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2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文三种类型:象征性、古典型、浪漫型。

3席勒《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4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5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6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与虚幻性。

7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8文本:用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国古代《周易·系辞》在探讨人类思想的表达问题时,曾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言象意”文本的构成的三要素。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9作品由表及里被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的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10波兰现象学家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做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分成1最基础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2核心层面:意义单元,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意义组织3多重图式化面貌,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读者去具体化4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5形而上的特质。

11典型发展: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18世纪以后,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

12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特征性原则。“特征”的概念,是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他是“现代一位最伟大的艺术鉴赏家”黑格尔把“特征性原则”当做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文学典型作为这种特征化最佳结果,必然最富于特征性。“特征性原则”成为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如上所述,“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等,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把上述各个因素,单独变为传世佳作。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一句遗言变成千古名句。然而文学典型特征化原则还要求调动一切表现力,为形成文学典型的“总特征”服务。这样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1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2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种“生命的魅力”,1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及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其性格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2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于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所谓“灵魂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

所在,是他们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可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看他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14审美意象的基本特性:(一)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尼采呼吁,诗人应当成为伟大的“艺术哲学家”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就是这种哲学的诗意表达。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在在戏剧中追求哲理化倾向。“戏剧被哲理化了”(二)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英国学者杰姆逊“现代主义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三)形象特征是荒诞性:荒诞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其二是只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如《等待戈多》,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待的等待的荒谬悲剧。(四)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五)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总之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想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15故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16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任何时间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进贾府、元妃省亲、黛玉焚稿等第二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事件。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共读、黛玉扑蝶、史湘云醉眠芍药等。

17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的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例如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作出这样的比较。“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地死去”则是情节。情节要求在事件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例如《药》

18人物: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自身具有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就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许多叙事作品给人相似甚至雷同的感觉。其实是同一类型的行动元。比如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由相似的行动元构成,股市最终结局的追求者、追求对象、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即典型人物。例如《西游记》中即使情节离奇,但其中的人物也可以被塑造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这两重性并不是总相互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有几个角色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人物“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人物“怎样做”

19场景:叙事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和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20结构: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是表层结构,后者是深层结构。

21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文本时间”,而“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故事时间”。概括的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时序、时距和频率

22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23时距: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24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

25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传统的叙事视角根据叙事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此外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

26法国热奈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一)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得比任何一个任务知道的都多。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如《三国演义》。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一个固定的焦点上。如《达罗卫夫人》,用的第三人称,故事中好几位人物,但焦点始终落在达罗卫夫人身上。(二)内聚焦叙述: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一如作品中,成为内聚焦。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在不同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焦点的位置实际上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作品中的“我”是故事主人公,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有许多作品中的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例如《驿站长》。(三)外聚焦叙述: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从人称而言,也是第三人称叙述。

27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文学抒情主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与时代精神。其次,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作为一种客观的科学反应是不真实的,但如果作为特定的主客体关系的反映却是真实的。再次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抒情中所表现出来的赞美、歌颂、向往、同情、憎恶、厌烦等情感倾向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现实的价值判断。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通过创造性想象,抒情主体把现实之物转化为灌注了主观情思的形象,使外在世界成为一个与内心世界协调融洽的审美世界。唯有抒情主体凭着主观想象与情思,用一定的意识话语,“化景物为情思”,才能生产出生机勃勃、情意盎然的抒情作品来。

28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没有抒情主体富于个性化的情感倾诉,没有抒情主体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文学抒情。自我表现的社会属性还可以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中见出。抒情是一种社会交流,作者表现自我的感受同时意味着向隐含的读者进行心灵的交谈。正如英国抒情诗人华兹华斯说“诗人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向人们讲话”。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例如汤显祖《牡丹亭》塑造了一个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有情人,杜丽娘的形象。但但她面对春光所发出的叹息和对爱的渴望,她为寻觅多情男子而表现出来的执着与痴迷,以及作者对这个追求自由情爱的女子的同情和赞扬,却具有意识形态内涵。

2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①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②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③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30创作个性和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

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1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区别: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当他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题材、主题甚至体裁等的影响。

32创作个性和日常个性区别: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如心理性格、气质情性、禀赋才能、处世态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人格则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等。创作个性却并非人所尽有,她是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世俗生活往往为俗世功力所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精神的想象活动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日常个性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另外源自后天环境中的习得,而创作个性则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造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33布封提出“风格即人”

