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朝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朝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朝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朝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朝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朝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脉络

本文把朝鲜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来考察,每个时期主要整理了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各计划期间确定的基本任务、采取的具体措施、取得的发展成果等内容,试图较为明确地说明朝鲜经济的发展脉络。

(一)解放后及战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时期(1945~1956年)

这一时期,朝鲜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即1945~1950年的解放后经济恢复期和1954~1956年的战后国民经济恢复三年计划。

1945年朝鲜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下,获得了解放。解放后,针对日本殖民统治留下的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凋零落后、封建和殖民地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等现实情况,1945年10月成立的北朝鲜共产党中央组织委员会[1]着手进行了各项民主改革,以图复兴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其中,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爱国热情、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并为正在迅速恢复的工业提供原料和保障居民的口粮创造了条件;民主的劳动法令的实施,保障了工人劳动和生活的基本权利;产业国有化,即工厂、矿山、煤矿、铁路、邮电、银行等的国有化,奠定了建设自主独立国家的经济基础,为保证国营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有计划地发展国家的经济创造了条件;男女平等权法令解放了北朝鲜妇女,使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和男子同等的权利,积极参加劳动。

从1947年开始,朝鲜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出自力更生建立自立的民族经济的路线。劳动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和改造现有的重工业工厂,生产和供给发展国民经济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料和材料,新建还没有任何基础的轻工业,发展农业,以安定和改善人民生活,另外,着重加强国营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领导作用。为此,朝鲜制订了1947年和1948年的两个一年计划和1949年~1950年的两年计划。

在1947年的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0.2%,民办工业的比重占19.8%,其中矿业部门,国营占百分之百。这说明在国民经济的领导部门——工业中,国营经济占了压倒性优势。此外,铁路运输、邮电、对外贸易和银行等也已经掌握在国家手中。这一切条件,成为朝着依靠国营经济的领导作用,控制和调节个体经济,有计划地经营国民经济和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利的方向,发展国家经济的可靠保证。[2]这一时期,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计划部门,要求企业在对设备、材料、资金、劳力等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制订并严格执行计划,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采取了整顿生产组织、加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学习技术、开展劳动竞赛等多项措施。

1947~1949年的3年期间,朝鲜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9.9%,其中国营及合作社工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1.6%,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前夕,朝鲜北半部的工业生产规模(除煤炭和冶金部门外)和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1944年的水平。在这一期间,农业也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48年粮食产量达到266.8万吨,比日本统治时期产粮最多的1939年还多0.4%。1949年同1946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51%。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50年3月,工人基本工资比1947年提高38%,同时几次降低物价,从而使工人实际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生活也有了显著改善,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水平达到中农水平。[3]

1950年6月~1953年7月的战争使朝鲜的国民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与1949年相比,1953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36%,农业生产总值下降了24%,国民收入减少了30%。

停战后,1953年8月5日召开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会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的战后经济建设基本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为了消除日本

殖民统治造成的殖民地畸形状态,打下建设自立的民族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是为了安定和提高遭到摧残的人民生活。1954年4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第七次会议通过了“1954~1956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三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恢复和重建北战争破坏的国名经济,使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战前水平,为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下,朝鲜提前完成了1954年~1956年的“战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三年计划”,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

工业部门提前四个月达到目标,1956年末工业生产增加到1953年的2.8倍(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增加到4倍,消费资料生产增加到2.1倍),增加到1949年的1.8倍。1954~1956年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41.7%。

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有了改善。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品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53年分别为37.7%和62.3%,1955年则分别为51.7%和48.3%,生产资料生产比重已经占了优势。机器制造工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44年为1.6%,1949年提高到8.1%,1955年则提高到17.9%,同一时期纺织工业比重从6%提高到11.4%和17.2%。这说明,朝鲜工业已经显著地消除了日本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片面性和畸形状态,并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农业方面,1956年粮食产量达到287万吨,比1953年增加24%,超过战前1949年的产量。农业发展主要由于战后三年计划期间国家投资74亿元,大力兴修水利,增加农业机械和化肥生产,并在农村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7月,朝鲜北半部各地开始试办农业合作社,国家从法律上和财政上予以大力支持。到1956年底,入社农户在总农户中的比重达到80.9%,在总耕地面积中的比重达到77.9%。

战后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条件。1956年国民收入为1953年2.1倍,为战前1949年的1.5倍。1956年工人、技术人员、国家职员每人平均工资同1953年相比增加58%,同1949年相比增加65%。在提高职工工资收入的同时,朝鲜政府采取低房租、降低商品零售价格等政策,使国家职工的实际收入有较大提高。此外,国家为职工修建了610万平方米的住宅,并大力发展社会保险、医疗、休养等人民福利事业。在农村,1954国家废除肉类义务缴纳制度。1956年全面降低农业税,实行固定税制,并将农民拖欠的9万吨农业税和贷粮及14亿元贷款全部给予核销。这期间,国家还降低了工产品零售价格及灌溉费和机耕费。[4]

(二)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1957~1970年)

这一时期,朝鲜推进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1961年)和第一个七年计划(1961~1967年),并设置了1960年的缓冲期。

1957~1961年,朝鲜实行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巩固朝鲜北半部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上解决人民的衣食住问题。在此期间,朝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在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高速发展,全面完成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使朝鲜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农业国。

1958年,朝鲜全面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对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在农业领域,提出首先在短期内实现农业的水利化和电气化,然后逐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化学化的方针。

从1957年起,朝鲜开展了以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同教育人民相结合的群众性的千里马运

动,千里马运动作为全民性的群众运动,调动了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朝鲜把千里马运动看作胜利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定性保证,并把这一运动规定为朝鲜劳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60年,金日成提出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方法,要求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具体地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问题,充分发动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实现党的政策和任务,这就改进了各级党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加强了党和国家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提高了经济管理水平,增强了群众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积极性,并为后来大安工作体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6]

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60年,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了原定的指标。1957~1960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2.5倍,平均每年增长36.6%,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增长2.6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2.3倍。[7]粮食总产量1959年达到380万吨,1957~1959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8%。通过调整职工工资和实行基本生活消费品降价和增加公共福利等措施,1959年职工的实际收入比1949年增加2.7倍,比1956年增加1.3倍。通过对农业合作社实行优惠贷款、降低农业税、提高部分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等措施,1958年农户平均分得粮食比1955年增加50%,现金分配比1955年增加2.6倍。[8]

由于发展不平衡,朝鲜把1960年设定为缓冲期,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主要任务包括集中力量抓农业、提高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扩大出口贸易、加强和改善地方政权机关的工作等。经过一年的努力,基本上解决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完成了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6%。

1961年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1961~1967年发展国民经济七年计划,确定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依靠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和文化革命,划时代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心任务是进一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把朝鲜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和发达农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为了适应新情况,朝鲜劳动党和政府认真总结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逐步确立起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即大安工作体系、新的农业领导体系、计划的一元化和细部化。

[9]

大安工作体系就是“工厂企业在党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进行一切经营活动,使政治工作先行,发动生产者群众去完成当前的经济任务,上级负责帮助下级,科学地、合理的经营和管理经济。”大安工作体系包括工厂党委会的集体领导体系、集中统一的生产指挥体系、送货上门的材料供应体系和全面负责职工生活的后勤供应体系。“大安体系的基本精神在于干部和劳动者打成一片……大安体系是群众路线在经济管理中的体现。”[10] 新的农业领导体系包括由农业省改组的中央农业委员会和新设的道农村经济委员会和郡合作农场经营委员会,目的在于由国家专门的农业领导机构用企业式方法来领导和管理农业,从而使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结合起来,加强国家对集体经济的领导。

计划的一元化,就是把分布在全国的计划机关组成一个计划体系,在全国计划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保证计划的统一性。计划细部化的本质就是一切商品都纳入计划,保证计划的具体性和比例性。

1964年,金日成正式提出在农村彻底进行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三大革命,其中思想革命是先行任务,技术革命是中心任务,文化革命[11]是完成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必要条件。

七年计划期间,朝鲜通过农业技术革命,基本完成了水利化和电气化,机械化和化学化也取得了很大进展。1966年起在所有合作农场引入分组管理制,把10~25人的分组作为合作农场的基层单位,分配给分组一定面积的耕地和生产工具等,按照国家计划和耕地好坏确定分组的生产指标,年终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对分组的劳动进行评价,实施分配,这就更好地

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于采取了如上措施,朝鲜农业生产连年丰收,1970年粮食产量达到600万吨。

1962年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而且美国扩大了对越战争,朝鲜半岛局势趋于紧张。对此,1962年12月朝鲜提出了经济和国防建设并举的革命路线。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对立表面化后,1966年10月朝鲜决定改组国内建设全局,进一步加强国防,把第一个七年计划(1961~1967)再延长3年。

1970年,朝鲜宣布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了自主的民族经济体系。七年计划期间,工业迅速发展。1970年同1956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0.6倍,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增长12.3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8.3倍。在1957~1970年的整个工业化期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9.1%,1961~1970年间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2.8%。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所占比重从1956年的34%提高到1969年的74%;同一时期,工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25%提高到65%。1970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电力1184度,煤1975公斤,钢158公斤,化学肥料108公斤,水泥287公斤,已经赶上和部分超过了发达工业国的水平。[12]

(三)争取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时期(1971~1990年)

这一时期,朝鲜推进了发展国民经济六年计划(1971~1976年)、第二个七年计划(1978~1984年)和第三个七年计划(1987~1993年),并设置了1977年的缓冲年和1985~1986年的经济调整期。

1970年实现工业化后,11月召开的朝鲜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指出朝鲜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在革命和建设业已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朝鲜的社会主义制度,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会上确定了1971~1976年国民经济六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即“巩固和发展工业化的成就,把技术革命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使劳动人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1]其中技术革命有三大任务:通过广泛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大大缩小重劳动和轻劳动、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别,使妇女摆脱繁重的家务负担。[2]

六年计划期间,朝鲜党和政府进一步深入推进了思想、技术、文化三大革命运动,派遣由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三大革命小组到工厂和合作农场去推动三大革命。从1975年12月起,朝鲜开展了争取三大革命红旗运动,对完成三大革命任务好的工厂、企业、机关、合作农场等单位授予三大革命红旗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奖状,目的是要使全党全民一致动员起来,大力进行思想革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3]

这一时期,朝鲜提出了“农业第一主义”,每年都把农业战线定为主攻方向之一,号召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并采取了加强国家对农业的物质技术支援、大搞科学种田、扩大耕地面积等一系列措施。

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止到1966年,朝鲜废除了所有合作农场的农业实物税。1974年3月又通过了完全废除税收制度的法令,废除了所得税和地方自治税。1974年4月1日,朝鲜完全废除了税收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没有税收的国家(仅保留关税)。[4]

朝鲜逐步实行了义务及免费教育。1956年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制,1958年实行中等义务教育制,1959年宣布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实行免费教育,从1967年起开始普及九年制技术义务教育,从1972年起开始实行十一年制义务教育,1975年9月1日起,普遍实行十一年制义务教育。[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朝鲜的国民收入增长很快。1970年人均

国民收入比1946年增长8.4倍以上;1974年又比1970年增长70%。1975年3月,金日成在全国工业积极分子会议上宣布,朝鲜人均国民收入折合美元已经超过1000美元。[6] 到1975年8月底,六年计划规定的工业总产值提前一年零四个月完成,在四年零八个月期间,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预定的14%,达到了18.4%。1974年粮食产量超过700万吨,从而提前两年完成六年计划的粮食生产指标。197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0万吨。[7] 1976年朝鲜全面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六年计划,但由于六年计划的指标高,任务重,在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平衡,各部门发展速度不一致,为了解决这种比例失调问题,朝鲜把1977年定为“缓冲年”。这一年,朝鲜集中力量抓了运输部门和采掘工业部门,大大提高了这两个部门的生产能力。1977年农业产量达到850万吨。

