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定律精华教案

高三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定律精华教案

高三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定律精华教案
高三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定律精华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定律)

◎知识梳理

1. 定律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2. 公式:

理解要点:

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①因果性:F

②方向性:a与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

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

○4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宏观, 低速运动的情况。

◎例题评析

【例2】如图,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从它接触弹簧开

始,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合外力的变化情况是

怎样的?

【分析与解答】因为速度变大或变小取决于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当a与v同向时,v增大;当a与v反向时,v减小;而a由合外力决定,所以此题要分析v,a 的大小变化,必须先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

小球接触弹簧时受两个力的作用: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弹力。在接触的头一阶段,重力大于弹力,小球合力向下,且不断变小(因为F合=mg-kx,而x增大),因而加速度减小(因为a=F/m),由于v方向与a同向,因此速度继续变大。

当弹力增大到大小等于重力时,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

之后,小球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但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逐渐变大(因为F=kx-mg=ma),因而加速度向上且变大,因此速度逐渐减小至零。小球不会静止在最低点,以后将被弹簧上推向上运动。

综上分析得:小球向下压弹簧过程,F方向先向下后向上,先变小后交大;a方向先向下后向上,大小先变小后变大;v方向向下,大小先变大后变小。

【注意】在分析物体某一运动过程时,要养成一个科学分析习惯,即:这一过程可否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小过程,中间是否存在转折点,如上题中弹力等于重力这一

位置是一个转折点,以这个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分析。

【例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

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分析与解答】

剪断线的瞬间,,T2突然消失,物体即将作圆周运动,所以其加速度方向必和L1垂直,L1中的弹力发生突变,弹力和重力的合力与L1垂直;可求出瞬间加速度为a=gsinθ。

(2)若将图中的细线L1,改变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如图

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求解的步骤和结果与例3相同吗?

【说明】 (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加速度和力同时产生,

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分析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分析瞬时前后的受力情况及其变化。

(2)明确两种基本模型的特点。

A.轻绳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可以突变,成为零或者别的值。 B.轻弹簧(或橡皮绳)需要较长的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不能突变,大小方向均不变。

【例4】将金属块用压缩的轻弹簧卡在一个矩形的箱中,如图所示,在箱的上顶板和下顶板安有压力传感器,箱可以沿竖直轨道运动,当箱以a=2.0m/s2的加速度作竖直向上的匀减速运动时,上顶板的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6.ON,下顶板的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10.ON,g取10m/s2

(1)若上顶板的传感器的示数是下顶板的传感器示数的一半,试判断箱的运动情况。

(2)要使上顶板传感器的示数为O,箱沿竖直方向的运动可能是怎样的?

【分析与解答】以金属块为研究对象,设金属块的质量为m,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有F2+mg-F1=ma

解得m=O.5kg

(1)由于上顶板仍有压力,说明弹簧的长度没有变化,因此弹簧弹力仍为

lO.ON,可见上顶板的压力是5N,设此时的加速度为a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1-F1/2-mg=ma l,

即得a1=O,即此时箱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2)要想上顶板没有压力,弹簧的长度只能等于或小于目前的长度,即下顶板的压力只能等于或大干10.ON,这时金属块的加速度为a2,应满足

ma2≥10.O-mg.

得a2≥10m/s2,即只要箱的加速度为向上,等于或大于10m/s2(可以向上作加速运动,也可以向下作减速运动),上顶板的压力传感器示数为零。

【说明】利用传感器可以做很多的物理实验,当然传感器的种类多种多样,以后我们还会遇到。

【例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入站在自动扶梯上,扶梯正以加速度a向上做减速运动,a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求人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分析与解答】题中人对扶梯无相对运动,则人、梯系统的加速度(对地)

为a,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斜向下,梯的台面是水平的,所以梯对人

的支持力N竖直向上,人受的重力mg竖直向下。由于仅靠N和mg不

可能产生斜向下的加速度,于是可判定梯对人有水平方向的静摩擦

力,。

解法1 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因摩擦力f为待求.且

必沿水平方向,设水平向右。为不分解加速度a,建立图示坐标,并

规定正方向。

X方向 mgsinθ-Nsinθ-fcosθ=ma

Y方向 mgcosθ+fsinθ-Ncosθ=0

解得:N=m(g-asinθ) f=-macosθ

为负值,说明摩擦力的实际方向与假设相反,为水平向左。

解法二:

将加速度a沿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分解,如图a x=acosθ a y=asinθ

水平方向:f=ma x=macosθ

竖直方向:mg-N=ma y=masinθ

联立可解得结果。

【例6】如图1所示,在原来静止的木箱内,放有A物体,A被一伸长的弹簧拉住且恰好静止,现突然发现A被弹簧拉动,则木箱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 加速下降

B. 减速上升

C. 匀速向右运动

D. 加速向左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率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C.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静止到运动,二是由运动到静止 D.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不变 2.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D.物体作匀速运动,合外力一定为零 3.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从某一数值逐渐变小的外力作用时,木块将作 A.匀减速运动 B.匀加速运动 C.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D.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 4.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比例常数k的数值: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 5.如图1所示,一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与正下方的直立轻质弹簧接触,直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关于小球运动状态的下列几种描述中,正确的是 A.接触后,小球作减速运动,加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等于零

B.接触后,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其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直到为零 C.接触后,速度为零的地方就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加速度为零的地方也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 D.接触后,小球速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加速度等于零的地方 6.在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三角形滑块,滑块斜面上有另一小滑块正沿斜面加速下滑,若三角形滑块始终保持静止,如图2所示.则地面对三角形滑块 A.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 B.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左 C.没有摩擦力作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 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8.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以加速度a运动,现将拉力F改为2F(仍然水平方向),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变为a′.则 A.a′=a B.a<a′<2a C.a′=2a D.a′>2a 9.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马上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二、填空题 10.如图3所示,质量相同的A、B两球用细线悬挂于天花板上且静止不动.两球间是一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乃至本册,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怎样定义的 3.知道量度式a=与决定式a=的区别。 t v v0 t m F 4.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二、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掌握用数学表达式体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的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处理数据误差的逻辑思维,学会分析处理数据。 科学探究: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总结出自然规律;在讨论中认识自然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应用自然规律;在认识、应用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奥妙。 【教学重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那么,对于任何物体都是这样的吗?甲猜想中的a -F 图像 乙根据实际数据作出的a -F 图像多次类似的实验发现:每次实验的点都可以拟合成直线,而这些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又都十分接近原点。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可以得出:物体的加速度a 与它所受的作用力F 成正比,与它的质量m 成反比。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可表述为:a ∝F/m 也可以写成等式:F =km a 其中k 是比例系数。 注意:实际物体所受的力往往不止一个,式中F 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3.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F 合=km a 学生归纳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理解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 学生思 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理解记忆 学生理解分析例题1 学生理解分析例题2 学生练习 与它所受的作用力F 成正比,与它的质量m 成反比。都是成立的。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掌握力的单位的推导 掌握加速度a 的方向与力F 的方向是一致的。 掌握加速度与合外力存在着瞬时对应关系 掌握力和加速度的因果关系 进一步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医学院43210309 林敏 【摘要】:气垫导轨是为研究无摩擦现象而设计的力学实验设备,在导轨表面分布着许多小孔,压缩空气从这些小孔中喷出,在导轨和滑块之间形成了月0.1mm 厚的空气层,即气垫,由于气垫的形成,滑块被托起,使滑块在气垫上作近似无摩擦的运动。利用气垫导轨,再配以光电计时系统和其他辅助部件,可以对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即滑块)进行许多研究,如测定速度、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研究物体间的碰撞,研究简谐运动的规律等。 【Abstract】:Using the mattress guide, photoelectric timing system and other auxiliary parts.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to do straight-line movement (i.e. the slider), we can do a lot of researches, such as measuring the velocity, acceleration and proving Newton's second law. In addition, it also can research object collisions, study the law of simple harmonic oscillator and so on. 【关键词】气垫导轨、通用计数器、测速的试验方法、牛顿第二定律、控制变量法、导轨调平 实验回顾 【实验目的】 1.熟悉气垫导轨和MUJ-613电脑式数字毫秒计的使用方法。 2.学会测量滑块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3.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测滑块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高中物理 专题、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定律)

