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农业_走出去_战略的认识_倪国华

对农业_走出去_战略的认识_倪国华

对农业_走出去_战略的认识_倪国华
对农业_走出去_战略的认识_倪国华

World Agriculture 2014.4(总420)

一、农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一)中国的农业资源约束是农业“走出去”的内在驱动力

自1978—2012年的35年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3亿t跃升到了5.8亿t,增长了91%,毫无疑问,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一成绩的取得却几乎耗尽了中国农业资源的全部余量。5.8亿t产量的背后是对北方0.2亿hm2

年降

水量低于350mm极易发生沙漠化的旱地的超负荷开垦,以及对西南地区坡度大于15°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的过度垦殖;5.8亿t产量的背后是平均单位面积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最大用量2倍的化肥使用量;5.8亿t产量的背后是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污染源。应该说中国的农业资源使用已经达到了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更令人忧

虑的是,中国的人口峰值尚未到来,而且随着城市

化的推进,人均粮食消耗量还将进一步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农产品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立足于国内实现农产品自给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显然,仅依靠国内的农业资源已很难满足中国未来对农产品的需求。

与中国的农业资源已不堪重负的现实不同,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社会监管力量与企业行为反应交互作用机理:理论与实证分析———以食品类企业为例”

(项目批准号:

71173225),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研究”(PXM2013_014213_000031)的资

助。

作者简介:倪国华(1977—),男,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食品经济,E-mail :raleigh2002@https://www.sodocs.net/doc/938861814.html, ;郑风田(1965—),男,河南正阳人,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张璟(1989—),女,山东滕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食品经济。

摘要:虽然早在1995年中国就有了农业“走出去”的提法,但是真正把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是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从那以后,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从近年的推进情况来看,农业“走出去”取得了一些成绩,迈出了“一小步”,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而本文将从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本源问题出发,回答以下4个问题:一是农业为什么要走出去?二是农业“走出去”是走到哪里去?三是农业“走出去”遇到了哪些障碍?四是农业“走出去”应该怎么走?通过对上述4个问题的回答,供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参考。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国家战略;问题;对策

对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认识

倪国华1张璟2郑风田2

15--

DOI:10.13856/https://www.sodocs.net/doc/938861814.html,11-1097/s.2014.04.052

World Agriculture 2014.4(总420)

球可被用来耕种的土地有57亿hm2,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大陆、南美洲草原和热带雨林区、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非洲的热带稀疏大草原地区,而当前的粮食生产仅占用了全球大约15亿hm2的土地(FAO数据)。显然,合理的借用国际农业资源来助推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崛起之后实现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战略选择。实际上,中国已经在利用国际的农业资源,只不过这不是中国“走出去”的主动选择,而是让国际农业资本集团(以A、B、C、D4大粮商为代表)“走进来”的被动选择。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折合成耕地已达0.67亿hm2,而大量的进口带来了国内食物消费自给率的下降[1],如果以耕地资源折算,中国的食物自给率低于75%。以3大主粮为基数所计算的粮食自给率95%只是一个看似乐观的统计数据,因为人们不可能只吃小麦、玉米和稻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油脂为代表的各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如果中国放任国际农业资本集团“走进来”,那就意味着中国作为最大的买家却没有定价权,而且在供应链受控于国际农业资本集团的情况下,中国的食物链安全将受到威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与其被动等待,不如自己主动“走出去”,以资本、技术、合作或援助的形式来获取在国际食物供应体系中的话语权[2],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才把农业“走出去”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

(二)中国已初步具备了农业“走出去”的条件

1.从技术水平来看近年来,中国在杂交水稻、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沼气建设等方面已逐步掌握了技术优势。中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或正在建设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派遣了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受援国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传授了杂交水稻、食用菌栽培、病虫害防治、综合养鱼、畜禽饲养等一批农业实用技术,带动了良种、疫苗、农机设备以及劳务的输出。应该说中国已初步具备了农业“走出去”的技术条件[3]。

2.从企业发展看近年来,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有竞争力、有技术、有成长潜力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在境外投资、合作、上市、跨国经营已初见成效。从实践探索看,对外直接投资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天然橡胶、棕榈、木薯、剑麻、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以及远洋渔业发展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

(三)国家战略结构升级对农业“走出去”提出了战略需求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将从一个大国逐渐上升为一个具有主导权的强国,国家战略结构的升级对农业“走出去”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以对非洲的战略援助为例,农业“走出去”走向非洲不仅仅可以获取对非洲1.5亿hm2(约23亿亩)后备耕地的潜在话语权,还是一项扩大中国在非洲的战略影响力进而提升中国的全球话语权的战略选择。

二、农业“走出去”走到哪里去?

