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章 专题一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完美版

第四章 专题一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完美版

第四章   专题一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完美版
第四章   专题一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完美版

第四章总论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单元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

1、国际关系:美苏两极格局朝着多极方向发展。

2、资本主义世界:

从经济发展看,稳定和高速到“滞涨”;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其中联邦德国和日本最突出,但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滞涨”状态;

从经济格局看,美国的经济霸主到三足鼎立;从7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从政治格局看,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3、社会主义世界:

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到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中国走改革开放,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民族解放运动方面: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普遍高涨,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专题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1、含义:雅尔塔体系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战争期间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中美苏两国居主导地位,因此也叫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特点:两大阵营阵线对峙,(所以其内部矛盾服从于美苏矛盾)

斗争表现形式:冷战(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经济上的割据)

2、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3、建立:

背景(战后初期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①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原因哪些?

②战后初期世界主要政治经济形势说明力量对比的变化。

A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

?西欧普遍衰落,欧洲中心地位丧失,殖民体系瓦解,帝国主义受到严重削弱(德、意、日作为战败国被挤出世界事务;英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失去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开始依附于美国,成为二流国家;法国虽恢复了大国地位,但从实力上沦为二流国家

?美国的力量大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

B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C人民力量的壮大,战后出现两股强大的历史潮流

·欧亚各国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更多的国家冲破资本主义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国际关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2)过程

雅尔塔会议(1943)—联合国成立(1945)—处置战败国(1946)

3)内容

·重新划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

·建立联合国——是雅尔塔体系的维系机构

背景: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几大国之间为了协调行动,加强合作,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性组织。

概况:时间:1945 总部:纽约初期操纵国:美国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理会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地位: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为宗旨,反映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成立初期,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后来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第三世界兴起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人民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政策的讲坛。在21世纪,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应该也可以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设问:德国和日本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态度却不同。据此回答:(1)比较“二战”后初期,盟国对德国和日本处置的异同,分析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同: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一些法西斯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都占领了两国国土。异:对法西斯分子的惩罚力度不同,日本小于德国;对两国领土占领方式不同,德国分区占领,日本则被美国单独占领;对法西斯政府的处置不同,德国被彻底摧毁,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原因:美国战后势力膨胀,苏联成为惟一和法西斯势力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但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欧洲的既得利益上;中国等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处于恢复之中。

(2)战后50-70年代初,德日两国都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比较两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不同原因。

日本更注重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美国在亚洲的两次侵略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

发展;德国高素质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今天面对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逆流,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

对策:利用正常的外交途径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团结一切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营造一个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国际氛围;积极发展我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4)评价:

·雅尔塔体系的原则:倡导和平和民主

·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结果: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形成了美苏对峙的局面,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积极作用

雅尔塔体系对法西斯国家采用民主改造的方式,把苏联和美英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体现了和平民主的原则;

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承认一系列国家的独立,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建立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体现了和平原则

·消极影响:

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是苏联与美英相互妥协的结果,打上了强权政治的烙印。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方针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的国家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最终促使世界分裂,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从时间、形成过程、操纵国、维系工具、性质、实质、内部矛盾、作用与影响、解体方式等角度分析)

相同点:

1.都是战争的产物

2.都存在着清算过去、惩罚战犯的问题

3.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4.都体现均势与非均势间的对立统一规律

5.都给世界带来一定时期的和平稳定

不同点:

1.建立的社会基础条件不同

维也纳体系建立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于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刚刚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至于雅尔塔体系,则建立于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正在深入展开的时代。

2.涉及地域范围不同

大体上说,维也纳体系仅只涉及欧洲;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则增加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问题;到了雅尔塔体系,苏美两极对立的主旋律波及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

3.对战败国处置的具体方针、原则和办法不同

前两个体系采取了以割地、赔款、军事限制为突出手段的残酷无情的惩罚办法。雅尔塔体系的宗旨变为既要确保战败国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要留给它们建设民主制度的机会,惩罚的重点在于,彻底摧毁法西斯的制度、机构、思想体系和战争机器,不但避免过重的经济和领土补偿,而且支持其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4.瓦解的途径和形式不同

前两个体系是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途径最后走向崩溃的,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则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争,取代两个超级大国为主的冷战格局的,是多极化世界的兴起和发展,激烈冲突、彼此依靠的基本形式已经是经济和高科技的竞争与相互借鉴了。

5.性质不尽相同

维也纳体系包括神圣同盟的建立和实践,贯穿着复辟和巩固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括国际联盟的建立和活动,完全是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暂时均势,它排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其性质也是反动的。为复仇而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准备了一个新的复仇主义的温床。至于雅尔塔体系,则是在二战和战后阶段中,法西斯主义遭到覆灭性打击,社会主义阵营迅速壮大,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有传统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军事讹诈的反动性质一面,也具有推动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的正义性质一面。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内容:

