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学案

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编写人:刘建敏审稿人:李春英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说出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理解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3、对比夏、商、西周的兴亡,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重点);

2、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难点)。

【知识铺垫】

年,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漫长的原始社会从此结束,开始了。

【教材解读】

一、夏朝的兴亡

1.兴——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年,建立夏朝,都城建在。禹死后,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2、亡——的暴政

约公元年,历时四百多年的夏朝被商汤所灭,成为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年,战胜夏桀,夏朝灭亡,建立。

2、商汤的统治

(1)措施:①任用有才干的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

②关心百姓,使农民和商人都。

(2)结果:商朝很快起来。

3、盘庚迁殷

(1)背景: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

(2)迁都至殷:商王迁都到,使都城稳定下来,因此,后人又称商朝为。

(3)意义:盘庚之后,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商朝的灭亡

(1)原因:①的暴政。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镇压人民。②周文王重视,任用闲人等,使周国国力逐步强大,为伐纣做好了充分准备。

(2)武王伐纣: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向商纣进攻。公元年,双方在。最终商军战败,商纣王自焚而亡,商朝灭亡。

5、周朝建立

公元年,建立周朝,定都,又称。历史上称为。

三、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实行

(1)目的:为了。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必须,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战时带兵。

(3)作用: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西周的灭亡

(1)国人暴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暴虐无道,最终导致,赶走了周厉王。

(2)西周灭亡:公元年,西周灭亡。

【课堂小结】

请将此表格绘制在你的课本上,并填写答案。

【课堂作业】

1、世袭制通常指奴隶制或封建制国家的君主职位,以父死子继承或兄终弟及的方式来保持世代相传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开始于()

A、禹

B、启

C、桀

D、周武王

2、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3、武王伐纣的性质是()

A、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

B、反暴政的正义战争

C、争霸战争

D、反侵略战争

4、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重用贤才

C、实行分封制

D、压迫奴隶和平民

5、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贵族的世袭地位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巩固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D、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

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 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 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 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 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教案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 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 生:《三国演义》 (林俊杰的《曹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离与民族汇聚》测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魏蜀吴 A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B都城洛阳成都建业 C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D国号魏汉吴 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 朝代北方南方西汉80%20% 南宋37%63% 6.右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8.某博物馆要求选出最能体现东晋南朝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A.B.C.D. 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 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 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 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 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图表:三国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O; 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O; 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圭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O; 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O; 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O;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贤纳士③曹操联合孙权④实行屯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 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诸多军事名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齐鲁英才们各为其主,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其中,诸葛亮(今山东临沂人)促使刘备与孙权结盟,在中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3.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魏吴 D.蜀吴魏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他是()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D.诸葛亮 5.“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历史史实导致的共同后果是() A.发展了西晋经济 B.巩固的西晋统治 C.加速了西晋的衰亡 D.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6.西晋末年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7.西晋初年出现了“八王之乱”,这场混乱的直接目的是() A.争夺地盘 B.争夺皇位 C.争夺人口 D.争夺国宝 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是() A.氐族 B.羯族 C.鲜卑族 D.羌族 9.公元383年,使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的战争是()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10.小明同学绘制了一幅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历程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状况的是() A.大兴安岭一带→大同一带→洛阳一带 B.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大同一带 C.洛阳一带→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 D.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 11.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他是() 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 12.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胡人汉服”的社会时尚。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 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1.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2.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3.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4.阅读图片:《官渡之战形势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6.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习题新人教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单项选择题 2.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 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 1. 官 渡之战的性质是( ) B. 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D. 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3世纪初期 B. 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2世纪初期 D. 公元2世纪20年代 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 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 ③④ C. 5. 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 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6.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 A.201 年 B.221 年 C.220 ②④ D. ①③ 年 D.222 年 、非选择题 7.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由何人建立? ⑵分别写出D 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F 为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A 6.D 7.(1)A:魏国、曹丕;B:蜀国、刘备;C:吴国、孙权。 (2) 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D战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E战场: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台湾。夷洲。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习题新人教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的产生。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__________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__________”。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________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__________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知识点商汤灭夏 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__________,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__________建立商朝,都城建在__________。商王__________时迁都到殷。商__________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知识点武王伐纣 周武王时,得到__________、周公等人的辅佐,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__________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__________,史称西周。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____________。 2.内容:周王根据__________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__________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__________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__________,并服从周王__________。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__________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__________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__________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__________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__________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当堂检测 1.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 )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启继承禹的位置 D.商汤灭夏 2.他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奢侈而暴虐,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民众不堪忍受,甚至发出宁肯与他同归于尽的怒吼。这位暴虐的国王是( ) A.禹 B.桀 C.纣 D.启 3.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继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后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对奴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课又与下一节内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密切关联,因此十分重要。 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二、说学情 1、学生学习现状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动,但知识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材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练习 第 4 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题文)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 3.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并由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是

