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姓名:张旺

指导老师:华翔

专业名称:外交学

班级:二班

学号:2014011210

一、本书逻辑

黄宗智先生所著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变迁。最后一部分主要包含全书的结论。

1.背景介绍

这一部分主要从探讨的问题、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交代研究的背景。首先是关于中国小农的有关问题的探讨。何为小农,不同的学者根据小农的不同特点,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其类似资本主义企业一面的代表西奥多·舒尔茨精辟地将其论述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而且,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因此,他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正确途径,不是苏联式的改造,而是在保存家庭式农场的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供小农可以合理利用的现代生产因素。一旦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小农便会为追求利益而创新,从而改造传统农业。而在波普金看来,小农的农场,最宜于用资本主义的“公司”来比拟描述。作为政治行为者的小农,最宜于比作一个在政治市场上的投资者。波普金分析说,小农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人。但是以苏联的学者蔡雅诺夫为代表的对把小农当做资本主义企业家的分析持批评态度的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不能以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说来理解。因为这种农场不是依赖于雇佣劳动,很难分计为一个个劳动单位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小农的家庭式农场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家庭的消费需要,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作者认为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要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应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即就是小农即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的面貌,反映了这个统一体的每一个侧面。其次,我们还要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因为这些特性的混合成分和侧重点,随不同阶层的小农而有所区别。所以我们要采用的是一个区别不同阶层小农的综合分析。对于较富裕的阶层来说,主要是为了追求利益而选择一种生产方式,而对于比较贫穷的阶层来说,则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去选择一种生产方式。作者也因此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与商业化和人口压力有关,只能通过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而又综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分析来理解。这是本书探讨华北农村的演变型式时所采用的基本观点。

作者还交代了本书主要探讨的两个问题:农村长时期的演变型式和中国农村

在近代怎样受到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作者在书中一直强调:我们必须兼顾考虑人口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才有可能说明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入之前的变化型式。而为了同时兼顾到人口和生产关系所起到的作用,本书在大量实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冀—鲁西北平原上的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的历史,作了比较分析。这两者一个主要依靠雇佣劳动力,一个则是靠家庭劳力。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这一孪生现象的历史,可以同时照顾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因素,并清楚的说明内卷化下社会分化的客观事实。这一演变型式,与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所塑造的形象,都不相同。华北农村所经历的变化,不是简单的超集约化,也不是简单的向资本主义过渡,而是一个极端集约化的小农经济中的阶层分化。华北农村的演变,没有像典型无产化过程那样,导致经营式农场的资本化,和越来越多的小农从他们的农场分离出来的现象。它却导致了有雇佣劳动,但未资本化的经营农场的兴起,和越来越多的小农的半无产化。本书称这个演变过程为“贫农经济的形成”,或称为小农经济的“半无产化”。而关于后一个问题,本书指出,只有把这一变迁型式分析清楚,我们才可以从几个世纪的眼光来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

而作者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在实地调查的村庄和历史文档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真实性非常高。

2.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

第二编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用九章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来讲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

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这一章着眼于土地关系和劳动关系,可以从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两种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解放前的农村社会。分析的出发点是要区分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农场。最终得到一个结论:经营式农业的发展证实了这个经济体制中的动态变化,而30年代家庭小农场继续占据的压倒优势,证明经营式农业并没有能够取代小型农场。

下一章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主要是讲清朝政府实施扶持小农经济、抑制大庄园扩张的政策,因为小农是较易控制的税收源泉。在人口压力下,庄园经济中的农奴制逐渐被雇工制取代。与此同时,小农经济中的新雇佣关系也随着富农和经营式农业的扩展而不断发展。促使在法律上对雇主和雇工身份重新界定,均为庶民,平等。十八世纪的土地分配状态已经高度分化,其社会分化的形态也与二十世纪相似。讲完这个问题后,紧接着就讲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农村租佃和雇佣的蔓延,是随着长期的人口增长和农业及家庭手工业商品化而来的。本章着重探讨棉花种植的传播如何导致小农分化。农作物商品化的型式是:在棉花经济之前,小麦长久以来就是高度民主商业化的作物,贫民通

