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所谓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具体来讲指的是在不影响生态的基础上,确保建筑空间氛围能够符合广大群众的身心需要。作者具体的论述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工作。

标签:生态文明;建筑设计;环境保护

1 概述

通常,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的时候,设计工作者都会结合项目的特点,分析其在施工以及后续运行的时候潜在的问题,提前做好总体规划,并且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如果将上述这些思想体现在纸张上面的话,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图纸。只有积极开展设计工作,才能够将很多问题控制在发生之前,因此当前社会人们非常关注设计工作。作为项目的设计工作者,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不仅仅要确保设计内容符合当前人类的发展需求,同时还不能够对后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现实考量

2.1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

最近几年,整个国际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这种快速的发展背后隐藏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对资源的索取。具体来讲,因为人类的长期参与,此时原本和谐的生态体系现在已经开始变得无序,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珍稀的物种开始灭绝。正是因为资源的总数在不断减少,环境开始朝着极差的方向发展,才使得设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必须将人和生态的和谐共处当成考虑的内容。因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2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

(1)节能节地建筑。目的是为了节省资源,尽量确保资源能够多次利用。这种建筑之所以受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使用的多是全新的工艺技术,目的是为了合理的开发并且而使用清洁能源,像是风能和阳光等,以此来取代不断变少的能源。而且它的外在形象非常好看,密度也合理,它能够将陆地和海域结合到一起,打造一种完全新型的建筑。

(2)生物建筑。它的特点是依靠覆土来完善建筑的热能,以此来发挥节能的意义。生物建筑是指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与建筑的关系,进而研究建筑学的问题,把建筑看成是有生命的个体,像是最为著名的“蜻蜓”农场塔。这种建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首先,它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到很多传统的材料以及措施,使用的是自然取暖以及通风工艺,而非是依靠设备来获取的能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解读 本文在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进行了解读,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要提升主体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建立有效、合规的制度保障,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文明;解读;构建 中共18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于生态文明而言,这本身就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本文所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来说,则贯穿于生态文明始终。 不可否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这项工程的长期性不仅从自然属性上得到体现,也从社会属性上得到呈现。那么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来理解这两类属性的互动效应,则成为本文感兴趣的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自然物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诞生之前,人在实践中将自然物逐渐由自在性转换为打上人类印记的资源。这种资源范围的扩大,却决定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且在商业社会资本逐利性的推动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已与其本身的存在规律相背离。从而,生态文明问题必然产生。有鉴于此,本文对生态文明的解读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的解析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否包含生态文明思想,这在国际学术界存在争议。我们认为,从劳动主体、劳动要素、劳动对象的三者关系中,实则包含着生态文明的元理论。 1、劳动主体 劳动主体作为健康人的存在形式而呈现出来,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了人的类本质属性的评价标准。他在参与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断对现实世界进行能动的主观反映,并在自身观念体系下进行着加工。加工后的主观意识借助以往的经验习得,逐渐累积起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也导致人类因资本的逐利性使然而出现了劳动异化问题。劳动异化的直接后果,不仅使得工人的劳动与自身存在的对立,也使得自然资源纳入到了资本追逐利润的范畴之下。 2、劳动要素 劳动要素多为主体与劳动对象接触的中介,客观成为了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体现。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大生产,从一开始就未能充分重视人的需要和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下,这一现状实则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与曲折性。规律性直接表现在自然物自身的再生要求上,而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7609791.html,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作者:林若田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03期 摘要:城市化进程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如今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城乡规划作为影响环境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社会,完善法律法规,科学设计规划方案,为建设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而努力。本文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策略 1前言 我国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退化形势日趋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环境及生态问题各不相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也各有侧重,加强城乡生态关系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科学研究任务。 2我国目前的城乡发展现状 2.1环境污染 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缺少科学规划,一些城市长期面临沙尘暴和雾霾天气,PM2.5也经常“爆表”。工业化不断加剧,一些工厂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到河道,不仅污染了水源,还导致土地“寸草不生”,废水、废气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凶手。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不仅造成了石油能源的紧缺,能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对于农村而言,由于缺少处理垃圾的相关设备和技术,出现了严重的土地污染。这都是城乡发展进程中忽略的问题。 2.2资源减少 由于城市的无度扩张,不少土地都用来服务了房地产,耕种面积减少。私家车数量快速增加,石油资源越来越紧缺。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但是人口多,人均土地比不上其他国家,我国石油资源需要大规模进口,自产的石油资源不足以应付现如今的使用量。另外,水资源的浪费也极其严重。我国东部地区水资源并不缺乏,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发展速度过快,用水量大、浪费严重,有的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严重时甚至出现了海水倒灌的现象。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水质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的策略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企业行为