(一)农业“走出去”与发达国家争夺国际农产品的定价权

虽然农业资源约束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如果中国仅仅把农业“走出去”理解为因为中国的水土资源不足而到海外找土地种粮,则是对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曲解。实际上,即使是水土资源异常丰沛的美国也因为劳动力成本过高而到邻国墨西哥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所以说,在资本深化的背景下,农业“走出去”的概念已大大扩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中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对于进口农产品,中国却没有定价权。在产业链的高端,A、B、C、D4大粮商主要靠资本和技术来控制全球的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的产业链。以邦吉公司为例,虽然它是美国公司,但是在它所控制的大豆产业链中,大豆的主要生产地并不在美国而是在巴西,它主要通过资本控制大豆产业链的发展。中国的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虽然在规模上并不逊色于国际粮商,但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主要是依靠垄断地位对国内市场进行控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并没有定价权。

如何掌握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定价权呢?除了技术以外,就是依靠资本。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内的金融资本

16 --

World Agriculture2014.4(总420)

已处于局部结构性过剩状态,进入了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阶段。仅从外汇储备来看,就可以看出中国并不“缺钱”,再加上中国处于消费终端的有利位置,所以,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走向国际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实现全球视角下的“国家食物链安全”。

(二)农业“走出去”到南美洲国家、俄罗斯等水土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发海外农业

从全球农业资源分布来看,除北美洲外,南美洲国家和俄罗斯均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这也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日韩等农业资源极度稀缺国家开辟海外农业的主要战场。与日韩相比,中国在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发海外农业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平原地区,与中国的黑龙江省隔江相望,中国在此租田种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同时,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比日韩便宜,所以中国的劳工可以跨国种地,黑龙江农垦集团已对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走出去”道路作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中国与南美洲国家拥有巨量的贸易往来,而相关国家是农业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仅巴西就有可耕地2.8亿hm2(相当于中国耕地面积的2.2倍),其中已耕种的土地仅占可耕地资源的1/5左右。以互惠的双边经贸合作为基础,到南美洲国家开发海外农业,对于中国利用国际农业资源来缓解中国的环境压力,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战略选择。

(三)农业“走出去”到水土资源丰富但农业基础薄弱的非洲国家开拓农业国际空间

非洲的可耕地有1.5亿hm2,如果把非洲的全部耕地都开发利用起来并达到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可以供养16亿人口,而非洲目前的人口只有7.3亿,仅就人均农业资源而言,非洲是中国的2倍。然而,非洲却是全球饥荒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球主要的粮食受援地区。非洲的农业生产率为何如此之低,FAO专家对此问题曾做过深入的分析,认为除了归因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之外,政治、文化等因素都不可忽略。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不同的战略考量都曾经尝试过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但由于政治信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美法等发达国家的努力均无明显成效。

与美法等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拥有高度的战略互信。在中国逐步成长为具有主导权的背景下,通过农业援助等多种形式实现农业“走向”非洲,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对非洲潜在农业资源的话语权,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又会反过来提升中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巩固全球视角下的“国家食物链安全”。

实际上,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非农业合作已经历了启动、探索调整、全面改革和机制化4个阶段。实现了从单方面强调非洲政治解放与民族独立向关注中非双方共同发展的转变,从不求回报向互利共赢的转变,从互援互助向相互合作的转变,从反帝、反殖民主义的革命共同体向发展伙伴的转变。应该说,农业“走出去”走向非洲不仅开拓了中国的农业国际空间,提升了中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的潜在话语权,也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赢得了国际战略空间。

三、农业“走出去”遇到了哪些障碍?

(一)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尚难以获得国际农产品的定价权

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大国,在中国逐步崛起之时,全球的农业资源已经基本被国际农业资本集团瓜分完毕。他们控制了农业产业的高端,通过技术和资本优势获取国际农产品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并形成了对相关国家食物供应体系的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业“走出去”,走向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实际上是在挑战相关国家的主导权,这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现实来看,中国的农业技术虽然相较35年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局部领域实现了领先,但是,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水平。客观来看,中国的技术水平尚不足以支撑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另外,从资本运作的经验来看,国际农业资本集团通过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等金融平台牢牢掌握着国际主要农产品的定价权,目前中国的企业还不具备通过资本运作掌握农产品定价权的能力。

当然,随着国家实力和企业实力同步增长,中

17

--

World Agriculture 2014.4(总420)

