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一、选择填空题

●批判学派的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

●纽曼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个特性,【一致性、累积性、普遍性】,三者相互作用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最古老的一种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美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是【皮尔斯】。

●美联社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凯茨】最先提到“使用—满足”模式。

●【螺旋模式】是由丹斯提出的传播模式。

●我国第二届全国传播学学术讨论会在【黄山】举办。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传播模式的产生意味着与传统的直线单向传播模式的决裂。

●开创电讯新闻先河的是【有线电报】。

●通过【卫星】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了不起的事。

●霍夫兰是劝服效果研究两大流派中【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为【媒介即信息】、【媒介冷热说】和【人体延伸说】。

●实地调查法也叫【抽样调查法】。

●“大众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的【美国】。

●“新媒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并与受传者的个性有特定的相互作用,属于霍夫兰提出的受众理论的是【个体差

异】。

●根据美国学者豪林沃斯的研究,在公众传播过程中最初的一步是【吸引注意】。

●传播文化知识,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一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

●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是【雷蒙?威廉斯】。

●有限效果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首先是由【美国人】提出的。

●实验的控制一般包括【环境的控制】、【刺激变量的控制】和【实验的比较】。

●提取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三层:【判断你所得到的是一份包含什么内容的信息】,【找出解译这份信息的密码】,【信

息还原】。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和【内容分析法】。

●经验学派认为,意义最重要的层面是在【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地制作了“活动电影机”。

●【席勒】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

●我国第一个电视台诞生于【1958年】。

●《理解媒介》一书的作者是【麦克卢汉】。

●全世界第一座公众电视发射台是在【1936年】出现在英国。

●1976年联合国马克布莱德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提出建立信息新秩序的架构。●媒介“偏向说”是由加拿大学者【英尼斯】提出的。

●一般来说,实证研究范式起源于【杜威】的实证哲学。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也叫【伯明翰学派】。

●库恩所提出的三个概念是【命名】、【行动】和【方向性他人】。

●具有一种条理性化、秩序化的传播形式,通常被称为【组织传播】。

●把信息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往往被称为【解码】。

●新近发生或发现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是【新闻】。

●传播活动中最直接、最重要的问题是【安全保护权】。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在大众媒介中出现较早的媒体是【报纸】。

●传播时间延续最长的是【书籍】。

●麦克卢汉的老师是【英尼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著作。

●把受众视为商品的学派是【政治经济学派】。

●个人差异论率先由【美国人】霍夫兰提出。

●反馈一词是【施拉姆】最早从工程传播理论中吸收并使用的。

●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的活动被称为【民意测验】。

●传播活动的中心是【传播效果】。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作者是【拉斯韦尔】。

●适度效果理论是一种效果理论模式,它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最早提出了【心理图像理论】。

●对大众媒介的批评开始于【19世纪中叶】。

●传播学研究中,多采用质化研究方法的是【阐释范式】和【批判范式】。

●美国学者莫利斯认为,人类以语言表达事物分四个层次【标示性的表达】、【评价性的表达】、【惯例性的表达】、【发

展性的表达】。

●语言的功能可分为【传播消息】、【表达情感】和【指导行动】三大类。

●传播学就研究方法而言,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批判研究】。

●关于意义理论的研究,学术界有多种研究取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符号互动论】。

●《心灵、自我和社会》是【米德】死后,学生根据他的课堂讲义出版的著作。

●最早对传播过程进行模式化描述的是【亚里士多德】。

●守门人一词是心理学家【卢因】于【1958年】提出。

●20世纪国际新闻界最典型的“造假新闻”是美国记者库克因所写的报道【《吉米的世界》】。

●西方世界第一部用活版印刷术的书是【《圣经》】。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于1958年建成,当时名为【北京电视台】。

●印刷媒介在传递信息上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

●亚文化群体论是【文化研究】的发现。

●文化规范论与麦克卢汉的【讯息说】观点有着很大关系。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舆论”一词最早由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克?内赫尔】提出。

●所谓公众传播是指【个体对群体传播】。

●人类的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

●造成知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

●奥格登和里察兹合著《意义的意义》首次对语言问题作出了系统说明。

●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调查是【当面访问法】。

●由部分求证整体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英尼斯提出的媒介理论为【媒介的时空偏向性】。

●劝服效果研究有两大学派【哥伦比亚学派】和【耶鲁学派】。

●拉扎斯?菲尔德是劝服效果研究【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

●传播学中关于“控制分析”的学说,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施拉姆等人的【《报纸的四种理论》】。

●英国学者汤林森提出讨论“文化帝国主义”的四种途径:【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

主义的话语】和【对现代性的批判】。

●媒介帝国主义最明显、最直接的形式是【倾销媒介文化产品】。

●新闻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一些发行量极大的报纸,在写作风格上是为能引起读者注意而进行大肆的夸张渲染,用这种方法编排

