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值模拟在低渗裂缝油藏调剖中的研究应用

数值模拟在低渗裂缝油藏调剖中的研究应用

数值模拟在低渗裂缝油藏调剖中的研究应用
数值模拟在低渗裂缝油藏调剖中的研究应用

112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

看到调堵效果。

图I开采模拟井位图

飚.1Locationoftheproductionwellandthesimulationwell1.2模拟结果分析

图2中的曲线分别是调剖半径分别为0,30,50,100,200,300m时,对应油井含水率的变化,随调剖半径增大,对应油井含水率下降明显,特别是调剖半径为井距的1/3~2/3(100~200m)时。

图2不同调剖半径下对应油井含水率的变化

瞻2Differentwatercut伽m呵科曲呜diff咖ntwaterpugg崦ra出us调剖前后含水饱和度对比(图3)表明,调剖堵水后,增大了第一层的驱油面积,同时也减少了第二层水驱前缘的不均匀推进。

图3调剖前后含水饱和度对比

ng.3Differentwatersaturationinthesecondoillayerbeforeandafterwaterplugging

2深部调剖工艺研究

2.1调剖剂的优选

目前所用的堵剂主要分为:(1)颗粒型堵剂,主要是粘土悬浮体、凝胶颗粒;(2)非颗粒型堵剂,主要包括冻胶、凝胶等。堵剂类型的选择应该根据地层孔径的大小来确定,一般要求堵剂粒径为地层孔隙喉径的1/9~1/3为宜。使用颗粒型调剖剂具有以下优势:地面交联的成胶条件可以控制、颗粒无法进入渗透率为毫达西级的多孔介质,有利于保护低渗透层、减少因重力分异作用造成无法封堵整个裂缝的不利局面¨””1。

根据油藏条件,主要考虑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及裂缝特征一。14。。调剖研究的思路是:首先用颗粒类调剖剂封堵裂缝,再用交联聚合物调剖。

2.2深部调剖施工参数的确定

运用了常规方法并进行了数值模拟【l¨驯,以确保参数设计的可靠性。通过模拟得出:

(1)随着封堵半径的增加,水驱波及程度扩大,使得油井含水率下降,从而提高了油层的采出程度;

(2)增产效果集中在封堵措施后水驱采油的短期内,上面的各方案计算表明,增产效果一般都集中在5—8年之内;

(3)虽然随着封堵半径的增大,油田的采出程度也随之增大,但当封堵半径增大到一定值时,再增大封堵半径,其采出程度的增幅很小,通过计算,发

现当高渗透条带的封堵半径在1/3—2/3的情况下,

第l期刘雅馨,等:数值模拟在低渗裂缝油藏调剖中的研究应用113

封堵效果较好;

(4)调剖泵压控制在地层初始吸水压力以上,同时又在地层破裂压力以下,对于注水压力较高的调剖井,要采用小型酸化解堵技术处理目的层,以降低施工压力。

3现场应用

3.1罗38.34井调剖方案

罗38.34井2003年5月19日投注,投注初期油压0.1MPa,套压0MPa,日注水量35ITl3,目前油压5.0MPa,套压0MPa,日注25m3,累计注水34668m3。对应油井罗37.35开采初期即见到注入水,通过动态分析认为,注水井罗38.34与油井罗37-35处于同一裂缝上。施工共用调剖剂l2001113,注水压力上升至8.9MPa。

3.2效果分析

3.2.1调剖前后井组产量的变化

由图4看出,调剖后井组产油量从16.0t/d上升至18.5t/d,提高15.0%;产液量从38.81333/d下降至32.0ITl3/d;含水由58.3%下降至45.0%,效果明显。

|}L

///∥矿矿扩芦

时间/年.月.日

图4调剖前后井组产状变化

飚.4Thecomparisonbetweenwellgroup

beforeandafterwaterplugging

3.2.2调剖前后注水井吸水剖面对比

由图5可以看出,调剖前只有下油层吸水,调剖后,上层油层吸水量大于总注水量的35.0%,调剖后吸水剖面的吸水性得到明显改善。

圈5调剖前后吸水剖面的变化

Fig.5ThecomparisonofInJectionprofilebeforeandafterwaterplugging

瓣*姐砖∞%∞

数值模拟在低渗裂缝油藏调剖中的研究应用

作者:刘雅馨, 张用德, 吕古贤, 张扣宏, 刘洪敏, LIU Ya-xin, ZHANG Yong-de, LV Gu-xian, ZHANG Kou-hong, LIU Hong-min

作者单位:刘雅馨,吕古贤,LIU Ya-xin,LV Gu-xian(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海淀,100083), 张用德,ZHANG Yong-de(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海淀,100083)

, 张扣宏,刘洪敏,ZHANG Kou-hong,LIU Hong-min(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天津,大港

,300280)

刊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E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年,卷(期):2011,33(1)

参考文献(20条)

1.马永宁;徐高锋;李长忠复合词剖体系在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中的研究与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化工应用 2007(06)

2.李宜强;沈传海;景贵成分子体凝胶驱油调剖体系性能评价和矿场试验[期刊论文]-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3.陈铁龙;庞德新;张元AMPS抗盐弱凝胶的研究[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4.周虔或;杨旭;薛丽娜一种新型调剖堵水剂的研制[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5(04)