国将会在局部优势领域逐步实现突破,并最终实现农业走向产业链高端的梦想。

(二)到南美洲国家、俄罗斯等国家投资海外农业遇到了保护壁垒等障碍

近年来,中国多个省份的多家企业都曾尝试到南美洲国家、俄罗斯等国家开发海外农业,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遇到了很多障碍。其中以保护壁垒最为突出,另外,签订“投资保护协定”进展缓慢,在国民待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购买租用、劳动力雇佣、信息公开等方面服务不到位,中国企业在境外难以获得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

(三)受援国效率低、政局不稳和投资回报周期过长是农业走向非洲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农场援建为例,作为中国最早向非洲提供农业援助的方式之一,农场援建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然而,援建的农场对于中国专家和资金依赖性极高,基本上是中国人员在时运行好,作物产量高,一旦移交受援国政府后,农场的经营管理就会面临人员基本工资无法保障、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无法使用等问题,甚至很多援助农场出现解散,预期的援助目标难以实现。

除了受援国效率低致使援建成果不可持续外,受援国政局不稳以及合作投资的项目回报周期过长而难以吸引企业参与,成为农业走向非洲面临的主要障碍[4]。当然,这并不影响农业走向非洲战略的实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农业走向非洲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支撑点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援非战略才被西方言论贴上了“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培育非洲国家的政治腐败”的标签。这也反向印证了农业走向非洲对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

四、农业“走出去”应该怎么走?

(一)同时开拓高、中、低3个层面的农业国际空间

广义的农业“走出去”包括高、中、低3个层面的开拓空间,分别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定价权,由巴西、俄罗斯等成长型大国掌握的富余农业资源,以及被国际农业产业链基本放弃的非洲农业资源。对这3层空间的开拓都需要足够的资源和时间,而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和未来具有主导权的国家,这3层空间都不可放弃,只有同时开拓才能互为支撑,并逐步获得在国际食物供应体系中的话语权。

(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是农业“走出去”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一流的农业技术水平,无论国家如何支持农业“走出去”都是空谈。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与国际农业资本集团争夺定价权,还是到拥有富余农业资源的国家开发海外农业,还是到非洲开拓农业战略空间都是以先进的农业技术水平作为支撑的,农业技术水平是我们农业“走出去”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三)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与支持

作为后发国家,我们现在仍处于发达国家所构建的国际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之中,农业“走出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能期望立竿见影,更不能急功近利。但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中国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与支持,不能把农业“走出去”的任务笼统地交给企业或地方政府。不仅仅因为农业“走出去”涉及农业、商务、外交、金融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和地方政府根本无力解决相关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农业“走出去”是一项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通过这条战略的实施中国收获的是国家影响力、是和平崛起的战略空间,以及未来的全球话语权。因此,中国必须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与支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来实施。

参考文献

[1]程国强.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成因与影响[EB/OL].中国经济新闻网[2013-9-9].http://www.cet.com.cn/wzsy/gy

sd/965563.shtml.

[2]周海川,刘亚鹏,郭杰.外商投资发展中国家土地的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1(9):41-54.[3]陈颖,陈辉.农业“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07(4):19-22.

[4]徐继峰,秦路.中国援助非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建议[J].世界农业,2011(12):87-88.

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18 --

World Agriculture2014.4(总420)

MAINCONTENTS

Understandingthe“AgricultureGoingOut”strategy

!!!!!!!!!!!!!!!!!!!!!!!!!NI Guohua,ZHANG Jing,ZHENG Fengtian(15)Althoughthethinkingof“AgricultureGoingOut”wasprovidedearlyin1995,the“AgricultureGoingOut”trulyproposedasanationalstrategyisinthecentraldocumentin2007.Sincethen,“AgricultureGoingOut”asanationalstrategyhasofficiallyenteredtheimplementationphase.Inrecentyears,"AgricultureGoingOut"hasmadesomeachievements,andalsoencounteredalotofproblems.Thispaperstartstoanswerthefollowing4questions:firstly,whyagriculturalshouldgoout?Thesecondoneis“wherewearegoing?”Thethirdoneiswhataretheobstaclesencountered?Fourthly,howcanwerealizethe“AgricultureGoingOut?”Thispaperwantstoprovidereferencestopolicy-makersbyansweringthese4questions.

Productionsituationandfertilizerapplicationlevelsofworldcotton

!!!!!!!!!!!!!!!!!!!!!!!!!LI Pengcheng,DONG Helin,MAO shuchun(19)Thispapersummarizedcottonproductionsituationofworld,anddissectedcottonyieldandfertilizerapplicationlevelsofseveralimportantcountriesintheworld.Atthesametimethispaperintroducedtheadvancesinsoilmineralnitrogentest,quantitativeanalysisandsemi-qualitativetestofcottonplant,technologiesofvariable-ratefertilizationinprecisionagriculture,whichwouldprovidetheoreticalreferenceforcottonproductionandscientificresearcherinChina.