1977年12月,朝鲜确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七年计划(1978~1984年),其基本任务是:促进国民经济的主体化、现代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把人民生活再提高一步。为完成该计划,朝鲜采取了继续深入开展三大革命、继续贯彻大安工作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强节约制度、继续贯彻农业第一主义等措施。

这一时期,朝鲜开展了“创造八十年代速度运动”,提出了“以千里马大高潮时期的气概创造‘80年代速度”’的口号和所有部门、所有单位开展创造“80年代速度”运动的方针,这一运动,是朝鲜人民继承千里马大高潮时期的革命精神,体现速度战的原则,掀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高潮的群众性进军运动。[8]

朝鲜宣布第二个七年计划于1984年初完成,工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2.2%。[9]1984年粮食总产量为900万吨。

第二个7年计划完成以后,朝鲜把1985~1986年确定为经济调整期,集中力量加强了煤炭、电力、铁路运输和冶金工业。

1986年12月,朝鲜提出了早日争取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奋斗任务——切实贯彻社会主义农村问题提纲,把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使全民所有制成为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唯一形式。[10]同时,朝鲜提出了第三个七年计划(1987~1993年),这一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强有力的推行自主思想,继续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及科学化,为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新计划中,技术革命被提到首要日程上。[11] 这一时期,朝鲜提出农业、轻工业和水产业第一主义的方针,把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轻工业和水产业提高到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集中全国的力量推进了农业、化工、畜产业和水产业的发展。[12]

第三个七年计划的主要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增长1.9倍,年均增长10.0%,其中生产资料增长1.9倍,年均增长9.6%,消费品增长1.8倍,年均增长8.8%;农业总产值增长1.4倍,年均增长4.9%。1990年5月30日,朝鲜的官方新闻机构朝中社宣布,国民经济各条战线上的劳动人民已经完成了第三个七年计划的各项任务。[13]

(四)社会主义经济遭受严重考验时期(1990~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协作关系瓦解,因此,朝鲜失去了原来进口经济发展所需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也失去了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而且遭到国际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导致贸易额大幅度下滑,朝鲜经济面临严重困难。

对此,朝鲜于1990年1月初召开劳动党第六届十七中全会,调整了第三个七年计划规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缩小了经济规模,按照进一步加强国家经济自立性的方向更加完善经济结构,改变对外贸易方向,以便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14] 1990年5月,金日成在朝鲜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为了完成社会主义事业,就要加强人民政权,不断增强其职能和作用,继续坚持大力进行思想、技术、文化三大革命的总路线,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占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战略目标——思想堡垒和物质堡垒。为此,要积极促进社会所有成员的革命化、工人阶级化和知识分子化,大力

促进经济建设,切实贯彻国民经济的主体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基本路线。[15] 为了加强对外合作,1991年,朝鲜决定建立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吸引外资。1992年10月,公布《外国人投资法》、《外国独资企业法》和《合作法》,1993年,公布《自由经济贸易区法》、《外汇管理法》、《外国投资企业及外国人税收法》、《土地租赁法》、《外资银行法》和《外国人出入自由经济贸易区规定》。

面对困难,朝鲜全体党员和劳动者提出“党下决心,我们就干”的口号,蓬勃开展“创造90年代速度”运动,胜利完成了第三个七年计划。

1993年12月,朝鲜劳动党第六届二十一中全会总结了第三个七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提出了新的经济战略:“朝着农业第一主义、轻工业第一主义和贸易第一主义方向前进,使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和铁路运输坚定地走在前面,继续发展冶金工业”。此次会议还提出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总进军”的革命口号。这是“适应变化了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现实要求,使国家的经济结构由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转为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经济,并改变对外贸易的方向的经济战略”。

[16]同年,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七次会议决定把1994~1996年设定为缓冲期。

1994年,金日成去世。1995年、1996年,朝鲜连续两年发生严重水灾,1997年又遭受到干旱和海啸灾害,粮食产量连续大幅度减少,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

对此,朝鲜号召发扬抗日游击队“艰难行军”精神,并把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慈江道树立为典型,将其精神命名为“江界精神”,号召全国人民学习。江界精神推广到全国,成为朝鲜的时代精神,成为推动新的革命高潮的原动力。继江界精神之后,在全国又开展了新的千里马大进军运动。在思想政治方面,提出以军队为先的“先军政治”路线。

1998年,朝鲜提出建设“主体的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可以概括为“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自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为目标,立足于自力更生、讲求实效和不断更新观念,有步骤地抓住主要经济领域的关键性问题,依靠群众运动和科学技术加以解决,为开创在不久的将来国民经济腾飞的新局面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17] 在此期间,朝鲜着重发展电力、煤炭、冶金和铁路运输这四个先行部门,并通过种子革命、两茬作物制、土豆革命和土地平整等措施发展农业,还加大了发展轻工业的力度。

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调整,朝鲜的经济困难得到明显缓解。根据韩国银行估算的朝鲜经济数据,1990年后,朝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历年增长率分别为:-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正增长6.2%。

(五)社会主义经济缓慢恢复、建设强盛大国时期(1999年至今)

1999年经济恢复增长后,朝鲜继续强调建设“主体的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从1999年起,朝鲜把电力、煤炭和冶金工业、铁路运输业、农业和轻工业确定为经济工作的最主要领域,实施了基干产业的技术改造、工业结构改革、农业革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改善等政策措施。

在建设经济强国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中,最基本的是群众运动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即在需要规模效益方面,大量动员民众进行人力劳动,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军队在其中发挥着主力军和榜样的作用。在群众运动难以发挥很大效能方面,则重视采取科学技术手段。[18]

2002年7月,朝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改善措施”,对经济生活进行改善和调节,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调整物价和工资,缩小配给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强化企业的独立核算制;取消外汇券,调整汇率;加强对农业的鼓励措施等。2002年9月制定了新的经济运行方针“先军时代经济建设路线”,即国防工业优先,轻工业、农业同时发展的方针。2002年9月,朝鲜设立新义州开发区,与1990年建立的先锋-罗津地区一起向中

国开放;当年10月设立开城工业园区和金刚山旅游园区,作为对韩国开放的窗口。2003年,朝鲜把农民市场改为“综合市场”,允许销售轻工业产品,并肯定了农贸市场在推动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方面所起的补充作用。自2004年1月起,农业部门开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试点,工业部门开始了“企业改革”(降低企业对国家的上缴金额,扩大企业现金持有限额,允许按自身业绩提高工资等)措施的试点。

这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企业的积极性,根据韩国银行的估算,1999年~2005年,朝鲜经济连续7年保持增长;工矿业也呈增长势头;粮食总产量2004年恢复到431万吨,2005年约为454万吨;对外贸易总额连年增长,2005年超过30亿美元,创下199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由此可见,朝鲜经济呈现恢复趋势是勿庸置疑的。

二、朝鲜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经验

总结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六十多年间领导朝鲜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有如下的经验可供借鉴。

1.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注意把握国内外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方针政策并随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

解放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产业国有化等,1958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自立经济路线的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个七年计划期间新的经济管理体系的确立,六年计划期间农业第一主义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主体的社会主义强盛大国”战略的提出,2002年推进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改善措施”,等等,无一不是根据当时国内外局势变化做出的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方针决策。

2.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注意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1957年开始的千里马运动、1960年开始推行的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方法、第一个七年计划期间推行的大安工作体系、1975年起开展的争取三大革命红旗运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创造八十年代速度运动”、90年代开展的新的千里马大进军运动等等,目的都在于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或克服面临的困难。

3.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在制订长期计划时,根据情况设置朝鲜独有的缓冲期。

关于缓冲期,金日成将其定义为:“所谓缓冲期,就是当夺取某一高地的战斗结束时,补充一下所消耗的兵力、粮食、被服、武器和弹药等整顿和部署战斗队伍,进一步巩固已夺取的阵地,以准备新的战斗来夺取下一个高地的这样一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这样。”[19]朝鲜在经济建设中设置缓冲期,是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充分加强薄弱环节和部门、为执行下一个计划作准备。

4.朝鲜劳动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福利,使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直是朝鲜经济发展设定的目标之一,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多次提高职工工资,降低商品价格,并多次减免税收,最终免除了除关税以外的所有税收。朝鲜还实行免费住房、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保障。

5.朝鲜劳动党和政府重视教育,重视科技。

朝鲜的三大革命,即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后两者指的就是科技问题和教育问题。朝鲜历来对技术发展问题十分重视,例如1971~1976年的国民经济六年计划把技术革命列为基本任务,力图通过技术革命大大缩小重劳动和轻劳动、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别,使妇女摆脱繁重的家务负担;1987~1993年的第三个七年计划也把技术革命提到了首要日程上。

朝鲜逐步实行义务及免费教育。到1975年9月1日起,普遍实行了十一年制义务教育。建国后,朝鲜致力于技术人员和专家的培养,从解放后创办第一所综合大学——金日成综合大学起步,1959年增加到78所,1970年增加到129所,1980年增加到170所,1988年增加到244所。

综上所述,朝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有过辉煌的成就,也经历过低谷和挫折。朝鲜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国家,正如金日成在1990年新年贺词中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道路是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因此在前进中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也可能经历迂回和曲折。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也应根据变化了的现实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朝鲜所取得的成绩是与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根据国内外实际情况制定的政策方针密不可分的,同样,在挫折面前,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也根据国内外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调整。目前,朝鲜在劳动党的领导下,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正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着“朝鲜式社会主义”的探索。朝鲜依然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导,同时有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这是一条不同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道路,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另一种新的探索。

朝鲜建设社会主义与中国的不同

朝鲜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较好,后来越来越倒退。

很多人在今天一提到朝鲜,首先想到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其实,在南北朝鲜爆发完了朝鲜战争之后,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阶段,朝鲜也经历过一段非常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六七十年代的朝鲜:千里马的发展速度,经济、文化、社会秩序。那时候的中国人非常羡慕朝鲜的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朝鲜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有中国的援助。

朝鲜建设社会主义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两点不同。第一、知识分子的地位一直很高,与工人、农民有同等高的地位,不像中国在49年以后,贬低知识分子。第二、朝鲜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政治运动,人心比较纯净。那时候朝鲜的经济发展大大超过韩国,1973年,平壤地铁通车。60年代,工业基础除了日本以外,在亚洲首屈一指。

朝鲜经济发展史及政策得失

由于资料来源的奇缺,很难确切把握目前朝鲜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战略的变化,更难评估其未来前景,这里只依据极为有限的资料做最为粗略的分析。

一、朝鲜经济现状与水平

(一) 朝鲜GDP估算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 。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1999年朝鲜经济增长率为6.2%,9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据韩国中央银行一份报告称,去年朝鲜建筑业增长最为强劲,为24.3%,农业增长9.2%,矿产业和制造业为9.9%。尤其是近年来停产的4000多个地方企业开机生产。这无疑是好的征兆。但是,尽管如此,朝鲜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极为低下。有的学者认为1999年的朝鲜经济依然仅达1989年的75%。实际上,这是较高估计,其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只有当时50%左右。

(二)朝鲜主要工业产量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

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

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 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三)朝鲜粮食生产状况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

据韩方报道,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近两年朝鲜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如号召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土豆,实行所谓“土豆革命”,粮食危机有所缓解。据朝鲜农业部门统计,2000年,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已达20万町步(每町步约合1公顷),若按每町步产量20吨计算,朝鲜去年土豆产量约达400万吨左右。据悉,今年,朝鲜计划再扩大20万町步的土豆种植面积。这样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将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人均粮食供应量从上年的150克上升到300克。但仍不足满足所需正常数量。1999年11月出席世界粮食组织(FAO)总会的朝鲜农业副部长说,2000年将缺少粮食120万吨。2000年8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FAO地区会议上,朝鲜代表尹寿昌说,“因春旱延误了插秧,粮食状况仍然困难”,请求国际社会继续予以支援。

