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严重类风湿临床路径

严重类风湿临床路径

严重类风湿临床路径
严重类风湿临床路径

严重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路径

一、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M05 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1h,持续时间≥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持续时间≥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时间≥6周。

4、对称性关节肿,持续时间≥6周。

5、皮下结节。

6、手部X线片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确诊RA,至少需具备7项中的4项标准。

为了对早期RA及时诊断和干预,2009年欧洲风湿病协会(EULAR)与美国风湿病学会共同提出了新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受累关节数(0-5分):1个中大关节0分;2~10个中大关节1分;1~3个小关节2分;4~10个小关节3分;>10个,至少1个为小关节5分。

2、血清学抗体检测(0-3分):类风湿因子(RF)或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均阴性0分;RF或抗CCP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2分;RF或抗CCP至少1项高滴度阳性3分。

3、滑膜炎持续时间(0-1分):<6周0分;6周1分。

4、急性期反应物(0-1分):C反应蛋白(CRP)或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正常0分;CRP或ESR增高1分。

以上4项累计最高评分6分或以上可以诊断RA。

(三)病情活动度的判断。

根据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CRP、有无骨侵蚀破坏等指标可以判断RA的疾病活动度。病情活动指数(DAS28)较常用。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0年),《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 非药物治疗

(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

(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五)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14-21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编码(ICD-10︰M05 901)。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且为严重类风湿关节炎者:DAS28 ≥3.6;或伴有关节外表现,如血管炎、肺部、周围神经病变等,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红细胞沉降率、CRP;

(3)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学指标;

(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关节X线,腹部B 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自身抗体系列;

(3)有心、肺部受累者: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肺CT、心脏彩超。

(八)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疗程。

2.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改善关节肿痛和全身症状。适应症为:(1)伴有血管炎等关节外表现的重症RA;(2)不能耐受NSAIDs的RA患者作为“桥梁”治疗;(3)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RA患者;(4)根据病情对肿胀明显关节可关节腔注射长效皮质激素。

3.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一旦诊断,尽早使用。对于病情重,有多关节受累、伴有关节外表现或早期出现关节破坏等预后不良因素者应考虑DMARDs联合应用。常用的药物为: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硫酸羟氯喹等药物,环磷酰胺(主要用于合并血管炎或肺部表现者),用药前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其他有关项目。

4.植物药:包括雷公藤、白芍总苷等。

5. 生物制剂,上述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难治性患者可依据病情酌情考虑。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IL-6拮抗剂等。

(九)出院标准。

1、明确诊断。

2、治疗有效。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于疑难病例,未达到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关节炎待查者,如需关节镜检查,转入外科临床路径。

2、对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且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二、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M05 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1天时间住院第1–3天住院期间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进行病情初步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

□开化验单,完成病历书写

□上级医师查房

□核查辅助检查的结果是否有异常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住院医师书写病程记录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免疫内科护理常规

□一/二/三级护理(根据病情)

□对症治疗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红细胞沉降

率、CRP、RF、CCP

□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指标

□胸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

□关节X线、腹部超声

□必要时肺CT、心脏彩超等关节外表现的相关

检查

□药物治疗

长期医嘱:

□免疫内科护理常规

□一/二/三级护理(根据病情)

□对症治疗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针对药物不良反应用药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复查红细胞沉降率、CRP

□异常指标复查

主要护理工作□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护理计划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静脉取血、用药指导

□进行风湿免疫病一般治疗的建议和教育

□协助患者完成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变化

□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反应

□疾病相关健康教育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日期出院前1–3天住院第14-21天(出院日)

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

□评价治疗效果

□确定出院后治疗方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成出院小结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预约复诊日期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免疫内科护理常规

□二/三级护理常规(根据病情)

□根据病情及疗效调整抗风湿药物

临时医嘱:

□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RP、肝功能、

肾功能

□根据需要,复查有关检查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注意关节肿痛变化

□观察疗效、各种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

□恢复期生活和心理护理

□出院准备指导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docx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4 月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 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 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 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 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 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仅为55.9%。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 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 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以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 可考虑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

