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方法确认步骤

方法确认步骤

方法确认步骤
方法确认步骤

注:浓度点不少于6个,含空白

1.2方法检出限、测定下限测定数据

①空白试验中检测出目标物质

按照样品分析的全部步骤,重复n(n≥7)次空白试验,将各测定结果换算为样品中的浓度,计算n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按公式(1)计算方法检出限

MDL=t(n-1,0.99)×S (1)

式中MDL-方法检出限;

n-样品的平行测定次数;

t-自由度为n-1,置信度为99%的t分布(单侧);

按照样品分析的全部步骤,对浓度或含量为估计方法检出限2~5倍的样品进行n(n≥7)次

1.3精密度测试数据

通过分析标准物质,由所得结果了解分析的精密度,完成3个不同浓度水平的浓度点的(0.1C、0.5C、0.9C、C为校准曲线浓度最高点)测定,每种样品平行测定6次,记录测试结果并按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等参数。

.

1.4方法准确度测试数据

通过分析标准物质,由所得结果了解分析的准确度,完成3个不同浓度水平的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的测定,每种样品平行测定6次,记录测试结果并按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

1.5加标测试数据

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加标量为样品含量的0.5~2倍,但加标后的总浓度应不超过方法的测定上限浓度值)。记录测试结果并计算回收率、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等参数。加标水样类型要覆盖方法适用范围内的所有水样,每个重复6次。并且有前处

检验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

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 l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有效控制制定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活动中检测方法的选用,以及检测方法的变更和偏离。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授权与客户签立检测合同或协议,批准检测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维护本程的有效性。 3.2 检测室负责人的职责 提出本检测部门的执行标准,制定本部门检测活动的检测程序及抽样、检测的职责和活动以及不确定度分析。 3.3 资料管理员的职责 负责对标准、规程及其他技术规范等有效性确认,建立检测标准管理档案。 4 工作程序 4.1 检测方法的选择 4.1.1 为减少检测风险,本检测中心的检测依据首选以下正式颁布的标准。其中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对新旧标准处于过渡期间并均可采用的,优先选择新版标准。 4.1.1.1 国际标用; 4.1.1.2 国家标准; 4.1.1.3 行业标准或政府发布的技术规范; 4.1.1.4 地方标准; 4.1.1.5 企业标用; 4.1.1.6 知名技术组织或科学书籍与期刊公布的方法: 4.1.1.7 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4.1.1.8 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 4.1.2 当老标准己经过期作废时,以上标准应当保证是现行有效的。为此资料管理员首先应当负责检索和收集、查新最新标准及其他技术规范,并按《文件控制程序》保持检测人员所用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其次是每月向检测部门提供中文核心期刊题录,供检测人员参考。当使用外部企业标准检测时,要防止导致可能发生的所有权侵权问题。 4.1.3 当所用标准存在理解、操作等困难对,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各个检测室负责人编写检测作业指导书,以保证对标准实施的一致性。检测作业指导书应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并应经过编制人、审核人和批准人的书面审批手续和保持该文件的

生产企业过程能力确认细则

1目的 对影响过程产品质量的因素,规定其确认对象、内容、方法和再确认时机,以确保过程能力满足要求。 2适用范围 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烧结配料、炼铁高炉熔炼、炼钢转炉熔炼、炼钢连铸和轧钢加热过程为需确认的过程。 3 工艺参数鉴定 3.1鉴定依据 3.1.1主要工艺参数: a)烧结工区提供烧结配料的配比、烧结矿TFe、SiO2等主要工艺参数,工艺文件的有效性,操作规程有效性。 b)炼铁厂提供高炉冶炼的热风温度、热风压力和出铁温度等主要工艺参数,工艺文件的有效性,操作规程有效性。 c)炼钢厂提供转炉熔炼装入量、出钢温度、出钢时间、吹氩时间、钢包温度等主要工艺参数,工艺文件的有效性,操作规程有效性。 e)炼钢厂提供连铸大包温度、中包温度、拉速、一冷水、二次冷水等主要工艺参数,工艺文件的有效性,操作规程有效性。 f)轧钢厂提供钢坯加热温度、汽化系统压力等主要参数,工艺文件的有效性,操作规程有效性。 3.1.2工艺参数试验方法 在人、机、料、法、环等条件稳定的情况下,抽样分析同一设备连续生产同一品质20批次以上产品,计算该设备加工该产品过程能力指数,判断是否满足规定工序合格品率的要求; 1)对所有性能指标逐个计算Cpm值(过程能力指数) 计算X平和M,如X平≠M,要调整X平使其与M重合。 计算Cph和Cpl(单向公差)。

Cph=(TH-X平)/3s Cpl=(X平-TL)/3s Cpm=技术要求/过程能力=(TH-TL)/6σ≈(TH-TL)/6s s={Σ(Xi-X平)2/(n-1)}1/2 其中:X平:表示样本均值。X平=Σxi/n M: 表示技术要求中值。M=(TH-TL)/2 TH:表示公差上限。 TL:表示公差下限 S: 表示样本标准差 2)判断每个质量指标Cpm所对应的合格品率是否满足计划指标下达的工序合格品率。 如Cpm所对应的合格品率大于等于计划指标下达的工序合格品率,则工艺能力满足生产要求。 如Cpm所对应的合格品率小于计划指标下达的工序合格品率,则认为工艺能力不足,要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Cpm值使其满足要求。3.2鉴定方法 由生产部负责,生产单位配合: a)查看是否有工艺文件,工艺文件是否完整并评审、批准; b)现场抽查工艺参数的执行情况,证实实际控制与文件规定的符合性和可操作性; c)查看岗位操作人员是否熟悉工艺文件; d)按本细则3.1.2条工艺试验方法出据工艺参数试验报告,证实产品过程能力指数,满足规定工序的合格品率; e)生产部填写《工艺参数鉴定记录》(附件1) 4设备能力认可 4.1 设备能力认可依据 4.1.1需进行设备能力确认的监视测量设备和确认要求

