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屯脚中学:李治民

4.1 几何图形

§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

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

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

线段、点.

(3)观察其他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柱,球,圆等图形.

(4)引导学生得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

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比如长方体,长方形,圆柱,线段,点,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有些几何体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立方体等.

有些几何图形和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线段,角,长方形,圆等.

3. 实践探究.

(1) 引导学生观察帐篷,,金字塔的图片,从面抽象出棱柱,棱锥.

(2)你能说说圆柱与棱柱,圆锥与棱锥的区别吗?

(3)你能再举一些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实例吗?

(4)下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4.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作业设计

课本第123页习题4.1第1、2题;

第125页习题4.1第7、8题。

§ 4.1.1 几何图形(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三种视图.

2.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及其它们的简单组合的三种视图.

3.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5.过程与方法

在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6.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形成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自信心.

2).从实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无处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及其它们组合的三种视图.

难点:

1.在面和体的转换中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及其它们组合的三种视图.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请欣赏漫画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争执?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句(《题西林壁》).你能说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

2.新课学习

(1)不同角度看直棱柱、圆柱、圆锥、球

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上面等各个角度观察:正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块,三棱镜,六角扳手,易拉罐,排球,圆锥,由浅入深,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难点是在体会曲面的透视图,让学生交流、体验,集体作出小结.(可以给出三个视图的名称)(2)猜一猜,看一看

Ⅰ.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一个物体都是圆?(猜一物体)

Ⅱ.什么物体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是正方形?若是长方形呢?(各猜一物体) Ⅲ.桌上放着一个圆锥和圆柱,请说出下面三幅图是分别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3) 分别从不同方向观察以下实物(茶叶盒、魔方、书、乒乓球等),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你能一一画下来吗7(画出示意图即可)

(4)(从不同角度看简单的组合图形,由少数组合逐步加多)如下图,画出下列几何体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最后从模型上得到验证)

3.实践与探究

(1)

上图是一个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这个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图形?

(2)再试一试,画出它的三视图.

(3)怎样画得又快又准?

(4)用6个相同的小方块搭成一个几何体,它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则一共有几种不同形状的搭法(你可以用实物模型动手试一试)?

4.参考练习

(⒈)图,桌上放着一个球和一个圆柱,下面a、b、c、d、e这五幅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⒉)一个正方体中,截去一个小正方体的立体图如图所示,从左面观察这个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3)一个由8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和上面观察这个图形时,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那么从左面观察这个图形时,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

● 蚊子 壁虎 ● (4)如图分别是某立体图形三视图,请根据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⑴正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⑵正视图 俯视图 右视图

5.小结

(1)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

(2)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困惑? 6.作业设计

课本第120页练习1 ,课本第124页习题4.1第3、4题

§ 4.1.1 几何图形(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直棱柱、圆锥等简单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 ⒉能根据展开图初步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⒋通过描述展开图,发展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⒈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⒉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

⒊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

⒈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⒉通过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制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直棱柱的展开图。

难点: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壁虎的难题:

如图: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路线方案。 教师总结:

蚊子

壁虎 若在平面上,壁虎只要沿直线爬过去就可以了。而在圆桶上,直线不太好找,那么把圆柱侧面展开,就可找出答案。

如图所示:

圆柱侧面展开后是矩形,壁虎只要沿图中直线爬向蚊子即可。若蚊子和壁虎在其他几何体上,如棱锥,正方体…… 它们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它们的展开图。

2、新课探究:

(1)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教师先演示正方体的展开过程,提醒沿着棱展开,且展开图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具正方体纸盒(或是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或现成的正方体包装盒)进行动手操作,得到正方体展开图。

.教师再拿出如下图所示的两个纸片,提问:能否经过折叠围成一个正方体?若不能,如何改变其形状就能围成一个正方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并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2)其他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 学生从其他直棱柱中任选一种,得到它的展开图,相互交流。教师指导总结。 (特别是圆柱体展开时,体会怎样展开会得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3) 让学生分组研究观察三棱锥的展开图。

归纳:从刚才的实践过程中,大家可能已经感受到,同一个几何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

(4)你能想象出下面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什么多面体?动手做做看。

提问:通过实践,说说以上平面图形叠成什么多面体?