的报纸,在美国被称为【黄色新闻】。

●受众商品论的代表人物是【达拉斯?斯迈斯】。

●社会类别论的实质是【强调不同群体对相同信息所作的不同反应】。

●1949年提出大众传媒具有“侦查环境、协调反应”等作用的是【拉斯韦尔】。

●信息来源保密权又被称为【取材秘密权】。

●库恩和其弟子领导的【衣阿华学派】将实证方法引入符号互动研究中,在方法论上与【芝加哥学派】分道扬镳。

●在方法上,文化研究派最突出的是【民族志】。

●职业传播者的权利应该包括【采访权】、【消息来源保密权】、【安全保护权】、【编辑权】和【知识产权】。

●米德理论的三个关键词是【心灵】、【自我】和【社会】。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的特点有【对讯息有制作上的自主权】,【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合作】,【传播活动常常受到来自

媒介组织等的控制】,【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梅洛维茨“媒介的情境论”的三个层次是【情境论】、【传播情境】和【电子媒介所产生的情境】。

●枪弹论是旧的传播观念【单向直线性传播观念】的产物。

●率先提出个人差异论的是【霍夫兰】。

●对受众希望媒介的内容如何安排、如何而提高传播质量的调查叫【意向调查】。

●率先提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的是【美国人】。

●【麦康姆斯】与唐纳德?肖对议题设置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施拉姆】的选择性或然率公式,指出了“预期能获得的报偿”与“需要付出的努力”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议题设定过程模式将【议题设定】看作是社会学习以产生社会共识的过程。

●梅洛维茨的代表性著作是【《空间感的消失》】。

●新媒介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网络】。

●符号学理论最早是由19世纪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皮尔斯】提出的。

●50年代以来,传播与发展理论经过了三代范式,第一代是以【施拉姆】为代表的。

●美国第二大通讯社是【合众国际社】。

●在信息来源-编码-讯息-解码-目的地,在这一流程中担任编码工作的是【传播者】。

●目前,世界通用的主要电视制式之一的SECAM制式是【法国】的。

●《传播与发展:批判的观点》一书的作者是【罗杰斯】。

●在人类运用信息的过程中,从信息的发生到感觉器官这段身体外的信息系统称之为【环境信息系统】,身体内的信

息系统称作【身体】。

●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的区别在于【政府是否对大众媒介有领导权】。

●1702年3月创刊于伦敦,主要对象是知识分子的英国第一份日报是【《每日新闻》】。

●对“文化规范论”的产生起了直接影响的学说是【媒介讯息说】。

●从表现生活的角度看,电影的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逼真性】。

●新闻研究或受众研究机构对某一地区的受众接受各种媒介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叫【综合调查】。

●电子技术的产生和运用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个高度循环性的传播模式。

●将传播定位为人们影响彼此行为、心理状态的社会互动过程的学派叫【经验学派】。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是【多伦多学派】的创始人。

●和拉扎斯菲尔德一起研究证实组织对于受传者具有存在影响力的是【贝雷尔森】。

●美国之音成立于【1942年】。

●在国际传播中,最活跃的媒介是【电视】。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标志着传播与发展的【第三代】范式。

●施拉姆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功能的是【守门人功能】、【教师功能】和【娱乐功能】。

●传播媒介控制舆论的具体方式包括【选择控制】、【渗透控制】和【直接控制】。

●控制实验法中对实验的控制包括【环境的控制】、【刺激变量的控制】和【实验的比较】。

●传播者的素质包括【对传播事业的敬业精神】、【有信息敏感性】和【有较强的知识素养】。

●席勒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序幕。

●【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

●【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传播活动的中心。

●罗森格伦引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阐述使用满足理论。

●对强调效果理论建树最大的人是【纽曼】。

●美国第三大报纸《洛杉矶时报》隶属于著名的【洛克菲勒】财团。

●历史上的印刷媒介主要指报纸、【书籍】和杂志。

●公元17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出版法。

●提出受众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是【克拉伯】。

●著名华裔学者李金铨在总结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传播成就时,提出了【缓冲体】论。

●认为国家发展的社会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流动性人格的注入,二是流动性增殖器——大众传播媒介发

生作用的学者是【勒纳】。

●作曲家对于音符的编排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编码】。

●赫尔佐格研究妇女收听广播,得出了妇女收听广播有三种动机【情趣上的解脱】、【替代性参与】和【日常生活的

参与】。

●文化行为模式是由【德福勒】提出的。

●世界上最早的现代电影诞生的时间是【1895年】。

●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指征符号】。

●受众的概念多用于【大众传播】和【公众传播】。

●20世纪60年代世界传播事业有了重大进展后,欧美学者提出的一个重要论题是【大众传播与社会理论】。

●魔弹论是由【施拉姆】提出的。

●主张大众传媒应该自由传播信息,不受政府控制的是【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对个人差异论中的文化素养、职业习惯等因素的放大和扩展的是【社会类别论】。