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定律) ◎知识梳理 1. 定律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2. 公式: 理解要点: ①因果性:F 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合 失; ②方向性:a与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 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 ○4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宏观, 低速运动的情况。 ◎例题评析 【例2】如图,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从它接触弹簧开始,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合外力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分析与解答】因为速度变大或变小取决于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当a与v同向时,v增大;当a与v反向时,v减小;而a由合外力决定,所以 此题要分析v,a的大小变化,必须先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 小球接触弹簧时受两个力的作用: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弹力。在接触的头一阶段,重力大于弹力,小球合力向下,且不断变小(因为F合=mg-kx,而x增大),因而加速度减小(因为a=F/m),由于v方向与a同向,因此速度继续变大。 当弹力增大到大小等于重力时,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 之后,小球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但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逐渐变大(因为F=kx-mg=ma),因而加速度向上且变大,因此速度逐渐减小至零。小球不会静止在最低点,以后将被弹簧上推向上运动。 综上分析得:小球向下压弹簧过程,F方向先向下后向上,先变小后交大;a方向先向下后向上,大小先变小后变大;v方向向下,大小先变大后变小。 【注意】在分析物体某一运动过程时,要养成一个科学分析习惯,即:这一过程可否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小过程,中间是否存在转折点,如上题中弹力等于重力这一位置是一个转折点,以这个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分析。 【例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分析与解答】

4.3《牛顿第二定律》示范教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3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5.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 牛顿第二定律 6.能从实际运动中抽象出模型并用第二定律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8.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同时又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已经看到,小车的加速度可能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比例式:m F a ∝或ma F ∝。 等式:kma F =其中k 是比例系数。(公式中的F 是合外力,而ma 是作用效果,不要看成力,它们只是大小相等) 力的单位 K 是比例常数,那k 应该是多少呢?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17世纪,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为一个单位力,当然也没有力的单位牛顿。科学家们在做与力有关的实验时并没有准确计算力的大小,利用的仅仅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比如当挂一个钩码时,质量为1kg 的小车产生大小为2m/s 2 的加速度,当挂两个钩码时,此时小车受力是第一次的两倍,实验结果是小车产生大小为4m/s 2的加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因为还没有规定一个单位的力是多大,所以你也无法知道一个钩码是几个单位的力。比如只有当我们规定了多长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1m )后才能知道一根棒有几个单位长度即几米。)。 由于单位力的大小还没有规定,所以k 的选择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数,它就能正确表示F 与m 、a 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当时已经规定了力的单位为N ,并且规定一个钩码的重量为1N ,那么公式中的k 就不具有随意性。在计算时质量的单位用kg ,加速度的单位用m/s 2,当F m a 三者都取值为单位1时有:1N=k*1kg*1m/s 2 而我们知道1kg*1m/s 2表示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的力,对照上例应该是半个钩码,那k 就应该等于2。如果当时规定两个钩码重量为1N 时,那k 应该是4。而当规定半个钩码重为1N 时,k 就是1了。所以由于没有规定1N 的力是多大,k 的值任意的,只要常数就行。 既然k 是任意取的,那取1将会使公式最简便。当k 值取定后,力的单位理所当然也定下来了:一个单位力=1*1kg*1m/s 2,即规定了1N 的力是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加速度的力。用手托住两个鸡蛋大约就是1N 。 从上可知力的单位是kg*m/s 2,后来为了纪念牛顿,把kg*m/s 2称做“牛顿”,用N 表示。 公式:ma F =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为什么要求M--m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为什么要求M >> m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像,试分析其原因。 探究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什么小车及其中砝码的质量要远大于托盘及其中砝码的质量 错误解法:mg-T=ma T=Ma 代入上式 mg-Ma=ma 化简a=〔m/(M+m)〕g 因此要使〔〕中的式子接近于1 分子分母同除以m,所以M不应该远小于m嘛! 。 【分析】在做a - F关系实验时,用托盘及其中砝码重力mg代替了小车所受的拉力F,如图所示。事实上,托盘及其中砝码的重力mg与小车所受的拉力F是不相等的。这是产生实验系统误差的原因,为此,必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mg和F在产生加速度问题上存在的差别。 由图像经过原点知,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已被平衡。设小车实际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m+M)a,即a=mg/(M+m) 若视F = mg,设这种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为a′,则a′= mg/M。 在本实验中,M保持不变,a'与mg(F)成正比,而实际加速度a与mg成非线性关系,且m越大,图像斜率越小。理想情况下,加速度a与实际加速度a差值为△a=mg/M-mg/(M+m)=m2g/[M(M+m)]=g/[M(M/m2+1/m)] 上式可见,m取不同值,△a不同,m越大,△a越大,当M >> m时,a≈a',△a→0,这就是要求该实验必须满足M >> m的原因所在。 本题误差是由于当托盘及其中砝码质量较大时,不能很好满足M >> m造成的。 【点评】本实验的误差来源:因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用托盘及其中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托盘及其中砝码的总重力,这个托盘及其中砝码的总质量越接近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误差越大,反之托盘及其中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由此引起的误差就越小。因此满足托盘及其中砝码的总质量m 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小因实验原理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此误差可因为M >> m而减小,但不可能消去此误差。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物理的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也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二)、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的物理意义;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怀化学院