34风格类型的划分:1简分法:“刚”和“柔”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也明确采用阳刚和阴柔两分法。2繁分法: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四体八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类。

35文学消费的二重性:①文学消费作为一般商品消费。由于以下原因,文化传播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了某种分离,文学产品作为物态化生产过程的产品,凝聚了劳动消耗,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的影响。比如于丹、易中天、王立群、刘心武等签售活动,空前盛况。②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首先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荷马史诗以及密尔顿、巴尔扎特、狄更斯等作家时对此屡有涉及。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往往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态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而与其中寓含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后者的独特价值往往难以作定量评估,尤其是伟大的作品常常是独创的、不可复制的。再次,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它们的永久魅力为历代读者所共享。例如《诗经》、楚辞、史诗和悲剧等至今任为人所爱。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我国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学消费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的品格更具有主导性。36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的这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感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37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大多数美学家赞同把它概括为悦目悦耳、悦心悦意、悦神悦志。

38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一)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因此,文学消费和接受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及审美的交流活动。例如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群”的命题,荀子在《荀子·礼论》提出了“乐和同”的观点。(二)文学消费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以及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

39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里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40期待视野的层次:(一)文本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

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问题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首诗歌,读者会期待节奏、韵律以及某种抒情意境的出现。(二)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例如,当我们看到“青松”“寒梅”“白莲”“岩石”之类的形象时,会期待作者对这种冰清玉洁。坚韧不拔的人格精神的赞美。(三)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实践表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总会自觉不自觉的期待着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境界,总会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想通的思想倾向。

41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例如白居易的某些乐府诗中所隐含的读者能够读懂自己的诗并能通过诗歌体察民间疾苦的统治者。(二)选材与隐含读者:作家的选材及文本特点也会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例如刘绍棠曾力倡“乡土文学”作品大多取决于京东平原十八里运河摊上的农民生活,决定了他文本中隐含的读者主要是农村广大劳动群众。(三)文学内涵与隐含读者: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表现的是快要消灭的一代的杯具,宣称并不是写给文人们看的。

42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例如《诗经》中的《关雎》,本不过是一首表现男女之恋的情歌,但在封建道德出发的经学家那儿,却被认定是对“后妃之德”的赞美。第二,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例如麦尔维尔的《白鲸》有的批评家之所以会从中看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的激烈矛盾斗争,便正是因批评家是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出发进行阅读的结果。第三,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不了解春秋战国和屈原的人,在读《离骚》时,可能会在神话的天地里展开想象,很难由香草幽花联想到诗人高洁的人格。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比如当年阅读某作品时,窗外飘雪、油灯如豆等,随着岁月的流逝,以“潜意识”的惊艳形态,积淀于期待视野,一旦复读,这些童年时代的印记便会涌现出来。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比如林逋《山园小梅》本意是写冬梅给人的春花一般的和暖而美艳的感觉,清人纪昀却认为违背了气候条件的真实。

43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产生共鸣的原因:1思想观念相通2情感经验相似3意志愿望相近

44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净化的表现:其一,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其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是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45领悟: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特征:第一,基于理解的体味。第二,基于体味获得人生教益46社会历史批评:丹纳《艺术哲学》“三因素”种族、环境、时代

47审美批评:基本特点:第一,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它着眼于作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表现和引起了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第二,审美批评又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往往具有“超功利”的性质。第三,审美批评

还常常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或形象构成。

简答论述

1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文小说和白话小说,等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小说特点:(一)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小说必须写人物。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二)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三)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小说是长于描写的文学样式。

2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以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的反映现实生活,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戏剧特点:(一)浓缩的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剧本再现生活的浓缩性需要情节结构单纯、集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突出的强调了结构单一化、“立主脑”、“减头绪”、戏为一人一事而设的主张。西方提出“三一律”,要求动作、情节、时间空间的整一。如《茶馆》,一出戏只有三幕,却展现了三个时代,反映了50年的社会变迁。时空局限是戏剧文学的短处,但这短处又使它具有独特的长处,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二)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剧本要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台词的动作性,即人物言语要以矛盾充裕为基础,并能促进事件、冲突的发展。