常出售小麦,购入粗粮,因此棉花取代小麦,只是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农作物的商品化。农业商品化的过程是逐渐把比重增大的经济作物纳入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里。棉花在北方推广种植为南方提供了较廉价的手工业原料。人口压力和家庭手工业均对小农分化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促进农业商品化而促使小农分化;另一方面又协助维持小农经济。因此,在中国接触近代世界经济之前,小农经济就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通过研究知道:小农经济,远在中国接触近代世界经济之前,就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商业化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以及人口的递增和流动,在小农经济内推动了一个延续不断的社会分化过程。上升的小农,雇用了数量不同的雇农来补充自家的劳动力,有的更逐步扩展自己的农场;下降的小农,不同程度地出外佣工,以帮补他们日益缩减的家庭农场的收入。经营大农业包含这个过程的两端:最上层的农场主以及最下层的长工。正是这种发展,促使清政府在1788年重新规定农村经济中雇佣劳动关系的性质。

而二十世纪农业的加速商品化这一章主要是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小农经济影响的问题。华北地区历史的实际情况,显示出帝国主义并没有引起小农经济基本性质的变化,只是使它沿着已经存在的、自生的道路而加速内卷化和商品化。世界经济并没有使小农经济崩溃,只是促使小农经济沿着原先变化的道路更向前推进。二十世纪的变化型式与原则,和过去基本相同: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提高了小农的收益和成本,因而导致了他们的分化。但我们却不可因此而低估这种变化的规模和程度。该地区的农业,在二十世纪30多年中,毕竟经历了高度的商品化,中国农业被纳入世界经济,也就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变化。这就是二十世纪30年代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的背景。接下来就继续讲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显示两者的优缺点。具体表现为分别比较了两者耕畜的使用和农场生产力,以及两者的劳动生产率。并分析研究了经营式农业发展不足的原因和家庭式农场的牢固性。

再接着是讲生产关系的商品化。二十世纪农村社会加速分化的同时,生产关系所发生的质性变化,即从一种在相识的人之间、面对面的长期关系变为脱离人身的、短期性的市场关系,叫做生产关系的商品化。这种变化使得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更加严峻。

3.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变迁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国家、士绅和村庄三角关系的结构下探讨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变迁。二十世纪前的国家政权并未完全渗入村庄。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华北平原的商品化和社会分化程度总体而言仍比较低,村庄一般都有内生而又闭塞的政权结构。在村庄各阶层中,经营式农场主和富农以及贫农都与外界接触较多,而中农是最闭塞的阶层。清代的小农经济、地主制度和国家政权三者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当这一体制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经历基本的变化时,整个结构才会

分解。

二十世纪农村经济的加速商品化和小农的半无产化加强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也使村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以自耕农为主的村庄,一般都能维持紧密的村庄组织,可能在面对外来威胁时变成一个对外隔离的武装共同体;而以半无产化了的小农为主的村庄则可能在面对外来威胁时沦为散沙,也容易被流氓无赖夺取村庄政权。最后,作者讨论了士绅和国家这两个角如何变化成为渗入村庄的地方政权,并导致新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出现。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知道,中国的小农经济在日益内卷化,经营式和家庭农业的比较分析,就证实了中国小农经济的人口过剩与内卷的事实。

二、问题阐发

农业内卷化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一书。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农村中存在两种生产关系: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而且这两种生产关系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的地主同时出租土地与雇佣工人,有的小农同时租入土地与出外为佣工,而有的小农,虽然租入土地,但经济情况比较好,不需要当佣工,并且有可能雇佣他人。所以就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在农村划分阶级。接下来我们就来区别少量主要依靠雇佣劳动力的较大农场,以及一般的家庭小农场。无论其土地是租入的还是自己的,农户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他们都是主要依靠自家的劳动力耕作的农场。这样的区别,可以同时兼顾到生产关系和人口两种因素。因为在严重的人口压力下,这两种农场会因不同的生产关系而显示出明显的差别。因为使用自己的劳动力的小农场无论面临多大的人口压力,都不能解雇自己的劳动力。但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农场,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雇佣或解雇劳动力。这就是家庭式农场和经营式农场的一个重要区别。而且经营式的大农场一般是村里的富户所拥有的,这说明社会分化与农业商品化同时发生。一般情况下,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会加剧社会分化。虽然说解放前的中国农业已经开始商品化,但我们不能夸大这种商品化。

清代前期,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抑制大庄园的扩张,并扶植小自耕农经济。这是因为,和大庄园相比,小农是比较容易控制的税收来源。而且中央政府认为,个体小土地所有者在政治上对其产生的威胁远比大庄园所有者小的多。虽然如此,清代还是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大庄园,这些庄园都是经营式的。因