5.王业飞;熊生春;何英孤岛油田冻胶型深部调剖剂实验研究[期刊论文]-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6.朱浩平;白宝宏;张道法姬塬油田侏罗系油藏早期见水堵水调剖技术研究[期刊论文]-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7.孟祖超;王小泉;陈光一种新型凝胶调剖剂的室内研究[期刊论文]-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8.邓伟兵;潘竟军;李远林耐高温聚合物凝胶调剖剂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新疆石油科技 2008(03)

9.孔柏岭;孔昭柯;王正欣聚合物驱全过程调剖技术的矿场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08(02)

10.王佩华;李秀红;常志坚裂缝型油藏SA系列调剖剂的研究与试验 2008

11.李宜强;沈传海;景贵成分子体凝胶驱油调剖体系性能评价和矿场试验[期刊论文]-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12.吴琳高含水井调剖堵水技术及现场应用分析[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2(03)

13.束青林;张本华河道砂储层油藏动态模型和剩余油预测 2004

14.沈平平;姜必武裂缝型凝析气藏调剖剂成胶性能的影响因素[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9(11)

15.甄静;卢祥国;王伟体膨聚合物调剖效果及参数优化[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6(01)

16.张云宝;卢祥国;叶成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调剖技术及应用[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7(06)

17.王雷;刘平札;赵立强油田调剖后后续注水流动过程模拟[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6(01)

18.王红涛;王猛;袁伟红深部调剖工艺在文85块的应用研究 2008(05)

19.张明禄;张世富;张爱东安塞油田反九点面积注水开发调控措施分析 2000(01)

20.袁士义;宋新民;冉启全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聂法健.李晓军.张琪.Nie Fajian.Li Xiaojun.Zhang Qi海上油田调剖体系的研制及应用[期刊论文]-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5)

2.王浩体膨型调剖剂在碱加聚合物驱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钻采工艺2003,25(z1)

3.张海宽.Zhang Haikuan油田化学体膨型可选择性堵水调剖剂开发和应用现状[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4,30(6)

4.王学民.纪朝凤.杨树平.李之燕.陈美华.雷齐玲深部调剖中封堵地层大孔道技术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钻采工艺2001,23(3)

5.张继红.刘明君.张刚.ZHANG Ji-hong.LIU Ming-jun.ZHANG Gang低温凝胶类调堵剂溶液的流变性[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2)

6.徐恩宽锦州油田稠油井大剂量调剖试验研究[会议论文]-2009

7.张秀敏.王术珍.王胜刚.刘存辉.赵连水港东油田一区一断块高含水后期开发的几点做法[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5)

8.高冬梅应用注水井调剖技术改善中高含水井区开发效果[期刊论文]-国外油田工程2004,20(8)

9.周凤翔.薛军.张艳芳.党伟.张公社.ZHU Yongjun.李晓政.朱永军调剖监测及效果评价系统[期刊论文]-钻采工艺2005,28(2)

10.田建儒.郑岱忠.候立朋调剖特征影响因素分析与应用[会议论文]-2008

引证文献(1条)

1.冯其红.张安刚.姜汉桥多层油藏调剖效果动态预测方法研究[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岳湘安 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几点思考

岳湘安—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几点思考 1 如何理解低渗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 答:(1)针对低渗透油藏,只有在作用压力梯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流体才会流动,这个临界值称为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成反比,渗透率越低,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当压力梯度达到临界启动压力梯度时,流体开始流动;当压力梯度达到最高启动压力梯度时,才呈现达西线性渗流。 (2)随着开发过程的进行, 储集层压力下降使储层有效压力( 上覆岩层压力与岩层内孔隙压力之差) 增加。有效压力增大时, 对储层岩石产生压实作用, 迫使储层中的一些微孔隙被压缩, 使岩心的渗透率产生明显下降。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储集层的地下渗流能力, 进而影响油井产能。这种随压力的变化渗透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渗透率的压力敏感性, 因渗透率的压力敏感而影响油气藏的开发称为压敏效应。低渗储层一般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储层岩石渗透率越低,储层应力敏感性越强,但由于岩性、矿物组成和孔隙结构的差异,即使物性相同的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性也很不相同;低渗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对储层流体的流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应力敏感性越强, 影响越大。 由于低渗透油田自身特有的低渗透率、低孔隙度、喉道细小等不利的储层条件, 使得低渗透油田开发投入大、开采难度大、产能低、效益差. 若开采方式选择不当、开发不合理等都会对低渗透油田开发造成较大的影响. 开发过程中因油藏压力的降低所诱发的渗透率的压力敏感性伤害将不可避免, 压敏效应的存在给合理开发低渗透油田提出了条件, 要求在开发低渗透油田时更应注意选择合理的生产压差、合理的注水时机, 控制好井底流压, 密切注意地层压力的下降并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 2、如何理解低渗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 储层颗粒细小、胶结物含量高、孔喉细微、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是超低渗透储层最显著的渗流特征,其对油田开发效果影响明显。超低渗透储层特征决定了超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差,开发中存在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特征。 应力敏感性:超低渗透油藏大多属于应力敏感性油藏,随着注入水的进入或地层流体的采出,地层岩石的有效覆压将会发生变化,岩石发生形变,从而引起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过程,最终影响油气藏的产能和开发效果。 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吼道半径小,从而相对于中高渗透油田其孔道内的毛管压力及单位表面上的界面张力要大,流体流动时要克服的渗流阻力主要以毛管压力为主;而中高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流动渗流阻力以粘滞力为主,两者的渗流主要作用阻力不同,从而在油田开发中显示为低渗透油田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3 与中高渗油藏相比,特低渗油藏中的孔隙结构和水驱油效率有何主要差异? (1)孔隙结构差异:特低渗油藏渗透率1×10-3μm2≤K <10×10-3μm2 , 中高渗油藏渗透率50×10-3μm2≤K <2000×10-3μm2。特低渗油藏相对于中高渗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注水困难,致密基质中的油难以驱替,产能产量低,水窜严重,油中暴性水淹,不能应用达西公式。特低渗油藏孔喉比大(100以上),对驱油效率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中高渗油藏