2012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 总第20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4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企业行为 冯常生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现代经济社会 发展中出现的大多数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的都同企业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建设 生态文明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行为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工艺技术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企业发展观念,提高企业环 境责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等。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行为;生态环境;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8-0176-03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作为现代国民经济的细胞和现代社会基础单位的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对企业行为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行为研究综述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多数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的都同企业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获取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用最小的经济成本来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行为中什么样的行为合理呢?孙祈祥在《中国企业行为分析》中认为,企业行为合理应该符合两个标准:从微观标准来说,企业的消费行为、生产行为有利于它的生存发展;从宏观标准来说,企业行为要有助于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地增长。王忠武(2003)认为,企业行为必须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能够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如果企业利用资源不当,就会浪费资源甚至造成物种灭绝;若排放过度,则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及损害公众利益。在企业行为中如何做到行为合理性呢?陈柳钦(2000)指出,我国企业行为要实现合理性的选择,必须转变单一的经济目标为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复合目标,确立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绿色营销的经营理念,树立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生态观念。刘佳(2005)认为,企业在实行经济利益时必须把自身的行为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清洁生产,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来引导企业行为。牛桂敏(2006)则认为,传统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生态缺陷,因而要从创新观、创新模式等方面,真正实现由效益型向生态型的转化,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使技术创新能够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二、企业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其一,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企业作为我国的主要生产者,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上是最大的。其中,工业 收稿日期:2012-04-12 作者简介:冯常生,男,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河南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112400450320)、2012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研究”(2012B146)的部分成果。 671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对教育的反思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对教育的反思 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 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八大报告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生态文明的兴起也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最关心政治局势的特殊群体,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教育,首先,我觉得应该先了解现状。哪些地方做的不足,知道了才能改正和完善。 一.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欠缺的主要表现 1.主体意识淡薄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不断深化对自己同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认识,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法则,协调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继续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然而,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回顾过去,人类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文明和物质文明,人类也由自在阶段转变为自为阶段。“现代性”工业文明意识在发挥着巨大进步作用的同时,也使人类逐渐习惯把自己凌驾于包括一切其他生命形式在内的大自然之上。人类在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将消耗殆尽。高校师生都是高学历人群,他们大都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问题是由于受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和体制的缺失,他们对生态文明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生态意识淡薄,更没有固化为行为习惯,节约与环保变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校已经成为社会上三大浪费大户之一。 2.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缺失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机制是各类高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充分利用已有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态文明培养和影响,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育保障制度。目前,高校还没有健全的教育机制以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首先,在当前的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而忽视学生对白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因此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活动就没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没有兴趣积极的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其次,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当前,高校在让学生接触并亲自体验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关系方面还没有更多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过度的消费行为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消费。必要消费是对资源有价值的利用和合理开发,它不仅能处理好生产、分配和交换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和自然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思维活跃、观念新潮、追求时尚、最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有认知能力差、辨别力弱、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等特点的大学生这—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严重冲击。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行为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行为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人与环境 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处 于崩溃的边缘。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知行水平却最终 导致人类处于危险的境地,人类文明亦面临崩溃的境地,这不能不说 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但作为万物之灵,人类痛定思痛,在对自己引以 为傲的“智慧”和“理性”行为实行反思的基础上开始探讨生态文明,谋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维护种族的延续和 文明的传承。但必须承认,这种自我救赎始终是站在人类的立场,站 在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无法跃过 的界限,也是现阶段人类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其最终 目的也是为了人,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2]。环境 行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当前还未有统一的定义。作者认为,所谓环境 行为是指人对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行为,这种影响能够分成三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当前无法分清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当然 因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处于持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理解的深入,人的环境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积 极还是消极或者中立,判断的标准会变化发展,理解结果也会转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主动的状态,而动物和自然体因为不 具有人类的理性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法律是千百年来人的理性的总结,是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是智慧之光,法律本身就是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质量的高低反映某种文明的完美水准,而 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法治是文明得以维系和延续的根本保障。以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对现行法律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法律和法治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必须反映生态文 明的这个要求。从自然法的角度讲,也就是要对法律的理念和价值追 求实行调整以合乎“公平、正义”,从实证法的角度讲就是要提升立 法质量,充实法律内容。当然从社会法学的角度看,法律不但仅是理 念和法条的集合,写在纸上的法律也并不是法社会学眼中的“法律”,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要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进行城乡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乡;规划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确立统筹城市生态与乡村生态、生态保护与发展、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各要素、生态资源与设施共享的关系,坚持将生态整体性、体系性和科学性作为原则,推进生态保护、恢复、建设,促进生态城乡统筹、共建共享、合理布局、健全网络、互动交融、有效平衡,实现城乡“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的新型发展目标。 一、我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的形势要求 (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生态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统一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可定量评价与考核的标准,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城市与乡村在生态保护、建设、投入上相互分割,各自为政,形成了城乡生态二元结构的状况,造成了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城市和乡村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生态形势。 (二)解决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生态问题的需要 理论和实践证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具有破坏作用;城市无法实现自身的生态平衡。从全球来看,近三四百年的人类实践表明,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主要方面呈现相异相离的趋向。也就是说,城镇化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保护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城镇化具有限制作用。从我国来看,近三十年来的城镇化也是与生态环境破坏相伴随的过程。而新 型城镇化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因此,跳出城市有限区域的范围限制来研究生态平衡问题,是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生态难题的理智而科学的选择。 (三)城乡生态资源共享和科学布局的需要 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只服务于所在城区,建不起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污水和垃圾则排放到自然生态环境中,造成大量污染。片面追求农业增产而不断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追求规模不断扩大的畜禽养殖等,也导致广大乡村不断受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源的侵害,使本身生态环境较好的农村也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农村良好的山林植被,防护林、经济林、河湖水系等缺乏统筹,在调节城市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_詹卫华

