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跨国并购7 中国机会 观后感

跨国并购7 中国机会 观后感

跨国并购7 中国机会 观后感
跨国并购7 中国机会 观后感

中国!中国!

——《跨国并购7:中国机会》观后感五百多年前,一艘小船扬帆起航,驶向美洲大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今天,跨国并购打造出一支支跨越大洋的经济舰队,它们穿行在全球经济的版图里,把活力传递给世界,把梦想带向远方。

在《跨国并购7:中国机会》一集中,讲述了中国复星集团与地中海俱乐部,以及中国中远集团同比雷艾夫斯港口的跨国并购案例,告诉我们中国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这一集提供给观众一个观察跨国并购的中国视角,通过借鉴成功中国企业的经验与教训,把握宝贵的机遇。

中国!中国!中国机会!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迅速进入他国市场并扩大其市场份额,并能够有效利用目标企业的各种现有资源,迅速投入生产,完善和开拓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减少竞争压力。另外,可以充分享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便利,以廉价购买资产或股权,还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大幅度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充分利用经验曲线效应,获得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优势等等。

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来推进国际化战略, 具备系统的有利条件。但是通过目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案例而言,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仍具有相当强的探索型特征,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机遇和挑战。对于机遇,经过几十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健康发展与市场化体制的转型, 目前,中国具备了促使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些条件。首先,国内资本供给渡过了短缺期, 具有一定外向投资能力, 参与跨国并购有一定的资本保障。其次是中国国内企业并购的浪潮开始涌动, 为中国企业尝试跨国并购提供了演练与积累经验的机遇。最后是,中国企业已经进行了一些跨国并购的有益尝试, 其中不乏成功者。比如说:中石油等三大石油集团, 海尔、TCL 等混合型企业, 万向等私营企业, 都在跨国并购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对于挑战,中国企业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跨国并购浪潮在跃跃欲试, 客观分析,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 尚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首先,我国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但是,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虽获突破但尚未完成。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与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即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这将会直接限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能力。此外,中国企业制度转型尚未完成, 中国主体企业与当代跨国并购主体企业之间存在许多差异。最后是,中国跨国并购与政府管理体制联系在了一起,由于政府的一些不健全的管理体制,使得中国企业无法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机遇,从而失去了许多有利的跨国并购机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各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也日趋活跃,规模逐渐扩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在不断地加深,全球的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严重受损,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下跌,能源矿产企业处境艰难,这些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急需外来的投资和救助。当前来看,对于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投资和收购,进行跨国并购,能够获取先进技术,并开拓海外市场,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现在是中国企业很好的跨国并购机会”,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说。

因此,面对全球各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我国政府部门要主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与机遇,加快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法律体系,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并购主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竞争与合作。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要学习全球商业运作模式,增强跨国公司并购意识,又要适当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推进管理变革,以求获取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中国!中国机会!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 ·斯蒂格勒曾说过:“几乎没有一家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方式、某种程度的兼并与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确,纵观全球企业的经营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部兼并收购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萌发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至今,全球已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全球跨国并购开始于20世纪50年左右的第三次并购浪潮,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基本上是同步的。分别以1984年保定纺织厂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合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 为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有更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本章将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引导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为下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2.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 国内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阶段划分。吴茜茜(2011)[1]综合跨国并购历史和周期性特点,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6年)启航阶段、第二阶段(1997~1999年)回归效应阶段、第三阶段(2001~2007年)国际化效应阶段、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金融危机后阶段。马建威(2011)[2]根据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年份,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84-1992)、准备阶段(1993-2001)、起步阶段(2002-2006)、增长阶段(2007-)。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准备阶段(1984-2001)、蹒跚起步阶段(2001-2007)、积极增长阶段(2007至今),主要考虑到:1、虽然1984年中国企业就出现了第一例跨国并购案例,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缓慢转型、国企改革、产权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直到2001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2、2001年,随着中国成为WTO 第143个成员

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目录 中文摘要 (1) 1、研究背景 (1) 1.1研究目的 (1) 1.2研究意义 (1) 2、并购成功的影响因素 (1) 2.1关键影响因素 (2) 2.1.1文化因素(人力资本的群体性) (2) 2.1.2强化人力资本产权激励 (2) 2.1.3管理团队(管理性人力资本) (3) 2.1.4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本 (3) 2.2其他影响因素 (4) 3、经典案例 (3) 4、结论 (4) 参考文献 (4) 附录 (5)