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路径2016年版类风湿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肺间质纤维化(ICD-10:M05.102+J99.0*)。 (二)诊断依据。 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来新的RA分类标准,即:至少一个关节肿痛,并有滑膜炎的证据(临床或超声或MRI);同时排除了其他疾病而引起的关节炎症状和体征,并有常规放射学典型的RA骨破坏的改变,可确诊为RA。另外,该标准对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滑膜炎持续时间和急性时相反应物4个部分进行评分,4个部分评分的总得分6分以上也可确诊为RA(表)。 表.ACR/EULAR 2009年RA分类

关节受累情况 受累关节数受累关节情况得分(0-5分) 1 中大关节0 2-10 中大关节 1 1-3 小关节 2 4-10 小关节 3 >10 至少1个为小关节 5 血清学得分(0-3分)RF或抗CCP抗体均为阴性0 RF或抗CCP抗体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 2 RF或抗CCP抗体至少1项高滴度(>正常上限3倍)阳性 3 滑膜炎持续时间得分(0-1分)<6周0 >6周 1 急性时相反应物得分(0-1分)CRP或ESR均正常0 CRP或ESR增高 1 胸部HRCT表现为双肺间质性肺炎和纤维化改变。 肺功能异常,包括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气体交 换障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 1.一般治疗:休息,并保持关节功能位置。 2.药物治疗: (1)RA原发病治疗:见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路径。 (2)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植物制剂。 (3)其他治疗:IVIG、生物制剂等。 (4)N-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青霉胺、秋水仙碱、依地酸钙钠(EDTA),等。 (四)标准住院日:14-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肺间质纤维化ICD-10:M05.102+J99.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完整版)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病的住院患者。 一、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TCD编码:BNV26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病(ICD-10编码: M17.9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关节工作委员会《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2015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分期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发作期 (2)缓解期 3.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气滞血瘀证 (2)寒湿痹阻证 (3)湿热痹阻证 (4)肝肾亏虚证 (5)气血虚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各种保守了无效半年以上,X线片显示为晚期改变,有全膝置换术指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膝关节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沉、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需要而定,如骨代谢指标、ASO、类风湿因子、血脂、膝关节MRI、关节液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 (2)寒湿痹阻证:散寒除湿。 (3)湿热痹阻证:清热除湿。 (4)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 (5)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 2.特色疗法 (1)手法治疗 (2)针灸治疗 (3)牵引疗法 3.其他疗法 (1)其他外治法 (2)物理治疗 (3)功能锻炼 (4)手术疗法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好转或消失。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ICD-10:M06.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持续性、对称性关节肿胀及疼痛,伴有晨僵。 2.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及ACR/EULAR2009年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其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及个体化。一旦确诊,应尽早正规治疗。既要通过一线非甾类抗炎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缓解关节肿痛和全身症状,又要及时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再辅以理疗,同时应尽量减少和防治药物不良反应,最终选择疗效及耐受性均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06.900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需特殊处

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及便潜血检查。 (2)血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3)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自身抗体谱(含RF、抗CCP,AKA、APF、抗MCV)及炎性指标(CRP、ESR)。 (4)其他自身抗体检查(包括ANA、抗ENA和ds-DNA 抗体),免疫球蛋白。 (5)胸部X片及心电图检查。 (6)腹部B超(肝胆胰脾和肾脏)。 (7)影像学检查:受累关节的X线片检查。 (8)骨密度检查。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2)超声心动图、胸部CT、关节超声检查,关节MRI、关节镜检查、抗结核抗体、PPD试验、病毒性肝炎系列、肿瘤标志物。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非甾体抗炎药 2.糖皮质激素类药 3.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甲氨蝶呤/氯喹/羟氯喹/柳氮磺胺吡啶/来氟米特/硫唑嘌呤/雷公藤多甙/环孢素/青霉胺/环磷酰胺/艾拉莫得等,选用何种药物及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4生物靶向制剂。 5.有关节外表现的难治型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和

