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7?29页例1、例2练习五第1, 3, 4题。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 )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 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 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学具袋 1 :纸板、刀子、剪刀等;2 :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袋礼物, 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 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 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 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 、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 1 )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看, 数一数,量一量, 想

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论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①?对”相对”的理解;②?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③ 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3 )验证特征。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

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

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用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小结: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认识长、宽、高。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练习。

①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

如图:教科书29页透视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

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

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演示并告诉学生,看不到的

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本练习。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 )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你们是

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习。

(1 )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总的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要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在以后的

长方体面表面积计算中灵活想象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正确计算时,还是一件非常艰巨

的任务。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30页以及练习五第2, 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体的认识:(图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来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如果用图表来表示,应该怎么画?[教师板书图表。

它表示长方体有的特征正方体都有,但正方体有一部分特征长方体却没有。

4、正方体的棱长和

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

三、课堂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巩固反馈

作业设计

1、P31 第2 题。

2、P32第8题:先让学生想像,再让他们动手拼摆一下,由此看到摆成稍大一些的正

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是2厘米。

3、P32第9题:通过正方体的水平转动,可以观察到正方体的侧面是 A E、F、C,那么底面就是D,所以I和D是相对的面。同时,正方全水平转动两次,相对的两个面互换了

位置,可以得出A和C是相对的在,E和F是相对的面。如果学生无法直观判断,可借助正方体实物对照书上的图转一转,进行判断。

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认识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第三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及34 页的例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地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具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参照书本33 页)(1)让学生取出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

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各部分。

“刚才大家用手摸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请大家再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2)动手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第一,在纸盒上分别标上”上” “下”“左”“右”“前”“后” 6 个面。第二,请大家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边与上面、下面、前面相交的棱,右边与上面、前面下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并将剪开的纸盒展平。

第三,你发现了什么?(有 6 个面,有的面是相同的)观察: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第四,剪开正方体的纸盒,你又发现了什么?( 6 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一样大)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学生在长方体的展开图中拖动“上”“下”“左”“右”“前”“后” 6 个面分析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上+下+前+后+左+右=±x 2+前X 2+左X 2=(上+前+左)X 2

3、探究长方体表面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过渡:请同学们把展开图重新围成立体图形,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这个长方体的哪些部分?(在长方体中用文字标出长、宽、高,用字母表示为a、b、h)问:能不能用文字、字母列式表示出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面积呢?

小结:长方体上下每个面的面积:长X宽ab '前后每个面的面积:长X高ah, 左右每个面的面积:宽X高bh。

迁移: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棱长X棱长 a ? a

4、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推导公式出示书本34 页的例1。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这实际上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大家有办法求出 6 个面的表面积吗?”

(2 )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指名汇报

上、下每个面,长 0.7米,宽0.5米,面积是 前、后每个面,长 0.7米,宽0.4米,面积是 左、右每个面,长 0.5米,宽0.4米,面积是 这个包装箱的表面积是: 0.7 X 0.5 X 2+ 0.7 X 0.4 X 2+ 0.5 X 0.4 X2 或者:(0.7 X 0.5 + 0.7 X 0.4 + 0.5 X 0.4 )X2

=0.7 + 0.56 + 0.4 =

( 0.35 + 0.28 + 0.2 )X2

=1.26 + 0.4 =0.83 X2

=1.66(平方米)

=1.66( 平方米)

(3) 出示:长方体表面积=长乂宽X 2+长X 高X 2+宽X 高X 2=(长X 宽+长X 高+宽X 高)X2 S = 2ab+2ah+2bh = 2(ab+ah+bh)

师:ab 、ah 、bh 分别是求长方体哪个面的面积呢?

