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分析题专

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笫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示例】观点一:科学技术(研究)与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迅速(快速)发展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史实1)美国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史实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逻辑论证)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科技变成强大的生产力,大大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进步)。

观点二: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史实1)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史实2)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发明创造,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结论:综上所述,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观点三: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两次科技革命的发明都可以作为例子论证。【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的“现代炸药,他的发明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汽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可以概括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本题答案不唯一。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围绕观点组织材料进行论述,最后

得出结论。根据材料的“现代炸药,他的发明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汽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科学研究与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迅速发展。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美国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上所述,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使科技变成强大的生产力,大大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点睛】

解答历史论述题的第一步是根据材料提炼观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二步是组织材料进行论述,第三步是得出结论,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校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下图反映了18-20 世纪世界的变化。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材料三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哪些发明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

(4)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答案】(1)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和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3)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4)环境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火车和轮船,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汽车和飞机,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3)根据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的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4)依据材料四的图片内容可知,图片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环境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3.科技促进社会进步,科技的进步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为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姻。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二难局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

(2)材料二中轮船主要使用什么动力机?此项成就的发明家是谁?

(3)依据材料三,归纳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二难局面”提出你的对策。

【答案】(1)市场;资本;劳动力。

(2)蒸汽机;瓦特。

(3)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人们享受现代文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英国……市场……资本……劳动力……”和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有,市场,资本,劳动力。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后期……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和所学可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为轮船提供了动力。

(3)根据材料三“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和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人们享受现代文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对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等。

【点睛】

材料一以《全球通史》为切入点,考查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因素。答案就在材料里面,抓住关键词即可,“英国……市场……资本……劳动力……”。

4.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中国经济网材料二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三(工业革命)前,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概念。

请问答:

(1)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最先开始于哪个部门?英国能“技冠群雄"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中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说说工业革命在哪方面进行的改变?

(4)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答案】(1)棉枋织业,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2)从传统农业社会到近代工业社会。

(3)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或者说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改变

(4)①珍妮纺纱机②蒸汽时代③蒸汽机车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可知,工业革命首先从棉枋织业开始,这是因为英国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工业革命……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可知,工业革命中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到近代工业社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工业革命……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概念”可知,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或者说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改变

(4)根据所学可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序幕;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5.材料论述题

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1886年德国人奥托研制成功内燃机,1886年本茨发明了第一台汽车。1900至1929年美国汽车的等级总数由8000辆猛增到2675万辆,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辆汽车,美国已成为“汽车王国”。内燃机的发明也为人们翱翔天空提供了理想的能源。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有24家飞机制造厂,年生产飞机 21000架。汽车和航空工业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它推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

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徐玮《世界历史》1989第6期(1)材料中“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的技术成果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观点1: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社会生活。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时代,使人类的交通由陆地发展到空中,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与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明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

观点2:科技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论述: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推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革新,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促进了工业结构的改变,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观点3: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中心。(或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科技的中心)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人奥托发明了内燃机,其后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第一辆汽油内燃机汽车,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美国人福特利用流水线装配工艺生产汽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质量,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这些发明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引发了交通领域的第二次革命,又推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因此美德用科技改变了世界。

综上所述,美、德是第二工业革命的科技中心。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例如1885年,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开辟了交通领域的新纪元。

(2)我提炼的观点是科技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辆汽车,美国已成为“汽车王国”。内燃机的发明也为人们翱翔天空提供了理想的能源”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推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革新,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促进了工业结构的改变,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综上所述,科技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材料二:1870年前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运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

(1)举出两个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取得哪些成就?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哪些影响?

(3)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两个新时代,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①爱迪生法拉第本次莱特兄弟。②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器产品深入到生活诸多领域,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内燃机的发明,汽车和飞机的研制使用,促进交通运输事业更大发展。③科学技术是巨大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等。(任意两点)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德国人卡尔本次发明了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等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标志: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产生了垄断,使资本主义国家步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所以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等等。

7.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司法部强调了在工作场所禁止性别歧视的规定:一些法律条例包括1963年平等工资法,都要求在同一部门要给予男女同等的工资待遇;1954年公民权利第七号条例,禁止对15岁以上雇佣人员进行性别、种族、宗教和国籍歧视,该条例涉及范围广,因为它不仅仅针对工作条件、情况、地位,也禁止了雇用、解雇及补偿方面的性别等歧视。这些法律为男女平等提供了切实保障。

材料三虽然欧洲男女的就业率差距正在逐年缩小,但是,女性中40%以上从事公共管理、教育、健康及社会事业,而男性从事这些行业的不到20%。技工、工程师、专业财政金融人员以及经理等等,男性占据了很大比例。近年来,欧洲男女收入差距一直在16%上下,几乎没有改变。这种差距在私营部门比公共部门更大。虽然欧洲女性参与决策的比例高于世界平

均水平,但70%以上的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所占的比例,无论从欧洲还是全世界看,都是相当低的。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的出现得益于哪些因素?