(四)朝鲜外贸情况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五)朝鲜产业结构及现代化水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朝鲜已认识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例如服务业比重增长较快,1990-1995年5年间增长了9.4%,同期重工业比重5年间下降了6.3%,农业林渔业的比重也略有下降,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近几年又由于粮食危机和工农生产的急剧下滑,其工作重点放在恢复生产的正常化和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无暇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其经济结构基本上与90年代中期相近。在朝鲜经济结构中占份额最大的是农业,其次为制造业,第三是政府服务部门。如果按产业来划分,则第一产业即农业的份额为27.6%,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十水电气业)份额为42%,服务行业份额为30.3%。

从上表可以看出,其一,朝鲜经济中占总人口37.6%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7.6%,这表明朝鲜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质地位。其二,第三产业(30.3%)中2/3的份额(20.7%)是政府服务部门,因此这并不代表第三产业的繁荣,恰恰说明朝鲜经济中的服务行业仍处在比较初级的状态。

朝鲜的工业主要有机器制造、钢铁、煤炭、电力、造船、纺织等部门。其经济部门比较齐全,并具有潜力。但是,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重工业中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比重大;而轻工业和社会间接资本比重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还很低下,因此,从总体上讲,朝鲜属于典型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处于现代化低水平阶段。这与韩国国民经济结构形成显明对照。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朝鲜工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相当之大。据韩国发展银行估算,朝鲜主要部门工业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约在17-25年。其中造船23年,钢铁20年,机械工具制造20年,汽车25年,家电23年,计算机17年,纺织23年,食品饮料27年。

二、朝鲜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

对于朝鲜近几年的变化,如何评估说法不一,人们对朝鲜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表示认同,但对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却了解甚少,认为变化甚微。实际上朝鲜自90年代末己逐渐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即将国家战略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其新战略的提出始于1998年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政论。该篇政论指出,朝鲜现在面临着建设强盛大国的新的宏伟目标。强盛大国首先是“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以人民大众为真正的历史主体,以领袖为核心,实现了自主、自立和自卫,摆脱任何支配和约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所有领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国家。该政论发表后不久,朝鲜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举行金日成国家主席去世后的首届最高人民会议,修改宪法、选举金正日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完善了国家领导体系,结束了金日成去世后的政治过渡期,开始了建国50年之后的金正日新时代。“因此可以认为,朝鲜提出强国战略目标,实际上是以金正日为首的新的国家领导体制确立的政治宣言。”从1998年10月开始,金正日在各地进行视察,一再强调建设强盛大国。此后(1999年)朝鲜《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和《青年先锋》共同发表的新年社论《让今年成为建设强盛大国伟大转折之年》,更加明确和具体地提出了建设强盛大国的战略目标,即“在不远的将来,把朝鲜建设成思想、军事、经济各方面具有最强大威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年社论不仅更加明确地提到了强盛大国应包括思想、军事和经济三个方面,而且尤为强调经济对建设强盛大国的特殊意义。2000年元旦社论对“强盛大国”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界定,并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因素。2001年元旦社论对强盛大国的内涵又进一步解释说,2l世纪是朝鲜实现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世纪。“依靠自主维护尊严,依靠团结争取胜利,依靠爱国和爱民族实现繁荣,这就是朝鲜的社会主义强盛大国”。认为“经济实力是国家强盛复兴的基础,军事和政治思想威力必须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什么比提高经济实力更为重要。”社论中,较以往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大国和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社论说,“21世纪朝鲜将以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姿态巍然屹立,2001年是开创建设强盛大国新局面的新进军和实现伟大转折之年。”由此观之,朝鲜关于“主体社会主义强盛大国”,已经成为21世纪朝鲜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其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中心任务。这不仅标志着1995年开始进行的“苦难行军”和“强行军”政策的结束,也标志着朝鲜

长期实行的“先军路线”开始向“先经路线”的转变。根据金正日的谈话以及朝鲜报刊概括起来,比较突出的有如下几点:

(一)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科学化

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是朝鲜为使国民经济在高水平上达到正常化、进而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改造而提出的战略目标。随着经济工作逐渐占据国家议事日程的中心地位,落后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对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化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把重视科技作为建设“强盛大国”的支柱之一,认为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已经成为再也不能耽搁下去的迫切任务。表示要“千方百计地发展科学技术,从而解决吃的问题,建设经济强国。”,金正日强调,当代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必须以新的观点和从新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所有问题。《劳动新闻》以“用新的观点和高度看待和解决所有问题”为标题发表社论,号召全体朝鲜人民在新世纪从根本上更新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最近朝鲜做出决定,为了加快提高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要改善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大大增加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科技信息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战略性地培养科技力量,及时将科技成果推广到生产领域。目前正在加强电子工学、生物工程等科技的开发,并着手建立自动化工厂和计算机工业,为解决经济困难大力开发实用技术。今年以来,朝鲜又多次强调,用现代科学技术重建国民经济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再也不能耽搁的中心环节。根据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特点有计划地推进技术改造,立足于尖端科学技术,大胆地抛弃能耗大、效益低的生产工序,用最新技术对投资效益高的生产工序进行现代化改造。同时,建设一批以最新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基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朝鲜对信息产业的重视与开发。

据报道,朝鲜政府已在平壤组建朝鲜电脑中心,全面负责电脑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普及。电脑中心下辖七个分中心,各分中心进行电脑技术开发和开展电脑知识的普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到电脑中心和分中心接受计算机知识培训。同时,朝鲜所有有条件的中学都开设了电脑课程,各大学开设了计算机系,专门培养电脑人才的电脑专科大学也建立起来。此外,还建成了朝鲜信息中心、金日成综合大学电脑科大、金策工业综合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等大中小型科研院所。目前,朝鲜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计算机技术研发体系。在系统程序、多媒体技术、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一定进展。已基本完成了Windows2000操作环境下的朝文输入系统、多语种翻译软件程序、组建包含Internet和移动通信在内的大型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器以及因特网服务程序等的开发。朝鲜上因特网的所有技术准备已经就绪。朝鲜国内网络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内阁各省、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及新闻单位都建成了自己的电脑网,其中不少实现了局域互联,从平壤到地方各道、市、郡的网络连接已基本完成。

(二)更新观念、检讨旧模式

今年年初,金正日强调在“21世纪,要以新观念、从新高度出发对待、解决所有问题”,“要对过去其他国家的旧模式和一贯做法进行全面检讨”,指出“必须端正观念,不要抓住旧的落后的东西不放,要大胆进行技术改造”。朝鲜《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和《青年先锋》就此发表联合社论强调,“要大胆实行变革”,“进一步改善朝鲜的经济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环境、新气候的要求”。提出“21世纪是巨变的世纪,创造的世纪,为适应新世纪的要求,要对思想观念、思考方式、斗争风气和工作态度进行彻底的革新”。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朝鲜对学习和考察国外市场经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金正日多次强调,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首要课题是根据新世纪的要求,对思想观点、思考方式、斗争作风和工作方法进行根本革新。今年3月以来,朝鲜以推动创新和变革为目的,大力宣传金正日的“种子论”哲学思想。金正日曾说过“要学会同资本主义搞贸易挣钱”,自1997年以来,在UNDP的支援下,已有215名朝鲜经济官员先后在中国上海、新加坡、匈牙利、

美国、澳大利亚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在贸易省下增设了“研究资本主义”的机构,最近又对经济干部提出“有必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和大企业的管理能力”。。

(三)实行“实利主义”

抛弃旧有模式,就要在经济领域中实行所谓“实利主义”。据在日朝鲜人总联合会的机关报《朝鲜信报》的网络版报道,朝鲜洪成南内阁总理在9月5日召开的最高人民会议第10届4次会议上所作的议政报告中指出“要在经济领域实现实利主义”(这是自从98年9月最高人民委员会第10届1次会议上修订社会主义宪法和重新整顿国家机构体系后首次在国家的最高主权机关最高人民会议上对内阁事务进行讨论。)信报报道说,洪总理指出要“按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部门特性有计划地推进技术改造事业,同时要大胆地抛弃耗电量大而且老旧落后的工厂以及利润不高的生产工厂,而要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建设投资见效高有利于民生的工厂等”。洪总理在议政报告中提出,引进现代技术和生产方式以及改善生产结构等就是“为在增产节约同时保证实现经济部门的利润所采取的优先课题”。信报还指出洪总理强调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下推进经济事业的发展.信报认为“在发展对外关系的同时,扩大对外贸易关系,并在人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建立出口生产基地.这是实利主义的一个例子”。洪总理强调要在经济部门正确地实现“代案(alternative)的事业体系”和“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信报认为“这也是在经济部门可克服主观和自私的毒害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繁荣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实利主义政策”。

(四)国民经济的自主化与发挥地方积极性

朝鲜把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的自主化看作是建设强盛国家的首要目标。这不能不与它所处的特殊国内国际环境直接联系起来。苏联解体之后,朝鲜骤然间失去了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战略物资的主要进口来源和主要市场,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瘫痪,而美国又未解除经济制裁。因此它不能不主要依靠本国自然资源重建国民经济,以摆脱对进口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实际上从1997年起,朝鲜已将恢复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首要任务来抓,特别是将解决口粮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为此,朝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举国上下掀起“土豆革命”,挖掘替代粮源,积极鼓励机关企业甚至个人发展副业,其中包括饲养家畜,如山羊、兔子等,养蚕、淡水养鱼和海水养殖等,不仅解决了口粮不足问题,还使人民饮食生活实现了多样化。加之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近年来提供的粮食援助,迄今,朝鲜的口粮危机已大大缓解。为解决电力能源问题,朝鲜号召全国地方企业单位大搞发电站建设。目前已建成的大、中型发电站有安边青年电站(二期工程已结束)、内坪电站、泰川电站、烽火化学工厂火力发电工程等。据朝鲜有关方面统计,截至去年底,已建成的大、中、小各种发电站多达5000余座,一定程度解决了工厂的生产用电,尤其是生活照明问题近期已有明显好转。

与此相联系,朝鲜政府设法调动地方积极性。长期以来,朝鲜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几乎包办一切,各级地方、部门和个人形成了完全依赖上级计划被动行事的工作作风,没有地方和个人的自主性。为改变这种情况,朝鲜政府要求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解决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并赋予了管理经济工作的更多自主权,以便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责任与利益关系,调动地方、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他们提出,“只有每个人、每个单位和每个地区都自力更生,国家才能繁荣强盛”。因为这意味着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切依赖中央和上级计划安排的经济生活方式。目前,朝鲜经济学界正在开展关于国家企业经营独立性问题的学术讨论,贯彻自力更生原则,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必然会进一步要求加强经济管理以求经济效益。对于有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这种变化与认识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五)重视农业与轻工业

朝鲜政府为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作了也作了一定努力。1995-1997年强调“贯彻农业、轻工业、贸易第一主义的革命的经济战略”;1998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发

展轻工业和农业”;1999年又重新提出“农业第一主义方针”。金正日“提出主体农法是依据农民的意图和实际情况推进农业发展的科学的农法,从而纠正了歪曲执行主体农法而阻碍农业生产的现象”。强调“依据农民的意图和实际情况发展农业”,这从金正日近几年在国内考察的部门轨迹也可明显看出。从1998年10月到2001年7月末,金正日对全国各地经济部门进行了近60次视察,共涉及110个单位。其中对农业部门的视察次数最多,达到37个(占34%)。其次是电力部门,为24个(占22%)。第三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部门,为17个(占15%)。第四是机械制造部门,为15个(占14%)。这四个部门被视察单位合计93个,占总数110的85%。在农业中,种植业一直很受重视,对养殖业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从2001年起,对轻工业部门的视察次数显著增多。

