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本章要点提示】

●宏观环境分析的主要因素——PEST分析

●产业五种竞争力

●产业内的战略群体

●产业的演变

●产业集聚

●市场需求分析

●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本章内容引言】

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要把握环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避开环境可能带来的威胁,这是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层次。

第一节宏观环境分析

一般说来,宏观环境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即PEST(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 technological),如图2—1所示:

图2-1 主要外部环境影响1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的执法机构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在一个稳定的法治环境中,企业能够真正通过公平竞争,获取自己正当的权益,并得以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控制、调节作用,同一个政策或法规,可能会给不同的企业带来不同的机会或制约。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衡量这些因素的经济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与政治法律环境相比,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

(三)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自然环境是指企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人口规模、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家庭人口结构、社会风俗对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影响、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状况等因素都是企业在确定投资方向、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经营决策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四)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的今天,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要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在战略管理上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节微观环境——产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波特教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形成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公司与其环境建立联系。尽管相关环境的范围广阔,包括社会的、也包括经济的因素,但公司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公司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2因此,战略经济学研究公司所面临的环境,着重于产业与市场的微观层面。

产业和市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波特在《竞争战略》中采用了一种关于产业的常用定义:“一个产业是由一群生产相似替代品的公司组成的。”3乔治·斯蒂格勒(Stigler, G.)和罗伯特·舍温(Sherwin, R.)把市场定义为“一系列供应商和需求商的集合,它们的交易确定了商品的价格。”4可见,产业是产出的概念,而市场是需求的概念。但是,在我们从战略角度讨论公司所面对的竞争环境时,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既不容易也没有必要。

一、产业五种竞争力

波特教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5分析。波特认为,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

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如图2-2所示。20多年之后的今天,五种竞争力的分析方法仍然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经济概念。

在一个产业中,这五种力量共同决定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最强的一种或几种力量占据着统治地位并且从战略形成角度来看起着关键性作用。产业中众多经济技术特征对于每种竞争力的强弱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内容将逐一展开。

图2-2 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

(一)五种竞争力分析

1.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利润是对投资者的一个信号,并能够经常导致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潜在进入者将在两个方面减少现有厂商的利润:第一,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获得一些业务;第二,进入者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对于一个产业来说,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呈现的进入障碍与准备进入者可能遇到的现有在位者的反击。它们统称为进入障碍,前者称为“结构性障碍”,后者称为“行为性障碍”。

(1)进入障碍。

进入障碍是指那些允许现有企业赚取正的经济利润,却使产业的新进入者无利可图的因素6。

①结构性障碍。波特指出存在7种主要障碍: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金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其他优势及政府政策。如果按照乔恩·贝恩(Joe Bain)的分类,这7种主要障碍又可归纳为3种主要进入障碍:规模经济、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以及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7。

A.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趋于下降。本书第四章将给出规模经济形成的多方面原因。当产业规模经济很显著时,处于最小有效规模(MES)或者超过最小有效规模经营的老企业对于较小的新进入者就有成本优势,从而构成进入障碍。

例如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显著。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的观点,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排气量为1升—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厂为25万辆—30万辆,中型货车厂为6万辆—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万辆—12万辆,按此标准,中国前几年能够达标的厂商寥寥无几,并且这些厂商距最低经济规模还有较大差距。8这也是中国汽车进入国

际市场的一个主要障碍。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2006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720万辆,集中度也大大提高。据统计,2007年,中国共有10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上汽、东风、长安等十大汽车厂家产销量占全国汽车产销总量的八成以上。其中,仅长安集团一家2007年生产汽车87万辆。到2010年,长安的“西南、华东、华中、华北”四大基地将实现汽车年产销量200万辆以上,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为长安集团开拓国际市场、跻身于世界级汽车企业集团行列奠定了基础。9

B.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现有企业对资源的控制一般表现为对资金、专利或专有技术、原材料供应、分销渠道、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等资源及资源使用方法的积累与控制。如果现有企业控制了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资源,那么它就会受到保护而不被进入所侵犯。例如,我国北京“三元”牌鲜奶对北京地区销售网络的控制,迫使内蒙“伊利”牌鲜奶在打入北京市场初期,不得不以低价竞争战略克服这种障碍;美国施乐复印机公司选择出租复印机而不是销售它们使流动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形成主要障碍来防止其他公司对复印机产业的进入;10等等。

上面所提到的“学习曲线”(又称“经验曲线”),是指当某一产品累积生产量增加时,由于经验和专有技术的积累所带来的产品单位成本的下降。它与规模经济往往交叉地影响产品成本的下降水平。因而区分由于学习曲线所产生的学习经济和由于规模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是很重要的。规模经济使得当经济活动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规模时,能够以较低的单位成本进行生产;学习经济是由于累积经验而导致的单位成本的减少。即使是学习经济很小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很大的,这在诸如铝罐制造这样的简单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中通常能够产生11;同样的,在规模经济很小时,学习经济也可以是很大的,这存在于诸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复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C.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主要表现在品牌优势上。这是产品差异化的结果。产品差异化是指由于顾客或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或商标信誉的忠实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产品之间的差别。例如,2003年一项对北京饮料市场的调查显示,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芬达和雪碧等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在北京饮料市场占据了65%的份额12。究其原因,是可口可乐产品具有产品差异化的优势,新加入者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克服这一障碍,并且会以一定时期的亏损作为代价。此外,现有企业的优势还表现在政府政策上。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法令都会在某些产业中限制新的加入者或者清除一些不合格者,这就为在位企业造就了强有力的进入障碍。例如政府对某些自然垄断产业实施限制进入政策,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等等。