Developmentofenvironment-friendlyagricultureandthepromotingfunctionofnational

agriculturecooperativefederationinSouthKorea!!XIA Hailong,YAN Xiaoming,ZHANG Yang(33)SouthKoreaandChinabelongtoeastAsia.Bothofthemsharelotsofsimilaritiesintheareaofnaturalresourcesandfuturedevelopment.Therefore,itisworthwhileforChinatolearnmoreagriculturaldevelopmentexperiencesfromSouthKorea.Nowadays,thepollutionproblemsbroughtby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productionaregettingmoreandmoreserious,whichpayalargenumberofsocialattentions.Thispapersummarizestheexperienceofenvironment-friendlyagriculturethroughthefieldworkinSouthKorea,andaims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ecologicalagriculturedevelopmentinChina.

—basedonthe

ExplorationofChinesewheatpricesaffectedbytheinternationalenergyprices——

lYANG Qingxv(111)empiricalGARCHmode!!!!!!!!!!!!!!!!!!!!!!!!!

--

203

加快农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参与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在农业科技、文化、经济、贸易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担负起维护我国农业国际利益的高层次农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为农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当前,农业外事外经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外语、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走出去”的整体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农业外事外经人才培养机制,许多相关的经验做法与保障措施亟待深入研究。外事外经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缺乏完善培养机制、储备人才资源不足、人才管理服务有待完善。为适应农业“走出去”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加快高层次农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制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农业外事外经人才可概括为五类,即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管理人才、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外交官、农业国际组织职员、农业“走出去”经营管理人才。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考虑,应尽快制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根据五类人才的特点,分别明确不同的培养目标、重点任务、培养途径等,根据不同类别的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开展分类管理与培养,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合力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二、构建外事外经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外事外经储备人才库。在全国农业行政管理、科研、教育系统,通过考试和选拔等措施,遴选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外事外经储备人才库,对入库人员定期考核及跟踪评价,能进能出,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从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实践锻炼等方面开展定向培养,不断提升储备人才水平,并把人才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针对不同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特点,特别是某些重要国际组织,按照适应其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的需求,从专业、外语等方面针对不同人才实施分类培训,加大国际化专业型人才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密切关注联合国粮农机构岗位空缺及招聘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布招聘情况。 三是建立专项基金,加大培养力度。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由政府出资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用于每年向粮农机构选送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参加JPA或JPP项目,为其申请国际职员岗位奠定先期基础。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参与粮农机构实习生计划,通过选拔年轻专业人员到粮农机构有关部门实习,使他们了解和熟悉粮农事务,为竞聘正式岗位积累经验。 四是在语言培训方面,将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结合等。从长远角度及综合培训效果看,如果条件允许,国外较长时间的学习培训的效果相对更好。 三、创新外事外经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实行全日制教育。在高等院校增设农业外事外经专业课程,利用高校优势资源加强基础知识教育,重点加强管理学、金融、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儲备,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等小语种培训。通过学历教育为农业“走出去”奠定长远雄厚的人才基础。 二是开展短期在职培训。为缓解现有人才需求不足问题,针对人才需求短板,每年有针对性的举办短期在职培训,对现有任职人员进行国际形势与政策、国际化素质能力提升等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人员国际交往能力。 三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可试点设立重点高校国际组织涉农人才培养基地,在政府部门、走出去企业和高等院校中筛选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定向培养,以订单式教育方式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拥有出色外语及专业技能的高端