(2)根据材料二回答,其体现了怎样的诉求?力图实现该诉求的方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女性社会地位的现状还存在哪些不足?综上探究,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答案】(1)科技革命的发展,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提高(大众化教育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启迪。(两条即可)

(2)男女经济地位平等,拒绝各种歧视。立法。

(3)就业岗位受限,与男性收入差距仍然巨大,决策权较少。(一条即可)如加强立法,创造合适的就业岗位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出现得益于科技革命的发展,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提高(大众化教育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启迪。

(2)根据材料二“一些法律条例包括1963年平等工资法,都要求在同一部门要给予男女同等的工资待遇;1954年公民权利第七号条例,禁止对15岁以上雇佣人员进行性别、种族、宗教和国籍歧视”的信息可知,其体现了男女经济地位平等,拒绝各种歧视的诉求,力图实现该诉求的方式是立法。

(3)根据材料三“虽然欧洲男女的就业率差距正在逐年缩小,但是,女性中40%以上从事公共管理、教育、健康及社会事业,而男性从事这些行业的不到20%。技工、工程师、专业财政金融人员以及经理等等,男性占据了很大比例。近年来,欧洲男女收入差距一直在16%上下,几乎没有改变。这种差距在私营部门比公共部门更大。虽然欧洲女性参与决策的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70%以上的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所占的比例,无论从欧洲还是全世界看,都是相当低的信息可知,女性社会地位的现状还存在的不足是就业岗位受限,与男性收入差距仍然巨大,决策权较少;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应该如加强立法,创造合适的就业岗位以促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8.材料一 1876年,电话在美国问世,这种电话经过改进,很快在许多国家使用,电话通讯事业发展起来。

材料二他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发明家,他一生中共获得2000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科技成果出现在第几次工业革命中?

(2)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什么时代?

(4)材料二中:“发明大王”是谁,他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

(2)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3)电气时代

(4)爱迪生、电灯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876年,电话在美国问世,这种电话经过改进,很快在许多国家使用,电话通讯事业发展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人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所以材料反映的科技成果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人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这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人了“电气时代”。

(4)根据材料可知“发明大王”是爱迪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因此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电灯泡。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材料二工业革命后,美国大城市处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材料三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影响:促进人口、货物的流动;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等。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开始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得到改善。

(3)态度:歌颂。原因:工业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可以得出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的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领域变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可以得出促进人口、货物的流动,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再结合所学知识,交通领域变革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2)依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后,美国大城市处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来”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时期环境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人们开始不重视环境问题,后来通过改善城市设施等改善环境问题。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好啊!英雄来了!”可见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是赞扬、歌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显著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凸显了人的价值或力量。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史学界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是汉朝,一是在宋朝。明清时期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材料二科南特将科学定义为“通过实验和观察发展起来并引起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系统”。

直到近代以前,发展的趋势始终是朝着分离——朝着思想家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方向进行。西方的伟大成就就是使这两者联合起来。知道实际知识与了解潜在原因的结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推进了科学的发展。

162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

材料三……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了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14——17世纪西欧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19世纪的科学研究“启发”了哪些“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答案】(1)汉朝时发明了造纸术。宋朝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器广泛应用。)

(2)①不断的实验和观察②思想家与劳动者的结合③国家的支持和鼓励④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⑤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⑥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3点即可)

(3)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新交通工具的发明;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3个问来进行考查。

(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四大发明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古代科技的发展。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是汉朝,一是在宋朝;汉朝时发明了造纸术。宋朝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器广泛应用等。根据要求即可回答:汉朝时发明了造纸术。宋朝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西欧产生近代科学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西欧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即可回答:①不断的实验和观察②思想家与劳动者的结合③国家的支持和鼓励④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⑤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⑥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此题通过材料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域;根据要求即可回答: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新交通工具的发明;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 振宇 一、考试情况 九年级共有456人参加考试,平均分48分,优秀率7%,及格率43%。 二、学生答卷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不端正不认真主动,厌学情绪较重,基础知识不扎实,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本观点、原理、概念等都不能牢记,欠缺科学的方法,灵活性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低,尤其是审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差,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总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不加思索,见题就做,照搬照抄现象普通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不懂得运用历史术语表达相关容。尤其是有些学生还存在不作答,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三、今后教学建议 1.以课本为主,重视落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始终是考查的主体与重点。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学会梳理历史线索,并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建构立体网络知识结构。 2.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常识等,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联系的意识。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联系的方法,养成联系的意识,综合掌握各科知识。