②行为性障碍(或战略性障碍)。行为性障碍是指现有企业对进入者实施报复手段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报复手段主要有两类:

A.限制进入定价。限制进入定价往往是在位的大企业报复进入者的一个重要武器,特别是在那些技术优势正在削弱,而投资正在增加的市场上,情况更是如此。在限制价格的背后包含有一种假定,即从长期看,在一种足以阻止进入的较低价格条件下所取得的收益,将比一种会吸引进入的较高价格条件的收益要大。在位企业试图通过低价来告诉进入者自己是低成本的,进入将是无利可图的。例如,在中国,以生产空调为主的“美的”集团准备进入微波炉领域时,微波炉行业中的龙头老大“格兰仕”集团大幅度降低价格,以阻止“美的”的进入。

B.进入对方领域。进入对方领域是寡头垄断市场上常见的一种报复行为,其目的在于抵消进入者首先采取行动可能带来的优势,避免对方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例如,美国一家生产经营咖啡的企业麦氏公司主要在美国的东海岸经营,另一家企业福格公司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经营。当福格公司被宝洁公司收购后进入东海岸,麦氏公司立即在西海岸加强销售攻势予以反击。又如,2000年8月,中国青岛啤酒收购美国亚洲战略投资公司持有的北京

亚洲双合盛啤酒有限公司及北京三环亚太啤酒有限公司的股权,进入北京市场。几个月之后,北京燕京啤酒收购山东“三孔”、“无名”、“莱州”三个品牌,进入山东市场。

(2)退出障碍。

与进入障碍相对应、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是退出障碍。退出障碍是指那些迫使投资收益低、甚至亏损的企业仍然留在产业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固定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当资产涉及具体业务或地点的专用性程度较高时,就会使其清算价值低,或者转移及转换成本高,从而难以退出现有产业。例如,我国烟草业生产能力大大过剩,但大量低效益的小型烟厂仍在维持生产。其中,烟机的专用性程度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②退出成本。退出成本包括劳工协议、重新安置的成本、备件维修能力等。例如,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开始退出某些领域时,对于多余的人员,一些企业采用“买断”方式,即按工龄给予职工一定的补偿,从而终结原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如果这些成本过高,会加大退出障碍。

③内部战略联系。这是指企业内某经营单位与公司其他单位在市场形象、市场营销能力、利用金融市场及设施共用等方面的内部相互联系。这些因素使公司认为留在该产业中具有战略重要性。例如,一个公司下属的金融公司往往由于与其他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很难迅速撤出。

④感情障碍。企业在制定退出战略时,会引发一些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抵触情绪,因为企业的退出往往使这些人员的利益受到伤害。我国一些学者指出,在国有企业从某些领域退出时,必须充分考虑广大员工的基本感情和利益。

⑤政府与社会约束。政府考虑到失业问题和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有时会出面反对或劝阻企业轻易退出的决策。例如,我国一些国有企业虽然早已陷入困境,至今未破产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与社会的约束。

尽管进入障碍与退出障碍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考虑进入与退出障碍只分成高、低两类简单情况时,可以将产业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见图2-3。

从产业利润角度来看,最好的情况是进入障碍高而退出障碍低。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将受到抵制,而不成功的竞争者会离开该产业。当进入与退出一个产业的障碍都很高时,利润潜力很大,但通常带有较大的风险。虽然进入行为受到阻挡,但产业里未获成功的企业将仍留在产业中坚持战斗。如果进入与退出障碍都很低时,企业可以保持较低但稳定的收益。最糟糕的情况是进入障碍低而退出障碍高。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入者容易进入产业,还会因为经济条件好转或其他暂时的意外利润而吸引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该产业。但是,当条件恶化时,企业不能撤离该产业,造成生产能力积压,使企业面临大的风险但经济收益较低。

退出障碍

低高

低回报低,稳定回报低,有风险

进入障碍

高回报高,稳定回报高,有风险

图2-3 障碍与盈利性13

2.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研究替代品的替代威胁,首先需要澄清“产品替代”的两种概念。

(1)产品替代的两种概念。

产品替代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产品替代,另一类是间接产品替代。

①直接产品替代。即某一种产品直接取代另一种产品。如苹果计算机取代王安计算机。前面所引用的波特关于产业的定义中的替代品,是指直接替代品。

②间接产品替代。即由能起到相同作用的产品非直接地取代另外一些产品。如人工合成纤维取代天然布料。波特在这里所提及的对某一产业而言的替代品的威胁,是指间接替代品。

当然,对某些产品来说,直接替代品与间接替代品的界限并不一定十分清晰,因而,直接产品替代与间接产品替代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往往是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于现有产业来说,这种“替代”威胁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1992年我国13家生产录相机的企业联合成立“华录集团”,引进日本自动生产线,雄心悖悖地要发展中国录相机产业。但是到了1997年,尽管录相机产品在欧美国家需求仍然不减,而在中国,华录集团却彻底失败,其原因就在于VCD产品对录相机产品的替代。又如,电脑排版取代铅字排版,使我国原属于机械行业的印刷机械产品的市场被电子行业的打印机、复印机等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

老产品能否被新产品替代,或者反过来说,新产品能否替代老产品,主要取决于两种产品的性能—价格比的比较。如果新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于老产品,新产品对老产品的替代就具有必然性,如果新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一时还低于老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那么,新产品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与老产品竞争。这里“性能—价格比”的概念事实上就是价值工程中“价值”的概念。价值工程中的一个基本公式:价值=功能/成本,贯穿于价值分析的整个过程,而价值工程就是起源于寻找物美价廉的替代品。14