1 、 速度测量 挡光片宽度Δs 已知,用计时测速仪测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Δt,即可测出平均速度,因Δs 很小,该平均速度近似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即: 瞬时速度:t s dt ds t s v t ??≈=??=→?lim MUJ-5B 计时仪能直接计算并显示速度。 2、 加速度测量

(1)验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用电子天平称出滑块质量滑块m ,测速仪功能选“加速度”, 按上图所示放置滑块,并在滑块上加4个砝码(每个砝码及砝码盘质量均为5g),将滑块移至远离滑轮一端,使其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记录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加速度。再将滑块上的4个砝码分四次从滑块上移至砝码盘上,重复上述步骤。 (2)验证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计时计数测速仪功能设定在“加速度”档。在砝码盘上放一个砝码(即 g m 102=),测量滑块由静止作匀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再将四个配重块(每个配重 块的质量均为m ′=50g)逐次加在滑块上,分别测量出对应的加速度。 【数据处理】 (数据不必在报告里再抄写一遍,要有主要的处理过程和计算公式,要求用作图法处理的应附坐标纸作图或计算机打印的作图) 1、由数据记录表3,可得到a 与F 的关系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a 与F 成线性关系,且直线近似过原点。 上图中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M=1/0.0058=172克,与实际值M=165克的相对误差: %2.4165 165 172=- 可以认为,质量不变时,在误差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2、由数据记录表4,可得a 与M 的关系如下:

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习题及详解

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小盘应用细线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实验中应始终保持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质量 C.实验中如果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用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的总质量,描出相应的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即可证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D.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后面的纸带必须连好,因为运动过程中纸带也要受到阻力 解析:平衡摩擦力时,细线不能系在小车上,纸带必须连好,故A错D对;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应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故B对;若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的总质量,则a-M图象是双曲线,不是直线,故C错.答案: BD 2.(2011年三明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甲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所受拉力F的图象为图中的直线Ⅰ,乙同学画出的a-F图象为下图中的直线Ⅱ.直线Ⅰ、Ⅱ在纵轴或横轴上的截距较大,明显超出了误差范围,下面给出了关于形成这种情况原因的四种解释,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甲同学没有平衡摩擦力 B.甲同学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 C.实验前乙同学没有平衡摩擦力 D.乙同学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 解析:由直线Ⅰ可知,甲同学在未对小车施加拉力F时小车就有了加速度,说明在平衡摩擦力时,把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B正确,A错误;由直线Ⅱ可知,乙同学在对小车施加了一定的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仍等于零,故实验前乙同学