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

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尚无特异性诊断指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在国内仍属病因未明的难 治之症。近年来,笔者自拟通痹汤熏洗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疗效满意。兹介绍 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5例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8年。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中华医学 会风湿病分会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期分类标准和关节功能分类标准》:(1)晨僵至 少1小时,病程超过6周;(2)不少于3个关节肿胀,达到或超过6周;(3)腕、掌指或 近端指间关节肿,超过6周;(4)对称性关节肿超过6周;(5)皮下结节;(6)X线示骨 质疏松或骨侵蚀;(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超过1:32。以上7条中具备4条即可诊断。 中医痹病诊断标准:(1)主要临床表现:关节、肌肤、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肿胀晨僵,麻木 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强直不伸、肌肉萎缩等;(2)发病特点:多与气候 变化有关;(3)性别年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4)理化检查:类风湿因子阳 性或血沉增快,X线可见骨质侵蚀。具备上述(1)、(4)两项,结合(2)或(3)项即可 确诊。 2、治疗方法 2.1 熏洗中药组成: 威灵仙15克,生川乌30克,生草乌30克,川芎15克,伸筋草30克,透骨草30克,五加皮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艾叶30克,木瓜15克 2.2 熏洗方法: 将上述药物装入纱布袋中,加水4000毫升,先浸泡30分钟,煮沸,改文火煎5分钟后,置 患肢于药液上方熏蒸,待水温降到适宜温度,即以药液淋洗或浸洗患处。浸洗40分钟后, 再加热5分钟,捞出药袋,敷于患处20分钟。每次约1时,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 3、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指数减少≥90%),活动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显效: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指数减少在60%—89%),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好转;好转: 关节疼痛、肿胀有所减轻(指数减少在31%—59%),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关节疼痛、肿胀(指数减少≤30%)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37例,占56.92%;有效22例,占33.84%;无效6例,占9.23%。 4、典型病例

