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德化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

德化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

德化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

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德化县农业局

2011年11月日

2011年是我县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第三年。在省农业厅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农业部、省农业厅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建设,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高农技推广工作效能,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巩固和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就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带动,理顺关系,提升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凝聚力

1.项目实施,激励基层农技人员工作信心。项目的实施,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体系进行改革,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加挂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把原来的农技、经作、农机编制从农业服务中心划出归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全县18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编制114人,实有人数114人,均为乡(镇)股级全额拨款公益性单位。相关文件的出台,完善了管理体制、规范了运行机制、精干了人员队伍、保障了人员经费和优化了工作条件,大大激励了基层农技人员服务“三农”信心。

2.理顺关系,促进基层农技人员工作重点转移。县级派出到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

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充分听取所在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县、乡镇双重领导,以县农业局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人员和工作经费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业务工作由县级主管部门安排,乡镇政府监督抓好落实;职称评聘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进行考核。乡镇农技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充分听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防止因条块分割、管人与管事分离而导致一线农技人员管理缺位、推广经费无保障、推广工作受影响,基层农技人员才能做到职责明确、任务明晰。

3. 建设体系,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县农业局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要求农技人员在其位必须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将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在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给予优先考虑,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

二、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

1.加强制度建设。我局制定了六项制度,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乡镇,并认真组织实施:一是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二是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三是建立农技人员考评制度,实行服务对象、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农技人员的工资

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四是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通过参加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技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在知识结构、农技推广理念、推广方式方法上更加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五是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教学单位、专业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同时还建立岗位竞聘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包村联户制度、问责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并将主导产业区域分布图、指导员包村服务图及相关运行管理制度上墙,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农技人员的工作更加主动,服务更加到位。

2.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完善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增强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将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和传统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了多渠道信息传播与采集。二是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建设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对农民进行技术、资金等帮扶,发挥社会化服务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即新技术学习接受能力,技术成果转化实施能力,农技推广辐射带动能力。四是兴办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区。在科技示范园区内直观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组织科技示范户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一般户,一般户带动普通户的科技示范带动模式,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五是建设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参与式培训,互

动式学习,通过以校带村方式培养农民辅导员和土专家,发展村级科技示范户,并带动周边农户科技致富。

3.提高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有效地解决了部份农技人员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在职的现象。二是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指导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三是公益性职能和社会化服务互为补充。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农科单位、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对农民进行技术帮扶,发挥社会化服务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增强了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进一步地突出了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农技人员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更有信心和决心搞好农技推广工作。

4.做好培训工作。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是培养一支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以及较高业务素质与推广服务能力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现实需求,我县每年安排100名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分类别(重点班、普通班)、分产业分期分批到省培训基地开展7-15天(重点班为15天)的集中培训。根据项目实施方案,专家组成员分产业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举办了德化梨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黄花菜冬季管理技术,淮山无公害栽培技术,水稻、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稻草包芯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春秋季动物防疫培训班和畜禽繁殖员培训

班共15期,参训人数1500多人次,发送手机短信500条次,发放科技材料1000多份、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精通、扎根基层的服务队伍。

三、增创工作亮点,提升主导产业

1.树立服务形象。我局提出了围绕“三个一切”和“一个落脚点”的服务新理念,进一步增强农技人员的服务意识,把“一切为了农民,一切服务为农民,一切方便农民”作为服务农民的出发点,把农民满不满意作为干工作的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要求农技人员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培育示范点,建立示范基地,落实好物化技术服务,为农民传送扎实有效的关键技术措施,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每个技术人员要根据专业特长联系10户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经常深入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使联系制度经常化,和农民交朋友,向农民传技术,增强与农民的感情,树立农业部门良好的服务形象。

2.加大基地管理。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围绕以水稻、德化梨、蔬菜、德化黑鸡、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建设10个示范基地,农业局局长与各示范基地签订了试验示范基地任务合同书,各个示范基地统一制作了固定标牌,明确了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确定了基地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员。在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

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农情信息采集和传播基地,切实做到经得起农民看、能够带农民干的示范作用,并定期组织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到基地观摩和学习,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功能。

3.示范基地成效显著。示范基地为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提供了直观的“五新”技术展示和技术培训,提高科学技术的普及率和入户率。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开展技术培训,共举办水稻、马铃薯、德化梨、黄花菜、茶叶等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低毒残留新农药推广,德化黑鸡、德化黑兔标准化生产技术等一系列培训,共56期,参训人员4480人次,辐射带动农户3500户,经过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各产业示范户取得较好的成效,示范效果明显突出,深受农户好评,呈现一批典型示范户,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增产增收,达到示范的目的。如:①建立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展示基地300亩,4月25日经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示范片进行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鲜薯达2358.8公斤,比紫花851亩产1872.9公斤增485.9公斤,产量提高25.9%,产品优质率达95%,商品率达85%。②在上涌镇云路村建立超级稻核心示范片300亩。主推D奇宝优527、特优627、Ⅱ优1273等超级稻组合。9月16日,经省、市、县专家组现场实割验收,示范片平均亩产655.2公斤/亩。③建立黄花菜示范片300亩,示范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巩固发展全县1.8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包装向高端层次发展。④新增淮山生