由于老产品和新产品处于不同的产品寿命周期,所以提高新老产品价值的途径不同。在本书第六章将对新产品提高价值的途径展开分析,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老产品提高价值的途径。

对于老产品来说,当替代品的威胁日益严重时,老产品往往已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此时,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标准化程度较高,技术已相当成熟。因此,老产品提高产品价值的主要途径是降低成本与价格。例如,面对数字系统电视机的严峻挑战,我国模拟系统电视机的生产厂家在几年内大幅度地降低彩电产品价格,这一行为可能主要是产业内现有竞争者激烈竞争的结果,但它确实有效地抵御了目前还处于技术不稳定、成本价格较高状况的数字系统彩电的替代威胁。

当然,替代品的替代威胁并不一定意味着新产品对老产品最终的取代。几种替代品长期共存也是很常见的情况。例如,在运输工具中,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长期共存,城市交通中,大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地铁、出租汽车长期共存等。但是,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不变的,那就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

3.供应者、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五种竞争力模型的水平方向是对产业价值链(value chain)的描述。它反映的是产品(或服务)从获取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的过程。企业战略分析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组织纵向链条。产业价值链,描述了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过的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因此,作为产业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双重身份,对其上游单位,它是购买者,对其下游单位,它是供应者。购买者和供应者讨价还价的主要内容围绕价值增值的两个方面——功能与成本。讨价还价的双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因此,对购买者来说,希望购买到的产品物美而价廉;而对供应者来说,则希望提供的产品质次而价高。购买者和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大小,取决于它们各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实力。

(1)买方(或卖方)的集中程度或业务量的大小。

当购买者的购买力集中,或者对卖方来说是一笔很可观的交易,该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就会增加。例如,大型超市的商品零售价格往往低于小型超市,主要原因在于大型超市以其规模经济优势增强对于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对偶地,当少数几家公司控制着供应者集团,在其将产品销售给较为零散的购买者时,供应者通常能够在价格、质量等条件上对购买者施加很大的压力。例如,在一些高度垄断的产业中,广大消费者就不得承受质次价高的产品和服务。

(2)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

当供应者的产品存在着差别化,因而替代品不能与供应者所销售的产品相竞争,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就会增强。例如,我国一些企业生产所需的外购件外国品牌的价格远远高于国产品牌,外商不肯降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产品还不能替代国外产品。反之,如果供应者的产品是标准的,或者没有差别,又会增加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因为在产品无差异的条件下,购买者总可以寻找到最低的价格。例如,目前,我国家用电器产品中的国际品牌与国产品牌差异已微乎其微,导致国际品牌产品也不得参与国内品牌产品的价格竞争。与产品差异化程度相联系的是资产专用化程度,当上游的供应者的产品是高度专用化的,它们的顾客将紧紧地与它们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品供应商就能够影响产业利润。15(3)纵向一体化程度。

如果购买者实行了部分一体化或存在后向一体化的现实威胁,在讨价还价中就处于能迫使对方让步的有利地位。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通常以使用“自己生产”这一筹码作为讲价手段而著称,它们实际采取所谓的“渐变一体化”,即对某一零部件,自己生产一些满足部分需要,其余的向外部供应商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存在进一步一体化的现实威胁,而且购买者自己生产一部分零件而使其具有详尽的成本知识,对于谈判极有帮助。同样,当供应者表现出前向一体化的现实威胁,也会提高其讨价还价能力。

(4)信息掌握的程度。

当购买者充分了解需求、实际市场价格,甚至供应商的成本等方面信息时,要比在信息贫乏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讨价还价的筹码。购买者将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保证自己在从供应者那里得到最优惠的价格,并可以在供应者声称它们的经营受到威胁时予以回击。同样,如果供应者充分地掌握了购买者的有关信息,了解购买者的转换成本(即从一个供应者转换到另一个供应者的成本),也增加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并在购买者赢利水平还能承受的情况下,拒绝给予提供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处于产业价值链不同阶段的购买者或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可能导致在各个阶段的价值增值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美国钢铁生产的价值链上,碎钢、钢锭、粗钢的生产商只能获得全部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在这些环节很少能够给卖者提供讨价还价的机会,其结果是卖者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和由此带来的低盈利性;而分销商和零部件商则与之相反,它们获得价值链创造的价值中相当大的部分。其原因在于在这两个环节,卖者能够获得较好的讨价还价条件。比如,由于现代钢铁服务中心的运行以相当大的规模经济为特征(一个典型的服务中心会在四面拥有城市的街区),进入当地市场的壁垒很强等16。

还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也是供应者的一部分,他们可能对许多产业施加压力。许多经验表明,短缺的、高技能雇员以及紧密团结起来的劳工可以讨价还价从而削减相当一部分产业利润潜力。将劳动力作为供方来考虑其潜在实力的基本方法与上面的讨论十分相似,在估计供方实力时,需要补充的关键一点是其组织起来的程度,以及短缺种类劳动的供应是否会增加。当劳工紧紧地团结起来或者稀缺劳动力的供应受到某些限制无法增加时,劳务供应方的势力就会很强大。

4.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是指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是通常意义上的竞争,这种竞争通常是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

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出来。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可能是很激烈的:

(1)产业内有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

(2)产业发展缓慢。

(3)顾客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4)产业中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

(5)产业进入障碍低而退出障碍高。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分析,是公司战略分析的重点部分。我们将在本章的另一部分:“产业内的战略群体”中,对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对付五种竞争力的战略