上面的图〈1〉及图〈3〉可以折叠成正三棱锥,所以它们都是正三棱锥的表面展开图。图〈2〉不可以折叠成正三棱锥,所以它不是正三棱锥的表面展开图。

归纳:一些平面图形也可以围成立体图形。

(5)提问:是所有的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吗?

老师引导得出: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3.小结

(1)一些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沿着它们的一些棱将它剪开,可以把多面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体现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

(2)对于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

4.作业设计

(1)课本第124页习题4.1第5题

(2)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11、12、14题

§ 4.1.2 点、线、面、体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

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三、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

[问题1]

(1)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

(2)①你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

(3)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

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1)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两种,平面和曲面.

(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的也有曲的.

(3)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教师对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完善.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的举出例子,并把课前准备的挂图和物品等展示出来和学生交流.

[问题2](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

(1)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

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点动成线”的结论.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如:蚂蚁搬家;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留下的一排长长的足迹……

(2)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档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①教师让学生拿笔或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上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结论.

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动手实践,回答问题.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

③学生经讨论、交流后举例.如: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利用竹条编织的凉席,用扫帚扫地、用刷子刷油、钟表盘上分针时针的运动……

(3)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④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吗?

教师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在观察、猜测、想象之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再通过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面动成体”的结论.

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例子.如把三角尺绕其一边旋转形成几何体、一摞壹元硬币……

[问题3]

(1)为什么在中国地图上,北京只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几乎占了整个版面?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纠正.

(2)观察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观点.

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小结.

本节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又进一步抽象出体、面、线、点等基本元素,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又由这些基本元素

得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3.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能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及实物模型.

§ 4.2 直线、射线、线段(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

2、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

3、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4、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2、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性质的研究,体会它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运用对比法、归纳法总结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难点:直线性质的发现,理解及应用及不同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点、线、面、体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从运动的观点来看,可以说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因此对几何图形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按点、线、面、体的顺序展开。

(2)点是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置的。点无大小之分。如何表一个点呢?

图形语言文字语言

二、探究新知:

(1)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过哪些线?

直线、射线、线段

(2)生活中有哪些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形象,试举例说明?

(3)请分别画出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学生画图,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给出规范的表示方法.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射线时,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4)如何表示一条直线、射线、线段?

图形语言文字语言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直线、射线、线段都有两种表示方法.)

三、讨论交流:

(1)你能结合自已所画图形寻找出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吗?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吗?

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3)从一条直线上如何得到射线和线段? 归纳: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4、动手做一做:

(1)过一点可画出多少条直线?

让学生动手画,结合图形描述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2)过两点可画出多少条直线?

(3)在墙上过定一个板条,你认为至少要几颗钉子? 引导学生得出直线的性质定理: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这个基本事实。如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脚的位置分别插一根木桩,然后拉直一条直的参照线。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引申:过三点可以画出几条直线?

引导学生按三个点的相互位置分类讨论。 5、课堂练习:

按下列语句分别画也相应的图: (1)直线EF 经过点C ; (2)点A 在直线m 外;

(3)经过点O 的三条线段a 、b 、c ; (4)线段AB 、CD 相交于点B. 6、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结合具体的图形,突出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化)

思考:1.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它们能组成多少条线段?四个点呢?试想有n 个点,则能组成多少条线段?

2.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2部分,2条直线最多把平面分成4部分,那么3条直线把平面最多分成几个部分?4条呢?n 条呢?

7、作业设计

课本132页习题4.2第2、3、4题。 选做134页习题4.2第11题。

A

A A

B B

§ 4.2 直线、射线、线段(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3.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4.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线段大小比较,学习线段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定义,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通过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用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线段大小的比较,线段的性质

教学难点:线段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如何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有两种方法:

(1)如图,作射线AC,在射线AC上截取AB=a.(教师边说边示范尺规作图)

A B C

(2)先量出线段a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

三、比较线段的大小

(1)怎样比较两位同字的身高?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实践、交流.教师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共同总结出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

(2)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已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规纳总结.指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有两种方法.

①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来比较;

②叠合法:把其中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作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

给出线段大小的数量表示方法.

(3)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加以指导.

四、等分线段

1.让学生将一条绳子对折,使绳子的端点重合,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交流.