企业战略管理四套试题及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试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转向战略:指当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的市场吸引力微弱,失去了发展活力而趋向衰退,企业市场占有率受到侵蚀,经营活动困难时,或者发现了更好的领域或机会时,为了从原来的领域脱身,转移阵地所实行的战略。 2.企业愿景:是企业战略家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一个高度概括的描述,这种描述在情感上能激起职工的热情。 3.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4.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联合体。 5.进攻型研究与开发战略:是以集中进攻的方式,努力进行技术革新,追求企业技术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市场扩张和多元化经营成长。 二、判断正误(在正确表述后的括号里划“√”,在错误表述后的括号里划“X”,每小题1分,共9分) 1.产品与市场领域应当依据企业当前的具体产品组合与当前的市场领域来确定。( ╳ ) 2.进入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进入壁垒高低,以及现有企业的反应程度。 (√ ) 3.如果一个企业的成长不好,则表明其未来的盈利下降。 ( ╳ ) 4.战略目标的可接受性是指战略目标要为公司的股东所接受。 ( √ ) 5.特许经营是指特许方利用自己的品牌、专利或技术,通过签署特许协议,转让特许权,让受让方利用这些无形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战略联盟形式。 ( √ ) 6.新兴产业的企业最适合于开展集中化战略。 ( ╳ ) 7.市场进入战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战略方式:它包括强化营销、一体营销、多元化营销。 ( √ ) 8.技术复合是指在不影响原有个别技术特征的前提下,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结合在一个系统里。 ( √ ) 9.有限的战略变化是企业在原有的产品系列基础上向新的市场推出新的产品时只需做出局部的变化。 ( √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9分) 1.多元化战略是由新产品领域与( )组合而成的一种企业成长战略。A.现产品 B.原市场 C.现市场 D.新市场 2.竞争对手各种行为取向的最根本动因是( )。 A.自我假设B.现行战略C.未来目标 D.潜在能力 3.环境分析技术主要有战略要素评估矩阵和( )两种。 A.核心能力分析B.SWOT分析 C.财务分析D.生命周期分析法 4.战略目标的定量化是使目标具有( )的最有效方法。 A.可接受性 B.可实现性C.可检验性 D.可挑战性 5.电视机制造企业兼并显像管制造企业,这种一体化类型属于( )。A.前向一体化 B.后向一体化 C.横向一体化 D.混合一体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李燕凌汤庆熹 一、全面理解现代农业的深刻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可以从三种不同视角全面理解“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一)从阶段论视角来理解。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是指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按照阶段论观点,把历史上的农业区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原始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原始工具,传统农业主要依靠畜力和非石油动力机械,现代农业则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技术装备、方法等。 (二)从状态论视角来理解。按照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农业生产方式特征进行描述性定义,现代农业一般具有科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流通、产业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等基本特征,并具有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商品率“多高”的显著特点。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地把现代农业描述成机械化、电器化、化学化、工厂化、市场化、专业化等农业。 (三)从过程论视角来理解。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现代农业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现代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要求。当今世界所谓的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即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 从以上可见,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对工商管理的认识

一.对工商管理的认识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这个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因此,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投资等。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运营管理、创业学、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 当前,社会上认为工商行政管理就是工商管理,其实这存在一些误区。工商管理与工商行政管理在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专业课程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所以,二者不能作为一门专业对待。 1.专业分类 (1)战略管理:通常又被称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决策层次最高的一种管理,包括确定战略性的目标,发展并执行战略性的计划来达成目标。所谓“战略性”,相对于“战术性”,考量上有更大、更长远的涵义。 (2)管理学理论: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如用运筹学、统计学等来定量定性分析。管理的定义为管理 者和他人及透过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动的程序。 (3)管理心理学:概括地说,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 心理学分支。目的是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 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2.职能分类 (1)生产管理: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其内容包括:①生产组织工作。即选择厂址,布置工厂,组织生产线,实行劳动定额和劳动组织,设置生产管理系统等。

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doc

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对农业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针对我国农业发展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必然的,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篇一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20xx年3月5日至3月11日,我们一行近50人在赵华副县长的带队下,"看"了潍坊农业产业化的现状,真正体会了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考察学习了潍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收获也大,思考也多。 一、对潍坊农业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产业各具特色。潍坊农业产业化,由农民自发自创,政府大力推动而逐渐形成"三大六小"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一是以诸城为代表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即"企业+农户"。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开端模式,也是最早的订单农业模式。以诸城乐港集团为例,企业提供农户鸡苗、饲料、技术、防疫,农民负责饲养,成熟后,由企业收购、加工和销售,再由企业返还农民利润。二是以寿光为代表的市场拉动模式:即"市场+基地+农户"。众所周知,暖冬大棚蔬菜是寿光的拳头产品和叫响全国的品牌。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聚集了天下农民和物流者无限关注和期待的目光。每天把农户需要的生产资料运进来,把农户生产的产品销出去,为当地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发展了一批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实现了"建一个专业

