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大题知识要点整理终极版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大题知识要点整理终极版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大题知识要点整理终极版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大题知识要点整理终极版

政治问题及答案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包含的内容

含义:指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内容:它具体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

3、经济规律包括哪些类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是属于哪类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类型有三种:(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一般)(2)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共有)如价值规律。(3),只在一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特殊)如剩余价值规律。

是属于第一类

4、什么是经济规律的含义,其客观性如何理解?

含义:各种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理解:①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生作用取决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

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 规律既不能被发明、创造、消灭。违背经济规律会受到惩罚B.并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发现、利用它们,以造福社会。

5.什么是商品?有哪两种属性?

商品含义: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两种属性(二因素)是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价值(社会属性)。

6、商品价值的含义,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什么,商品价值是什么劳动的凝结,体现了哪些属性?

价值含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物质承担者:是使用价值。

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体现了社会属性。

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理论意义:①才能使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②才能理解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论等政治经济学原理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含义:劳动生产率也称劳动生产力,指的是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

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因素:①劳动者的熟练程度。②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程度③劳动组织是否合理。④生产设备的组合和效能。⑤自然条件。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原因:(1)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分工的性质,是社会劳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转变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矛盾和价值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1、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质的飞跃发生在那个阶段?

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

质的飞跃发生在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

12、货币的含义、本质;货币有哪些职能,其基本职能是哪两个?

含义:货币是由政府法律规定强制使用,可充当交易的媒介、价值的标准、记帐的单位及延期支付的工具

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13、什么是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含义:价值规律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作用:(1)它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会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4、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三个?其中核心机制是哪个?

要素: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核心机制:价格机制。

15、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流通公式(G-W-G)的区别?资本总公式及其资本的含义?

区别:①形式上不同

A:买卖顺序上相反,前者先卖后买,后者先买后卖;

B:流通的起点、终点不同,前者是商品,后者是货币

C:起媒介作用的不同,前者货币,后者商品。

②内容上不同

A:流通的目的不同

前者:为买而卖,取得使用价值

后者:为卖而买,取得交换价值(价值)

B:流通的内容不同

前者: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后者:同质异量的价值相交换

C:流通的限界不同

前者:获得使用价值后,流通即结束

后者:为追求价值增殖,运动无止境。

资本总公式:G—W—G′ G'=G+△G(△G即增殖的货币额,即剩余价值)

资本的含义: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有哪些?

(1)劳动者本身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劳动力可以出卖。

17、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哪些方面和影响因素?

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2)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教育训练的费用,用以满足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影响因素:历史、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生理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社会道德、生活习惯、气候、自然特点)

1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什么?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19、什么是剩余价值?由谁创造,由谁占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由资本家占有。

2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哪两部分?

两部分:一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二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以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21、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区别? (从概念、对应劳动时间、说明问题分析)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时间价值的时间为必要劳动时间(2)1.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应,必要劳动时间内劳动力创造自身使用价值和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应,当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个别必要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企业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大(即单位时间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但商品按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出售。(3)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22、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依据:是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意义: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这种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23、什么是剩余价值率?表达公式有哪些?反映了什么?

含义: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公式:m’=v

m (物化劳动或价值表示法) 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

m’=──── =──────

必要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 (活劳动或劳动时间表示法)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25、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提高了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26、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及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产生: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

关系: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本质上都来源于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原因;

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竟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

区别:

前提不同: 超:以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相: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归属不同: 超:归个别资本家享有(暂时的、个别的现象) 相:归全体资本家享有。(普遍的)

2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基本形式有哪些?