2.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

A

(1)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理解给出线段中点的三种表示方法(由形到数)

AM =BM ; AM =BM =AB 2

1

; AB =2AM =2BM .

(2)结合图形若给出相应数量关系也可得到的中点.(由数到形) 3.什么是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教师边画图,边给出表示方法.

线段的中点只有一个,三等分点有两个,四等分点有三个... 五、两点的距离

问题:(1)教科书第130页思考中的问题.

教师引导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你能举出这条性质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吗? (3)什么是两点的距离?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注意:两点的距离不是线段,而是线段的长度. 六、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已总结,不全面的由其它学生补充完整 七、作业设计

课本133页习题4.2第5、7、8题.

134页习题4.2第9、10题。

§ 4.2 直线、射线、线段 (三)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2.加强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

3.会运用线段中点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概念,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线段大小的比较,线段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及应用及不同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活动1.如图:已知点A、B、C、D,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画直线AB,AD

(2)画射线AC,CB

(3)连结CD,BD

活动2 如图1-1,A,B,C,D为直线l上的四个点.

问:(1)图中以C为端点的射线有几条?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

(2)图中共有几条射线?能够用所给出的字母表示的有几条?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

(3)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

活动3 画图说明以下问题:

(1)过三点可以画一条直线吗?

(2)有A、B、C三点,过其中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直线?

(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一共有几个交点?

活动4.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EF经过点D,点C在不在直线EF上;

(2)线段AB、CD相交于点B.

(3)P是直线a外一点,过点P有一条线段b与直线a不相交.

(4) P是直线a外一点,过点P有一条直线b与直线a不相交.

4.两条不同的直线,要么有一个公共点,要么没有公共点,不能有两个公共点.

这是为什么?画图说明.

活动5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M是AC中点,N是CB中点

(1)AC = 2cm,BC = 3cm,求MN的长?

(2)AM = 1cm,BC = 3cm,求AB的长?

(3)AB = 5cm,MC = 1cm,则NB的长?

探究:

(1)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任一点,M是AC中点,N是CB中点,且+=,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写出你的结论,请说明理由,并用一cm

AC BC a

句简洁的话来描述你发现的结论.

(2)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cm

-=,M是AC中点,

AC BC b

N是CB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参考练习:

一、填空:

1.一条直线有个端点,一条射线有个端点,一条线段有个端点.

2.如图 A、B、C分别是直线上的三点,要有两个大写字母表示这条直线,可以分别表示为

3.如图,E、F是线段BD上两点,图中共有

条线段,它们分别是

4.如图,点A 在直线m 上,也可以说直线m 经过点A.点B 、C 在直线外,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

B.射线比直线短

C.线段有两个端点

D.射线的端点不包括在射线内 2.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直线AB 和直线BA 表示同一条直线 B.射线AB 和射线BA 表示同一条射线 C.线段AB 和线段BA 表示同一条线段 D.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

3.如图,PQ 为直线,MN 为线段,OH 为射线,则图中两线段相交的是( )

4.如图,直线AC 和BD 相交于点O ,下面语句正确的是( )

A.射线OA 与射线OC 是同一条射线

B.射线OA 与射线OB 是同一条射线

C.射线BO 与射线BD 是同一条射线

D.射线BD 与射线OD 是同一条射线1.

5.如图,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B

A

O

A .直线A

B 与直线BA 是同一条直线 B .射线OA 与射线OB 是同一条射线

C .射线OA 与射线AB 是同一条射线

D .线段AB 与线段BA 是同一条

线段

A

B

C

m

· ·

三、计算题:

1.已知线段AB ,延长AB 到C ,使AB = 3BC ,D 是AC 中点,DC = 2cm ,求AB 的长

2.把线段AB 延长到C ,使BC = 2AB ,再延长BA 到D ,使AD = 3AB ,求DC 与AB 的关系,DC 与BC ,BD 与AB ,BD 与BC 的关系.