2013.4中国水利 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门新型的 学科——— 生态伦理学(Ecothics)诞生。192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哲学 家施韦兹(法国)在其著《文化哲学》中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构想。1949年,哲学家莱奥波尔德(英国)出版《大地伦理学》,建立了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构架。此后,相继有《树木应该有它的位置———论自然物体法律的权利》(斯通,1972年)、《动物的权利和未来的生殖》(弗恩贝尔格,1974年)等与生态伦理相关的著作问世,推动西方生态伦理学热潮的形成。生态伦理学的崛起,对西方人们的价值观甚至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人们逐渐接受《大地伦理学》的观点:“一切 事物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而当它与此相反对时,它就是错误的。”于是,从出版《寂静的春天》(1962年)到《人口爆炸》(1968年)及《增长的极限》(1972年),从颁布《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到《21世纪议程》(1992年)及《约翰内斯堡宣言》(2002年),从成立“环境防御基金”(1967年)到“地球之友”(1969年)及“绿色和平组织”(1971年),在认知层面的推动下,实践层面的生态意识逐渐走向主流。《蒙特利尔决定书》《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森林原则声明》等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国际公约,以及各国政府 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从思想、物质、制度等不同维度昭示了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观的新跨越 1.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与 时俱进的世界强音 人类对文明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的生命系统日趋脆弱,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凸显,“能源危机”的冲击,促使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其标志是“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式各样的环保运动逐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詹卫华1,邵志忠2,汪升华3 (1.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100053,北京; 2.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530007,南宁;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北京) 摘 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要以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以加强实 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土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为具体实践,以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与制度体系,大力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积极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切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建设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respect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 Weihua,Shao Zhizhong,Wang Shenghua Abstract :The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sub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rough implementing the most stric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its pilot,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scentic are carried out.It must establish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legal system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increase water resources and culture census efforts to actively publicize the concept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y creating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Key word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X171.4+TV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3)04-0007-03 收稿日期:2013-02-17 作者简介:詹卫华,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特别关注 7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孙世虎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孙世虎 发表时间:2018-05-21T10:35:34.1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作者:孙世虎 [导读] 摘要:我国的城乡规划是在全新的背景下进行的,人类社会在历经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进化后,开始向生态型社会过渡。 兰陵县房屋征收补偿办公室山东省临沂市 277700 摘要:我国的城乡规划是在全新的背景下进行的,人类社会在历经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进化后,开始向生态型社会过渡。我党与国家机关始终将生态文明构建作为惠民工程的一部分,这也是习近平主席中国梦的具体体现。解读城乡发展的状况需要与以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环保城乡构建的工作。