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C正确,D错误. 答案:BC 3.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上下两层水平轨道表面光滑,两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细线跨过定滑轮并挂上砝码盘,两小车尾部细线连到控制装置上,实验时通过控制装置使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同时停止. (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__________.在实验时,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________(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等于”)小车的质量. (2)本实验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小车加速度的大小,能这样比较,是因为________. 解析:(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水平轨道平行,在实验时,为使砝码和盘的总重力近似等于细线的拉力,作为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必须满足砝码和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因为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同时停止,运动时间相同,由s=1 2 at2可知,a 与s成正比. 答案:(1)小车与滑轮之间的细线与轨道平行远小于 (2)两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直线运动,且两车运动的时间相同,其加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4.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物理①必修4.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4.3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联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能从实际运动中抽象出模型并用第二定律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同时又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已经看到,小车的加速度可能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比例式:m F a ∝或ma F ∝。 等式:kma F =其中k 是比例系数。(公式中的F 是合外力,而ma 是作用效果,不要看成力,它们只是大小相等) 力的单位 K 是比例常数,那k 应该是多少呢?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17世纪,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为一个单位力,当然也没有力的单位牛顿。科学家们在做与力有关的实验时并没有准确计算力的大小,利用的仅仅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比如当挂一个钩码时,质量为1kg 的小车产生大小为2m/s 2 的加速度,当挂两个钩码时,此时小车受力是第一次的两倍,实验结果是小车产生大小为4m/s 2的加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因为还没有规定一个单位的力是多大,所以你也无法知道一个钩码是几个单位的力。比如只有当我们规定了多长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1m )后才能知道一根棒有几个单位长度即几米。)。 由于单位力的大小还没有规定,所以k 的选择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数,它就能正确表示F 与m 、a 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当时已经规定了力的单位为N ,并且规定一个钩码的重量为1N ,那么公式中的k 就不具有随意性。在计算时质量的单位用kg ,加速度的单位用m/s 2,当F m a 三者都取值为单位1时有:1N=k ·1kg ·1m/s 2 而我们知道1kg ·1m/s 2表示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的力,对照上例应该是半个钩码,那k 就应该等于2。如果当时规定两个钩码重量为1N 时,那k 应该是4。而当规定半个钩码重为1N 时,k 就是1了。所以由于没有规定1N 的力是多大,k 的值任意的,只要常数就行。 既然k 是任意取的,那取1将会使公式最简便。当k 值取定后,力的单位理所当然也定下来了:一个单位力=1·1kg ·1m/s 2,即规定了1N 的力是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加速度的力。用手托住两个鸡蛋大约就是1N 。 从上可知力的单位是kg ·m/s 2,后来为了纪念牛顿,把kg ·m/s 2称做“牛顿”,用N 表示。 公式:ma F =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经典例题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例1】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3-2所示,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A下降和到B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小 B、物体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大 C、物体从A下降B,以及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速 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在B点时,所受合力为零 的对应关系,弹簧这种特 【解析】本题主要研究a与F 合 殊模型的变化特点,以及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 运动性质。对物体运动过程及状态分析清楚,同时对物 =0,体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找出AB之间的C位置,此时F 合 由A→C的过程中,由mg>kx1,得a=g-kx1/m,物体做a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在C位置mg=kx c,a=0,物体速度达最大。由C→B的过程中,由于mgf m′,(新情况下的最大静摩擦力),可见f m>f m′即是最大静摩擦力减小了,由f m=μN知正压力N减小了,即发生了失重现象,故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必然竖直向下,所以木箱的运动情况可能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故A、B正确。另一种原因是木箱向左加速运动,由于惯性原因,木块必然向中滑动,故D 正确。 综合上述,正确答案应为A、B、D。 【例3】如图3-11所示,一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倾角为45°度的光滑楔形滑块A 的顶端p处,细线的另一端栓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滑块以2g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线中拉力T等于多少? 【解析】当小球贴着滑块一起向左运动时,小球受到三个力作用:重力mg、线 中拉力T,滑块A的支持力N,如 图3-12所示,小球在这三个力作用 下产生向左的加速度,当滑块向左

牛顿第二定律-优质教案

示范教案 3 牛顿第二定律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刘翔在国际比赛中的画面.如图. 边播放边介绍: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的好坏,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因此,发令枪响必须奋力蹬地,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

DIS专用实验五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五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器材 朗威DISLab数据采集器、位移传感器、DISLab力学轨道、DISLab力学轨道小车、滑轮、砝码、细绳、转接器、支架、计算机。 实验装置 类似图1-1,但需在轨道一端安装滑轮,并使用吊有砝码的细绳通过滑轮牵引轨道小车(图5-1、图5-2)。 图1-1 实验装置 图5-1 用细绳牵引小车 图5-2 滑轮的使用

