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三)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三)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三)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三)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法律制度(三)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

1.将中央司法机关由廷尉改为大理寺的朝代是______。

A.汉朝

B.晋朝

C.北齐√

D.北周

南北朝北齐政权首创大理寺,以取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北齐以前廷尉之名,并扩大了编制,北齐创设大理寺后,大理寺成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并被隋唐宋沿用。故选C项。

2.汉朝建立了由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囚徒复核审查的制度,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这种制度称为______。

A.读鞫

B.乞鞫

C.录囚√

D.举劾

汉朝建立了录囚制度,即由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囚徒的复核审录,对下级司法机关审判的案件进行监督和检查,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录囚之制对平反冤狱,改善狱政,监督司法及统一法律适用具有积极作用,为后世沿用。故选C项。在古代诉讼程序中,“读鞫”意思是宣读判决书,“乞鞫”的意思是申请复审。汉代的起诉方式包括“告诉”和“举劾”两种:“告诉”是指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到官府控告;“举劾”是指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A、B、D项都与题意不符,故不选。

3.《法经》中规定“六禁”的篇目是______。

A.贼法

B.盗法

C.具法

D.杂法√

《法经》是由“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6篇组成的。“盗法”是关于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规定;“贼法”是关于人身伤害以及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规定;“囚法”,也称“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和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禁止奢侈淫靡行为)、狡禁(禁止盗窃兵符玺印或议论国家法令等政治狡诡行为)、城禁(禁止翻越城池或偷渡关津行为)、嬉禁(禁止赌博欺诈行为)、徒禁(禁止越级享用不该享用的特权或器物服饰的行为)、金禁(禁止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基本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现代刑法典的总则。可见,选D项。

4.秋冬行刑的制度化始于______。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秋冬行刑理论源于先秦阴阳五行家“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的理论,但制度化则是在汉朝。故选C项。

5.依据秦朝诉讼法律制度,下列选项中属于“非公室告”案件的是______。

A.贼杀伤

B.盗他人

C.子告父母,臣妾杀家主

D.子盗父母,主擅杀、刑、髡其子及臣妾√

秦朝把贼杀伤、盗他人等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诉讼称为“公室告”,对于公室告,官府必须受理;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的犯罪”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对于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可见,选D项。

6.历史上最早以“式”为法律形式的法典是______。

A.封诊式

B.贞观式

C.大统式√

D.武德式

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式”命名的封建成文法典是南北乱世时期西魏政权制定的《大统式》。故选C项。

7.中国古代“改法为律”始于______。

A.周公制礼

B.商鞅变法√

C.邓析“竹刑”

D.“约法三章”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改法为律”后,使律具有“犯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强调了法律的普遍性、稳定性和必行性。可见,选B项。周公制礼为西周时期一次比较大的立法活动。邓析为春秋时期郑国大夫,他私刻竹刑,这是春秋时期一次比较重要的成文法公布活动。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刘邦兵进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标志着西汉立法的开端。

8.下列刑罚中,属于秦朝作刑的是______。

A.髡刑

B.耐刑

C.赀刑

D.城旦舂√

秦朝的作刑类似于后世的徒刑,主要包括城旦舂(男子为城旦即服役,女子为舂米)、鬼薪白粲(男子为神庙砍柴,女子择米正白)、隶臣妾(充当官奴婢)、司寇(服短期劳役)、候(充当斥候)等。可见,选D项。髡刑(剃去犯人头发)、耐刑(剃去犯人胡须)为秦汉时期的耻辱刑,而不是作刑。可见,不选A、B项。赀刑为秦汉时期的一种财产刑,而不是作刑,类似于后世的罚金。可见,不选C项。

9.下列关于春秋决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春秋决狱盛行于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B.春秋决狱体现了司法领域中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

C.春秋决狱是指以《春秋》的经义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春秋决狱是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法律儒家化的必然产物

春秋决狱出现于汉武帝时期,盛行于西汉中后期,沿用于魏晋南北朝。可见,A项表述不正确。春秋决狱是以儒家经典,特别是以《春秋》一书所提倡的“微言大义”作为审案依据,因此又称为“经义断狱”。春秋决狱体现了在司法领域中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是汉朝法律儒家化的标志之一。可见,B、C项表述正确。春秋决狱是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后法律儒家化的必然产物。可见,D项表述正确。

10.下列法典中,首次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制度的是______。

A.《开元律》

B.《北魏律

C.《晋律》√

D.《贞观律》

《晋律》首次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制度。依据该制度,在刑罚适用上,与常人相比,亲属相犯,凡以尊犯卑者,服制愈近,处罚愈轻,服制愈远,处罚愈重;凡以卑犯尊者,服制愈近,处罚愈重,服制愈远,处罚愈轻。对于家庭内的财产侵犯者,则服制愈近,处罚愈轻,服制愈远,处罚愈重。《晋律》确立“服制定罪”制度后,为后世沿用。清末沈家本修律,颁布《大清新刑律》,废除“服制定罪”制度,实行罪刑法定,该制度才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近1700年。可见,选C项。