3.有一个底面半径为5cm 的圆柱形储油器,油中浸有铁球,若从中捞出质量为546πg 的铁球,问液面下降多少?(13cm 的铁的质量为7.8g)

(1)数轴上A,B 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5,1,那么线段AB 的长是 个单位长度,线段AB 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

(2)已知线段AC 和BC 在一条直线上,如果AC =5.6 cm,BC=2.4 cm,求线段AC 和BC 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 4.3.1 角(一)

教学目标

1.角的定义和相关概念,用运动的观点理解角、直角、平角、周角,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能进行度与度分秒之间的转化,能够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角的准确度量及度、分、秒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赏画面(找挂图)和实物,请在画面中的共同点――――角.

(二)探求新知: 1、请举出生活中角的实例.

2、归纳、总结角的概念: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提醒:平时画角时,只能将边画成两条线段,即用角

的一部分来研究角.

3、小学曾接触到角,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角是如何来表示的?角的大小用什么表示呢?用什么工具去度量呢?它的单位是什么呢?

4、结合图形讲解角的表示方法(四种方法)

O B

A

O

B

A

O

O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AOB ; (2)用数字:∠1,∠2;

(3)用希腊字母:∠α,∠β;

(4)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顶点的字母∠O .

5. 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是如何构成角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设计:观测钟表,发现角是由线旋转而成的,从而可以从运动的观点定义角.

角的第二定义:

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说明角的始边、终边、角的内部、角的外部、直角、平角、周角等概念,进而得到两种特殊的角:平角和周角.

平角:当射线OB 绕O 点旋转,当终止位置OA 与起始位置OB 在一条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周角:当射线OB 绕O 点旋转,当终止位置OA 与起始位置OB 重合时,形成周角.

终边

始边

O

A

O

平角 周角 6、角的度量

(1)我们常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把一个周角分成360份,一份就是1°,把1°分成60份,一份就是1′,把1′分成60份,一份就是1″,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就是角度制,从角度制不难发现,角的度数在进行运算时,是60进制的.

(2)填空:

1周角= 0 1平角= 0 10= ′ 1′= ″ (三)实践与应用

例 1 如右图:在∠AOB 的内部有两条射线OC ,OD ,请问图中有几个角?(小于平角的角)

例 2 如图: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角:

(1)∠а表示为 (2)∠FCG 表示为

(3)∠r 表示为 (4)∠1表示为 (5

)∠BDE 表示为

例 3 (1)把3.620化为度、分、秒.(2)把50023′45″化成度.

例4 一天24小时中,时钟的时针和分针共组成多少次平角?多少次周角?

(四)小结与收获

1.角的两种定义、

2.四种表示方法;

3.度分秒的转化、角度制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7题。

§ 4.3.1 角(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的度数.

(2)会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0、300、450、600、750、900、1050、1200、……等特殊角.

(3)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4)掌握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计算能力.

(2)讨论、研究、探索、归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和角的计算.

难点: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探求,解决如下问题

1、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测量一个已知的度数;画出个已知其度数的角)

2、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3、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4、如问进行角度的有关运算.

(二)例题讲解

例 1 计算

(1)1800 -(78036′- 25027′)

(2)18015′×6

(3)13010′÷4

例 2

(1)若时针由2点30分起到2点55分,问时针、分针各转过多少度数?

(2)钟表上2时15分,时针与分针所成角小于900的角的度数是多少?

例 3 已知∠M,如图,画∠AOB,使∠AOB的度数等于∠M的度数.

例 4 如图∠1:∠2:∠3=1:2:3,∠4=600,试

求∠1、∠2、∠3的度数.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填空题:

1、计算并填空:

(1)23045′+ 24026′=

(2)55012′- 16037′=

(3)5024′× 3=

(4)25030′÷3=

2、已知∠а=27055′45″,那么3∠а= .

1/3∠а= .

3、由2点整到3点30分,时钟的时针转了度.

选择题:

1、如果∠а=2∠β,∠r=2∠а,则正确的是()

A、∠β=∠r

B、∠β=1/4∠r

C、∠β=4∠r

D、∠r=1/4∠β

2、若∠1=75024′,∠2=75.30,∠3=75012′,则()

A、∠1=∠2

B、∠2=∠3

C、∠1=∠3

D、以上都不对

3、8点30分,这一时刻,时针与分针的度数是()

A、700

B、750

C、800

D、250

解答题:

1、在1点和2点之间,时钟的时针与分针在什么时刻成900角

2、用一副三角板画图,画一个角使这个角等于1350

3.三个角的和为140度,第二个角为第一个角的3倍,第一个角比第一,第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 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 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3)观察其他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柱,球,圆等图