此,雇佣工人取代了农奴。当庄园经济中的农奴被雇佣工人所取代时,小农经济中一种新的雇主、雇工关系也在扩展。随着农业的商品化和人口的增长,小农也日益分化。一方面分化成为雇佣劳力的富农和经营式农场主;另一方面分化成出卖劳力的贫农和雇农。这种租佃和雇佣关系的蔓延,是伴随着长期的人口增长和农业及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而来的。人口增长和商品化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对小农分化的基本过程起着双重的作用。人口增长,一方面促进农业的商品化;另一方面,它通过分家制度而妨碍大规模农场的形成。农村手工业,同样的刺激农作物商品化,但同时也协助维持小自耕农经济。作者以棉花种植怎样导致小农分化来讨论促进小农分化的一些动力。

棉花是一种经济作物,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也有弊。对一个小农场来说,种植棉花虽然利润高,但所需的投资也比较大。这样一来,自然或认为灾害的破坏力也相应增加。对小农来说,失收一茬棉花的损失远比失收一茬高粱大,一户小农的经济情况有可能因此开始下滑,被迫以土地抵押债务,进而可能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最后沦为没有土地的雇农。新崛起的经营式及富农农场所需要的劳动力来源,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棉花种植依然很普遍。这是因为:第一,虽然小麦是商品化了的农作物,但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更高,能带给人民更多的利润。而且棉花取代了小麦并不是将为未商品化的作物转变为经济作物,而是更进一步推动了农作物的商品化。第二,从农业集约化和土地收益提高的程度看,种棉花比种小麦或高粱都大。棉花种植带来了较高利润和较高风险,也促进了社会分化。

前面已经说过人口增长可以同时刺激和妨碍农业的商品化。和人口增长一样,为市场而生产的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经营式农作有双重性的关系。家庭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提高了农户从事棉花市场的收益,因此也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而这样的收益,也有助于维持家庭式农场经济,使它不至于在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化的双重压力下崩溃,因此又妨碍了小农分化和经营式农作的进一步扩展。从经营式农作的发展来看,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主要是进一步刺激了棉花种植的推广。简而言之,就是小农经济,远在中国接触近代世界经济之前,就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在二十世纪,由于世界市场的需求、外国的经济侵略,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促使小农经济加速商品化。中国农业在十九、二十世纪,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一部分。国际需求,大大刺激了茶、丝、棉、糖、花生和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商品化了的中国农业,不仅受国内市场动向的影响,而且也受世界性市场升降的影响。世界商品市场、日本侵略和国内工业化结合而产生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结构上不同于过去的棉业经济。农村状况在近世纪的变迁和延续两方面,可以同时见于棉花经济。清代的体系是一个整合与中国境内,在中国地方结合区域

之间的贸易体系。这样的体系比较稳定。农业商品化当然也导致社会分化,但是这种分化,没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升降涨落那么剧烈。二十世纪的棉花经济体系,是一个受远离中国国境的升降力量的影响的系统。世界市场并没有使新经济崩溃,只是促使小农经济沿着原来变化的道路更向前推进。二十世纪的变化型式与原则,和过去基本相同: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提高了小农的收益和成本,因而导致了他们的分化。

接下来主要研究如何理解生产关系。在人口过剩、有数以百万计的从农村流离出来的游民的中国,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存在,并不足以证明生产力开始有本质上的突破。关键的问题是:雇佣劳动是否随资本的积累及生产力的质性突破而兴起。这就需要对经营式农场和家庭式农场进行对比。首先比较两者的耕畜使用和生产力,我们可以知道,畜力的使用,并没有改变华北平原上农业的基本特征:不管经营式还是家庭式农场,都是一个以人力为主的高度集约化农业。在那个农业体系中,经营式农场在牲口利用或单位面积产量上和家庭式农场并没有明显区别。再来比较两者的劳动生产率。经营式农场比家庭式农场显示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的不同劳动生产率,说明了两者的一些基本特征。经营式农场的较高劳动生产率,显示其因使用雇佣劳动力而能够避免家庭式农场的劳动力过剩。但经营式农场一般属于富户,贫农只能拥有家庭式农作。而且贫农经济主要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追求利润。