(六)朝鲜经济外交齐头并进

为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行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开展自主外交两条主线同时并举的方针。朝鲜明确表示“在国际事务和北南关系方面,朝鲜将坚持自主原则,继续积极主动地开拓国际关系发展的新局面”。朝鲜的指导思想在于:朝鲜要彻底摆脱经济困境的努力,仅限于国内是远远不够的。朝鲜必在自力更生、积极挖掘国内一切潜力的同时,在对外战略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积极借助外部力量,使国内经济建设早日走上正轨。其方针是以改善朝韩关系为突破口,促压美、日加快改善对朝关系步伐,积极推进与欧盟各国关系正常化进程。2000年以来朝鲜的外交方向全方位地指向了日本、俄罗斯、西方国家、韩国、中国、东盟国家和美国等国家。其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也在朝美和朝韩之间交替变化。这表明,朝鲜已经改变过去单打一的行为方式,“采取了点面结合、主次兼顾,一揽子解决冷战遗留下来的所有国际问题的做法”。朝鲜多方位外交的进展,不仅在政治上突破了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包围与封锁,缓解了外部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为尽早恢复国内经济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已部分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日本对朝政策亦出现松动,对朝援助亦有所增加;随着与欧盟建交国家的增多,朝鲜有更多的机会扩大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并得到相应的经济援助;朝韩关系的缓和,为朝鲜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促进了双方有史以来的大规模经济合作。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朝鲜的内外生存环境日渐好转。

三前景任重而道远

朝鲜自实行强国战略以来,内政外交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说已初见成效。但朝鲜经济状况的好转也只是相对于过去极端恶劣的情况而言的。实际上,朝鲜经济要恢复到历史最好时期的水平还需要相当时间,而且目前经济状况的改善还不很稳固,解决粮食、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状况还需要大量外援,朝鲜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还需要做出大量艰苦的努力。制约朝鲜尽快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有许多外部与内部因素,但依笔者之见,从内部因素来讲关键有如下三条:

(一)如何彻底改变旧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朝鲜过去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朝鲜建国之初,特别是在处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朝鲜实行经济封锁政策的形势下,能够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使战时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在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等方面,都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因此,60年代朝鲜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到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和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出现了经济增长率降低,经济效益下降,技术进步缓慢等趋势。尤其自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其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具体体现在:其一,依靠指令性计划、行政层次、行政区划、行政手段和思想工作来管理经济,而忽视了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发展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随着经济联系的复杂化和分工的深入,行政手段和思想动员的作用逐渐减弱,

由于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样,经济发展便失去了活力和生机。朝鲜自1984年9月颁布了《合营法》之后,其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外贸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然而,调整后的外贸体制也只是在中央多管些还是地方多管些上面与过去有所不同,仍然是靠行政手段,思想工作等管理经济,而不是按经济规律办事,责权利依然严重脱节。

其二,权力过于集中,抑制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诸如朝鲜60年代初确立的“大安工作体系”、“新的农业领导体系”、“计划的一元化和细部化”等经济管理体制,均强调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强调在计划体制上的高度集中。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易于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病。近年来,朝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举措,如允许党、行政经济部门、文化艺术团体、教育机构等所有机关进行经济活动和授予粮食进口的权限,允许中央各委员会、部、道行政经济委员会直接进行贸易活动等。这些措施,对于朝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些经济举措仍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框。正如朝鲜《经济研究》杂志1992年4期所论述的那样:“允许负责生产的委员会、部、道等各部门直接进行贸易活动,并不意味着贸易自由化和地方分权化,相反,正是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贸易的中央集权制领导和统制。”

(二)如何加速国民经济结构比例的协调发展。

朝鲜从建国后为改变殖民地产业结构,便建立了自立的民族经济,以后又由于北南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更加强重工业的投入,于是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的基本路线。朝鲜这一先发展战略,对于朝鲜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自立的民族经济无疑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因为朝鲜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和财力都有限,且又技术落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必然影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致使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这种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状况,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朝鲜虽然也认识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曾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目前,朝鲜的产业状况仍然是农业比重大,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重工业中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比重大;而轻工业和社会间接资本比重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还不够这种‘三大三小’的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它也严重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助长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朝鲜在收入分配中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是,由于朝鲜长期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粮食和消费品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不得不对粮食和消费品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定额供给制。“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工作的好与坏体现在收入分配中的差距不明显,人民生活基本上都处于相同的低水平,结果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如何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外部环境,改变沉重的军费负担

如前所言,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特别是美国布什政府对朝调整所带来的国际环境的变化,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就是说朝鲜北南双方军事对峙状态一日不消除,朝鲜的军费便一日不能削减。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

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自70年代起着手研究发展核、生化武器、中远程导

弹等威慑性战略武器。1994年朝鲜武器的出口规模占世界第11位,达4300万美元,武器进口规模占世界第42位,达1300万美元。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

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正如中国朝鲜问题专家朴健一所说:“如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朝鲜感觉不到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那么朝鲜无法专心搞经济建设,时刻警惕外来威胁,因而出现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局势难以更加稳定的局面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朝鲜能够感觉到外部环境的有利变化,它就有可能加快思想意识的变革,在扩大各级地方政府自主权、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做得更好。”

如何用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如前所述,朝鲜领导人正在开始实践之中,并决定要用新思维新方式抛弃旧模式。这是很难得的变化。

但笔者认为,朝鲜改革开放前景还有待观察,今后朝鲜发展方向将是朝鲜式的改革开放的路子。大体包括: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所有制上的以公有制为主(国有与集体)、分配上的按劳分配制度,意识形态上的主体思想等。这些原则在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根本变化。

第二,改革开放是势在必行,而且将更多的吸收中国、越南等国改革开放经验。但改革开放却是渐进的,要比中国与越南步伐更慢更稳,不可能一步到位,将更强调朝鲜国情的特殊性,甚至“改革开放”都可能回避。这一点国内一些学者大都认为:“朝鲜现行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在经济中国有工业比重大以及南北分裂等国情决定了改革开放只能是渐进的”;国外学者对此有也认为只能是有限度的改革开放,有两位西方学者认为,朝鲜的改革只能做到40分的程度。

关键因素在于要绝对保持国内的安全与稳定。

第三,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改革将持慎重态度,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即在“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实行事后适应性渐进的改革”。如在经济结构上将进一步调整工农轻比重关系。在农业方面,先有居民为生存自发的流动、搞农副业,后由宪法确认其为合法。这样既可以保证政治的稳定,又可以适应群众要求。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将更多注意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等等。

第四,在生产力方面的改革方面将持积极推进政策,将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包括信息、原子能等高科技推进经济现代化。其投入会加大,步伐将加快。

第五,在对外方面,将继续扩大南北经济交流与合作使之向制度化方向发展,但步伐仍是“缓行”,以不破坏稳定为准则。对其他国家将继续扩展空间,探索扩大吸收国外资金技术方案等,但涉及意识形态与政治领域方面,仍将采取封闭与半封闭政策。政治上依然保持并加强与中俄的特殊关系,利用中俄对抗美日韩联盟。

总之,朝鲜改革与开放前景乐观但任重而道远。

朝鲜经济发展史及政策得失

由于资料来源的奇缺,很难确切把握目前朝鲜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战略的变化,更难评估其未来前景,这里只依据极为有限的资料做最为粗略的分析。

一、朝鲜经济现状与水平

(一) 朝鲜GDP估算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

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 。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1999年朝鲜经济增长率为6.2%,9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据韩国中央银行一份报告称,去年朝鲜建筑业增长最为强劲,为24.3%,农业增长9.2%,矿产业和制造业为9.9%。尤其是近年来停产的4000多个地方企业开机生产。这无疑是好的征兆。但是,尽管如此,朝鲜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极为低下。有的学者认为1999年的朝鲜经济依然仅达1989年的75%。实际上,这是较高估计,其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只有当时50%左右。

(二)朝鲜主要工业产量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

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 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三)朝鲜粮食生产状况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

据韩方报道,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近两年朝鲜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如号召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土豆,实行所谓“土豆革命”,粮食危机有所缓解。据朝鲜农业部门统计,2000年,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已达20万町步(每町步约合1公顷),若按每町步产量20吨计算,朝鲜去年土豆产量约达400万吨左右。据悉,今年,朝鲜计划再扩大20万町步的土豆种植面积。这样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将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人均粮食供应量从上年的150克上升到300克。但仍不足满足所需正常数量。1999年11月出席世界粮食组织(FAO)总会的朝鲜农业副部长说,2000年将缺少粮食120万吨。2000年8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FAO地区会议上,朝鲜代表尹寿昌说,“因春旱延误了插秧,粮食状况仍然困难”,请求国际社会继续予以支援。

(四)朝鲜外贸情况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

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五)朝鲜产业结构及现代化水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朝鲜已认识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例如服务业比重增长较快,1990-1995年5年间增长了9.4%,同期重工业比重5年间下降了6.3%,农业林渔业的比重也略有下降,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近几年又由于粮食危机和工农生产的急剧下滑,其工作重点放在恢复生产的正常化和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无暇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其经济结构基本上与90年代中期相近。在朝鲜经济结构中占份额最大的是农业,其次为制造业,第三是政府服务部门。如果按产业来划分,则第一产业即农业的份额为27.6%,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十水电气业)份额为42%,服务行业份额为30.3%。

从上表可以看出,其一,朝鲜经济中占总人口37.6%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7.6%,这表明朝鲜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质地位。其二,第三产业(30.3%)中2/3的份额(20.7%)是政府服务部门,因此这并不代表第三产业的繁荣,恰恰说明朝鲜经济中的服务行业仍处在比较初级的状态。

朝鲜的工业主要有机器制造、钢铁、煤炭、电力、造船、纺织等部门。其经济部门比较齐全,并具有潜力。但是,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重工业中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比重大;而轻工业和社会间接资本比重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还很低下,因此,从总体上讲,朝鲜属于典型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处于现代化低水平阶段。这与韩国国民经济结构形成显明对照。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朝鲜工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相当之大。据韩国发展银行估算,朝鲜主要部门工业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约在17-25年。其中造船23年,钢铁20年,机械工具制造20年,汽车25年,家电23年,计算机17年,纺织23年,食品饮料27年。

二、朝鲜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

对于朝鲜近几年的变化,如何评估说法不一,人们对朝鲜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表示认同,但对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却了解甚少,认为变化甚微。实际上朝鲜自90年代末己逐渐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即将国家战略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其新战略的提出始于1998年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政论。该篇政论指出,朝鲜现在面临着建设强盛大国的新的宏伟目标。强盛大国首先是“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以人民大众为真正的历史主体,以领袖为核心,实现了自主、自立和自卫,摆脱任何支配和约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所有领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国家。该政论发表后不久,朝鲜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举行金日成国家主席去世后的首届最高人民会议,修改宪法、选举金正日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完善了国家领导体系,结束了金日成去世后的政治过渡期,开始了建国50年之后的金正日新时代。“因此可以认为,朝鲜提出强国战