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当竞争失败时,失败者往往会被其它公司并购。而对竞争压力较大的企业来说,企业并购成败与否,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人力资本因素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力度又不容小视,只有更了解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处理在企业并购过程中遇到的人力资本相关问题,从而有助于企业并购成功,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与实现企业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并购人力资本整合资源效益因素 1、研究背景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的目标。并购无疑是企业超常规发展,价值快速增值,整合资源,获取效益的重要举措。但是事与愿违,全球“五次并购浪潮”的经验,以及最新调查的结果显示,全球并购成功的平均水平大约为25%。“国际购并联盟”在华成员公司英特华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率高达七成。虽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进行回应说:“中国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的研究,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大概是40%,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但是这40%的成功率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企业整体比较谨慎,锁定的目标比较少,不轻易发起收购,所以第一阶段的成功率可以达到锁定目标项目的70%左右;二是多数并购发生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并购的成本比较低,交割后的整合总体也比较顺利。此外,还有一部分并购项目还在整合期内,还不能确定成败。这样的成功率的真实性也不得不让人产生质疑。 总之,结合各项数据,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并购成功的几率极低,严重违背了企业并购的初衷,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1.1研究目的 1.1.1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查找大量的资料,尽可能理清影响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 1.1.2让企业明确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1.1.3为企业提高并购成功概率提供参考,摆脱目前全球并购成功率极低的现状; 1.2研究意义 了解和认识到人力资本整合对并购的重大影响及意义,提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对人力资本整合的重视,从而实现成功并购,达到预期目的和效益。使资源优化配置,带动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2、并购成功的影响因素 并购成功的影响因素具有多重性,结合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我们归纳出如下因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作者:张力宏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激增,“中国买断全球”论盛行。虽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趋势值得关注。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多方面,包括少数案例形成的异常值扰动、宽松资金面的支持、人民币汇率承压下的资产配置,以及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等。我们认为不必过于担心中国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更应关切的是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企业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 数家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一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一百多亿美元,一个是一千亿美元,为什么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外媒公布的数据差异如此巨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商务部公布的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外媒公布的数据则囊括三类:一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二是新宣布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这时的项目可能只是还处于商业磋商阶段;第三类交易是中外双方基本达成并购意向,但还需要通过相关国家政府部门的安全审查。可见,外媒公布的数据范围更广,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于是产生了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的巨大反差。 由于从宣布并购、到双方磋商、再到政府审批、直到最终完成,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耗时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如果按照外媒的数据口径,极易造成重复计算的问题。例如,今年一季度新宣布尚未完成的并购交易,至少会在二季度统计中重复计算一次。如果二季度还未完成,三季度又会重复计算一次。因此,按照商务部已完成并购交易为数据口径,更能反映中国海外并购的现实情况,避免重复计算或由于各种原因撤回所造成的数据偏误。 除了统计口径的差异外,海外并购数据本身也存在诸多令人诟病之处。例如,部分企业海外并购使用的并非国内实体,而是注册在离岸金融中心(例如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子公司。如果该并购交易完全在海外市场融资完成,就不在中国国国内监管机构的统计范围之内,但东道国仍然认为是来自中国的投资,这是造成数据差异的另一原因。 虽然外媒报道的数据口径过大,但其反映的趋势值得关注。即使看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四: 一是少数案例形成异常值扰动。一个非常显著的案例是中国化工集团瑞士并购案。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而此前规模最大的交易是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中国化工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

跨国并购(六)必由之路

第6集必由之路 2003年,好莱坞大片《蜘蛛侠》上映,这个能够凭借蜘蛛丝在高楼大厦中穿行的银幕形象,迅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随着电影《蜘蛛侠》风靡全球,影片背后的蜘蛛侠也跃然而出,它就是日本的著名电子企业——索尼。 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让索尼成功登陆美国,它的产品也开始全面抢占美国市场,在美国最大的电器连锁商场百思买,索尼产品独领风骚。但从2011年开始,这里增加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LENOVO。它的背后是另一场轰动全球的跨国并购——中国的联想并购美国IT行业巨头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从日本经济鼎盛时期的领军者索尼,到中国跨国企业的先行者--联想,30多年来,跨国并购改写着全球企业竞争的版图。跨国并购,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又如何把世界经济推进到全球化时代呢? 索尼历史资料馆是记录辉煌的地方,这里保存着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第一台电子显像管彩电、第一台随身听、第一部小型家用摄像机,正是索尼创造了这一个个世界第一。 即使在强手如林的日本企业中,索尼的技术实力也一直难以超越。然而,在1989年9月27日,这家公司的命运陡然发生了转变。索尼对外宣布了一个惊人消息:斥资46亿美元,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做出这个重大决定的,正是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 索尼是全球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哥伦比亚是好莱坞八大制片商之一。两家看似毫不相干的企业,走到一起,无论是在外界,还是索尼公司内部,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立石泰则日本财经作家

