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孔乙己》写作手法 毕业论文

浅析《孔乙己》写作手法 毕业论文

浅析《孔乙己》写作手法

《孔乙己》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四号上,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

孔乙己苦读半生、热衷科举,沉醉读书幻境。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表明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孔乙己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他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尽管“长衫又破又脏,好像十多年未洗过”,他把这作为区别短衣帮的标志。甚至,遭人讥嘲,还不屑置辩。这些描写揭示了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孔乙己还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他被封建科举制度扼杀心智,遭到了丁举人等封建统治势力的凶残压迫,使他走上偷书之路,遭到别人殴打,被丁举人致残,但他始终不知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在孔乙己身上有许多的不足,但他保存着善良诚实的一面。如教人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不拖欠酒钱等。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运用很普遍,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具体生动,绘声绘色地再现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一)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情、姿态等特征的描写。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

1、外形描写

孔乙己一上场,就让人忍俊不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着”,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这说明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

长衫客,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距离。孔乙己刚一亮相就以他的穿着和喝酒方式显示了他的特殊身份和与众不同。其实,从他“站着喝酒”这一点来看,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着知识分子身份的“长衫”,说明他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无疑会使他与周围的人孤立起来,因而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身材、容貌描写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废。

3、服饰描写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穿长衫”是“有文化”的标志,但在“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的顾客那里,“文化”是和“权力”“金钱”结合在一起的,当“文化”同“权力”“金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文化”似乎有着神圣的性质,它被人尊重,被人敬畏,受到全社会人的崇拜,但全社会的人尊重、敬畏、崇拜的是什么呢?是“文化”呢,还是“权力”和“金钱”呢?这在那种三位一体的形式中,是人们所难以直观感到的。只有到了孔乙己这里,“文化”才从“文化”“权力”“金钱”的三位一体的形式中被提取出来,“文化”成了一种赤裸裸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在中国社会上还被社会所尊重、敬畏、崇拜吗?不能了!那么,社会对“穿长衫”的人的尊重、敬畏和崇拜的是什么呢?是“权力”和“金钱”,而不是“文化”!“文化”在中国社会里,只是一种票证,持有这个票证可以领到“权力”和“金钱”,而一旦它没有了领取“权力”和“金钱”的

功能,它就毫无用处了。所以,孔乙己的“长衫”是同那些长衫顾客的“长衫”迥然不同的:“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它没有含金量和含权量,既不威严也不阔绰。

4、脸色变化描写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

象也就大体完成了。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描写(补充内容——结合作品举例分析)

“言为心声”,语言通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露,分析语言可以理解人物性格。《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语言并不多,但极个性化。小说多次描写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还用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如:文中写道:中秋过后,孔乙己说“温一碗酒。”这声音极低,“掌柜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明明是因为偷东西而被打断了腿,却谎称“跌断”,旧知识分子的面子怎么也放不下,做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又不自知,多么可悲!

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文化毒害很深的读书人。他追求功名,一心

想着的是“进学”爬上去;然而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

捞不到”。精神上备受摧残,生活上极端贫困,但可悲的是,他受

毒害而不自觉,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这一特征在他的语言中表现

得十分突出。平时,他满口“之乎者也”,说些难懂的话,处处摆

出读书人的身份。当孩子们向他要茴香豆吃,他摇头晃脑地哼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

(三)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其性格特征。

例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一个“踱”字活现了有钱有闲阶级的人们那种懒散、阔绰、傲慢而悠然自得的神态。

例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九文大钱“排”出,我们仿佛听到那叮叮作响的铜板碰击声。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这时拿钱买酒的得意神气,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取笑他的被打,取笑他的潦倒,这时他口袋里有几个酒钱,就要在他们面前显显阔气,也聊以自慰。

例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罩”字写出了贫困而善良的孔乙己在那群天真的要豆吃的孩子面前,死死护住他已经“不多了”的几颗豆的动作。

例4:孔乙己由于偷东西而被打致残,成了可怜的牺牲品,很颓唐地爬入酒店。“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摸”字描写出孔乙己拿酒钱时的小心深取的情状。他这时腿已断,比以前更加穷困,口袋里仅有这么点钱,所以他取出时慢而小心,口袋大,钱少,要搜索一番才能取出。以前“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劲儿完全没有了。从“排”到“摸”,同是拿钱买酒的动作,但处境已变,动作也就不同,可见作者炼字的功夫与匠心。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孔乙己》的环境描写很独特。文章开头占用三个自然段描写咸亨酒店,为孔乙己出场做了铺垫。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咸亨酒店独具风格:曲尺形的大柜台;随时温酒的方式;下酒的小菜——盐煮笋、茴香豆、荤菜;“短衣帮”靠柜外站着,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长衫主顾则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

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中还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仅仅二十个字左右就交代了时令、天气的变化,衬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预示了孔乙己的不幸结局。

三、对比手法(补充)

1 身份的对比

小说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身份的顾客——“穿长衫的”与“短衣帮”进行对比描写:阔绰的长衫主顾“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做工的短衣帮则“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作者形容长衫客走路的样子用了一个“踱”字,突出了他们迈四方步、摆阔架子的姿态,活现了有钱有闲阶级的人们那种懒散、阔绰、傲慢而悠然自得的神态。“坐喝”之前又加上个状语“慢慢地”,更表现出他们尽情享乐、悠闲自得的神态。短衣帮则完全不同,他们既无钱又无闲,他们需要的是解乏提神,“热热的喝了休息”,这既是写动作的方式,又是写动作的目的。这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也为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尴尬身份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既不能“踱”进长衫主顾群里,也“站”不到短衣帮的队列中。