略目标,实际上是以金正日为首的新的国家领导体制确立的政治宣言。”从1998年10月开始,金正日在各地进行视察,一再强调建设强盛大国。此后(1999年)朝鲜《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和《青年先锋》共同发表的新年社论《让今年成为建设强盛大国伟大转折之年》,更加明确和具体地提出了建设强盛大国的战略目标,即“在不远的将来,把朝鲜建设成思想、军事、经济各方面具有最强大威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年社论不仅更加明确地提到了强盛大国应包括思想、军事和经济三个方面,而且尤为强调经济对建设强盛大国的特殊意义。2000年元旦社论对“强盛大国”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界定,并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因素。2001年元旦社论对强盛大国的内涵又进一步解释说,2l世纪是朝鲜实现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世纪。“依靠自主维护尊严,依靠团结争取胜利,依靠爱国和爱民族实现繁荣,这就是朝鲜的社会主义强盛大国”。认为“经济实力是国家强盛复兴的基础,军事和政治思想威力必须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什么比提高经济实力更为重要。”社论中,较以往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大国和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社论说,“21世纪朝鲜将以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姿态巍然屹立,2001年是开创建设强盛大国新局面的新进军和实现伟大转折之年。”由此观之,朝鲜关于“主体社会主义强盛大国”,已经成为21世纪朝鲜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其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中心任务。这不仅标志着1995年开始进行的“苦难行军”和“强行军”政策的结束,也标志着朝鲜长期实行的“先军路线”开始向“先经路线”的转变。根据金正日的谈话以及朝鲜报刊概括起来,比较突出的有如下几点:

(一)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科学化

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是朝鲜为使国民经济在高水平上达到正常化、进而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改造而提出的战略目标。随着经济工作逐渐占据国家议事日程的中心地位,落后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对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化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把重视科技作为建设“强盛大国”的支柱之一,认为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已经成为再也不能耽搁下去的迫切任务。表示要“千方百计地发展科学技术,从而解决吃的问题,建设经济强国。”,金正日强调,当代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必须以新的观点和从新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所有问题。《劳动新闻》以“用新的观点和高度看待和解决所有问题”为标题发表社论,号召全体朝鲜人民在新世纪从根本上更新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最近朝鲜做出决定,为了加快提高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要改善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大大增加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科技信息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战略性地培养科技力量,及时将科技成果推广到生产领域。目前正在加强电子工学、生物工程等科技的开发,并着手建立自动化工厂和计算机工业,为解决经济困难大力开发实用技术。今年以来,朝鲜又多次强调,用现代科学技术重建国民经济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再也不能耽搁的中心环节。根据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特点有计划地推进技术改造,立足于尖端科学技术,大胆地抛弃能耗大、效益低的生产工序,用最新技术对投资效益高的生产工序进行现代化改造。同时,建设一批以最新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基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朝鲜对信息产业的重视与开发。

据报道,朝鲜政府已在平壤组建朝鲜电脑中心,全面负责电脑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普及。电脑中心下辖七个分中心,各分中心进行电脑技术开发和开展电脑知识的普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到电脑中心和分中心接受计算机知识培训。同时,朝鲜所有有条件的中学都开设了电脑课程,各大学开设了计算机系,专门培养电脑人才的电脑专科大学也建立起来。此外,还建成了朝鲜信息中心、金日成综合大学电脑科大、金策工业综合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等大中小型科研院所。目前,朝鲜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计算机技术研发体系。在系统程序、多媒体技术、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一定进展。已基本完成了Windows2000操作环境下的朝文输入系统、多语种翻译软件程序、

组建包含Internet和移动通信在内的大型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器以及因特网服务程序等的开发。朝鲜上因特网的所有技术准备已经就绪。朝鲜国内网络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内阁各省、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及新闻单位都建成了自己的电脑网,其中不少实现了局域互联,从平壤到地方各道、市、郡的网络连接已基本完成。

(二)更新观念、检讨旧模式

今年年初,金正日强调在“21世纪,要以新观念、从新高度出发对待、解决所有问题”,“要对过去其他国家的旧模式和一贯做法进行全面检讨”,指出“必须端正观念,不要抓住旧的落后的东西不放,要大胆进行技术改造”。朝鲜《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和《青年先锋》就此发表联合社论强调,“要大胆实行变革”,“进一步改善朝鲜的经济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环境、新气候的要求”。提出“21世纪是巨变的世纪,创造的世纪,为适应新世纪的要求,要对思想观念、思考方式、斗争风气和工作态度进行彻底的革新”。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朝鲜对学习和考察国外市场经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金正日多次强调,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首要课题是根据新世纪的要求,对思想观点、思考方式、斗争作风和工作方法进行根本革新。今年3月以来,朝鲜以推动创新和变革为目的,大力宣传金正日的“种子论”哲学思想。金正日曾说过“要学会同资本主义搞贸易挣钱”,自1997年以来,在UNDP的支援下,已有215名朝鲜经济官员先后在中国上海、新加坡、匈牙利、美国、澳大利亚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在贸易省下增设了“研究资本主义”的机构,最近又对经济干部提出“有必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和大企业的管理能力”。。

(三)实行“实利主义”

抛弃旧有模式,就要在经济领域中实行所谓“实利主义”。据在日朝鲜人总联合会的机关报《朝鲜信报》的网络版报道,朝鲜洪成南内阁总理在9月5日召开的最高人民会议第10届4次会议上所作的议政报告中指出“要在经济领域实现实利主义”(这是自从98年9月最高人民委员会第10届1次会议上修订社会主义宪法和重新整顿国家机构体系后首次在国家的最高主权机关最高人民会议上对内阁事务进行讨论。)信报报道说,洪总理指出要“按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部门特性有计划地推进技术改造事业,同时要大胆地抛弃耗电量大而且老旧落后的工厂以及利润不高的生产工厂,而要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建设投资见效高有利于民生的工厂等”。洪总理在议政报告中提出,引进现代技术和生产方式以及改善生产结构等就是“为在增产节约同时保证实现经济部门的利润所采取的优先课题”。信报还指出洪总理强调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下推进经济事业的发展.信报认为“在发展对外关系的同时,扩大对外贸易关系,并在人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建立出口生产基地.这是实利主义的一个例子”。洪总理强调要在经济部门正确地实现“代案(alternative)的事业体系”和“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信报认为“这也是在经济部门可克服主观和自私的毒害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繁荣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实利主义政策”。

(四)国民经济的自主化与发挥地方积极性

朝鲜把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的自主化看作是建设强盛国家的首要目标。这不能不与它所处的特殊国内国际环境直接联系起来。苏联解体之后,朝鲜骤然间失去了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战略物资的主要进口来源和主要市场,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瘫痪,而美国又未解除经济制裁。因此它不能不主要依靠本国自然资源重建国民经济,以摆脱对进口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实际上从1997年起,朝鲜已将恢复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首要任务来抓,特别是将解决口粮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为此,朝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举国上下掀起“土豆革命”,挖掘替代粮源,积极鼓励机关企业甚至个人发展副业,其中包括饲养家畜,如山羊、兔子等,养蚕、淡水养鱼和海水养殖等,不仅解决了口粮不足问题,还使人民饮食生活实现了多样化。加之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近年来提供的粮食援助,迄今,朝鲜的口粮危机已大大缓解。为解决电力能源问题,朝鲜号召全国地方企业单位大搞发电站建设。目前已建成的大、中型发电

站有安边青年电站(二期工程已结束)、内坪电站、泰川电站、烽火化学工厂火力发电工程等。据朝鲜有关方面统计,截至去年底,已建成的大、中、小各种发电站多达5000余座,一定程度解决了工厂的生产用电,尤其是生活照明问题近期已有明显好转。

与此相联系,朝鲜政府设法调动地方积极性。长期以来,朝鲜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几乎包办一切,各级地方、部门和个人形成了完全依赖上级计划被动行事的工作作风,没有地方和个人的自主性。为改变这种情况,朝鲜政府要求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解决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并赋予了管理经济工作的更多自主权,以便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责任与利益关系,调动地方、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他们提出,“只有每个人、每个单位和每个地区都自力更生,国家才能繁荣强盛”。因为这意味着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切依赖中央和上级计划安排的经济生活方式。目前,朝鲜经济学界正在开展关于国家企业经营独立性问题的学术讨论,贯彻自力更生原则,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必然会进一步要求加强经济管理以求经济效益。对于有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这种变化与认识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五)重视农业与轻工业

朝鲜政府为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作了也作了一定努力。1995-1997年强调“贯彻农业、轻工业、贸易第一主义的革命的经济战略”;1998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1999年又重新提出“农业第一主义方针”。金正日“提出主体农法是依据农民的意图和实际情况推进农业发展的科学的农法,从而纠正了歪曲执行主体农法而阻碍农业生产的现象”。强调“依据农民的意图和实际情况发展农业”,这从金正日近几年在国内考察的部门轨迹也可明显看出。从1998年10月到2001年7月末,金正日对全国各地经济部门进行了近60次视察,共涉及110个单位。其中对农业部门的视察次数最多,达到37个(占34%)。其次是电力部门,为24个(占22%)。第三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部门,为17个(占15%)。第四是机械制造部门,为15个(占14%)。这四个部门被视察单位合计93个,占总数110的85%。在农业中,种植业一直很受重视,对养殖业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从2001年起,对轻工业部门的视察次数显著增多。

(六)朝鲜经济外交齐头并进

为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行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开展自主外交两条主线同时并举的方针。朝鲜明确表示“在国际事务和北南关系方面,朝鲜将坚持自主原则,继续积极主动地开拓国际关系发展的新局面”。朝鲜的指导思想在于:朝鲜要彻底摆脱经济困境的努力,仅限于国内是远远不够的。朝鲜必在自力更生、积极挖掘国内一切潜力的同时,在对外战略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积极借助外部力量,使国内经济建设早日走上正轨。其方针是以改善朝韩关系为突破口,促压美、日加快改善对朝关系步伐,积极推进与欧盟各国关系正常化进程。2000年以来朝鲜的外交方向全方位地指向了日本、俄罗斯、西方国家、韩国、中国、东盟国家和美国等国家。其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也在朝美和朝韩之间交替变化。这表明,朝鲜已经改变过去单打一的行为方式,“采取了点面结合、主次兼顾,一揽子解决冷战遗留下来的所有国际问题的做法”。朝鲜多方位外交的进展,不仅在政治上突破了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包围与封锁,缓解了外部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为尽早恢复国内经济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已部分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日本对朝政策亦出现松动,对朝援助亦有所增加;随着与欧盟建交国家的增多,朝鲜有更多的机会扩大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并得到相应的经济援助;朝韩关系的缓和,为朝鲜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促进了双方有史以来的大规模经济合作。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朝鲜的内外生存环境日渐好转。

三前景任重而道远

朝鲜自实行强国战略以来,内政外交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说已初见成效。但朝鲜经济状况的好转也只是相对于过去极端恶劣的情况而言的。实际上,朝鲜经济要恢复到历史

朝鲜社会主义及其改革开放

浅析朝鲜式社会主义 罗丽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9月9日,是当今世界仅有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朝鲜人民在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有朝鲜特色的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提起“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我们应该从朝鲜的国情出发,给予客观地、切合实际地评价。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从其本质特征来看有它固有的、统一的模式,但从其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看,社会主义不存在唯一的模式,各国人民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体制和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本文将从指导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和评析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 一、朝鲜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 朝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要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坚持自主立场和创造性立场“树立主体”。1965年4月,金日成同志在印度尼西亚“阿里亚哈姆”社会科学院演说时说“,树立主体,意味着坚持这样的原则:独立地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并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这是反对教条主义,并根据本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国际革命运动经验的现实的创造性的立场。这是丢掉对别人依赖心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自己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自主的立场”。[1](P384-385)可以看出,金日成视主体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朝鲜实际的产物,是朝鲜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 在“树立主体”原则下,金日成总结出有朝鲜特色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主体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上的主体,政治上的自主,经济上的自立,国防上的自卫”。1.思想上的主体,就是指人民群众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革命和建设力量的源泉的思想。2.政治上的自主,就是指要捍卫国家主权完整和民族独立,独立自主地制定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反对别人干涉本国内政。金日成强调:“政治上的自主是独立国家的第一生命。”[2](P5)3.经济上的自主,就是指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主要依靠本民族的力量发展经济,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金日成认为,没有经济上的自主性就不能从物质上保障朝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立场,即“经济上的自立是政治上的独立和自主的物质基础”。[2](P6)4.国防上的自卫,就是指依靠本国的军事力量来确保国家的安全,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以及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实现国防上的自卫,是建设自主独立国家的根本原则。”[2](P“7)和平,只有在加强我们的力量的时候才有保证。”[3](P54) 主体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广泛应用于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然而不难看出,朝鲜的“主体思想”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抽象化、绝对化的嫌疑,但是我们也要的意识到朝鲜的“主体思想”在朝鲜中的作用,它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作为党的思想体系和指导思想,也是党和国家制定内外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主体思想在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主体思想”的指导下,朝鲜人民取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朝鲜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主体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实现朝鲜人民群众自主的革命学说。它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带来了伟大的胜利。而金日成逝世后,朝鲜的接班人金正日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主体思想的同时,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倡导“红旗思想”。不管是主体思想还是红旗思想,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朝鲜当代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产物,我们不能因为它与我国的理论成果有区别甚至相悖而主观地否认它的时代价值和具体价值,毕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朝鲜经济改革———低调而缓慢进行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朝关系及展望