●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是【魔弹论】。

●中国第一届传播学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召开。

●狭义的传播学是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文化研究学派大本营在【英国】。

●《传播与劝服》一书的作者是【霍夫兰】。

●芝加哥学派的核心人物是【米德】。

●自由主义要实现所谓的自由的“意见市场”要依靠【立法】和【市场经济】。

●符号互动理论的两大流派是【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

●除了议题设定过程外,麦康姆斯还把“议题设定效果”按照不同的形式方式,分为【知晓模式】、【显著模式】、【优

先模式】。

●俄罗斯的国家通讯社名为【塔斯社】。

●按照格伯纳的观点,看电视时间越长的人越容易【认同】电视中再现的事实。

●20世纪70年代,传播与发展理论受到了【依附理论】的挑战。

●信息的发出者称为【传播者】。

●媒介不断报道某事件,使得公众广为了解,在这一情况下,“知沟”会【缩小】。

●【大众文化】被称为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化。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将卫星覆盖下的地球称为地球村。

●1644年,英国政治家弥尔顿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谴责了检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涵化理论又称为【培养理论或教养理论】。

●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功能】。

●首先提出“知晓权”的是【库柏】。

●具有费用低、材料容易获得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

●欧洲符号学派的创始人是【索绪尔】。

●15世纪中叶,把金属活字铸造方法引入欧洲,并发明印刷机的是【戈登堡】。

●阻扰、歪曲信息顺利传播的事物被称为【噪音】。

●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诞生于【1917年之后】。

●电视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

●“人是进行符号的活动的动物”是【卡西尔】说的。

●奥斯古德模式认为,个人同时具有两种功能,即【信息来源】和【目的地】。

●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它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

●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1993年提出的并在全球产生反响的全新概念。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的作者是【克拉伯】。

●大众传播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层,其中外层是【各学科的综合基础知识】。

●第一架电影摄像机是由【马莱】发明。

●麦克卢汉的第一本专著是【《机械新娘》】。

●主张“媒介要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的大众传播制度理论是【社会责任理

●大众传播媒介的五大功能是【守门人功能】【决策功能】【教师功能】【娱乐功能】【商业功能】。

●美国学者费斯克在《传播符号学理论》中将传播研究划分为“过程学派”和【符号学派】。

●提出“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理论的是【拉扎斯菲尔德】。

●受众研究史上第一次采用了真正“民族志”方法的是霍布斯的【家庭妇女与大众媒介研究】。

●【美联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新闻通讯社。

●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是在【1973年】提出的。

●“公众”一词是由法国社会学家【G?达尔德】创造的。

●【梅洛维茨】创立了“媒介情境论”理论。

●提出“沉默的螺旋”学说的是【内尔?纽曼】。

●英尼斯在他的【《帝国与传播》】的著作中,分析了媒介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受众理论认为,受众好比射击场上的靶子,中弹即倒,这就是著名的【靶子论】。

二、名词解释题

●【电影】是一种运用电影胶片记录信息的传统媒介,它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视觉性和逼真性。

●【编码和解码】我们把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与此相反,

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解码。

●【媒介帝国主义】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与内容,单独或总体地受制于他国,受制国却无相

等的力量去影响对方。

●【反馈】是指把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地说,传播学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

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信息源】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在信息论中称为信息源。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的反馈信源。

●【社会类别论】社会类别论认为,按照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政党、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社会要素,可

以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类别。[统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注意与反映形式,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都是大体一致的。社会类别论的实质是对个人差异论中的文化素养、职业习惯等因素的放大和扩展。]

●【有限效果理论】传播媒介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么万能。许多研究发现,传播讯息的确对受众产生了一些效果,

只是效果都非常有限。讯息能够产生效果的情况,要比早先社会科学家所假设的要复杂得多。[即有限效果模式,正是建立在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流派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知沟理论】流入社会系统的大众媒介信息一旦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吸收信息的速度会比社会经济

地位较低的人快,以致这两类人的知识差距会扩大。

●【拉斯韦尔公式】拉斯韦尔提出,描述传播行为最方便的是回答“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

么效果。[作为早期传播模式的发现者,拉斯韦尔认为,描述传播行为最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五个问题:谁(who);

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通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围绕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形成了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使用—满足理论】这是一种典型的受众中心模式。基本观点:①心理与社会需求的满足。②透过大众媒介的消

费。

●【新华社】新华社创建于1931年11月,其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改称新华社,并向全国发布新闻,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通讯社。它是中国最大的新闻中心,是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舆论机构。

●【大众传播】就是利用传播工具,借助传播媒介,把某种具体的思想观点、信息传播给大众的一种传播行为。

●【长期效果论】是与短期效果相对的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与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众传播的影响,