五种竞争力分析表明了产业中的所有公司都必须面对产业利润的威胁力量。公司必须寻求几种战略来对抗这些竞争力量。首先,公司必须自我定位,通过利用成本优势或差异优势把公司与五种竞争力相隔离,从而能够超过它们的竞争对手。例如格兰仕公司和海信公司各自成功地运用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第五章我们将详细地讨论这两种对偶的战略定位。其次,公司必须识别在产业中哪一个细分市场中,五种竞争力的影响更少一点,这就是波特提出的“集中战略”。例如,在深圳,万佳超市为对付沃尔玛的成本领先战略,采取“错位经营”的集中战略,2000年摘取了广东零售企业第一的桂冠。第三,公司必须努力去改变这五种竞争力。公司可以通过与供应者或购买者建立长期战略联盟,以减少相互之间的讨价还价;公司还必须寻求进入阻绝战略来减少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等。

(三)第六个要素——互动互补作用力17

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亚非(David B. Yoffie)在波特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全球化经营的特点,提出了第六个要素,即互动互补作用力,进一步丰富了五种竞争力理论框架。见图2-4。

图2-4 影响产业利润的六个要素

亚非认为,任何一个产业内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互补互动(指互相配合一起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业务。例如,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交通、家具、电器、学校、汽车、物业管理、银行贷款、有关保险、社区、家庭服务等会对住房建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房地产业的结构。企业认真识别具有战略意义的互补互动品,并采取适当的战略,(包括控制互补品、捆绑式经营或交叉补贴销售)会使企业获得重要的竞争优势。

根据亚非教授提出的互补互动作用力理论,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企业在其经营战略定位时,可以考虑控制部分互补品的供应,这样有助于改善整个行业结构,包括提高行业、企业、产品、服务的整体形象,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降低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随着行

业的发展,企业应有意识地帮助和促进互补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为中介代理行业提供培训,共享信息等,还可考虑采用捆绑式经营或交叉补贴销售等策略。

二、产业内的战略群体

产业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确定产业内所有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诸方面的特征。波特用“战略群体”的划分来研究这些特征。一个战略群体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或具有相同战略特征的各公司组成的集团。如果产业中所有的公司基本认同了相同的战略,则该产业中就只有一个战略群体;就另一极端而言,每一个公司也可能成为一个不同的战略群体。一般来说,在一个产业中仅有几个群体,它们采用特征完全不同的战略。

(一)战略群体的特征

如何确定战略群体?很难对此问题做出清晰的解答。尽管公司在许多方面会有差异,但并非所有差异都有利于区分战略群体。用于识别战略群体的特征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变量:18(1)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多样化)的程度;

(2)各地区交叉的程度;

(3)细分市场的数目;

(4)所使用的分销渠道;

(5)品牌的数量;

(6)营销的力度(如广告覆盖面,销售人员的数目等);

(7)纵向一体化程度;

(8)产品的服务质量;

(9)技术领先程度(是技术领先者还是技术追随者);

(10)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过程或产品的革新程度);

(11)成本定位(如为降低成本而作的投资大小等);

(12)能力的利用率;

(13)价格水平;

(14)装备水平;

(15)所有者结构(独立公司或者母公司的关系);

(16)与政府、金融界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17)组织的规模。

为了识别战略群体,必须选择这些特征的两至三项,并且将该产业的每个公司在“战略群体分析图”上标出来。选择划分产业内战略群体的特征要避免选择同一产业中所有公司都相同的特征。例如,很少有饭店被看作R&D的领先者,也很少有航空公司会涉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多样化。

图2-5(a)列示了80年代欧洲食品工业的战略群体图,该图用营销力度和地区覆盖两个战略特征将4个群体清楚地区开来。A1是具有著名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营的跨国公司;A3是具有较强品牌和较高的营销能力的国内公司,比A1的范围要小得多。B2在国内经营但通常不是市场领导者。C3专门经营自己供应的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并且致力于低成本产品。

(a )战略群体:80年代的食品业 A1

顾客品牌认定;

专有的方法知识;

研究开发能力;

合适的经济规模;

营销和组织能力。

B2

生产成本低; 总成本低; 技术先进;

有一些专有的方法知识;

零售商转移成本。

C3 A3

低成本生产; 制造过程的有关知识;

专有方法; 对品牌的忠实性;

零售商转移成本; 本地知识;

本地知识和制度。 营销能力。

营销力度(营销成本占销售额的百分比)

100 地区覆盖 (%) 0

(b ) 移动障碍汇总

100 C1 B1 A1 跨欧洲自有品牌供应商 跨欧洲品牌 跨国著名品牌

地区 C2 B2 A2

覆盖 地区性自有标志供应商 地区性自有标志供应商 地区主要品牌

(%)

C3 B3 A3

国家自有品牌供应商 国内较小的品牌 国内主要品牌

营销力度(营销成本占销售额的百分比)

(c )战略区间分析

100

地区覆盖 (%)

营销力度(营销成本占销售额的百分比) 15

图2-5 战略群体分析图19

(二)战略群体分析

战略群体分析有肋于企业了解相对于其他企业本企业的战略地位以及公司战略变化可能的竞争性影响。

1.有助于很好地了解战略群体间的竞争状况,主动地发现近处和远处的竞争者,也可以很好地了解某一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不同。例如,从图2-5(a)中可以看到,跨国公司A1主要致力于营销(尤其是品牌的推广)及各国家之间生产资源的控制;而自有品牌的供应商C3特别注意保持低成本。

2.有助于了解各战略群体之间的“移动障碍”。移动障碍即一个群体转向另一个群体的障碍。图2-5(b)中列示了欧洲食品工业中企业在各群体间转移的各种障碍。进入A1的市场阻力是很大的,在国内品牌不太有名、市场覆盖面较小的企业,可能不能保证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容易受著名国际品牌和由规模经济导致的低价竞争的影响。