形. (4)引导学生得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 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比如长方体,长方形,圆柱,线段,点,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有些几何体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立方体等. 有些几何图形和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线段,角,长方形,圆等. 3. 实践探究. (1) 引导学生观察帐篷,,金字塔的图片,从面抽象出棱柱,棱锥. (2)你能说说圆柱与棱柱,圆锥与棱锥的区别吗? (3)你能再举一些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实例吗? (4)下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4.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作业设计 课本第123页习题4.1第1、2题;

七年级数学上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五)达标检测:见学案 (六)总结提高: 1.我学会了 2.我还有什么不懂 三、布置作业:见学案 课题4.1.1几何图形(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 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教学重点】 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形 一、导入课题 多媒体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呢? 二、挑战知识 (一)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117页探究前内容。独立完成“探究” (二)合作交流 1.交流自主学习中的“探究” 2.解答下列各题 ⑴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下图中的正方体与圆柱,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请画出来。 ⑵画一画: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下列立体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 画。 (1)(2)(3) ⑶如图是由七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堆成的物体,从上面看这个物体的图是()

A.B.C.D. ⑷如图一个水管接头,下面哪一个是它从左面看的平面图() A B C D ⑸如图是由六块积木搭成,这几块积木都是相同的正方体, 请你画出这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 第5题图 ⑹指出图中右面的三个图形,分别是左面这个立体图形的哪个视图。 ()()()(三)展示点评: (四)拓展质疑: 1.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正视图,又叫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侧视图,依观看方向不同,有左视图、右视图。通常将正视图、俯视图与左视图称作一个物体的三视图。 2.讲评“合作交流”中的问题⑴⑶⑸⑹ (五)达标检测:见学案 (六)总结提高: 1.我学会了 2.我还有什么不懂 三、布置作业:121页4题 课题4.1.1几何图形(3) 【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方法。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人教版】七上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几何图形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3课时) 第1课时认识几何体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 2.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 3.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重点 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 难点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活动2:探究新知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 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 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 4.1-5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活动3: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活动4:布置作业 习题 4.1第1,2,3,8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正式用)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 2012—2013学年度 教师:蔡弘 哈密市第五中学

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 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 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2)、有理数的分类: (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 (4)、数轴:(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的哪些方法 (6)、有理数的乘方: 掌握(1)a n(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 a n的值大于0? (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 和取相同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④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用符号表述: )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③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 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 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 积为正; ④几个有理数相乘, 若其中有一个为零, 积就为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法则一:两个有理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除; 法则二: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有理数的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6)、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 再算乘除, 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 则先算括号内, 再算括号外. (7)、运算律:①加法的交换律;②加法的结合律;③乘法的交换律;④乘法的结合律; ⑤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注:除法没有分配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问题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 场,得17 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 2 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 场,平了y 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略)(见教科书) 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

x十y=7 ① 3x+y=17 ②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 x+y = 7 ① 3x+y=17 ② 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 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 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 5 场,平了 2 场,即x=5, y = 2 这里的x = 5,与y=2既满足方程①即5十2 = 7 又满足方程②,即3X 5十2= 17 我们就说x= 5 与y= 2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25 页问题2。 2.补充练习。 四、小结 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 五、作业教科书第26 页习题7.1 全部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学设计》精品优秀打印版教案

最新精品 部编版人教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优 秀 教 学 设 计 (全章完整版)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第1课时几何图形与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之夜)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二、找一找,议一议 思考P115图4.1-3,并出示实物(如茶叶盒、地球仪、字典及魔方)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归纳: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三、立体图形的分类 分类标准不同,得到不同的分类: 四、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1.学生阅读课本P117,图4.1-6及以上相关内容,理解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意义和用途. 2.练习:课本P121第4题. 3.小结: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方法. 4.小组合作探究P117图4.1-7. 问题:(1)从正面看,有几层?每一层分别有几个正方形? (2)从上面看,有几个正方形,这些正方形是怎样排列的? (3)从左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正方形? (4)画出从三个不同方向看该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5.能力提升练习: (1)由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 画出从左面看该几何体得到的平面图形. (2)由相同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 搭成这个几何体最多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少呢?