于是很多研究者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群体效果问题上,而且多涉及社会结构、社会信息、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而这类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延缓的、非控制的。

●【受众调查】是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主要是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各阶层受众对传

播内容和形式的反应。它是一种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整理、统计、报告受众意见,测定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个体传播】又叫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做所的各种反应。

●【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最初是由6家纽约市报纸为共同采访外地新闻而联合组建

的合作性新闻通讯机构,以后又有更多的报纸相继加入该社而发展成现今美国最大的通讯社。总部设在纽约,是

●【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

而进行的自我调节。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协调,对客体进行回顾、记忆、推理、判断。

●【社会责任理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一种新理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社会的

媒体日益发达,新闻的效果也被人以扩大,广告越来越多,暴力色情内容开始盛行,自由市场中对于意见的“自我矫正”功能越来越难以体现。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综合调查】指的是新闻研究或受众研究机构对某一地区的受众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情况或对某一媒体的受众接

受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时尚为传播内容的文化样式。

●【万能效果论】主要指的是魔弹论,这一提法是70年代施拉姆对万能效果论进行的一种归纳。[又称皮下注射论,

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这一理论假定,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除了无条件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

●【人际传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

在两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全球化】指的是世界上不同部分渐增的联结,这样的过程产生复杂的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形式。

●【“沉默的螺旋”】不赞同大多数意见(尽管只是表面的大多数意见)的受众常常对有关论题保持沉默,这一现象

往往会使主导性意见增强。[纽曼认为“沉默的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面不了孤独,要消除孤独感就必然地接近主导观点。而大众传播在这一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大众传播的巨大压力下,保持沉默的人久而久之会越来越少,其变化过程如同一个上大下小的螺旋,这就是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

●【公众传播】指的是一种个体对群体的传播活动。受传者常常是在一定目标下,时时聚合在一定的场所。但偶然

会聚的人群也可以转化为公众,而成为公众传播的对象。[最具传播特色的传播方式就是演讲。]

●【电子媒介】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电子技术在传播方面的应用,包括电报、电话、广播、电影、

电视、传真等,而计算机、电信、控制技术的使用,又把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推向新的阶段。

●【通俗文化】它是在所有的文化中产生的历史最为悠久,它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而产生和发展的。鲁迅把这

种早期形式称作“杭育杭育派”,常常以各种口传文化形式出现,如民歌、民谣、传说以及其他民间仪式活动,如傩舞、秧歌等。它是人们生产劳动过程中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不带任何矫情、虚伪的色彩,也很少有什么政治或经济功利目的。

三、简答题

【简述霍尔于1973年提出传播中不同文本解码方式的假说,他区分了哪三种解码方式】P232

①优先的解读:文本作者意欲表达的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成为理解的框架,解码的运作在文本的“主控符码”之中进行。

②协商的解读:解码或多或少地是与“主控符码”协商的过程;

③抵抗式解读:用替代的参照框架反驳讯息。

【简述国际传播不平等的几种现象】P379

①媒介分布不平等;发达国家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媒介方面所出现的“盲区”,必然被发达国家所填补。

②传播信息量和内容上的不平等;这一点与媒介有关,发达国家的绝对优势形成了与发展中国家传播的信息量和传播的内容的不平等。

③资源利用的不平等。国际传播中主要的资源是无线电频率和卫星驻留轨道,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抢先瓜分了这些国际公共资源。

【试述个人差异论的主要内容】P238

个人差异论是由美国学者霍夫兰于1946年率先提出的。这一观点的核心认为,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性与受传者的个性特征有着特定的相互作用,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人在心理、生理方面的,以及在文化素养、职业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福勒把这些差异归为五种:个人心理结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认知态度价值标准方面、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文化素养方面。

【简述麦克卢汉理论的价值】P217

①大胆思考,富有创新意义;②开拓了人们的媒介研究思路;③强调了受众在媒介接受中的作用;④积极的思考;

⑤独特的思维方式;(如需评论⑥其理论概念缺乏严密的界定和论证;其媒介概念混乱;用文学研究的语言来论述传播

【简述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P71

①控制分析;②内容分析;③媒介分析;④受众分析;⑤效果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P8

这一学派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22年由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学者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学者本雅明、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倾向,①即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

②他们认为这种异化来源于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畸形的社会格局是由大众传媒协助制造出来的。由于对“文化工业”保持一种批判姿态,因而也就使这一学派形成了带有锐利批判锋芒的研究风格。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国家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并联系社会思想因素对其加以大量分析,但该学派无意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秩序。