市场,带动农户专业生产,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形成一方区域经济带"的发展目标。寿光已成为全国蔬菜批发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平抑中心。三是以安丘为代表的出口外销模式:即"企业+基地+农户"。主要靠出口加工龙头企业,自建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蔬菜基地,按照国外订单要求进行生产,然后加工包装外销。除三大模式外,还有"六小"模式:即以寒亭为代表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以高密为代表的区域化种、养、加模式;以奎宁为代表的城市农业观光旅游模式;以昌邑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以昌乐为代表队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以寿光农业科技博览园为代表的农业高科技走廊模式等。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强。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潍坊市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在本行业独占鳌头,有的成为全国知名企业集团。以诸城市为例,20xx年全市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00多家,带动85%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全市70%的工业企业是"农字号",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率达50%以上。 三、市场体系日臻完善。按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潍坊市重点建设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占地总面积3000亩,总投资20亿元,可实现年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交易量100亿公斤,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数千个商业机会和近万人就业,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二、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地区。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在对

加快我国农业_走出去_的战略思考_李勇坚

我国农业“走出去”大规模发展起始于2006年,目前已与五大洲3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投资合作关系,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交流关系,领域涵盖农、林、牧、渔。这些农业对外投资主要分布在非洲、东盟和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农业对外投资规模较小,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而且在国际上受加快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李勇坚李蕊 摘要:实施“走出去”是我国开放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农业“走出去”是建立在援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整体上规模较小,投资回报较低。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并不清晰,因此应将与当地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战略目标,并在此目标下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认为,应从战略目标、空间布局、投资模式、产品营销、盈利模式等方面对我国农业“走出去”进行重构。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农业“走出去”对外投资 作者简介: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项研究得到农业部外经中心课题“非农企业参与农业‘走出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课题“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现代化:融合趋势与发展战略”的资助。课题组成员王弢、周海川、汤婧、胡东兰为本文的思路形成等做出了贡献;农业部外经中心王劲松、陈瑞剑、杨光等为本文观点作出非常有价值的评论。但是,本文的所有错误与遗漏均由作者承担。 083··

2014年第10期 到了一些不利的舆论影响。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持续加大,发达国家对全球市场的控制和农业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国内农产品安全供给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和“新殖民主义”国际舆论压力剧增,农业“走出去”形势已十分紧迫且面临诸多挑战。 从经济效益看,农业“走出去”以对外援助为主要目标,由于缺乏现代经营的意识和手段,在推进农业“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重视涉农企业参与的示范性项目建设而忽视各类企业之间的有机联合与协同,缺少农业“走出去”各类主体之间的合作经营,从而使农业“走出去”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快速崛起,国际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企业大部分以农业作为主营业务,以资源获得为目的,这也是国际人士心存误解的重要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没有明确下来;在很多宣传过程中,我国将“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走出去”的目标,这导致了不少曲解。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①因此,应该对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进行反思与重构,并制订出相应的措施。 一、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很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农业由长期以来的“引进来”,开始逐渐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共同发展阶段。2006年以后我国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农业“走出去”,开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2012年我国农林牧副渔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49.6亿美元,增长5.1倍,年均增长25%;2003年—2012年我国农林牧副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0.81亿美元快速增长到14.6亿美元,年均增长43%。到2012年,参与境外投资的国内农业企业达到594家,在境外设立企业达到1012家,占全部企业的4.6%。② 从投资领域看,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已经从最初的渔业发展到多个行业和领域, ①一项实地调查表明,被调查企业到海外投资农业的原因是多样的,开发土地只是其中的一种。企业海外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以在东道国本地销售或出口第三国为主,返销我国的比例非常小。尽管少部分企业在海外农业投资中缺乏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但不是普遍现象。西方一些媒体认为的中国进行海外农业投资是一种“新殖民掠夺”方式且试图通过“圈地”以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参见王浩、陈前恒、朱葛军(2013)。 ②商务部:《2012年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 084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4分,共20分) 二、1.企业战略 三、2.SWOT分析法 四、3.企业使命 五、4.PEST模型 六、5.战略控制 七、二、判断正误(在正确表述后的括号里划“√”,在错误表述后的括号里划,“×”,每小题1分,共7分) 八、1.战略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过程。( ) 九、2.市场开发战略是由新市场领域和现有产品领域结合而成的一种企业成长战略。( ) 十、3.战略集团是指在企业中同样的战略领域、遵循着相同或类似战略的公司群体。( ) 十一、4.价值链分析的重点在于经营资源活动分析。( ) 十二、5.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 十三、6.市场细分的实质是需求的细分。( ) 十四、7.顾客价值矩阵由世界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福克纳和魁因首先提出。( ) 十五、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十六、1.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十七、A. 钱德勒 B.安京夫C.波特 D.安德鲁斯 十八、2.市场渗透战略是由现有产品领域与( )组合而成的一种企业成长战略。 十九、A. 新产品 B.新市场C. 现有市场 D.现产品 二十、3. 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 ). 二十一、A. 进入者的多少 B.退出壁垒的高低C. 产业内竞争的程度 D.现有企业的反映程度 二十二、4.经验认为,速动比率较为合适的比例是( )。 二十三、A.1:1 B.2:1 C.1:2 D.1:3 二十四、5在产品一市场3×3矩阵中,相关产品与相关市场相对应的企业战略类型是( )。二十五、A. 市场渗透 B. 多元化 C. 全方位创新 D. 市场创造 二十六、6.纺织印染厂原来只是将胚布印染成各种颜色的花布供应服装厂,现在纺织印染厂与服装加工厂联合这属于( )。 二十七、A. 前向一体化 B.后向一体化C.横向一体化 D.混合一体化 二十八、7.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在