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

目录 1.1正数和负数 (3) 1.2.1有理数 (9) 1.2.3 相反数 (21) 第1课时绝对值 (23) 第2课时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27) 1.3.1有理数的加法 (32) 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2) 1.3.1有理数的加法 (36) 第2课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及运用 (36) 1.3.2有理数的减法 (41) 第1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41) 1.3.2 有理数的减法 (44) 第2课时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44) 1.4.1有理数的乘法 (47)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47) 1.4.1 有理数的乘法 (50) 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运用 (50) 1.4.2 有理数的除法 (53) 第1课时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53) 1.4.2 有理数的除法 (56) 第4课时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56) 1.5.1 乘方 (58) 第1课时乘方 (58) 1.5.1 乘方 (62) 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62) 1.5.2科学记数法 (64) 1.5.3近似数 (67) 2.1整式 (70) 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70) 2.1 整式 (72) 第2课时单项式 (72) 2.1 整式 (75) 第3课时多项式 (75) 2.2整式的加减 (78) 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 (78) 2.2 整式的加减 (81) 第2课时去括号 (81) 2.2 整式的加减 (85) 第3课时整式的加减 (85) 3.1从算式到方程 (87)

3.1.1一元一次方程 (87) 3.1.2 等式的性质 (92)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95) 第1课时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95)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98) 第2课时用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98)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101) ——去括号与去分母 (101) 第1课时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101)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104) ——去括号与去分母 (104) 第2课时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104)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07) 第1课时产品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 (107)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10) 第2课时销售中的盈亏 (110)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13) 第3课时球赛积分表问题 (113)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16) 第4课时电话计费问题 (116)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19) 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19)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21) 第2课时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 (121) 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121) 4.1.2 点、线、面、体 (125) 4.2直线、射线、线段 (127) 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 (127) 4.2 直线、射线、线段 (129) 第2课时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129) 4.3.1角 (132)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137) 4.3.3余角和补角 (139)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教案.doc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7.1.1有序数对 德育目标: 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8条: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105班学生学习基础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很差,学习方法不恰当。能称得上好一点的学生几乎不到十分之一,学困生面积很大,加之大部分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整天无所事事,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大部分学生有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动笔写作业,更谈不上认真复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Array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新课讲授 1、由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引入: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 数”准确入座。

(2)根据下面这个教室的平面图你能确定某同学的坐位吗?对于下面这个根据教师平面 图写的通知,你明白它的意思吗?“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2,4),(4,2),(3,3),(5,6)。”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思考: (1)怎样确定教室里坐位的位置? (2)排数和列数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吗?(2,4)和(4,2)在同一位置。 (3)假设我们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你在图书6 1-1上标出被邀请参加讨论的同学的座位。 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1)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2)排数和列数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2,4)和(4,2)表示不同的位置,若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则(2,4)表示第2列第4排,而(4,2)则表示第4列第2排。因而这一对数是有顺序的。 (3)让学生到黑板贴出的表格上指出讨论同学的位置。 2、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3、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知识点一: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正数就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的除0外的所有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的数。 说明: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2、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正)号,有时“+”(正)号省 略不写。 【例】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0.5,+27,0,-3.14,160,-5 31. 知识点二:用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相反意义的量的正负性是相对的,且是可以互换的。 【例】如果向北走85米记作+85米,那么向南走70米记作 。 知识规律小结: 1、区分正负数要根据正负数的概念,也可以根据符号区别,如果一个数的符号为“-”,则该数为负数;如果一个数的符号为“+”或没有符号,则该数为正数。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非正数:负数和零。 4、非负数:正数和零。 拓展:向东走-6米实际上就是向 走 米。 易错:零的意义是什么?(零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不仅仅表示没有,也表示实际意义。如收支0元,表示收入与支出平衡。