(4) 你们比较喜欢哪种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在计算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简便运算。

三、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计算下面长方体的表面积.要求学生说说列式的根据。

2、 书本34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注意为什么0.75 X 0.5没有乘 以2)

3、 练习第1题。

4、 一个长方体长8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获得了新知, 既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

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在课后我也发现了

许多不足之处: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

有些同学很难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比如说:

求长

方体通风管的表面积, 长方体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 求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等方

面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能联系实物,还是一味的求

6个面的总面积。

第四课时

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书本 35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操作,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熟练掌握正方体面积 的计算方法。

0.7 X 0.5=0.35(平方米)

0.7 X 0.4=0.28(平方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算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应用正方体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并说说求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书本35 页的例2。分析

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1)要求包装这个礼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

(2)正方体的 6 个面有什么特点?

(3)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动手试试)

解:1.2 X 1.2 X6

=1.44 X6

= 8.64(平方分米)

答:包装这个礼盒至少用8.64 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2、看书质疑。

注意: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 个面都是正方体形,所以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先求出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再乘6,但有时根据实际情况是求 5 个面的,就乘5。同样 4 个面、 3 个面……

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作业设计

1 、35 页的做一做(这题是求5 个面的,要乘5。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一下生活实际。如:油箱,罐头盒等都是 6 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 5 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 4 个面。)

2、判断:下列各种计算应考虑几个面的面积。

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③给一个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⑤给游泳池彻瓷片。

3、一个正方体的木箱,棱长5 分米,在它的表面积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 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

4、书本36 页第2 题。

5、书本37 页第7 题。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表面积

例2:解: 1.2X1.2X6

= 1.44 X6

= 8.64(平方分米)

答:包装这个礼盒至少用8.64 平方分米的包装纸。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的知识。学生已经有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经验,对正方体的表面积问题的解决也就“有法可依”了,这时,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更好地理解了计算的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38-40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单位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教学用具:石头、水、玻璃杯、木条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生答:听过)乌鸦刚开始的时喝不到水,为什么?然后想出了什么办法?最后喝到水了吗?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学生实验(书本38 页)“第一杯水不能倒入第二杯水中,因为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无法全部倒入”

2、比较观察:观察: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

大小不同”

3、体积概念的引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

个物体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4、体积单位的认识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然后引导学生知道各个单位的字母表示方法)

5、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 立方厘米棱长是 1 厘米的正方体约为一个手指尖的大小

1 立方分米棱长是 1 分米的正方体约为一个粉笔盒的大小

1 立方米棱长是1 米的正方体

6、再次感觉体积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一个粉笔头的大小是 1 立方厘米,同学们请估计出身边体积是 1 立方厘米。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 1 立方分米,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立方分米大小的物体。利用身体估摸 1 立方米的大小。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作业设计:

1、书本40页的做一做第1 题。让学生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书本40页的做一做第2 题。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3、练习七的第3 题。提示:本题无论怎么摆,新组成的长方体是由9 个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那么它的体积是9 立方厘米。

4、练习七的第4题。把物体体积的大小联系到生活中。

5、请选择正确的单位填空。(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一块砖头占空间是();数学课本的体积是300();一粒黄豆体积大约是0.25 ();一间教室的体积是200 ()。

板书设计:乌鸦喝水中的数学问题

---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贴)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棱长是1分米的(贴)的体积是1dm3

立方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石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图上这些是什么图形?学生说。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而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请你说说你带来的物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形?(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魔方这种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长方体立体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这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两个面相交的这条线,我们叫它叫做棱。(板书:棱) (3)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活动一: 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演示) 这些面有什么特征?(演示)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演示)长方体共有12条棱。 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演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演示) 活动二: 拿出做好的长方体的框架。思考: (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高。 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2)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12条棱可以分成4组长、宽、高。 (3)练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感知它们的特征。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形体。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及玩具。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前几天森林里刮大风,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么办呢?(小朋友帮助小兔搭房子)二、引导幼儿观察搭房子的材料--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一)认识搭房子的材料1.师:我们一起看看搭房子的材料是什么呀?这些积木都一样吗?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拿的积木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先让幼儿自由讲讲,再请个别幼儿回答)(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1.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