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出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三个特点要加以说明。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例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等,明显的违背客观真实,但因为它是内指性的,它所表达的重点已经不是客观实在事物,只要符合诗意逻辑中显现的人类体验的真实就行了。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文学烟雨中的词语,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和“鸟”,已被伤感的、悲戚的心情所浸染。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与之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自动化”现象。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句句子重来复去,颠三倒四,似乎不通,但是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让我们更有力的感受诗的主旨。

(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干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有如下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清代文论家章学诚就提出把形象分成两种,一种是“天地自然之象”即物象,一种是“人心营构之象”,即作品中的形象。这就是说,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有失客观的根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现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虚拟性和假定性就成了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例如孙悟空可以大闹三界,日月山川鸟兽虫鱼可以通人性。但是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和真实性结合起来,要“合情合理”所谓“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在形象创造中,客观真理与主观感情要求统一,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但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艺术原则是“牵理就情”总之,文学形象就是在这“合情合理”的尺度内,要实现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则始终不摒弃个别,而且还要还原它、突出它、丰富它,使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与此同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个别与一般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提供给我们的文学形象就是“一副现实的画像”它首先表现的是一种现象的、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画面,但它却概括了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前途渺茫,归宿不定的痛苦。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因此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作者的描写仅仅告诉我们林黛玉的确定的特征:她是林姑妈的女儿,宝玉表妹,她美丽聪慧纤弱多愁善感。但是林黛玉具有怎样的美丽,具有怎样的聪慧,作者的描写又是极不确定的。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由于文学形象具有这样的可感性和艺术概括性,具具有上述的特征,因此文学形象层面,就成了艺术表现的中心。

4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特征:(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述,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是全是对景物的描写,字面上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实际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二种时情中见景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在目。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是虽不见景物描写,但读后面前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画面。第三种是情景并茂。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处处情态毕

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二)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梅尧臣的观点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后人也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具体描写园外之景,是实境,由一枝红杏引发怦然心动的愉悦,把人引入这里的思考,得出美好的事物总是关锁不住的结论。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质。“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些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如李白《忆秦娥》古往今来的读者,谁人能说尽其中的情韵!

文学概论课程平时作业

文学概论课程平时作业(1)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文学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 2、文学理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其研究对象。 3、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本有再现型文本、表现型文本、象征型文本等呈现类型。 5、文学媒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摹仿论:是关于文学是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这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再论. 2、蕴藉 3、高雅文化 4、陌生化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从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狭义说明文学的含义。 答:文学一词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即文学是富于文采和语言作品和人的学识渊博。 文学一词的广义就是人的所有语言性符号行为及其作品的代名词。 文学一词的狭义是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 2、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第一,从学科性质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主要是关于人类生活方式、 价值、理想范式等的学科,包含哲学、历史学、伦理学、修辞学和艺术学等。第二,从学科 对象看,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的普 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当然,另一方面,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3、简析文学文本的几种文化类型的相互渗透。 4、简析文学媒介如何影响文学形象及其修辞效果。 5、为什么说文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四、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声语”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文学接受论(一):欣赏

文艺学概论第15讲: 文学接受论(一):文学欣赏 文学接受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的含义。狭义的文学接受仅指阅读与欣赏——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想象与审美体验等;广义的文学接受既包括阅读与欣赏(可以说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也包括批评——对文学作品及相关事物的理性分析和评价(可以说是文学接受的高级阶段)。 一、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1、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心理能力 文学作为语言文化和语言艺术,其形象和意蕴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才能在读者脑海中重新构造出来。由此,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相当程度的相关心理能力——感知、理解、同情(自居/移情)、

想象和情感反应能力等,是不可能从事文学接受活动的。正如鲁迅所说:“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的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与情感,也须达到相当的水平。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鲁迅《文艺的大众化》,《鲁迅全集》v7p579) 2、一定的文学修养(指文学接受经验和文学理论知识)。 出于不同的需要,人类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语言文化,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由此,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化,接受者应以对于接受某种语言文化来说是合适的态度和模式去接受它,否则就会因为态度和模式的不合适而不能产生好的接受效果,甚至无法接受。例如:对于杜甫在《古柏行》一诗中对古柏的描写——“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曾以科学家的眼光责怪道:四十围是径七尺,高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乎”。再如:对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中的“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我校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师中居然也有