但经营式农业的发展也并不是很完善,这是因为:首先,经营式农场存在管理问题上的困难。靠农场主一人管理偌大的农场很困难,但农场主却不愿雇佣专门的管理人员帮助他管理,因为若果雇佣专门的人员,会与经营式农场比较节省劳动力的长处冲突,而且,长时间如此就会导致经营式农场这一长处的消除。其次,与高利贷和商业结合的地主制会阻碍经营式农业的发展。而这种阻碍分为两种型式,一种型式是:成功的经营式农场主,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和社会身份,或为了享受都市生活的闲暇和舒适,放弃经营农场。另一种型式是:因商业或仕官而致富的人,把财富投资于土地,但是却不在村子里生活。这样,他们事实上夺去了可以用于经营式农业的土地。但无论哪一种型式,基于小块农作的地主制,都阻碍了经营式农业的发展。最后是清代社会政治体系的影响。清代社会包含两个分离而又相互关联的社会系统。一个位于社会政治体系的基层,主要由耕作者组成。这个系统中的分化,主要由农业内部的动力所组成。经营式农场主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在这个耕作社会之上的另一个社会中,财与势的来源在农业之外。这个系统的上层是朝廷和官僚,他们是一个包含有功名的士绅和通过捐纳获得功名的商人的统治阶层的顶层。在这个系统中,社会地位的提升,大部分是因为和国家财政搭上关系,或是由于经商致富,或者是两者都有。而且,这两工人阶层并不是完全不能逾越的严格的中性等级,而是相互联系,常常有上升和下降的流

动的两层。一个士绅或富商家庭,完全可以在几次分家后降到下面的阶层。而一个成功的经营式农场主,同样的可能变成地主,从事商业,并最终通过科举制度升入仕途,进入上层社会。正是因为下层有相当的机会升入上层,才使这个社会政治体系更有力地阻碍了经营式农作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经营式农业通过地主制又返回原来的小农耕作。

在经营式农业发展不足的同时,家庭式农业又具有其坚不可摧的牢固性。与被商业化了的棉花经济一样,其他的家庭手工业也被商品化了。但这种商品化了的手工业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成为过渡到资本主义工业的跳板,而是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可以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援助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当时华北平原的贫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力的过剩。贫农所进行的所有的经济活动的首要目的都是生存,而不是追求利益。人口压力和社会分层结合起来,在一个停滞的小农经济上导致了一个特别恶性的顽固体系。

接下来说一说生产关系的商品化。二十世纪农村经济的加速商品化,使得生产关系从一种在相识的人之间、面对面的长期性关系,改变为脱离人身的、短期性市场关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一般把生产关系从人身分离出来等同于进步性的发展:即佃农和雇农人身独立性的提高、“封建制度”的消退、商品经济的成长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作者在研究华北地区的生产关系与商品化的关系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认为在冀-鲁西北区,发展的过程,确实是沿着佃农和雇农独立性的增加,对其地主和雇主的身份依附关系逐步削弱的趋势发展。这方面的变化,被理解为小农半无产化过程的一面。主要表现为租税制度由分成租变为定额租。总的来说,到了30年代后期,土地租用已经高度商品化而受市场关系左右。佃户与地主很少有直接的的人身接触。在很大程度上,土地已经变成一种流动性很高的资产,而它的利息率,向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随市场供应情况而变动。在这种条件下,租地的佃农,实际上已经是半无产化了的小农。

二十世纪的加速商品化,改变了佃农和雇农的生活。二十世纪前一般的佃户,在长期分成租约下从他认识的地主手里租地;而30年代的佃户是逐年定约,缴纳定额组,而且通常状况下是预付给一个不认识的地主。二十世纪前一般的雇农,为对他维持互惠的礼俗关系的亲属工作;30年代的雇农,则只是为了工资工作,免去了原来的礼俗细节。而且佃户和佃农,同样都变得更像为工资出卖劳力的自由“无产者”。这些变化,是三个世纪中农村长期变化过程的一面,它们产生于农业内卷、社会分化和小农半无产化的汇合。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一个内卷而又分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总的来说,在作者看来,明清以来,在人口的压力下,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渐变成一种“糊口经济”。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并不是“资本主义