4.注意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历史课堂变成真正的人格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乐园。 5.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学。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教师要更多地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效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交给学生开启历史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二 振宇 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已结束,为了充分地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下面对试卷做以简要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分析 1、容结构: 本次考试容涉及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满分60分。 2、目标水平结构: 根据课标和中考围及要求,本次选题重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测查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的测查,例如历史试题中的时间、人物、事件和意义等等。 3、题型结构分析: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03】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

【03】人类历史上的 三次工业革命 https://www.sodocs.net/doc/971302169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考测点三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 [考点扫描] 1.列举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2.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 3.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事件. 4.说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标志. 5.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考点详解]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 1.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1)雄厚的资本,(2)充足的劳动力,(3)丰富的资源和原料,(4)海外贸易的迫切需要.其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导致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要.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它的投入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工业革命的大致发展过程是:(1)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2)改良蒸汽机,(3)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4)交通运输革新。 3.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1)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2)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第一艘汽船,1819年一艘美国轮船成功地横渡大西洋,(3)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工业革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4.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各方各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A 这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B 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二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C 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D 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开的整体.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科学技术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2)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创制.(3)新通讯的发明,特别是新能源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 “电气时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事件 (1).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研制成功.(2)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3)德国人西门子制成第一辆有轨电车4)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制成三轮汽车.(5)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6)有线电报,有线电话的发明成功.(7)意大利马可尼制造出无线电通讯设备,并于1899年在英 国向法国发报成功。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标志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的科学技术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 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2)产生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3)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交往和思维方式,(4)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了竞争和挑战,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以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5)更加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根本原因和基础。 四、三次科技革命比较 次数时间主要标志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 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考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中,前提条件是( ) A.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附答案)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 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校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下图反映了18-20 世纪世界的变化。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材料三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哪些发明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 (4)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答案】(1)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和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3)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4)环境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摘要: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因素是众多的、并且复杂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源在于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通过对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对我们的启示无疑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序言: 人类已跨入21世纪,建立在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我们的时代无愧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时代。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理性科学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也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回顾近代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人们发现科学技术不仅依赖于社会经济其它因素的发展,而且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失败经历在这几百年里反复重演,所以正确认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理解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对确立当代科学技术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1.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 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西汉请回答: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 的人物?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丝绸之路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 丝国大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 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材料二昭君和亲 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 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1[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一模试卷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他”是 A.但丁B.莎士比亚C.巴尔扎克D.列夫·托尔斯泰2.观察下图,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开采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①蒸汽机的产生②汽车的发明③飞机的研制④核能的利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在一次宴会上,一位贵妇人问达尔文:“您看我也是猴子变的吗?”达尔文微笑着说:“是的。不过,您是一只漂亮的猴子变的!”他俩的对话与什么理论有关 A.万有引力定律 B.适者生存原理 C.相对论 D.生物进化论 4.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事件是 ①制定《1787年宪法》 ②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④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5.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15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人都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6.在英国,人们称达尔文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是因为()

A.他们都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B.他们都提出了进化学说 C.他们都是英国的科学家 D.他们都发现了万有引力 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指出,他用数学的理论来表述法拉第的想法,完美阐释了电磁场理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 A.牛顿B.麦克斯韦C.达尔文D.爱因斯坦 8.它在当时的科学界和公众之中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宗教领袖和维多利亚王朝都非常震惊,人类和动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样的。它的理念对西方社会和思想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里的“它”是 A.《物种起源》B.《战争与和平》 C.《社会契约论》D.《英雄交响曲》 9.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变化表 导致表格中农业人口百分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蓬勃进行B.殖民帝国开始建立 C.工业化进程的影响D.资产阶级革命成功 10.日本是近代亚洲惟一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而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它之所以避免了类似其他亚洲国家的厄运,是因为它成功实施了()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C.天皇专制D.幕府将军的统治11.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了物种的可能性,并以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生物的进化,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从而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他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伏尔泰 12.历史课上,九(1)班同学举行“我最崇拜的发明家”评选活动。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把手中的那一票投给四位候选人中的任意一位。投票结果如下: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家在本次评选中总得票数是多少?

