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题7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

专题7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

专题7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
专题7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

专题7 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

(一)自然资源

1、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不均匀性

2、有限性:①自然资源的总量②自然资源的开采

3、综合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照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生物、水、太阳能等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大量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2、按照赋存条件分: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四)主要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1.光照资源

(1)定义:是指到达地球地面的太阳辐射

(2)衡量指标: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

(3)因素:①纬度(中低纬度光照资源多)②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照资源多)

③地形(高山、高原地区光照资源多)④天气状况(阴雨多雾地区光照资源少)

(4)分布:①世界上:各大陆的南北回归线附近及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②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光照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光照资源最少的地区是在四川盆地

2.热量资源(因素:太阳辐射)

(1)定义:某一地区在特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辐射能量

(2) 衡量指标:气温、积温、无霜期

(3)意义:是决定农作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4)分布:①世界上: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丰富

②中国:以海南岛最多,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较少

例题: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光照资源丰富而热量资源却很少?

光照资源丰富原因:

①青藏高原纬度较低,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路程较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

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

3、水分资源

(1)定义:大气降水和地面的湿润状况 (2)衡量指标:降水量、干燥度 (3)影响:植物生长关系密切

补充:干燥度①定义:一个地区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②表格

二、水资源

1、定义: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但是通常说的水资源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3、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水资源较为丰富;非洲和澳大利亚水资源较少

4、特点:多数河流的径流量随着降水量的时间变化或者是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5、世界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前七个国家依次为: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印度

补充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1)南方地区:水质型缺水

(2)北方地区:水量型缺水原因:降水量少,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表现:河流断流、地面下沉、湖泊干涸、土壤盐碱化

(3)西北内陆地区原因:水资源无序利用,上游引水过多,植被破坏

三、土地资源

1、耕地是最重要的土地资源

2、分布及特点:亚洲耕地面积最大,但人均土地资源比较少;欧洲所占比重大,土地使用率最高

四、生物资源

1、分类

2、森林资源

(1)作用: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2)原始森林分布:热带雨林——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洲北部

3、草场资源

(1)意义: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 (2)作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

(3)分布:世界上①热带稀树草原——非洲、南美洲、大洋洲②温带草原——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中国:内蒙古东部、青海湖周边、甘南和新疆等地,这些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

4.野生动植物资源:(1)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五、矿产资源

1、分类(按照其性质与用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2、受到地质条件制约,矿产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

六、能源

1、分类:(按应用程度分):常规能源、新能源

①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

2、世界上煤炭资源前三的国家是美国、俄罗斯、中国

3、世界上两大产油带:①沿地中海经中东、我国西部至印度尼西亚产油带②环太平洋产油带

4、中东地区是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

(五)我国主要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资源

1、特点:绝对量大,类型多样,但耕地比重小,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存在人均土地资源少,利用

情况复杂,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等特征

2、耕地特征: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二、水资源

1、特点:水资源分布不均和年内、年际变化大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东部季风气候显著)

2、我国水土资源长江流域不平衡现象导致长江流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的36%,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黄、淮、海三大流域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8%,而耕地却占全国的40%,我国水土资源匹配度差

3、夏季风弱:北旱南涝;夏季风强:北涝南旱

补充: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造成冬春的干旱②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对水资源的污染、浪费比较严重

三、森林资源

1、分布:东北林区、东南林区、西南林区

四、煤炭资源

1、总体特征:北多南少,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四省区占全国煤炭资源比例最多

五、石油、天燃气资源

1、石油资源主要分布:①东北和华北地区②陕、甘、宁和四川地区③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

2、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

六、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①总量大,种类比较齐全②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紧缺③多种资源品种较差

④空间分布不平衡(南方水多煤少;北方水少煤多,因此需要进行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

补充1:南水北调

问题1: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实施的水资源条件是什么?

