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数学思考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2. 培养学生分解基本图形及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的能力

3. 通过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证明几何问题,提高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解决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学习热情。

重点

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的能力

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复习回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活动2 创设情境,探究尝试

活动3 设问质疑,类比联想

活动4 拓展思维,变式训练

活动5 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巩固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方法。

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体验数学活动的运动变化。

小结及课后探究习题梳理所学知识,达到巩固、发展、提高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问题1:你还记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吗?

问题2:你还记得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问答做出总结: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添加辅助线,运用平行线的知识)教师着重指出添加辅助线是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方法,正确合理的添加辅助线往往能简单、迅速的解决问题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有助于后继问题的解决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2

问题1:画一个形状类似下图的图形并测量、、及的度数,看看它们存在怎样的关系?

问题2:由刚才活动得到的结论你能猜想出什么吗?

问题3: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证明这个结论吗?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证明方法?

学生动手用测量工具量出指定角的度数,通过测量计算得出四个角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对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及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猜想:

=++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图形,与熟悉的、常见的图形进行类比分析,提示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证明方法,联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用到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分析图形找出三种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提问: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

通过作图、测量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在几何方面的动手、动脑能力,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观察能力,并为下面探索问题作好铺垫。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这一探索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亲手操作寻求数学结论,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此活动鼓励学生

发散思维寻找到多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思考形式,有利于深刻领会如何添加辅助线以及添加辅助线的本质─构造基本图形,转化图形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观察─猜想─论证这一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有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问题4:你能正确的书写出证明过程吗?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根据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分别写出证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出其中不完备的地方,并以规范的格式板书一种证明强调证明过程的逻辑严谨性及正确的书写格式。教师应关注:

(1)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进行简单说理的准确性、规范性。

(3)是否能用几何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

培养学生能用准确的运用数学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规范书写格式,锻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复杂的推理论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活动3

问题1:在上面第三个图中,将点P的位置特殊化:若点P是

与角平分线的交点,且=700,那么的度数是多少?

你能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研讨,并汇总所得的结论。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室可以在测量、计算等感性活动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利用上述例题的解题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2)学生能否用文字、字母符号等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增加题目的复杂性,再一次经历猜想、论证这一思维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

在探索中再一次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4

问题:你能否再给点P确定一个特殊位置?此时上述结论还成立吗?如果不成立,那么你能得出新的结论吗?(点P是与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结论。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参与认识和联想

(2)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进行判断、解答。

(3)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经过这样的变式、发展、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运动变化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通过对不同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讲评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5

(1)小结

(2)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7、8、9题。

教师结合本节课内容,通过提问方式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和方法、技能,出示练习题,巩固本节知识。

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自检掌握情况。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能否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总结的养成性习惯

(3)学生能否通过自我评价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有创意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来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研究的思想。

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与适时的指导。

自评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的证明,掌握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应用于分析和证明。

2.让学生动手作图、测量一系列的活动,既能让学生自我猜想,获取知识,又能为证明的思路提供启发。培养了学生在几何方面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这一探索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3.在思考证明途径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既能让学生在一连串的变化中熟练使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观察──猜想──论证这一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4.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猜想、论证这一思维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在探索中再一次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5.通过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教案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第2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授课人:王锡山 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②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角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把三角形按边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给予评价 师:如果按角来分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给出定义。 锐角三角形: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ABC Rt ?”。 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 ?? ??????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 情境:三角形三兄弟之争(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①量一量上述三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标注(测量时要认真,力求准确)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全章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九年级数学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 一、本章教学的指导意见: 本章内容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说起,引出第一个三角函数——正切。因为相比之下,正切是生活当中用得最多的三角函数概念,如刻画物体的倾斜程度、山的坡度等。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是在正切的基础上、利用直角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说理得到的。 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引入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对于一般包括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问题,需要借助计算器。教科书仔细地介绍了如何从角得值、从值得角的方法,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章重要的内容之一。除“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测量物体的高度”两节外,很多实际应用问题穿插于各节内容之中。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一般说来,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问题。 研究图形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数量的形式表示出来,即进行量化,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也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从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 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会计算包括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4.能够借助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5.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及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课题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和 能 力 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 程 和 方 法 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教学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五个一” 课 堂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设计意图 一、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 中,点D 在AB 上,如果AC 2=AD ?AB , 那么△ACD 与△ABC 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3)如(2)题图,△ABC 中,点D 在AB 上,如果∠ACD= ∠B , 那么△ACD 与△ABC 相似吗?——引出课题. (4)教材P46的探究4 . 二、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6例2). 分析:要证PA ?PB=PC ?PD ,需要证PB PC PD PA ,则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 证明:略 例2 (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 中,E 为BC 上一 点,DF ⊥AE 于F ,若AB=4,AD=5,AE=6,求DF 的长. 分析:要求的是线段DF 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 、 AD 、AE 和DF 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 和△AFD 中,因此只