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市场需求呈现出分散化、复杂化、多样化,国界疆域已不能既定企业竞争的领域,全球因素成为了所有企业在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因素。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握宏观环境,综合协调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作业、研究和开发等各个系统的工作,扬长避短,不断进行创新。为了应对种种挑战,企业战略管理应运而生。 关键字:企业战略管理层次内容意义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概述 企业战略管理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理论。其中小阿尔福莱德·D·钱德勒全面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采用了SWOT分析法,将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则将战略区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两大类。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如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的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和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资源和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21世纪初则出现了以企业网络和整体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不断地成熟起来,也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 管理学家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是整合性的管理理论,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活动和技能,可以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 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分为七个步骤:确定企业使命,确定企业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制定,战略评价与选择,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控制与反馈。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最主要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战略分析包括对环境的变化(宏观、行业结构)及给组织的影响的分析,对组织的地位、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中国农业_走出去_特点_问题及发展思路_翟雪玲

一、农业“走出去”发展的新特点 (一)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规模与农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很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由长期以来的“引进来”开始逐渐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共同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中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支持农业“走出去”,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04-2010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26.12亿美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1.0%;2003-2010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0.81亿美元快速增长到5.34亿美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30.8%(见图1),尤其是2005年以后中国农林 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速明 显加快。 (二)投资领域及地区更加广泛 目前中国农业“走出去”已经 从最初的渔业发展到多个行业和 领域,包括粮食及油料作物种植、 农畜产品养殖和加工、仓储和物 流体系建设、森林资源开发与木 材加工、园艺产品生产、橡胶产品 生产、水产品生产与加工、设施农 业、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及远 洋渔业捕捞等。总的来看,发展规 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产品和 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需求较 为旺盛、国内生产比较优势不强 的种植业以及远洋渔业。从区域 分布看,中国农业“走出去”已经 遍及全球五大洲,但主要集中在 三大区域:周边地区(包括东盟、俄 罗斯及中亚)、非洲(主要是食物短 缺国家)、拉美(主要是巴西、阿根 廷等国家)。从国内省份看,基本上 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有 侧重地选择地区和领域。华南地区 主要与东盟国家在天然橡胶、渔业 资源、热带水果方面开展投资合 作;东北和西北地区重点与俄罗斯 及中亚国家在大豆、水稻及农产品 精深加工方面进行投资合作;华 东、西南等地区重点与非洲、拉美 及南太平洋岛国在境外农业种植、 渔业开发及农产品加工领域进行 投资合作。 (三)投资主体多元模式多样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 农业“走出去”大多是以承担国家 对外援助项目为主,而且主要由 国有企业承担。随着农业“走出 去”战略的实施,农业直接对外投 资快速增加,农业“走出去”的主 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近年来,民 营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逐 渐发展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 新生力量。目前,不仅有中粮、中 农发、中水、农垦等大型国有企 中国农业“走出去”: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 翟雪玲张雯丽 内容提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业“走出去”获得了长足发展,呈 现出了新的特点,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 现阶段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思路,即有效保障国内部分农产品需求、培 育大型跨国涉农企业以及提升对外投资层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 效益,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发展思路

企业战略管理试题及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战略制定: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竞争战略及各职能战略方案,并对可靠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与选择的过程。 2、六种力量模型:行业的竞争由潜在竞争对手、现有企业的竞争、替代品的威胁、供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及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共同决定。 3、转向战略:当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的市场引力微弱,失去发展活力而趋于衰退,或者企业发现更好的经营领域和机会时,为了从原有领域脱身,转移阵地所实行的收缩。 4、集中化战略: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 5、财务战略: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二、判断正误(在正确表述后的括号里划“√”,在错误表述后的括号里划“X”,每小题1分,共7分)