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老师观察)2.请用不同方法数的幼儿倒前面来示范数。 3.全体幼儿用与刚才不同的方法再次数数。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 1.师:小朋友都很能干,都数出了积木上由六个图形,谁来告诉我,你的积木上是六个什么图形? 2.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三、帮xx搭房子。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搭房子吧,要搭得既坚固又漂亮。(幼儿建构房子)2.参观房子,说一说搭房子的积木是什么形体的? 四、迁移经验,运用自己感知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判断自己的礼物是什么形体。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兔子,小兔子非常感谢你们,所以给你们每人送了一份礼物,从你们的椅子下面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你的礼物是什么形体的? 2.分别请拿正方体礼物的幼儿和拿长方体礼物的幼儿到前面来,其它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五、活动延伸请幼儿课后在幼儿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然后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教师板书) 好、停,哪个组派一名同学来汇报长方体的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汇报的真棒!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同意的请举手。看来其他小组也和他们的讨论结果一样。(不同意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六个面。 你怎么知道是六个面,用的什么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者】郑州航空港区第十六小学王永胜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基于标准】 结合生活情景和实物认识长方体。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首先呈现四幅情景图,图中分别有长城、高楼大厦、冰箱、柜子、电视机纸箱。这些情景都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如,垒长城的砖是长方体,电视机纸箱是正方体等等。教材把这些物体都用红色箭头标示出来,由此引出长方体,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材通过例1,从身边实物开始观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观察认识长方体。在此基础上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一些直观的认识。 教材通过例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棒做长方体,认识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1)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可以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 (2)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能简单归纳出几何图形的特征。 2、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3、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学生空间观念较差,观察立体图形有困难。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评价任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实验版数学第十册的内容。教材以学生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彩图为切入点,语言表述不多,给教师留下了充分的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机会。教学中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材还注重了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学习。 2、以活动为主,把学生“学数学”变成为“做数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3、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体验”是学生内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它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目的之一。 4、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是“主导者”为“引导者”。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价值。 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对知识进行内化。 4、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兜实物和模型。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实物及萝卜、小刀。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走在街上,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朋友,这是因为你的朋友有他自己的特征。比如说:我,细高个儿,戴着金丝眼镜,有两颗虎牙,30岁左右。你能不能也给我介绍一位朋友,他与别人不同,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你不说他的名字,我们也能听出来。 生:他,胖胖的,肩宽腰圆,小眼睛,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 生:…… 师:同学们描述得还真不错,抓住了人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新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通过师生对话,可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活动。先以“我”为例来介绍一个人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要介绍一个人,就要抓住他的特点,而抓住事物的特点,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关键。】 二、教学过程 ㈠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课本中的内容采用你自已喜欢的方式读一遍,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我提个要求:读完后,你要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会产生什么疑问?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不陌生,理解课本文中的内容对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成问题,因此我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同时也很好地运用了教材。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师:你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两人或四人交流一下,课本中讲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在想,有的在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了什么?可以随便说,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学生自由发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品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P10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系统地研究它们的几何特征还是第一次。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探索图形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数学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宽、高的价值,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确定研究视角 1.引入:出示长方体直观图,并在长方体上剥离一个长方形。 2.谈话:比较长方体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3.过渡:研究长方形时我们研究了它的边和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引出:面、棱、顶点

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研究方法的迁移和积累至关重要,通过唤醒学生研究二维平面图形的研究经验,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三维立体图形的研究视角。】 二、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发现长方体“面”的特征 (1)借助长方体物品,你能发现长方体面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四人小组交流) (2)集体汇报。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方法,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相对的两个面为正方形时,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 (1)同桌两人合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边操作边思考: ①支架点需要几个?为什么? ②小棒选几种?每种几根?为什么? (2)集体汇报:搭成功的小组介绍成功经验,没搭成功的说说失败的原因,在搭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长方体棱有什么特征? (3)小结:通过搭一搭,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共有12条棱,将12条棱按相对位置进行分类,可分成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出示长方体直观图,想象看不见的三条棱在哪儿? ②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追问: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 ③相机教学:长方体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变化长方体摆放方向,请学生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变化长、宽、高,感受长方体大小的变化。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机械记忆,通过想象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确定原来长方体的样子和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长、宽、高的价值,即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1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案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案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案对象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教案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概括特征—抽象特征三个层次来设计.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实物牙膏盒、砖块等进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然后通过长方形围成长方体,动态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加以概括,然后再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 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 边长1厘M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案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案 教案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观察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通过刚才我们动手摸,用眼看,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他们有哪些特点。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1.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1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2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一、激趣引入 出示几张图片,了解身边的物体,引入长方体的学习。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