灭菌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灭菌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环氧乙烷灭菌过程进行管理,确保灭菌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灭菌效果满足产品规定要求。 2 范围 ) 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的质量控制。 3 职责 技术开发部负责制定环氧乙烷灭菌的工艺文件、工艺守则,确定灭菌参数。 部负责灭菌后产品的全性能检验。 负责从事环氧乙烷灭菌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 生产部负责环氧乙烷灭菌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生产部负责环氧乙烷灭菌工艺验证的实施,以及产品的灭菌工作。 4 工作程序 设备的安装与验收 新购置环氧乙烷设备的安装、验收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保养、维修,设备的报废均应按照本公司制定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执行。 ' 新购置的设备生产部配合技术开发部制定设备验证/确认方案。内容至少应包括:验证/确认项目、验证/确认方法、技术和质量要求、验证/确认地点、验证/确认时间、验证/确认人员等。验证可以与所购设备的生产厂家共同完成,设备性能应满足GB 18279-2000《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中的有关指标要求。 验证/确认工作完成后,验证主要责任人应出具“验证/确认报告”,对验证的内容进行评价。出具的确认报告由总经理签名批准后,综合办公室保存归档。 仪表的校准和维护 质量保证部负责按《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的要求对环氧乙烷设备上的控制指示、压力仪器,温湿仪表,记录仪器的管理。生产部负责环氧乙烷设备的日常维护,确保仪器仪表在校准有效期内使用。在设备安装验证和运行验证完成后,还需对设备的物理性能进行验证,确认设备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工艺验证。

· 环境条件的确认 灭菌区域内必须达到防爆要求,应安装防爆排风扇。灭菌车间远离明火至少30米以上,并离开办公区及其他生产区。环氧乙烷气体储存钢瓶应固定支撑,房间内应阴凉,通风良好。 环氧乙烷储气罐的储存、灭菌后产品的存放应按《环氧乙烷灭菌管理制度》进行。 灭菌工艺过程的确认 灭菌工艺验证应在设备和工装已验证合格的前提下进行。 @ 环氧乙烷灭菌验证频率: a)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确认; b)当产品包装或工艺有显著改变时应进行相关项目的验证; c)验证方法和依据按照GB 18279-2000《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进行。 技术开发部负责编制《环氧乙烷灭菌工艺验证方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验证方案内容应包括,~ a)人员组成:从事灭菌的操作人员、设备管理及计量器具的管理人员、微生物检验人员均应具有相应的资质,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有设备操作上岗证。 b)产品灭菌的适用性:灭菌前应根据环氧乙烷灭菌的特性分析产品对环氧乙烷灭菌的适用性。 c)产品包装:应证明或确认产品包装在环氧乙烷灭菌后其耐压性、阻菌性、封口强度及印刷等能够达到包装设计的预期要求。 d)生物指示物:生物指示物的选用应能满足GB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生物指示物第2部分: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物》标准要求。 e)环氧乙烷灭菌剂:灭菌用环氧乙烷气体应符合GB 13098-1991《工业环氧乙烷》标准要求,供方应提供符合GB 13098-1991《工业环氧乙烷》标准要求的相关资料。 - f)产品初始污染菌:产品在灭菌前必须进行产品的初始污染菌检测,并确定产品从包装完毕至灭菌循环开始前的最长滞留时间。 灭菌过程的工艺确认 工艺参数的设定,根据相关资料和分析预设定各工艺参数,并进行试运行。 确定负载的装载模式图,以及生物指示剂的布点图。对产品进行灭菌,利用半周期法进行验证。 微生物性能检测,对生物指示剂的培养和灭菌后的产品进行测试,以确认灭菌的有效性。 》