【简述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活动的影响】P347

①游行、集会;②罢工;③大众传播媒介宣传;④组织会议或党内活动。

[①在我国,行业、团体组织也对传播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工商、税务、公安、妇联等组织都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以国家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向媒体提出要求和建议,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媒介,也必须对行业、团体组织的要求和建议予以考虑。如,报刊或广播电视传播了有损公安人员形象的内容,公安部门就会出面干涉。

②我国媒介所属的机构组织对媒介实行的控制,实际上是对媒介传播内容的监督,控制的出发点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

【极权主义传播理论在世界上表现的形式有哪几种】P336

①新闻自由遭到完全控制,苏联、葡萄牙;

②新闻批评政治虽然是可能的,但检查制度仍然发挥作用,哥伦比亚、埃及;

③以特殊法律与歧视性的立法加诸编辑人员,随时可以逮捕与控制他们,南非、伊朗;

④运用非正式的办法、削弱报界所形成的反对力量,土耳其、阿根廷。

【传播的国际合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95

①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②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③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203

①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②赋予价值和地位;③维护社会规范;④激励斗志与麻痹精神。

【简述传播与现代化的关系】P360

传播媒介可以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气氛,传播媒介是社会改革的“倍加器”、“加速器”。大众传播是国家现代化的催化剂。

【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流派有哪些】P8

①法兰克福学派,由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这一学派的学者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

②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也称“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霍尔、费斯克等,讨论最多的是“再现”的问题;

③政治经济学派,主要研究传播体系所有制的结构和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④多伦多学派,创始人是麦克卢汉和英尼斯,主要是对媒介功能的研究及媒介文化的分析。

【印刷媒介的特点有哪些】P186

①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②可重复阅读;③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④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⑤能够形成一定的权威性。

【传播者的任务和作用有哪些】P140

①搜集信息;②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③加工、制作信息;

④对传播内容和方式加以控制;⑤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涵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303

伯纳格认为电视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涵化功能。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涵化理论又称为培养理论、教养理论,由格伯纳等人提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电视文化可以涵化、构建受众的世界观。]

涵化理论的层次:①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是丑陋的、令人不舒服的。②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与真实世界迥然不同。③看电视较多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接近。

【试述受众对于传播的影响和控制】P350

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反馈来实现的。反馈的形式有来电、来函,是否订阅报纸、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传播机构通过受众调查收集受众的反应。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倾向形成了对大众媒介传播活动的控制,受众监督、批评建议。

【简述新媒介中网络媒介的特点】P198

(优点)(缺点)

①从传播的速度来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①信息的真伪很难辨别;

②从传播的范围、覆盖面来看,网络媒介消除了地理疆域的界限;②情感交流越来越少;

③从传播形式来看,多媒体传输使得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吸引力;③网络媒介存在不良信息。

④网络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⑤从媒介的使用代价和易得性来看,网络媒介成本较低。

【简述电视媒介的特点】P190

①电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②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③电视媒介更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简述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P338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执行自己的主要职能时,对社会还负有责任。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①这一理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一种新理论。

②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媒体日益发达,新闻效用也被扩大,广告越来越多,暴力色情内容开始盛行,自由市场中对于意见的“自我矫正”功能与来越难以体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P164

①生理需求;②安全需求;③归属与爱;④被尊重;⑤自我实现。

【麦克卢汉的“三论”】P213

麦克卢汉的“三论”即讯息论、冷热论、延伸论。

①媒介即讯息。媒介讯息论是“三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本身的特性,而同其传播的具体内容无关。就其功能意义来说,传播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与信息的广泛流通对社会的影响是相等的。

②媒介冷热说。他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热媒介,麦氏认为是哪些提供“高清晰度”信息,不需要人的思维作为过多的补充,即受传者参与程度低的媒介(包括广播、电影、报纸等)。冷媒介指那些提供信息不完备,留有许多供想象、思考、回味空间的媒介,即受传者参与程度高的媒介(包括电视、电话、讨论会等)。

③媒介延伸说。面对面的交流是五官的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

【简述受众的具体内涵】P228

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他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所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受众的概念多用于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少用于人际传播。]

【简述依附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不同之处】P357

①现代化理论试图设计一套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线,而“依附理论”则试图找出发展中国家因何不发展的原因。

②现代化理论是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分析发展的问题,而“依附理论”则强调外在的力量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四、论述题

【试论述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P221

他出版了《空间感的消失》一书。在书中他提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又决定了人们的行为。他认为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它削弱了自然场所与社会“场所”之间素来紧密地联系,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

梅氏理论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情境论——对情境作传播学的界定;第二层是传播情境,这一情景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第三层是电子媒介所产生的情境。

(1)批判地吸收传统的情景决定论。梅洛维茨对传统的情景决定论进行了批判的吸收,他认为情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的观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忽视了人们通过媒介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应与麦克卢汉的理论相融合。

(2)传播情境的影响和制约。梅洛维茨提出了传播情境对人的行为影响和制约的观点,认为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随着传播情境的变化,人们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态度。

