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数学反证法1

八年级数学反证法1

八年级数学反证法1
八年级数学反证法1

4.4反证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3.理解本节中关于两线相交与平行的又一判定方法.

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证法的含义和步骤.课本“合作学习”要求用两种方法完成平行线的传递性的证明,有较高难度,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中《路旁苦李》这个话题,利用多媒体给出这个故事的动画场景.

(营造开放的讨论场面,引导学生接近并进入反证法的话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教师给出问题: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办?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你认为他的判断方法正确吗?

他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推理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要求能自说其圆.

(教师既要赞许类似王戎式的学生的判断方法,但也要肯定选择直接去尝试实验的学生的判断方式,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入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4.4 反证法.

三、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结合上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归纳以下问题:

1.用自已的语言结合“路旁苦李”的故事阐述反证法的概念。

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相互补充,教师作适当引导、调整.教师在课件中显示完整的反证法概念,简要板书反证法的概念:从假设所需证的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出发,结合条件推出与已知条件或正确命题相矛盾的结论,说明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2.(教师把课本例题改编)填空:

已知:如右图,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l2,13与11相交于点P.

求证:

即∥

又∵∥(已知)

∴过直线12外一点P有两条直线11,13与直线12平行,

这与“”相矛盾,

∴假设不成立,即求证的命题成立,

∴13与12相交.

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小结:证明两线相交的又一判定方法(课本黑体字).

3.根据上述填空,讨论得出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相互补充,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反证法的一般证明步骤.)

①假设待证命题不成立,或命题的反面成立;②以假设为条件,结合已知条件推理,得出与已知条件或正确命题相矛盾的结论;③这与“………”相矛盾;④所以所求证的命题成立,即……

四、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1.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课内练习”第l题.课本“作业题”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填空题与反证法的证明步骤再对照一遍,以加深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86页):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1)你首选的是哪一种证明方法?

(2)如果你选择反证法,先怎样假设?结果和什么产生矛盾?

(3)能不用反证法证明吗?你准备怎样证明?

要求按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进行:理解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制订计划(选择证明方法,找出证明思路);执行计划(写出证明过程);回顾(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特点).

(教师:①例后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反证法的优点:当正面证明比较繁杂或较难证明时,用反证法证明是一种证明的思路.②本题的结论是课本黑体字,是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又一判定定理.)

华东师大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反证法》教案

反证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3.通过利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体会逆向思维. 4.在观察、操作、推理等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渗透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 运用反证法进行推理论证. 难点 理解“反证法”证明得出“矛盾的所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展示《路旁苦李》的故事的动画场景,引入反证法的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活动1 反证法的步骤. 教师给出问题: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办?五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你认为他的判断正确吗? 学生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如果李子不是苦的,路旁的人很多,早就没有这么多李子.

教师出示,若a2+b2≠c2(a≤b≤c),则△ABC不是直角三角形,你能按照刚才五戎的方法推理吗? 学生活动,代表展示.若∠C是直角,则 a2+b2=c2,而a2+b2≠c2,这是不可能的,即△ABC不是直角三角形. 教师归纳 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是正确的;然后经过演绎推理,推出与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定义或已知条件相矛盾;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进而得出原命题正确.即:一、反设;二、推理得矛盾;三、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正确. 活动2 用反证法证明. 教材P116例5. 教师活动 原命题结论的反向是什么?按照假设可以得到矛盾吗?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交流成果,发言展示. 教材P116例6. 教师活动 △ABC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的反向是什么?按照假设可以推出矛盾吗?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交流成果,发言展示. 教师活动