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江湖众多,水资源总量和人均量比较丰富,有较充足的水源可调出。

问题2:我国目前的引水工程主要分布于哪个地区?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主要分布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经济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远大于实际的径流量,缺水

十分严重。

问题3:“南水北调”的三条路线各是如何分布的?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取水,基本沿大运河北上,过黄河后顺流直达天津

中线:从三峡取水至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沿豫西山地和太行山的东麓顺流直达北京

西线:从上游金沙江及支流雅砻江取水至黄河上游

补充2:西电东送

1、途经省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2、意义:对于西部地区,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输入地区的长江三角洲来说。东输的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工业染料化工原料和家庭燃料。可以改变过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缓解煤炭运输压力的同时,天然气作为洁净能源,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补充3:西电东送

1、路线:

南线:将贵州云南产生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

中线: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北线: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2、意义:不仅可以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并且西电东送可以改变东部地区电力供给不充裕、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为东部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

补充4:北煤南运以及四大工程图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教案资料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 类

第二讲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提要: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3. 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类型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有人说,除了自然资源,都是文化资源。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的前提——文化,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当然,文化资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加了“资源”一词就意味着它已经拥有过去时态(时间性)、可资利用(效用性)等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资源可用于指称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 因此,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的一部分。在本课程中,我们围绕所关注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理解各类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 1.1 什么是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不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性资产。资源常常讲利用和开发,与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认为与文化生产或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素材”才是文化资源的核心指向,而这些素材也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与创造。 人类早期的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为主,如土地、森林、猎物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自身创造的资源越来越重要,其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符号化知识、经验型技能、创新型能力、通讯手段、社会组织系统等等,都成为了生产的要素即生产的资源。不仅

有经济生产方面的资源,而且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源,如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因此,人类积累的一切创造发明成果,都成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总之,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即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水域等,也包括各类社会资源。其中,文化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也同时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 1.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资源科学——综合资源学,区域资源学,部门资源学 综合资源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价学,资源工程与工艺学 ,资源管理学,资源法学 ↓ 区域资源学 ↑ 部门资源学——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学,旅游资源学。 1.3 我国的文化资源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有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两大源流,每条源流的支脉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至今影响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 从形而下的角度看,几千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出复杂多样的方式,其间凸现的生活艺术融进了中国人高雅的情趣和独具匠心的巧思。此外,中国地域辽阔,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砖雕、器具、面具、玩具、民居、刺绣、服饰、饮食、建筑、园林、风筝、印染等民间文化堪称世界一流。这也是我们的又一大财富。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用到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 地大物博。那么如何的地大,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都已经学到了。如何的物博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去认识我们物产丰富的伟大祖国。(板书课题) 一、自主探究 阅读学习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找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 (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煤炭、石油、铁矿等。https://www.sodocs.net/doc/9518866075.html, 3.过渡: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速度的不同,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对于可再生资源: 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探究一: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探究二:小组讨论对于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呢?难道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有严格的界线吗?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二、认识现状 出示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表,让学生对地大物博有清醒的认识。 使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小组讨论: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却人均不足的原因?

专栏评论7自然资源地特征和分类

专题7 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 (一)自然资源 1、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不均匀性 2、有限性:①自然资源的总量②自然资源的开采 3、综合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照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生物、水、太阳能等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大量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2、按照赋存条件分: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四)主要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1.光照资源 (1)定义:是指到达地球地面的太阳辐射 (2)衡量指标: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 (3)因素:①纬度(中低纬度光照资源多)②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照资源多) ③地形(高山、高原地区光照资源多)④天气状况(阴雨多雾地区光照资源少) (4)分布:①世界上:各大陆的南北回归线附近及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②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光照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光照资源最少的地区是在四川盆地 2.热量资源(因素:太阳辐射) (1)定义:某一地区在特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辐射能量 (2) 衡量指标:气温、积温、无霜期 (3)意义:是决定农作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4)分布:①世界上: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丰富