人对其中的“三十年”作如此考证和解释:“疑当为‘十三年’。陶渊明从初仕到辞归前后约十三年。”这种现象表明:如果缺乏对文学这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如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了解,那么,即使是文化水平高的人也可能不能以合适的态度和模式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从而也无法产生良好的接受效果。 3、一定的人生经验 人对于事物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相关经验和原有看法为基础的,对于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初次接触的)事物,人是无法理解的。对于文学接受来说,没有或者缺乏相关的人生经验,人同样不能或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现在作品中的内容的意义。关于人生经验对语言作品的接受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历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格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文学接受同样如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现当代文学小说概述

现当代文学小说概述 ----简评《命运的嘲弄》 阿拉伯人善于辞令,自古就传下许多雄辩的演说辞和优美的散文。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报刊的出现、普及,以及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从埃及开展的文化启蒙运动的进行,阿拉伯近现代的散文逐渐发展、繁荣起来。这些短文短小精悍,富有战斗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在20世纪头30年代活跃于阿拉伯文坛的“旅美派”和“埃及现代派”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学流派。 “旅美派”融阿拉伯民族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与一体,在小说方面起了先驱作用。纪伯伦发表了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等;努埃曼创作有短篇小说集《往事已矣》、《粗腿肚》、《豪绅》,中篇小说《相会》等;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在宗教、恋爱、婚姻、道德观念等问题上反映了反封建思想,同时也抨击了西方文明的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等丑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世界的小说所反映的生活面更广,揭示的问题更深刻。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另外还有塔哈.侯赛因。 此外,在埃及,阿卜杜.拉赫曼.哈米西、尤素福.伊德里斯、阿卜杜.拉赫曼.舍尔卡维等写的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深刻地反映

了城乡下层人民的苦难和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尤素福.西巴伊、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等则多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民族政治和社会问题。而当代文坛新秀当属杰马勒.黑塔尼、尤素福.盖伊德、萨布里.穆萨等一群被称为“六十年代辈”的作家。他们充满忧患意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正为埃及小说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探求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老一代作家继续笔耕不辍,如陶菲格.阿瓦德发表于1972年的《贝鲁特磨房》,以1968年的贝鲁特为背景,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宗教等方面揭示了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了黎巴嫩内战原因的作品。其他著名的作家还有苏海勒.伊德里斯,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深沟》、《我们燃烧的手指》等。 叙利亚当代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哈纳.米纳,他以长篇小说《蓝灯》蜚声于20世纪50年代阿拉伯文坛,此后,发表于60年代的《帆与风》,70年代的《阴天的太阳》、《残留的影像》、80年代的三部曲 ------ 《水手的故事》、《主桅》、《遥远的港口》都是具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力作。 二战后,伊拉克老作家祖.努.阿尤布陆续发表了中长篇小说《手、土地与水》、《被遗忘的信》,并写有多部杜阿篇小说集。他善于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犀利、明快的笔调,揭露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相互勾结统治下的种种社会黑暗面。鲁拜伊著有《江河》、《月亮与围墙》《巢》等,作品多表现现实政治、社会题材。 苏丹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是塔伊布.萨利赫,代表作《移居北方的季节》写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阿拉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上引起的

18春学期《文艺学概论》在线作业1

18春学期《文艺学概论》在线作业-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 (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伯明翰学派中()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来解读大众传媒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优势意识形态”现象。他认为,媒介文化是有权者与无权者经常斗争的场域 A.斯图尔特?霍尔 B.威廉斯 C.约翰逊 D.约翰?菲斯克 正确答案:A 2.()把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学科,即“感性学”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鲍姆伽登 D.黑格尔 正确答案:C 3.()认为否定的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同一性的意识形态,而且艺术就是这种否定辩证法的“最高级的范式” A.卢卡奇 B.本雅明 C.阿多诺 D.马尔库塞 正确答案:C 4.伽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结构”的概念,并且对审美理解上,提出了()观点 A.视域融合 B.期待视野 C.隐含读者 D.意图谬见 正确答案:A 5.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深刻影响了后世形形色色的美学思潮,成为了现代美学的源头 A.德国古典美学 B.马克思主义美学 C.黑格尔美学 D.康德美学 正确答案:A