11.“重罪十条”罪名正式确立于______。

A.《北齐律》√

B.《北周律

C.《开皇律》

D.《大业律》

“重罪十条”罪名正式确立于南北朝北齐时期制定的《北齐律》中。“重罪十条”是直接危害统治者根本利益的十种重大犯罪的总称,包括反逆(谋反、篡权、颠覆朝廷)、大逆(毁坏皇室宗庙、陵园、宫殿等场所设施)、叛(背叛朝廷)、降(投敌叛变)、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不道(以残忍手段杀人)、不敬(偷盗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不孝(不奉敬供养尊长或不依礼服丧)、不义(杀死主管长官等)、内乱(亲属之间的乱伦)。“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重罪十条”将儒家纲常礼教内容引礼入律,促进了礼法结合,是法律儒家化的标志之一。该制度为北周沿用,隋朝《开皇律》将“重罪十条”予以修改,发展成为“十恶”制度。可见,选A项。

12.《法经》中规定量刑原则的篇章是______。

A.盗法

B.网法

C.捕法

D.具法√

《法经》共有6篇:《盗法》、《贼法》、《网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盗法》是关于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犯罪的法律规定。《贼法》是关于人身伤害、破坏社会秩序的法律规定。《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和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和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和金禁)。《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或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现代刑法典的总则篇。可见,选D项。

13.秦始皇三十三年,咸阳令审判一起盗羊案件时,误将系羊绳圈的价值计入赃值,与秦律规定的计赃方法不符。依照秦律,该县令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其所触犯的罪名是______。

A.不直

B.纵囚

C.失刑√

D.擅刑

秦律明确规定了司法官的办案责任,对于因过失导致处刑不当、失其轻重的,构成“失刑”罪。《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士伍甲盗,以得时值赃,赃值过六百六十,吏弗值,其狱鞫乃值赃,赃值百一十,以论耐,问甲及吏何论?甲当黥为城旦,吏为失刑罪。”可见,选C项。秦律规定,凡司法官故意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的,以“不直”罪论处。凡司法官故意应论而不论罪的或者减轻处罚情节的,以“纵囚”罪论处。秦朝没有“擅刑”这一罪名。

14.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问事”,就其性质而言属于______。

A.民事法律

B.监察法律√

C.经济法律

D.诉讼法律

“六条问事”是汉武帝时期制定的监察制度,是对部内所属郡、国进行监督的六条标准:强宗豪右田宅超过限制,且横行不法,以强凌弱的;二千石官(郡守)不尊奉诏书,不按典章制度办事,背公徇私,鱼肉百姓,贪污受贿、聚敛财富而为奸邪之事的;二千石官不认真办理案件,随个人喜怒而滥加赏罚,严苛残暴、侵害百姓的;二千石官选用下属不公平,依个人喜恶而任用职事的;二千石官的子弟倚仗权势,横行不法,为所欲为的;二千石官勾结地方豪强,通过贿赂结党营私、歪曲法律规定的。凡上述六条之内,刺史都可以调查核实,上章弹劾。可见,选B项。

15.据《魏书·刑罚志》记载,北魏延昌三年,冀州阜城之民费羊皮为葬母而卖女为婢,按律当死。此案在朝野引起巨大争议,后经宣武帝权衡各方意见,作出最终裁决:“羊皮卖女葬母,孝诚可嘉,便可特原。”关于此案判决所遵循的法律原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亲属相犯,罪不至死

B.为申张孝道,可特赦罪责√

C.诏令与律条冲突时,须依律断案

D.子女的人格从属尊长,不受法律保护

据《魏书·刑罚志》记载,北魏延昌三年,尚书李平奏:“冀州阜城民费羊皮母亡,家贫无以葬,卖七岁子与同城人张回为婢。回转卖于鄃县民梁定之,而不言良状。按盗律‘掠人、掠卖人、和卖人为奴婢者,死’。回故买羊皮女,谋以转卖。依律处绞刑。”诏日:“律称和卖人者,谓两人诈取他财。今羊皮卖女,告回称良,张回利贱,知良公买。诚于律俱乖,而两各非诈。此女虽父卖为婢,体本是良。回转卖之日,应有迟疑,而决从真卖。于情不可。更推例以为永式。”费羊皮因为家贫,没有钱可以葬母,所以卖了自己的女儿给张回做奴婢,但是张回又卖给了梁定之,并且卖的时候没有说明费羊皮的女儿原先是良人。根据这个案例,不同的大臣发表了不同意见,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文的法律规定。最终费羊皮因为动机符合儒家义理,“便可特原”。综上所述,只有B项符合题意,选B项。