高中数学-反证法练习

高中数学-反证法练习 基础达标(水平一) 1.若a,b,c不全为0,则只需(). A.abc≠0 B.a,b,c中至少有一个为0 C.a,b,c中只有一个是0 D.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解析】a,b,c不全为0,即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答案】D 2.若两个数之和为正数,则这两个数(). A.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 B.都是正数 C.至少有一个是正数 D.都是负数 【解析】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正数.否则,若这两个数都不是正数,则它们的和一定是非正数,这与“两个数之和为正数”相矛盾,故选C. 【答案】C 3.有以下结论: ①已知p3+q3=2,求证p+q≤2,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p+q≥2; ②已知a,b∈R,|a|+|b|<1,求证方程x2+ax+b=0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方程有一根x1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即假设|x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与②的假设都错误 B.①与②的假设都正确 C.①的假设正确;②的假设错误 D.①的假设错误;②的假设正确 【解析】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其假设是原命题的否定,故①的假设应为“p+q>2”;②的假设为“两根的绝对值不都小于1”.故①的假设错误,②的假设正确. 【答案】D 4.若a2+b2=c2,则a,b,c(). A.都是偶数 B.不可能都是偶数 C.都是奇数 D.不可能都是奇数 【解析】假设a,b,c都是奇数,则a2,b2,c2都是奇数,因此a2+b2为偶数,而c2为奇数,即 a2+b2≠c2,这与a2+b2=c2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a,b,c不可能都是奇数. 【答案】D 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x2-(a+b)x+ab≠0,则x≠a且x≠b”时,应假设. 【解析】“x≠a且x≠b”形式的否定为“x=a或x=b”. 【答案】x=a或x=b 6.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有三个步骤: ①∠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故假设错误; 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 ③假设△ABC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90°,∠B=90°. 上述步骤的正确顺序为. 【解析】由反证法证明的步骤,知先反证,即③;再推出矛盾,即①;最后做出判断,肯定结论,即②.所以正确的顺序应为③①②.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反证法教案 浙教版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反证法教案浙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反证法的含义. 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 3、会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命题. 4、了解定理“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证法的含义和步骤. 课本“”合作学习”要求用两种方法完成平行线的传递性的证明,有较高难度,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故事引入“反证法”:中国古代有一个叫《路边苦李》的故事: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王戎是怎样知道李子是苦的?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 我们不得不佩服王戎,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反证法的思维.反证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人们在探求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面求解又比较困难时,常常采用从反面考虑的策略,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那么什么叫反证法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我们假定“结论不成立”,结论一不成立就会出毛病,这个毛病是通过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的方法暴露出来的.这个毛病是怎么造成的呢?推理没有错误,已知条件,公理或定理没有错误,这样一来,唯一有错误的地方就是一开始的假定.既然“结论不成立”有错误,就肯定结论必然成立了. 你能说出下列结论的反面吗? 1.a⊥b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院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 20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2)班 学号: 200807110211 姓名:黎康乐 指导教师:陈志恩 完成时间: 2012年5月26日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摘要: 数学命题的证明分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两种.在间接证法中,最常见的是反证法.虽然平时我们接触了相关方面的知识,但比较零散,对其概念、应用步骤、使用范围等没有系统的认识,并且由于数学命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哪些命题适宜用反证法很难给出确切的回答.本课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发现就中学数学中反证法的概念、反证法的逻辑依据、种类及步骤,解题过程中怎样由假设出发寻找矛盾、以及哪些类型的问题适宜从反证法出发进行证明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总结出在学习反证法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方面,通过对以上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系统归纳,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反证法,提高学生利用反证法进行解题的技巧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反证法假设矛盾结论

Abstract:The mathematical proof points directly proofs proposition and indirect proof two. In indirect proof, the most common is required. Although peacetime we contact with the related knowledge, but is scattered, of the concept, application procedures, the scope of use of not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and the mathematical proposition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which is suitable for proposition is very difficult to give the exact with reduction to answer. This subject will be required in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oncept, apagoge is logical basis, types and steps,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of how a hypothesis of contradictions, and looking for what types of questions appropriate counter-evidence method from the proof of the set out on the induction. And summed up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in the three aspects, through all the questions put to the above system induce, this will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required system, improve the students use to problem solving skills required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effect. Key words:Counter-evidence method hypothesis contradiction conclusion