在此阶段城乡规划作出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却有诸多漏洞。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应变更传统观念,规划目的应明确、规划版块应整合、规划科技应创新、规划策略要完善。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乡规划;研究 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之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的承受力,如今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之后,生态环保理念已逐渐应用到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当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会伴随产生,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但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已开始大力实行节能减排的战略,用行动来阻止全球变暖,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担当。 1生态文明的含义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而在文明前加上一个限定语———生态,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在中国,生态文明更多的是指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2城乡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1破坏了自然环境 如果城乡规划不合理,将会大量浪费自然环境、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譬如滥用地下水、无节制地开发山地、随便填平湿地、河塘以及湖泊等行为,都是不科学的城乡规划的表现,会严重危害自然生态平衡。 2.2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几年,我国出现了许多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事件,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年太湖蓝藻爆发。从地区来说,特别是最先发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最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以及就业人口密集,使得这里的污染比其他地区要严重很多。西部地区虽然相对东部来说人口较少,但其生态比西部相比也比较脆弱,且环境容量小,缺乏抵抗污染的能力,所以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地区,治理环境污染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造成城市污染的各个原因中,汽车尾气的排放是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私家车辆的不断增多,使石油的消耗量庞大,且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3城市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 不合理的城乡规划还会出现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现如今,在我国的许多一线城市都有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这不仅会为人们的出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会增加能源消耗,加剧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研究 3.1形成生态文明的规划观念,健全规划流程 文明就是一类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与生活心态。生态文明角度下的城乡规划需要权衡到人和生态的和平共处、生态的可延续性等内容,将降低CO2排放量、节省并有效利用资源、整治城乡生态,构建生态城镇,以环保为前提进行城乡规划。从上世纪后期当代城市规划的概念被提出后,规划方式从终极蓝图式规划过渡到了动态弹性规划,从技术菁英引导的规划过渡到了民众参加的规划,从合理理智的规划过渡到整体调度的规划,然而城乡规划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类政治策略。所以,有效、可靠的城乡规划,需要参考政治文化的情况进行。缺少政治文化,生态文明角度下的城乡规划就成了无源之水。当前,我国的城乡规划通常由行业菁英完成并配以行政干预,社会各阶级的权益与远景在当前的城乡规划中并未体现出来。所以规划的可行度、合规性等无法体现。另外,笔者认为财政权力划分下的“企业政府”是生态环境污染的责任主体。所以,在完善《城乡规划法》的流程中,应健全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核、操作流程,让其更为公开化,为民众参加提供基础,并且应兼顾到社会各阶级的愿景与权益。 3.2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规划设计与自然结合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是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市形态在空间层次上的物质表现形式。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要求城市空间结构适度紧凑,这是基于我国属于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大的结果就是要合理利用空间。其次,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要求,要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考虑到城市周边的生态系统,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发展城市。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也要求完善城市的基础结构,做好污染的清洁措施,例如加强污水处理与空气无污染的管理。而将规划设计自然结合进一步强调了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包括需要有空间区分线以保护生态敏感区,以及以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编制相关设计方案加强对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绿色化建设、宜居化建设与健康化建设。 