②中国:以海南岛最多,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较少 例题: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光照资源丰富而热量资源却很少? 光照资源丰富原因: ①青藏高原纬度较低,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路程较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 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 3、水分资源 (1)定义:大气降水和地面的湿润状况 (2)衡量指标:降水量、干燥度 (3)影响:植物生长关系密切 补充:干燥度①定义:一个地区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②表格 干燥度0—1 1—1.5 1.5—4.0 ≥4.0 干湿状况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植被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农业生产灌溉条件需要排水有时水分不足需要灌溉几乎完全需要灌溉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班级:共同体:姓名:设计者:审核人序号: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学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运用数据和资料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资源观和消费观,养成节约、保护资源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阅读分析、归纳总结、交流合作· 【导读指南】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实在不会的问题,课上通过合作交流完成) (一)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自然资源是指。 2、自然资源可分为、两类。 3、区分下列自然资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并说出理由。 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 可再生资源:。理由:。非可再生资源:。理由:。 4、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于可再资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和。 5、下面两位同学的说法,你支持哪一种?。 A、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会少一些,所以我们应该节约和保护.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我们不用节约和保护. B、不对!可再生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我们不节约和保护也会枯竭的 6、讨论: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有一些认识和做法你认为是否正确?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所以可以随意使用。 ?世界及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可放心使用。 ?金属矿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先不要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开发新的资源. (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读课本64页,完成下表: 陆地面积已探明矿产总量耕地面积河流年径流量森林面积 总量居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与世界 平均水平的比值 由此可知: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第59卷第3期2006年5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 V ol.59.No.3 May2006.331~336 收稿日期:2005-11-30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向志学1,向东2 (1.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44; 2.江苏张家港市凯悦公司文化中心,江苏张家港215633) [作者简介]向志学(1935-),男,湖南衡山人,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主要 从事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向东(1968-),男,湖南衡山人,江苏张家港市凯悦 公司文化中心秘书,主要从事文化资源研究。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应该受到保护。国人需借鉴现代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创建科学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念,探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途径。这是一个历史学、文化学和经济学交叉融会的自主创新的新型学科。 [关键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现代途径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6)03-0331-06 培育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举国上下魂牵梦萦的大课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突破成规,探寻新的运作模式。当代资源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机制、架构,,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师法借鉴的上佳选择。下面想就此略陈浅见。 一 资源的历史其实比人类自身的历史更久远。早在人类远祖诞生前,地球上就有了原始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些生命物质经历了以亿万年计的漫长演化历程,才形成原始动、植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整个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发展进程都在毋庸置疑地证明着:资源对于原始人类的极端重要性,它们甚至决定着某一分支族群的繁衍或灭绝。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0[1](第167页)这就是说:没有地球)))自然,人类不仅不能生存,/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0[1](第167页),而且也不可能诞生。在远古,人类/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0[1](第168页)当然它还有能力/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0[2](第551页)。但是,原始人群的依赖性受动性,远远大于它的能动性。正是这种依赖型经济培植着依赖型意识;加上原始宗教迷狂,无法解释宇宙、天地的许多奥秘;于是,图腾崇拜、日月崇拜、土地崇拜,,应运而生,巫术和占卜也十分盛行。这与科学的资源观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资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科学的概念,应该是在工业时代或大工业时代。这时,/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0已经把/通常的、物质的工业0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0[1](第127页)的一部分。大工业生产每时每刻都需要新式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生产资料(如动力机械、原料、土地、水源、电力、厂房,,),这一切几乎都是自然资源的派生物。至于适应现代生活,更离不开可再生的农业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2)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用读图归纳、分析等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 (2)阅读图文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3)利用数据对比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下面的一组数字,既值得我们自豪,也提醒我们对“地大物博”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中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林木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 我国资源总量大,品种齐全,是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善,使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因此资源紧张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从而科学地、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板书设计: 类型总量世界排位人均占有量 陆地面积第三1/3 矿产资源第三3/5 中国自然资源耕地第四1/3 河流年径流量第六1/5 森林面积第六1/9 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破坏严重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讲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提要: 1.文化资源的概念 2.文化资源的分类 3.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类型 1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有人说,除了自然资源,都是文化资源。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的前提一一文化,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当然,文化资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加了“资源” 一词 就意味着它已经拥有过去时态(时间性)、可资利用(效用性)等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资源可用于指 称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 因此,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的一部分。在本课程中,我们围绕所关注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理解各类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 1.1什么是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不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性资产。资源常常讲利用和开发,与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认为与文化生产或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素材”才是文化资源的核心指向,而这些素材也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与创造。 人类早期的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为主,如土地、森林、猎物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自身创造的资源越来越重要,其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符号化知识、经验型技能、创新型能力、通讯手段、社会组织系统等等,都成为了生产的要素即生产的资源。不仅有经济生产方面的资源,而且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源,如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因此,人类积累的一切创造发明成果,都成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总之,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即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水域等,也包括各类社会资源。其中, 文化就是一种社会 资源,它也同时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 1.2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资源科学一一综合资源学,区域资源学,部门资源学综合资源学一一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价学,资源工程 与工艺学 ,资源管理学,资源法学 区域资源学 部门资源学一一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学,旅游资源学。 1.3我国的文化资源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有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两大源流,每条源流的支脉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至今影响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 从形而下的角度看,几千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出复杂多样的方式,其间凸现的生活艺术融进了中国人高雅的情趣和独具匠心的巧思。此外,中国地域辽阔,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砖雕、器具、面具、玩具、民居、束IJ绣、服饰、饮食、建筑、园林、风筝、印染等民间文化堪称世界一流。这也是我们的又一大财富。