6.《本文的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发轫期的一个奠基之作,这是()与20世纪60年代末发表 A.姚斯 B.伊塞尔 C.费什 D.卡勒 正确答案:B 7.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作为重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心 A.整体性 B.人道主义 C.总体性 D.异化 正确答案:C 8.马克思系统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现了辩证唯物史观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是() A.异化 B.剩余价值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正确答案:B 9.()以重视身体并对身体的在世结构进行细致分析而闻名,他建构出了相对完整的身体美学 A.尼采 B.弗洛伊德 C.海德格尔 D.梅洛——庞蒂 正确答案:D 10.由于对经济与技术的关注,对视觉文化转向的洞察,()始终强调对电影文化的研究,电影作为典型的大众文化现象被纳入到他的意识形态批判之中 A.杰姆逊 B.詹姆逊 C.威廉斯 D.约翰逊 正确答案:B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非理性主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现代科技与现代经济结合,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体,人的自由度降低,异化程序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经济的发展另一个结果,使欧洲战乱不,终于在20世纪初爆发了一战,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股非更改思潮在社会中流行,使得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异化,人物有尼采、弗洛伊德等。 2.象征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同时跳出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提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代表人物有:保尔·瓦莱里《纯诗》,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艾略特《荒原》等。 3.解构主义 又称后结构主义。其主要理论主张:1.解构中心,否定传统的二元对立论理论,一切绝对的,恒定不定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应该是一种无中心的,开放的动态可变的,可以消解或解构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既彼此区分,又相互推延的对立或差异关系。2.解构结构,主张结构的开放性、多元性与任意性。3.解构文本:反对文本的确定价值评定和对终级意义的关怀。4.解构阅读,主张把阅读当作寻求快慰的游戏,强调发挥读者的主观创造性,寻找文本中的歧义点,嫁接上自己的理解以及所需要的内容,使文本内容扩并产生出新的意义。 4.佯谬 看上去是一个错误,但实际上不是,双生子佯谬是狭义相对论中的一个最其名的佯谬,因为按照狭义相对论,运动中的物体中的时间会变慢,当运动达到光速时,时间就停止了,双生子佯谬是晕样的:假设有一对孪生兄弟,其中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一段时间返回,他将会比那个没有运动的兄弟看起来年经一些,但实际上从完全相对的角度上说,这个人在运动的时候,他的兄弟也相对运动,那么究竟是那一个更老些呢?或是一样老? 5.阶梯诗: 为充分提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的丰富性,法国未来主义代表人物何波里奈尔借鉴并发展了阶梯式诗歌格式,将同一句诗中的重点词语分行排列,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加强了诗歌的力度,使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情感得以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阶梯式”排列的形式美。 6.戈多 是法国其名剧作家内克特创作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一个没有明确内涵的名词,是一个朦胧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7.黑色幽默 是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它形成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最大,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是特殊的幽默风格;其次是“反英雄式”的人物,再次是“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最后是特殊的

2007 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 文学概论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普通高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 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

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任务。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审美文化素质,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主要让学生了解文学本质和特征,文学形象的含义、特点和类型,文学作品的构成规则,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运用理论阐释各种文学现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少数民族叙述诗代表作近现代蒙古英雄叙事诗的代表作是《陶克陶胡》和《嘎达梅林》。居于西北边疆的哈萨克族的叙事诗也异常丰富。在其叙事诗中,英雄叙事诗特别引人注目。如著名的“四个四十”系列长诗中的《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以及《英雄塔尔根》、《骑海骝马的射手》、《好汉康巴尔》、《霍布兰德》等等。 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代表作 吴强《红日》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 文革时期的文学现象由于文革时期对文人的迫害,所以好多在文革时期出现的作品都 没有正式发表或者保全。样板戏是特定政治话语的产物。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固然有艺术方面的特点,但其政治功能较为突出。娱乐媒介最容易传播思想,也最容易使人们主动或被动的接受隐藏在其结构和内容之间的意识相态或政治立场。样板戏至少有4至5年垄断了中国的娱乐媒介,因此它对人民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 1968年底,“上山下乡”在这些文字中间,数量最多的是诗歌,这意味着,“文革”中的“地下文学”,其主干是“地下诗歌”。因此,诗歌一经完成,很快便在知青中间传抄。 文艺无条件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服务于政治被作为文艺的基本属性,“反映革命本质”是完成服务于政治这一目标的基本方式,这些被一同看做文学史审美内容得基本构成。 朦胧诗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