16.首次明确区分律和令,从而解决了秦汉以来律令混杂问题的古代律典是______。

A.晋律√

B.新律

C.北齐律

D.北魏律

《晋律》首次将律和令明确分开,解决了汉代以来律令混杂、矛盾的局面,故选A项。

17.下列关于《法经》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法经》的编纂者是商鞅

B.《法经》将“名例”置为首篇

C.《法经》确立的九篇体例为后世法典所继承和发展

D.《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法经》的编纂者是李悝,而不是商鞅。可见,A项表述错误。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将《盗法》和《贼法》两篇置于篇首,《法经》没有“名例”篇,其第六篇《具法》类似于北齐之后至清朝的法典总则篇目“名例”。可见,B项表述错误。《法经》确立了6篇体例,而不是9篇,汉代的基本法典《九章律》的篇目为9篇,且该9篇体例并没有被后世沿用,《曹魏律》在《九章律》基础上删繁就简,确立了18篇的体例。可见,C项表述错误。《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发端。可见,D项表述正确。

18.下列关于秦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秦朝的立法强调“兼爱”、“非攻”

B.秦朝的立法主张“缘法而治”和“法令由一统”√

C.秦朝的立法体现“无为而治”的老庄核心思想

D.秦朝的立法提倡“德治”、“礼治”与“人治”

秦朝以法家治国,倡导“法治”,尤其推崇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秦朝并不倡导“兼爱”、“非攻”,“兼爱”、“非攻”为墨家思想。可见,A项表述错误。秦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强调“缘法而治”、“法令由一统”,即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法令。可见,B项表述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至汉武帝之前推行的立法指导思想,属于黄老学说的范畴。秦朝推行“以法治国”,而不是“无为而治”。可见,C项表述错误。秦朝倡导“法治”,而非“德治”、“礼治”、“人治”。可见,D项表述错误。

19.汉代律无正条时,可以援引典型判例作为裁断案件的依据。由此形成的法律形式称为______。

A..律

B..令

C..科

D..比√

汉代律无正条时,可以援引典型判例作为裁断案件的依据。由此形成的法律形式称为比或决事比。可见,选D项。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包括律、令、科、比。律即正式的律典;令即皇帝随时发布的诏令或臣下提出经皇帝批准的立法建议;科即律以外规定犯罪与刑罚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单行法规,该法律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被北魏创立的“格”所取代。

20.南梁创立了一种名为“测罚”的刑讯方式。下列关于该刑讯方式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墨面文身、挑筋去指

B.以利刃零割碎剐肌肤,残损肢体

C.对拒不招供者断绝饮食,三日后才许进食少量粥√

D.对受审者先鞭笞,再令其负枷械刑具站立于顶部尖圆且仅容两足的一尺土垛上

南北朝南梁时期的“测罚”是指对不招供者断绝饮食,3日后才允许进食少量的粥,并循环使用的刑罚。可见,选C项。墨面文身、挑筋去指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大诰》中规定适用的酷刑,《大明律》没有规定此刑罚,是法外肉刑。可见,不选A项。以利刃零割碎剐肌肤,残损肢体俗称“千刀万剐”,即凌迟刑,创立于五代,宋代成为法定刑。可见,不选B项。对受审者先鞭笞,再令其负枷械刑具站立于顶部尖圆且仅容两足的一尺土垛上,此刑罚为南北朝时期南陈创立,称为“测立之法”。可见,不选D项。

21.战国时期李悝作《法经》六篇,其内容属于诉讼法制度的篇章是______。

A.盗法

B.杂法

C.网法√

D.具法

《法经》6篇中,体现诉讼法制度内容的篇目是《网法》,故选C项。

22.下列选项中,属于耻辱刑的刑罚是______。

A.髡刑√

B.隶臣妾

C.赀刑

D.城旦舂

秦汉时期的耻辱刑包括髡刑(剃去犯人头发)、耐刑(剃去犯人胡须)和完刑(保留发肤免髡剃)。可见,选A 项。隶臣妾(为官府服役)为作刑,而非耻辱刑,故不选B项。赀刑(类似于罚金)为财产刑,而非耻辱刑,故不选C项。城旦舂(男子筑城墙、修城池,女子舂米)为作刑,而非耻辱刑,故不选D项。