最新骨科临床路径

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一、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膝骨关节炎(K/L III-IV级,严重疼痛伴功能障碍)(ICD-10:M17.901) 行全膝关节置换术(ICD-9:81.540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慢性病程,膝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可有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屈曲挛缩畸形或内、外翻畸形。 3.辅助检查:X线检查符合膝骨关节炎。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膝骨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膝骨关节炎病变终末期,通常年龄60岁以上,病情严重者年龄范围可适当放宽。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17.901膝骨关节炎疾病编码。 2.膝骨关节炎终末期,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甚至消失。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有改善患膝疼痛及活动度的要求。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术前完成功能量表(KSS评分); (2)血常规、血型(ABO 血型+Rh因子)、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4)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5)手术部位X线检查:患膝负重正侧位、髌骨轴位、下肢全长片; (6)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沉、CRP、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因关节滑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结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均高,病势缠绵,且病因病机尚不清楚,迄今尚无根治的办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3~4,3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我国RA的患病率为0.32%~0.36%。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但历代又有“历节病”“痛风”“鹤膝风”“鼓槌风”“骨痹”“顽痹”等称谓,表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于一般痹证,在病因病机上有其特殊性。 【病因病理】1. 西医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R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局部关节的表现,近40年来随着内分泌学、酶学、组织化学,特别是免疫病理学的进展,虽为进一步探讨本病原因和发病机理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但至今病因仍然不明确。目前公认的观点是,RA的发病可能是一种受抗原驱动的“激发-链锁反应”的过程,为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致;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是RA发病和病情迁延的中心环节,而内分泌、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则增加了RA的易感性,且免疫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一环路在RA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作为病因而论,与以下几方面可能有关: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环境因素、细胞因子或其他因素(寒冷、潮湿、疲劳、外伤、吸烟、精神刺激等)。归纳起来,RA发病机制有两种学说,即分子模拟学说和模糊识别学说。从病理角度来看,RA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可以认为关节滑膜炎是该病的原发病变,而滑液、软骨、软骨下骨、关节囊、韧带和肌腱的病变都是其继发病变,是类风湿肉芽肿由关节内向关节周围蔓延腐蚀的结果。病变早期滑膜充血和水肿,滑膜细胞与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周围CD4+T细胞及B 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进而滑膜增生,肉芽肿侵袭关节囊,囊腔肿胀,囊壁松弛,关节易发生病理性半脱位或脱位;随后肉芽组织逐渐被纤维结缔组织和瘢痕替代,使关节囊挛缩,又造成关节畸形改变。其后类风湿肉芽肿布满整个关节面,形成血管翳,干扰关节软骨摄取来自滑液的营养,同时肉芽肿自关节边缘侵入软骨下骨,使关节软骨面失去依托和血运,从而加速软骨基质中的蛋白聚糖和胶原的降解,破坏关节软骨,逐渐形成关节纤维性强直,甚至骨性强直。在病变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关节附近的骨骼由于失用而出现骨质疏松,肌腱、韧带、腱鞘也发生类似的肉芽组织侵袭破坏,可更进一步造成关节挛缩,使关节功能丧失。重症患者,也常出现关节以外 的病理改变,如贫血,皮下结节,心脏、肺脏、肾脏和眼部等脏器病变,以及血管炎,神经组织病变。2. 中医病因病机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其病因是:“营气不足,卫外之阳不固,皮毛宣疏,腠理不充,冒雨冲寒,露卧当风,则寒邪袭之而成。”李中梓《医宗必读·痹证》描述本病后期出现“在骨则重不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严重畸形与功能障碍。其病因病机是:内因多为脾胃肝肾气血阴阳不足,卫外不固,而以肾虚为本;外因为风寒湿热邪气侵袭关节、肌肉、筋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而致关节肿胀、畸变。故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机特点,痰瘀贯穿疾病的始终。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具有引起本病发生的各种诱因,如精神刺激、受风寒潮湿刺激、产后、外伤、劳损等。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70%的患者隐渐发病,从短暂、轻微的少数受累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RA的关节受累特点为滑膜受累,呈对称性多关节炎(常≥5个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肘、肩、膝和足指关节最为多见,其次为踝、颈椎、颞颌关节等,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疼痛、压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晚期可并发关节畸形,常见的关节畸形包括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与掌侧半脱位、天鹅颈样畸形和钮孔花样畸形,以及腕关节尺偏畸形、肘关节强直等。重症患者关

通心络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一)