立石泰则:毕竟是生产硬件的公司嘛,染指音乐领域的话还是可以理解的,但连好莱坞的公司都买了,这是要干嘛。 在日本,盛田昭夫被称为经营之圣。他用40多年时间,把一家做录音带的小工厂,打造成一张日本最闪亮的经济名片。这样一位经营大师为什么在他68岁那年做出一生中最受争议的选择呢?这也是索尼公司一次至关重要的生死抉择。 这是1975生产的BETAMAX SL6300家用录像机的一号机,这台录像机把全世界带进了一个家用录像机时代,可这个市场却并不属于索尼。就在它诞生一年之后,松下公司阵营的JVC紧接着推出了VHS录像系统。 财部诚一日本著名财经作家 财部诚一:从产品竞争力本身来讲,绝对是Beta要质优。像你这个摄像机就是索尼的吧,用的是Beta的录像带吧。很明显地,专业人士、像电视台什么的都是在用Beta嘛。Beta很明显品质上要占优。 但是,由于大量影视制作公司加入到松下阵营中去,VHS录像机以三倍于Beta 的速度迅速扩张市场。1988年,BETA录像机退出了民用市场。一场持续了十四年的商业大战以索尼全面失利而告终。 索尼的这场惨败让盛田昭夫深受震动,他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竞争中如果不被打倒,就绝不能只做技术的领导者。 76岁的郡山史郎,曾经是索尼决策层的重要成员。他第一次面对镜头,揭开了盛田昭夫做出并购决定背后的真实设想。 郡山史郎原索尼公司战略本部部长

最新跨国并购观后感1

最新跨国并购观后感1 《跨国并购》观后感 国家之门第一集讲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想起一句话,叫做发达国家是难攻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是难守的市场。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具体例子有,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未如愿。中冶进入阿根廷,或者中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比如南美和非洲的国家,一般不会遭致政治敌意。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政局不稳,政府信用度较低。比如最近缅甸就单方面终止了密松大坝建设项目,价值36亿美元,而这只是中国在缅甸的7个大坝项目之一。阿根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政府在矿山转让合同中承诺的水、电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导致阿根廷公司的生产产量一直受到约。 视频中也介绍了一些企业好的做法,比如10年前中远欲收购美国的一个码头,美国政府将其拒之门外,美国的媒体《华盛顿时报》称中远有中国军方背景,一位加州议员甚至写了一份300多页的报告,将中远逼到绝境。中远的董事长魏家福说:走进美国你要想成功实现你的投资意图,第一要过媒体关,第二要过国会关。魏家福单刀赴会,直接来到《华盛顿时报》,正面接受记者的质疑,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报纸客观报道了对魏家福的采访。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中远的故事被放在了醒目的头版头条,文章的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盈利。”魏家福的这种做法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所以,企业走出 去要敢于直面当地的媒体,澄清问题。回想中冶阿根廷公司也经历了一个与媒体关系由疏远到密切的过程。特别是对工会问题上,起初,工会不断在当地媒体造声势,给公司制造负面舆论,后来公司逐渐邀请媒体参见一些活动,包括组织新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合六要素