2 人际关系的对比

小说在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游离于所有人群,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是人们饭饱酒足后的笑料,不仅“掌柜的”和“穿长衫的”可以取笑他,与孔乙己同是被剥削受压迫的“短衣帮”也取笑他,连“我”这个地位极端低下的“小伙计”也可以参与逗笑、取乐。他给人带来快乐但又没有人真的在意这份快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特别是当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后,竟没有一个人去指责打人者的冷酷凶残,却反过来说是他“发昏”。当孔乙己最后用手“走”到咸亨酒店喝酒时,掌柜的仍只记得“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债务,还不忘取笑。“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谈起,孔乙己已被人们遗忘了。这是一个多么冷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冷漠!这正是鲁迅所要针砭的病态社会的毒瘤。作者对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进行了解剖,也批判了麻醉人们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

3 悲喜的对比

在文中,作者多次写到哄笑。短衣帮的笑,掌柜的笑,小孩的笑。孔乙己在

哄笑声中出场,又在哄笑声中死去。孔乙己的存在仅仅是起到使“店内外充满快

活的空气”的作用。“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

了强烈的对比。

孔乙己之所以被人记得,只因为他是人们单调、无聊生活的一个笑料,因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他是所有人取笑的对象,人们能够从中得到一点“笑”的满足。所以“笑”的本身含有孔乙己的深刻的寂寞和悲哀,反映了他在鲁镇的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侮蔑,也暗示了他悲剧性的一生。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笑什么?笑他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笑他“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一个“又”字,一个“新”字,说明孔乙己因偷窃而挨打受伤已不是新鲜事,也不止一次。人们对于孔乙己的处境不是同情而是取笑,这样的取笑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人们不单取笑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还直戳到他内心的隐痛“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当孔乙己两腿盘坐在一个用绳子挂在肩上的蒲包上“走”来时,掌柜的对身心俱毁、濒临绝境的孔乙己,不是表示同情,而是不忘“你还欠十九个钱呢!”,不忘取笑他“又偷了东西了!”。这就更深刻地表现出社会的悲凉,人们的凉薄。

4动作的对比

孔乙己刚出场时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接着“便排出九文大钱”。这时的孔乙己口袋里有几个酒钱,面对酒客的取笑,表面上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乎的样子,而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自己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这个“排”字,写出了这时的孔乙己得意的神气。写的既是动作,也是神态。当孔乙己把九文钱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的时候,可以想见他的心里和脸上一定是十分得意的。

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店里是:“从破衣袋了摸出四文大钱”。“摸”字描写出孔乙己拿酒钱时的小心深取的情状。他这时腿已断,比以前更加穷困,口袋里仅有这么点钱,所以他取出时慢而小心,口袋大,钱少,要摸索一番才能取出。以前“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劲儿完全没有了。从“排”到“摸”,同是拿钱买酒的动作,但处境已变,动作也就不同,可见作者炼字的功夫与匠心,

趾高气扬的长衫主顾、势利的掌柜、恣意取笑的短衣帮、凶残的丁举人。人物群的每一类个体都与孔乙己有鲜明的对比点,其中长衫主顾的趾高气扬与孔乙己的猥琐困窘、掌柜的势利与孔乙己的仗义、丁举人的凶残与孔乙己的善良。对应孔乙己的每一个对比点既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又有鲜明的映衬功能,促成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饱满生动。

四、衬托手法

小说多次描写人们的笑声,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笑声中演丑剧,最后他拖着断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演完了他一生的悲剧。

首先孔乙己自身可笑。他的容貌、服饰可笑,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

不懂可笑,他在人前总是摆出读书人的架子,卖弄学问,假斯文,迂腐不堪可笑。他这样可笑,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灵魂,是封建社会造成的。

“短衣帮”、“小伙计”、孩子们笑孔乙己,是对孔乙己迂腐、自命清高性格的嘲笑,这些人缺乏同情心,是麻木、不觉悟的具体体现。短衣帮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然而他们在劳苦无聊的生活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封建政治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在穷苦人中间也形成了一种隔膜、冷酷的心理状态,麻木,不觉悟,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这就深刻揭示了黑暗悲凉的社会。

“长衫”客与“掌柜”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对受苦人的尖刻嘲弄,精神折磨。这些人由他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

“笑”贯穿了《孔乙己》一文的始末。多次重复的笑声,一方面是对孔乙已好逸恶劳、自甘堕落、自视清高种种劣根性的批判和否定。另一方面也是对人们缺乏同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的批判和否定。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紧扣论点结尾(补充)

《孔乙己》是鲁迅现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以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穷酸、迂腐而又淳朴、善良的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文中一连串的笑声,使孔乙己的命运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这正

体现了以喜剧写悲剧的写作手法。作者对主人公孔乙己形象的刻画形神兼备,

将其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结构的安排更是独具

匠心,作者截取主人公在酒店喝酒的生活片断,用小伙计的陈述,写尽了孔乙己

一生的悲惨、悲凉。同时,文章的语言精练、准确。可以说《孔乙己》不愧为

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