特殊过程能力确认作业指导书

特殊过程能力确认作业指导书 1.目的 确保分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对生产施工过程中的特殊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使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规定的要求,达到顾客满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成昆铁路米攀段项目部生产所涉及的桥梁工程、路基工程、隧道的生产过程。 3.术语 本指导书所涉及术语采用GB/T 19001-2008、GB50430-2007。 4.职责 本指导书由质安部科组织编制、修订,并实施归口管理,其他个各部门协助实施。 5.措施和方法 5.1特殊过程的特点 5.1.1当生产和服务特工队特殊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或不能经济地加以验证的过程称为特殊过程。如:软基处理、钢筋机械连接、钢筋焊接、预应力张拉压浆等。 5.1.2特殊过程的根本特点是其经生产后可能有未检验和试验出来的内部缺陷,因此难以准确评定其质量。可能产生内部缺陷的原因是采用某种特殊工艺,决定了该过程是特殊过程。 5.2特殊过程的确认:为保证特殊过程具有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要对特殊过程实施确认。 5.2.1工程项目经理部针对项目的特点或检验条件,通过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识别和确认,起确认方法: a)施工中难以或无法验证,只能通过工艺参数的控制来间接实现对质量特性的控制。例如:预应力张拉及压浆工艺,这种过程应视为特殊过程。 b)在施工中形成的缺陷可能在工程使用后才会暴露出来。例如:软基施工等应视为特殊过程。 c)有的特殊过程不宜用后续监测加以验证的施工过程,若要进行检测,则需要检验代价过高或具有破坏性。例如:桩基砼浇筑的检验,这种过程应视为特殊过程。 对于确认的特殊过程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 5.2.2满足特殊过程作业所需材料及机械设备的确认:根据对特殊过程所编制的施工方案所需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加工的半成品要进行确认。确认施工机械的能力、完好状态、原材料及加工半成品的质量和数量是否满足特殊过程作业的需要。 5.2.3对参与特殊过程生产的人员,特别是操作人员要先确认其必要的能力,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或培训,并经专业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合格,授予《资格证》。持证上岗从事特殊操作。如:钢筋焊接工,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或学习,持有相关部门所发的资格证,具备相应的能力,在正式上岗前还必须对其能力进行测试,即上岗前的试焊试验,合格后方能从事焊接操作。 5.2.4对特殊过程必须编制作业指导书或施工方案并要求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所编写的文件要经过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批准。 5.2.5对于特殊过程应进行连续监视和测量并做好记录。

检验程序确认和验证

检验程序确认和验证(2) 测量区间定义?measuring interval ?又称工作区间working interval ?在规定条件下,由具有一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仪器或系统能测出的一组同类量的量值(VIM)。 –注1:在某些领域,也称“测量范围”。 –注2:测量区间下限不应与“检出限”相混淆。 线性、线性范围定义 ?线性:linearity ?指待测标本中能直接按比例关系给出分析物浓度结果的能力。 注1:线性代表整个测量系统的反应。 注2:一个测量系统的线性由不同已知浓度的分析物测定得到。 ?线性范围:linear range ?指测量系统所能覆盖的可接受线性范围,非线性误差小于设定标准。 分析测量范围定义analytical measurement range 患者标本未经任何处理(稀释、浓缩或其他预处理),由测量系统直接测得的可靠结果范围,在此范围内,一系列不同标本分析物测量值与实际浓度呈线性关系。 临床可报告范围定义clinical reportable range 是定量检测项目向临床能报告检测范围,患者标本可经稀释、浓缩或其他预处理。 区别 线性评价-CLSI文件 ?EP6-A,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Procedures,2003 ?EP10-A3,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Clinical Laboratory Measurement Procedures,2006 EP6-A方案和要求 1.设备熟悉阶段 –检验人员应熟悉检测系统的操作、正确的质控和校准、恰当的标本制备。 2.线性评估实验 –实验室验证厂商声明:5~7个浓度*重复2次。 –厂商建立新方法:9~11个浓度*重复2~4次。 –实验室改良已建立的方法:7~9个浓度*重复2~3次。 –时间:最好一天内完成。 EP6-A方案和要求 ?样品准备:可接受的基质 1.病人混合标本:1份标本的分析物浓度应接近可报告范围上限,另1份标本的分析物浓度应接近检出限。 2.用推荐稀释液稀释病人混合标本:标本中分析物浓度应为高浓度,稀释液应按厂商推荐。 3.病人混合标本添加分析物:若没有干扰的话,含分析物的添加物无需高纯物质。 4.病人混合标本用低浓度经处理的材料稀释或经处理的混合材料稀释。 5.商品质控品/校准品/线性材料。 6.病人混合标本用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稀释。 7.不稀释或过度稀释的商品质控品。 8.水溶液。 EP6-A方案和要求 ?实验要求 –测量顺序:应随机。如存在明显携带污染或漂移,选择对后续标本影响最小的顺序进行。 –分析范围:应接近或等于最低和最高厂商声明的性能范围。 EP6-A方案和要求 ?样品制备:足量混合血清。 –X1:低值混合血清。 –X2:3份X1+1份X5。 –X3:2份X1+2份X5。 –X4:1份X1+3份X5。 –X5:高值混合血清。 –更多水平:X4+X1 、X3+X2 、X2+X3 、X1+X4。 EP6-A方案和要求 ?数据处理和分析: 1.初步数据检查 –有无极端明显差异或错误; –X-Y图上有无离群值; –每组数据有无漂移或趋势性变化。

特殊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特殊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特殊过程的确认与控制要求及其工作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航空产品生产中,特殊过程的质量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GJB9001A-2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Q/ 记录控制程序 Q/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Q/ 基础设施管理程序 Q/ 采购控制程序 Q/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Q/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 Q/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 Q/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3 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GJB9001A给出的术语和定义。 4 管理职责 冶金管理部门负责特殊过程的确认及其控制。 检验部门参与特殊过程的确认及其控制工作,并对加工产品或零件(毛坯)检查验收的质量负责。 设备部门负责对特殊过程所用的设备进行最初鉴定和定期检定。 计量部门负责对特殊过程所用的仪器、仪表、量具等进行定期校验。 各生产单位负责做好特殊过程的确认及其控制的具体工作并按要求填写操作记录。 5 工作程序 特殊过程确认控制流程图 为特殊过程。 特殊过程确认的程序 特殊过程经确认后,采用该过程加工的产品方可投入生产,需确认的具体项目、内容和要求按以下程序进行: 按特殊过程的工艺类别,生产单位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或试样(涉及特殊过程关、重特性的关键件、重要件均应选取),申请对工艺过程进行特殊过程确认,经冶金管理部门认可后,工艺员填写“特殊过程确认表”(冶表122,见附录A)。需要时,冶金管理部门可下达特殊过程确认项目的技术通知。生产单位技术负责人组织工艺室、检验室及其