期望海外并购成功的压力与日俱增,并购后整合(PMI)也进入中国企业CEO们的必抓议程。若想兑现并购的全部价值,收购方需要对被收购企业进行并购后整合,通过实现协同价值(synergy value)来兑现付出的并购溢价。然而,过去的并购案例显示,相当多的中国企业未能成功执行并购后整合,实现他们海外收购的价值预期。 为助中国企业成功海外并购,罗兰贝格深入分析了2008~2013年间的30多个、属于不同制造领域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整合的案例。通过直接访谈、媒体报道、案头分析以及我们并购后整合项目的经验发现,在欧洲和美国等陌生商业环境进行运营管理和缺乏并购后整合技巧已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道路的两大最显著障碍。 通过对成功和失败案例的分析,我们总结了六项关键的成功要素,来应对陌生商业环境、陌生管理手段这两大难题。 海外并购后整合三步骤 为了在复杂的并购后整合实践中能够条理清晰的运用、掌握这六大要素,首先我们建议企业将整个海外并购后整合过程视为计划、组织、执行三大步骤。如图1所示,每个步骤都涵盖分别应对两大难题的关键要素,并且同步骤两个要素互相影响: ①计划(调整全球化战略、制定整合目标):调整全球化战略以确保战略有效性,这为设立宏大但合理的整合目标奠定合理基础;而宏大的并购整合目标也为战略最优化提供了支撑。 ②组织(打造组织和团队,选择合理有效的整合程度):打造具备国际化能力的组织体系和团队,这样才能在整合程度上帮助企业在必要时深度整合海外被收购企业。 ③执行(管理人员情绪,系统化管理执行):打造建设性的情绪氛围能为整合的执行顺畅奠定良好基础; 但如果整合管理执行不当,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整合的信心。 六大成功要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 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 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摘要] 近年来,跨国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青睐,可谓是风起云涌。然而,中国企业大规模并购中却不乏失败之例。本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从并购的一般程序的不同阶段探讨了企业海外并购需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几点技巧。 [关键词] 跨国并购技巧程序风险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从理论层面看,从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均以发达国家制造业厂商为对象构筑其理论体系,强调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须在国内活动中获得具有独占性的技术优势。邓宁从微观角度概括了企业跨国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在主观方面,企业拥有对特定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在客观方面,某些国家和地区具有特别适合这些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把两者联结起来,促使企业跨国化扩展的则是其转移使用无形资产的内部化组织能力。相比之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对市场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并不完全具备。结合刘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和坎特威尔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它们一致强调发展中国家对现有生产技术的开发利用程度,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发展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在于现有技术与当地市场供求关系、企业学习能力的有效结合,在于对技术的创新性吸收。我国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应依靠对现有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以技术差异化和本土化来实现跨国经营。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庞大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并购能力冲入中国,迫使你必须寻找你的合作者。因此,我们要主动寻找和全球合作的机会,不单单是赚钱的问题,还要把自己的价值链放到全球价值链中,跟全球资源进行整合。任何一个产品不是由一个国家,而是要几十个国家来完成,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在这个生产价值链上发挥作用,取得一定的份额。中国企业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寻找自己的份额,让自己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最初,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几乎是清一色的绿地投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使中国企业逐渐积累海外扩展的经验,降低海外扩张的风险,但建设的周期较长,扩张的速度过慢。对于制造业来说,并购可以省掉建厂的时间,迅速获得现成的生产要素,有利于企业迅速做出反应,抓住市场机会。此外, 自然资源的短缺是“走出去”的又一动因,并购后,企业可以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开拓和争夺市场。国企到国外买油、买矿、买森林、买资源性产业,是中国并购大规模增多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技术方面的动因,企业通过并购能完整地获得原有企业的经验,形成一种有力的竞争优势。跨国并购方式能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并占有市场份额。 从宏观层面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资源禀赋条件的逆转。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庞大的国家外汇储备再加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中国财富增长很快,储蓄存款大量增长,企业积累的资金也高速增长,可以说中国已具