的萌芽”,而是贫困的小农为了生存而不得以的选择,商品化并没有打破小农的经营体制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它。他认为有必要对几个世纪以来的农业商品化做出区分,为了以现金或实物向不在村的地主缴租而从事的市场行为可称之为“剥削推动的商品化”,为了支付生产和维持生活的直接开支而从事的市场行为可称之为“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为牟利而出售满足租税、生产费用和消费需求之后的剩余农产品可称之为“牟利推动的商品化”。黄宗智的研究及国内学者研究都表明,无论是华北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剥削推动的商品化”都是农业商品化的主要形式。这种商品化“是谋求活命的理性行为,而不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性行为。”

二、链接书目

1.吉尔茨《农业内卷化》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3.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

4.陈辉《“过密化”背景下华北小农的行动逻辑》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经济与社会试题

<<经济与社会>>试题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下列物品中,属于商品的是() A、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河水 B、商场里过了保质期的饮料 C、农贸市场中待售的蔬菜 D、朋友送的钢笔 2、甲乙丙生产同样的鞋子分别用了八、七、六个小时,谁生产的鞋子价值量大() A、甲 B、乙 C 、丙 D 、一样大 3、小王来到职校后,发现自己的舍友都有手机,于是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紧张的实际情况,要求自己的父母也给他买了一部手机,这种消费心理是()。 A、求同心理B、求异心理C、求名心理D、求美心理 4、小王月工资4000元,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是() A、75元 B、100元 C、125元 D、25元 5、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是() A、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以“走出去”为主 D、以“引进来”为主 6、我国现阶段的公有制经济除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外,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 A.个体经济成分 B.私营经济成分 C.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外资经济成分 7、对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 B.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它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D.它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8、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A、国体 B、政体 C、根本制度 D、经济基础 9、我国目前的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 B、多党制 C、轮流执政;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坚持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传统文化作文读书笔记

传统文化作文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第一小学 四年五班马宁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 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 族奋进的源泉。 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的父母生育了我,给予了我生命,养育我,教育我。他们为了这个 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辛苦苦,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到什么 时候我都不能忘记感恩父母,更不能嫌弃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 一个完整的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其次,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 曾在程颐门下学习。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 意门生。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 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 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杨 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 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 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 师的全部学问。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第三,我还学会了交朋友。传统文化告 诉我交朋友要讲究诚实守信,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同学之间有了 困难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知“孝”,感受中华文化使我尊“师”,感受中华文 化使我懂“友”。感受中华文化使我还会明白很多、很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炎黄子孙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07行管喻娟 第三章统治的类型 韦伯谈到构成统治的可靠基础包括:一就是习俗,即纯粹情绪合乎理性的动机。二就是利害关系,即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三就是对合法性的信仰。便以此把统治分成三种类型: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 二、三种类型的特征 韦伯进一步谈到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三种统治类型。 1、合法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制订章程与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而作为其中的成员就是仅仅服从法,而不就是统治者。统治者的号令也应就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职务的不同,仅仅就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她还谈到这种合法型统治就是建立在官僚体制的结构上的,因此也有很多的弊端,如职务的“升迁”只取决于上司的评价、造成规则制度的形式主义等。 2、传统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与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并且也被人们相信就就是这样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就是规章制度,而统治者也受到来自传统的一些约束。她们大多就是世袭来得到统治者的权力力。 3、魅力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与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就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就是领袖与追随者。她们之间没有薪金,没有规章,她们依据在同一共同体中的承认来获得统治,她们不存在有经济的关系,只受天职与使命的驱使。它不就是理性的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感性的。而魅力型的平凡化到最后也很容易转换成传统型的统治。 三、合议与权力分立 韦伯就是由古至今来讲述合议与分权的,我认为她大致就是从封建制(社会等级的权力分立——官僚制(权力受到机构的限制)——政党(合议原则让集权主义失去一个人的统治)——直接民主(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 机构限制,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权力,因此在权力上会相互制衡。 政党合议,不同的党派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角逐。 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这些统治就是以服务为基本的理念,不以利益为基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作为文化地传播》读书笔记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笔记 这本书很简单,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传播与文化以及技术与文化。每一部分都包括四章,其实,整个的结构非常清楚,下面我将从作者简介、内容梳理、问题探讨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部分传播与文化 第一章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 作者从杜威开始认真研究传播学著作,发现从杜威切入可以很好的理解传播学,因为杜威著作的关键点在于利用传播的不同意义或者说冲突提出“在所有的事物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这一论断。 那么,从19世纪传播一词进入公共话语时起,美国文化中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作者将传播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什么是传播的传递观呢? 传播的传递观是美国文化中最常用的,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在19世纪,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被看做是与货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两者都可以用传播这个名词来描述,这时传播的中心意思就是为了控制,将信号或者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 而电报的出现终结了这种同一性,但并没有改变这种隐喻。(这在第八章当中还会详细谈到)。 所以,在外面思想的最深处,对传播基本理解认定为于传递这一观念:传播的传递观指的就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作者认为传播的传递观与一般的政治、经济和技术起源不同,而是来源于宗教文化。传播的传递观现代含义肇始于美洲拓荒时期。(见P5) 什么是传播的仪式观呢? 传播的仪式观在美国人的思想中比较淡薄,在美国学术界向来不是一个主旋律。但其实它是一种更为古老的观点。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作者认为传播的仪式观与宗教也有关系,源自这样一种宗教观:并不看重布道、说教和教诲的作用,为的是强调祷告者、圣歌以及典礼的重要性。 所以,如果说传递观众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那么在仪式观众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为了使读者更好的了解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差别,作者说可以通过报纸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来理解:(P9) 传播的传递观审视报纸时,发现媒介是一个发布新闻与知识,有时也提供娱乐的工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尤其是几堂经济学的辅导课下来,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比如在当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除了关心非典的动态情况外,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口罩与GDP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些成了我每天看报、上网的一个重点。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在研究许多问题时,都假设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许多定理、论断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那么整齐划