[工作]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工作]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枯竭状况分析 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枯竭状况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3)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 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形态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1、文化 1.1 文化的层次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很多。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处理人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治制度、婚姻家族制度等。制度文化还包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定势、民俗民风也可列入制度文化中。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产品中融入意识文化的要素,物质成了意识文化的载体。建筑、园林、服饰、器物、饮食、交通工具等物质形态都有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1.2 西学东渐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可以划归为这几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人船坚炮利之下,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这国家民族存亡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向西方学习, 1.2.1 意识层面 大量介绍翻译,或撰写西方的史地,哲学,科技,政治,法律等书籍,最先的是林则徐,魏源,然后是梁启超,严复,维新运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望道等五四运动,等等如此,都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文化,比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歌等介绍到中国来,希望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这是意识文化方面。 1.2.1 制度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希望能强化中国的军事,戊戌变法,直接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西方的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 1.2.3 器物层面 西餐,西装,沙龙,夜总会,上海百乐门,舞厅,西式婚礼,黄包车,一说从日本引进的,一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小汽车等等。 建筑方面特地要说的,就是: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面的学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和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情景感受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视频,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学生总结:(土地、阳光、矿产、水、森林等)。 循序渐进: 1.它们是存在于自然界,还是人为创造的? 2.它们对人类来说有没有利用价值? 【讲授新课】 一、图说自然资源(自主探究,归纳提升、学以致用) (一)自主探究 阅读学习“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找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煤炭、石油、铁矿等。3.过渡: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性质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开始认识和关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名词,它所涉及的内涵较广。由于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不同,各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不同,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定义及其内涵也不近相同。目前,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有三大方向,即地理学方向、经济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地理学者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经济学者认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生物学者则认为自然资源是对于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可以看出,虽然不同领域学者对自然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人类所用或为人类服务。下面从各个学科角度来认识自然资源的定义的发展。 首先看地理学者下的定义。1.较早给自然资源下较完备定义的是地理学家金梅曼(Zim-mermann,1951),他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指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他的“自然资源”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从功能上看的概念。2.萨乌式金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用作动力生产、食物和工业原料。3.伊萨德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求和改善自身的净福利的自然条件和原料。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能量的来源,

或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条件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 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这个概念相比之前对自然资源的定义来讲,更为详细,也更全面。5.我国着名地理学家牛文元给自然资源下了如下定义: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组合体,包含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能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 接下来看一下国内外一些书籍表达的观点:1《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被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地、矿藏、陆地、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 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环境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的生成作用等).”该定义明确指出环境功能也是自然资源,把周围自然条件也看作是资源,从本质上反映了地理学家对自然资源的认识。2《辞海》一 书关于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个定义强调了自然资源的天然性,还指出了空间(场所)是自然资源。 接下来是经济学者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这些定义是突出其经