大港油田-大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大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赵平起刘树明芦凤明刘存林周宗良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大港) 提要:大港油田经过精细油藏描述、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在有效应用叠前反演开发地震技术、储层层次分析及构型研究技术、相控动态随机建模技术、油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储层非均质性与开采非均质的非耦合性形成的剩余油研究方法、注水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注采系统调整技术、裂缝性稠油油藏有效改变开发方式技术、改变注入介质污水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实用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叠前反演储层构型相控动态建模流固耦合剩余油开发对策 一、前言 以陆相沉积储层和复杂断块构造为基本地质特征的大港油田,经过40年的开发,逐步进入了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为基本特点的中后期开发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老油田的资源潜能,不断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是油田开发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需要。关键的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开展以重建地质模型为核心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大港油田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已开发油田6亿吨地质储量的精细油藏描述工作,见到较好的实施效果,实现了预期的总体目标。 但对油藏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大港油田非常复杂的多类型断块岩性油藏,在经过精细油藏描述、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隐蔽。经统计,目前大港油田剩余油潜力分布类型及所占比例为:注采井网欠完善的油砂体占34.2%,地质储量控制程度低的油砂体占15.8%,受断层遮挡及微构造高点控制的油砂体剩余油占3.2%,油砂体受储层沉积结构影响,存在注入水波及不到滞留区的剩余油占5.3%,注采井网完善的大油砂体中剩余油占41.5%。如何精细描述和刻画这些已高度分散的剩余油分布、采取何种有效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水平;大港油田进一步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已见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二、多学科一体化油藏描述技术方法 1.有效应用叠前反演等开发地震技术预测识别滚动目标,寻求大的发现 港东油田在2003年完成了100平方公里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工作。新成果资料纵向分辨能力明显提高,视主频由25 Hz提高到40 Hz。通过叠前处理等技术的应用达到了提高资料品质、重新认识断裂,重新认识层序结构和分析剩余油分布、发现新油藏的目的。 1作为储层地球物理的一项核心技术,地震反演始终是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传统叠后地震反演可以把界面型的地震资料转换成岩层型的测井剖面,便于进行储层预测。 1作者简介:赵平起,男,1965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为大港油田公司副总地质师,从事油田管理工作。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摘要: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是以Barrenblatt和Warren-Roo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孔隙/双重渗透模型为基础,在这类模型中认为油藏中每一点都存在有基岩和裂缝两种介质,基岩被相互平行排列的裂缝分割称为单个的岩块,每种介质存在独立的水动力场,通过两种介质间的窜流的将其联系起来;而对于单介质模型,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裂缝的渗透率和基岩的渗透率进行综合的考虑,得出整个油田的有效渗透率,该有效渗透率考虑了裂缝的密度、方位等的影响,然后将该有效渗透率输入到普通的单一介质模拟器中来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 由于双重介质模型不能够对不连续且控制着流体流动的大裂缝进行准确的模拟等原因,离散性模型在近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而其又可以分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离散管网模型;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对地质上描述出来的每个裂缝都进行了离散的显式的表示,同时根据局部裂缝的形状决定基岩的几何形状,由于地质上描述的裂缝数目一般较多,相应的在数值模拟中需要的离散点数目也就十分巨大,对模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又对该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有许多简化的方法存在;离散管网模型则是先对所要模拟的区域进行了网格的划分,进而采用管子连接两个网格块,相应的两个网格块之间的传导率也采用管子的传导率来代替,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学上比较简单,灵活性较强,同时由于管子只对其连接的两个网格有影响,所以改变管子的传导率只会影响一个方向的传导性,而不会像常规的模拟器那样要同时影响两边的传导性,但是该方法目前研究较少。 0 前言 随着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系统深入研究这类油气田的渗流模式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课题。地质学家通过岩芯分析,确认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具有明显可见的裂缝、孔洞,含有密集的树枝状构造的粗裂缝以及连接的孔洞和孔隙。这类特殊的储集层结构不仅造成了井的高产、不稳定、跃变等开采特征,而且也造成各异的油气井压力降或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油藏在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上同砂岩油藏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天然裂缝的发育十分的不规则,裂缝的密度、长度、方位等参数都会因沉积过程以及沉积后应力的变化而变得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连接性也因此而各异,同时由于基岩的存在并向裂缝和/或井筒供液,造成了相同位置基岩