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食指、《疯狗》 北岛、《回答》 顾城《远与近》 、舒婷、《致橡树》 文化寻根小说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特点:1.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郑义:《老井》 贾平凹:《商州系列》 王安忆《小鲍庄》 李锐《厚土系列》 莫言《红高粱系列》 先锋小说的兴起、代表作家作品 兴起所谓先锋精神,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形成强烈的冲击。世纪翻新,中国文坛上,丛林般地生长起了一批先锋派青年作家。人们通常叫他们为新生代,他们近乎于改革开放的同代人。他们丝毫无意于挑战“专业作家” ,他们仅仅在挑战生活,挑战自我。他们没有经历过“英雄”的席卷,没有经受过“颂歌”的洗礼,他们用自己的脚走着自己的路 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相对来说后期的有: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聒噪者说》、《孔成的生活》.[1]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池莉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之《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补充辅导中的第九章、十一章,各章名词解释 绪论 一文学概论在文艺学中的位置:所谓“文艺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研究文学的学问,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史是对于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和演变轨迹的研究,是一种纵向的和局部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对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文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学活动现象的分析研究,以概念对其规律进行概括所形成的抽象表述。 二文学概论的性质与特点 性质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着重研究文学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理论,以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特点1.作为一种“理论”:它具有逻辑性严密的特点。它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实践不同,文学实践是情感和形象活动,而文学概论则是思想和概念的抽象活动,即一种理论。 特点2.作为一种寻求并发现文学实践的基本规律的“纯理论”,它具有概括度深广的特点。因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运用文学概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分析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概括的是文学在某一局部的特殊规律。而文学概论在文学创作和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所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概括的则是所有作品、作家、民族和时代都适用的普遍规律。 特点3.作为一种立足并指导文学实践,即“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的纯理论,它具有现实感强烈的特点。所谓“直接面对”指的是从文学实践中取材,到文学实践中验证,在文学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的一种直接性的理论研究。而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和古代文论则不同,它们面对的不是文学实践本身,而是别的理论家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而成的理论本身,因此它是一种间接性的理论研究,是一种研究之研究,即一种再研究。 三文学概论的体系构成 也就是指文学概论是由哪些理论范畴和概念组合所构成,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文学概论都包括哪些内容,要研究些什么问题。就目前国内的文学概论教材来看一般都包括这样几个部分:本体论、功用论、创作论、鉴赏论和发展论五个部分,有的还包括作品论,而我们的教材是将这部分包括在本体论之内予以介绍的。不过还应包括方法论、传播论等等。当然这要留待以后理论的发展再给以扩展了。就目前来看,它包括: 1﹒本体论:为了回答什么是文学、哪些属于文学的问题,也就是从社会生活被反映在文学之中,如何规定文学的本质和形态之一角度,即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 2﹒功用论:为了回答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问题,也就是从社会生活需要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即要阐明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属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创作论:为了回答怎样创作文学作品的问题,从社会生活转化为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要阐明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审美特如何进入文学作品。 4﹒鉴赏论:从文学转化为社会生活的角度,即作品如何经过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这样一种角度来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5﹒发展论:为了回答怎样推动和发展文学事业的问题,从社会生活作为外力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一步一步推动文学事业向前发展,即从文学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这一角度来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四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一)目的 从最终的目的而言就是为了提高文学接受者的审美鉴赏力,具体来看就是要通过文学概论的学习培养大家对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感悟、分析、评价的能力。不但要感悟到作品的美,还得阐明其怎样美和因何而美来,也就是说既要能用一定的理论来分析,还要能由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并形成理论。 (二)意义 1﹒对欣赏而言:文学概论对作品的欣赏具有积极的意义,懂得一定文学理论的人无疑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看得出门道的人才能看得出更大的热闹。 2﹒对创作而言:一个掌握了一定文学原理的人,他就会更好地、更自觉地创作,就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如在塑造典型人物、安排情节、布置结构、运用语言等等方面,都会比不大懂得文学理论的人具有更大的自觉性,真正的大作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必定有很高的修养,如雨果、福楼拜、托尔斯泰等。 3﹒对文艺工作的行政领导而言