人教版必修四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案

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式进行三角式的化简和证明; 能力目标:(1)了解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关系式求三角函数(式)值的方法。 (2)灵活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不同变形,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 德育目标:训练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公式对三角式进行化简和证明。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倒数关系:sin csc 1αα?=,cos sec 1αα?=,tan cot 1αα?=. (2)商数关系: sin tan cos ααα=,cos cot sin ααα =. (3)平方关系:22sin cos 1αα+=,221tan sec αα+=,221cot csc αα+=. (练习)已知tan α43=,求cos α 2.tan αcos α= ,cot αsec α= ,(sec α+tan α)·( )=1 二、讲解新课: 例82tan α=-,试确定使等式成立的角α的集合。 =|1sin ||1sin |cos ||cos |αααα+-- =1sin 1sin |cos |ααα+-+=2sin |cos | αα. 2tan α-=-, ∴2sin |cos |αα2sin 0cos αα +=, 即得sin 0α=或|cos |cos 0αα=-≠. 所以,角α的集合为:{|k ααπ=或322,}22 k k k Z πππαπ+<<+∈. 例9.化简(1cot csc )(1tan sec )αααα-+-+. 解:原式=cos 1sin 1(1)(1)sin sin cos cos αααααα -+-+ 2sin cos 1cos sin 11(sin cos )sin cos sin cos αααααααααα-+-+--=?=?112sin cos 2sin cos αααα-+?==?. 说明:化简后的简单三角函数式应尽量满足以下几点: (1)所含三角函数的种类最少; (2)能求值(指准确值)尽量求值; (3)不含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10.求证: cos 1sin 1sin cos x x x x +=-. 证法一:由题义知cos 0x ≠,所以1sin 0,1sin 0x x +≠-≠.

三角形边角关系教案

14.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 -------边的关系 1.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分类 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分类思想。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 3.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弄清三角形三边关系 2.难点: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四根小木条 五课时安排: 一节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组图片,找出你熟悉的图形三角形,引入课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三角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 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自学指导: 认真看书67页的内容。注意三角形边的表示方法。 并思考下面问题: (1)知道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等概念,会用几何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 (2)会把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知道每类三角形的特征;

(3)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等概念; 依次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 4.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有这样的四根小棒(6cm、8cm、12cm、18cm)请你任意的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摆成三角形。 (1)有哪几种取法? (2)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 (3)用三根什么样的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并合作交流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 我们可以发现这四根小棒中,如果较短的两根的和不大于最长的第三根,就不能组成三角形。 这就是说: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上面的结论,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加以说明吗? 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6.讲解例题 例1 :例:一根木棒长为7,另一根木棒长为2,若要围成三角形,那么则第三根木棒长度应在什么范围呢? 解:设第三条边长为a cm,则 7-2<a<7+2 即5<a<9 结论:其它两边之差< 三角形的一边< 其它两边之和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8cm,如果一边长等于4cm,求另两边的长? 解(1)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4 cm,则腰长为x cm。根据题意,得 x+x+4=18 解方程,得 x=7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2 3》教案

27.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 主备:司娟 审核:九年级数学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猜想和归纳能力,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感悟数学知识的奇妙无穷。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探索 [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有关证明 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相似图形指的是什么? 2、什么叫做相似三角形? (二)引入 如图1,△ABC 与△A ’B ’C ’相似. 图1 记作“△ABC ∽△A ’B ’C ’”, 读作“△ABC 相似于△A ’B ’C ’”. [注意]:两个三角形相似,用字母表示时,与全等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 对于△ABC ∽△A ’B ’C ’,根据相似形的定义,应有 ∠A =∠A ’, ∠B =∠B ’ , ∠C =∠C ’, ''B A AB =''C B BC =' 'A C CA . [问题]:将△ABC 与△A ’B ’C ’相似比记为k 1,△A ’B ’C ’与△ABC 相似比记为k 2,那么k 1 与k 2有什么关系? k 1= k 2能成立吗? (三)[探究1] 1、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l 1、l 2,再画三条与l 1、l 2 相交的平行线l 3、l 4 、l 5.分别度量l 3、l 4 、l 5 在l 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BC 和在l 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EF 的长 度, 相等吗?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 EF DE BC AB 与