_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与发展方向

文章编号:1000-0747(2007)06-0691-05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与发展方向 贾爱林1,郭建林1,2,何东博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5CB221306) 摘要:精细油藏描述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以认识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井间储集层分布特征及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和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等。根据对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的分析,指出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储集层原型地质模型研究、定量地质学研究、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开展数字化油藏研究、发展多学科协同研究、大力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参10 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定量研究;原型模型;数字化油藏 中图分类号:T E122 文献标识码:A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in detailed reservoir description JIA Ai-lin1,G UO Jian-lin1,2,H E Do ng-bo1 (1.Research I nstitute o f Petroleum E x ploration&Dev 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100083,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 f Geosciences,Bei jing100083,China) Abstract:Detailed reservo ir de scription is a multidisciplina ry research o f remaining oil,aiming at study ing its distribution and contro l facto rs.T he main contents o f detailed reservo ir desc riptio n include the re ser voir cha racterizatio n and detailed geo lo gical models,the dy namic behavio r of r eser voirs and fluids during the oilfie ld developme nt,and the distributio n o f remaining oil.Based o n the cur rent techno log y situatio n at home and abr oad,this pape r points out tha t its key scientific problem s consist o f reserv oir sedimento log y,reserv oir pro toty pe g eological mo del,quantita tive g eology,sequence stratigr aphy,dy namical pro pe r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 f remaining oil.F inally,the pape r show 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 f detailed reservo ir description which include fine reservo ir sedime nto log y,digitalization rese rvoir,multi-discipline study,and populariza tion and applicatio n o f new techno log ies and theo ries. Key words:detailed reservo ir description;remaining oil;quantitativ e study;proto type mode l;dig italizatio n rese rvoir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1]。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2]。 1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现状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动下,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1.1精细油藏描述目标与研究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以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以地质为主体、多学科一体化研究的优势,综合应用各种静、动态资料,开展储集层和油藏的定量评价,深入研究井间砂体及储集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表征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及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驱油效果和采收率的影响;深入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最终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① 691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07年12月 PET RO L EU M EXP LO RA T IO N A N D DEV ELO PM EN T V o l.34 No.6

油藏数值模拟目的

数值模拟的目的 (一)、为什么开展油藏数值模拟工作 研究和开发一个油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科技问题,高精度的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提供研究区域的构造、断层、边界及其走向,但地震纵向分辨率受到限制,不能很好的反映一个同相轴(地震道) 中沉积砂体的物性变化特征;测井可较好的反映到小于1米以下沉积砂体的物性特征,提供可靠的地层对比结果。但作为新老油田开发方案的研究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是地震、地质、测井理论方法都无法做到的。地质上仅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测井用于生产监测不能以点带面。惟独油藏数值模拟工作可再现生产历史,定量分析剩余油潜力;并做到室内研究投入少、时间短,还可进行开发方案优选及经济评价工作。所以总公司强调开发方案的部署一定要开展数值模拟工作。值得强调的是油藏数值模拟工作提倡一体化,注重前期的地震解释和测井解释即油藏描述工作。 (二)、油藏数值模拟的目的 在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工作前,首先应根据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开展此项工作的目的及意义,即最终所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什么?一般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可进行以下研究工作: 1. 初期开发方案的模拟 1) .评价开发方式;如:枯竭开采、注水开发等。 2) .选择合理井网、开发层系、确定井位; 3) .选择合理的注采方式、注采比; 4) .对油藏和流体性质敏感性研究。 2. 对已开发油田历史模拟 1) . 核实地质储量,确定基本的驱替机理(如:是天然驱,还是注水开发。); 2) .确定产液量和生产周期; 3) .确定油藏和流体特性; 4) .提出问题、潜力所在区域。 3. 动态预测 1) .开发指标预测及经济评价 2) .评价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如:一次采油、注水、注气、化学驱等) 3) . 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的研究,再现生产历史动态诸如: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范围和类型; ?单井调整:改变液流方向、注采井别、注水层位; ?扩大水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 4) .潜力评价和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诸如: ? 确定井位、加密井的位置;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正文)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姚军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 257061) 摘要: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是以Barrenblatt和Warren-Roo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孔隙/双重渗透模型为基础,在这类模型中认为油藏中每一点都存在有基岩和裂缝两种介质,基岩被相互平行排列的裂缝分割称为单个的岩块,每种介质存在独立的水动力场,通过两种介质间的窜流的将其联系起来;而对于单介质模型,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裂缝的渗透率和基岩的渗透率进行综合的考虑,得出整个油田的有效渗透率,该有效渗透率考虑了裂缝的密度、方位等的影响,然后将该有效渗透率输入到普通的单一介质模拟器中来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 由于双重介质模型不能够对不连续且控制着流体流动的大裂缝进行准确的模拟等原因,离散性模型在近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而其又可以分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离散管网模型;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对地质上描述出来的每个裂缝都进行了离散的显式的表示,同时根据局部裂缝的形状决定基岩的几何形状,由于地质上描述的裂缝数目一般较多,相应的在数值模拟中需要的离散点数目也就十分巨大,对模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又对该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有许多简化的方法存在;离散管网模型则是先对所要模拟的区域进行了网格的划分,进而采用管子连接两个网格块,相应的两个网格块之间的传导率也采用管子的传导率来代替,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学上比较简单,灵活性较强,同时由于管子只对其连接的两个网格有影响,所以改变管子的传导率只会影响一个方向的传导性,而不会像常规的模拟器那样要同时影响两边的传导性,但是该方法目前研究较少。 0 前言 随着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系统深入研究这类油气田的渗流模式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课题。地质学家通过岩芯分析,确认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具有明显可见的裂缝、孔洞,含有密集的树枝状构造的粗裂缝以及连接的孔洞和孔隙。这类特殊的储集层结构不仅造成了井的高产、不稳定、跃变等开采特征,而且也造成各异的油气井压力降或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油藏在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上同砂岩油藏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天然裂缝的发育十分的不规则,裂缝的密度、长度、方位等参数都会因沉积