23.汉朝法律规定,被告人及其亲属不服官府判决的,可申请重审。这一诉讼程序称为______。

A.录囚

B.乞鞫√

C.举劾

D.读鞫

汉朝法律规定,被告人及其亲属不服官府判决的,可申请重审,该诉讼程序称为“乞鞫”,故选B项。录囚是指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囚徒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以平反冤狱,梳理滞狱的制度。举劾是指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类似于现代的“公诉”。读鞫是指向被告及其亲属宣读判决书。

24.中国刑律中最早规定“准五服以制罪”,使法律成为“峻礼教之防”的法典是______。

A.北齐律

B.开皇律

C.贞观律

D.泰始律√

中国古代刑律中最早规定“准五服以制罪”的法典是《泰始律》(《晋律》),“准五服以制罪”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使法律成为“峻礼教之防”的工具。可见,选D项。

25.“八议”是中国古代优遇官僚贵族的法律制度,即指八种人犯罪可经议罪减免刑罚。“八议”中“议宾”的对象是指______。

A.皇亲国戚

B.贤人能臣

C.前朝皇室宗亲√

D.三品以上职事官

八议为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议宾的对象是前朝皇室宗亲,故选C项。议亲的对象是皇亲国戚,议故的对象是皇帝故旧,议贤的对象是有大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的对象是有大才能的人,议功的对象是有大功勋的人,议贵的对象是贵族官僚,议勤的对象是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50.00)

26.汉朝的法律形式有______。

A..科√

B..格

C.廷行事

D.决事比√

汉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科、比(决事比)四种。格是唐朝的法律形式;廷行事是秦朝的法律形式。

27.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朝死刑刑种的是______。

A.夷三族√

B.具五刑√

C.定杀√

D.腰斩√

秦朝的死刑包括戮、磔、腰斩、车裂、弃市、夷三族、具五刑、定杀等。

28.秦朝的法律形式包括______。

A..律√

B.法律答问√

C.条法事类

D..令√

秦朝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封诊式、廷行事和法律答问五种。条法事类属于宋朝的立法形式。

29.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徒刑的有______。

A.鬼薪白粲√

B.完城旦舂√

C.隶臣妾√

D.髡刑

汉朝的徒刑包括髡钳城旦舂、完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罚作、复作、司寇等。髡刑是耻辱刑,而不是徒刑。

30.南北朝时期,“官当”制度正式确立于______。

A.《魏新律》

B.《晋律》

C.《北魏律》√

D.《南陈律》√

《北魏律》和《南陈律》首次将“官当”入律。

31.为《晋律》注疏的律学家有______。

A.长孙无忌

B.萧何

C.张斐√

D.杜预√

晋律学家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因此《晋律》也称为《张杜律》。长孙无忌为《永徽律》注疏。萧何不是律学家,也不是西晋时期的人。

32.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汉时期的耻辱刑有______。

A.髡刑√

B.耐刑√

C.完刑√

D.宫刑

秦汉时期的耻辱刑包括髡刑、耐刑和完刑。宫刑属于肉刑体系,不是耻辱刑。

33.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对故意犯罪称谓的有______。

A..眚

B.非眚√

C.端为√

D.不端

西周将故意称为“非眚”,秦朝将故意称为“端”或“端为”。西周将过失称为“眚”,秦朝将过失称为“不端”。

34.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有______。

A.无为而治√

B.德主刑辅√

C.德本刑用

D.黄老思想√

汉朝初年至汉武帝以前,立法指导思想为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汉武帝之后的立法指导思想为德主刑辅。德本刑用是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35.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朝起诉限制制度的有______。

A.公室告√

B.非公室告√

C.读鞫

D.乞鞫

秦朝对起诉有严格限制,秦朝把杀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为“公室告”,官府对此必须受理;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以及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读鞫的意思是宣读判决书,乞鞫的意思是申请再审,它们与起诉无关。

36.汉朝危害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罪名有______。

A.左官罪√

B.阿党附益罪√

C.出界罪√

D.酎金罪√

汉朝危害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犯罪有左官罪、阿党附益罪、出界罪和酎金罪。

37.秦朝的刑法适用原则有______。

A.亲亲得相首匿

B.上请

C.诬告反坐√

D.盗窃按赃值定罪√

A项和B项为汉朝的刑法适用原则。

38.汉朝的起诉形式有______。

A.告诉√

B.公室告

C.举劾√

D.非公室告

汉朝起诉形式有告诉和举劾两种;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为秦朝起诉制度的范畴。

39.汉朝实行的三公九卿制中,三公包括______。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令刺史

汉朝的“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令刺史为汉朝地方监察机关,并不是中央行政机构名称。