1.2.2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案

1. 2.2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⒈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理解同角公式都是恒等式的特定意义; 2 通过运用公式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解决三角函数求值、化简、恒等式证明的解题技能,提高运用公式的灵活性; 3 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有关求值问题;在解决三角函数化简问题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思维的深化;在恒等式证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式1cos sin 2 2=+αα及 αα α tan cos sin =的推导及运用: (1)已知某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中的一个,求其余两个;(2)化简三角函数式;(3)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难点: 根据角α终边所在象限求出其三角函数值;选择适当的方法证明三角恒等式.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利用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cos sin 2 2 =+αα及 αα α tan cos sin =,并灵活应用求三角函数值,化减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板、投影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与初中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样,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同角三角函数之间关系,弄清同角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函数值之间的互相转化. 【探究新知】 探究:三角函数是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来定义的,你能从 圆的几何性质出发,讨论一 下同一个角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吗? 如图:以正弦线MP ,余弦线OM 和半径OP 三者的长构成直角三角形,而且1OP =.由勾股定理由2 2 1MP OM +=, 因此2 2 1x y +=,即22 sin cos 1αα+=.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当()2a k k Z π π≠+ ∈时,有 sin tan cos α αα =. 这就是说,同一个角α的正弦、余弦的平方等于1,商等于角α的正切. 【例题讲评】 例1化简: 440sin 12- 解:原式 80cos 80cos 80sin 1)80360(sin 122 2 ==-=+-= 例2 已知α α αααsin 1sin 1sin 1sin 1+---+是第三象限角,化简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教案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 明 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第1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知道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概念,并能作出三角形的一边上的高. 3.理解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难点】 已知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求表示线段长度的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教师把事先收集的与三角形有关的生活图片运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图所示. 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b)中能找出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 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过的三角形,与同桌交流,找出图(b)中的三角形. 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你能指出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几个吗?分别是什么? 生: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三个,分别是A、B、C. 师:这个三角形的边呢? 生:边有三条,分别是AB、BC和CA. 师:对.我们把这个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如边AB对着∠C,记作c;边BC对着∠A,记作a;边CA对着∠B,记作b.也就是说,一边可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角可用“∠”加上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师:按边分类时,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三角形? 生: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果不是三条边都相等,比如两条边相等,这类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呢? 生:等腰三角形. 师:对,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如果三条边都不相等呢? 学生思考. 师:我们把这类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 教师板书: 三角形(按边分)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你能区分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吗? 生: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 师:对.我们现在再来认识一下顶角和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请大家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并说说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学生操作. 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对,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呢? 生:由所有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得到. 教师板书: 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对.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我们能得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板书)如果三条线段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就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但是在实际计算中,需要验证六个不等式都成立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不等式a+b>c,你把a移到不等式的右边,这个不等式如何表示? 生:b>c-a. 师:对,也就是c-a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教案1 北师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 1.理解正弦与余弦的概念;(重点) 2.能用正弦、余弦的知识,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小明沿着某斜坡向上行走了13m ,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5m. 如果他沿着该斜坡行走了20m ,那么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多少?行走了a m 呢? 在上述情形中,小明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又分别移动了多少?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就确定了.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正弦和余弦 【类型一】 直接利用定义求正弦和余弦值 在Rt △ABC 中,∠C =90°,AB =13,BC =5,求sin A ,cos A . 解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 ,然后根据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计算即可. 解:由勾股定理得AC =AB 2-BC 2=132-52 =12,sin A =BC AB =513,cos A =AC AB =1213 . 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 边比邻边,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1题 【类型二】 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另一个三角函数值 如图,在△ABC 中,∠C =90°,点D 在BC 上,AD =BC =5,cos ∠ADC =3 5 ,求sin B 的值. 解析:先由AD =BC =5,cos ∠ADC =3 5及勾股定理求出AC 及AB 的长,再由锐角三角函 数的定义解答.