包14块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研究与应用_欧洲

作者简介:欧洲,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目前主要从事油藏动态管理工作。 E-mail :47846096@https://www.sodocs.net/doc/9c8041179.html, 1前言 包14块探明含油面积为8.07km 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717.47×104t ,标定采收率为20.0%,主力含油层位为中生界侏罗系上侏罗统九佛堂组,油藏埋深为850~1420m ,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21.66mPa ·s 。九上段储层孔隙度为17%,渗透率为33.9×10-3μm 2,属中孔-低渗储层。根据岩心观察及包9-19、包6-10井周波成像测井资料显示裂缝发育,Ⅰ油层组发育北西-南东向135°~335°和南西向225°两组裂缝;Ⅲ油层组发育北东向60°~70°一组裂缝。1997年1月,包14井试油获工业油流。同年6月,区块按300m 井距、正方形井网、一套层系投入开发。2000年8月,区块以反九点面积注水方式实现全面注水开发。2001~ 2006年,先后实施四次扩边部署,处于产量上升阶段,年产油由2.6077×104t 最高上升到9.4820×104t 。 2006~2010年,虽采用多种方式注水,但受区块开发矛盾制约,产量递减迅速,年产油由6.7021×104t 下降到1.9126×104t 。截至2011年12月,包14块日产液188.8t/d ,日产油36t/d ,综合含水80.9%,采油速度 0.27%,累积采油60.89×104t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8.49%,可采储量采出程度42.43%。2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2.1区块裂缝发育,平面矛盾突出 包14块天然裂缝发育,且油井基本采用压裂 方式投产。因此,受天然及人工裂缝影响,包14块注入水沿裂缝突进,主向油井见效快,见效后产液量不变,含水上升,水淹快,侧向油井见效缓慢。 统计4口井测得的微地震水驱前缘测试资料 (见表1)显示,水驱波及长度在120~180m 之间,水驱波及宽度在80~95m 之间,水驱波及范围较小,优势水驱方向明显。测试结果与实际生产中注水见效情况基本符合,反映了区块水驱方向性强的注水特点[1]。 2.2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严重 包14块储层渗透率仅为17%,砂体间非均质性严重,均质程度较低,变异系数大于1,渗透率级差在6~141之间。 统计近两年的吸水剖面资料可以看出,水井注水厚度为1347.4m ,吸水厚度为579.5m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仅为43%;而且,吸水层主要集中在中下部,层间矛盾突出。 2.3常规注水开发效果差,无法达到标定采收率 近年来,积极探索适合低渗透油藏开发特点的注水方式,细化注水参数,分区域、分层位进行“二 包14块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研究与应用 欧洲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摘要 辽河油田包14块为典型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采用压裂方式投产。该区块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严重,常规注水开发效果差,无法达到标定采收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与动静态资料紧密结合分析,对裂缝水驱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调驱可行性进行论证,确定由裂缝驱油向孔隙基质驱油方式转变,进而引进具有封堵和驱替作用的深部调驱技术。结合包14块优势通道发育分布及裂缝开度,通过室内研究,研制出适合低渗透裂缝油藏的配方体系。优选储层及油层发育、剩余油富集、优势注水通道发育、连通性好的西南部构造高部位两个井组开展调驱先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日产油由10.8t/d 上升至23.9t/d ,含水由71.4%下降至56.3%,注入水推进速度由10.9m/d 下降至6.1m/d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由39.8%提高至52.2%,区块整体递减率下降,大幅改善了平面及层间矛盾。 关键词 低渗透裂缝注水深部调驱剩余油开发效果 2015年第20卷 ·52· SINO-GLOBAL ENERGY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的边界元求解方法