40.《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______形成的。

A.户律√

B.兴律√

C.擅兴律

D.厩律√

《九章律》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兴、厩三篇,形成9篇。

41.曾经下诏废除宫刑的朝代有______。

A.汉朝

B.北魏

C.西魏√

D.北齐√

西魏和北齐政权下诏废宫刑,宫刑退出历史舞台。

42.下列关于《晋律》内容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______。

A.《晋律》揭开了我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序幕

B.《晋律》首次规定了“服制定罪”制度√

C.《晋律》首次使得封建成文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

D.《晋律》指的就是张杜律√

A项错在:《晋律》是我国第一部封建法律儒家化的成文法典,但这并不意味着《晋律》拉开了我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序幕。C项错在:《北齐律》首次使封建成文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而不是《晋律》。

43.汉代法律规定的对外贸易的违禁物包括______。

(分数:4.00)

A.丝绸

B..马√

C.兵器√

D.铜钱√

为维护国家安全,汉律规定,不准以违禁物品如铁、兵器、马匹、铜钱等与匈奴互市,但在与西域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中,则采取种种优惠政策,没有上述通商物品种类和数量的限制。可见,选B、C、D项。

44.在汉代,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包括______。

(分数:4.00)

A.出界√

B.非正√

C.酎金√

D.阿党附益√

汉代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包括:(1)阿党附益:诸侯官吏与诸侯王结成一党为“阿党”;中央朝臣外附诸侯以谋取法外利益者为“附益”。(2)左官:汉朝凡在朝廷为官者为“右官”,在诸侯为官者为“左官”,并规定凡“舍天子而仕诸侯者”皆为左官,鉴于汉武帝时期衡山王谋反有左官参与其中,故以左官罪严厉打击之。(3)非正:非嫡系子孙继承爵位。(4)出界:诸侯王擅自越出所封邑的疆界。规定此罪有利于防止诸侯越界串通对抗中央。(5)僭越:诸侯百官用了不该用的器物、服饰、乘舆等行为。(6)漏泄省中语:泄露朝廷机密。(7)酎金:诸侯供奉的黄金不合成色。可见,备选项都属于汉朝规定的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故应全选。

4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包括______。

(分数:4.00)

A.一断于法√

B.刑无等级√

C.轻罪重刑√

D.明德慎罚

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包括“一断于法”、“刑无等级”、“轻罪重刑”和“法布于众”。可见,选A、

B、C项。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故不选D项。

46.下列选项中,属于汉代选拔和任用官吏方法的有______。

(分数:4.00)