【9A文】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

1目的 为确保满足客户要求和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对本公司开展的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控制。 2范围 适用于检测活动中的方法选择、执行能力的证实和方法的确认。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方法的选用、制定和确认及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技术,以及《受控文件清单》的审核;负责组织检测实施细则、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和批准,并负责对在用检测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3.2收样员负责对客户要求方法的认可或选择。 3.3管理室负责检测标准的追踪确认,并发放《受控文件清单》,及时将检测标准的现时有效性信息通知检测人员;对在用受控技术标准的现时有效性负责。 3.4技术负责人每季度在相关官方网站及各类报刊、书籍、杂志上查询各类相关标准文件的最新修订情况,提出修订建议。 4工作程序 4.1本公司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抽样、样品制备、检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对检测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4.2检测方法的选用 4.2.1当客户指定检测方法时,应采用满足客户要求并且适用于所进行的检测的方法。应优先使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收样员负责检查客户指定方法的适用性、有效性,若客户提供的方法不适用或已过时,收样员应告知客户,共同另选合适的方法,必要时联系检测室或技术负责人确定合适的方法。 4.2.2当客户未指定检测方法时 a)应优先选择以国际、区域或国家、行业标准发布的方法; b)或选择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公布的方法; c)或选择由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d)本公司自行制定或采用的方法如能满足检测的预期用途并经过技术或专家验证,也可以使用。 4.2.3对于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的产品,检测方法按照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方法。 4.2.4所有检测方法的选定均应得到客户的确认,尤其是与客户原提出方法不一致,或客户

过程能力的确认方法分析(doc 13页)

过程能力的确认方法分析(doc 13页)

过程能力的确认方法 ISO9001:2000标准的7.5.2条款规定:“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影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实际上,这里所说的需要实施确认的过程就是特殊过程。由于许多企业对这个条款的规定感到难以实施,笔者谈一些对过程能力实施确认的方法。 一、过程确认与过程能力 7.5.2条款要求对特殊过程实施确认,并明确提出:“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所谓过程能力,就是在受控条件下,保证过程能够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任何过程的运行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系统性影响因素,二是随机性影响因素。 系统性影响因素能使过程产生系统性波动,这类波动的数值较大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我们所不期望的,应该力加避免。所谓使过程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就是要对系统性因素实施有效控制,不允许过程在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下运行。 随机性影响因素能使过程产生随机性波动,这种波动的数值比较小,从微观上说波动没有规律,是很多微弱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类波动无法(或不值得)从技术的角度加以克服,只能利用统计学的规律对其进行研究。大多数随机波动服从统计学的正态分布规律。

综上所述,当过程受控并消除了系统性波动,在随机状态下运行,就可以用随机状态的正态分布规律讨论过程的能力。 在正态分布时,其特征值一般用正态分布的标准差δ表示,过程能力通常用6δ表示,其中“δ”常被视为过程能力的度量单位。 过程能力指数是表示过程能力满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包括产品规格要求和公差要求)的程度。在无偏移的情况下通常记作: C p = T 6δ 式中:C p 为过程能力指数; T为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公差范围; δ为过程特性正态分布的标准差。 二、正态分布下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根据过程质量的客观分布规律与质量标准要求相对关系的不同,正态分布下的过程能力指数计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1.双侧公差,对称分布,中心重合。 这是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公差双侧对称分布,其公差中心M与过程质量特性分布中心μ相重合,无偏移(如图1所示)。其过程能力指数C p为: C p = Tμ -T1 = T 3δ- (-3δ) 6 δ

特殊过程确认控制程序【最新版】

特殊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1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特殊过程的确认与控制要求及其工作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航空产品生产中,特殊过程的质量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GJB9001A-2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Q/1DZG2.3 记录控制程序 Q/1DZG2.7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Q/1DZG2.8 基础设施管理程序

Q/1DZG2.13 采购控制程序 Q/1DZG2.16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Q/1DZG2.18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 Q/1DZG2.22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 Q/1DZG2.23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3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GJB9001A给出的术语和定义。 4管理职责 4.1 冶金管理部门负责特殊过程的确认及其控制。 4.2 检验部门参与特殊过程的确认及其控制工作,并对加工产品或零件(毛坯)检查验收的质量负责。

4.3 设备部门负责对特殊过程所用的设备进行最初鉴定和定期检定。 4.4 计量部门负责对特殊过程所用的仪器、仪表、量具等进行定期校验。 4.5 各生产单位负责做好特殊过程的确认及其控制的具体工作并按要求填写操作记录。5工作程序 特殊过程确认控制流程图 5.1 特殊过程的识别 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橡胶、塑料、涂覆、粘接等专业的工艺过程,均为特殊过程。 5.2 特殊过程确认的程序 特殊过程经确认后,采用该过程加工的产品方可投入生产,需确认的具体项目、内容和要求按以下程序进行:

ISO17025:2017实验室-检测方法选择和验证程序

页次第 52 页共 4页文件名称检测方法选择和验证程序发布日期2019年1月1日 1 目的 对在检测中选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检测方法的适宜性、有效性,从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中心所用检测方法选择和验证的全过程。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进行检测方法的验证,提交方法验证报告。 3.2 检测组组长负责检测方法验证的实施。 3.3 主任负责批准后检测方法的投入使用。 4程序 4.1 开展检测时,应采用满足客户需要并适用的检测方法(优先使用国家标委会、国际、地方发布的方法),针对不同检测项目由检测人员按客户的要求进行选择,技术负责人应确保这些标准、规范为最新有效版本。 4.2 当由于缺乏检验指导书,造成检测人员对标准理解、操作方法、判定的不同而影响检测质量时,部门应依据标准编制检验指导书。如果标准方法已包含了如何进行检测和判定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检测人员完全理解并熟练操作时,不需编制检验指导书。 4.3 如果客户要求不适用于检测标准时,综合组应与客户沟通,并在合同中注明。当客户提出的方法已过期时,负责合同评审人员应通知客户,并且在《检测委托单》中说明,建议其采用有效的标准。 4.4 当客户未指定方法,检测组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委会、国际、地方发布的方法;如实验室制定的方法能满足预期用途并经过验证,也可使用,所选方法由综合组通知客户。

页次 第 53 页 共 4页 文件名称 检测方法选择和验证程序 发布日期 2019年1月1日 4.5 开始检测前,技术负责人对选用方法进行验证,确保能够满足预期的用途时,才能进行检测。验证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a.对执行新标准所需的人力资源的评价,即检测人员是否具备所需的技能及能力;必要时应进行人员培训,经考核后上岗; b.对现有设备适用性的评价,诸如是否具有所需的标准/参考物质,必要时应予补充; c.对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评价; d.对样品制备,包括前处理、存放等各环节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的评价; e.对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报告格式及其内容是否适应标准要求的评价; f.对新旧标准进行比较,尤其是差异分析与比对的评价; g.准确度的确认(具体方法见4.6)。 方法的验证还可包括以前参加过的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结果的不确定度、检出限、留样复测的结果。技术负责人填写《使用新方法确认记录表》。当方法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确认,确认的结果记录于《使用新方法确认记录表》上。 4.6 准确度的验证 准确度的确认由精密度和正确度两个参数决定。 4.6.1 精确度检验。 4.6.1.1 用需要验证的方法对标准物质(r V )在重复性条件下测量多次,得到n 个 的量结果,计算方差: 2 21 1()1n r i k S x x n ==--∑ 其中: 1 1 n i k x x n == ∑

过程能力确认记录

过程能力确认(再确认)记录 GHZY/JL-077 过程名称 钢筋闪光对焊工序 过程确认依据 《特殊过程确认/再确认办法》 过程评审准则 《焊接工序作业指导书》等作业文件 评 审 内 容 评审日期 2016年01月13日 设备能力鉴定 电焊机等设备能力能满足焊接工序质量控制要求。 人员能力鉴定 1、工序操作人员黄铁强等均具有8年以上相关工序操作经验且有焊工执照 2、上述人员已经过岗前培训合格 考核方法鉴定

《焊接工序作业指导书》等作业文件具有专业技术和质量保证的指导作用,并有相关工序原始记录。 综合能力鉴定 设备能力能满足要求 人员能力能满足要求 考评方法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过程能力的综合能力能满足要求 再确认 内容 当上述设备更新或更换、人员变动以及有新的开发项目中也存在特殊过程时,则应对这些变化情况进行再确认 参加确认人签名 吕士奇范长欣闫伟李长山 日期:2015年01月13日 批准人签名 同意确认结果。 签名:闫伟日期:2015年01月13日 过程能力确认(再确认)记录 GHZY/JL-077 过程名称 大体积砼

过程确认依据 《特殊过程确认/再确认办法》 过程评审准则 《主体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等作业文件 评 审 内 容 评审日期 2016年01月13日 设备能力鉴定 W8根振动棒(必须经检查无任何故障,并有4根备用振动棒)、8台电机、铁铲、扳手、碘钨灯等设备能力能工序质量控制要求。 人员能力鉴定 1、工序操作人员黄柏槐等具有8年以上相关工序操作经验 2、上述人员已经过岗前培训合格 考核方法鉴定 《主体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等作业文件具有专业技术和质量保证的指导作用,并有相关工序原始记录。 综合能力鉴定

关键特殊过程确认记录表格

关键特殊过程确认记录表格 过程确认记录 编号:JL-7.5.2-01 主体拆除过程过程名称 过程依据的文件、准则: 1、过程依据的文件、准则: 甲方提供的签字拆除图纸。 2、工艺方法适用性确认: 根据施工现场的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确工艺方法适宜。 设备认可: 电锤、气泵锤各,定期维护保养,设备完好,运行正常,能满认 足生产能力要求。 人员资格确认: 内本岗位操作工6人,均有健康证,并经过岗位培训,考核合格, 工作经验3年以上,熟练掌握生产工艺及操作方法,能力胜任。 记录要求: 容 记录:根据图纸,确认拆除位置,保证原有建筑承重部分不受破 坏。 验证结论: 拆除部位符合结构、建筑的使用要求。 再确认要求: 确认人:荆雪飞