初中几何反证法专题(编辑)

初中几何反证法专题 学习要求 了解反证法的意义,懂得什么是反证法。 理解反证法的基本思路,并掌握反证法的一般证题步骤。 知识讲解 对于一个几何命题,当用直接证法比较困难时,则可采用间接证法,反证法就是一种间接证法,它不是直接去证明命题的结论成立,而是去证明命题结论的反面不能成立。从而推出命题的结论必然成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证题途径,掌握这种方法,对于提高推理论证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对反证法作一个简单介绍。 1.反证法的概念: 不直接从题设推出结论,而是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2.反证法的基本思路: 首先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再在这个假定条件下进行一系列的正确逻辑推理,直至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来,并据此否定原先的假设,从而确认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里所说的矛盾是指与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矛盾,或是与数学中已知定理、公理和定义相矛盾,还可以是与日常生活中的事实相矛盾,甚至还可以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即自相矛盾)。 3.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 确 简而言之就是“反设-归谬-结论”三步曲。 例题: 例1.已知:AB、CD是⊙O内非直径的两弦(如图1),求证AB与CD不能互相平分。证明: 假设AB与CD互相平分于点M、则由已知条件AB、CD均非⊙O直径,可判定M不是圆心O,连结OA、OB、OM。 ∵OA=OB,M是AB中点 (1) ∴OM⊥AB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同理可得: OM⊥CD,从而过点M有两条直线AB、CD都垂直于OM 这与已知的定理相矛盾。 故AB与CD不能互相平分。 例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M、N分别是AB、DC的 中点,且MN=(AD+BC)。 求证:AD∥BC

反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论文 反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开封县八里湾镇第一初级中学 杨继敏

反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反证法是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基本论证方法,它为一些从正面入手,无法使已知条件和结论找出联系的问题,提供了一条解题途径,它通过给出合理的反设,来增加演绎推理的前提,从而使那种只依靠所给前提而变的山穷水尽的局面,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使学生看到增加演绎推理前提的方便功效。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许多人拘泥于传统的推理方法,常常使问题复杂化,尽管最后能达到目的,但往往费时费力,因为数学的研究往往体现一种思维转换,我们可以用一种“换位”思想来处理我们日常遇到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 逆向思维;假设;归谬;数学逻辑推理;矛盾;结论。】 1.引言 反证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对数学解题有着重要作用。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求证对立面的不成立从而推出正面的正确。因为这种方法推理严密,说服性强,所以除了在数学中应用反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在不同的数学情境下,反证法的前提假设不同。因此,在数学中应用反证法,一定要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具体正确的假设。这就需要熟练掌握反证法的反设词,除此,还应熟记反证法的证题步骤——假设,归谬,结论。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以及涉及到各种文章说明其步骤,适用范围,并附以大量例题。但对反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文字讲解与反证法适宜的数学题型的归纳总结还欠缺。本文就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根据反证法在数学中适宜的命题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讲解及归纳总结。 2. 反证法初探 2.1 反证法的含义及逻辑依据 含义:所谓反证法就是从反面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即欲证明“p则q”,则从反面推导出“若p非q”不能成立,从而证明“若p则q”成立。它从否定结论出发,经过正确的严格推理,得到与已知(假设)或已成立的数学命题相矛盾的结果,从而验证产生矛盾的原因,推出原命题的结论不容否定的正确结论。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证法》