实验操作 1.将位移传感器接收器固定在轨道的一端,连接到数据采集器第一通道;将位移传感器发射器固定到小车上。 2.进行摩擦力平衡调整。步骤如下: a .点击教材专用软件主界面上的实验条目“从v-t 图求加速度”,打开该软件; b.将小车放到斜面上,打开位移传感器发射器电源开关,点击“开始记录”,释放小车; c.调节轨道的倾角,用实验三的方法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当加速度接近零时,可以认为小车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已与小车和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平衡,见图5-3。 3.返回教材专用软件主界面,点击实验条目“牛顿第二定律”,打开该软件。 4.将细绳的一端拴在小车上,另一端通过滑轮拴在放有砝码的小桶上。 5.在窗口下方的表格内输入小车的质量及拉力数值(砝码重量+小桶重量)。 6.将小车放到轨道上,打开位移传感器发射器电源开关,点击“开始记录”,释放小车,使小车在砝码的拉动下开始运动。待小车停止运动,点击“停止记录”。 7.拖动窗口下方的滚动条,将实验获得的v-t图线置于显示区域中间,点击“选择区域”,选择需要研究的一段v-t 图线。 8.软件窗口下方的表格中自动显示该段v-t 图线对应的加速度(图5-4)。 9.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拉力,重复步骤5、6,可得到另几组数据(图5-5)。 10.点击“a-F图像”按钮,即得到加速度与拉力关系图线(图5-6)。 图5-3 平衡摩擦力 图 5-4 研究区域内v-t 图线对应的加速度 图5-5 质量不变,改变拉力测得实验数据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题目: 牛顿第二定律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讲授型 授课人: 日期: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得地位与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它就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得重要规律,也就是动力学得核心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得延续,就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得核心规律,就是本章得重点与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得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得定量关系,就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得各种机械运动得基本定律,就是经典牛顿力学得一大支柱。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得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 (二)教学内容得认识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得探究实验与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得在于加强实验探究与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得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得首要价值就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得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就是在上节实验得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得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得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得单位“1牛顿”得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得基本思路。 二、学情分析 (一)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得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得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得见解与她人交流得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二)学生已有得知识基础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得关系”这一实验,已定性地了解加速度、力、质量得关系。学生很自然地就存在这样得疑问“加速度、力、质量就是不就是有具体得数量关系?”并急于得到解答。这一疑问打破了旧得知识体系,同时又就是构成新得知识体系得前提。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得衔接与过渡。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气垫导轨实验(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一) 实验名称: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气垫导轨 实验(一)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学生: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 学习中心:

提交时间: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垫导轨的构造和性能,熟悉气垫导轨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了解光电计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用光电计时系统测量短暂时间的方法。 3.掌握在气垫导轨上测定速度、加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4.从实验上验证F=ma的关系式,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5.掌握验证物理规律的基本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速度的测量 一个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t~t+Δt时间通过的位移为Δx(x~x+Δx),则该物 体在Δt时间的平均速度为,Δt越小,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t时刻的实际速度。当Δt→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就是t时刻(或x位置)的瞬时速度 (1) 实际测量中,计时装置不可能记下Δt→0的时间来,因而直接用式(1)测量某点的速度就难以实现。但在一定误差围,只要取很小的位移Δx,测量对应时间间隔Δt,就可以用平均速度近似代替t时刻到达x点的瞬时速度。本实验中取Δx为定值(约10mm),用光电计时系统测出通过Δx所需的极短时间Δt,较好地解决了瞬时速度的测量问题。2.加速度的测量 在气垫导轨上相距一定距离S的两个位置处各放置一个光电门,分别测出滑块经过这两个位置时的速度v1和v2。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问题,通过加速度、速度、位移及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实现加速度a的测量。 (1)由测量加速度 在气垫导轨上滑块运动经过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光电门时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经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时间为t21,则加速度a为 (2) 根据式(2)即可计算出滑块的加速度。 (2)由测量加速度 设v1和v2为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S是两个光电门之间距离,则加速度a为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三节探究牛顿第二定律 课型:实验课制作人: 审核:高一物理备课组 1?知识与技能 (1)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认识到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对a、F、m三个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推理实验结论(定量分析)。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探索牛顿第二定律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1、实验器材:小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平板,钩码,砝码若干,细线,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