确认时间: 批准人:张雷雷 2016年月日 过程确认记录 编号:JL-7.5.2-01 基坑开槽过程过程名称 过程依据的文件、准则: 1、过程依据的文件、准则: 根据甲方签字的图纸 2、工艺方法适用性确认: 根据施工现场的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确 工艺方法适宜。 设备认可: 挖掘机一台,定期维护保养,设备完好,运行正常,能满足生认产能力要求。 人员资格确认: 内本岗位操作工4人,均有健康证,并经过岗位培训,考核合格, 工作经验3年以上,熟练掌握生产工艺及操作方法,能力胜任。 记录要求: 容 记录:开槽尺寸位置,基坑的防措施。 验证结论: 尺寸位置正确,合理对基坑进行放坡,放坡系数合格。 再确认要求: 确认人:荆雪飞 确认时间:

批准人:张雷雷 2016年月日 过程确认记录 编号:JL-7.5.2-01 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过程过程名称 过程依据的文件、准则: 1、过程依据的文件、准则: 根据甲方签字的图纸 2、工艺方法适用性确认: 根据施工现场的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确 工艺方法适宜。 设备认可: 振捣棒一台,定期维护保养,设备完好,运行正常,能满足生认产能力要求。 人员资格确认: 内本岗位操作工6人,均有健康证,并经过岗位培训,考核合格, 工作经验3年以上,熟练掌握生产工艺及操作方法,能力胜任。 记录要求: 容 记录:钢筋及混凝土型号,钢筋位置,混凝土的振捣。 验证结论: 材料型号符合图纸要求,钢筋绑扎位置正确,混凝土振捣合格。 再确认要求: 确认人:荆雪飞 确认时间: 批准人:张雷雷 2016年月日

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编写:文件号: 审核:版本/修改:A/0 批准:页次:1/1 1.0目的: 确保生产和服务提供所有过程能力符合规定的要求 2.0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和服务提供所有过程的确认和控制. 3.0职责 3.1技术部为过程确认和控制的归口部门,负责提供生产和服务的所有过程的确认及组织实施;负责设备的认可; 3.2人事部负责人员资格的鉴定; 4.0程序 4.1技术部编制“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管理程序”并组织实施; 4.2项目小组依据“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管理程序”的规定,对提供生产和服务的所有过程进行确认,填写《过程确认表》以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和能力; 4.3过程确认的内容包括: 1)过程能力合格水平的评价要求得到规定;2)过程设备的认可方法得到体现; 3)人员资格水平考核得到实施;4)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4)对产品特性和参数的记录要求;5)过程再确认。 4.4 过程确认的安排包括: a)技术部对所使用的设备、设施能力要求(包括精确度、安全性、可用性等方面)及其维护保养要求进行确认,具体执行“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b)人事部对相关生产人员要进行岗位培训、考核; c)技术部编制作业指导书,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即工艺基准书),经质量部经理批准后实施,以保证产品质量; d)生产部、质量部对生产过程的实现要监控并记录,技术部填写《设备一览表》,生产部填写相应的《生产日报表》,质量部填写相应的检验记录或测试报告; e)生产部、技术部在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材料、设施、人员的变化等),应对上述过程进行再确认;涉及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的更改,技术部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关于文件更改的有关规定。 4.5对生产服务运作实施监控,配置适用的测量与监控装置,执行“测量和监控装置的控制程序”;生产中要认真做好首检(开机时首件产品检查)、自检(检查本工序产品)、互检(检查上一工序产品)、巡检(专职检验员巡逻检查),并作好相应检验记录;经首检合格,检验员签字认可后,方可批量生产;对产品的放行应执行“过程和产品的测量和监控程序”的有关规定。 5.0 相关文件: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管理程序”

检验方法确认程序

检验方法确认程序 一.目的:适应医学技术的发展,确保检验方法准确可靠,以满足临床需要。 二.适用范围:实验室所有开展的检验方法。 三.工作程序: 1.实验室必须使用能保证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的检验方法、器材、仪器、试剂、质控品和校准品、供应品。 2.必须选择能保证检给结果在实验室所确定的方法性能规格内的方法。在检测标本前,实验室必须对使用方法的下述的性能规格进行确认:准确度、精密度。如有必要,可添加特异性和分析灵敏度,以及检验结果的报告范围、参考值以及其它适合的特性。 2.1.实验室引进我国注册登记的国外方法(试剂盒)或我国取得生产许可证和方法(试剂盒)时,在报告检验结果前,必须得到下列特性的性能规格:准确度、精密度、检验结果的报告范围(或者线性)、参考值。实验室至少应检查其准确度、精密度。必要时增加特异性和分析灵敏度,以及报告范围,参考值是否符合本实验室的服务人群等。如与厂商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应取得相符结果。 2.2.实验室自行建立的方法,在报告结果患者前: 2.2.1建立每一方法的性能规格,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特异性、干扰因素的影响、分析灵敏度、检验结果的报告范围(或者线性)、参考范围、其它需要检测的性能。 2.2.2.建立该方法的校准程序和ICQ规则。 2.3实验室必须有上述活动的记录和文件。并保存到停止到使用这些方法后半年。 3.实验室必须有与所做检验的专业和工作量相适应的,足够的器材、仪器、试剂、质控品和校准品、供应品。 4.实验室必须确定正确制备、储存和使用上述体外诊断用品的条件。 4.1.这些条件包括:水的质量、温度校准。保护器材和仪器,不致由于电流的波动各中断引起对检验结果的不利影响。 4.2.必须将纠正由于达不到规定所采取的改正措施文件化。 5.用商品试剂盒时,对于国家规定应有生产许可证,注册登记证的品种,决不能使用没有生产许可证、注册登记证的商品试剂盒。尚未规定者,生产厂家应提供该产品性能规格以及质量保证书。 6.试剂、溶液、培养基、校准品、质控品和其它供应品,必须加以标记,标记上应有:6.1.识别名:当有意义时应标明浓度,效价,滴度等 6.2.储存要求 6.3.制备日期和失效期 6.4.其它与正确使用有关的信息 7.应根据仪器制造商说明或依据权威机构的要求来选择和使用校准品和质控品。实验室自行选用的校准品或质控品,应有实验依据证明其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过程能力的确认方法(doc 9页)