一吗?难道我们做每一件事,就都只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吗?就拿《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所举的小王下海一事来说,小王下海一年赚了5万元,而失去了机关工作总的损失是 5.4万元,即付出的机会成本是 5.4万元,由此经济学家就得出了由于机会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故结论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偿失。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假如说小王在机关里虽然清闲一点,但整日埋没在文山会海、是非堆里,身心极度疲惫,一年下来丝毫没有成就感。相反,虽然下海后付出了高额的机会成本,但小王却学到了许多在原先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短期看在经济上并不上算,但长远而论,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如若这样,我觉得小王下海又未尝不可。这里就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比较。再比如,书中所举硅谷离婚率低一事。按经济学家的看法,由于离婚诉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离婚率低,那么伦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该摆在何等地位?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把握它。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 一.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指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啬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含义: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 和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三、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选择和评价时所参照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和价值尺度与生

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x”时期,是x乡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面落实x精神和“x”战略布局,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秀美x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到x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推进x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赶超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x乡“x”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一、“x”发展现状 x期间,x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融入新城区,建设美集镇,发展大物贸,打造后花园”的发展目标,以瑞阳新区建设和昌栗高速及货运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x新集镇建设为抓手,着力做大经济总量、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福祉,努力实现经济大发展、集镇大变样、民生大改善、社会大进步,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乡域经济有新增长。x 年,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524万元;全乡共有工业企业26家,其中国员实业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固定投资达到1.5亿元,其中X食品2000多万扩建部分已经竣工,“e 家阳光”商标被评为x著名商标,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大力扶持汽运产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全乡共有汽运公司24家,其中玲波汽运公司被交通运输部授予“4A级物流”称号,汽运公司全年累计上缴

税收22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79元,城乡居民x年末储蓄余额16323万元。农业产业有新提升。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扎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扶持白茶生态农业园、官田无公害蔬菜、丹台苑农业开发园、白沙农庄等绿色休闲产业,初步形成了官田无公害蔬菜、况家有机白茶、米岭优质贡米、团山大族油茶为龙头的特色农业产业。集镇建设有新突破。启动老集镇优化工程,规划东外环路,实施x粮管所“退镇进郊”工程,在其原址打造休闲文化广场、X公园;增铺人行道彩地砖,组建城管队加强集镇管理。大力推进x新集镇建设,投资1.7亿元的X新城第一期7幢商住楼和投资1.6亿元的红墅湾50套高端住宅已经建设完成;X 新城商贸区农贸市场主体工程已完工,对X公路x段进行绿化、亮化,有效提升x形象和品位。人居环境有新变化。在认真做好x市区饮用水源——X水库保护的同时,全力抓好生猪养殖污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秀美x建设。社会事业有新成效。完成全乡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积极开展夏季清淤和水利冬修,新建中小学学生宿舍楼、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和公租房,水利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全面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二、“x”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x”时期,x的经济有所增长,但由于工业基础弱,招商引资缺乏动力,无法引进大型工业企业,造成我乡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发展后劲和强劲动力。