1.1965年波特在其著作《企业战略论》一书中,把企业战略实现要素概括为四个方面。( ) 2.进入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进入壁垒高低,以及现有企业的反应程度。( ) 3.对企业经营资源进行分析的一个常用工具是波特教授提出的SWOT模型。( ) 4.衡量和评价核心能力能否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标准是占用性、耐久性、转移性、复制性。( ) 5.战略目标制定的原则有关键性原则、平衡性原则、权变性原则。( ) 6.纵向一体化按物质流动的方向可以划分为向前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 7.竞争战略主要类型有成本领先、差异化、一体化。( ) 二、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7分) 1.X 2.√3.X 4.√5.√6.√7.X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于1980年和1985年先后出版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两本书,是群体分析方法的代表作。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蔬菜处)处长王火明 一、概述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理清和挖掘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较多,有些从阶段论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也另有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包含现代科技、管理等在内产业体系。笔者认为,阶段论和产业体系论分别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现代农业进行解释的。 现代农业解释之一: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现代农业解释之二:卢良恕(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一般可定义为,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三: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高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它既包涵有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标准化等特征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四: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现代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2004-2012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这9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这

(word完整版)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我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

我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 姓名:李志谦班级:工业10-2班学号:22100367 摘要:根据课本的定义,企业战略是企业着眼于未来,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为获得持久竞争优势以求得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企业战略管理则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与措施的全过程,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本文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出发,浅谈个人对于企业战略的初步认识。 关键字: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战略反馈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概述: “战略管理”最早在1972年由安索夫提出,其关键词是动态管理,而企业战略管理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理论。其中小阿尔福莱德·D·钱德勒全面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采用了SWOT分析法,将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则将战略区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两大类。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如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的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和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资源和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21世纪初则出现了以企业网络和整体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不断地成熟起来,也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 管理学家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是整合性的管理理论,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活动和技能,可以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 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分为七个步骤:确定企业使命,确定企业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制定,战略评价与选择,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控制与反馈。 二、战略分析: 环境是由企业无法控制的众多因素构成的,企业只能适应环境而不可能让环境来适应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无法预知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因此企业必须密切关注环境的变化,随时做好适应环境变化的准备。企业面临的环境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其中外部环境包括宏观外部环境和产业环境。 企业的宏观外部环境对企业是间接和潜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产业环境则对企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主要就是波特教授提出的产业竞争的五种力: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 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素质和经营能力分析,企业的内部条件分析和企业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总数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仅相当于国内第三产业的1/4。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需要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业原料的需求。据统计部门估算,中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亿-50亿千克,而土地资源的约束必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还承担着实现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维护生态

现代农业发展四种模式及五点启示

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五点启示 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农业结构、产业特色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业生产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上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蒋和平: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 、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实行 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通过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 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 生产经营格局。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将企业 与农户和市场整合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模式。 广东省温氏集团从1986年开始与农户合作,开创了“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先河,逐步建立 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运 行模式对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公司的市场、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了有机整合,从 而实现公司与农户的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并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共赢。在温氏集团 发展过程中,经过农户与公司合作双方多次博弈,形成了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合作机制,公司与农户

之间已经突破一般的经济合同关系。在“公司+农户”经营方式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利益机制的安排。 温氏集团通过与各个利益主体建立的牢固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和协调了各种利益关系。这些 利益关系是建立在合同和信誉基础上的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公司依靠一套成熟的经营模式,在发展 养鸡产业时,从鸡苗的供应到销售的链条的核心技术都牢牢控制在公司手中,在保证肉鸡食品安全和 质量的同时,让农户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使得合作能长期稳定地进行,并能够连年滚动式地扩张。 温氏集团在处理和农户的利益关系时,始终把农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在市场风险出现时,以公 司综合经营的收益来保证农户的利益。例如,温氏集团承诺按保护价收购农户养殖的活鸡,由于农户 所用的饲料和技术服务都是由公司提供,而且按挂帐方式进行,农户的饲养成本比较容易控制,在保 护价高于成本的情况下,公司仍按保护价回购,实际上稳定了农户利益。此外,为稳定保护价政策, 平抑可能出现的购销倒挂所产生的亏损,温氏集团还开展了多种经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以最大限 度地降低市场风险。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温氏集团正确处理了公司和农户间 的利益关系,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保持了该集团增长的持久不断活力。 近10年来,温氏集团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发展速度。截至2007年,公司养殖规模达到了上市肉 鸡5.3亿只,肉猪182万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肉鸡(猪)饲养集团。温氏集团还在广东、广西、福 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重庆、河南、河北、云南等省市建立了80多家集 种苗生产、饲料供给、技术服务、农户养殖、产品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养殖公司,企业职工人数达到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