过程能力的确认方法 ISO9001:2000标准的7.5.2条款规定:“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影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实际上,这里所说的需要实施确认的过程就是特殊过程。由于许多企业对这个条款的规定感到难以实施,笔者谈一些对过程能力实施确认的方法。 一、过程确认与过程能力 7.5.2条款要求对特殊过程实施确认,并明确提出:“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所谓过程能力,就是在受控条件下,保证过程能够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任何过程的运行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系统性影响因素,二是随机性影响因素。 系统性影响因素能使过程产生系统性波动,这类波动的数值较大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我们所不期望的,应该力加避免。所谓使过程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就是要对系统性因素实施有效控制,不允许过程在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下运行。 随机性影响因素能使过程产生随机性波动,这种波动的数值比较小,从微观上说波动没有规律,是很多微弱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类波动无法(或不值得)从技术的角度加以克服,只能利用统计学的规律对其进行研究。大多数随机波动服从统计学的正态分布规律。 综上所述,当过程受控并消除了系统性波动,在随机状态下运行,就可以用随机状态的正态分布规律讨论过程的能力。 在正态分布时,其特征值一般用正态分布的标准差δ表示,过程能力通常用6δ表示,其中“δ”常被视为过程能力的度量单位。 过程能力指数是表示过程能力满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包括产品规格要求和公差要求)的程度。在无偏移的情况下通常记作: C p = T 6δ

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控制程序

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控制程序 (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控制程序 版本D修订 0 1.目的 为了确保中建七局有限公司总部所承接的工程项目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处于受控状态,特制定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控制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控制程序适用于:公司总部、直营公司、事业部(项目部)在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的确认与控制。 3 术语解释 一般过程:是指按常规管理其质量较易控制的过程。 关键工序:是指对产品的性能或外观有重要影响的工序。 特殊过程: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检验、验收的过程。 4.职责 技术质量部 技术质量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编制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文件。 对直营公司(项目部)针对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编制的单项施工技术方案(措施)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人力资源部负责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实施人员的培训工作。 直营公司、事业部(项目部) 编制针对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的单项施工技术方案(措施),实施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的具体控制活动。 5.工作程序 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的确认原则 关键工序的确认原则 a.影响结构安全的工序。如:深基坑支护、后浇带施工、转换梁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施工、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等。 b.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过程。如:电梯井垂直度控制、屋面防水、山墙渗水等。 c.影响建筑工程观感质量的过程。如:外装饰工程。 d.影响工序交接质量的工序。如:水电、暖通管道预埋件设置。 特殊过程的确认原则 a.产品质量特性无法检验或无法经济检验的工序;