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五)举折,举架。(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文化读书笔记4篇

文化读书笔记4篇 范文大全其他范文读书笔记〔文化读书笔记篇〕 这次寒假里学习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 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 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 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点将近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 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 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 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 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成人的一面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 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 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

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 儿童的成长需要成人的帮助。 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 言辞、崇拜的的话语。 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 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 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 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读书笔记()|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都带给我一 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 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 是美的时代。 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 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 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读书笔记

《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作者:孔祥智 主要内容:作者利用二十世纪30年代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分析了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型式。 主要观点:与西欧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的小农经济在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分化之后其生产力并未发生质性变化,小农生产仍处于糊口水平。半无产化了的小农倚仗家庭式农作与佣工或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忍受并依赖两者所赋予的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收入,才能在内卷和分化的联合压力下毅力不倒。在贫农农场上,内卷和劳力不足同时并存,因此贫农整体的土地生产率与经营式农场并无二致,但二者的劳动生产率却有很大差异。与经营式农场主和富农不同,贫农经济的性质仍是为维持生计而不是为追求利润的经济。村庄半无产化的过程伴随着国家政权渗入其中的趋势,士绅的官僚化成了国家政权渗入村庄的主要工具,在新的压力下村庄内部结构及其与国家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 变迁。最后一部分包含全书结论。 I. 背景 A. 探讨的问题 1. 小农的特征 a. 农民学中的三个传统:形式主义:追求利润者;实体主义:维持生计的生产者;马克 思主义:受剥削的耕作者。 b. 本书的主张:区别不同阶层(包括经营式农场与富农、中农、贫农与雇农)的小农,而又综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马克思主义三种分析方法,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不可分的 统一体。

c. 首次提及“内卷”(involution)的概念。 2. 农村演变的型式 a. 过去的研究: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型式是英国模式(小农分化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而中国近代农村演变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小农经济。对中国农村演变型式的研究:(1)形式主义学者强调人口压力,采用博塞拉普模式(强调人口增长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2)中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强调生产关系,主要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萌芽;而帝国主义的入侵,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将中国历史置于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3)实体主义学派主要是蔡雅诺夫模式,认为农场家庭经济的情况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的 周期性变化而升降。 b. 本书认为:应兼顾人口因素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中 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入之前的变化型式。 3. 村庄 a. 过去的研究:(1)形式主义(主要是施坚雅的研究)不太注重村庄,而认为小农的活动范围是基层市场共同体。其基本假定是自然村完全被国家政权和士绅所控制,结合于上层体系之中。(2)实体主义的观点主要由日本学术界持有,他们很重视村庄共同体的研究。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之所以观点不同的原因在于所依赖的实证根据不同。西方学者多研究中国较先进地区,而日本学者的资料多来源于战时在华北平原所作的实地调查。 b. 本书试图描述二十世纪自然村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演变情况。 B. 引用的史料和研究的村庄 1. 引用的史料 a. 满铁实地调查资料。共三组。对满铁资料的认识:有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现存同类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是国家长远发展的计划。 A.宏观性 B.指导性 C.战略性 D.纲领性 答案:D [解答] 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是国家长远发展的纲领性计划。它主要根据对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应用的发展趋势、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估计、未来时期经济发展可能达到的目标做出科学的预测,提出一个总体的奋斗目标,概要地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以及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步骤。 2. 国家规划的指导性首先体现为。 A.规划的预期目标是动态的 B.要兼顾需要和可能,进行预期目标的确定 C.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应是导向性的 D.规划可随着经济运行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变化进行调整 答案:C [解答] 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自然、经济、政治因素的变化,都有许多难以准确预见的影响因素。因此,国家规划的指导性首先体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应是导向性的,是向社会传递的宏观调控意图。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A.国企 B.私企 C.企业 D.乡镇企业 答案:C 4. 是政府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具有明确的意图和愿望,对企业的决策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A.经济规划 B.国家规划 C.发展计划 D.企业规划 答案:B 5. 下列关于国家规划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国家规划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导向性 B.国家规划的指导性还体现在计划与市场的优势互补上 C.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D.企业需要政府的规划信息,政府规划是惟一确定的,企业不能改变 答案:D [解答] 企业需要政府的规划信息,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能改变政府规划,政府规划更多地体现其指导性。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我们初识建筑的时候,能够了解到英雄级大师级人物的经历对我们也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不至于让我们在茫茫求学之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对大多数建筑工作者来说,二十岁正是求学的年龄。而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恰恰是今后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我们的二十岁,也正是所选择事业的起点,解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对我们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我更是对大师们的思想,经历,人生的道理,学术的哲学深深折服。也深深了解到了要成为一名杰出建筑师必备的素质修养。这也给正处于摸索中的我指明了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对建筑诚挚的热爱 作为一名建筑业的同学,也是致力于在建筑事业中有长足发展的追求者,对建筑自然要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热爱,如此在今后的道路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看书中的大师们,不管是出身建筑世家的皮亚诺,还是平民草根成就卓越的贝聿铭,都怀揣着对建筑深深地热爱。 在进入CAUP前,填写高考志愿时确实有过迷茫,有过犹豫。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济建筑。到而今,想起当时做出的决定,也从未后悔,甚至于感到非常幸运。建筑是一门涵盖门类非常广的专业,而且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断地培养不断地激发一个人最本真的创造性,从而使得自己的思想不再受原理概念的束缚,这一点至今深深吸引着我。不仅如此,建筑学同时也一直在探讨着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世界最本质的理解。在各种高端的理论当中也从不乏艺术气息。我爱上了建筑,它的魅力在于并不在于一个建筑本身的构成外形,而在于它表达的思想,传达的信息,以及给人的启示甚至是震撼。这没一样都这的人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二)从事建筑事业的纯粹性 看《建筑师的二十岁》,了解到大师们的生活并非开始都风光无限。贝聿铭曾漂洋过海,在异域的文化中苦苦挣扎着前行;弗兰克盖里由于家境窘迫做过卡车司机,上过夜校……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阻止他们在建筑道路上的脚步。之所以成就卓越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建筑。 在我的身边,从来不乏这样一种人,为了金钱走上了建筑的道路。我想这样的人今后的路会越走越窄,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他们的思想被物质的欲望紧紧束缚,不