解:∵AD =BC =5,cos ∠ADC =3 5 ,∴CD =3.在Rt △ACD 中,∵AD =5,CD =3,∴AC = AD 2-CD 2=52-32=4.在Rt △ACB 中,∵AC =4,BC =5,∴AB =AC 2+BC 2=42+52 =41, ∴sin B =AC AB = 4 41 =44141 . 方法总结: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清它们的边角关系,结 合勾股定理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类型三】 比较三角函数的大小 sin70°,cos70°,tan70°的大小关系是( ) A .tan70°<cos70°<sin70° B .cos70°<tan70°<sin70° C .sin70°<cos70°<tan70° D .cos70°<sin70°<tan70° 解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知sin70°<1,cos70°<1,tan70°>1.又cos70°=sin20°,锐角的正弦值随着角的增大而增大,∴sin70°>sin20°=co s70°.故选D. 方法总结:当角度在0°<∠A <90°间变化时,0cos A >0.当角度在45°<∠A <90°间变化时,tan A >1.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0题 【类型四】 与三角函数有关的探究性问题 在Rt △ABC 中,∠C =90°,D 为BC 边(除端点外)上的一点,设∠ADC =α,∠B =β. (1)猜想sin α与sin β的大小关系; (2)试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因为在△ABD 中,∠ADC 为△ABD 的外角,可知∠ADC >∠B ,可猜想sin α>sin β;(2)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sin α,sin β的关系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1)猜想:sin α>sin β; (2)∵∠C =90°,∴sin α= AC AD ,sin β=AC AB .∵AD <AB ,∴AC AD >AC AB ,即sin α>sin β. 方法总结: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把两角的正弦值表示成线段的比,然后进行比较是解题 的关键. 【类型五】 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上的高,tan B =cos ∠DAC . (1)求证:AC =BD ; (2)若sin C =12 13 ,BC =36,求AD 的长. 解析:(1)根据高的定义得到∠ADB =∠ADC =90°,再分别利用正切和余弦的定义得到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教案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 学习的内容,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知角度上看,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三角函数定义.从方法上 看,学生已经对数形结合,猜想证明有所了解.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有待于提高. 2.教学目标 1.通过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并能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函数的求值. 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应用:(1)求值(知一求二); (2)证明三角恒等式.本节主要学习三角函数的求值,通过这节课学生应明了如何进行三角函数的求值. 3.通过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的应用使学生养成探究、分析的习惯,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树立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公式1cos sin 22=+αα及 ααα tan cos sin =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1cos sin 22=+αα及αα α tan cos sin =的推导,运用同角三角函 数基本关系求三角函数值. 4.教学基本流程 (1)情境引入: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南美洲亚马逊河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 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

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却有着这样的联系.那么我们来看看前些天我们所学习的三角函数.在三个式子中有着“同一个角”其中的联系应该更为紧密! (2)回顾复习:三角函数定义、三角函数线 设任意角α的顶点在原点O ,始边与x 轴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与点 P (,)x y ,过P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M ;过点(1,0)A 作单位圆的切线,它与角α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与点T . y 叫做α的正弦,记做sin α,即 sin =y α x 叫做α的余弦,记做cos α,即 cos x α= 叫做α的正切,记做tan α,即 tan y x α= 我们就分别称有向线段MP 、OM 、AT 为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初中时我们学过以下两个公式: 2 2 sin cos 1αα+= sin tan cos α αα = 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等式是否对任意角α都成立怎么证明,在三角函数中有什么作用 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3)新课: 如图:以正弦线MP ,余弦线OM 和半径OP 三者的长构成直角三角形,而且1OP =. x y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2304560三角函数值教案新版北师大版_

1.2 30O、45O、600三角函数值 一、教学目标 1.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30°、45°、60°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计算. 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30°、45°、60°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计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比、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分别叫做∠A的正弦、余弦、正切. (二)讲授新课 活动1:小组合作 [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①含30°和60°两个锐角的三角尺;②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能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 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 让一位同学拿着三角尺站在一个适当的位置B处,使这位同学拿起三角尺,她的视线恰好和斜边重合且过树梢C点,30°的邻边和水平方向平行,用卷尺测出AB的长度,BE的长度,因为DE=AB,所以只需在Rt△CDA中求出CD的长度即可.

