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浅析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浅析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浅析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浅析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低丘缓坡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为科学合理的进行低丘缓坡开发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论建立完整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浅析;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low exploiting the suitability of development evalu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low exploiting the development provides the basis. Methods: the literature access, expert consul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weight and method.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low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xploiting the suitable assessment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has a certain value.

Keywords: analyses; Exploiting the low; Suitability; evaluation

1. 低丘缓坡的概念

低丘缓坡的概念:山地指海拔500米以上、绵延起伏、脉络明显的地类;丘陵则指海拔500米以下、有明显起伏、无明显脉络的地类。丘陵根据海拔高程的不同,分为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和海拔300~500米的高丘两类。

坡度等级分为6级,即:平坡(坡度0~6)、缓坡(坡度6~15)、斜坡(坡度16~25)、陡坡(坡度26~35)、急坡(坡度36~45)、险坡(坡度>45)。

显然,真正的低丘缓坡土地是指海拔低于300米的低丘区域坡度2~15的坡地。考虑到有些建设项目如交通、水利工程用地往往坡度大于15。因此,本文应用广义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概念,将坡度范围提高到25、海拔高度延伸至500米,其评价范围确定为:海拔低于500米、坡度6~25的丘陵区域。

2. 低丘缓坡开发背景及意义

近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高度重视耕地急剧减少问题,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当前社会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对土地的需求。作为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份,用地计划指标已经透支的省份, 如何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护耕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对浙江省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面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向来精明的浙江人没有退缩,而是“人往高处走”,创造性地打起了山地的主意——向低丘缓坡要地。但对山地的适度利用,并不是要滥垦山林,重犯历史的错误,而是坚持科学的精神和审慎的态度,让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实验报告 ——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 一、引言Introduction 1.1项目背景 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424公里,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91公里。金川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旁,省道211经过县城。此次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对金川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1.2定义需GIS解决的问题 金川县城沿大金川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随着金川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在本次实验报告中,将运用GIS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像金川县城这样处于的复杂山地地形和河流谷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 1.3确定实验的目标或者需验证的假设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方向。改变以往规划环节中依靠感性的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1.4研究区域 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大金川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的地带。(沿大金川河,金川老城区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 二、方法Methods 2.1前期资料整理 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实验所需要的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的要素整理为便于实验操作文件格式,祛除多余冗杂的信息,减少无效数据的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本次实验报告的地形CAD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高程赋值的等高线,故此次实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的高程点;原位粘贴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南方某城市用地适宜评价 摘要:GIS支持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用户通过GIS系统对相关地理对象交互输入、分析、输出结果的过程。本文以南方某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为例。先进行生态适宜性、城镇规模扩展适宜性、基础设施发展适宜性三方面评价,再进行整体适宜性评价。旨在:确定建设用地所占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对规划期内可作建设用地的土地进行分类,确定城市延展方向;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与分级,为旧城区改造确定基准,为土地定价提供参考。 引言:无论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概念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还是总体规划,规划者都要事先明确哪些土地适于开发建设、发展用地是否足够、哪些用地有优先发展的条件。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在调查分析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确定土地的建设适宜程度。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高的土地,地基承载力大,地势平坦,建筑造价低,对于项目布局无空间规模限制。因此,考虑地形地貌、生态、重大基础设施、政策对对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条件、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的综合影响,结合已有城镇空间分布状态,进行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将为规划决策分析提供定量化和直观的依据。 一、建立评价模型 1、评价原则: 1)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 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优劣、适宜建设的范围及适宜度均是由土地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评价必须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但是,由于不同的建设用地构成因素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不同的土地用途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必须按照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同,使各种土地要素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得到全面反映,并能够突出主要要素和城市用地的主要矛盾。 2)有机协调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矿藏开发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各种层面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城市的景观环境相适应,避免建设用地选择的空间冲突和时间错位,使用地适宜性评定更加合理、科学。 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 土地资源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评价要正确反映其全貌,必须依据区域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层次清楚的评价体系。大城市人多地少,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同时该城市分布有河流、水库、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用地评价必需要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为了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用地的供给也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充分满足土地利用的社会和经济目标。 2、评价方法 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在一定数据精度下判定市域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以及具体的适宜建设或保护的用地类别。 3、因子选择 考虑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把农田保护和控制要求作为主要生态因子。农田保护区包括三类用地:基本农田(不适宜建设)、一般农田(基本适宜建设)、其他土地(适宜建设)。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坡度条件,因为有山地丘陵分布在城市内,不同坡度条件的建设成本和宜居条件也不同。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的要求(工业用地最大坡度10%,居住用地最大坡度25%),将坡度值划分3个等级,对应适宜建设、基本适宜建设