《反证法》 反证法又称归谬法。反证的批判思想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各种是或非的印象,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可以利用反证法。我们现行的教材中,许多的内容可以说是矛盾的,学生如果能正确的分析问题,不是被动的接受书本或是教师的灌输,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无疑将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的不是学生如何解决矛盾,而是非常高兴地看到学生利用反证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正是反证法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这些正是学生学习数学应该学会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培养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操作、推理等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 理解反证法的概念,2 、体会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思路方法及反证法证题的步骤,3、用反 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教学难点】 理解“反证法”证明得出“矛盾的所在”。 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 情境导入 师出示课件:路边苦李 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王戎是怎样知道李子是苦的呢?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 我们不得不佩服王戎,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反证法的思维。反证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人们在探求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面求解又比较困难时,常常采用从反面考虑的策略,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你能总结出以上这种证明方法的步骤吗? 假设李子不是苦的,即李子是甜的,那么这长在人来人往的大路边的李子会不会被过路人摘去解渴呢?那么,树上的李子还会这么多吗?这与事实矛盾吗?说明李子是甜的这个假设是错的还是对的?所以,李子是苦的。其思维过程的表述如下图: 假设李子甜-树在道边则李子少-与与已知条件“树在道边而多子”产生矛盾-假设“李子甜”不成立-所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是正确的。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反证法 反证法:在证明一个命题时,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在证明一些命题为真命题时,一般用直接证明的方法,但有时候间接证明的方法可能更方便,反证法就是一种常见的间接证明方法。 在第九章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直角”这个结论,我们怎样证明它呢?求证: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直角. 已知:如图,△ABC. 求证:在△ABC中,如果它含有直角,那么它只能有一个直角.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反证法作业练习

4.6 反证法 ◆基础练习 1.“ab C.a=b D.a=b或a>b 2.用反证法证明“若a⊥c,b⊥c,则a∥b”时,应假设() A.a不垂直于c B.a,b都不垂直于c C.a⊥b D.a与b相交 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不相等” 时,应假设___________. 4.用反证法证明“若│a│<2,则a<4”时,应假设__________. 5.请说出下列结论的反面:(1)d是正数; (2)a≥0; (3)a<5. 6.如下左图,直线AB,CD相交,求证:AB,CD只有一个交点. 证明:假设AB,CD相交于两个交点O与O′,那么过O,O′两点就有_____条直线,这与“过两点_______”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则________. 7.完成下列证明. 如上右图,在△ABC中,若∠C是直角,那么∠B一定是锐角. 证明:假设结论不成立,则∠B是______或______. 当∠B是____时,则_________,这与________矛盾; 当∠B是____时,则_________,这与________矛盾. 综上所述,假设不成立. ∴∠B一定是锐角.

8.如图,已知AB∥CD,求证:∠B+∠D+∠E=360°. 9.请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反证法的实际例子. ◆综合提高 10.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应先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 A .有一个内角小于60° B.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 C .有一个内角大于60° D.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 11.若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锐角不大于45 °”时,应假设______________. 12.用反证法证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2是一个无理数.(说明:任何一个有理数均可表示成 b a 的形式,且a ,b 互质) 14、试写出下列命题的反面: (1)a 大于2 _____________;(2)a⊥b _______________. 15、用反证法证明“若22a b ≠,则a b ≠”的第一步是______________. 16、填空:在△ABC 中,若∠C 是直角,那么∠B 一定是锐角. 证明:假设结论不成立的,则∠B 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 ①当∠B 是_______时,则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 ②当∠B 是_______时,则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

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反证法专题

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反证法专题 在初中数学题目的求解过程中,当直接证明一个命题比较复杂麻烦,甚至不能证明时,我们可以采用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 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于/不大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

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至于什么问题宜用反证法?这是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归纳几种常使用反证法的 情况. 一、基本定理或初始命题的证明 在数学中,许多基本定理是使用反证法来证明的,例如“过直线外一点只有该直线的一条平行线”,“过平面外一点只有平面的一条垂线”.因为在证明这种基本定理时,由于除已经学过的公理及其推论外,在此之前所导出的定理不多或者与此命题相关的定理不多. 例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a,b都和直线c垂直.求证:a与b平行. 证明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直线a与b相交”. 不妨设直线a,b的交点为M,a,b与c的交点分别为P,Q,如图1所示,则∠PMQ>0°. 这样,△MPQ的内角和=∠PMQ+∠MPQ+∠PQM=∠PMQ+90°+90°>180°. 这与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相矛盾.说明假设不成立.