通心络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一) 作者:林志翔,戴禄寿,戴益琛,周明宣,孙华瑜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8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萘普生、泼尼松、甲氨蝶呤、硫酸羟氯喹,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2次/d。疗程半年。结果除治疗组1例未坚持治疗外,治疗半年后,两组其余病人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关节活动度、晨僵时间,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5.4%,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88.6%),且副作用轻微。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心络胶囊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sofTongxinluocapsulesonthetreatmentofrheumatoidarthritis.Metho dsAtotalof88patientwithrheumatoidarthritisweredividedintotwogroupsatrandom,i.e.trialgroupan dcontrolgroup.The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eregivennaproxen,prednisone,methotrexate,hydro xychloroquinesulfateandexpectanttreatment;thoseinthetrialgroupwereadditionallygivenTongxinl uocapsules(4capsules,twiceperday).Thecourseoftreatmentlastedforhalfayear.ResultsAfterthetreat mentofhalfayear,therewereobviousimprovementsinjointache,swelling,tenderness,jointmovabled egreeandmorningrigidity.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trialgroupwas95.4%,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 at(88.6%)of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ItisindicatedthatTongxinluocapsulesplusWesternm edicinehasasignificanttherapeuticeffectonrheumatoidarthritis. Keywords:rheumatoidarthritis;Tongxinluocapsule 类风湿性关节炎(RA)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发病率为0.3%,病程长,迁延难愈,是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若治疗不当,严重的会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完全丧失工作、生活能力。我们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RA,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为本院门诊的88例RA患者,病情处于活动期:关节肿痛在3个以上,晨僵>15min,血沉>20mm/h(男)、30mm/h(女),关节功能Ⅱ~Ⅲ级,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的RA分类诊断标准1]。参与试验的患者均为自愿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44例中,男9例,女35例;年龄16~48岁;病程7个月~13年,平均(3.01±10.74)年,关节功能Ⅱ级33例,Ⅲ级11例。对照组44例中,男8例,女36例;年龄17~52岁;病程4个月~14年,平均(4.01±10.56)年,关节功能Ⅱ级32例,Ⅲ级12例。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肝、肾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变者和病史者,有药物过敏史和过敏体质者,孕妇及哺乳妇女,晚期关节重度畸形、残废、丧失劳动力者除外。以上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药物 对照组病人予萘普生缓释片(台湾宝龄富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75mg,1次/d×3个月;泼尼松10mg1次/晨×2个月,后改为5mg1次/晨×1个月;甲氨蝶呤10mg1次/周;硫酸羟氯喹0.1,2次/d;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等中药组成,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3粒,3次/d,疗程半年。 1.2.2生活注意事项 避免受风、淋雨、受凉及湿气侵袭,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坚持体质及关节功能的锻炼。饮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4-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还影响到心、肺、血管等器官。现代医学认为ra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炎症,其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参与。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lass rheumatic arthritis huang yihong abstract:kind of rheumatism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ra) is one kind common by the joint synovial membrane chronic inflammation pathological change primarily chronic generalized own immunity disease,its characteristic symptom is a symmetry,periphery the natural many joint chronicity inflammation pathological change,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for exhausts oneself the joint ache,swelling,the function drops,the pathological change assumes continues to manifest suddenly repeatedly the process,but also affects organs and so on heart,lung,blood vessel.the modern medicine thought ra mainly is because many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借鉴材料)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发病特点:多与气候变化有关,或感冒后诱发。 3.关节、肌肉、筋骨等部位疼痛(酸痛、胀痛)或肿胀,局部畏寒或发热。 3.理化检查:抗“O”增高,血沉增快。 4.性别与年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约25~31。 (2)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风湿关节炎 (1)全身表现:身体困重,发热(38~C以上),出汗,心悸。 (2)关节表现:四肢或大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均限在大关节或游走发作。肿胀的关节在急性炎症过后可消失。 (3)心脏病变:约一半以上患者可伴有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心电图可发现有改变(期前收缩、房颤、传导阻滞、P—R问期延长、心律不齐等)。 (4)皮肤发斑:青年患者常伴有环形红斑、结节性红斑和皮下小结,以四肢内侧、躯干为常见。 2.慢性风湿关节炎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2.证候诊断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1.风寒湿阻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或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或酸楚沉重,麻木不仁,苔白,脉弦紧或濡、或浮。 2.热邪阻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3.痰瘀互结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活动不便,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口燥,舌质紫暗,苔腻,脉涩或弦或滑。 4.肝肾亏虚证:病程较长,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5.阴虚内热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欲饮,小便短黄,大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8-26T15:30:37.7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0期供稿作者:丁武[导读] 来氟米特单用或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优于单用甲氨蝶呤。 