企业文化读后感合集

企业文化读后感范文 前不久,我在某报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海尔”人在接待参观者的整个过程中,主人总是坚持面朝着参观者边倒行边介绍情况,许多参观者对这种“倒行工作法”费解,时常有人问:“你们这样做是不是有点难受?”但听到的回答却总是一样的,“面对你们是一种尊重”。大家知道,海尔集团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海尔”之所以能快速成长为企业巨人,关键因素就是因为它锤炼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且使之在职工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不断开出芬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海尔”现象及其培育的企业文化已成为许多专家、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成为人们前进的路标和旗帜。 说到这里也许就会有人问:企业文化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专家已经给出了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是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又称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处于核心地位。 那么,企业文化有多神奇呢?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指出,你可以毁掉海尔,但你毁不掉海尔文化。正象一位会再哲人所言,今天你听到可口可乐被火烧尽的消息,明天就造一个新的可口可乐,因为有可口可乐的文化在。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以及企业员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魅力是无穷的。 我们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同样需要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果站在金融业风险和竞争的角度,我们信用社不仅需要企业文化,而且迫切需要。如果缺乏了企业文化,我们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发自内心的动力和追求,就仅仅是只具备外表,而缺乏内涵和活力,如果要说有活力,也难以持久保持。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表层和初始阶段,还停留在感性和模糊的认识上。那什么是信用社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建设?这一问题我思索了很长时间,而且我相信,它同样也困扰着我们每位信合员工,更需要我们每位信合员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来浇铸。那么,如何塑造我们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呢? 我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一是要优化用人机制。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善于经营人才,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因此我们信用社必须改革用人机制,真正做到“能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sodocs.net/doc/965855848.html,,请保留此标记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任人唯贤”的用人文化;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价值创造力,才能充分调动全员参与企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创建明确、具体、富有强大凝聚力的目标价值导向机制,把信合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个方向和目标,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使员工之间产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责任心,从而增强信用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提升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打造全新的农信品牌。 其次要围绕服务和创新,强化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一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海尔集团的服务理念是“顾客永远是对的”。也就是说,顾客的需求是没有错的,那么,企业永远都要为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服务“三农”的信用社就要围绕“农”字做文章,切实要把农户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创新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