中朝关系及展望 中国和包括今天南北两个朝鲜在内的整个朝鲜的关系,源远流长。远的不说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更和朝鲜密切相关。让我们中国人痛彻心脾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从日本侵夺朝鲜开始的。结果,应朝鲜政府之请出兵朝鲜的清朝军队,在平壤不明不白地让借机侵入朝鲜的日军占了上风,之后清军的北洋水师又在海战中全军覆没。软弱的中国清朝政府不仅损兵折将,还要赔日本银子,还被迫割让了台湾。 此后的朝鲜和中国,先后都投入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斗争了几十年,终于打到日本投降了,朝鲜半岛却分成了两半。是谁分的?不是朝鲜人,也不是韩国人,是一个美国人。他随随便便这么一划,就出来了这条三八线。虽然当时仅仅是作为苏美军队的临时受降分界线,但后来却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的格局中变成了朝鲜半岛南北分治的政治分界线。而这个格局,显然是三八线两边的朝鲜人都很难以接受的。虽然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1948年先后成立,使得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政权,但是南北双方都想完成半岛上同一民族的统一大业--甚至不惜诉武力,摩擦不断,最终酿成了内战。虽然南北双方矛盾尖锐对立,但在完成民族统一的意愿上是具有同一性的:都不甘于充当强权政治棋盘上的棋子,都要对强者决定弱者命运的国际强权政治实行反抗和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朝鲜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不到一年之后,就爆发了朝鲜战争。这场原本属于朝鲜民族内战的战争因美国军队率先介入而转化成为一场有20个国家和地区军队卷入的国际局部战争,而且因美国军队兵临鸭绿江边危及了新中国的安全,迫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援朝,成为这场国际局部战争中冲突的一方。 抗美援朝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金日成也是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人最早知道的外国领导人之一。我听说在我们棉布供应紧缺的时候,朝鲜的维尼纶帮助了我们。那时候,朝鲜是我们的"哥们儿",而韩国是敌视我们的。 可是,逐渐的,我开始感觉到这个"鲜血凝成的"友谊并不那么单纯,而是疙里疙瘩的。好像我们中国老是有些人对朝鲜不高兴--先是不高兴他们不赞成我们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不高兴他们不赞成我们的改革开放,现在更不高兴他们一个劲地在那里试验核武器,搞得东北亚的人和全世界的人都不得安生。有些中国学术界的人甚至把中国派志愿军出兵朝鲜抗美援朝,都说成是中国"上了金日成的当",对朝鲜的"主体思想""先军战略"等等一概嗤之以鼻。 与此同时,中国在1992年和韩国达成了建交协议。韩国不再是我们的敌国了。两国关系17年来不断升温,按照官方的说法,已经从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相形之下,虽然中国和朝鲜也保持着高层往来,也有文化交流,特别是《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还有效力,至少继续有效到2021年,但是与中韩关系相比,中朝关系明显冷清很多。两国贸易以边境贸易为主,只有中韩贸易量的零头。对于朝鲜核试验的问题,中国官方谴责的调门也愈来愈严厉。总之,从我个人的感觉,中国和朝鲜虽然建交以来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关系--历史让我们血流在了一起,《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也让我们两国成为盟友,但是中国官方和媒体造成的舆论,尤其是中国竟然认可了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已经让这鲜血凝成的友谊大大降温。 反观中国与韩国建交以来,关系已经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虽然中国奉行和平外交,也确实主张与朝鲜半岛任何一方的交往都不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但是这些年来对南北朝鲜的实质性交往,一冷一热,对比实在鲜明。 朝鲜自从进行了核试验,就成了大逆不道的"挑战者",被说成是挑战了半岛、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安全。 中国一贯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金日成在世时,也曾与韩方达成过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共识。但是,朝鲜从无核到有核,只是表象,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追根溯源。事实已经证明,谴责

浅析朝鲜特色社会主义

朝鲜特色社会主义解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9月9日,是当今世界仅有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朝鲜人民在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有朝鲜特色的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提起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我们应该从朝鲜的国情出发,给予客观地切合实际地评价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从其本质特征来看有它固有的统一的模式,但从其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看,社会主义不存在唯一的模式,各国人民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体制和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的形成及其介绍1992年初,金正日在谈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时,讲了这些看法: 第一,由于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不具有局限性,今天本来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党没有能够解决这一历史课题。 他们一方面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教条主义地运用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实行修正主义的政策。 第二,一些国家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接受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管理方法。 第三,社会主义与“多元化”是势不两立的,“多元化”是资本主义的政治方式。 “多元化”引入社会主义,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第四,一些国家遭受挫折的原因,根本还在于没有致力于改造人的工作。 1994年11月金正日在《社会主义是科学》一文中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历史的局限,它“只把物质经济的因素看作革命斗争的根本条件,未能指出加强革命的主体、增强其作用是革命的根本途径”,这个局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所以,他认为:

内幕揭秘 中国为何要把一半长白山划给朝鲜中朝关系

内幕揭秘中国为何要把一半长白山划给朝鲜中朝关系 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满洲民族发迹的“龙脉”之地。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日益加重。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长白山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

况下留在中国。并将此咨文通报朝鲜政府。1882年8月,朝鲜国王要求清廷允许朝鲜“刷还”在中国非法垦居的朝鲜人,清朝允许朝鲜的这一做法。 但后来朝鲜移民朝鲜政府不但未刷还越境边民,反而并以穆克登碑为据,于1883年7月提出土门、豆满并非“一江之名,而为两江”的主张,认为中国延边地区的海兰江为土门江。这一主张,不仅原来的非法流民未被刷还,反而有更多的朝鲜越境民迁移至此。这一举动成为后来“间岛”问题的发端。 1885年6月,朝鲜咨清政府,再次主张土门、豆满两江之说,指称海兰江南本来是中国的延边地区为朝鲜领土,并要求双方勘界。1885年9月30日至11月29日,中朝两国派使共同勘界。但双方意见发生严重分歧:其一、关于江名,中方认为土门、豆满、图们为一江名称之谐音;朝方主张土门、豆满(图们)为两江。其二、关于正源,中方主张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朝方主张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朝鲜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朝鲜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朝鲜劳动党在以金日成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思想指导下, 坚持走与众不同的道路。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朝两国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相比于建国之初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都为社会主义国家,但两国的发展状况却大为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以民为本2)市场经济;3)共同富裕;4)中华文化;5)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鲜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上强调主体社会主义特色。按照“主体思想”朝鲜劳动党首先抓思想革命,其次抓技术和文化革命,多次强调“主体社会主义”就是主体思想的体现和运用。第二,坚持以军事为中心的“强盛大国”战略,在全党全国推行“先军政治”思想。先军政治的基本内涵是“军事先行,先军后工”,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先军领导”,经济上推行“先军经济路线”,外交上实施“先军外交战 术”。 1998 年,金正日又提出建设思想强国、军事强国和经济强国的“强盛大国”的战略。第三,经济上坚持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实行有限开放政策。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半岛分裂,出现南北朝鲜,1950年后期,中苏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苏联开始减少了对朝鲜的援助,朝鲜意识到自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金日成逐渐形成主体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内涵,金日成进一步指出:树立主体,就意味着坚持这样的原则:独立地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并且主要依靠自力的力量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1970 年朝鲜劳动党五大通过的党章中明确把“主体思想”定义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体现于朝鲜的现实。1972 年朝鲜社会主义宪法也规定: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主体思想”作为自己的指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1992年朝鲜在修改宪法时把马列主义删除,并写入主体思想;2009年,朝鲜又在宪法中除去共产主义一词并强调先军思想。现在,朝鲜在宪法中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以主体思想,先军思想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指导方针”。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随后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曾不断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强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 金日成综合大学哲学部副教授、博士金龙镇 给人民群众争取自主性的斗争指明方向的社会主义思想,自诞生至今已过去了一百几十年的岁月。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想跟随时代的前进不断深化发展,通过实践确证了自身的真理性、正当性、牵引力和生命力。 社会主义思想正确反映着人民群众的自主性要求和理想以及自主时代的要求,因此现在仍然是有力地推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历史和现实证明,坚决拥护、坚持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是维护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性、大力推动人类的自主伟业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导者金正日大元帅指出: “为了拥护和坚持社会主义伟业并使其最终完成,必须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思想,用它牢牢地武装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金正日选集》第13卷第354页) 社会主义社会与之前的社会形态不同,是依靠人们的思想力量建立起来、并依靠思想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发展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思想就是生命,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思想基础。 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是夯实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并据此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朝鲜社会主义是把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建设和发展完善的主体的社会主义。 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确保朝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其巩固性、不败性的重要原因。 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由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大元帅创始并由金正日大元帅不断深化发展的。 伟大的金日成大元帅是社会主义朝鲜的始祖,是他在历史上首创了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主体思想,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并付诸实践,从而在朝鲜建立起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主义。 不同于以物质经济条件为主展开的先行的社会主义思想,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给出最科学和最革命的解答的人民群众中心的革命思想。 朝鲜的社会主义是以人民群众中心的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方针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一切的主人,社会的一切都为人民群众服务,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在接踵而来的考验和困难中仍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朝鲜人民在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思想领域坚持主体的立场,在政治上牢牢树立自主,凭借自己的力量建设自立的民族经济,建立起具有自卫的国防力量的主体的社会主义并推动其发展。在这些斗争中,我们体会到一个宝贵的真理,即用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武装起来的人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征服的,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掌控的社会,无论经历什么风波,都坚定不移地沿着自己发展的道路奋勇前进。 伟大的金日成大元帅提出了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为基础在朝鲜建立起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朝鲜式社会主义,因此,我国人民具备了能够以自己的方式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的思想理论准则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由伟大的金正日大元帅根据时代和现实发展的要求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伟大的金正日大元帅在深化发展主体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理论功绩方面占据突出地位,首先是因为他将伟大领袖阐明的重视枪杆子、重视军事思想深化发展为先军革命思想、