A.征召√

B.察举√

C.辟举√

D.科举

汉代选拔和任用官吏的方法有察举、征召、辟举、任子和太学补官。可见,选A、B、C项。科举始于隋朝,汉代无科举,故不选D项。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要点归纳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②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③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例1) (2)行政管理制度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内容: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国要 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 赋和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 大夫实行再分封。 (3)评价: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拱卫周王室的政治格局,有利 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受封诸侯具有独立 性,后来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出 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逐渐衰 落,分封制破坏。(例2、3)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评价: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思维能力拓展 4、西周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和关系 名师解题 例1 下列对的“家天下”制度评论,正确的是A.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的标志 B.是生产力发展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是由文明社会进入血腥的阶级社会 D.是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的历史倒退 解析此题为评论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评论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 力、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 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原理的综合运用。 C、D两项明显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首先排除。 A项在氏族公社末期,氏族贵族即已转化为奴 隶主,A项排除。B项符合上述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是正确的评论。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 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 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 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 回答:(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3)材料2中, 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 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加以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与教 材的结合。答案要点:(1)周初的分封制。(2)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 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3)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例3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一)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汤刑”。 (3)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4)天罚与神判:夏、商两朝(特别是商朝)将宗教意识与神判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天罚”与“神判”制度,这是夏、商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5)监狱: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商代因袭夏朝,监狱仍然称为“圜土”,同时另外还设专门关押要犯的监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律制度: (1)明德慎罚:西周将天与德、德与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德配天”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和“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2)吕刑:“吕刑”也称“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3)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指西周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5)刑事立法: A.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 B.主要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 (6)民事立法: A.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 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B.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C.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7)司法制度: A.大司寇:西周时期,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实际负责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B.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C.五听:一是“辞听”,二是“色听”,三是“气听”,四是“耳听”,五是“目听”,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 (三)春秋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魏《新律》、西晋《泰始律》及北朝《齐律》的立法成就。 答:(1)《新律》的立法成就 《新律》虽属“删约旧科,傍采汉律”而成,但与汉代旧律相比,所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立法成就。 ①第一项改革内容是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李悝编撰《法经》时,《具法》位居第六篇,这次制定《新律》,将《具律》提前,置于全律篇首,并改为《刑名》,解决了原来的“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的弊端,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并且使之名副其实,堪称我国古代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重大创新。 ②第二项改革内容是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这次制定《新律》时,大量剔除“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分门别类编成《州郡令》等单行法规,而把基本法典的篇目及其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合并,最终编成《新律》十八篇。经过这次大规模的修订法律活动,大大扩充了基本法典的篇目与内容,使新的律令体系“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克服了原来国家基本法典“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的缺陷,既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也使其篇目分类更为系统、条理、规范,推动了立法技术的进步。 ③第三项改革内容是明令废止旧刑罚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在制定《新律》的过程中,曹魏政权按照刑罚制度的实际需要,“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更依古义制为五刑”,正式规定于第一篇《刑名》中,“以为律首”。这项刑罚体系的改革,在墨、劓、剕、宫、大辟之类的旧五刑制度之外,首次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新五刑制度。它共有七种刑名三十七等,包括死刑三等、髡刑四等、完刑与作刑各三等、赎刑十一等、罚金六等、杂抵罪七等。其中的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 3.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 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5.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7.“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8.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一、选择题 1.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 2.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3.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5.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7.“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8.“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口口口口”应为() 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11.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12.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填空 1.曹不兴是(吴)国画家,画屏风有(点墨成蝇)之说,善画(佛像),画大象有(心敏手运,须臾立成)之说。 2.西晋卫协的绘画趋向(精细)和注意(风范气韵)的追求。 3.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形象,他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善画(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系(刘宋)时期的画家。 4.张僧繇yáo绘画用笔风格是(疏体线描),“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祥),吸收外来画法(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活跃于(肖梁)时期。 5.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是(北齐)时期的画家,善画梵像,宗教艺术中创(曹家祥),“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被称为(曹衣出水)。 6.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著有(画品录),谢赫提出绘画的作用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7.戴逵是与(顾恺之)同一时期的画家赫雕塑家,他是首创(中国是佛像)的雕塑家。 8.戴逵把(脱胎漆器)的工艺技术运用于雕塑方面,创造了(夹纻zhù)形象,克服了造型尺寸增大而重量加重的矛盾。 9.(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诗篇。 10.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顾恺之)。 11.西晋有最高水平的画家是(卫协)。 12.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画家是(陆探微)。 13.被称为“笔才一二,象以应焉”的画家是(张僧繇)。 14.佛教画创“曹衣出水”的画家是(曹仲达)。 15.六法处于(谢赫)。 16.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七贤图)画像砖,刻画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 17.江苏丹阳南朝墓出土的(羽人戏龙)等画像砖。 18.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中的(孝子列女)在题材上与顾恺之的《女史箴 第9页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六章 宋辽金)【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概念题 1.张杜律 答:“张杜律”是曹魏时期《晋律》的又一称谓。曹魏末年,晋王司马昭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以汉、魏律为基础,修定律令。历时四年,至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史称《晋律》或《泰始律》。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为晋武帝首肯“诏班天下”,与律文同具法律效力,故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晋律》视为一体,又称《晋律》为“张杜律”。这一形式成为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律疏并行的先河。《晋律》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字。《晋律》为东晋、宋、齐沿用,至南朝梁武帝改律共承用达二百三十五年,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行世最久的一部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促进了封建法律和律学的发展。 2.《北齐律》(青岛大学2011年研) 答:《北齐律》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部重要法典。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洋自立为帝,改东魏为北齐。初沿用《麟趾格》,至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在封述等人主持下,以《北魏律》为蓝本,校正古今,锐意创新,省并篇名,务存清约,编定成《北齐律》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在体例上,《北齐律》把“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为总则统率其余ll篇(即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北齐律》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近人程树德说:“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

为最。” 3.九品中正制 答:九品官人之法是魏文帝黄初元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定的,九品中正制创始于魏,沿用至宋、齐、梁、陈各代。规定郡设小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中正官的职责是依照家世、才能、德行、将辖区内的士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小中正将品评结果申报大中正,再经大中正申报司徒,最后由中央按品第高下任官。这一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士族制度,保障了士族垄断政治统治权的特殊地位。但由于“九品”之分标准不确定,凭中正官的主观臆断,再加上请托、权势、裙带关系等影响,不但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势,使士族与庶族相隔天壤,矛盾愈益加深,且弊端丛生,贿赂公行,加速了士族、官员的腐化。 4.重罪十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重罪十条”首先正式规定于《北齐律》中,是为加强镇压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而设。此“重罪十条”即后世法典中之“十恶”,即将直接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置于律首。这十条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北齐律》所定“重罪十条”,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隋唐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恶”定制,并为宋、元、明、清历代所承袭。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 试卷1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 )。 (分数:2.00)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3.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 )。 (分数:2.00)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解析:解析: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4.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 )”。 (分数:2.00)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解析:解析: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5.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 )。 (分数:2.00)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解析:解析: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6.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 )。 (分数:2.00)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7课 三国鼎立 【目标要求】 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分析理解两次战役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 3.认识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乱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热身】 活动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探究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教材101-104页内容: 1.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著名的军阀有哪些?这些军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三国鼎 立局面 的形成 1. 魏:______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_________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_______。 2. 蜀:_____年,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________。 3. 吴:_______年,_____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 1. 时间: ______年 2.交战双方: ________、______ 组成联军与________; 3.结果、特点:___________ 4.影响: 交战双方局面实 际形成; 赤壁之战 北方走向统一 1. 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等; 2.战争: ______年,袁绍与_______在官渡对垒。曹军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___________。 三国鼎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 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 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 一)三国鼎立与结束: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正式形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二)东晋与十六国 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 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其中,宋疆域最大;自梁武帝萧衍后,南朝实力明显劣于北朝。589年,隋灭陈,