3.有助于了解战略群体内企业竞争的主要着眼点。同一战略群体内的企业虽然采用了相同的或类似的战略,但由于群体内各个企业的优势不同会形成各企业在实施战略的能力上的不同,因而导致实施同样战略而效果不同。战略群体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所在战略群体的战略特征以及群体中其他竞争对手的战略实力,以选择本企业的竞争战略与战略开发方向。

4.利用战略群体图还可以预测市场变化或发现战略机会。如图2-5(C)显示,在欧洲食品产业中已存在着“空缺”,这些领域能为新战略或新的战略群体提供机会。当然,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领域所能提供的战略机会的可行性。如B1(著名的欧洲品牌)就很有吸引力,因为它能在跨市场中实现规模经济,难度也远远小于进入A1群体。事实上,在90年代,一些欧洲食品企业已经开始瞄准类似战略了。2005年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两位教授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撰写《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一书,进一步延伸了这一思路。他们认为,过去的战略思维立足于当前业已存在的行业和市场,采取常规的竞争方式与同行业中的企业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那是一种“红海战略”,而蓝海战略是指不局限于现有产业边界, 而是极力打破这样的边界条件,通过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开辟并占领新的市场空间的战略。在本书第六章,我们还将对“蓝海战略”作进一步阐述。

三、产业的演变

对产业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一个或几个静态的分析框架,产业的演变对战略制定至关重要,它会增加或减少某个产业作为一种投资机会的吸引力,并且常常要求公司做出战略调整。

研究产业的演变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产业寿命周期的变化,二是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前者是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变化进行考察,后者则是从多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产业的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概念的基础是我们熟知的产品生命周期。由于产业是用产出来定义,那么,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就是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

如图2-6所示,产业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些阶段是以产业销售额增长率曲线的捌点划分。产业的增长与衰退由于新产品的创新和推广过程而呈S形。

当产业走过它的生命周期时,竞争的性质将会变化。波特总结了常见的关于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如何变化以及它如何影响战略的预测。见图2-620。

图2-6 有关战略竞争和经营业绩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预测

(二)产业结构演变

1.配第——克拉克(Petty -Clark)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研究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学说。这个定理是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lark, J.B.)在威廉·配第(Petty, W.)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的。

克拉克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即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为基本框架的。克拉克的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三次产业将增加。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克拉克认为,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转向第二、三次产业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从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的。这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在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小,而第二、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次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

2.库兹涅茨(Kuznets, S.)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做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从而在深化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分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做了分析研究,收集和整理分析了20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把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

关于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配结构的演变趋势,库兹涅茨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是同步的。

3.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霍夫曼(Hoffmann,W.)定理。

在“配第——克拉克定理”中所归纳的经验性的经济规律,以及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实际上描述的是一个国家走上工业化的过程和动因。工业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近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同工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在西方经济学家中,对工业化过程的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做了开拓性研究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系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就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其比值就是霍夫曼比例。

所谓“霍夫曼定理”,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

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阶段,见表2-1。

表2-1 霍夫曼工业阶段指标21

其中的比例是依净产值(即附加价值)计算的。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前面的数字作为基准时允许存在的幅度。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发达的;在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显然还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的多;在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达到了大致相当的状况;在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

4.主导产业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都先后出现过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由于这些部门在利用新技术的特殊能力使其具有很高的增长率。由于这些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其发展能够涉及到所有产业部门,并因此而带动整个经济的高涨。美国学者罗斯托(Rostow, W. W.)将这些产业部门称之为“主导产业”部门。

罗斯托把那些高投资率和高增长率的产业区分为两类,即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前者是由于创新引进新的生产函数并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产业,如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曾起过作用的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等。这些产业当时不仅具有创新的特征,而且通过关联效应,将新技术扩散至整个产业系统,引起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带动产业结构转换。后者是指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吸收引用新技术快,处于供求关系的中心,规模大、生产率高、附加值大,成为该时期国民收入增加和人民生活提高的主要来源。罗斯托指出,主导产业才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恰当选择主导产业,制定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产业政策加以扶持与引导是因应产业发展风险的有效手段。

5.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般可以采取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由于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演变过程,因此,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采用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来进行综合评价。这些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产业结构变化、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工业结构高度化等。按照钱纳里(Chenery,H.)等人的划分方法,工业化过程大体可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述工业化指标的标志值具有较大的差异。表2-2列举了按国际经验估计的不同工业化阶段的标志值。

按照世界银行在《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划分方法,1998年人均GNP在760美元及其以下为低收入经济(I),761—9360美元为中等收入经济(II),9361美元及其以上为高收入经济(III),中等收入经济又按人均GNP为3030美元的标准进一步划分为下中等收入经济(IIa)和上中等收入经济(IIb)。22

表2-2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23

注:P,S、T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对于公司战略定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公司应考虑所在的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决策本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

四、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一般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产业聚群现象很早以前就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它是工业

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产业集聚的主要代表

理论如下所述。

(一)马歇尔(Marshall,A.) 的产业区理论

早在100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就已关注了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马歇尔将这一“特定地区”叫做“产业区”。24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他们规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切。马歇尔把地方性工业在产业区的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即企业层面的规模报酬不变、社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并且指出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企业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技术的外溢。由于马歇尔时代信息的流动是按距离衰减的,所以知识在当地的传播要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对于机械、流程和企业一般组织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很快进行

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的思想,会被别人采纳,这个思想又与他们自己的建议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成为新思想的源泉”。25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协同创新的区域环境,知识信息的扩散是创新的源泉,不断的创新使这些产业区的经济持续增长,更加激励着相关产业的新