跨国并购失败的五大因素范文

跨国并购失败的五大因素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中国公司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走向世界,然而其对专业化商业服务及其在收购兼并交易中的重要性却缺乏相应的认识。 在美国,按法律和商业惯例的规定,律师、咨询师、投资银行家、会计师等专业服务人士在投资交易中,承担比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更多的专业责任。因此,在美国优秀的专业服务成为了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如任何其他商业决策,专业服务的选择要以其经验和对项目的价值为先,而不是只要牌子响亮。 本文旨在为有计划在海外扩张的中国公司的领导层、董事会、企业战略规划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相关的经验参考,以有效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海外投资的回报。 过去10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推动了全球对更高股东回报和竞争优势的追逐。各公司竞相收购技术和自然资源等战略性资产,以及新的产品、市场或客户,以实现持续的营收增长。此外他们还购买价值被低估的资产和企业,对其进行兼并后重组和整合,从而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增大经营规模和增强竞争力。同时私有化、放宽管制、公司重组以及经营全球化等其他趋势也促进了跨国并购活动的空前增长。 虽然跨国交易数量众多且增长迅速,其成功率却很低。据历史统计,大约一半的并购交易以失败告终。大多数在完成收购一年之后未能改善经营绩效。通过对失败原因的研究,我们将主要原因归为五类,并对他们的有效克服和预防给予描述。 不完善的战略理由 在并购失败的五大原因中,拥有符合公司战略的清晰收购理由被视为最重要的问题。根据对1700项并购交易和250位首席执行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CEO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拥有清晰的收购战略理由或者理解交易会对其公司的长期财务造成的影响。 以较早的一项并购事件为例,1989年索尼收购了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当时索尼首席执行官Norio Ohga 认为索尼的核心VCR制造业务将会与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电影制作和分销业务产生巨大协同优势。索尼向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支付了32亿美元并且在此次交易中承担了后者的16亿美元债务。索尼为这家公司支付了每股27美元,而在收购公布之前这家公司的股价仅为每股12美元。收购后不久,索尼花费了数亿美元投资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制作工作室。但是仅过了五年,索尼便从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投资中减记了27亿美元。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企业需要对本企业和类似企业的相关收购案例进行调研;其次,参考第三方和专业人士中立的意见;再次,针对收购策略,企业应选定多个收购目标,全面权衡,综合考虑和投标。 “胜者的诅咒”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

XX财经大学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企业发展 授课教师王培志 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课程名称国际资本运营 XX 王诗洋 学号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企业发展 摘要:跨国并购作为目前FDI的主要形式,全球跨国并购掀起了新的高潮。但是,多数跨国并购的绩效并不乐观,跨国并购整合直接影响到跨国并购的成败。跨国并购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商业

活动,是一项面临冲突和风险的系统工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之路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入手,指出在跨国并购中对企业的影响及面临问题,并结合跨国并购整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企业发展;问题;环境因素; 引言: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大企业正以雄厚的资本能量,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寻求新的投资目标,进行跨国并购。给各类的跨国投资层出不穷,有成功又失败,在并购过程中不免会对企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企业发展问题不容小觑,对跨国并购整合势在必行。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企业跨国并购是在国内并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合称,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另一企业的全部或着部分控制权,达到自身发展的一种手段。跨国并购又称海外并购,指一国企业通过购买海外企业的部分或着全部股权或资产,达到对海外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或者部分控制。 (一)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力 商务部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冯赫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方式的变化,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一是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国内一些企业对发展空间的要求,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开辟海外市场;二是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发展关键期,需要进行国际化经营,而收购兼并、股权置换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捷径。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环境 良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服务是降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成本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的的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我国跨国公司利用国外贷款进行投资并购活动时常常要受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这使得我国不少跨国公司的国内母公司对境外项目的支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失去一些有利的跨国发展机会。同时鉴于国内目前的交易现状,大部分融资机构仅对国有和大型企业开放,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国内融资困难,资金周转不灵,没有巨额资金来购买外国的的企业,发展缓慢,对跨国并购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策环境 我国虽然进行了对外开放,但是开放不彻底,政策配套不完善。我国在跨国公司并购的政策法律支持方面主要采取税收优惠、行政奖励、政策扶持等方式。这些方式在保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策略研究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策略研究 企业文化通常被看做一个企业或企业管理的灵魂。每个企业在其历史的演进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跨国并购及其整合过程中的大量风险常常源自这种文化的异质性。文化的异质性不仅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差异上,而且体现在企业所处的国别、民族及地域的文化差异上。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双重文化差异 在跨国并购中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基本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并购活动已经取得了成功。跨国并购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母公司投入要素与东道国投入要素的有效结合 能够在共同的核心团队或共同文化协调下开展新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由于不同企业的成长经历和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它们在信仰和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和经营风格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跨国并购双方所在国的文化差异会进一步扩大彼此的文化距离。因此与同一母国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整合相比跨国并购面临因国家文化的巨大差异而造成的障碍文化整合显得更加困难。 企业文化主要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包括价值观念、行业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等。它不单包括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心理、技能、方法和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等因素。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把人看做“文化人”,强调从国家文化中吸取营养,用文化的力量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往往带有鲜明的国家文化色彩。 霍夫斯蒂德将国家文化定义为“总体的心理程序”它使得一个国家的成员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成员。一个国家的成员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经历、共同语言和共同制度环境从而对其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共同影响使得他们与外国文化特征明显区别开来。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可用国家文化距离来加以定义。 科古特和辛格将国家文化距离定义为一个 国家的文化规范与其他国家文化规范之间的差别程度。在跨国并购的情况下国家文化距离反映了双方企业所在国文化内核以及由国家文化内核所决定的企业文化传统、人力资源和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其他管理层面的差异。 从企业文化差异角度分析所在国家、行业、企业规模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企业之间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企业文化的隐性层面和显性层面来分析不同国家企业的文化差异。首先从隐性层面分析主要表现为企业信仰和价值观差异。例如不同企业的经营者对待经营风险的观念和态度就大不相同。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受产权残缺或所有者缺位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领导人对待企业风险的态度和经营理念表现出两种极端形态,一种是“极度厌恶风险”,另一种是“极度偏好风险”或者说是“毫无风险意识”。这两种极端的风险态度和经营理念就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所强调的风险与收益匹配以及股东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格格不入 在跨国并购的情况下必定面临强大的冲突。其次从显性层面分析主要表现为企业行为规范和经营风格的差异。这一层面的差异通常是一目了然或是较易察觉的。人们通过比较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造成中西方企业文化的不同,如中国企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稳健,而西方企业文化则强调个性和创新。所以,对于跨国购并的中国企业来说,了解目标公司所在国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中国企业更有效地将自己文化的精髓与当地文化背景进行结合,建立起有当地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最终提高跨国购并的绩效。 通常来说显性层面的文化差异较易被跨国并购双方所认识相对来说也较容易改变;隐 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学院08经济学一类一班黎鑫(0802010260)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数量剧增以及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资源大战也悄然打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及获取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宽松的宏观条件下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如2001年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冰箱工厂、2002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中国企业已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基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在这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有所突破,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对于中国企业做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意义深远。 (一)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1.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处于高成长性的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可获得的增长可能要比在新的领域或新的市场自行开拓花的成本更低、时间更少,同时能够利用原有销售网络渠道进入东道国市场。2002年中加入WTO后,我国外贸出口增幅非常快,因此在许多行业由于受到了遭遇到了反倾销等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就可以避开各类贸易保护壁垒,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当地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地企业享有的权利进行生产,就可以绕过各种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这样做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有得到缓解,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比如在2004年12月,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工BM的PC业务,打开了PC美国销售市场,同时联想也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寻求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53位,而且分布不均匀。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缺口。到2020年到2020年,中国发展必需的45种大宗矿产资源,将只有6种能够自给自足,全国现有的铜矿储量则仅够使用10年。对于国内资源消耗型的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则必须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1 作者:黎鑫