高中数学方法解之反证法

反证法 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等相矛,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它是属于“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推理而得。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 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

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 推导出矛盾 →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结论更明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例1.[05.北京]设()f x 是定义在[0,1]上的函数,若存在'(0,1),x ∈使得()f x 在[0,']x 上单调递增,在[',1]x 上单调递减,则称()f x 为[0,1]上的单峰函数,'x 为峰点,包含峰点的区间为含峰区间。 对任意的[0,1]上单峰函数()f x ,下面研究缩短其含峰区间长度的方法。求证:对任意的1212,(0,1),,x x x x ∈<若12()()f x f x ≥,则2(0,)x 为含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反证法》教案

《反证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理解反证法的推理依据及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反证法,什么叫做反证法? 生: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师: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反证法证题的方法,反证法证题的步骤是什么? 生:共分三步: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师: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命题的基本方法.在证明一个数学命题时,如果运用直接证明法比较困难或难以证明时,可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例如:在△ABC中,AB=c,BC=a,AC=b,如果∠C=90°,a、b、c三边有何关系?为什么? 解析:由∠C=90°可知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知a2+b2=c2. 二、探究 问题: 若将上面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c,BC=a,AC=b,∠C≠90°”,请问结论a2+b 2≠c2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探究: 假设a2+b2=c2,由勾股定理可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90°,这与已知条件∠C≠90°矛盾.假设不成立,从而说明原结论a2+b2≠c2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与前面的证明方法不同,它是首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已知、定理、公理矛盾的结论,从而得到原结论的正确.像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三、应用新知 例1:在△ABC中,AB≠AC,求证:∠B≠∠C 证明:假设,∠B=∠C,则AB=AC这与已知AB≠AC矛盾.假设不成立.∴∠B≠∠C. 小结:反证法的步骤:假设结论的反面不成立→逻辑推理得出矛盾→肯定原结论正确. 例2已知:如图有a、b、c三条直线,且a//c,b//c.求证:a//b 证明:假设a与b不平行,则可设它们相交于点A.那么过点A就有两条直线a、b与直线c 平行,这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矛盾,假设不成立.∴a//b. 小结:根据假设推出结论除了可以与已知条件矛盾以外,还可以与我们学过的定理、公理矛盾. 例3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已知:△ABC,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证明:假设△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则∠A>60°,∠B>60°,∠C>60°∴∠A+∠B+∠C>60°+60°+60°=180°. 即∠A+∠B+∠C>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矛盾.假设不成立.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三、课堂练习:课本P164练习. 四、课时小结 本节重点研究了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及反证法证明命题的应用.对于反证法的熟练掌握还需在今后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强和提高. 五、课后作业:课本P164习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 4.4《反证法》学案 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4.4《反证法》学案浙教版 4、4 反证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反证法的含义与原理,掌握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2、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代数命题和几何命题; 3、树立“正难则反”和“转换思维”的意识。 【学习过程】 1、阅读书中故事路边苦李王戎是怎样知道李子是苦的呢?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其思维过程的表述如下图:这种推理方法就是反证法。在证明一个命题时,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2、请你模仿推理: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在古希腊时,有三个哲学家,由于争论和天气的炎热感到疲倦,于是就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躺下休息睡着了。这时一个爱开玩笑的人用炭涂黑了他们的前额,当他们醒过来后,彼此相看时都笑了。一会儿其中有一个人却突然不笑了,他是觉察到什么了? 3、整体感知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我们假定“结论不成立”,结论一不成立就会出毛病,这个毛病是通过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的方法暴露出来的。