21检测检验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

程序文件第1页共2页 1 目的:为保证检测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确保检测检验方法现行有效,控制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对检测检验构成不良影响,特编制本程序。 2 范围:检测检验方法的选择;检测检验方法的变更和偏离。 3 职责 3.1室负责人:提出本检测检验室的执行标准; 3.2资料管理员:建立检测检验标准档案; 3.3技术负责人 3.3.1组织检测检验方法的确认,以及方法的变更和偏离; 3.3.2批准检测检验方法和检测检验作业指导文件。 3.4技术负责人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 工作程序 4.1检测检验方法的选择 4.1.1为减少风险,本中心的检测检验依据首选以下正式颁布的标准: (1)本国的行业标准或政府发布的技术规范; (2)本国地方标准。 4.1.2 当老标准已经过期作废时应及时更新,以保证以上标准是现行有效的。为此技术负责人应当组织标准的查新和收集。 4.1.3当所用标准存在理解、操作等困难时,技术负责人应组织相关室负责人编写检测检验细则或补充细则,以保证对标准实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检测检验细则应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并应经过编制、审核和批准的手续以保持该文件的有效性。当需要对检测检验细则进行调整或修改时,也应当履行审批手续。 4.1.4 当客户指定的检测检验标准和要求在认可的能力范围内时,接受委托检测检验无须对中心的能力和客户的要求再进行合同评审。只要与客户签立<检测检验合同(协议)>后即可执行检测检验任务。 4.1.5 当客户委托检测检验未指定方法时,应首选本中心认可能力范围内推荐的检测检验方法。 4.2方法的确认 4.4.1本中心要求使用的标准方法,在经过确认并获得满足要求的结论后再投入使用。确认工作应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 4.4.2方法的确认应尽可能全面,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 4.4.3确认应使用以下五种方法中的一种,或是其中几种方法的组合以通过核查并提供客观证据,证实某一特定预期用途的要求可得到满足: (1) 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进行校准; (2) 与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3) 与其他中心进行比对; (4) 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评审;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1 目的 对检测工作过程作出规定和进行控制,保证检测公司出具检测报告的质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公司的检测工作管理。 3 职责 技术负责人是程序实施的负责人。 各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程序。 4 程序 任务的受理和下达 4.1.1 综合部与委托方签定委托检测合同,合同交监督部门备案。 4.1.2 送检测样品时,委托方填写试验委托单三联单,同时提交样品和技术资料。 4.1.3 收样员检查和确认试验委托单内容及样品,办理接收手续。执行《样品收取和处置管理程序》。 4.1.4 委托三联单的上联(委托信息)交资料员,中联(任务单)交检测部门,下联(取报告单)交委托人。 4.1.5 收样员下达任务单,同检测部门办理领样品手续。 收样员负责公司所有部门的收样工作,所有样品必须在样品上做标识,注明送样单位及工程名称。 委托单的录入工作由对应的实验员负责。 检测工作的准备和检查 4.2.1 检测部门的检测人员对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因素进行检查,形成相应的记录。

A 确认检测人员的能力是否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和持证上岗。 B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和量值溯源是否满足的要求。 C 确认检测方法,非标方法要经过技术主负责人批准和征得委托方同意。 D 检查检测样品,详细核对检测内容、样品状态和标识。 E 检查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检测方法标准的要求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 4.2.2 检测人员调整上述条件,使其达到标准要求后进行检测和记录。 4.2.3 检测人员按照任务单和检测方法标准对样品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准备。 实验员需要外出检测时,必须提前通知部门负责人,如发现实验员私自外出检测,而部门负责人不知情的情况,每次扣实验员50元。 检测和检测结果 4.3.1 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检测细则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精心操作和 检测。 4.3.2 检测人员如实填写原始记录,检测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处理要符合规范,所包含 信息能够再现检测工作的全过程,执行《记录管理程序》。 4.3.3 检测人员录入检测数据,经过检测人员、核验人员签字后连同原始记录、任务 单、一同交综合部,并办理交接手续。 检测报告 4.4.1 实验员录入委托信息和印制检测报告,审核人审核报告,授权签字人批准报告,由负责收款部门对外发放报告,并负责保管存档检测报告。执行《结果报告管理程序》。 记录和归档 4.5.1 检测人员妥善保管检测工作全过程形成的记录,年末归档,交办公室统一保存。

检测机构方法确认程序

检测机构方法确认程序 1.目的: 为满足客户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拓展检测服务能力,编制本程序。 2.范围 按照客户要求和公司的计划使用新方法的准备。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 3.1.1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制定使用新方法的实施计划; 3.1.2组织检测室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使用新方法实施前的评审活动。 3.2质量负责人: 3.2.1对新项目准备中形成的文件进行编号控制; 3.3资料员: 实施文件管理和归档保存评审的记录。 3.4最高管理者: 3.4.1召开新方法准备的论证会; 3.4.2批准正式使用新方法的检测。 3.5技术负责人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工作程序 4.1计划的编制 4.1.1技术负责人应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编制新方法的实施计划。 4.1.2实施计划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后,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 4.2实施计划的分工 4.2.1技术负责人: (1)组织制定和审核相关文件; (2)落实资源准备; (3)开展人员培训和考核; (4)批准技术文件; (5)技术准备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6)准备提交评审的所有文件; (7)受权主持评审。 4.2.2检测室负责人:

(1)收集承检标准或制定检测方法; (2)确定应配置的仪器设备和供应品; (3)提出人员的培训计划; (4)确定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要求; (5)组织起草必要的作业文件和记录格式; (6)设计检测报告; 4.2.3仪器设备管理员: (1)准备仪器设备和供应品; (2)建立仪器设备的补充档案; (3)实施相关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 4.2.3质量负责人: (1)调整、补充、完善管理体系文件(需要时); (2)更新替换新旧文件; (3)组织对与新方法相关的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4.2.4检测员: (1)参加培训; (2)开展检测的人员比对; (3)熟悉检测方法掌握新配备仪器设备的操作; (4)正确、清晰地出具检测结果。 4.2.5监督员:了解、熟悉、掌握新方法检测的全部过程。 4.3熟悉检测 4.3.1技术负责人与有关检测室的负责人应选定检测样品或对象,对承检人员新方法的检测活动实施全过程跟踪检查,即对检测准备、执行标准或方法的理解、样品制备、仪器设备的操作、环境控制、检测记录的内容、计算评价检测结果、出具检测报告等检测过程和环节进行考核。 4.3.2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不同人员的检测熟练性比对检测,和公司之间比对测试。 4.3.3技术负责人应指导和要求检测人员熟练、准确地掌握新方法检测过程针对不同样品出具若干份检测报告。 4.4新工作准备的评审 4.4.1技术负责人应将新方法检测准备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向最高管理者汇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