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资源”的概念表述不一。而且现有的概念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片面性。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我们的研究观点,以便求教于同仁,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为构建我国的红色资源学科体系,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 一、准确界定“红色资源”概念的重要性对“红色资源”概念如何界定,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红色资源”的认识。界定不一样,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也就会不一样。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不一样,人们对“红色资源”的认识也就会不一样。进而,影响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认真研究红色资源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深入了解红色资源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作用与意义,准确把握红色资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与功能。而要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就成了最基础的任务。概念是指对一个事物本质属性的一般性概括,对概念的准确界定是开展学科理论研究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把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比作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根”的话,“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关系到红色资源本质、功能等“枝叶”的成长,最终决定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这个“果”。如果这个“根”没有培育好,它的“枝叶”也就不可能枝繁叶茂,它的“果”也就不可能硕果累累。由此可见,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开展红色资源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 2.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促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开展红色资源研究的最终归宿。而对“红色资源”概念的准确界定则是做好开发利用的前提,只有准确地界定红色资源,才能在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科学的把握,防止在“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朱小理,胡松,杨宇光(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摘要: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纵观学术界现有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理论成果,主要存在对“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认识不统一,对“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有争议,对“红色资源”的核心词把握不科学以及没有突出“转化”在“红色资源”概念界

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

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1章概述 1.资源:指环境中能为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部分。 自然资源: 1)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总称。(联合国) 2)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称为自然资源。(《英国大百科全书》) 3)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带来福利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就是自然资源。(我国学者) 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的有效性②有限性和稀缺性③整体性④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⑤多用性 2.自然资源的地理分类和利用分类 (1)地理分类: ①按各种地里要素: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②按资源分布圈层:地上资源(气候资源)、地表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地下资源 (2)利用分类: ①按经济部门: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旅游资源 ②按存在形态和运动形式:储藏性资源(固体性资源)、流动性资源(液态、气态能量流资源) 3.自然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1)调查目的 ①为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基本家庭、利用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数据、权属数据 ②位资源分析评价和国土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③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④资源调查资料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2)调查任务 ①查清各类资源的数量(类型、面积及其分布空间、空间布局) ②清查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质量状况(质量、适宜性、生产潜力、风险、灾害等做出全面评价,为国土规划提供现实依据) ③分析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利用分区(根据资源现状分析和评价的结果,提出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合、管理的意见和具体的规划方案) ④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调查成果以系列图的形式表达,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包括不同比例尺的不同专业的专题系列图) 第2章水资源调查 一、名词解释 1.水资源的涵义 1)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或多种用途而可被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价手册)。 2)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质)、水域和水能资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资源(中国大百科全书,气象·海洋·水文卷)。 3)逐年可以得到恢复的淡水量,包括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补给量,而大气降水是它们的补给来源(中国水资源评价)。 4)所谓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 5)地球上目前和近期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量,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一种资 源(沈灿巢,水资源导论)。 6)广义的水资源是地球水圈内水的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大气降水参与水循环过程剩下来的陆地产水量,人们经常利用 并且可以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黑龙江省水文总站主编,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方法)。 7)水文循环使陆地一定区域内平均每年产生的淡水量,可用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描述。(工程水文学) 广义水资源:自然界以固态、液态、气态等各种形式存在的水都是水资源。它包括:地面水体……海洋、沼泽、湖泊、冰川、河水等;土壤水和地下水……存在于土壤和岩石中;生物水……存在于生物体中;气态水……存在于大气圈中。狭义水资源: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的动态量。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水、微咸水。 2.流域:河流某一断面来水的集水区域,即该断面(称流域出口断面)以上地面、地下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闭合流域:在垂直方向地面、地下分水线重合,地面集水区上降水形成的径流正好由流域出口断面流出,一般的大中流 域均属此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情景感受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视频,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学生总结:(土地、阳光、矿产、水、森林等)。 循序渐进: 1.它们是存在于自然界,还是人为创造的? 2.它们对人类来说有没有利用价值? 【讲授新课】

一、图说自然资源(自主探究,归纳提升、学以致用) (一)自主探究 阅读学习“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找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3.过渡: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进行比较。

文化资源调查

文化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包括物质和文化两种生产力;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同时受到生产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水平的限制。 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 文化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1、文化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特征。文化产品的生产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成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 2、文化生产力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以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于全部文化生产,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物化”到对象中去。 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 (文化产业的水准反映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为基础,没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识产权,文化产业不可能发展;同时,如果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缺乏资金,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也会遭到削弱。)