企业的加盟。

2.提供一个专业技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产业区内集聚了许多潜在的劳动力需求和潜在的劳动力供应。“雇主们往往到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工人的地方去(办厂),同时,找工作的劳动者,自然也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找职业”。26所以这种集聚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概率,也确保了厂商无论是在“好时光”还是在“坏时光”的劳动力供应。这种潜在的供需关系又加强了既有的产业集聚。

3.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产业集聚可以支持该产业专用的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的生产。众多使用中间投入品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才使辅助性工业能够使用专业化的、高成本的机械设备,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来供应众多的消费者马歇尔在收益不变、完全竞争

的假设前提下认为企业的集聚是为了追求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他特别强调当地文化的影响即企业的“根植性”。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原因,但并没有阐明这种外部经济的最初来源何在,他只论述了集中生产的优势,而没有描述可能导致集中的过程,他忽略了区位和运输成本因素,因此也就没有注意到不同的产业和区位产业集聚的程度和持续性是不同的。

(二)韦伯(Weber,W.)工业区位理论

1909年,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阐述了微观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动力使用、成组分布(分工序列化,互相投入—产出联系)而在选址决策中趋向于集聚。他把区位因子分为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地方因子使工业固定于一定地点(如趋于使运费最小或劳动成本最小的区位),集聚因子使工业趋于集中或分散(如相互分工协作或地价上涨等)。韦伯认为合理的工业区位应这样确定:在地方因子决定了工业企业的区位后,相互关联的企业为了节约运费和交易成本而做趋于集聚的区位调整。韦伯将产业集聚归因于企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由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垄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政府的作用、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只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资源型产业的集聚。

(三)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合成理论,是指那些通过解释地区的发展过程,说明在增长中的都市中心确实诱使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各种假说。包括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等等。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帕鲁(Peroux,F.)在一篇分析有支配效果发生的经济的非均衡增长的文章中引入了“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和“增长极”(growth pole)的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有可能是一个工厂,或是同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是有共同合同关系的某些工厂的集合。帕鲁致力于推动性单位的特征及推动性单位对其他经济单位增长诱导机制的研究。“如果一个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空间被定义为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动性单位就被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推动性单位”,“它是和周围相联系的推动性单位”。根据他的思想,后来的学者把增长极定义为“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增长”

(四)新产业区学派

1977年,意大利的社会学者巴格纳斯科(Bagnasco,A.)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他称为“第三意大利”)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巴卡提尼(Bacattini,A.)在系统分析了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图斯坎(Tuscan)的一些产业区后,首次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定义为:“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他指出了产业区的经济特点是劳动分工中的外部性,产业区内企业间的互动是有社会文化支持的。

1984年,皮埃尔(Piore,M.)和赛伯(Sabel,C.)在二人合著的《第二次产业分工》(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一书中,首次对19世纪的产业区再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灵活性加上专业化。他们认为,“第三意大利”的产业区发展,是中小企业在弹性专精基础上实现的集聚。而这些中小企业集聚区,由于专业化程度高、企业间协同作用强,可以与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区域进行竞争。

意大利学派对集群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27:

1.意大利学派所做出的“灵活性和专业化作为大批量生产的替代”的这一论断是基本

正确的。目前这种论断获得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承认。统计数字也支持了这种观点。

2.意大利学派提出的“创新和技术的学习是一种有特殊地方性的现象”的这一观点今天也越来越普遍地被经济学者所接受。

3.意大利学派强调,区域经济成功地应对未知世界的根本,是适当的制度网络。在他们的影响下,今天,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大量文献对生产系统的网络范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已经从单一的企业分析转向了商品链的分析。

以弹性专精为主要理论依据的意大利学派虽然提出了关于合作和竞争、信任和制度以及网络的重要性,但是过于理想化地认为,世界经济都由参加贸易的专业化产业区组成,而且,它没有足够重视产业区长期发展的“学习”因素,因此,这个理论是不完整的。

(五)“新的产业空间”学派

该学派认为,不确定的市场条件和技术路径已经取代了过去那些外生的和内生的确定性市场条件。因此,为了减少技术锁定(technological lock-in)、劳动力囤积以及生产能力过大的风险,生产需要外部化(垂直分离)。他们认为,交易费用成为和地理距离有关的各种生产费用中最重要的费用。因此,为了使交易费用最小化,企业需要集聚。不仅如此,该学派还认识到,集聚本身就是一种动力源泉。集聚一旦存在于一地,它会形成产业社区,因此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会随之而知,内生的发展就会出现。

“新的产业空间”学派不特别强调历史方面的背景,而是建立新的产业空间的概念,用这种理论可以解释美国硅谷的产生。也就是说,在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原先主要工业地区或城市中心之外意料不到的地方,突然兴起了工业。洛杉矶这个历史上以桔园和健康疗养胜地驰名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变成了飞机制造中心,30年代跻身世界先进之列;圣克拉拉、菲尼克斯、达拉斯在美国过去都是不显眼的地方,50年代成为半导体工业的发源地,从此迅猛发展。

这种理论比意大利学派的新产业区理论优越的是,它可以解释任何企业规模的组合形式,可以解释任何产业部门,任何产业间的联系。该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片面强调投入产出关系的本地化、贸易相互依赖的本地化等,不足以分析弹性生产中的集聚现象。