3.3加强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 对于因为区域内各职能部门工作不到位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建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力度,同时,要加强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发表时间:2015-05-25T09:48:57.97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丁春梅[导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要依赖文明,实现人类、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丁春梅 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433 摘要:在环境为问题与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景观规划领,也逐渐开始向着生态型,文明化的方向发展。文章以某湿地公园为例,对其景观规划中的绿色建筑、景观以及交通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景观规划;探索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要依赖文明,实现人类、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建立科学化、生态化的良性循环,是人们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之举。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筑,在党的带领下,各大城市纷纷相应,尤其在景观规划方面,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是非常必要的。近些年来,我国在这个方面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还是当前景观规划工作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案例概述 1.项目背景 某城市湿地公园距离城市中心约为27km2,地处经济核心区。水域面积约58.2km2,陆域面积121.78km2,总面积192.48km2。该湿地公园以枫叶最为出名,在深秋时节红艳似火、美丽异常。 2.建设概况 红枫湖所承担的功能经历了从发电防洪、农业灌溉、旅游发展、工业发展、饮用水源保护地、到现今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演变。红枫湖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高原湖光山色,由北湖、南湖、中湖、后湖四部分组成,其中典型湿地主要分布在北湖、南湖、一级水源保护区境内,区内共有湿地维管植物65种,湿地鸟类162种,15种国家重点保护二类鸟类,是贵阳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南湖为一级水源保护区,是贵阳重要的水源保护地。红枫湖景区内相继建设了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具有一定的少数民族特色,但目前尚处于建设初期。 3.建设意义 红枫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贵阳市饮用水源保护地,是贵阳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 红枫湖的建设目标是生态文明国际体验区,它将与百花湖共同支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因而将具有国际生态景观展示、体验、示范的重要意义。 红枫湖的发展建设,对于进一步改善景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旅游观光休闲场所、带动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 1.整体风貌 1.1绿色建筑是湿地公园中不可缺少的景观之一,所谓的绿色建筑就是全部适用木头或者天然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别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与公园主题以及周围景色交相辉映,为湿地公园的整体性特色不少。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材料均为天然产品,在能源方面所采用的也是清洁型能源,例如,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建筑外墙体节能材料等,都达到了很好的节能降耗效果,该风景区的客服中心,采用的是覆绿建筑形式,平面以枫叶为设计的理念,与风景区的特色相呼应,驿站则以天然石材和木头为原料,建造而成的木屋,不但别具一格,而且还与湿地景色浑然天成,美不胜收。 1.2绿色景观与绿色建筑一样,是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自然景色,生态风貌,绿色景观为了与湿地公园主体完美结合,首先就是要以木质、竹质以及石质等天然材料为建筑主体,在本次研究的案例中,其内部的中心广场,就是采用木质与竹质相结合的设计建造而成的,其具有强大的生态过滤功能,在提高了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而景区的停车场,则是采用高绿化、透水性高的材料建设的。该湿地示范区,是以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构件生物栖息地为目标,同时,合理的设置了具有景区特色的栈道,观景台等,这样的设计,使得景观与自然景色融合得更加自然,紧密。 1.3精确交通也要精心设计的,科学合理的交通设计,能够为游客提供最大的方便,在本次研究案例中,其交通设计就十分讲究,分有人行慢道、自行车道以及电瓶车到,同时各个景点的整体规划相结合,配有自行车驿站以及综合服务点、就餐区等。如果是外来车辆,则需要统一停靠在景区停车场,一旦进入风景区,就需要适用自行车以及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代步,也可以选择步行,这是为了保护景区环境不受到污染。 2.典型湿地 2.1湿地分布现状特征 该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的湿地沿着湖岸,所呈现出来的形状为线型和斑块性,两部分交替出现。并且,在线型区域中,陡岸和裸露岩壁颇多,反倒是湿地景观特征不明显。而在斑块区域内,典型湿地较多,湖泊、河水以及沼泽等比较常见。但是由于在该风景内,生态系统发育确实,同时还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部分耕地被侵占的现象,因此,从整体来看,其景观特征不明显。 2.2典型湿地规划 根据湿地所在功能区和周边环境特点,将典型湿地规划分为游赏体验型、郊野观光型、生态保育型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 1)游赏体验型 水岸边缘以湿生乔灌木为主,营造近水林地、浮岛,采用大面积芦苇、水葱、香蒲、风车草、慈姑等水体净化功能较好的挺水植物营造郊野湿地景观。同时,大面积种植荷花、睡莲、莕菜、千屈菜等挺水及浮水植物营造色彩丰富、景观秀美的湿地景观,如图1所示,建立主题型湿地公园,配置游步道、亲水平台、水上浮桥、观鸟屋等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