A.周武王B.大禹C.商汤D.启 4.在第30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反映了下列哪个朝代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北京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燕和蓟两个诸侯国,和这一史事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禅让制C.世袭制D.郡县制 6.“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的反叛B.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D.牧野之战的影响 7.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禹建立夏朝②西周灭亡③商汤建国④盘庚迁殷 A.①③④②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8.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西周、王、侯、制度。他研究的内容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9.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商,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分封制实行B.商汤灭夏C.盘庚迁都D.平王东迁 10.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对②时间叙述正确的是 A.公元十七世纪早期B.公元十七世纪末期 C.公元前十七世纪早期D.公元前十七世纪末期 11.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中说,他的姓和我国第一个王朝的名称相同,请问他姓() A.夏B.唐C.秦D.周 12.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以下是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供您参考, 篇一:三国鼎立 K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一一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 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 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K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K教学目标》 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篇二:三国鼎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推荐: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知识点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基本史实 1、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在今天(河南登封)。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夏朝的国家机构: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但是也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暴君(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 (5)商汤灭夏:夏朝灭亡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朝的(汤)所灭。夏朝亡国之君是暴君(桀)。 2、商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任用贤臣(伊尹)。 (2)都城:(盘庚)迁殷,在今天河南安阳,所以商朝又称(殷朝)。 (3)商朝的暴君(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4)灭亡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大战)灭商朝暴君(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5)牧野之战(也称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王,结果是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牧野之战的特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3、西周: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在今天(陕西西安),任用贤臣(姜尚) (2)西周的暴君是(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国人指的是平民】。 (3)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亡国之君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 1、夏商西周有哪些重要的社会制度? 世袭制、分封制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和影响是什么? 禹死后,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影响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亲属、功臣 (3)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打仗。 (4)作用(影响):(积极方面)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课 第一课时 现代

课题:《现代化的大牧场》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 第一课时 一、课时分析 教材围绕澳大利亚发展牧业的自然环境和牧场现代化两个方面展开,展现了草原的生产和文化风情,透视了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活模式。首先教材以"民歌"展现,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澳大利亚辽阔的牧场上。接着从澳大利亚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探究牧业的兴旺发展的原因(即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自然原因)。同时提示了澳大利亚牧场现代化的特点及背景。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喜欢接受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的知识,因此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以旅游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以“游客”身份带入澳大利亚,使其能身如其境地感受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从而使学生学得乐,乐得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况。 2、能够从地图、图表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牧人生活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分析澳大利亚牧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让学生熟识澳大利亚牧场的经营特点,认识草原人家的特色。 2、理解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对牧民生活、牧草和饲养牲畜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国家): 师: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接触,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个个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现在,老师要给大家出一道趣味题,看看谁的反应最快。猜猜这是哪个国家? 生:澳大利亚。 师:从我们描述来看,澳大利亚的什么行业发达? 生:畜牧业。 师:为了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下面就开始我们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去那共同探讨一下,为什么那里会羊比人多?他们发展养羊业有什么有利的条件?而这种生产方式又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出示课题)(二)新课教学 1、旅游准备(1):(展示东西半球图)让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惟一占据整个大陆及边缘岛屿的国家)及人口和面积、羊的数量,从而得出“地广人稀”“羊比人多”的结论。 旅游准备(2):创设情景—假如是7、8月份去,应该带什么衣服合适?澳大利亚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