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方法,体现了哲理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现实性、世界观方法论培养与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各个专业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基础上,促进各门具体学科研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三、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采取自学、调研等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的自学、调研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研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此部分不能按照某一部具体教材编写,应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编写,同时应给出教学基本要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思考题)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为论文,论文的具体要求:论文题目、内容摘要,创新点,关键词,引文出处和参考文献(不少于5个),字数要求3000——5000字。成绩评定: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给分标准:观点正确(60分),即是对自然辩证法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说理充分(10分),即论据鲜活充分,逻辑严谨,说服力强,,严禁抄袭(抄袭率达20%按不及格处理);符合要求,(10分,每少一项减2分);有所创新,(酌情加分包括在观点正确的60分中),即观点、角度、论据等有自己的特色;平时成绩20分(包括出勤、发言和作业)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七、教学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讲绪论

一、基本要求:明确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体系及讲座安排。

二、授课方法:讲授+自学。

三、教学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通过比较获得)

1、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2、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3、自然辩证法与技术的各门具体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

2、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3、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的贡献;

4、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四、重点难点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思考与讨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基本要求:明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基本内容。

二、授课方法:自学+讲授。

三、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系统自然观;

2、人工自然观;

3、生态自然观。

四、重点难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区别与联系;系统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关系。

五、思考与讨论

树立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基本要求:明确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以及发展模式和动力。

二、授课方法:讲授+讨论。

三、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

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1、科技的本质特征;

2、科技的体系结构。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1、科学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2、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四、重点难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发展动力。

五、思考与讨论

结合中国国情思考如何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基本要求:明确科学技术研究的各种思维方法。

二、授课方法:讲授+自学。

三、教学内容

(一)科技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2、归纳与演绎;

3、从抽象到具体;

4、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1、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3、直觉与顿悟思维;

4、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

(三)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1、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2、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3、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四、重点难点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五、思考与讨论

系统思维方法的价值?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基本要求:明确科学技术与社会、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授课方法:讲授+自学。

三、教学内容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3、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科技的社会体制;

2、科技的组织机构;

3、科技的伦理规范。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1、科技运行与社会支撑;

2、科技运行与公共政策;

3、科技运行与社会文化

四、重点难点

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科技运行与社会文化。

五、思考与讨论

结合中国国情思考怎样才能使科技的发展推动道德的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