①重点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是指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一种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使用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对抗的政策,其中心是遏制苏联。冷战的发动主要是因为美国妄图称霸世界。)

目的:遏制苏联

方式: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意识形态对抗等

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表现:

·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1946——1949)

表现:·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0——1953)

·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1961——1973)

影响: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2、苏联势力的扩展:扶植东欧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加强对其控制。

3、两极格局的形成

基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共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

②1947年,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49年,德国分裂。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这是美国在东亚地区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重要行动(当时中国和朝鲜均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方式是“热战”。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影响(评价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作用: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世界近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哪几次大的演变?演变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每一次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基本原因都是由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均势平衡而形成了新的均势平衡。

19世纪初,形成了第一个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欧洲大陆达成“势力均衡”,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广大的海外殖民地,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一战后形成的第二个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巩固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形成战胜国均势的体系。英国虽然仍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受到了来自美国的严重挑战,霸主地位已经动摇。

二战后形成的第三个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关系秩序,由美苏两极主导世界

三、美苏争霸

(1)三个阶段:

*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美国对外战略要进行重大调整?

1.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霸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①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把美国拖得筋疲力尽,引起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不安。国内反战情绪与日俱增,反战示威此伏彼起,就连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内部,要求迅速结束越南战争的呼声也日益强烈。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严重下降。③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60年代末期,苏联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取得了优势;在常规力量方面,美苏也大致处于均衡。④西欧、日本的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发展。⑤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根基。古巴革命的胜利、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等,使美国的“后院”燃起烈火;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亚洲人民的抗美救国运动,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2.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针对上述情况而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其内容涉及到美国外交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①调整美、欧、日同盟关系,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继续同苏联展开争霸斗争。

③改善中美关系,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④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战略。

(2).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朕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O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大约半个世纪中,美苏两国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其主要特征是美国称霸世界,苏联韬光养晦,埋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企图向全球扩张势力,因此美国实行全球霸

权政策。美国全球霸权政策分为三个部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扶持和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国家。其中,冷战是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冷战政策是指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一种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使用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对抗的政策,其中心是遏制苏联。冷战的发动主要是因为美国妄图称霸世界。但是,苏联将世界局势估计过于严重,客观上也给美国发动冷战以口实。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北约的成立等都是本时期冷战的重要表现。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也有紧张,但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转守为攻的时期。1981年,美国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苏联则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全面收缩的政策。本阶段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而社会主义阵营也已经解体。另外,第三世界兴起,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美苏由于长期争霸,实力相对下降。这一切都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总的局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在向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发展。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变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 变 (限时45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 A.俄国成为欧洲大陆政治经济的主宰 B.反法同盟最终战胜拿破仑统一欧洲 C.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激烈 D.英国霸主地位逐渐被法国所取代 解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势力,也遭到欧洲封建君主国的联合抵制,欧洲封建君主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 答案:C 2.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说:“由于把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而且,法国还将是德国任何敌对力量的潜在盟友。”以下不.能表达上述观点的是( ) A.普奥联军和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B.德国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获赔50亿法郎 C.法德矛盾成为一战前的三对主要矛盾之一 D.在巴黎和会上,法国坚决主张制裁德国,以防其东山再起 解析:学生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场战争是什么,由“拿破仑三世”可知这场战争应该是普法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从B项中可以表达;而“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可以从C、D两项中得到表达。而A项中事件不能表达,因为发生在普法战争之前。 答案:A 3.(精选考题·四川高考)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解析:此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即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正在丧失。一战后欧洲各国遭到削弱,美国和日本实力增强。A与题意无关,C、D不符合史实。 答案:B 4.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利用法美矛盾,压制法国 B.维护欧洲安全,防止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C.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 D.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并主宰欧洲 解析:外交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A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项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C项迷惑性强,但C项是现象,是根本目的的表现。D项符合英国当时的国家利益,应选D。 答案:D 5.列宁曾经指出:“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却说:“这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的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 ) A.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B.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中考历史总复习全程突破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北师大版