丁武 (贵州省贵定县人民医院 551300) 【摘要】目的观察来氟米特在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治疗效果差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采用来氟米特或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来氟米特或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疗效。结论来氟米特单用或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优于单用甲氨蝶呤。 【关键词】来氟米特甲氨喋呤类风湿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227-02 1、引言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疾病。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以甲氨喋呤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而少部分患者对甲氨蝶呤无效,我院采用来氟米特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2、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 2006年6 -2013年12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活动性RA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36-60岁,中位年龄54岁,就诊时病程1年6年,中位病程4年。服用甲氨喋呤,雷公藤多甙,以及非甾体体抗炎药大于半年者16例;服用甲氨喋呤、火把花根、强的松1年以上者6例,所有病例按ARA临床缓解标准评定,均无缓解。 2.2临床表现 22例患者均有晨僵,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双侧腕、掌指、近指关节、双膝关节肿,持续时间大于2个月者14例。五个以下关节肿,持续时间大于2个月者13例。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者6例。双膝关节功能明显障碍,生活不能自理2例。类风湿结节6例。发热4例,体温37.6℃~38.2℃。血沉大于100mm/h5例;血沉30~50mm/h17例。类风湿因子阳性9例。X线检查有关节畸形、关节间隙变窄者9例;骨质疏松、囊性变者13例。 2.3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在我院门诊治疗,并随诊,其中16例患者采用来氟米特(20mg/d)联合一种非甾体抗炎药;6例患者采用来氟米特(20mg/d)联合甲氨喋呤及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二周后9例患者关节肿胀,疼痛减轻,未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八周后16例患者关节肿胀消退,无关节疼痛,晨僵改善,持续时间小于15分钟。十二周后所有病例关节肿痛显著改善,血沉在16-28mm/h之间。22例患者均达ARA临床缓解标准,服药期间无皮疹,腹泻、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3、讨论 RA的治疗目的是减轻疼痛,控制病情进展,阻止不可逆的骨改变,尽可能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目前治疗RA的药物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非甾体抗炎药:起效快,具有抗炎、止痛、消肿等使用,但不能改善病情进展,不能减轻骨质损坏和防止致残,是一种对症药物;第二类药物为病程改善药:一般起效慢,起效时间1~3个月,长期使用减缓病情发展,阻止骨质损坏;第三类药物为糖皮质激素,激素能迅速减轻关节疼痛与肿胀,但长期应用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糖尿病、细菌和病毒感染,无菌性骨坏死等并发症。近年来早期使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的意义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无论单独使用或与其他DMARD联合使用,都可以提高缓解率。如甲氨喋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硫唑嘌呤、以及中药雷公藤制剂等均属此类,而两种DMARD联用较单用1种效佳,所以目前一般倾向于DMARD联合治疗。基层医院因经济等原因一般采用甲氨喋呤与氯喹组合或甲氨喋呤与雷公藤组合的治疗方案。甲氨喋呤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氨喋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的基因多态性有关,带有677C~1298C单体型者,甲氨蝶呤的用量可比无此基因者少;而带有667T~1298A单体型者,甲氨喋呤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1]。对甲氨喋呤无效的RA病人,我们采用来氟米特治疗,来氟米特作用机制为:来氟米特的活性代谢产物抑制二氢乳酸脱氢酶,后者是嘧啶生物合成途径中必需的酶。其突出作用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一样有效的控制RA的症状和体征,减缓关节的破坏进程。来氟米特可单独给予,也可与甲氨蝶呤同时给予,是治疗RA时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2]甲氨喋呤与来氟米特作用机理不同,临床效果亦不一样。由以上病例可知,对甲氨喋呤治疗无效的RA病人单用来氟米特或来氟米特联合甲氨喋呤,可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曾庆馀,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新理念[J]新医学,2006,37(1):5 [2]田新平、曾小峰主译哈里森风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4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与路径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抗氧化治疗组方 1、痹痛康丸剂型为水丸,由鹿角霜、生地、熟地、生苡仁、羌活、独活、细辛等组成;每袋含生药6g,两组患者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氨糖美辛片【河北冀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冀卫药准字(1995)60第100280号】。痹痛康丸组加服痹痛康丸,每次口服6g,每日3次。对照组单用氨糖美辛片,每次2片,每日3次,并保持入组后剂量不变,共治疗12周。 目的:比较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用和不用痹痛康丸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132例患者随机分为痹痛康丸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 结果:痹痛康丸组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65%,两者有显著差异(P<0. 001)。除晨僵外,痹痛康丸组其它各项临床标的改善值和改善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 结论:痹痛康丸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症状改善上优于对照组。经研究,RA 患者由于持续性滑膜炎的存在,使吞噬细胞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从而使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减弱。吕新亮等[17 ]观察痹痛康丸对血清自由基作用,结果痹痛康丸组能显著升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LOP)含量,有效抑制滑膜炎症,对佐剂关节炎有显著治疗作用。 出处: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理探讨马晓文1, 赵军宁2 (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610075; 2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四川成 都610043) 痹痛康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评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 蒙古总队医院中医科呼和浩特市吕新亮宝永君黄永凯李成杨素梅包 树智 2、采用乌头汤加味治疗,处方如下: 川乌15g草乌15g黄芪30g麻黄10g芍药10g防己10g鸡血藤20g甘草10g,伸筋草20g偏于寒型加桂枝20g、细辛3g,湿邪较重加苍术15g,薏苡仁15g,萆15g,疼痛较甚加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偏体质虚弱者加太子参30g,枸杞30g,顽固者加制雷公藤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煎二次,每次取水500毫升,煎汁200毫升,二煎混合后,分二次服,早晚各一次。药渣可用来熏洗或外敷于疼痛关节处。 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26例,占19.7%,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83例,占62.8%,自觉症状减轻为11例,占8.3%,无效:症状未见改善的为12例,占9%;总有效率为90.9%。