正数集 正整数集 非负数集 负分数集 A §1.2 有理数 第一课时 有理数 数轴 知识点一: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说明:1、有时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 2、因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所以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3、因为圆周率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成分数,所以圆周率π不是有理数。 4、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所以在整数和分数中不要忘记都有负数。 5、奇数和偶数也扩展到了负数。 知识点二:有理数的分类 按整数、分数分类: 按正负性分类: 说明:1、正整数和零,即自然数,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零称为非正整数。 2、前者是按除法的性质分类,后者是按减法的性质分类。 知识点三:数集的概念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 说明:1、数集可以用大括号表示,也可以用圆圈表示。 2、一个数集内不能有两个一样的数。 3、一个数集内有无限多时,要用“…”号。 4、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有理数集;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整数集;所有正数组成的数集叫正数集;所有正整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自然数集,也叫非负整数集。 【例1】把-31,6,-6.5,0,-127,3 13,-7.210,0.03·1·,-43,-5%填入相应的数集内。 【例2】在有理数中,是整数而不是正数的数是 , 是负数而不是分数的数是 。

《几何图形初步》复习参考教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框图

二、具体知识点梳理 (一)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1、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主视图 -------- 从正面看 2、几何体的三视图左视图--------从左边看 俯视图 -------- 从上面看 (1)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1)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现图形不一样的。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直线、射线、线段 1、基本概念 直线射线线段图形 端点个数无一个两个 表示法 直线 a 射线 AB 线段 a 直线 AB(BA )线段 AB (BA ) 作法叙述作直线 AB ;作射线 AB 作线段 a;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教学计划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计划 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从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物体开始,主要介绍了多姿多彩以及最基本的图形----点、线、角等,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角的画法,角的比较和补角、余角等内容,本章出现的最基本的几何概念是使我们认识复杂图形的基础,由实物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或由几何图形想出实物形状,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几何图形; 2、直线、射线、线段、3、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对比,概括出几何研究的对象 2.在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在复习小学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建立几何图形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会辨识几何体。教学难点: 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体的概念 教具学具: 实物模型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实物展示 课时安排: 4.1 几何图形-------------------------------------约4课时4.2直线、射线、线段------------------------------约3课时4.3角--------------------------------------------约5课时4.4课题学习--------------------------------------约2课时小结----------------------------------------------约2课时

几何图形初步导学案教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课题 4.1.1认识几何图形(1)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8页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1)纸盒 (1)长方体 (2)长方形 (3)正方形 (4)线段 点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七章教案

7.1.1有序数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经历感受生活中有序数对应用的实例,体会有序数对的作用。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4、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5、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1、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orderedpair),记作(a,b)。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2、如图,点A表示3街与5大道的十字路口,点B表示5街与3大道的十字路口,如果用(3,5)(4,5)→(5,5)→(5,4)→(5,3)表示由A到B的一条路径,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由A到B的其他几条路径吗? 6大道 5大道 A 4大道 3大道 B 2大道 1大道1街2街3街4街5街6街 分析:图中确定点用前一个数表示大街,后一个数表示大道。 解:其他的路径可以是: (3,5)→(4,5)→(4,4)→(5,4)→(5,3); (3,5)→(4,5)→(4,4)→(4,3)→(5,3); (3,5)→(3,4)→(4,4)→(5,4)→(5,3); (3,5)→(3,4)→(4,4)→(4,3)→(5,3); (3,5)→(3,4)→(3,3)→(4,3)→(5,3); 3.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4.教材练习 三.方法归类 1、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小结与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小结与复习教案北师大版教学设计思路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总结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本章所学知识作一次系统整理,系统地把握全章的知识要点。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 发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整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与操作相结合的回顾与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本章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课的复习,既体会知识内在普遍联系的严谨美,又领会了应用的广泛美及创造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本章的所有重点内容。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本章所学的知识点,写出本章的知识框图。

(一)本章知识结构图 (二)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1.本章主要内容有哪些?通过学习本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2.三角形是我们认识许多其他图形的基础,对这一点你能结合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加以说明吗? 3.你能画出一些用多边形镶嵌的图案吗? 可通过以下问题,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除了三角形的边以外,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还有哪些? (4)能举出一些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实际例子吗? (5)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怎样的关系?能由三个内角的关系得出这个结论吗? 让学生回顾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以及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体会三角形的基础作用,并通过“课题学习镶嵌”体会多边形内角和的应用。 (三)典型例题 1.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6,则第三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若第三边长为奇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若第三边长为偶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 2.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6边形外角和的2倍,则n=______。 3.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__。 4.小明家刚购买了一套新房,准备用地板砖铺新居地面,要求地板砖都是正多边形,每块地板砖的各边长都相等,各个角也相等,某家装饰市场有如下五种型号的地板砖,它们每个角的度数分别是60°、90°、108°、120°、135°,这些地板砖哪些适用?那些不使用?说说你的理由。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几何是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学科.本章我们将学习几何的一些基本知识.本章是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图形.点、线、面、体要在本章中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归纳出来,直线、线段、射线、角及有关的概念将在本章中得到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被广泛应用于后续的教学中.本章的教学属于初中几何图形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影响深远. 本章研究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点、线、面、体既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本身又是基本的几何图形,而直线、射线、线段是研究数轴、函数图象的基础.本章中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几何变换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开始学习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为学习相关的内容打好基础. 【本章重点】