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朝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5世纪以前,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交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周秦时期与箕氏朝鲜的交往,两汉时期与卫氏朝鲜的交往和“汉四郡”的设置,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间的交往。其中箕氏入朝鲜的传说,“汉四郡”时期创立的光辉灿烂的乐浪汉文化及其对“三韩”的影响,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与中国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展开的政治外交,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交往的重要事件。 自1910年被日本吞并后,朝鲜半岛人民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独立复国运动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韩国独立运动。“朝鲜”与“韩国”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称谓,在二战结束前并无特别政治意义。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的爱国者们纷纷组成政党和武装团体进行反日斗争。他们的名称有的冠以“大韩”,有的称为“朝鲜”。所以,在1910年至1945年8月,“朝鲜”与“韩国”的两种称谓是混用的。朝鲜半岛分裂后,朝鲜、韩国分别与北方、南方两个政权相对应,具有特定意义。。由于日本殖民统治者防范严密,以及地理上和中国邻近等原因,朝鲜民族主义者和爱国志士长期把中国作为独立复国运动的基地。 1919年4月10日,朝鲜独立党人在上海建立韩国临时政府,领导国内及海外的独立运动。上海在朝鲜半岛独立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45年9月,韩国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在即将凯旋归国之际把上海称为“韩国独立运动的海外发祥地”。参见石源华:《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1919~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590页。当时的中国也是遭受列强侵略奴役的国家,中国人民也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在为自己的民族独立进行奋斗。共同的命运遭遇把中朝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并肩作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支援,除对朝鲜国内人民反日斗争的积极声援外,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境内朝鲜革命者反日独立运动的支持。同样,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支持,也表现在中国境内的朝鲜革命者对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支持,甚至许多朝鲜独立运动人士直接参与到中国的革命队伍中来。在这一时期,中国朝野各政党、政治集团对朝鲜独立复国运动的政策成为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两国自身历史演变过程相关联,中国与朝鲜独立运动的关系呈现出了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从1919年朝鲜的“三·一”运动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朝鲜独立运动成为中日外交交涉的主要内容,当权的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均不愿开罪于日本,对在华的朝鲜独立运动进行压制。与之相反,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护法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虽然不是执政当局,但仍给予朝鲜独立运动力所能及的支持。第二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在国难当头,日本对华侵略扩张企图昭然若揭之时,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对朝鲜的独立运动进行了或明或暗的支持。第三阶段,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随着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朝鲜独立运动通力合作,共同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图:长白山天池 朝鲜、韩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将整个“朝鲜通史”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古朝鲜(新金属时期、卫满朝鲜、汉的郡县)——诸联盟王国(高句丽、辰国与三韩)——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南北国时期(新罗、渤海)——高丽——朝鲜——韩国。还有一种非学术意味更多一些的观点,则是以传说中的“檀君朝鲜”,来标记青铜时代和古朝鲜时期。 对于这个历史延续关系的表述,中国学者的观点与朝、韩学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比中原大约晚了2000年。正是青铜时代的中原居民将青铜文化带入了朝鲜半岛,从而才开创了那里的文明史。公元前11世纪,箕子(名胥余,殷商王族)在朝鲜

半岛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其政体是西周王朝的一个侯国。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以及汉朝设置的诸郡县之间,有着确凿 无疑的历史传承关系。箕子朝鲜的存在与否,关系到朝鲜半岛文明史的起源和民族国家的源流等关键问题。如果我们把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时期称为“古朝鲜”时期,那么这个“古朝鲜”与现在的朝鲜、韩国古代民族国家显然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而这恰恰正是朝鲜、韩国一些人极力否认“箕子朝鲜”历史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高句丽、渤海诸民族源出我国东北地区。在某些历史时期,它们的活动范围或者政治统治范围曾经扩展到朝鲜半岛的中部。但高句丽和渤海国仍属于 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沿袭的是汉四郡的统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句丽史和渤海史研究被人为地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核心就是归属问题。 高句丽古国是公元前1世纪勃兴于浑江、鸭绿江中上游一带的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最初,其无论从政治、种族以及地望上都与朝鲜半岛南部的居民没有直接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日益强大,向西扩张到辽河流域,向南则进入了朝鲜半岛。它首先攻击乐浪郡,迫使其内徙,然后才开始与半岛南部的土著城邦小国发生直接联系。迫于中原王朝的压力,高句丽于公元427年将都城迁移至平壤城(今朝鲜平壤),但这并不说明它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朝鲜古代国家。除地望相接外,高句丽与百济、新罗

浅谈中朝关系

浅谈中朝关系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9班李奉 摘要 中国做为朝鲜的近邻,在历史上对朝鲜关照有加,关键时刻为朝鲜不惜“赴汤蹈火”,提供过许多的帮助,做出过许多巨大的牺性。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朝鲜似乎对来至中国的恩惠并不领情,甚至在中朝关系上,常常干出一些忘恩负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导致中朝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好的影响。 关键词:帮助;忘恩负义;影响 新华社平壤2月6日电(记者高浩荣张滨阳)今年的“中朝友好年”将成为一幅美丽的长卷画,向世人展示中朝传统友谊的巨大生机、深厚底蕴和时代风采,将为两国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和富有成效的合作提供一个大舞台,同时也将为中朝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新的希望,有力推动中朝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1,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晓明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本条报道指出中国和朝鲜素两国来就有着非常友好的关系,而且定期还有着“中朝友好年”,还会在以后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个人觉得这个报道是相当片面的,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的,这其中存在不小的问题,难道实际上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有表面上这么融洽吗?难道朝鲜真的从心底里很感谢我们中国为他们做的一切吗?难道朝鲜愿意一直把中国当成他们的老大哥么?难道朝鲜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中国为朝鲜所做的一切吗? 朝鲜虽然作为同新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在一些事情上也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但是在历史上,从以前到现在,朝鲜却是经常忘恩负义,做出了不少伤害中国和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导致了中朝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好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中国给予了朝鲜如此多得帮助,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而且就当今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比朝鲜要好,和中国处好关系,对朝鲜有着很大的帮助,那么朝鲜为什么要忘恩负义,去做出一些破坏两国人民感情和两国整体政治关系的事情呢?通过查阅相关信息,以及结合自己的一些看法,个人认为朝鲜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分别是历史纠葛、领土纠纷、治国差异。 从中朝两国的历史纠葛2看:历史上朝鲜曾长期是中国的附庸国。朝鲜的第一个王朝,是由汉族于公元前1050年所建。朝鲜的国号也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长期以来朝鲜对历史上中国对该国的帮助、支援甚至作出的很大牺牲避而不谈,却对曾经的附庸经历耿耿于怀,怨恨在心。 从中朝两国的领土纠纷看:长期以来,中朝两国在长白山、和间岛的归属权上存在分歧3。长白山天池座落于中朝边界,历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朝蜜月期,朝鲜以天池是伟大的金将军革命事业的发源地为由,提出分长白山天池一角的要求。中国为了照顾两国关系,就将天池一半和分水岭东侧的三座山峰划给了朝鲜。后来,朝方得寸进尺,继而对整个长白山提出领土要求。除领土纠纷外,中国与朝鲜存在着黄海大陆架4的争议。中朝两国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中韩两国有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此外,中韩两国在东海还有12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中朝、中韩之间领土、领海争议面积达2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朝鲜半岛的面积。主权纠纷是国与国之间,最敏感,最难以调和的矛盾。是引发国与国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 从朝鲜的治国理念上看:现在朝鲜治国的两大基本原则是金日成创立的“主体思想”和其子金正日提出的“先军政治”。此外,金日成还以“主体思想”为幌子,大搞个人崇拜。篡改朝鲜战争和中朝关系历史,删除了教科书和官方通讯中关于中国志愿军参战的事实,淡化、抹杀中国志愿军的作用,将中朝人民共同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据为已有。中朝两国被誉为

论朝鲜的主体思想

主体思想的含义 主体思想是阐明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人,也是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力量。即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开拓自己命运的力量。 主体思想的本质 主体思想的本质在于它是阐明对以人为本的世界的正确见解、观点和立场,指明以人民大众为主进行自主性斗争道路的思想。 主体思想的精髓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主体思想的哲学原理 主体思想阐明了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以人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并阐明人决定一切,人是一切事物的主人的哲学原理。 主体思想的社会历史原理 1. 主体史观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 社会历史运动的本质(人类历史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史) 3. 社会历史运动的性质(社会历史运动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运动) 4. 社会历史运动的推动力(在革命斗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自主的思想意识) 更具体的内容包括政治的自主、经济的自立、国防的自卫。 其“革命的首领观”称“人民是革命建设的主人。人民应当接受首脑的指导。首脑是头,党是躯体,人民是手足,躯体和手足应当听从头脑的指挥。如果没有头脑,就失去了生命”。其“社会政治的生命体论”称“父亲给人肉体的生命,领袖赐予人政治的生命。领袖是父亲一样的恩人。如同在家庭中应当听从父亲的绝对领导一样,人民应当无条件地忠诚团结在领袖周围,应当以忠、孝来爱戴领袖,领袖是赐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 编辑本段 发展 主体思想的概念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关于消除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建立主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反斯大林主义秘密报告中提出。由于苏联出现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潮,朝鲜劳动党内也出现了反对金日成个人崇拜的力量,以苏联派和延安派为代表。金日成在镇压并肃清这两

论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论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中朝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冲。两国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外交关系,尽管两国关系经历了64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和历练,但是中国始终如一地立足于两国之间特殊的传统友谊的基点,一直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准则,坚持全面而可持续的政治外交战略,在中朝关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朝鲜的主要贸易伙伴。中朝两国在军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始终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已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商航海协定、航空运输协定、领事协定等多项条约和协定,每年都签订教育、科技、体育等部门的交流计划。中国在朝鲜的清津,朝在中国的沈阳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设立了总领事馆。中国的辽宁、黑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分别同朝鲜的平安北道、咸镜北道、江原道、咸兴市等建立了友好省市关系。 1949年10月6日,中国和朝鲜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结盟,此间,中朝关系十分密切。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以“联合国”名义进行军事干涉,并将战火直接引烧到中国边境鸭绿江沿岸,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中国政府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派兵入朝,与朝鲜人民共同作战,抗击侵略者,用鲜血凝成了中朝友谊。1953年11月,中朝两国签订经济文化合作协定,中国又向处于战后恢复经济期的朝鲜提供了大量无私的援助,帮助朝鲜重建经济。1961年7月,中朝两国缔结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更加强化了两国具有共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战略同盟关系。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在整个文革期间,中朝关系处于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低潮。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东西方关系趋向缓和,同时,中国也为了改变自己的国家安全形势,摆脱“孤立”的地位,逐渐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调整为“一条线”的外交政策,中朝关系也进入平稳时期。80年代,朝鲜与中国加大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两国高层领导人以及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等方面的代表团频频互访,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同时中国也进入了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时期,中朝两国关系的发展比较顺利。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不再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中国的外交战略也更加突出了和平外交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后,中国保持了低调姿态,并没有直接介入,但中国在关注之余也在积极地发挥着比较特殊的协调作用,即希望美朝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核问题。1992年8月,中韩建交,中朝两国关系一度处于胶着状态,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90年代末,尽管国际环境的变化在客观上给中朝关系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中国仍然始终强调中朝之间的传统友谊,一直致力于中朝关系的友好发展,努力为两国间全面改善和发展关系营造着良好的氛围,这样,两国关系逐渐走出低谷,并且逐步由同盟关系向伙伴关系转变。 然而,在反复无常的关系发展史中,朝鲜拥有的100万人以上军队已是不小威胁,若再加上核武这一先进武器,中方自然是不情愿让这一局面出现。然而核武的研究与民族自立的情感使得北朝亦有更多的切身利益。中国对朝鲜核问题是双重标准,自己发展核武器的时候说是自卫,朝鲜发展核问题是威胁,是没有这种道理的。二者于此僵持,因而也是横眉冷眼,不舒服。 中国对朝鲜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会以维护朝鲜政权稳定作为其行动方针。其次,中国对朝鲜实施经济刺激措施,目的是防止朝鲜采取破坏地区稳定的军事冒险主义,比如针对韩国的武装挑衅。再次,从中国在去年那两起冲突事件中的表现来看,在可能损害其自身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不大可能谴责朝鲜。造成韩国海军军舰沉没的“天安号”事件发生后,中国没有加入国际社会对朝鲜的谴责声浪。中国认为这样的厉声谴责可能会将朝鲜逼上绝路,促使其诉诸更极端的挑衅