(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新知探究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苏教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4、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5、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 6、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7、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养成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及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互化。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第1-2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3 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的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和思维。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1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1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1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1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1)……………………………………………………1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2)……………………………………………………1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7~29页例1、例2练习五第1,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学具袋1:纸板、刀子、剪刀等;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袋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①.对”相对”的理解;②.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③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用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

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正方体和长方体大班数学教案

正方体和长方体大班数学教案 正方体和长方体大班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纲要》中将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并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与有趣。”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由此我们感到,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能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有益于幼儿的发展,就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目标: 1.在认识面与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感知他们的特征,能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重点: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难点: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受形与体的不同。 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各一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纸盒若干。 过程: 一.认识正方体

1.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宝贝,是什么呢? 师:教师出示正方体的物品,有意识地让幼儿看清楚每一个物体,初步感知共同点。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们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正方形让幼儿观察比较,了解形与体的区别。 3.帮助幼儿认识正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正方体有几个面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这些正方形大小都一样吗教师将正方形的.六个面一一撕下、比较并记录下来。 师:帮助幼儿分析了解形与体的区别,知道正方体与正方形的关系,知道正方体是由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组成,有六个面。 二.幼儿探索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记录 1.出示长方体,那这又是什么呢? 师: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猜测,基本都会认定为长方体。 2.幼儿自由探索、记录长方体的六个面。 师:为了幼儿不按既定的思维模式,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幼儿:记录的时候仔细看看,它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还是几个面? 3.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长方体 4.小结:有六个面,并且全是长方形的六面体或对应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为长方形的六面体均为长方体。 三.找找生活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闭上眼睛想想,你在哪里看见过正方体和长方体?活动室、家中、

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集体备课稿课题课时安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 主备教师参与教师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教学目标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二、探究新知:1、说说

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得出:长方体是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指导学生观察、测量。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 1 二次备课观察一下: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⑵相交于同一顶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镇江市孔家巷小学许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三第6、7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对策: 课前学具、教具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课中要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可展开);学生准备若干个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及课本第121、123页上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猜猜想象,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前两节课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借助模型给大家再介绍一下?(指名学生说说,全班交流) 除了同学们介绍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 2、猜猜想想。 投影出示三幅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问:看图想一想,这些图形是怎么得来的,你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研究正方体展开图。 谈话:刚才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些图形是把正方体展开得来的,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出示例3的正方体展开图: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得到这个图形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教材分析: 1. 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2. 教材的变化: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优质课教案: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将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并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与有趣。”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由此我们感到,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能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有益于幼儿的发展,就值得我们大胆尝试,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数学活动,将数学教育游戏化、情景化、生活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立体造型的兴趣。 二、活动目的: 1、初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感知他们的特征,能区 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发展 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玩具、纸盒等

设计图纸 幼儿记录卡人手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重建家园: 汶川大地震把四川人民的房子都震塌了,他们没有房子可以住只能住在帐篷里,今天我请大家来当小工程师,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好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搭房子的材料——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一)认识搭房子的材料 1、师:我们一起看看搭房子的材料是什么呀这些积木(砖头)都一样吗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要求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感知其特征。 (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并在记录卡上记录)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并记录。 1、师:小朋友都很能干,都数出了积木上由六个图形, 谁来告诉我,你的积木上是六个什么图形 2、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 道他们一样大的 3、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第一课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7~29页例1、例2练习五第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学具袋1:土豆、萝卜、橡皮泥、纸板、刀子、剪刀等 学具袋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袋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 ①.对“相对”的理解;②.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 ③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