神经内科十种技术病种及临床路径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头颅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头颅MRV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DSA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 4.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5.排除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针对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疾病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3.无严重脑内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外伤等)。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MRI和CTV/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全脑血管造影(DSA)。

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评分

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评分 评价疾病的活动性及其发展与预测疾病的预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根据一些线索预测结果,而前者是对目前的病情进行准确的概括。疾病的活动性正是由每次评估所收集到的资料所决定的,如晨僵的时间、夜间疼醒的次数、肿胀和疼痛的关节数等。至于评估的方法,涉及患者各方面的情况,有关节指数、疼痛评分、功能指数、生化结果、影像学评估、功能障碍的问卷调查等等。不论采用何种评价疾病活动的项目,重要的是要在严重的功能丧失未发生前进行记录,以获得最原始的数据。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的活动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炎症程度、骨侵蚀的加剧和功能的快速减低均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RA的活动性是表示某一时间点上疾病发展的速度。临床上,RA的活动性既可以反应在关节肿痛、血沉增快、CRP水平升高等提示急性炎症的指标上,又可以通过影像学资料、患者的功能情况的变化进行估测。 下面就列举一些常用的评估指标: 1.疼痛评分 常用打分的方式完成,是反应疾病活动的主观指标之一。 2.实验室检查 常用于衡量RA的炎症反应。血沉最为常用;C反应蛋白变化较快,与炎症活动相关性更高。RF滴度在每一个病人中变化较小,重复测量的价值不大。 3.关节指数 关节指数是记录关节疼痛、肿胀的定量或半定量指标。在调整治疗、做关节手术时,应记录关节指数。以下是几种用于临床的关节指数。 (1) Ritchie关节指数:这个指数记录各关节压痛级别的总和。关节记分与关节大小无关,这是由于Ritchie及其同事制定本标准时认为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小关节受累的几率和程度远远高于大关节,并且本指数旨在评估关节疼痛程度的改变,少数大关节疼痛减轻并不表明比相同数量的小关节疼痛减轻改善更多。为了更客观地评价疼痛程度,本指数采取了3级疼痛分级,即压痛(tender)、压痛伴畏缩(tenderand winced)以及压痛、畏缩和躲避 (tenderwinced and withdrew),分别记 1分、2分和 3分。积分减少代表症状的改善。Ritchie指数与影像学的结果相关,低指数者侵蚀较轻。(见表47一4)

膝骨关节炎临床路径

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2011年版) 发表者:赵东奇1831人已访问 一、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ICD-10:M17) 行关节镜下清理术(ICD-9-CM-3:80.86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 1.症状:反复膝关节疼痛,可伴有关节肿胀、僵硬、无力及活动障碍等。 2.体格检查:患膝可出现畸形、肿胀、周围压痛、活动受限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站立或负重位)显示关节间隙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 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指征: 1.轻至中度的骨关节炎患者,或伴有游离体; 2.严格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17膝关节骨关节炎疾病编码。 2.轻至中度膝关节骨关节炎。 3.严格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膝关节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膝关节MRI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和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3.术后2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3天。 1.麻醉方式: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包括关节灌洗、滑膜切除、关节软骨损伤的处理、游离体取出、骨赘切除、半月板手术、髁间窝和前交叉韧带撞击症的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