(3)电子媒介促成情境合并。①知识结构层次所形成的情景合并;②生活风尚的合并;③公私情境的合并。

[梅氏理论的缺陷在于①情境决定论忽视了内在因素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②在《空间感的消失》一书中吧媒介内

【试论述学术界对“知沟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P302

①知沟理论完全站在传播者立场去考察所传播的信息对人的影响。如果接受着没有收到信息,知沟理论就将责任归咎于个人环境或个人因素而没有检讨传播者的原因。

②知沟发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传播的知识是不受限制的,他们也包含了态度和行为。

③知沟研究将信息接收差距限定在高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之间过于简单化,。

④信息的使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和理解。但这首先得从知识的性质上来做区别,而不是把受教育程度作为研究的基础。

⑤知沟研究只在探讨受众是否知悉某一个主题,而没有探讨不同的受众对某一主题的了解程度,应研究了解程度的差异,因为知道并不代表了解。

【试述大众传媒新媒介的主要特点】P195

①受众的自主性高。以往的传播活动中,受众完全服从“传播者”的安排,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新媒介时代,媒体的主导地位将被受众取代。

②服务条件现成。新媒介不需要增添若干新的媒介器件、设备、设施就能提供新的服务,只需利用各个家庭既存的媒介终端设置(如电话、电视机等)。

③传递手段科学。大众传播新媒介是将专门制作的图像、声音、印刷文字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手段。这些信息都具有我们直接用眼看、用耳听、容易理解的特质。

④传播速度快捷。新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⑤互动性强。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互动。

⑥虚拟性的影响大。新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

【试论述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P229

[1]早期的受众认知。

①“靶子论”。其基本的观点是受众如同射击场上的靶子,只要被魔弹击中,便会应声而倒。“靶子论”或者“魔弹论”的实质都是过于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

②“缓冲体论”。是华裔学者李金铨在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传播研究的主要活动和成就时提出的。他认为,那些个体差异、组织类型、社会关系、宗教团体等都构成了社会的一个个“缓冲体”,这些“缓冲体”把媒介的信息加以解释、扭曲、压制。[信息一旦到达受众身上,已经和原面目不同了。]

③“使用与满足论”。20世纪70年代,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被重新认识。受众对电子媒介的接受已经从被动的“有什么看什么”转入主动的“看什么选什么”。标志着传播学研究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向。

④“亚文化群体论”。处于亚文化的受众,他们不仅仅区别于大众,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类别所能区分,他们有自己的话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她们构建了自身的文化,而这对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产生了影响。

⑤“受众商品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其核心观点是把受众视为商品。

[[2]受众研究的新观念。对受众的重新认识,使得受众研究的新的范式产生了。

费斯克将传播研究划分为“过程学派”和“符号学派”;霍尔区分了三种不同文本解码方式;莫利的《全国观众》研究。]

【试述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P395

(1)走合作的道路。①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②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③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2)传播手段走向高科技化。使地球“村庄化”的传播科技正被广泛应用与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卫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了不起的电视成就。广播卫星的传播覆盖面极大,三颗卫星就可以覆盖整个地球,使地面上广播、电视信号受地形、建筑物等干扰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3)国际传播媒介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传播也有预警作用,某一可诱发重大冲突的事件,经过媒介报道,可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从而使事态及时得到控制。

【大众传媒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P263

①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的酝酿机器;媒介能够为社会公众设置议题,传播媒介常常能够成功制造舆论。

②大众传播媒介最终是社会舆论的代言人;社会中的媒介在满足民众对信息的需求的同时,自然也就形成、代表了社会舆论。不仅起到舆论传声筒的作用,更积极鼓吹他们的意见。

③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舆论的激活器;媒介的相关报道成为舆论的导火线,将民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

④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舆论的控制器;传播媒介控制舆论的具体方式包括选择控制、渗透控制和直接控制三种。

【试述对于“依附理论”批判的主要观点】P357

弗兰克提出“依附理论”,他主张第三世界国家认清自身处境,去效法古巴卡斯特罗走不依附的道路。

“依附理论”有别于现代化理论的有两点:①现代化理论试图设计一套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路线,而“依附理论”则试图找出发展中国家因何不发展的原因。②现代化理论是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分析发展的问题,而“依附理论”则强调外在的力量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对于“依附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依附理论”用经济决定论去解释国家发展问题显得过于狭隘。

②就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概念来说,在一个世界体系里面,每个国家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心国家本身也相互依附,并不仅仅是第三世界国家依附发达国家。

③“依附理论”把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归咎于西方世界的剥削,而不检讨本国文化是否是导致不发达的原因。

④“依附理论”所谓切断与中心国家的联系,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真正药方。

⑤这一理论的论点过于宿命和悲观,忽略了第三世界国家有自身内在的凝聚力去抵抗依附的可能。

【我国政府对于大众传播控制措施的主要特点】P345

①强调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国政府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为传播的出发点。