这个毛病是怎么造成的呢?推理没有错误,已知条件,公理或定理没有错误,这样一来,唯一有错误的地方就是一开始的假定。既然“结论不成立”有错误,就肯定结论必然成立了。概括地说就是要利用“结论的反面不成立”的证明来证明结论成立。4、请你写出下列结论的反面 1、a⊥b; 2、d是正数; 3、a≥0; 4、a∥b。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完成课内练习1、6、例、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已知:求证:证明:7、根据上述解答,归纳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①假定结论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②从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经过推理论证,推出与已知条件或定义、定理、公理相矛盾;③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④肯定命题的结论成立。方法总结: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有哪些方法? 8、当堂练习:书作业题 9、甲、乙、丙、丁、戊五人在运动会上分获一百米、二百米、跳高、跳远和铅球冠军,有四个人猜测比赛结果:A说:乙获铅球冠军,丁获跳高冠军; B说:甲获百米冠军,戊获跳远冠军;C说:丙获跳远冠军,丁获二百米冠军; D说:乙获跳高冠

高中数学-反证法练习

高中数学-反证法练习 A 级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设a 、b 、c ∈(-∞,0),则a +1b ,b +1c ,c +1 a ( C ) A .都不大于-2 B .都不小于-2 C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D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解析] 假设都大于-2,则a +1b +b +1c +c +1 a >-6, 但(a +1b )+(b +1c )+(c +1a ) =(a +1a )+(b +1b )+(c +1 c )≤-2+(-2)+(-2)=-6,矛盾. 2.(·湖北期中)已知a ,b ,c ∈(0,+∞),则下列三个数a +4b ,b +9c ,c +16 a ( D ) A .都大于6 B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 C .都小于6 D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6 [解析] 设a +4b ,b +9c ,c +16 a 都小于6, 则a +4b +b +9c +c +16 a <18, 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a +4b +b +9c +c +16 a ≥2 a ·16 a +2 b ·4 b +2c ·9 c =8+4+ 6=18, 这与假设所得结论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故下列三个数a +4b ,b +9c ,c +16 a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6, 故选D . 3.(·青岛高二检测)有甲、乙、丙、丁四位歌手参加比赛,其中只有一位获奖,有人走访了四位歌手,甲说:“是乙或丙获奖.”乙说:“甲、丙都未获奖.”丙说:“我获奖了.”丁说:“是乙获奖.”四位歌手的话只有两名是对的,则获奖的歌手是( C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 若甲获奖,则甲、乙、丙、丁说的都是错的,同理可推知乙、丙、丁获奖的情况,最后可知获奖的歌手是丙. 4.(·济南高二检测)设实数a 、b 、c 满足a +b +c =1,则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小于( B ) A .0 B .13 C .12 D .1 [解析] 三个数a 、b 、c 的和为1,其平均数为13,故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 3.假 设a 、b 、c 都小于1 3 ,则a +b +c <1,与已知矛盾. 5.设a 、b 、c ∈R + ,P =a +b -c ,Q =b +c -a ,R =c +a -b ,则“PQR >0”是P 、Q 、R 同时大于零的( C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 若P >0,Q >0,R >0,则必有PQR >0;反之,若PQR >0,也必有P >0,Q >0,R >0.因为当PQR >0时,若P 、Q 、R 不同时大于零,则P 、Q 、R 中必有两个负数,一个正数,不妨设 P <0,Q <0,R >0,即a +b 0,Q >0,R >0. 6.若m 、n ∈N * ,则“a >b ”是“a m +n +b m +n >a n b m +a m b n ”的( D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a m +n +b m +n -a n b m -a m b n =a n (a m -b m )+b n (b m -a m )=(a m -b m )(a n -b n )>0? ???? ? a m >b m a n >b n 或???? ? a m < b m a n b ?/ a m +n +b m +n >a m b n +a n b m ,a m +n +b m +n >a m b n +b m a n ?/ a >b . 二、填空题 7.(·思明区校级期中)用反证法证明某命题时,对于“已知a 1+a 2+a 3+a 4>100,求证:a 1,a 2,a 3,a 4中至少有一个数大于25”.正确的反设为a 1,a 2,a 3,a 4都不大于25. [解析] 根据反证法的步骤,则应先假设a 1,a 2,a 3,a 4都不大于25. 故答案为a 1,a 2,a 3,a 4都不大于25. 8.完成反证法证题的全过程. 题目:设a 1,a 2,…,a 7是1,2,…,7的一个排列,求证:乘积p =(a 1-1)(a 2-2)…(a 7