(六)“创新环境”学派

“创新环境”学派以马歇尔有关知识和组织的论述为主要理论渊源。他们的主要概念是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这个概念把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起来。创新环境理论认为产业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个社区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增加辅助的贸易和专业化服务,满足众多公司的需求,为采用更加专业化的机械创造条件。企业集聚使大家可以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组织创新的好处。不过,相对于马歇尔强调企业家个人主义的自由发展,反对政府干预的倾向,创新环境研究则更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强调创新行为的协调作用,并把创新网络和集体学习的概念应用到公共管理政策中去。

创新环境理论实际上重申了马歇尔产业区学派的主体---创新存在于某种无形的氛围(air)之中,有创新环境的地方才有创新。尽管创新环境学派反复强调环境的性质,但是没有特别说明它的机制和过程,也没有说清为什么本地化可以使技术和组织更加富有活力。因此,创新环境理论也是一种不完全的理论。

(七)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Krugman, P.)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和斯蒂格里茨(Dixit and Stiglitz)1977年一个有独创性的垄断竞争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他偏重密切的经济联系导致集聚而非比较优势,并且认为技术外溢

是集聚的次要因素,因为低技术产业也能形成集聚。在迪克西和斯蒂格里茨模型中,运输成本以萨缪尔森(Samuelson,A.)的“冰山”形式而内生。对于消费者行为:他喜好多样化的消费,不同种类的消费品替代弹性越小,种类越多,价格指数就越低,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就越高;对于生产者:由于企业规模报酬递增,面对消费者对产品种类的不同偏好,每个企业就生产不同的工业品,这样就加深了生产的分工程度。为实现足够的规模经济,每个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产品独占一国的消费市场;为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他便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又取决于所有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以制造业为例,一方面,只有制造业大集中的区位才有较大的当地市场需求,这就产生一种向心力驱使新企业的加盟;另一方面,只有有较大市场需求的区位才有更大规模的制造业部门,有较大制造业部门的区位有较低的制造品价格指数,从而有能力支付工人一个较高的实际工资,这就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吸引。两方面结合就增强了产业集聚的程度。这样的循环累积过程使产业集聚一旦发生,就能自我增强而持续下去。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集聚的产业和集聚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性。

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当贸易成本很低接近自由贸易时,各个区位的因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因素价格差异不可持续,集聚不可能发生;在贸易成本很高时,各个区位只服务于本地的最终消费者;只有在中等水平的贸易成本,互为投入—产出联系的厂商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效应最强。有较大制造业部门或拥有较多产业份额的国家能提供较多种类的中间产品,而中间产品种类较多的区域有较低的价格指数,使得该区域的厂商有较低的生产成本,这种前向联系效应使外部厂商更有吸引力进入该区域;而一个区域内的厂商越多,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也越大,这种后向联系效应就为既是中间投入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厂商提供巨大的本地市场。这种前后向联系产生强大的向心力,集聚才得以发生。

产业的空间集聚以相同的演化原理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1)在一个区域内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因集聚而造成的分离导致城乡分开。(2)一个国内制造业或服务业在某特定地域内范畴的集聚导致产业地方化。(3)在国际范围内,某种制造业或服务业在某一个或几个国家内集聚导致国际专业化。

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弥补了马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但是,他比较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和组织间能量化的市场联系,而忽视了公司活动所产生的难以量化的非物质联系(如信息、技术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如人际关系间基于信任的联系)。再者,企业层面上的规模收益递增应该指的是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它是一个涉及到企业规模大小的有度的概念,只有在企业节约的交易费用大于其内部组织成本时,企业规模才会扩大。企业规模扩大的界限是: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28企业通过外部经济内部化来扩大规模其实是市场向企业转化的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企业的规模经济就变为规模不经济了。所以,产业集聚的优势应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包括市场、劳动和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增)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集聚的程度越大,规模越大,也就使企业所在产业的整个规模扩大了,这样中间投入品的种类更多,分工更细,消费品种类也更多,提高了居民的效用水平。但产业集聚规模也有一个最佳限度,视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及可开发性、基础设施的可通达性而定。过度的集聚会造成地价上升、场地拥挤、环境污染等,虽然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所产生的向心力与贸易成本和地租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强弱抗衡会决定集聚与分散,但企业迁移的惰性和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倾向于增大集聚规模。因此,要使集聚与分散适度,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

(八)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

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从产业竞争力角度,引入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作为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概念,进一步丰富了五种竞争力分析29。也标志着波特的战略思维从“竞争”转向“竞合”。

波特指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产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然而,越来越多的例证显示,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不足以解释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例如,朝鲜战争结束时的韩国,资本奇缺,但却建立了出口导向的钢铁、造船、汽车等资本密集产业;在资源有限、必须依赖进口原料的意大利,小型、私人与松散的家庭企业构成制鞋、纺织与珠宝等产业的骨干,成为这些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温床;荷兰长年低温、湿寒,却每年出口鲜花高达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鲜花出口国。

事实上,全球化移去了人为的贸易和投资壁垒,使传统投入要素的产地变得不再重要,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承继的自然条件所决定,公司因此也没有必要设立在原料或者低成本的劳动力市场附近,而应该选择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地域。

国内外大量例证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波特运用了“钻石体系”(见图2-7),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四个要素。四要素中的前两项:“生产要素”与“需求条件”是对比较优势分析方法的继承与延伸,而“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两大因素对钻石体系的动态发展影响深远,它们的重要性在于推动整个钻石体系的升级,并牵动钻石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换言之,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与市场发展空间的优劣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要素的组合方式,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同业竞争状况,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发展状况等。

图2-7 环境与竞争优势的来源30

钻石体系中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机会”与“政府”。这两个因素虽然不是钻石要素的组成部分,但它们对钻石体系中每个要素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引发机会的事件会打破钻石体系原本的平衡,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也会影响到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政府则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角色来改善钻石体系中各要素的状态,政府的政策也受到环境中其他关键要素的影响。