中国法制史-夏商时的法律制度练习题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 传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是()。 A. 蚩尤 B. 皋陶 C. 共工 D. 黄帝 2. 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 A. 夏 B. 商 C. 周 D. 秦 3. 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A. 肉刑 B. 夏政 C. 禹刑 D. 五刑 4. 夏朝中央最高司法官叫()。 A. 蒙士 B. 大理 C. 大司寇 D. 小司寇 5. 夏启夺取政权后将所征服的地域划分为()。 A. 九牧 B. 九州 C. 九鼎 D. 九洲 6. 最早出现的军法出现在()。 A.《礼记.王制》 B.《左传》 C.《尚书.甘誓》 D.《尚书.汤誓》 7.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确立了()。 A. 王位世袭制 B. 皇帝世袭制 C. 爵位世袭制 D. 总通世袭制 8. 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 夏 B. 商 C. 西周 D. 秦朝 9.“禹刑”最先见于()。 A.《史记》 B.《左传》 C.《尚书》 D.《竹书记年》 10. 夏朝的“五刑”有墨、劓、膑、宫和()。 A.罚金B.杀C.鞭刑D.徒刑 11. 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B.夏台C.畿内D.社 12.夏朝法的主要形式是假借天意发布的()。 A.王命B.天命C.禹刑D.礼仪 13.《五刑》又称为()。 A. 汤刑 B. 甫刑 C. 赎刑 D. 正刑 14.关于《五刑》的起源,最早见于()。 A.《尚书.大传》 B. 《尚书.尧典》 C.《尚书.甘誓》 D.《尚书.汤誓》 15.“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A. 习惯 B. 战争动员令 C. 祭祀 D. 礼仪 16.炮烙之刑出现于()。 A. 夏朝 B. 西周 C. 春秋 D. 商朝 17.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版):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版):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2.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由此可见三国的统治者都A.注意发展生产 B.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大力进行军队建设 D.关心百姓的生活 3.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4.战争的胜负有时不取决双方的兵力多少,而军事谋略可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下列战争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大融合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者 D.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提高 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 7.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西晋建立初期统治阶级状况的是 A.政治上昏庸腐朽 B.生活上极为腐化 C.以豪华奢侈为荣 D.以腐败堕落为耻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包括 ①大行杀戮 ②征收重税 ③征兵派役 ④掠卖为奴婢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如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第五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中后期起,维系着周王朝统治的宗法等级制度出现了全面危机。随之而来的是,从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从井田制到分封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风雨飘摇中,伴随着旧制度的解体,新时代即将到来。这是一个“王纲解钮”的时代,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豪士辈出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学术开放自由、知识分子指点江山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奴隶制法制的瓦解和各诸侯国的改革 1 .奴隶制法律制度解体 标志: (1).王权的下移; (2).礼的僭越; (3).井田制的瓦解(4).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2.诸侯国改革经济制度和军事制度。 (一)齐国。“相地而衰征”,“作内政而寄军令”。 (二)晋困。“作爰田”、“作州兵”。 (三)鲁国。“初税亩”、“作丘甲”。 (四)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 (五)郑国。“作封洫”、“作丘赋”。 第二节成文法的公布及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家思想的影响下,在法律制度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事件,这其中就包括春秋时各国相继公布成文法,战国时各国又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变法改革,为新制度、新秩序的创建进行着努力。 一、春秋时期各国立法以及成文法的公布 春秋中期开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生的诸多变化,一些诸侯国开始进行立法活动,相继制定了成文法。 其中较早制定成文法的国家是楚国。公元前689~前677年,楚文王在位时,效法周文王时的“有亡荒阅”之法,“作仆区之法”,用以惩治隐匿逃亡者和窝藏盗窃物品的行为。公元前613~前59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位期间,又制定了“茆门之法”,规定了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内容。 晋国也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位时,制定了“被庐之法”。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命执政赵宣子(赵盾)制定“常法”,是一步包含了刑事、民事和官制法律内容的综合性法规。公元前554~前547年,晋平公时执政范宣子在“常法”的基础上修订了新的刑书。 这一时期,虽然诸多国家先后制定了成文法,但是很可能并没有布之于众。“刑不可知,威不可测”、“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秘密法传统还没有真正打破。到了春秋后期,社会变革愈加激烈,新兴统治者迫切希望摧毁旧宗主贵族的法律特权,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于是在反复的论争中郑、晋等国公布了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郑简公时期,在执政子产主持下,郑国“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公元前513年,晋国也在执政赵鞅、荀寅等人主持下,“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公元前501年,郑献公时期,大夫邓析私制一部“刑书”,因其书于竹简之上,故称“竹刑”。执政驷歂以邓析“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为由将其杀死,但认为“其法可取”,将“竹刑”公布并予适用。在郑、晋相继公布成文法之后,其它诸侯国也陆续效仿,这就推动了法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不过制定公布成文法却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新旧势力的激烈争论。郑国子产“铸刑书”,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强烈抨击。他从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出发,致信子产,指出,按照传统体制法律是不能予以公布的,因为“惧民有争心”,了解法律内容之后,百姓一旦“不忌于上”,起了争名争利之心,统治就困难了。现在郑国将刑书铸在鼎上,“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叔向认为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3,分数:66.00) 1.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______。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2.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______。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3.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______”。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4.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______。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5.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______。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夏朝。 6.奴隶制五刑体系中,把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称为______。 A.劓刑 B.刖刑 C.剕刑 D.膑刑√