②监控机制多元化、有序化。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齐抓共管,措施得力有效。

③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发展。我国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同时对于各种有利与国家、民族发展的言论与以提倡和引导。

【论述“效果模式”的衍变历程】P270

①第一阶段。是所谓“魔弹论”阶段,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巨大威力、是万能的。[它不是由科学研究得来的,而是借助想象得来的结论。]

②第二阶段。是对第一阶段进行质疑、反驳,认为传播媒介极难改变受众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媒介并没有多大威力甚至无能。[其主要工作是检验大众传播是否具有被神化了的强大效果。]

③第三阶段。学术界对传播媒介的功能重新认识,认为传媒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并不是万能的。[这一时期,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研究的焦点已由传播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

【西方国家用于控制大众传播的手段有哪些】P342

①制定法律。用法律来限定新闻传播活动,使之随着政府的指挥棒行事,这些法律包括宪法、刑法、民法、新闻出版法等。一方面保护新闻自由,而另一方面又限制新闻自由。

②检查传播内容。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和新闻出版法律都在表面上强调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因而政府一般不事先审查传播内容,但多数国家的政府还是通过手段对新闻进行控制。

③政治与经济的软化、拉拢。在许多西方国家,政府普遍认识到对待大众媒介全靠大棒政策也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往往采取变堵为疏的策略,笼络新闻传播者。

④暴力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政府为掩盖事实真相,往往要派人敢于记者的采访活动,这种情况下往往发生暴力干预传播事件。

⑤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并未放弃对媒介的经营权,而是积极创办大众传播媒介。它们从本国利益出发,在国内传播界具有很大影响,因而起到主导舆论的作用。

【“两级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P279

两级传播理论最早是凯兹等人引入的,两级传播也叫两级流通模式。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凯兹和拉扎斯菲尔德则认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首先是传到“意见领袖”那里,“意见领袖”再将信息传递给周围人,周围人成为意见的给予者,可以再向其他人传递信息,在拉扎斯菲尔德之后有人将其修正为“多级传播模式”。

①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单位,而是与他人互动的团体成员。

②个人对一个媒介的反应不是直接的、立即的,而是经由那些社会关系转达,并且受社会关系的影响。

③流通中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接受和注意,另一个是反应。

④在媒介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相等的,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各有其不同的角色。

⑤那些比较主动的角色(意见领袖)可能具有使用媒介较多、乐群性程度较高、自认对他人有影响力,具有一种人认为是消息来源和指导角色等特征。

总而言之,大众媒介并不是在社会真空中运作,而是会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并与其他观念、知识和权力的来源相竞争。两级传播研究在学术界也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

【试论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构成特点】P234

①受众在数量上难以统计。大众传播是一种由点到面的扩散型传播,大众媒介传播的覆盖面广,受众的数量十分庞大。许多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拥有固定的受众,还拥有一定的处于游离状态的受众。

②受众构成成分复杂。形成大众传播的受众成分复杂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很多,有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化传媒等。另一方面,受众自身的年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职业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受众队伍的庞杂。

③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大众传播的受众的个体特点决定了受众“无组织性”。大众传播的传播者面对的不是经过组织的、成千上万集结成群的“众”,而是分散在各个角落里的一个个“人”。

④受众接受活动的“休闲性”和“家庭化”。人们接受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除了专业或特殊需要外,往往是在工作或劳动之余进行的,在这个时间内,人们读报、听广播、看电视。

⑤受众在接受活动中的积极态度。受众具有人多面广、无组织、不固定等特点,其接受行为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受众往往能够对传播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至于受众几级、主动地参与传播的程度则因人而异,传播的效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它允许差异存在。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2012年

第一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的传统,一个是()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也不单单是(),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的有机整体。 4.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可分为()和()。 5.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组织传播和()。 6.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 7.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的出现为标志。 8.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 9.传播学的奠基人是()。 10.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1、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和()。12.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和()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选择题 1.美国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讨论传播。并为传播下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A库利B皮尔士C索绪尔D巴尔特 2.美国学者()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用像。” A库利B皮尔士C索绪尔D巴尔特 3.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 A英国B美国C德国 D日本 4.关心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初级群体”和“镜中我”概念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是()。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5.1922年,对美国外语报刊的状况进行调查和内容分析,发表了题为《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的论文并提出“新闻是社会上个人间讨论之基础素材”观点的是美国学者()。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6.()提出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7.写出《舆论学》并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概念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是()。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6.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社会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7.在传播学的先驱与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8.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C.霍夫兰D.卢因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媒介分析 “medium/media”一词在英语中,意指不同事物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161页提到:“一般来说,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agency)。具体点说,媒介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 媒介,是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通过各种媒介,我们得以在先辈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开发生存的工具、技术和知识,得以互相交流、促进。可以说,有了媒介,我们不再愚昧、孤立,活动不再限于狭小区域,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感觉;我们可以与亲朋好友联系,可以与古人的思想交会、碰撞,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同时,媒介已成为一种获取利润的产业,一种能够左右社会的因素。 如今,媒介越来越被定义为技术性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有时它用来指涉传播方式(如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等),但更常用于指涉使这些方式成为现实的技术形式(如收音机、电视机、报纸、影片等)。在几十年前,也许极少数中国人会清晰、完整地看到大众媒介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新兴媒介迅速崛起,伸向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从既成的历史中梳理出有媒介参与的一条社会史线索。 本文主要从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融合趋势以及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媒介进行分析研究。 一、媒介的发展进程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