八年级数学公式法1.doc

§15.5.2.1 公式法(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说出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2.能较熟练地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3.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分解因式.?并能说出提公因式在这类因式分解中的作用. 4.知道因式分解的要求:把多项式的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进一步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公式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并理解因式分解的要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你能叙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定义吗? 问题2: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步骤是什么? 问题3:你能将a2-b2分解因式吗?你是如何思考的? [生]1.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其实是整式乘法的逆用,?也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2.提公因式法的第一步是观察多项式各项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没有公因式,?就不能使用提公因式法对该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3.对不能使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多项式,不能说不能进行因式分解.[生]要将a2-b2进行因式分解,可以发现它没有公因式,?不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但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个多项式是两个数的平方差形式,所以用平方差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师]多项式的乘法公式的逆向应用,就是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公式,如果被分解的多项式符合公式的条件,就可以直接写出因式分解的结果,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称为运用公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Ⅱ.导入新课 [师]观察平方差公式:a2-b2=(a+b)(a-b)的项、指数、符号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分析、讨论、总结,最后得出下列结论) (1)左边是二项式,每项都是平方的形式,两项的符号相反. (2)右边是两个多项式的积,一个因式是两数的和,另一个因式是这两数的差. (3)在乘法公式中,“平方差”是计算结果,而在分解因式,?“平方差”是得分解因式的多项式. 由此可知如果多项式是两数差的形式,并且这两个数又都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出示投影片 [做下列填空题的作用在于训练学生迅速地把一个单项式写成平方的形式.?也可以对积的乘方、幂的乘方运算法则给予一定时间的复习,避免出现4a2=(4a)2?这一类错误] 填空: (1)4a2=()2; (2)4 9 b2=()2; (3)0.16a4=()2;(4)1.21a2b2=()2; (5)21 4 x4=()2; (6)54 9 x4y2=()2. 例题解析: 出示投影片: [例1]分解因式 (1)4x2-9 (2)(x+p)2-(x+q) [例2]分解因式 (1)x4-y4(2)a3b-ab 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求解,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纠正学生解题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并对各种错误进行评析. [师生共析] [例1](1)

高中数学反证法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反证法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选修2-2 2.2.2 反证法 一、选择题 1.否定结论“至多有两个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一个解 B.有两个解 C.至少有三个解 D.至少有两个解 [答案] C [解析] 在逻辑中“至多有n个”的否定是“至少有n+1个”,所以“至多有两个解”的否定为“至少有三个解”,故应选C. 2.否定“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时的正确反设为() A.a、b、c都是奇数 B.a、b、c或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 C.a、b、c都是偶数 D.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 [答案] B [解析] a,b,c三个数的奇、偶性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全是奇数;②有两个奇数,一个偶数;③有一个奇数,两个偶数;

④三个偶数.因为要否定②,所以假设应为“全是奇数页 1 第 或至少有两个偶数”.故应选B. 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时,反设正确的是() A.假设三内角都不大于60 B.假设三内角都大于60 C.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60 D.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60 [答案] B [解析]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的否定是“都大于60”.故应选B. 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0(a0)有有理根,那么a,b,c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时,下列假设正确的是() A.假设a,b,c都是偶数 B.假设a、b,c都不是偶数 C.假设a,b,c至多有一个偶数 D.假设a,b,c至多有两个偶数 [答案] B [解析] “至少有一个”反设词应为“没有一个”,也就是说本题应假设为a,b,c都不是偶数.