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从2世纪9年代初开始,跨国公司逐渐尝试以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系列并购活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推动我国企业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的行为,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构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典型方式。2世纪8年代开始,跨国并购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融合的深化,以及市场准入领域放宽和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市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也日趋活跃。在1994年~24年这1年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案值由1994年的7.15亿美元上升到24年的67.7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4年并购投资占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11.2%,25年呈快速上升势头,接近2%,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二、跨国并购的积极影响 1.外资并购将成为国资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国企改革 目前国际上资本的跨国流动有8%通过股权并购实现。但在中国,受政策和市场成熟度影响,跨国并购占中国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2%。现有的国有资产只有1多万亿元,而需要支付的国企历史遗留性债务就有上万亿元,如果实现外资的进入,将不仅仅解决国企的负担问题,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实现国有资产的变现和增值。 2.引进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迅速形成规模经济的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实践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成功后的后续投资是巨大的,例如,柯达公司通过对我国的感光产业进行全行业收购后,在1年内的后续投资高达1亿美元。调查表明,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来看,市场导向型的外资并购占大部分,并购发生后,跨国公司一般会从根本上改变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后续投资。 3.开拓了部分产品国际市场,逐步纳入国际市场分工体系之中 为了在全球市场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跨国公司持续不断地向各成员公司提供资本、管理和技术,并帮助各成员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利于跨国并购后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收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 跨国公司之所以进行并购,其目的之一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一般来说,外资并购企业中,除了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来自跨国公司本公司,其他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当地聘用。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负面影响分析 1.挤占了国内市场,形成市场势力 通过对中国行业主导企业实施并购,跨国公司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在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见下表) 在我国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已占据我国三分之一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已经成长到一定规模,在日本、韩国企业之后,他们都相继开始了国际化扩张和兼并收购的行动,向着自己国际化的目标靠近,比较著名的企业如TCL、联想、海尔、华为等。但中国企业在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都分别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以著名科技公司联想集团的两个跨国并购案例为切入点,阐述其跨国并购和整合的过程,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联想集团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从案例中抽取一些普适性的经验教训,推而广之,为其他中国企业所借鉴,促进其跨国并购的成功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案例是本文论述的主要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国际化战略