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8.资本积累的含义、主要原因(必然性)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含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必然性:①内在动力: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出来提高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增加资本的数量,以扩大剥削的规模;②外在压力: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在竞争中,大企业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具有优越的条件,资本家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免遭破产的命运

影响因素:A.在剩余价值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和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的比例。

B.积累率已定的情况下,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具体因素: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④预付资本的多少29、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其提高的含义和以什么为前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怎样?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其前提是个别资本增大,其提高的含义:意味着机器设备投资在总投资的比重减少,人力资源在总投资的比重上升,意味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更加沉重了。

关系:1)联系:资本积聚,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从而加速资本积累

2)区别:①增大社会资本总量上:资本积聚在社会资本总量上可以增大,资本集中则不可以;②增大个别资本速度上:资本积聚在速度上增大个别资本慢,资本集中则快;③受社会财富限制上:资本积聚原有资本量剩余价值量增长是受社会财富限制上,资本集中则不受;④反映关系上:资本积聚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资本集中则直接反映资本家之间吞并联合的关系,间接反映资本剥削工人的关系。

30、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原因:①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②劳动力的供给却迅速增加

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31、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①“蓄水池”的作用,是产业后备军,可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变化的需要。

②“狼牙棒”的作用,因为,可胁迫在业工人,加强对其剥削。

3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33、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什么关系?这一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关系:联系:(1)都是资本的流通形式;(2)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不同的三种职能;(3)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区别:(1)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资本循环理论考察的是资本运动的阶段、所需采取的职能形式以及连续运动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本周转理论考察的是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以及运动速度对m生产的影响。

意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要加快资金的周转,从而增加企业收益(要保持企业资金循环的连续性,同样要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企业首先必须强化资金运动观念和市场意识,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产品积压,提高产销率,在此基础上,缩短生产和销售时间,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其次,要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机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折旧率,加速企业固定资金的折旧和更新,使企业固定资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周期,减少和避免固定资金的无形磨损。)

34、资本周转时间的含义及其构成?它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

含义: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所有者手中的时间

构成:①生产时间:A.劳动时间

B.非劳动时间:a.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b.停工时间c.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②流通时间:A.购买时间B.售卖时间

关系:时间越短,周转速度越快,成反比

35、年剩余价值率的含义,公式,反映了什么关系?

含义:资本主义企业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公式:Mˊ=

v n

v

m'

=m’n

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36、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其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有哪些?

依据: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按照它们的价值转移和周转方式的不同。

区别:①划分根据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来划分的;第②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可变与不可变资本的目的在于揭示剩余价值是由资本所雇佣的劳动力带来的,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而划分固定和流动资本的目的在于考察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数量的影响;③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7、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哪些方面的影响?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有何重要指导意义?

因素:(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2)生产资本的构成: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在生产资本所占的比重

影响:①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的数量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指导意义: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因为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节省投入的资本数量,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换句话说,可以更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除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周转的上述原理,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来说,是完全适用的,因为它反映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原理。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38、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基本原理:社会总资产在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部分和按产品的实物形态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A.价值形态: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

B实物形态:a.生产资料b.生活资料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II c. 引申实现条件: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之和,即I( c+v+m)=I c+II 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II(c+v+m)=I (v+m)+II (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前提条件:⑴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⑵第二部类的原有不变资本加上新增不变资本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用于投资者的个人消费。

2) 实现条件:⑴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新增可变资本再加用于投资者的个人消费等于第二部类的原有不变资本加新增不变资本。⑵扩大再生产的派生实现条件之一是: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不变资本加新增不变资本。⑶扩大再生产的派生实现条件之二是: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加上新增可变资本再加上用于投资者的个人消费。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

根源:资本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了,4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性阶段体现何在?

体现在: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

42、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含义,反映了什么关系?

利润率的含义: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平均利润率的含义: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职能资本家之间分配剩余价值的关系

4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1)剩余价值率(2)资本有机构成(反比: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生产的m就越小,p’就越低)(3)不变资本的节约(c的使用量)(反比)(4)资本周转速度

4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竞争形成的(资本转移→各部门资本结构变化→生产结构变化→各部门供应量变化→市场商品价格变化→各部门利润率变化→形成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45、为什么说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A:从全社会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B:从全社会看,整个资本家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相等;

C: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变动而变动

46、什么是商业资本,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什么?

含义: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②有利于加速产业资本周转,从而有助于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利润率③有利于促进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脱节现象加重,往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47、借贷资本是怎么形成的?怎样理解利息与利息率?