国土资源部 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 工作指导意见 为了探索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土地,更有效地保护优质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拟在部分省(区)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为规范推进试点工作,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试点目的和意义 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是指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具备或片开发利用条件的低丘缓坡荒滩区域,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规模、布局和时序。 促进城镇建设、工业建设和农村新居民点建设中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来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是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和大部分县市地处丘陵山区的国情出发,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政策:是在新形势下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因地制宜保障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有效减少工业、城镇及农村新居建设占用城市周边和平原地区优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特

别是基本农田的重要举措;是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充分开发未干利用土地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缓解用地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重要保障。 二、总体要求 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荒山荒坡荒滩土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探索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未利用土地规范、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试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要把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纳入所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成立工作班子,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规划为指导,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科学编制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规模和布局,根据区域条件和建没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分期进行场地平整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 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 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 打开属性表。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 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 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 TIN生成了! 4.转栅格。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 1.生成坡度。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点“分类”。“中 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点确定。再点确定。

关于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研究思考

关于乐清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研究思考[摘要]:低丘缓坡地一般是指海拔分布300米以下,地面起伏比较平缓,坡度为6°-25°的平缓斜坡地,可划分成宜农、宜林、宜 建三大类。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低丘缓坡, 对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缓解要素制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合理需求,促 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乐清市土地现状、低丘缓坡资源的调查,全面分析当前我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就我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工作提出建议,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压力, 加快我市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乐清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 近年来,乐清市积极拓展中心城市、工业聚集平台的建设,用地需求骤增,2012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达到了14393.43公顷,超出乐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207.43公顷;而我市地形格局为“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资源比较匮乏,人均耕地仅为0.31亩,山地多而平地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尖锐,用地压力大。随着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以来,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不断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使用地需求和耕地保护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可以预言,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林地为主体的低丘缓坡土地,在全市耕地开发、建设用地中的份额将越来越重,加强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对乐清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乐清市土地现状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东临乐清湾与玉环相邻,南隔瓯江与温州市区相望,西接永嘉县,北连台州市黄岩区,东北角与温岭市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1174平方千米,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占全市面积的62.14%,平原面积占21%,海域面积占16.86%,大致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结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分布低山、丘陵、平原、浅海滩涂、岛屿,具有五个层次的地貌特征。山脉属雁荡山脉,系括苍山脉之南支,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高峰百冈尖,海拔1056.6米,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东部和南部大部分为海积平原,间有丘陵。地貌丰富多样,有利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发展,沿海沿江适宜开发利用作为多种用途的港口。沿海有西门、白沙、桃花等岛屿10多个,占总面积的0.6%。 根据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乐清市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各为99545.07公顷、16443.54公顷和20687.43公

用地适宜性判断与坡度的关系

三、判定因子与标准的确定 (一)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常用因子及其标准 从城乡规划技术方法上,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因子有很多,在各种教材以及国家标准与规范中均有涉及,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另外,重庆市在编制新总规之前委托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专题研究——《重庆都市区自然条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其中也对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详细评价。 1、城乡规划教材、标准、规范等资料中关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常用因子的相关表述 (1)根据《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地面坡度的大小往往影响着土地的使用和建筑布置,因此坡度是用地评定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是按照适用程度划分为<10%、10%—25%、>25%三类,也有分成0—8%、8%—15%、15%—25%、>25%四类。 (2)根据《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规定了城市建设各类用地建设的适宜坡度,详见下表: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也明确规定,城市各类建设用地最大坡度不超过25%,详见下表:

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 资料来源:《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 规范中对上述规定还做了说明:“城市主要用地的适宜规划坡度”系编制组1997年3月至10月对全国大范围现状和规划的城市用地的坡度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为满足平原城市的强烈要求,用地的规划最小坡度基本定为0.2%;同时为了适应丘陵、山区城市的实际,贯彻“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的要求,规划最大坡度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从规划工作特点出发,适当降低城市道路的设计坡度作为道路的规划控制坡度,便于以后规划与设计的衔接。适宜规划坡度可覆盖我国绝大部分各类地形、地貌的现状与规划的城市用地情况,为城市建设和长期使用提供较好的基本条件;而对个别因某些特殊原因已规划建成的突破本规范适宜规划坡度范围的用地(居住、公共设施用地坡度最小为0%,最大达45%)则不应覆盖,因为采用这些极限坡度往往会带来建设开发投资过大、长期营运费用高或使用、交通不便及环境质量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在规划用地坡度时,应尽量避免采用上述过大或过小的极限坡度。