?油气藏工程?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的边界元求解方法 姚 军,李亚军,黄朝琴,王子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等效渗透率张量是裂缝性油藏渗流分析的重要参数,应用边界元算法可计算裂缝性油藏的等效渗透率张量。根据流量等效原理,考虑每条裂缝的空间分布和属性参数对流动的影响,建立了求解裂缝性多孔介质等效渗透率张量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数学模型的边界元求解方法。实例研究表明,边界元法数值计算结果与解析结果较为一致;裂缝对介质的渗透能力有重要影响,忽略渗透率张量的非对角线元素将产生较大误差;等效渗透率张量能够反映裂缝性多孔介质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连续介质;边界元方法;周期边界条件;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E3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9)06-0080-04 裂缝性油藏在中国油气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1],由于裂缝性油藏内在的复杂性、模型基本假 设、裂缝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等因素的限制[2-3], 传统的双重介质模型[4-5]和近年出现的离散裂缝网 络模型[6-7]都有其局限性。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则结 合了两者的优点,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等效渗透 率张量用来表征裂缝性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 性,是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重要参数。 渗透率张量理论由Snow [8]提出,以解决裂缝含 水介质渗透各向异性的问题,这种基于优势节理组 统计特征的渗透率张量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 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方法不考虑实际裂缝的连通情 况及空间分布情况,计算结果存在误差。Long [9]利 用连续介质理论计算了裂缝性岩体的等效渗透率张 量,没有考虑基岩的渗透性。Tei m oori 等[10]应用边 界元方法计算裂缝性油藏的等效渗透率张量,将裂 缝假设成一维线形裂缝。 笔者根据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原理,建立求解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的数学模型,利用边界 元方法求解模型,并进行了实例研究。1 渗透率张量 渗透率是岩石的固有属性,是表征油藏非均质 性和各向异性的重要参数,具有二阶张量形式。二维情况下的渗透率张量可表示为k =k xx k xy k yx k (1) 式中:k 为渗透率张量,μm 2;k ζτ(ζ,τ=x,y )为渗透率张量的分量,μm 2;ζ为渗流速度方向;τ为位势梯度方向。为保证渗透率张量具有物理意义,其应为对称张量[11],即k ζτ=k τζ。当渗透率主轴方向与坐标轴方向平行时,k 为对角形式k =k x 00 k (2) 式中:k x 和k y 分别为x 和y 方向的渗透率主值,μm 2。对于裂缝性多孔介质,其等效渗透率张量综合考虑了网格块中基岩和裂缝对整个系统渗透性的影响,可描述任意裂缝分布和几何形态储层的岩石特征。 2 数学模型 2.1 模型假设 实际储层中的裂缝分布极为复杂,研究流体在其中的渗流规律,建立储层的理论模型,须对裂缝系 收稿日期2009-09-09;改回日期2009-10-15。 作者简介:姚军,男,教授,1984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联系电话:(0532)86981707,E -mail:yaojunhdpu@https://www.sodocs.net/doc/9c8041179.html, 。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离散裂缝网络油藏数值模拟技术”(2008Z X05014-005-03)和国家“973”项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开发基础研究” (2006CB202404) 第16卷 第6期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l .16,No .6 2009年11月 Petr oleu m Geol 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Nov .2009

特(超)低渗油藏开发技术

二、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延长油田石油开发近年来形成了以“精细油藏描述、油田产能建设、注水开发和水平井开发”为核心的特(超)渗油藏开发技术,为延长油田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特(超)低渗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 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精细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储层及流体空间展布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可视化地质模型的技术。延长油田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岩性油藏,所以储层精细描述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重点。特低渗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5项重要技术:(1)、旋回厚度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层对比技术:结合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特征,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传统的旋回厚度小层划分方法有机衔接,实现了分层时间域的统一,单砂体划分趋于合理。 (2)、基于流动单元的多参数储层评价技术: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岩性、孔隙结构、渗流能力的定量分析,利用地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粒度中值、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作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建立流动单元判别函数。 (3)、基于相控约束与随机建模的隔夹层表征技术:在测井相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砂体内部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精细刻画和量化表征隔夹层空间展布情况。 (4)、复杂裂缝描述技术: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古地磁测量和微地震监测三种手段,综合评价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发育特征。运用非结构性网格方法近似模拟技术实现了网格系统、裂缝单元一致性表征。 (5)、油水分布精细刻画技术: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剩余油监测、水洗检查井分析、生产测试资料等,通过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分析精细刻画油水分布状况,实现剩余油空间分布量化表征。 在油田的不同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应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开发前期,侧重于前4项技术的应用,在开发后期,更多是要对油水重新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目前,在延长油田的开发中,以上技术都紧跟国内外的研究步伐,但由于测试手段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复杂裂缝描述技术应用不能达到油田精细开发的精度和深度。

油藏工程技术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是功不可没的。如今,石 油的开采逐渐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瓶颈,这也给油藏工程的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油藏工程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将众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了其中。有储层精细描 述技术、储层自动识别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术、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描述 技术以及油田开发规划方案优化技术。本文主要以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 术为主,介绍它们的应用和发展。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主要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1 ] 。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 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 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 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2 ] 。 发展前景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 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 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 动下,精细 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现状 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①井间储集层分布及精细储集层地质 模型; ②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③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④剩余油分布特征,关键问题是建立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确定剩余油分布特征。 1. 2 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水平 由于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也各有侧重,故形 成的研究技术也各有特点。 在沉积学方面国内外研究水平大致相当,但由于中国油气田以陆相储集层为主,在湖盆沉积 学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沉积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并在石油行业制定了油藏描述沉积学 研究规范,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在地质学定量研究方面,国内外水平接近,都建立了几个定量地质学与原型模型研究基地,国 外以美国Gyp sy 剖面为代表,国内以滦平扇三角洲和大同辫状河露头为代表,通过定量地质 知识库的建立,为在更精细的尺度上描述和预测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3 ] 。 在测井技术方面,国外公司在测井系列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占有领先地位,而国内主要是 引进和开发利用国外测井技术。近几年来,国内在利用常规测井解决裂缝问题、进行水淹层 和低电阻率油层解释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 ] 。 在开发地震技术上,国外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在预 测精度上仍然存在技术瓶颈,特别是对薄层的预测较难。国内仅部分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对6m 以下的薄储集层还难以准确预测。 地质建模中的随机算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外已经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算法体系,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性软件,国内则以引进应用为主。