1.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 2.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和一些性质. 3.掌握角的比较、度量,能判断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并能正确地加以运用. 【本章难点】 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知识. 2.角的有关计算. 3.图形的表示和作图,对几何语言的学习、运用.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类比思想.在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类比的方法.例如,类比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中点研究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等.类比的方法即引导我们发现问题,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体会转化思想.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由陌生向熟悉转化,由复杂向简单转化,转化思想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由平面图折叠成立体图形,都是转化思想的应用. 3.体会方程思想.在求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度数问题时,通常把线段的长度或角的度数设为未知数,并根据所求的线段或角与其他线段或角之间的关系列方程求解.用方程来表示出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几何计算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4.1几何图形3课时 4.2直线、射线、线段2课时 4.3角3课时 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1课时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人教版)

20XX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人教版) 教案 第一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第1时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 ℃和零

下℃,买进90张桌与卖出80张桌,汽车向东行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 读作负)号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 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前”与“后”、“高于”与【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 “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 g,记作+002 g,那么-003 g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课题 4.1.1认识几何图形(1) 课型:新课 学时:1学时 主备人: 审阅人: 一.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二预习热身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三.活动探究 活动1.(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1)长方体(2)长方形 (3)正方形 (4)线段点

我们见过的长方形、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活动2. 思考第115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5页图4.1-4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活动3. 平面图形的概念 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思考:课本116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 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教案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第七章 三 角 形 7.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 2、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三角形3 三条边之间的关系5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 1 2、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问题: ⑴、你能从图中找出3个不同的三角形吗?并把它们画下来 (设计思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培养数学思想) ⑵、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设计思路 :回顾已有知识:边、角、顶点,同时也为引入概念作铺垫) 3、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根据上面所找出的特点,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三角形的表示:以学生在寻找屋顶框架图中的三角形时出现“所指三角形 不能明确区分”这一现象引入问题:有什么方法能明确区分三角形( 让学生思考、交流)可得: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来表示在学生回忆角与平行线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得:“三角形”的符号表示“△”最终得:上图三角形可表示为:△ABC 5、练习: ⑴、你能表示刚才所找出的三角形吗? ⑵、图中以AB 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 有无好的寻找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 ⑶、图中以A 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 思考有无好的寻找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 6、想一想:小明在纸上画了四点,如果把这些点彼此用线段连结,连成一个图形,则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并把它们一一表示出来。(先让学生试一试,并让学生把产生不同结果的图形在黑板画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有无其它情况,共有多少种情况,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思考方法) 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活动:用长度分别为4cm 、5cm 、6cm 、10cm 的四根木棒,用其中三根首尾相连搭三角形,你能搭成几个三角形?(先让学生任意搭,并把产生能搭与不能搭情况写在黑板,让学生讨论:还有 其它情况吗,为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思想。在讨论了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引出“为什么四种情况中,只有其中两种能搭而另两种不能搭,你有何发现?”这一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可得: “三根中的较短两根之和大于最长一根就能搭成三角形”这一结论。 2、判断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木棒的长度,用它们首尾相连能搭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⑴、3、4、5 ⑵、5、5、9 ⑶、8、7、15 ⑷、6、13、9 3、你的想法对吗 ⑴、小方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 、8cm 的游戏棒,他想再找一根,使这三根游戏棒首尾相连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小方想到了下列长度的游戏棒:2cm 、 4cm 、 8cm 、13cm ,他的想法对吗? ⑵、你能帮小方再想出一些与上面长度不同的第三根游戏棒吗( 长度为正整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