我们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角的大小确定,那么它的正切、正弦、余弦值也随之确定,如果能求出30°的正切值,在上图中,tan30°= ,则CD=atan30°,岂不简单. 你能求出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吗? 活动2:探索30°角的三角函数值 ①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② 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③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 学生探讨、交流,得出 30°角的三角函数值 2.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 活动2:探究归纳——完成下表 (1)我们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2)再次观察表格,你还能发现什么?从下列两个方面考虑 a 随着角度的增加,正弦、余弦、正切值的变化情况。 b 若对于锐角α有sin α= ,则α=. (三)重难点精讲 例题1:计算: (1) sin30°+cos45°; (2) 解:sin30°+cos4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的概念; 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推论; 3.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平行线法、三边法、两边夹一角法、两角法; 4.进一步熟悉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类比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知识迁移 类比相似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师介绍:“相似”用符号“∽”来表示,读作“相似于”,2题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ABC∽△DEF,

∴A=∠D,∠B=∠E,∠C=∠F;AB AC BC DE DF EF ==. 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反过来 ∵A=∠D,∠B=∠E,∠C=∠F;AB AC BC DE DF k EF === ∴△ABC∽△DEF. 师介绍:△ABC与△DEF的相似比为k,△DEF与△ABC的相似比为1 k . 追问:当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引出课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回顾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我们知道,除了可以验证所有的角和边分别相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外,还有判定的简便方法(SSS,SAS,ASA,AAS).类似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是不是也存在简便的判定方法呢? 二、探究归纳 (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探究1: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l1,l2,再画三条与l1,l2都相交的平行线l3,l4,l5.分别度量l3,l4,l5在l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 ,BC和在l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EF的长度, AB BC 与 DE EF 相等吗?任意平移l5. AB BC 与 DE EF 还相等吗? 当l3//l4//l5时, 有AB DE BC EF =, BC EF AB DE =, AB DE AC DF =, BC EF AC DF =等. 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迁移:将基本事实应用到三角形中, 当DE//BC时,有

高中数学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案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 系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 数值的方法。 能力目标: 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 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确定,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角α是一个任意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P x y ,它与原点的距离为 (0)r r ==>,那么:sin y r α=,cos x r α=,tan y x α=, 2.当角α分别在不同的象限时,sin α、cos α、tg α的符号分别是怎样的? 3.背景:如果5 3sin =A ,A 为第一象限的角,如何求角A 的其它三角函数值; 4.问题:由于α的三角函数都是由x 、y 、r 表示的,则角α的三个三角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讲解新课:

(一)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板书课题: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系: (1)商数关系:α ααcon sin tan = (2)平方关系:1sin 22=+ααcon 说明: ①注意“同角”,至于角的形式无关重要,如22sin 4cos 41αα+=等; ②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 tan cot 1(,)2 k k Z πααα?=≠∈; ③对这些关系式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正用、反用、 变形用),如: cos α= 22sin 1cos αα=-, sin cos tan ααα =等。 2.例题分析: 一、求值问题 例1.(1)已知12sin 13α= ,并且α是第二象限角,求cos ,tan ,cot ααα. (2)已知4 cos 5α=-,求sin ,tan αα. 解:(1)∵22sin cos 1αα+=, ∴2222125cos 1sin 1()()1313 αα=-=-= 又∵α是第二象限角, ∴cos 0α<,即有5cos 13 α=-,从而 sin 12tan cos 5ααα==-, 15cot tan 12αα==- (2)∵22sin cos 1αα+=, ∴222243sin 1cos 1()()55αα=-=--=, 又∵4cos 05α=-<, ∴α在第二或三象限角。 当α在第二象限时,即有sin 0α>,从而3sin 5 α=,sin 3tan cos 4 ααα==-; 当α在第四象限时,即有sin 0α<,从而3sin 5α=-,sin 3tan cos 4ααα==. 总结: 1. 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便可运用基本关系式求出其它 三角函数值。在求值中,确定角的终边位置是关键和必要的。有时,由于角的终边位置的不确定,因此解的情况不止一种。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教学提纲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 瓦房店中心小学 四年级 吴艳双 【教学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

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定理主要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积极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让学生对演绎推理和反证法有初步的了解。 【学生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 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 关系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具】: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谁来说)(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 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你会围三角形吗?(会)我们在围三角形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看来你一定 是个细心的好孩子)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2)

第十三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分类思想 2. 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 3. 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分类思想,弄清三角形三边关系. 难点: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领悟.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 四、相关资源 《三角形系列》图片、《三角形1》图片、《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图片、《等腰、等边三角形》图片、《三角形2》图片、《三角形3》图片.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此图片是视频缩略图,本视频资源从生活实例出发,给出物品、建筑等常见的三角形形象及设计,同时适当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若需使用,请插入【情景演示】认识三角形. 教师引入三角形: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同学们你们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有哪些?通过观察图片大家能否发现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中能找出的几个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学生思考回答:三角尺、警示牌、旗子等等.