浙江省关于做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推进生态“坡地村镇”建设的

关于做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推进生态“坡地 村镇”建设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资源,推进生态“坡地村镇”建设,是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保护耕地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 通过对低丘缓坡高质量的开发利用,统筹保耕地、护生态、促发展,建设山、水、林、田、房为一体的生态型村镇,实现耕地保护更加有效、用地保障更加有力、村镇建设更加有彰、生态环境更加有质,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为基础,结合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选择区位条件好、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要求、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坡地进行开发建设。 2.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

宜林则林”的原则,结合低丘缓坡地形地貌特征,合理确定开发建设规模和布局,坚决摒弃“削峰填谷、大开大挖”模式。 3. 规范管理,有序开发。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政策规定,健全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机制,统筹规划开发地块,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切实防止滥占乱用坡地资源。 4. 保护优先,统筹推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位置,切实保护原有地貌景观环境,统筹落实水土保持、地灾防治等措施,有效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优化开发利用政策 (一)实行“多规合一、精细用地”。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调整完善机制,统筹落实低丘缓坡地开发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切实做好开发区域所涉及的生态保护、环境功能区划、水土保持、林地保护利用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项目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多规合一、精准用地。建设项目选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的,可以使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组件申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方案;选址在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可依据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或郊远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定项目建设用地红线,出具规划设计条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土地用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用地适宜性评价 1.方法 本次用地适宜性评价,首先确定适宜和限制用地的各因子,赋予适宜度权重值。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数据和基本统计资料,将其制作成同一坐标体系、同一比例尺的电子图层,利用GI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集成为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空间数据库。 2.用地适宜程度评价 因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建设性因子与保护性因子或弹性因子与刚性因子。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刚性因子主要指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因子,其保护范围基本没有调整改变的余地,不分配权重。 2.1自然限定性 (1)地形因子(高程)

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高程因子分级表 在地形(高程)的分析之上进行重分类,对不同高程范围赋予不同的分值。高程在245米到265米之间的用地最适宜性最强,城乡发条件最好,赋值为10分;高程为265到284米之间的用地建设经济性比前者有所差别,但其他各项条件相类似,赋值为8;高程为284到304米之间的用地在规划去中部为带状分布,规划去区部则集中分布,城乡发展有一定的限制,赋值为5;高程为304到323的区域城乡发展限制较强,赋值为3;高程在343米以上的用地限制性强,赋值为1。结果见下图。

(2)地貌因子(坡度) 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坡度因子分级表 本次评价将地表坡度分为五级。小于等于8度土地城市布局自由度大,建设成本较低,划为适宜开发用地;8—15度土地,城乡发展有一定限制,需一定经济投资和一定工程措施,划为优化开发用地;15—25度土地,城乡发展受限制,需较多经济投资和一定量工程措施,划为一般开发用地;25—45度土地,城乡发展受较大限制,需大量经济投资和工程措施,划为一般保护用地,待经济实力增强,技术提高的情况下,不排除将其部分土地加以应用;大于45度土地,不仅城乡发展建设困难,经济投资巨大,还必须采取大量的工程措施,运行成本高,在开发建成后,在暴雨和人为不良活动干涉下,易造成边坡失稳,造成不必要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故划为禁止开发用地。见下图:

浅析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浅析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低丘缓坡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为科学合理的进行低丘缓坡开发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论建立完整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浅析;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low exploiting the suitability of development evalu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low exploiting the development provides the basis. Methods: the literature access, expert consul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weight and method.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low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xploiting the suitable assessment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has a certain value. Keywords: analyses; Exploiting the low; Suitability; evaluation 1. 低丘缓坡的概念 低丘缓坡的概念:山地指海拔500米以上、绵延起伏、脉络明显的地类;丘陵则指海拔500米以下、有明显起伏、无明显脉络的地类。丘陵根据海拔高程的不同,分为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和海拔300~500米的高丘两类。 坡度等级分为6级,即:平坡(坡度0~6)、缓坡(坡度6~15)、斜坡(坡度16~25)、陡坡(坡度26~35)、急坡(坡度36~45)、险坡(坡度>45)。 显然,真正的低丘缓坡土地是指海拔低于300米的低丘区域坡度2~15的坡地。考虑到有些建设项目如交通、水利工程用地往往坡度大于15。因此,本文应用广义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概念,将坡度范围提高到25、海拔高度延伸至500米,其评价范围确定为:海拔低于500米、坡度6~25的丘陵区域。 2. 低丘缓坡开发背景及意义 近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高度重视耕地急剧减少问题,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当前社会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对土地的需求。作为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份,用地计划指标已经透支的省份, 如何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护耕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对浙江省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面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向来精明的浙江人没有退缩,而是“人往高处走”,创造性地打起了山地的主意——向低丘缓坡要地。但对山地的适度利用,并不是要滥垦山林,重犯历史的错误,而是坚持科学的精神和审慎的态度,让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

用地适宜性评价教学文稿

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实验报告 ——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 一、引言Introduction 1.1项目背景 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424公里,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91公里。金川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旁,省道211经过县城。此次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对金川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1.2定义需GIS解决的问题 金川县城沿大金川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随着金川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在本次实验报告中,将运用GIS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像金川县城这样处于的复杂山地地形和河流谷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 1.3确定实验的目标或者需验证的假设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方向。改变以往规划环节中依靠感性的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1.4研究区域 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大金川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的地带。(沿大金川河,金川老城区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 二、方法Methods 2.1前期资料整理 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实验所需要的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的要素整理为便于实验操作文件格式,祛除多余冗杂的信息,减少无效数据的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本次实验报告的地形CAD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 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高程赋值的等高线,故此次实 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的高程点;原位粘贴到“0 金川县高程点.dwg”文件;将研究区域内的河流及泥石流 槽描边并单独放入“0河流.dwg”文件;将老城区及周边建 设用地现状描绘整理到“0建设用地现状.dwg”文件;将提 供的地质灾害报告中的地灾评价整理到“0地灾评价.dwg”文件中;最后,将整个研究区域的边界线描出整理到“0地形边界线.dwg”文件中,方便出图。 2.2DEM数据整理 2.2.1加载整理的CAD要素 首选是添加数据。在添加数据的对话框中,选择链接到文件夹,在连接到文件夹中加载整理好的DWG格式的文件,包括高程点、河流、建设用地现状、地灾评价、地形边界线。在此过程中,由于各项要素均已在CAD里整理,因此没有出现乱线等问题。 2.2.2捡校导入CAD的高程点数据 右键单击Arc map中 Export_Output图层,在下拉菜单中 点击:打开属性表(T),弹出属性表 窗口。在属性表中对应找到Elevation 一栏,右键单击,通过升序和降序排 列,找出有问题的高程点,通过“字 段计算器”进行数据运算,只显示正 确的高程点数据,便于下一步生成地形分析。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围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2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国土资源规划战略的若干研究