最新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1)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3)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不同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和发明都源于实践,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并取得巨大成果;(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进程相对滞后和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更大,范围更广,迅速发展;(3)有些国家(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便于吸收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发展速度;(4)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以纺织、煤炭、交通运输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重工业部门,以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为主。(5)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时代为主要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时代为主要特征。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新的特点? 新特点:(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并直接转化为生产力;(2)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展开: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以美、德为主;(3)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开始,推广到重工业、轻工业的各个部门。(4)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直接影响? 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强了海外殖民扩张(以商品输出为主),为开辟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级。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先后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与探索: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 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中秋节对客户的寄语【四篇】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公司的支持,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服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退的文化因素浅析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退的文化因素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若干方面的特点入手,分析近代以来阻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文化因素。 关键词: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退;文化因素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为什么曾经的辉煌到了近代却成了落后?本文将从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入手,简要分析我国科学技术衰退的原因。 一、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相应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的发展要求要有 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文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 向和目标具有选择和导向作用。 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不 同而各有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内涵的科学技术,一种文化可以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同样在这种文化中存在的缺陷也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自然”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人文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自然现象、自然知识的关注。中 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法则,是社会生活秩序的建立,而缺乏 对自然的研究。认为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二者是一致的,没有认识到自然界的独 特性和运动的规律性,过分强调对人、对社会的探究,忽视了对自然的研究,从 而导致了以自然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的缺失。 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论:“儒家相信宇宙的道德秩序(天),他们使用‘道’一词, 只要地———如果不是唯一的———是指人类社会里的理想道路或秩序,这在他们对待精神世界和知识的态度上表现得很明显。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 象就是人本身。” 2.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直觉、轻逻辑”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明清哲学,以理气之辩、心物之辩、格物致知等问题为 主要研究对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通过内在的自我反省实现自 我认知,从人的内心中找寻世间万物的真理,强调“内心的认知是万物的尺度”, 内心的认知是自然万物存在的依据,也是其不存在的依据。王守仁在他的《传习录》中写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 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在 文艺复兴时期)可以找出因果关系。”科学发展史表明,形式逻辑是整理经验材料、构造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当一门科学的经验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 能否运用形式逻辑方法对其加以整理概括,从而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其 进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 3.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政务、轻学术”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社会是官本位至上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更多的是国家政务,“学而优则仕”则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精力和学习的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 分析题 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 么作用?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 1、背景: 经济基础: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技术支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2、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出现和应用(最显著成就) 表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发电机和电动机,19世纪70年代,不断完善的发电机应用于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像机、放映机,还在纽约建立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车、电话、电报纷纷问世。 影响: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1876年,德国人奥拓制造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研制汽油内燃机,德国的狄赛尔发明柴油内燃机,(内燃机的燃料能源:石油) 新交通工具: 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成了汽车(奔驰一号);1913年美国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是汽车价格下降得到普及。 飞机: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三、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 1、领跑国:美国和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起国:英国,是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领先,遍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遍地开花; 2、影响: 积极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复习试题(附答案)

【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复习试题(附答案) 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随后,大量以内燃机作动力的机器设备先后问世:汽车、飞艇、飞机、拖拉机、坦克…煤气、石油(尤其是石油)的使用量飞速上升。 图二: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一般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随着石油开采业的发展,石油化学工业产生。19世纪60年代——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而且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1)从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根据上述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得到怎样的历史结论? 【答案】(1)信息一:内燃机制造出来的时间是1876年;信息二: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信息三:19世纪60年代——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等等。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解析】 【详解】 (1)只要是根据图文中获取的信息即可,例如:根据“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可知,内燃机制造出来的时间是1876年;根据“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可知,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根据“19世纪60年代——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而且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好。”可知,19世纪60年代——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等等。 (2)据上述图片及文字介绍“大量以内燃机作动力的机器设备先后问世:汽车、飞艇、飞机、拖拉机、坦克…煤气、石油(尤其是石油)的使用量飞速上升。”等可知,第二次工业革会中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 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理解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 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 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 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 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 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水平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 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水平。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动 的理解,培养学生使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 互促动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动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理解到社会发 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实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 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 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 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 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 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 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 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 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 解析) 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在我)看来这些因素(美苏)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摘编自H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1)材料中“红军参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 (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雅尔塔会议 (2)不同意。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可)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决定在打败德国后对日本作战等。 (2)不同意,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等,从材料不难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是致使日本战败的原因。显然,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在抗战中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它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材料中的“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同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

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第十六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复习目标] 1.依据具体史实概括近代前期、近代后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以及史学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行之、钱学森、施今墨等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活动。 3.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封建旧史观与资产阶级新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区别、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5.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的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正确认识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本身的阶级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主要涉及思想、科技、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等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中,也都呈现出来。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也充分反映出来。 近代前期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近代后期文化中除原有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外,还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是进步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文化主流。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可喜成就,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2.思想领域的巨变 (1)近代前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主流,它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