2018-2019学年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7.5《反证法》习题

17.5《反证法》导学练习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二、重点:理解反证法的意义。 难点:熟练运用反证法。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课本P114-117内容,与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二)、结合课前预习,让学生讨论、归纳以下问题: 1、反证法的概念: 2、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一般有那几个步骤? (1) (2) (3)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已知:如右图,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l2,13与11相交于点P. 求证:13与l2相交.Array证明:假设,, 即∥, 又∵∥(已知), ∴过直线12外一点P有两条直线11,13与直线12平行, 这与“”相矛盾, ∴假设不成立,即求证的命题成立, ∴13与12相交. 2、已知:k为整数,且k2为奇数,求证:k一定是奇数。 3、已知:m,n是整数,m+n是奇数。求证:m,n不能全为奇数。 4、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 (四)、学习小结:(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技巧或数 学思想方法?)

(五)、达标检测 1、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是( ) A 、直接证法 B 、间接证法 C 、见解证法和直接证法 C 2、如图所示,AB=AC ,BD=CE,若用 反证法证明AD=AE ,首先应假设( )。 A 、A B ≠A C B 、B D ≠CE C 、∠B =∠C D 、AD ≠AE 3、在三角形ABC 中,如果AB=c,BC=a,CA=b,且090≠∠C 求证:222c b a ≠+ 4、求证:同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角也不相等。 (六)、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反证法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反证法的含义. 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 3、会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命题. 4、了解定理“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证法的含义和步骤. 课本“合作学习”要求用两种方法完成平行线的传递性的证明,有较高难度,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引入“反证法”:中国古代有一个叫《路边苦李》的故事: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王戎是怎样知道李子是苦的?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 我们不得不佩服王戎,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反证法的思维.反证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人们在探求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面求解又比较困难时,常常采用从反面考虑的策略,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那么什么叫反证法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我们假定“结论不成立”,结论一不成立就会出毛病,这个毛病是通过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的方法暴露出来的.这个毛病是怎么造成的呢?推理没有错误,已知条件,公理或定理没有错误,这样一来,唯一有错误的地方就是一开始的假定.既然“结论不成立”有错误,就肯定结论必然成立了.

八年级数学反证法

课题:反证法 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 题. 创设情境《路旁苦李》三国时代有位名人叫做王戎。他小的时候有一次和许多小朋友在路边玩。大家发现路旁有棵李树,上面结满了大大的果实。小朋友们都抢着去摘上面的果子,可是王戎却无动于衷。别人就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棵树长在这样一条人来人往的路边,如果上面结的李子很可口的话,一定早就被人摘光了,现在树上还是果实累累,说明这些李子一定是又酸又苦,才导致无人问津的。其他小朋友尝了摘下来的果实,发现的确如此。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你认为他的判断方法正确吗?他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推理方法?要求能自说其圆. 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1.用自已的语言结合“路旁苦李”的故事阐述反证法的概念。反证法的概念:从假设所需证的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出发,结合条件推出与已知条件或正确命题相矛盾的结论,说明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2.填空: 已知:如右图,直线l1,l2,l3 在同一平面内,且l1∥l2,13与11

相交于点P. 求证:13与l2相交.证明设 即∥ 又∵ ∥ (已知), ∴ 过直线12外一点P有两条直线11,13与直线12 平行,这 与“ ”相矛盾, 假设不成立,即求证的命题成立, 13 与12相交. 3.根据上述填空,讨论得出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1) 否定结论——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 推出矛盾——从假设出发,根据已知条件,经过推理论证, 得出一个与命题的已知条件或定义、公理等相矛盾的结果. (3) 肯定结论——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1.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课内练习”第l 题. 2.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138 页):例2。 实践应用,知识迁移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课后练习”第2 题. 2.补充:求证:形如4n 2 的自然数不可能表示成两个自然数的平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