Abstract Under the t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ver 30 years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famous enterprises growing into a certain scale .Following after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y have started expansion and mergers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approach to their international target. Some of them typically are Lenovo , TCL ,Haier ,Huawei ect. 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going out of the country in a M&A way,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come across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difficulities. This essay from Lenovo Group, the world-famous technology company, with its two M&A case studies, penetrated deeply into the topic, expatiated the process of M&A, by means of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induction, so as to find out the issues they faced alone the way of M&A and the eleme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s well as th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experiences. Through spreading the mentions above, other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draw a lesson from it, so as to improve the way of M&A,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se two cases are the main basis of this essay. Key Words:Chinese enterprise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International strategy 目录 一、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案例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联想集团企业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案例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 “把活力传给世界,把梦想带向远方” 这一集讲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想起一句话,叫做发达国家是难攻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是难守的市场。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具体例子有,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未如愿。中冶进入阿根廷,或者中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比如南美和非洲的国家,一般不会遭致政治敌意。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政局不稳,政府信用度较低。比如最近缅甸就单方面终止了密松大坝建设项目,价值36亿美元,而这只是中国在缅甸的7个大坝项目之一。阿根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政府在矿山转让合同中承诺的水、电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导致阿根廷公司的生产产量一直受到制约。 片子中也介绍了一些企业好的做法,比如10年前中远欲收购美国的一个码头,美国政府将其拒之门外,美国的媒体《华盛顿时报》称中远有中国军方背景,一位加州议员甚至写了一份300多页的报告,将中远逼到绝境。中远的董事长魏家福说:走进美国你要想成功实现你的投资意图,第一要过媒体关,第二要过国会关。魏家福单刀赴会,直接来到《华盛顿时报》,正面接受记者的质疑,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报纸客观报道了对魏家福的采访。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中远的故事被放在了醒目的头版头条,文章的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盈利。”魏家福的这种做法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所以,企业走出去要敢于直面当地的媒体,澄清问题。回想中冶阿根廷公司也经历了一个与媒体关系由疏远到密切的过程。特别是对工会问题上,起初,工会不断在当地媒体造声势,给公司制造负面舆论,后来公司逐渐邀请媒体参见一些活动,包括组织新闻发布会性质的活动,主动推介我们的公司,当地民众听到了公司的声音,对公司的印象逐渐转变。 22年前,日本索尼公司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也遭到了极大的媒体阻力,1989年10月出版的《新闻周刊》的封面换上了穿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像,讽刺这起收购。日本企业同时还在购买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一时间,“日本买下美国”的消息铺天盖地。为了平息美国人的情绪,索尼先是作出保证,电影公司将完全作为一个美国公司运作。为了化解这种对立,索尼先是作出保证,电影公司将完全作为一个美国公司运作。并聘用了两位美国高管,管理公司。与此同时,盛田昭夫还找到了一只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危机公关。在一艘巨大的轮船甲板上,这支团队为盛田昭夫安排了一次盛大的私人午餐,邀请了斯皮尔伯格、达斯汀?霍夫曼、和朱丽娅?罗伯茨等好莱坞导演和明星。盛田还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这样积累了一些人脉,结识了许多朋友。盛田昭夫用这种开放的态度,悄悄的改变着人们对日本企业的敌意和抵制。 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查。当年的索尼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时,盛田昭夫找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这位人物就是当时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他在确保索尼并购成功,减少政府反对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基辛格在美国政界的广泛影响力,盛田昭夫消除了美国人对日本企业的偏见,最终,索尼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 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2010年,当中海油准备再次在美国进行并购,他们选择了艾伦.拉森的律师事务所, 负责项目的政府公关和游说。2011年2月,在并购尤尼柯失败6年之后,中海油购入了美国“切萨皮克”公司“油气项目”三分之一的权益,迈出了进入美国的第一步。在华盛顿,除了宾夕法尼亚大道,K街也同样大名鼎鼎。那里云集着大量的律师事务所及公关游说公司。宾夕法尼亚大道和K街上的游说集团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各大游说集团的高手凭借各种人脉,改变了美国的许多内外政策。公共关系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