过程中得到员工的支持,也能让事业单位能够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从而让改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体现人事制度的公平公正性,让员工更加信服。 (三)协调关系,厘清事业单位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 事业单位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科教兴国,因此在科教文卫四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事业单位的发展让社会得以进步,但是人事制度的弊端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不是仅仅的喊口号便能实现的,一方面事业单位要考虑到自身单位的体制,懂得内部改革的需要,找准改革和单位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在能够促进单位发展的同时还能发挥人才的效用。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是需要每个部门齐头并进,互相协作的,单位领导一定要会协调好单位内部的关系,加强人事制度改革的管理,对改革的流程实施监督,才能让人事制度改革真正的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用人标准和制度,这也是事业单位长期沿用党政机关人事管理模式的最大的特点。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这一特点却出现了诸多的弊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是属于公共服务性质的,他的目标是为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