第四章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哲学思想

第四章汉、三国、两晋及南北朝的佛教思想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直至整个三国时代,佛教的流传都还是微 弱的、缓慢的。它起初只在皇室宫廷的狭小天地内获得信奉,到西晋时才逐渐推及于民间。此时佛教的主要活动是译经,着重译出的是禅经和般若经。相应地流传的佛教主要是两派:一派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一派是以支谶(支娄迦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即空宗说。前者偏重于宗教修持,主张默坐专念,构成所谓“心专一境”的精神境界。后者则偏重于教义的研究和宣传,以论证现实世界是虚幻的。 由于汉代黄老之学和神仙方术流行,中国人往往视佛教和黄老之学为同类,禅学被认为被看作学到成仙的方术之一。如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就是把黄老学说和佛教说等量齐观。东汉的佛经汉译创始人安世高就以“无为”译涅槃。而道家所讲的无为是顺其自然的意思,与佛教涅槃的涵义并不相同,佛教学者以无为来理解、比附涅槃,就为涅槃学说涂上了一层浓重的道家思想色彩。东汉时期佛教就是在与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东晋十六国时代,南北分立,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这就为佛教的滋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以往的缓慢发展情况不同,此时佛教得到了空间的发展:佛教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的纷纷问世,般若学不同学派的相继出现,民间信仰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由此而汇合成中国佛教的第一高潮。 东晋十六国时代,在佛教哲学上有着不同程度建树的主要是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最重要的佛教哲学思潮,一是般若学的“空”论——这样那样否认事物的真实性的思想,二是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 僧肇(384——414)认为“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也就是“非有非无”,或者说“非真有非真无”,这便叫做“不真空”。所谓“不真空”,就是说万物没有真实性,但不是不存在,万物的虚妄不真是空,是不真的存在。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 主张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道安的高足慧远(334——416)。慧远是东晋后期的佛教领袖,他隐居江西庐山30多年,聚徒讲学,撰写文章,阐发佛教哲学思想。 慧远根据印度佛教的业报轮回的学说,吸取我国原有的迷信观念,但又和我国古代由上帝司善惩恶,从外面主宰人的命运的说法不同,直接从人自身的主体活动中建立因果报应说。他认为,“业”,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三业”就是指人的行为、言语和思想活动。三业的性质不同,有善、恶和无记三中。无记是指不善不恶、无所谓善恶的活动,可见三业的性质主要是善、恶两种。慧远强调有因必有果,业发生后不会消除,不同性质的业必有不同的报应:“业有三报,一曰现报,而曰生报,三曰后报。”所谓现报就是今生作业,今生便受报应;生报是今生作业,下一世在受报应;后报时今生作业,经数生乃至千百生,然后受报应。由于人们要受报应,人死后就要依据生时所作业的善恶而转生为较高于或较低于今生的东西,这也就是轮回。这样,人的生命就不只是限于现在这一生,还有所谓前生和后生,后生不止是一次而是无数次,所以就有“三生”或“三世”。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生有三世,这就是因果报应说和轮回转生说。慧远主张,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1]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

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 。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