2、实验原理: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小车的运动可以通过研究与小车相连的纸带上的点的运动而得出;小车的拉力由绳子下面悬挂的钩码的重力来确定;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三个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 3、加速度、质量、力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平衡摩擦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a-F, a-1/m图象,并不严格地位于某条直线上,或直线并非准确地通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 6、实验中我们采取了近似处理:近似认为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绳子下面悬挂的钩码的重力。这要求钩码的质量远小 于小车的质量。 【探究一】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一)实验步1。用天平测量出小车的质量。 2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的一端,同时把这一端适当垫高,直到小车在平板上均匀下滑为止。 3调节平板另一端定滑轮的高度,保证细线与平板平行。在细线的一段连接一个钩码,小车和打点计时器连接好纸带。 4打开电源,让小车从顶端自由滑下,得到一条纸带。 5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钩码质量,进行第四步的相同操作,得到又一条纸带。重复三到五次,然后对所得纸带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设计表格,把同一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8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二定律》。围绕本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教材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因此,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为了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课堂情况,适时加以引导,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还必须切实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好奇、善问,创造意识强烈,并具备了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物理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各种物理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有知识水平,我设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学的重、难点 透过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教学难点:正确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本堂课的重点,突破其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2、直观演示法:通过插图、实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真实呈现实验现象,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实验探究法: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以上的教法、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物理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物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物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Ⅰ 教学设计 1.1以本为本,制订教学方针 现行大纲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人制定了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由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3.教学难点: 4.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用具: 小车,导轨(一端带有定滑轮),打点记时器,学生电源,砝码(一盒),

细绳,导线,纸带。 1.2 复习引入,明确探究方法 幻灯片:A.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C.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产生加速度,那么产生的加速度跟那些因素有关?我们如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前面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的第一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第二个学生一开始没有得出答案,我提示:在学速度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比较甲乙两位同学运动的快慢的?学生齐声回答——控制变量法。接着我要求他们根据实验器材,设计一套确定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质量的关系的步骤。 1.3 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 幻灯片:(物体质量相同) 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加以总结。 巩固练习: 同样的力拉质量不同的物体,为什么轻是物体先达到某一速度? 因为m小,由a = 知a大,由= at得大 1.4 用课件模拟整个过程,有效减少了学生的遗忘量。通过形象生动的计算机模拟实验,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牢固了所学的新知识,新规律。 1.5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体系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参考实验报告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参考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熟悉气垫导轨的构造,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熟悉光电计时系统的工作原理,学会用光电计时系统测量短暂时间的方法。 3.学会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气源,通用电脑计数器,游标卡尺,物理天平等。 实验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 F =m a (1—1) 验证此定律可分两步 (1)验证m 一定时,a 与F 成正比。 (2)验证F 一定时,a 与m 成反比。 把滑块放在水平导轨上。滑块和砝码相连挂在滑轮上,由砝码盘、滑块、砝码和滑轮组成的这一系统,其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大小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W 减去阻力,在本实验中阻力可忽略,因此砝码的重力W 就等于作用在系统上合外力的大小。系统的质量m 就等于砝码的质量m 1、滑块的质量m 2和滑轮的折合质量2r I 的总和,按牛顿第二定律 a r I m m W )(221++= (1—2) 在导轨上相距S (系统默认S=50cm )的两处放置两光电门k 1和k 2,测出此系统在砝码重力作用下滑块通过两光电门和速度v 1和v 2,则系统的加速度a (可有光电计时器直接读出)等于 S v v a 22122-= (1-3) 在滑块上放置双挡光片,同时利用计时器测出经两光电门的时间间隔,则通过2个光电门的速度为 (用卡尺测出遮光片两挡光沿的宽度d ?,cm d 1=?)(速度可有光电计时器直接读出) 2 211,t d v t d v ??=??= (1-4) 其中d ?为遮光片两个挡光沿的宽度如图1-1所示。在此测量中实际上测 定的是滑块上遮光片(宽d ?)经过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但由于d ?较 窄,所以在d ?范围内,滑块的速度变化比较小,故可把平均速度看成是滑 块上遮光片经过两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同样,如果t ?越小(相应的遮光片 宽度d ?也越窄),则平均速度越能准确地反映滑块在该时刻运动的瞬时速 度。 实验步骤 1.调好光电计时器,调整气垫导轨水平 (1)首先检查计时装置是否正常。将计时装置与光电门连接好,要注意套管插头和插孔要正确插入,将两光电门按在导轨上,利用功能键调到加速度,利用转换键调至显示速度和加速度。双挡光片第一次挡光开始计时,第二次挡光停止计时就说明光电计时装置能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