专题十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热点新闻】 热点一2017年6月10日上午,“xx年首届华语智库论坛暨华语经 纬(北京)国际文化发展中心成立大会”在首都经贸大学会展中心隆 重举行。 本届论坛以“世界格局之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为主题,邀请了欧盟 大使丁原洪发表主旨演讲。丁原洪指出,在世界形势越来越明显地走 向多极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多年来试图建立的单极世界秩序已越来越 难以维系。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西方集团之间发 生了巨大变化,美英等国开始把本国利益放置在同盟利益之上,其直 接表现就是特朗普所宣称的“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而随着新兴经 济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热点二2017年5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 美国学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美国蓝皮书:美国 研究报告(xx)》,围绕美国重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社会 问题,集中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称,“萨德”入韩是美 国强化其全球战略优势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以朝鲜威胁为借口,打 造全球反导体系,构筑对华和对俄的反导隔离墙,遏制中国崛起。它 鲜明地反映出美国的冷战思维,必将深刻影响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架 构。 线索一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根本 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 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 分割世界。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重要 原因 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 集团扩军备战,导致国 际关系紧张。 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张,而英法推行绥靖政 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七大时政热点聚焦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doc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对20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①时间:1919年1月-1922年;②构成: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由《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 2、建立过程 (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美、英、法三大国操纵了会议,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①列强参加会议的各自目的 国别主要目的 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英国英国希望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为了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实际是“势力均衡”政策) 法国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意大利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日本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②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列强各自的目的不同,因此,在相关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巴黎和会主要讨论的是欧洲和世界霸权问题,所以,矛盾斗争主要发生在英法美三国之间。其矛盾斗争如下:美国试图夺取世界霸权,遭到英法的反对;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遭到英美的反对 ③巴黎和会的结果: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了凡尔赛体系 对德和约是巴黎和会讨论德中心问题,经过列强之间的斗争,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和惩罚德国,其主要内容如下: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和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 限制德国军 备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 赔款问题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但对于赔款总额,巴黎和会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仅规定成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 实物或现金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世界格局演变专题

对西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 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 一、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时间:16世纪,原因:1.西欧城市的复兴,手工工场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2.文艺复兴的推动。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和推动。(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二、第二个中心:英国时间:17世纪至18世纪原因:1.是发展资本主义最早国家之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2.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英国重视科学技术创新涌现大批科学人才如:牛顿、瓦特等。4.社会相对安定,并重视引用外来人才。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三、第三个中心:法国。时间:17世纪末到18世纪原因:1.启蒙运动的推动。2.在牛顿的学说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 四、第四个中心:德国。时间:19世纪末原因:1.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2. 普鲁士对德意志的统一,国家的统一为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环境;3.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得到的法国赔款,为德国发展有了经济基础,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使德国有了矿藏;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如:卡尔本茨发明的内燃机,及德国电业的发展,使德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领先于其他各国。 五、第五个中心美国。时间:19世纪末至今原因:1.南北战争为美国崛起奠定了基础。2.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如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3罗斯福新政为美国探索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模式。4.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1. 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将移向何处? 根据欧洲、俄罗斯及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形势和过去的基础来看,在21世纪,美国不再可能成为世界科技的唯一中心,中国、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等国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技术资金的储备,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发展势头也都很好,因此最有可能的结果是,21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和经济政治形势一样,呈现多中心或多极化的局面。 2. 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的条件有哪些? 在政治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稳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中国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中国迅速提升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正不断影响其他所有国家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思想,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这为中国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奠定了基础。自真理标准的问题讨论以来,人民思想不断解放,且与世界接轨的教育培养了庞大的国内外华人科学家队伍。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美、日崛起,欧洲削弱,美国和欧洲共同支配世界)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 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 (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 )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 44 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 )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 46 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结束 1.两极格局: 形成原因(1)二战刚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美苏均势,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纵向比较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代国际关系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主导的。实力强劲的国家或者联盟拥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实力至上的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里都有体现,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法国和瑞典,还是维也纳体系中的神圣同盟,亦或是凡尔赛体系中的英法美,以及冷战中的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压倒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它们围绕自身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关系,以此来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 第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现出均势的外交思想,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英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和分化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代表。均势外交要求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为此欧洲各大国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削弱他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松散,脆弱,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近代国际关系与战争的关系非常紧密。往往一次剧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都伴随着战争对交战双方实力的重新洗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构是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步骤。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并且正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前进。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崩瓦解,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冷战格局下完成,进入多极化世界之后,国际关系的广泛程度和复杂性都将超过之前的国际格局形态。如今的多极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国力,尤其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而非战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关系更加复杂,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态度逐渐分化,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的新的发展方向。