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国土资源规划战略的若干研究 发表时间:2016-12-09T15:51:59.0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3期作者:李川[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和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用地矛盾越来越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必然促使城市扩建,扩建的先决条件是征用土地。这就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城市土地资源规划引出了如何做好国土资源规划战略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课题,在做国土资源规划时如何解决“保护耕地红线”和保证城市发展用地的矛盾。 大竹县石桥铺国土资源管理所 63511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和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用地矛盾越来越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必然促使城市扩建,扩建的先决条件是征用土地。这就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城市土地资源规划引出了如何做好国土资源规划战略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课题,在做国土资源规划时如何解决“保护耕地红线”和保证城市发展用地的矛盾。为合理使用土地,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保证有限的土地供给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潜力,支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既发挥出土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潜力又能最大限度地解决用地需求,就需要对各种建设用地做好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国土规划;建设用地;土地适宜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土地资源经营的效果如何不仅关系着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解决保护耕地和征用土地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土地资源不可再生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发挥土地资源效率的唯一途径,做好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在做国土资源规划战略时要对有限的土地进行各种适宜性评估,在做建设用地供应时,提高供地效率发挥所供土地潜力。 1建设用地适宜性的思考 建设用地显然是区域性的土地利用问题,要服从国土资源规划宏观战略需要。对土地的利用管理即要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保护耕地红线,又要解决土地供应有限和城市扩建、人口增长和供地不足、经济迅速扩张和供地量萎缩等各种矛盾。在这种形式下国土资源规划战略要首先保证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使得按国土规划战略安排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和耕地保护计划得以实施。 1.1 建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完成不同区域、地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比较,因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把各种要素按权重量化成一个可以比较的综合指标,才能完成比较。这个用来比较的综合指标要包括各地区的方方面面,简单地说是一套指标体系。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反映地区建设用地适用性的指标体系,是完成宏观土地建设适宜性比较的前提。比较关键性环节是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在以往的实践中常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是利用地貌、土壤、地质、气候、植被及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的指标来构建的指标体系评价的,利用专家提供的模型根据个各因子的权重计算出综合分值来比较适宜性等级。 1.2 评价的技术方法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实践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主观极限法和适宜性指数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利用主观极限法要避免主观意识偏强,使用适宜性指数法要避免教条主义错过发展机遇。因此在实践中应该做到两种方法结合运用,辩证唯物滴分析两种方法的利弊。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各地区地质环境土地资源差别较大,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地质灾害较多,平原地区经济发达但人口众多、环境污染严重。所以要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来评定和分析单元地块用于城镇建设的适宜性。 为了避免传统评价方法产生的偏颇,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实践证明“极限条件法”和“适宜性指数法”的有机结合,综合了评价方法中两类因子分析法的长处,优于以往单一的综合指数法。既考虑到“适宜”或者“不适宜”等“极限因子”又照顾到了权重优先的个因素。 1.3 评价的技术步骤 首先对土地建设的适宜性运用“极限条件法”作出判断,然后运用“适宜性指数法”,确定适宜性等级。 1)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 对每个单项评价因子给出高低分值,至少要分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低度适宜三个档次分值。 2)确定综合性适宜指数 把各因子的数值输入评估模型中得出适宜性评价指标,在计算过程中要从整体上对土地的适宜程度作合理的综合评定。用极限法确定是否可以做建设用地的性质,用适宜性指数法判定适宜性高低。简言之用极限法定性,用指数法定量。比如基本农田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就是不可以用做建设的,为作具有特殊因子含量指标的,无需参与建设用地的适宜等级评定。 3)确定综合适宜程度等级 利用计算模型技术计算出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适宜指数值,并据此来划分和确定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适宜等级。 2,对现行规划体系的思考 我国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属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建设部的职能。在《土地管理法》和《城市规划法》中都有条款规定,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由于两个规划出自不同部门,编制规划的时段不同,规划的空间范围不同加之所依据的技术标准有差异,常常出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相互掣肘之处。 中国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制定的城市用地规划,是按城市建设需要配置的土地资源,侧重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结构的合理性。而土地规划是宏观到微观的规划,在综合分析规划区域内土地供需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对土地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 3,对国土资源规划的思考 在中央的相关文件中强调城市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使其不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规模,就实践来看目前要做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用地规模上保持一致是比较困难的。落后地区的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都是依靠土地优势来完成的,可是现行的用地按指标自上而下平均或基本平均分配,造成城市建设用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 4,探讨建设用地适宜性协调机制

土地适宜性分析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 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时间:2015年7月10日至7月12 B 地点:寝室 组织情况:个人完成 个人的工作概况: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注意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应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最适宜、次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按四级分类法表示,即最适宜性、次适宜性、临界适宜性、不适宜性四级。 1)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选择最显著、最稳定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的相应的各评价因子进行了单因子权重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5— 10 150—300 次适宜(3) 5 10—15 沙土 300—450 临界适宜(2) 3 >15 水域>450 不适宜(1) 1 2)综合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研究区的坡度、土壤、距水系的距离三个单因子的相应的权重确定后,为了得到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类图,需要得到三种用地的各因子进行整体综合的权重划分,对应相应的适宜级别与对应不同的分类等级,,如下表所示。 表2农业用地综合因子评价准则 地类综合权重分类适宜程度分类等级 农业用地 3—7 不适宜 1 7—1 2 临界适宜2 12—16 次适宜 3 ■ 16—21 最适宜 4 5.项目过程 整个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分为两大部分: 一、分别建立土地坡度,土壤质地,距水源距离三大影响因子的权重栅格图。 1)山高程点建立不规则三角网,然后T臥转栅格,根据栅格图得到坡度图,对其进行重分类,按照不同范围的坡度进行单因子权重赋值,坡度越平缓,植被生长越良好,权重越高,最后再根据行政区划范圉,对坡度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TIN图层TIN栅格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