文艺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1章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 区别与联系(第四节) 12章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 (区别) 13章 文学鉴赏与心理过程 (三节) 14章 文学批评的功能(P276) 意境的特征 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四、.理论与实践,30分徐志摩 赏析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风格还有诸种的观念和理论: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风格、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文学传播:(文学传播包括文学传播者、文学文本、传播媒介。)文学传播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但其传播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与范围,影响到文学接受系统的结构与性质。 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前的30年欧洲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它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至。)最主要的特征是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展望未来美好理想,具有表现性和虚构性。 现实主义: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 接受理论: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以读者为中心),文学接受观点之一:期待视野、二:隐含读者、三:填空与对话。 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主要有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情感性、多义性。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作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而又能反应一定社会本质的具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风格的概念10章 文学传播是什么12章 文学思潮:l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11章 接受理论12章 意象的概念、文学典型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8章 文学意象的特征(3个特征)9章 接受美学 文学传播 文艺学老师给的 文学风格 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文学意象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略) 2、文学理论(略) 3、文学批评(略) 4、文学史(略) 5、文学活动(略)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略) 7、中国特色(略) 8、当代性(略) 9、生活活动(略) 10、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略) 1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略) 12、文学本体论(略) 13、文学起源的劳动说(略) 14、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略) 15、广义文学(略) 16、狭义文学(略) 17、折中义文学(略) 1 8、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略) 19、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略) 20、话语(略) 21、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2、文学: 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3、主导性与多样性(略) 24、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略) 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略) 26、推陈出新(略) 27、人民性(略) 28、精神生产(略) 29、艺术生产(略) 30、文学创造的客体(略) 31、文学创造的主体(略) 32、材料: 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 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34、创作动机: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35、艺术构思: 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36、直觉: 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37、灵感: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文学概论知识点

绪论 一、自测题: 1、文学 2、文艺学 3、文学理论 4、经验方法 5、社会学方法 6、心理学方法 7、形式主义方法 8、比较文学方法 二、讨论题: 1、文学理论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 三、思考题: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为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 4、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试举一种专门方法加以说明。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一、自测题: 1、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 3、意识形态 4、抽象思维 5、形象思维 6、文学语言 二、讨论题: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有哪些欠缺、又有哪些长处? 三、思考题: 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 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3、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文学特征论 一、自测题: 1、形象性 2、赋比兴 3、陌生化 4、典型性 5、典型人物 6、典型环境 7、典型化 8、意境 9、生活真实 10、艺术真实 11、倾向性 12、形象大于思想 二、讨论题: 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它与科学理论有哪些区别? 三、思考题: 1、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 2、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辩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3、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 5、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文学功能论 一、自测题: 1、认识功能 2、教育功能 3、娱乐功能 4、审美功能 5、寓教于乐 6、为艺术而艺术 7、“熏、浸、刺、提” 8、“兴、观、群、怨” 二、讨论题: 1、为什么既不能将文学理解为仅仅供人消遣的,又不能将其功能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 三、思考题: 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 2、怎样理解“融理于诗”这一命题? 3、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 4、怎样看待“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

文学概论综合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重庆电大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文学概论》教材。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名词解释题(20%),填空题(20%),判断分析题(24%),简答题(20%),论述题(16%)。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重点名词:文学摹仿论文学理论二、重点掌握 文学的现代含义;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属性;文学理论的含义。 第二章文学文本 一、重点名词:再现型文本大众文化文本二、重点掌握 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特征;英加登的文学层面论。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及其特征;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文学媒介 一、重点名词:文学媒介大众媒介 二、重点掌握 文学媒介的概念及媒介优先;文学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章文学语言 一、重点名词:文学语言 二、重点掌握 语言的内涵及功能;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第五章文学形象 一、重点名词:文学意境文学意象文学典型二、重点掌握 文学意象及其特征;文学意境及其特征;文学典型及其特征。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的演变;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个案分析方法,能够分析文学作品。 第六章文学体裁 一、重点名词:散文诗小说剧本二、重点掌握 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特征;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类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与汇通。 第七章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的含义和属性;文学写作的意义;作者角色;作者的语境条件;作者的主体条件;文学写作状况;文学写作过程; 第八章文学阅读 一、重点名词 文学资源场构思文学阅读拟想读者二、重点掌握 文学阅读及其意义;读者的语境条件;读者的主体条件;读者的文本条件。文学阅读的状况、过程和效果。 第九章文学批评 一、重点名词:文学批评 二、重点掌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