低渗透油藏概述

低渗透油藏概述[加入收藏][字号:大中小] [时间:2012-03-23 来源:中国能源网关注度:3083] 摘要: 要认识低渗透油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认识:低渗透油藏的形成条件、低渗透油田的概念和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低渗透油层界限、低渗透油田分类。为什么laowen会首先选择介绍低渗透油藏?因为在laowen看来,国内,特别是我们四川... 要认识低渗透油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认识:低渗透油藏的形成条件、低渗透油田的概念和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低渗透油层界限、低渗透油田分类。为什么laowen 会首先选择介绍低渗透油藏?因为在laowen看来,国内,特别是我们四川这个卡卡低渗透的油藏很是普遍,想什么胜利油田啊,塔河油田啊,都存在大面积的低渗透油藏,所以呢,laowen一直觉得有需求才有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研究一下低渗透油藏。 一、低渗透油藏的形成条件 我国低渗透油层,形成于山麓冲积扇-水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浊积扇沉积体系,有砾岩油层、跞状砂岩(或含跞砂岩)油层、砂岩(粗中细砂岩)和粉砂岩油层四种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由近源沉积的油层分选差、矿物成熟度低、成岩压实作用、近源深水重力流和远源沉积物形成的油层。 二、低渗透油田的概念和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 所谓低渗透油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并无统一固定的标准和界限,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而划定,变化范围较大。根据我国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于低渗透油层的范围和界限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不言而喻,就是其渗透率很低、油气水赖以流动的通道很微细、渗流的阻力很大、液固界面及液液界面的相互作用力显著。它导致渗流规律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而偏离达西定律。这些内在的因素反映在油田生产上往往表现为单井日产量小,甚至不压裂就无生产能力,稳产状况差,产量下降快,注水井吸水能力差;注水压力高,而采油井难以见到注水效果;油田见水后,随着含水上升,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很大困难。 三、低渗透油层界限 油层是原油储集和流动的场所,油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油水在孔隙中的分布及渗流的特征和规律。在渗流的范畴,油层属于多孔介质,它是由岩石的颗粒、胶结物作为固体骨架和大量形态复杂的孔隙网络空间组成的。流体就在那些细小的孔隙网络中流动。根据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及渗透率与临界压力梯度关系曲线的观察,渗透率在(40*10^-3 um2)前后有较大的变化,即渗透率低于40*10^-3μm2后,采收率明显降低,临界压力梯度明显加大,从油田生产实际看,渗透率低于50*10^-3μm2 的储层,虽然具有工业油流,但一般都要进行压裂改造,经过增产措施后,才能有效地投入正常开发,综上所述,1990 年油田开发工作会议上把低渗透油层上限定为50*10^-3μm2 。 低渗透油层下限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有效厚度下限(截止值),对低渗透油田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渗透率贡献分布图上,对应于渗透率累积贡献为98%的孔喉半径即为有效孔喉半径下限,低于该下限的孔隙空间对渗透率基本无贡献,液体基本不流动,如老君庙M 油层孔喉半径下限为0.691μm 2。通过单层试油确定能够产油的有效厚度渗透率下

低渗、特低渗油藏特征及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低渗、特低渗油藏特征及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一、引言 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的深入,许多低渗透油藏逐渐被探明,其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储量越来越大。探明低渗储量近50亿吨,已中目前已经开发近20亿吨,动用率40%左右,未动用储量近30亿吨。从近年勘探情况看,新发现储量中低品位储量,占新增探明储量的68%以上。从开发特征上看,不同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差异很大,典型的是大庆和长庆低渗透油藏在渗透率相近、油藏流体粘度接近的情况下,开发效果,注水难易程度相差非常大[1~2]。那么导致差异如此大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我们的研究看来,主要是对低渗透油藏的特征认识不足。低渗透油藏有其特殊的微观孔隙结构,孔隙细小,喉道细微,岩石孔隙比表面大,岩石孔隙表面与流体作用力强,油藏中流体有其特殊的渗流规律。低渗透油藏特征参数不仅决定开发效果与开发难易程度,而且是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潜力评价非常关键的参数。 在中高渗透油藏评价体系中,主要的特征参数有以下八个[3]:渗透率、孔隙度、有效厚度、油藏面积(延伸长度)、油藏非均质性、粘土含量及分布、中值半径等,其中体现油藏渗流能力的参数有渗透率、中值半径两个参数。分析油藏评价特征参数可知厚度、面积、孔隙度三个参数的乘积等于油藏孔隙体积,中高渗透油藏的原始含油饱和度一般在65~75%之间,变化不大,因此以上三个参数实际上代表油藏储量的概念。油藏非均质性实际上对应于油藏的采出程度,越均匀的油藏,采出程度越高。所以这四个参数合在一起表示油藏的可采储量。对于低渗透油藏而言,虽然反映油藏可采储量的参数也很重要,但是根据油田开发看来,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能力严重制约着油藏的开发效果。即使储量再大,采不出来,导致大量的储量搁置,也没有经济效益。如果仍然采用评价中高渗透油藏的办法评价低渗透油藏就不能正确认识低渗透油藏,不能科学、客观的进行评价、分类和产能建设规划。只有在认识低渗透油藏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新的评价特征参数,才能深入认识低渗透油藏特征,低渗透油藏开发潜力分类和产能建设及投资计划决策起到科学的支撑作用。因此低渗透油藏特征参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1、恒速压汞原理[4] 常规压汞方法是在恒定压力下向岩心中注入Hg,测试压力与进汞量的关系,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恒速压汞测量技术。恒速压汞是采用恒定的速度注入Hg,测试压力波动与体积