专题五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五世界格局的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形成过程: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1)时间:年(2)操纵国及首领:、、 (3)性质:,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方面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4)内容:战胜国与国签署了《》,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 问题做出了规定。 (5)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在中国的全部权益由继承。这激起了中 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 (6)影响: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统治的新秩序。 (7)国际联盟:年成立,被控制。 2、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1)背景: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地区的矛盾。操纵国:。 (2)时间:年——年 (3)地点:美、英、法、日、中等九国在召开。 (4)内容:签署了《》,规定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原则。(5)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结果:通过和,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 ”。 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原因) 2、经济大危机 ①时间: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从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④特点:。 3、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③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加速了的爆发。 4、罗斯福新政 ①时间: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直接目的:消除 ③根本目的:维护美国的制度。④特点: ⑤中心措施:对的调整、颁布了,大力兴建等。 ⑥影响:。 三、法西斯集团的建立 (一)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⑴建立过程:1933年上台,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 ⑵恐怖统治措施:①制造,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③加强控制,焚毁。④大肆迫害。 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 (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建立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三国形成了轴心,又称。 2、影响:。 ★两极格局★ 一、冷战政策 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等社会主义国家。 2、什么是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表现: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安排] 6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式、观看冷战视频。 [教学重点] 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终结原因。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国际格局的定义和类型,了解战后的国际局势,理解美苏两大阵营间的矛盾与争斗,掌握导致冷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和原因,深化对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认识。 第一节国际格局的定义及类型 一、国际格局的定义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按照国际法,各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但由于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的差距,又使它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平等。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总是处于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总是享有更多的决定权,被称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角或中心力量。一般而言,世界政治格局主角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首先,具有强大的实力,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等。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军事实力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其次,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一个国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而是依附于大国或屈从于大国的压力,没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地位,是不可能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最后,具有制衡作用,影响全局。实力强大的行为主体在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但有时一些行为主体的实力并不强大,却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一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影响力。正确的外交政策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段,有时能够弥补实力的不足。 国际格局既是相对稳定,又是变化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政治的基础是经济,国际格局是由世界经济关系决定的。二是国际格局的变化还取决于在格局中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极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角国家力量的对比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从长期看,有着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一旦主角力量

2019版高考历史世界史4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习题

专题14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1947年,苏联领导人指出,“应当同意这个建议(指马歇尔计划),可以去试一试”,并强调“苏联代表团都应当反对那些可能损害欧洲国家主权和破坏它们经济独立的援助条件”。这反映出苏联( ) A.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导马歇尔计划 B.对马歇尔计划持怀疑态度 C.借助马歇尔计划与美国分割欧洲 D.积极支持欧洲国家一体化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去试一试”“应当反对那些……援助条件”可知,苏联实际上对该计划持怀疑、谨慎的态度,而不是“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导”,故选B项,排除A项;材料中苏联试图维护欧洲国家主权是为了不让美国控制欧洲国家,并不是想通过该计划与美国分割欧洲,故排除C项;欧洲国家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2.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法案规定:美国将拨款援助西欧各国作为战后复兴经济之用,凡是参加的受援国,都应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该法案客观上( ) A.遏制了共产主义力量壮大 B.扶持和控制了西欧国家 C.使“冷战”重心发生转移 D.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援助西欧各国作为战后复兴经济之用”可知,该法案与马歇尔计划有关,因此遏制了共产主义力量是该法案的主观目的,故A项错误;该法案想要通过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达到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主观目的,故B项错误;“冷战”重心一直在欧洲,故C项错误;材料“凡是参加的受援国,都应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在客观上对于西欧内部的自由贸易有利,最终为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和合作机制,故D项正确。 3.(2018·北京高考)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不符,排除A项;1961年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进行瓜分,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华盛顿会议上被迫接受了《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

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3.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4.苏美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5.影响 (1)消极影响: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 (2)积极作用: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6.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大国地位。中美、中日等国建交使中国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这些力量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美国力图建立单边霸权主义下的独霸世界局面,而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多种政治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着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使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决定性因素:在多极化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各国的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4.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在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霸权主义乘机介入,直接威胁着世界和平(例如:科索沃战争)。 5.对中国影响: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 6.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的世界格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

专项六世界格局风云变幻——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专项六世界格局风云变幻——近现代国际关系 的演变 关系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一方以援助。〞(摘自1882年5月20日签订的?同盟条约?)这里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A.德国和奥匈帝国 B.德国和俄国 C.英国和奥匈帝国 D.英国和俄国 2.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国际秩序的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以下国家与上述状况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欣喜地说:〝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丘吉尔那么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判断:〝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那么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 A.?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苏德战争爆发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4.以下图是位于联合国参观中心入口处的一座雕塑,它是一支枪管打结的枪。它说明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A.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B.协调国际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D.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5.遏制战略是基于美国政府对其二战后世界地位的认识提出的。美国当局者认为,由于苏联追求对世界的〝绝对权威〞,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冲突随时可能发生。由于原子武器的发展,如果发生全面战争,人类〝将面临全面毁灭的危险〞。这说明二战后美国() A.致力于复兴欧洲经济 B.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C.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战略 D.不断干涉别国内政 6.下表所示内容为〝1980年和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时间1980年1993年 日本9 20139 066 美国 4 81327 660 苏联492— A.中国多边外交政策 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C.两极对峙格局瓦解 D.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7.下面漫画反映了2019年3月美国宣布对伊拉克作战时,其欧洲盟国所持的态度。此漫画实际上反映了() A.美国建立起单极世界霸权 B.欧洲各国开始联合抵制美国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美欧建立起反伊拉克同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