形成的原因(客观必然性):

总: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闲置的货币资本转化而来。

转化的必要性: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对货币资本的需求:或扩大再生产,或扩大经营范围;

转化的可能性: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又存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①固定资本的折旧②一部分流动资本的暂时闲置③一部分积累的剩余价值。

这样,闲置的贷给急需的,闲置的货币资本就转化为借贷资本.(需求——供给的实现)

理解: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来源是剩余价值。

利息率:利息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影响因素:a.平均利润水平b.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48、股份公司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产生原因:A.生产社会化程度B.信用制度的发展

功能:①有利于快速集聚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②有利于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③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49、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有哪些?

①股东数不同: A.有限:较少,2-50人 B.股份:较多,5人以上

②出资方式不同: A.有限:协商出资,比例不一 B.股份:等额股份

②出资额限度不同: A.有限:较小 B.股份:较大

④设立方式不同: A.有限:协商设立,程序简单,不发公告 B.股份:发起或募集设立,程序复杂,需发公告

⑤股权转让受限不同:A.有限:受限,在股东间转让 B.不受限,在交易所或柜台转让

⑥透明度不同: A.有限:不公开财务状况 B.股份:定期公开财务状况

50、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取决因素:股息和利息率;

关系:股票价格和股息成正比,和利息率成反比

5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两种形式是什么?

本质:是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构成的

两种形式:①绝对地租(是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②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

52、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决定因素:①地租量的大小②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相互关系: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地租量/银行存款利息率)

53、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哪两次?再次分配的途径有哪些?

两次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再分配途径:①国家财政预算②各种服务费用③价格和利息

54.垄断的含义和垄断形成的必然性(原因)

含义: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从而控制和操纵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材料的供应,而达成的协定、同盟、或者联合。

原因(客观必然性)

①可能性(条件)

生产集中→少数几个大企业→竞争受阻→

原有的中小企业很难与之竞争;

新的企业很难建立和进入;

这少数企业容易达成协议。

②必要性(两个需要)

第一,竞争的需要:避免两败俱伤,妥协、让步、联合起来。

第二,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的需要:大企业不满足平均利润和一般的超额利润。

55.垄断有哪四种基本组织形式?

①卡特儿②辛迪加③托拉斯④康采恩

56.垄断价格及其基本形式

垄断价格:一种市场价格,由垄断企业规定(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

形式:垄断高价(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垄断组织向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购买原材料和其他初级产品时,所规定的低于商品生产价格或价值的垄断价格)

57.金融资本及其形成的途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控制经济的主要手段?

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形成的途径:①资本参与②业务渗透③人事结合。

手段:参与制

58.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必要性:a:是“过剩”资本追逐利润的需要,即国内已经不能获得比国外更高的利润了;

b:扩大市场和垄断原料市场来源的需要;

c:生产国际化的需要:

d: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形式: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

59.什么是跨国公司?当代跨国公司有哪些特点?

定义:一种国际性的企业,它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

特点:A.实行全球化战略(业务活动跨国化);

B.生产经营的高度一体化(管理组织高度集中化);

C.经营目标的整体化;

D.收益的高盈利化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2018电大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判断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 2、(×)人们可以创造和改造经济规律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二重属性,从外面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内容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5、(√)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9、(×)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10、(√)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2、(√)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13、(×)价格的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4、(×)社会分工就是部门之间的分工。 15、(√)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早期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 16、(×)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依靠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1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额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1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9、(√)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20、(×)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都是资本。 21、(×)资本积聚可以使个别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大。 2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 23、(√)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要求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24、(√)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25、(×)资产阶级政府的干预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可有可无的。 26、(×)垄断的形成消灭了竞争。 27、(×)垄断组织定价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来确定的。 28、(×)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银行准备金率。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30、(×)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1、(×)当一国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进行国际贸易时,该国能获得绝对利益。 32、(×)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于资本主义初期。 33、(√)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政治经济学期末常考论述题