油藏数值模拟全面解释

前言: 油藏数值模拟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在石油行业中逐步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追溯油藏数值模拟的发展史,从30年代开始研究渗流力学到50年代在石油工业方面得以应用,到70年代进入商品化阶段,而80年代油藏数值模拟又向完善、配套、大型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性软件飞跃发展。近十年油藏数值模拟已成为油田开发研究,解决油田开发决策问题的有力工具。在衡量油田开发好坏、预测投资、对比油田开发方案、评价提高采收率方法等方面应用都极为广泛。 油藏数值模拟就是应用数学模型再现实际油田生产动态。具体通过渗流力学方程借用大型计算机,结合地震、地质、测井、油藏工程学等方法在建立的三维地层属性参数场中,对数学方程进行求解,实现再现油田生产历史,解决油田实际问题。 油藏数值模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技术,涉及油田地质、油层物理、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测井、数学、计算机及系统等学科。而油藏数值模拟工作又以其繁重的前期准备和上机历史拟合运算工作让人望而生畏。 那么如何做好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和尽快掌握模拟技巧?使得今后的油藏数值模拟工作在作业区顺利开展,便是出此书的目的所在。 本书结合以往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教训,成功与失败,参考诸多资料从前期数据准备工作开始到模拟技巧做了较为的详细介绍,以舐读者。有不妥之处,请予指证。同时,今后不定期的将更新的模拟技术及方法推荐给大家。 目录 一、数值模拟发展概况 二、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二、选择适当的数值模型及相类 三、数据录取准备工作 (一)建立油藏地质模型 (二)网格选择 (三)数据录入准备 四、历史拟合方法及技巧 (一)确定模型参数的可调范围 (二)对模型参数全面检查 (四)历史拟合 附件1:关于实测压力的皮斯曼校正 附件2:关于烃类有效孔隙体积的计算 一、数值模拟发展概况 3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地下流体渗流规律并将理论用于石油开发; 50年代在模似计算的方法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60年代起步,人们开始用计算机解决油田开发上的一些较为简单间题,由于当时计算机的速度只有每秒几万到几十万次,实际上只能做些简单的科学运算; 70 年后主要体现于计算机的快速升级带动了油藏数模的迅猛发展,大型标量机计算速度达到100--500万次,内存也高增主约16兆字节。在理论上黑油模型计算方法更趋成熟,D. W.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20年来,在低渗透砂岩、海相碳酸盐岩、火山岩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发现,形成了国际一流的开发配套技术。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成熟技术有注水、压裂、注气等,储层精细描述和保护油气层是开发关键。多分支井技术、地震裂缝成像和裂缝诊断技术、新型压裂技术、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本文主要介绍了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1 前 言 在中国特有的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含油气盆地中,普遍具有储层物性较差的特点,相应发育了丰富的低渗透油气资源。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中国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通过持续不断的开发技术攻关和创新,中国的低渗透资源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形成了国际一流的低渗透开发配套技术系列。在中国油气产量构成中低渗透产量的比例逐步上升,地位越来越重要。 低渗透油藏通常具有低丰度、低压、低产“三低”特点,其有效开发难度很大。低渗储层中油气富集区,特别是裂缝发育带和相对高产区带的识别评价、开发方案优化、钻采工艺、储层改造、油井产量、开采成本、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等技术经济问题,制约着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和高效开发。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气藏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难题。 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已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有注水保持地层能量、压裂改造油层和注气等,储层地质研究和保护油层措施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小井眼技术、水平井、多分支井技术和CO2泡沫酸化压裂新技术应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井产量,实现了低渗透油田少井高产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2 低渗透油藏的特点 2.1 低渗透的概念 严格来讲,低渗透是针对储层的概念,一般是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之为致密储层。而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拓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的含义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具体来说低渗透油气田是指油层孔隙度低、喉道小、流体渗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特征综述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特征综述 前言 低渗透油气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油气田或主要盆地,在我国石油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油藏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是我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1]。低渗透储层中,由于岩石致密程度增加,岩石的强度和脆性加大,因而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岩石会不同程度的产生裂缝,常常使裂缝和低渗透储层相伴生,形成裂缝性低渗透储层[2]。由于裂缝发育及分布的复杂性,使低渗透油田开发困难。目前这类油田储量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经济效益差。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经济有效地开发好这类油田,对我国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物性好、规模大的陆上油田也愈来愈少,低渗透油田所占比例逐年增高,因此研究这类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问题对世界石油工业也有重要意义。 1996年我国著名的油田开发专家秦同洛教授撰写的“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低渗透油田之所以能够进行开发,与油藏中存在的裂隙系统有关,不存在裂缝系统的低渗透油藏一般是不能经济有效地开发的”。对于低渗透的特殊性,秦先生也很早就指出“低渗透油藏开发研究的重点应不是油藏渗透率的分布和变化,而是油藏中裂缝系统的发育及分布”[3]。李道品也指出,低渗透油田的油藏描述重点是仔细研究地层裂缝,包括裂缝的生成、形态、展布、规模以及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因为裂缝(无论是原生的还是人工压裂形成的)是控制低渗地层渗流的主要因素。因此,裂缝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虽然对岩石中天然裂缝的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但始终发展缓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对天然裂缝的成因、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方法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而我国则是在开发玉门油田时发现了天然裂缝对注水的控制作用,遂于20世纪60、70年代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人们从一系列的经验教训中对裂缝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即在油田投入开发前就要对裂缝特征和作用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和研究裂缝将成为裂缝性低渗透油田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概念及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