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结球莴苣褐腐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结球莴苣褐腐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44636367.html,

结球莴苣褐腐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作者:杨子祥段曰汤袁理春等

来源:《长江蔬菜·技术版》2011年第11期

在云南蔬菜产区,褐腐病为结球莴苣的主要病害,能引起整个叶球腐烂,严重影响结球莴苣的产量与品质。其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4),属土壤习居真菌,由于该病多年来流行范围不广,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大,一直未引起研究者和植保技术人员的重视,国内外仅有关于此病的病原初报。可近年来随着结球莴苣栽培面积,尤其是重茬栽培面积的扩大,该病在云南部分蔬菜生产区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针对该病发生严重、流行面积逐渐扩大的现状,笔者对病害的症状、病原以及在当地的发病规律、防控措施等进行介绍,为其综合防控研究与结球莴苣的健康种植奠定基础。

1 症状

该病多在结球莴苣结球中后期发生。主要从植株根茎或基部叶柄开始侵染,初呈黄褐色水渍状圆形斑点,随后变为深褐色,病健部交界明显,随着病害的发展,逐渐由根茎或叶柄向上发展蔓延,或由外叶向心叶扩展坏死,造成叶球底部乃至整个叶球呈现黄褐至黑褐色腐烂。空气潮湿时表现为软腐,根茎和叶柄基部产生网状菌丝体和褐色菌核;空气干燥时,病斑褐色凹陷,病株呈浅褐色枯死萎缩。

2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AG-4 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菌丝幼嫩

时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直径8~12 μm,有分枝,分枝与主枝成锐角,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大小不一,初呈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病斑内侧稍扁平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

3 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主要通过农事操作传播。病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2~3年,翌年春或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幼苗根部,也可由伤口侵入,5~40℃均可生长发育,以25℃左右最适。病原菌对湿度要求不严格,但温暖潮湿环境有利于发病,从而造成大批植株腐烂。光照和黑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生长,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菌核形成。带菌土壤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成为再侵染的主要源头,也是来年或下茬种植蔬菜的主要初侵染源。

4 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