文化资源调查 文化资源的开发一般都要经历调查、鉴定、开发三个阶段。 文化资源的调查是资源开发的第一步,是对资源的现状、潜力、特征、类别、规模等方面进行的全貌、系统的考察,以便鉴定出资源的价值、品味,为开发提供直接而准确的数据资料。 文化资源调查是对文化资源进行考察、勘察、分析、整理的一个综合工作过程。 一、进行文化资源调查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资源的调查) 文化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方面,已开发的资源,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开发措施的实施,自身构成因素及其在周边环境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认识能力的增强,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的得到了拓展。所以,针对文化资源这个动态概念,调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1、通过对文化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调查区域内文化资源的类型、现状、特 征、规模和开发潜力等因素,从而为对其评价和开发工作奠定基础,提高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2、通过对文化资源的调查所获得的基础资料,可以建立信息档案,链接到区域 信息库中,从而起到摸清家底、了解现状的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旅游、文化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非遗库) 3、通过对文化资源自身和外部开发条件的深入调查,可以全面掌握该资源的开 发、保护和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确定改正一开发导向、开发时序、开发重点和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像是可靠的材料。 4、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定期调查,可以动态、系统地掌握旅游字的开发进展状况, 检查其保护环境,从而为文化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迅速做出反应提供条件,并使其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二、进行文化资源调查的指导思想 文化资源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对其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调查工作,必须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1、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资源调查,首先要掌握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分布规律,文化消费者的需求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而学会分析文字资

宁夏银川市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湘教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生本教学设计 一、教师准备: 1、教材相关知识: (1)已学知识:学生已经知道自然资源的一些基本知识, 例如煤炭、石油等的来源和用途等知识。 (2)需要传授的新知识: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基本 特征。 2、要达成的目标(教学目标): (1)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2)说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3)说出资源资源的特征。 3、学生学习障碍(教学重难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 (2)自然资源的特征。 4、采取的策略、活动和教具: 策略活动:本节课围绕判读“中国自然资源”展开、读图、画图、记图。为增强趣味性设计多种活动,如分组讨论、做游 戏、猜谜、竞赛等等方面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说明: 以前的教学目标多使用“了解”“知道”“理解”等词汇,但这些词的操作性不强,我们很难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了解”“知道”和“理解”,所以在生本教学目标中我们将它变为可直接操作的“说出”“写出”“分析出”等词汇。 二、学生准备: (1)全面阅读学习教材内容。(2)完成前置作业。生本教育必须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四、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同学们还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这是得益于什么呢?我们是靠什么在取暖呢? 那你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环节一:先学先做(1课时) 学生完成前置作业。 学生学具的准备。(中国地形模型的准备) 检查学生前置作业完成情况。(2分钟) 环节二:学习互助小组交流(15分钟) 请同学们检查自己的前置作业中有没有不会做的题目,向你的组员请教,将不会的问题解决。 如果你都做了,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评价标准: 1、前置作业内容是否低入高出,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置作业问题设计能否一到学生提出问题或质疑。 2、教师对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进行有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之间的矛盾; 4、通过阅读矿产分布等图,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5、学会应用图、资料等归纳和总结地理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 2、通过分组、利用多媒体手段、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六类自然资源的认识; 3、通过玲玲和贝贝的论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特征; 4、通过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归纳出自然资源的范围不断变化的特征; 5、通过比赛让学生说出家乡自然资源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现象、解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 1、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2、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用到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那么如何的“地大”,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都已经学到了。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物博”。 视频介绍:首先我给大家播放一段法国经典的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它介绍了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人们要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观看短片 〔学生讨论〕饮用,消防,洗澡,烹饪,清洁,种植,养鱼,云层保护地球,冰山储存水,调节气候 〔教师小结〕同学们看的很仔细,水的作用还有很多,不仅用于生活,还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等等方面,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水资源对我们影响很大,但它只是自然资源的一种,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中的自然资源概况 〔电脑打出自然资源概况〕 〔教师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吗?它的概念是什么?我们怎么区别它们呢?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的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