《大众传播学》主编:李彬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适用的教材: 文字教材为:《大众传播学》主编:李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复习要求: 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其他了解 第一章:绪论 1、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2、信息、传播、社会传播、信息社会及传播学等概念。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4、传播的两大学派及其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符号的概念和功能。 2、符号与象征符的概念及其二者的区别。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及功能。 4、意义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类型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2、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的主要内容。 3、施拉姆的传播模式的主要内容。 4、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的主要内容。 5、人内传播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6、人际传播的概念 7、群体与群体传播的概念。 8、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第四章: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着重掌握几种主要的代表性的观点)。 3、信息环境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 1、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 2、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3、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及作用。 4、媒介控制的概念及主要环节或因素。 5、集权注意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内容。 6、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的重要内容。 7、我国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大众的概念。 2、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3、“受众即市场”观点的意义和局限。 4、受众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基本权利。 5、受众的需求与满足的主要内容。 6、受众媒介观念的主要内容及我国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一些重要参考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的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 ?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 ?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 ?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2、科学的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 ?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 ?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 ?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 ?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 ?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 ?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大众传播学导论提纲

龙《大众传播学导论》 绪论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 (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 (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 (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围和时间围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围。(指抽象能力) 共同性:指说性 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 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第五节传播的类型: A、亚里斯多德模式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B、拉斯韦尔模式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复习题.docx

第三章大众传播者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大众传播机构)。 2.目前在网络世界里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力量的传播主体依然是那些大规模的媒介组织, 包括(专业的新闻网站)和提供新闻传播和大众信息服务的(大型商业网站)。 3.“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4.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素材应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稿应该专题刊播;编辑审和总编是把关人, 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 5.1644年英国思想家、诗人(约翰?密尔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并认为这是一切自由屮最重要的自由。 6.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四条标准是(自由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和自由批评。 7.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控制较为宽松,一般采用(私有企业制度);对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介的控制比较严格。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有制是(公有制)。 8.《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到的四种理论是(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9.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岀,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一一(“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10.除了弥尔顿以外,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还有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约翰?密尔)以及美国独立战争吋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弗逊)等人。 11.社会责任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12.在民主参与理论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学者J. A.巴隆的(《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和B. H.巴格辿坎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3.列宁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选择题 1.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D ) 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2.“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C )提出的。A.巴斯B.怀特C.库尔特?卢因D.麦克内利 3.1950年,传播学者(B )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A.巴斯 B.怀特 C.库尔特?卢因 D.麦克内利 3.(A)理论的内容包括: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思想来源为1644年(B)的《论出版白由》。 A.洛克 B.弥尔顿 C.密尔 D.杰弗逊 5.美国政治家(C)是新闻自由的“至上论”者,他曾说过:“如果无报纸而有政府与无政

大众传播学导论重点

大众传播学导论重点 1.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二战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学派在思想上不具有一致性,但在政治上却始终保持一致。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及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而著称。阿多诺和本雅明都突出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畸形的社会格局是由大众传媒协助制造出来的。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国家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并联系社会思想因素对其加以大量分析,但该学派无意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秩序。 2.民族志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阶段:(1)最早的业余民族志(2)专业民族志 (3)经典民族志模式 研究方法:(1)观察与参与观察(2)相处共话、访谈 (3)系谱法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4)重要文化报道人(5)生命史 (6)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 (7)长期研究(8)团队研究 (9)调查研究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 是对特定的当代民族文化的系统性描述,通常通过田野调查来完成。民族志是系统化的和比较的文化研究的结晶。它体现了这样一种人类学的理论根基:启蒙运动、对非西方的人的探索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 3.内容分析法 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活动进行客观地、系统地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即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客观性即从现有的材料出发,实事求是;系统系即把所有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严密抽样调查,统一方法处理;定量性即对所要分析的内容进行量化。 缺点:没有涉及再现与生产它们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内容分析的一般步骤可以简括为“选择”、“分类”、“统计”三个阶段。 内容分析方法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