产基地面积700亩,建立示范片200亩,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⑤示范推广德化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1.2万亩、配方施肥技术5000亩;建设“梨品种结构优化”示范片150亩,完成高接换种5.4万个芽,成活率90%以上;完成“优质早熟梨果实套袋综合技术试验研究”项目,项目实施620亩,辐射带动1420亩,平均亩产优质梨果756.64Kg,成功率92.6%,优质果率83.1%,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达11.6。⑥新建生态茶园示范基地3000多亩,核心示范片120亩;示范推广茶叶专用肥1.5万亩;改造旧茶园3000亩,园内增种绿化树9560棵;组织茶叶企业参与全省名优茶(秋季)鉴评活动,进行“2011年现代茶产业”项目泉州试验站示范县建设相关工作。⑦德化黑鸡、黑兔存栏数分别为54万羽、9.3万只,出栏数分别为80万羽、16万只,在浔中镇龙翰村、土坂村及龙浔镇高阳村建立3个德化黑鸡饲养场,加强德化黑鸡、黑兔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加大对示范户的培育和技术指导,使各产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促进形成专家+农技人员+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极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创建农业品牌。完成2个无公害农产品、绿缘农产品QS 认证申报工作和1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复查换证工作。组织德化淮山申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德化黑鸡产业合作社列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以德化黑鸡为特色主导产业的三班镇龙阙村被列入“全国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此次我市唯一入选示范村镇;吉盛黑兔养殖有限公司“龙翰”肉兔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第二次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企业”,祥源大果油茶、群芳农业、“十八格”黄花菜3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德化戴云黑鸡”商标获泉州市知名商标;联盛黑兔养殖、生绿农业2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国宝云龙谷被评为“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泉州十佳乡村休闲基地”。

5.拓宽销售渠道。①特色农产品销售点、专卖店有新发展。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示范户100户,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5家,现全县共有合作社235家,注册资金1.39亿元,社员7000多人,带动农户1.6万多户。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建立德化黑鸡专卖店6家,新增德化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点5个达40个,举办特色农产品品尝会2次。积极协助企业与超市实现“农超对接”,组织德化特色农产品进驻新华都超市,先后在福州五四店、泉州丰泽店、安溪大同店、德化瓷都店等四个门店设立销售专柜。在德化湖前建设“农产品特色一条街”,组织15家专业合作社进驻。②电子商务显亮点。德化县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开发了一套电子商务系统软件,对提货卡进行升级。持有提货卡的消费者在全省范围内只需把提货卡的卡号及密码用手机发到152********。待系统确认后,消费者再回复自己的地址及联系人,公司即可通过快递送货上门,给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还有的营销商在阿里巴巴、淘宝建立网上销售点。这

些电子商务平台开通后,为我县农产品打通一条便捷的销售平台。

6.增产增收显著。粮食播种面积23.84万亩,产量8.89万吨。水果产量6.92万吨,比2010年增产(下同)4.8%;其中德化梨产量达1.2万吨,比去年增产33%,产值增加21%。茶叶产量950吨,比增14.5%。肉蛋产量2.901万吨,比增3.24%;其中德化黑鸡、黑兔存栏54万羽、9.3万只,比去年增加4万羽、0.3万只。水产品总产量0.1637万吨,比增0.43%。

今年科技示范户陈福达种植的春马铃薯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鲜薯2358.8公斤,比普通菜薯紫花851亩产1872.9公斤增485.9公斤,产量提高25.9%,产品优质率达95%,商品率达85%,亩产值增583元;上涌镇云路村优质稻示范户张玉记种植的丰优22经实地测产验收,亩产581.9公斤,比去年亩增45.5公斤,比增8.3%。今年德化梨销售价格同比2010年上涨30%,其中套袋梨最高售每公斤14元,平均10元,无套袋梨最高每公斤7元,平均5元。今年就德化梨一项农民总收入8400万元,比2010年增加5000万元,增收3400万元。实施德化黑鸡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手打造打“极品鸡、月子鸡”等系列产品,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品牌信誉。德化黑鸡由原来每羽88元提高到128元,产品还供不应求,每年销售80万羽,增加农民纯收入3200万元。黄花菜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田间管理,当年验收示范户苏宜华的黄花菜亩产量108 kg,比

原来亩增38 kg,比增54.28%。

四、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情况

1.依托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立10所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是激发农技推广活力和创新动力,充分调动农民主体地位,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载体。根据《2011年福建省农民田间学校试点工作方案》(闽农科教…2011?171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德化县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方案(试行)》(德农…2011?118号),按照我县目前主导产业现状和产业集中度,以及产业中农民基本素质,围绕10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0所农民田间田间学校。

2.参与式培训激发农技推广活力和创新动力。以前开展的技术推广是从上而下的,培训什么由专家和技术员主观决定,有些内容并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所以针对性不强,满堂灌、一言堂,农民不满意,并不清楚,常常是钱花了、力气出了,却不见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主要“对人”,应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帮助农民去发现、分析,帮助农民决策,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信息、选择和途径,真正解决农民所需、所盼,提高农民的素质,这才是真正的农技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就是一种“参与式培训”,是建立在了解农民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中心,旨在启发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能力,发挥他们相互间的传播和拓展能力,尤其是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最终使农民具备科学决策能力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参与式培训方式是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真正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截至目前,我县已开办10所农民田

间学校,有基本固定学员275名;开设水稻、德化梨、茶叶、黄花菜、德化黑鸡等5个产业10个具体品种的专业课程;依托10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示范场(田),设立10个农技信息宣传栏;每个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了3~5次培训,参训农民300余人,辐射带动5000余人。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项目的知名度

按照示范县项目工作阶段的要求,及时上报工作动态,加大项目实施宣传力度。今年在中国农业推广网发布各种信息93条,已被采用83条,泉州晚报2条,采编农业电视节目42个在县有线台播出,农业信息网累计点击率231533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六、下阶段工作安排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多种媒体宣传报道,提升项目的知名度。

2.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强化考评机制,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科技进村入户等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开展,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实效。

3.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4. 开展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工作“回头看”,认真对照项目实施方案和建设要求,对存在薄落环节,将强化保障措施,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