1.经济规律、作用、特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特点: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商品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内在根据的。(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因此,从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区别:(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能本质地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3.商品的含义,特点,商品的二重性(古典政经的观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交换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1.商品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凝聚在商品内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即价格,没价值可以有价格,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一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它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既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书P32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书P3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价值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书P129 4.劳动的含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社会属性。 5.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形式,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一家质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2)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3) 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1)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上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三,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书P42 货币,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金属状态下,纸币状态下)。产生: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书P45 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书P45 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政治经济学》作业考核试题参考292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 12345678910 C C A D C C C B C A 11121314151617181920 C B C C C B C B D B 2122232425 B A C B C 1、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 A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C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C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D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A ) 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D某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 矛盾 5、与赊购商品有关的货币职能是( C )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 段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C ) A不同商品生产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B同一商品生产中分别进行的两个劳动过程 C商品生产中同一劳动的两重属性 D劳动过程中两种不同职能的分工 7、在商品价值中( C ) A. C+V+M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B. 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C. 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D. 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 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 ) A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 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9、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 部分( C ) A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 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试题试卷答案

重庆大学教务处09版第1 页共 6 页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生产 2.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3.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产业资本循环的()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4.假定在扩大再生产起始的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又假定资本技术构成不变,第一部类资本家仅用剩余价值中的500作为个人消费,其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则部门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A.1600 B.2000 C.1500 D.3000 5.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为尺度的。 A.私人劳动 B.简单劳动 C.复杂劳动 D.社会劳动 6.利润(p)与剩余价值(m)、利润率(p′)和剩余价值率(m′)的关系是() A.m>p m′>p′ B.m

p′ 7.以资本积聚的方式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是通过() A.许多分散小资本的集合 B.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 C.个别资本的资本积累 D.组织股份公司 8.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使得资本关系神秘化了,是因为它掩盖了()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 B.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区分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 D.实际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区分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A.个别资本所有者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 B.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C.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D.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11.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重要前提是( ) A.劳动对象成为商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D.劳动资料成为商品 12. 资本主义利息的来源归根结底是() A.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企业利润的一部分 C.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资本所有权的收入 13.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14.资本周转速度与()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作者:Jessie已被分享19次复制链接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 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准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有限的较优等土地);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6、在股份制中,实行一股一票,体现的是(出资者)主权;在合作制中,实行一人一票,体现的是(劳动者)主权。 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是由其(处于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企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由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即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方式。而资本集中则是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同时,也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组合,虽然使单个资本变大,但不能使社会总资本增大。(2)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可以不受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有效资本合并为大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产量(包括商品和服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变动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包括的内容更丰富,它除了收入水平的变动,还涉及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范围等方面的变动。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是指国家境内投资的生产资源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内一国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这两个概念都是衡量一国一年内经济总量变动的指标,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国家国土范围内的生产总量,其中包括外国投资者在一个国家的投资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期末复习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高一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高一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有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展开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 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 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 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 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 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 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 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 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西安交通大学政治经济学考试试题

单选(13分)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的产品 2、资本积聚(A)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竟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3、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4、金属产品生锈,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资本损耗称为(A) A、有形磨损 B、无形磨损 C、精神磨损 D、自然磨损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 A、I(v+m)=IIc B、II(C+v=m)=I(v+m)+II(v+m)? C、I(c+V+m)=Ic+IIc? D. I(V+△v+m/x)=II(c+△c) 7、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兄 8、计件工资是(A) A、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9、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抽象劳动 10、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A、G-W...P...W’-G’ B、W. P WG。 G-W C、P...W’G’。G-W...P D、G’-W...P...W’ 11、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B) A、劳动力 B、原料 C、厂房 D、机器 12、在商品供求关东干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13.资本主义生产中第Ⅱ部类是指(C) A、制适生产资料的部类 B、制适生活资料的部类 C、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 D、制适享受资料的部类 二、多选(6分) 14、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BD)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1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ACD) A、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 B、商品价值的平均化过程 C、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D、资本家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 E、资本有机构成的平均化过程 16、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对(AB) A、利息率的调节 B、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C、税种和税率的调节 D、价格水平的调节 E、国家采购的调节 17、资本的共性表现为(ABC) A、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 B、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资本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