浅析朝鲜特色社会主义

朝鲜特色社会主义解读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9 月9 日,是当今世界仅有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朝鲜人民在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有朝鲜特色的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提起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我们应该从朝鲜的国情出发,给予客观地切合实际地评价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从其本质特征来看有它固有的统一的模式,但从其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看,社会主义不存在唯一的模式,各国人民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体制和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的形成及其介绍 1992年初,金正日在谈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时,讲了这些看法: 第一,由于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不具有局限性,今天本来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党没有能够解决这一历史课题。他们一方面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教条主义地运用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实行修正主义的政策。 第二,一些国家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接受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管理方法。 第三,社会主义与“多元化”是势不两立的,“多元化”是资本主义的政治方式。“多元化”引入社会主义,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第四,一些国家遭受挫折的原因,根本还在于没有致力于改造人的工作。 1994年11月金正日在《社会主义是科学》一文中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历史的局限,它“只把物质经济的因素看作革命斗争的根本条件,未能指出加强革命的主体、增强其作用是革命的根本途径”,这个局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所以,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改造工作即思想改造工作是比创造社会主义物质经济条件的工作更加重要的首要任务”。 1965 年4月,金日成同志在印度尼西亚阿里亚哈姆社会科学院演说时说,树立主体,意味着坚持这样的原则:独立地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并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这是反对教条主义,并根据本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国际革命运动经验的现实的创造性的立场这是丢掉对别人依赖心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自己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自主的立场可以看出,金日成视主体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朝鲜实际的产物,是朝鲜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 二.朝鲜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关于经济体制,朝鲜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如果拒绝接受国家的领导和监督,“就会招致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复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后果”,因此朝鲜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92年,金正日说:“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有计划经营管理国民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合乎规律的要求”。“如果把个别企业的独立性和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拒绝接受国家的领导和监督,那么,到头来,就会招致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复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后果。”

北朝鲜人与中国人的血缘关系

北朝鲜人与中国人的血缘关系从族源上看,大陆和朝鲜比南韩都近得多。其实朝鲜的先民古时称秽貊,系中国古代东夷族群的一支,最早居住山东半岛一带,后来经过多次迁徙,到了中国东北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周代时,周王封殷商贵族箕子于朝鲜。箕子教秽人“礼义田蚕,有制八条之教”,古朝鲜开始从事农业,并发展起来。 秦末汉初,今北京附近的燕人卫满,利用中原动荡的机会,带领一部分燕人迁到朝鲜半岛的北部,自立于朝鲜,定都王险(今平壤),为北朝鲜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卫氏朝鲜。 前108年,汉东征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今天北朝鲜的区域正式并入汉王朝的版图,包括今天的首尔和汉江区域,所以首尔过去叫汉城,那条江现在还叫汉江。 后来,中国东北北部秽族形成夫余国;南部貊族形成高句丽。 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朱蒙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建立政权,史书记为高句丽国。都城称纥升骨(今吉林桓仁县境)。公元3年,琉璃明王迁都国城(今吉林集安市区内)。高句丽国盛时控制的区域:东临日本海,西至今辽宁省境辽河,南约达朝鲜半岛汉江一线,东北有栅城(今吉林省珲春市)地,西北至今第二松花江为限。公元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今朝鲜平壤市区内)。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军灭掉。至此,在我国东北历史上存在了705年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国家消亡了。高句丽族一部被迁入中原融入汉族;一部融入靺鞨人;朝鲜半岛的重组为高丽族。

高句丽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对今天的朝鲜族的形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高句丽在迁都后改称高丽,高丽国亡后,其国民扶余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融入汉族和满族,进入朝鲜半岛的只是极少数;今天的朝鲜族的主体来源於半岛的土著三韩族;因此高丽之对於朝鲜族的影响主要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在血缘上,这与拓跋鲜卑人对汉族的影响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缘颇有些类似之处]。 唐朝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朝鲜半岛仅剩下新罗和唐朝势力。倭又很快和新罗恢复了国家关系。907年,唐朝灭亡。 935年,王建推翻新罗王朝,建立高丽王朝(王氏朝鲜)。936年,乘中国的分裂,高丽统一朝鲜半岛。英语中KOREA就是“高丽”的译音。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李氏朝鲜,明太祖朱元璋同意“朝鲜”作为李氏政权的国号,这是“朝鲜”作为国号的开始。李氏朝鲜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和天朝,直到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为止。 后来的李氏朝鲜长期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一个羁縻国。1905年中日战争后,日本的势力进入半岛,而大批不愿做日本属民的朝鲜人,渡江进入中国,成为中国朝鲜族的主体部分,1911年,日本灭掉李氏朝鲜,将之变成起一个省,1945年重新独立。这个历史过程显示,汉江以北地区几千年来都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朝鲜式社会主义

朝鲜式社会主义 朝鲜,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一直以来,对于朝鲜,我们所熟悉的部分主要是朝鲜战争,朝核问题,以及近日朝鲜与韩国日渐升级的紧张关系。而更多的关于朝鲜这一神秘国度的方方面面对我们来说都非常的陌生,尽管我国与朝鲜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但我们能够获取的有关于朝鲜的信息却少之又少。我甚至没能在图书馆找到除探讨“朝核问题”以外的任何有关于朝鲜的书籍。因为我们不了解,因为我们缺少了解的途径,我们便对这个神秘国度更加感到好奇。朝鲜的社会制度和朝鲜人民的生活状况长期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我可以对朝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朝鲜式社会主义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在进一步探究朝鲜式的社会主义之前,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些疑惑。一直以来,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有着这样的一些疑问-“朝鲜实行的是不是世袭的领导人制度?”,“朝鲜实行的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要解答“朝鲜实行的是不是世袭的领导人制度?”这一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清楚,什么是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我们之所以会对朝鲜的领导人制度产生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朝鲜的两任领导人金日成,金正日和即将成为下一任领导人的金正银有着血缘上的继承关系,用老百姓的话来解释,就是金氏的祖孙三代相继成为了朝鲜的领导人。虽然从表面上看,朝鲜的领导人制度与世袭制确有相似之处,但从理性的角度加以分析就会发现,朝鲜实行的并不是世袭的领导人制度。朝鲜的领导人是由朝鲜劳动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的,虽然不可否认,血缘关系对他们的当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很多人看来,朝鲜的选举是种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选举,但是,既然形式还存在,那么在理论上我们就并不能够将朝鲜的领导人制度等同于世袭制。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即“老布什”)和他的儿子乔治·沃克·布什(即“小布什”)也曾先后成为美国总统,难道我们仅仅因此就可以得出“美国实行世袭制”这一结论吗? 同理,要解答“朝鲜实行的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这一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社会

论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中国与朝鲜自古以来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在几个世纪以前,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交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周秦时期与其氏朝鲜的交往,两汉时期与微氏朝鲜的交往和“汉四都”的设置,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朝鲜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间的交往。其中其氏入朝鲜的传说,“汉四都”时期创立的光辉灿烂的乐浪汉文化及其对“三韩”的影响,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与中国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展开的政治外交,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交往的重要事件。 现在中国与朝鲜表面上是同盟关系,因为双方签订有《中朝友好合作条约》。并且在现行朝鲜半岛体制下,中国不得不承担在战时为朝鲜打仗的义务。中国政府的确每年向朝鲜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朝鲜市上的主要货物也都是有东北的朝鲜中国人供往朝鲜的。可以说,中国目前是朝鲜经济基石。没有来自中国的政府的援助以及民间的贸易,朝鲜将迅速陷入崩溃的境地。 但事实上,中国与朝鲜的同盟关系已经崩解。比如朝鲜在进行核试验时,不通知中国政府,根本没有将中国同盟关系放在眼里。朝鲜的核试验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安全。 另外,朝鲜不断地向国际社会挑衅,又依仗着中国的经

援,使得外界普遍产生中国是朝鲜的大老板的印象,损害中国的国际声誉。 但从现在来说,我们在处理朝鲜关系时更多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不再像当年那样无偿援助,之所以如此除了本身的认识之外,当年越南反戈中国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伤痛。解放后中国援助越南,越南摆脱殖民统治,后来又援越南抗美。 朝鲜问题中国的态度是维持这种现状既不让朝鲜半岛发生战争,也不让其统一,就像美国维持台湾的局面一样,因为这样对我们国家最有利。一来有朝鲜作为缓冲地带,二来朝鲜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因为其自身的最大任务是完成国家统一,其他的事还没有来得及构思,中国现在对朝鲜的政策就是如此,维持现状,这是心照不宣的只是不便说出来罢了。 所以,一言蔽之,中朝关系,表面上的盟友,事实上早已分崩离析、貌合神离。中朝关系仅此这样。 姓名:周银 学号:1301070116 班级:安全工程系2013级救援技术1班

浅析朝鲜战争的原因

浅析朝鲜战争的原因 朝鲜战争是战后最重要的局部战争之一, 它对而后的国际形势有着深刻的影响。朝鲜战争是多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虽然参战的国家有18国之多但其主要作用的是美国、苏联、中国和朝鲜。因此本文试从这四国来分析导致朝鲜战争的原因。 美国人并不愿意承认其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指导,但他们也不讳言,战后美国的外交目标之一就是“为腐蚀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好战一面创造前提。”二战后反共意识形态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二战后美国政治中的经常性内容。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美国主要是从冷战的角度用遏制的态度来看待共产主义问题。该政策的基本假设是美国面临坚如磐石和紧密联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威胁”。他受莫斯科操纵,致力于世界革命。随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变为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将将世界视作一分为二的敌对阵营,双方被无法调和的思想和既存的危险均势分割。共产主义的任何进展自然成为美国所谓的“自由世界”的损失。鉴于此,美国提出了遏制全球“共产主义威胁”的冷战方针。杜鲁门主义宣称:“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更是升华了这一意识把朝鲜战争看作是世界性的事件,看作是美国在全世界的信誉反共问题,看作是一个“意识形态战场”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思维下,当朝鲜发生内战的时候美国加入了进来。 美国加入朝鲜战争当然不可能只是基于意识形态上,也有他对当前的局势的分析。华盛顿当事认为苏联在战略态势上以西线为防务的重心,北约的建立更是使苏联忧心匆匆,不得不把其庞大的常规兵力布局在欧洲地区来弥补与美国的核差距。杜鲁门及他的战略顾问们知道只要在西线保持相当的力量,斯大林是不会轻易将战略重心东移的。他们又认为新中国中共成立后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肃清大陆残敌,解放西藏和台湾的严峻任务,无论是在东京的麦克阿瑟还是在华盛顿的杜鲁门都按照他们自己的战略逻辑一致认为中国没有出兵的可能。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对苏联和中国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分析美国在亚太地区展开了全球战略的重要一步。当然美国对苏联用空军袭击的方法来试探苏联的态度收到的是苏联没有扩大事端的结果及苏联的犹豫不决也增强了美国的信心。 再者是美国对于亚太地区的战略考虑。新中国成立后,动摇了美国在东亚的地位。美国曾考虑与新中国缓和关系,有人还认为美国将台湾和朝鲜作为筹码和中共交涉,但中共和无聊苏联签订的和约使美国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向台湾开出军舰出兵朝鲜,并以此更好的限制日本。 苏联从一开始不支持金正日用武力统一朝鲜到以不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但是支持朝鲜战争的方式可能与正在莫斯科进行的中苏谈判有关。苏联一直希望保留与国民政府所签订的条约中所获得的对旅顺、大连港和中东铁路的权益,1950 年1 月26 日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旅顺口、大连和中国长春铁路的协定》草案,要求苏联要在1952 年归还这些地方,1 月28 日苏联方面基本上同意了这一方案。这让斯大林想长期在远东占有不冻港的希望破灭,基于此,苏联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限制中国,将战争转嫁给中国。,苏联可以获得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支配权,获得其矿藏和良港。如果美国参战,有中国人顶着,不会导致苏美冲突,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