插入图片《三角形系列》 教师给出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插入图片《三角形1》 点A,B, C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顶点;线段AB,BC,CA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边;∠A,∠B, ∠C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我们把这个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如边BC对着∠A,记作a;边CA记作b;边AB记作c.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堂知识的教学. 【新知讲解】 1.三角形的识别、分类. 教师讲解: 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acute triangle),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obtuse triangle) 三角形中,三条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scalene triangle),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isosceles triangle)、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equilateral triangle) .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三角形按边长划分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案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东宁县绥阳中学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 系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 数值的方法。 能力目标: 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 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确定,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角α是一个任意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P x y ,它与原点的距离为 (0)r r ==>,那么:sin y r α=,cos x r α=,tan y x α=, 2.当角α分别在不同的象限时,sin α、cos α、tg α的符号分别是怎样的? 3.背景:如果5 3sin =A ,A 为第一象限的角,如何求角A 的其它三角函数值; 4.问题:由于α的三角函数都是由x 、y 、r 表示的,则角α的三个三角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讲解新课: (一)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板书课题: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系: (1)商数关系:α ααcon sin tan = (2)平方关系:1sin 22=+ααcon 说明: ①注意“同角”,至于角的形式无关重要,如22sin 4cos 41αα+=等; ②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 tan cot 1(,)2 k k Z πααα?=≠∈; ③对这些关系式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正用、反用、 变形用),如: cos α= 22sin 1cos αα=-, sin cos tan ααα =等。 2.例题分析: 一、求值问题 例1.(1)已知12sin 13α= ,并且α是第二象限角,求cos ,tan ,cot ααα. (2)已知4 cos 5α=-,求sin ,tan αα. 解:(1)∵22sin cos 1αα+=, ∴2222125cos 1sin 1()()1313 αα=-=-= 又∵α是第二象限角, ∴cos 0α<,即有5cos 13 α=- ,从而 sin 12tan cos 5ααα==-, 15cot tan 12αα==- (2)∵22sin cos 1αα+=, ∴222243sin 1cos 1()()55αα=-=--=, 又∵4cos 05α=-<, ∴α在第二或三象限角。 当α在第二象限时,即有sin 0α>,从而3sin 5 α=,sin 3tan cos 4 ααα==-; 当α在第四象限时,即有sin 0α<,从而3sin 5α=-,sin 3tan cos 4ααα==. 总结: 1. 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便可运用基本关系式求出其它三角函数值。在求值中,确定角的终边位置是关键和必要的。有时,由于角的终边位置的不确定,因此解的情况不止一种。 2. 解题时产生遗漏的主要原因是:①没有确定好或不去确定角的终边位置;②利用平方关系开平方时,漏掉了负的平方根。 例2.已知tan α为非零实数,用tan α表示sin ,cos αα.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00001)

沪科版本数学八年级上册3.1.2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一:思考以下问题,做一做。(小组讨 论,3min) 1. 同学请拿出你的三角板,观察三角形的内角有 什么不同? 2.画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3.画出有一个角的钝角的三角形。 怎么区分以下三种三角形呢? 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 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对于直角三角形,还有哪些要素呢? 活动探究二: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2min) 1三角形若按角来分类,分为哪几类? 2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三角形按角分为 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三角形,将这个三角形折叠 学生通过动手 画图,锻炼了 能力,学生能 够用以学习的 知识来解决, 为学生掌握三 角形之间角的 关系做铺垫. 学生回答直角 三角形中夹直 角的两边叫做 直角边,直角 相对的边叫 做,直角三角 形ABC可以写 成Rt ABC。 学生回答 三角形的内角 和等于1800 动手折叠 三角形,锻炼学 生的动手能力 巩固练习学生独

∠A=180°-54°-90°=36° 在 ABC中, ∠C=180°-∠A-(∠ABD + ∠DBC) =180°-36°-(54°+18°) =72° 变式1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至少有两边相等; 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A. 1,2 B. 1,3,4 C. 3,4 D. 1,2,4 变式2 若三角形中的一条边是另一条边的2倍,且有一个角为30 °,则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以上都不对 变式3:在△ABC中,若∠A:∠B:∠C=2:3:4,求∠A 、∠B和∠C的度数. 拓展提高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角为100°, 则另两角分别为___________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角为70°, 则另两角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