产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践使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受到挑战。意大利、荷兰都属于发达国家,但由于产业集聚的优势,制鞋、时装、家具、食品、纺织、珠宝、鲜花等产业至今仍

旧是其主要的产业。此外,丹麦的家庭用品产业(日用品到家具)、瑞典的造纸业等,都是这些发达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具有优势的产业。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的状况揭示了一个传统产业升级理论无法解释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传统产业通过创意创新提高附加价值。

当企业投资于集群经济的网络中,它将得益于由竞争者、购方者和供应者组成的一个稠密的网络的协调作用。这种资源和能力的集中可以吸引“寻求效率”的国内外公司的投资。跨国公司投资地点的选择也开始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向集群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技术创新活动集聚的地区(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剑桥的硅沼、斯德哥尔摩的无线电谷或北京郊区的中关村)对于吸引高科技外国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有利条件31。

五、市场的需求状况

市场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市场需求状况直接与公司营销战略决策有关。下面,我们将从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以及需求价格弹性两个角度,对市场需求进行探讨。

(一)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

经济学理论认为,决定一个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需求数量的主要因素有:该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预期等。一个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该种产品的总需求量还取决于这个市场上消费者的数量。市场营销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这个公式概括了上述的各个决定因素:人口对应一个市场上消费者的数量;购买力对应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购买欲望对应产品价格、消费者偏好、相关产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预期等。

在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中,人口和购买力是生产厂商难以控制的因素,对这两方面因素的研究一般作为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考察依据。例如,自1993年以来,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众多的消费人口和日益强劲的购买力。在改革开放以前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虽然也有同样的人口优势,但消费者收入水平低下,不能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因而大大影响了外商投资的数量。

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中消费者购买欲望这一因素则是生产厂商可以把握的因素,也是众多厂商市场营销策略的着眼点。产品的价格、差异化程度、促销手段等环节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这些环节又往往与市场竞争策略交织在一起。

(二)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经济学为了简化分析,在决定产品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中,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分析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对该产品需求量的影响,即把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仅仅看成是这种产品价格的函数,于是,就有了需求函数的概念,需求函数表示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当我们用一个横轴代表需求量、纵轴代表价格的坐标系来描述这种关系时,需求函数又可以用需求曲线表示出来,见图2-8。

P P

P1

P0

D B

D A

Q Q0Q

图2-8 需求曲线图2-9 需求曲线与需求价格弹性

一般说来,一种产品价格越高,该产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反之,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所以,需求曲线一般向右下方倾斜的。

华为的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工商管理学院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华为的外部环境分析 2015-2016 学年 1 学期 课程名称:现代企业管理 任课教师:王永伟 班级: 140802 学号: 88 学生:强 完成日期: 2015/12/10

华为的外部环境分析 摘要:华为技术是一家于1987年在中国正式注册成立的,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为深入了解华为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使用用PEST分析法对其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华为PEST分析法外部环境

引言: 华为技术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其总部在。华为的支撑平台主要是运营商网络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华为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现在逐步成为全球品牌领先企业。华为公司一直致力于企业创新研发,2014年研发投入408亿元, 2005-2014年十年间累计研发投入1900+亿元,在全球拥有16个研发中心,76000名研发员工。到2015年,华为成为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并且华为现有员工170000名,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名第228位,华为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如此迅速,与其战略发展密切相关,又与公司外部环境的把握离不开。

一、政治、法律因素(political/legal segment)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 改革,对外开放。在这宽松的市场条件下,一大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华为公司1987年成立,正巧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对于企业初期发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优势,并积极相应“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市场。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 完善,政府对其职能也在进行改革。首先,实行政企分开,充分给予公司、企业经营自主权,在市场上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其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政府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环节,给企业发展提供了较的自由,华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加上政府的简政放权条件下,获得巨大的发展优势。 3.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出口的限制越来越少,华为 在此基础上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任正非曾跟随国家领导者到国外考察,通过考察习得的容与华为本身相结合。随后华为与IBM合作,建立自己的管理框架。通过与IBM的合作,华为学习西方公司的最佳实践,引入了最佳的全球化视角,由此华为更加容易开辟海外市场。 4.在经过了“思科诉华为案”、“华为诉沪科案”等几个著名的 案件之后,华为公司对部法律资源进行了一次整合,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华为的所有法律成员组成的法律部,加强了华为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作业题答案

项目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作业题答案 作业题: 1.企业战略环境的概念及结构是什么 答:(1)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在战略期内对企业战略活动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和力量的总和。战略期是指从制订战略开始,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时间期限。就具体企业而言,战略环境实际上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未来环境。 (2)企业战略环境的结构 企业战略环境从结构层次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属于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微观环境分析又称为企业实力分析或企业素质分析。 2.为什么要进行企业战略环境的分析 答:。企业制订战略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只有科学分析企业战略环境,才能准确把握环境中的机会,有效规避环境中的威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3.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结构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那些对企业战略活动一般没有直接影响作用,却又能经常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因素和力量。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五个方面。宏观环境中各类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的,如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新技术和顾客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变化,企业难以改变和控制,只能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企业也并不只是一味地去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部分企业尤其是行业中的巨头或领袖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来影响宏观环境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趋势。 (2)行业结构环境 行业环境是指对企业战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系列因素和相关利益者。行业环境包括供应商、购买者、竞争者和替代者等。行业环境与企业直接接触,对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如居民对住房需求上升会刺激和拉动房地产价格攀升,从而带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宏观环境的影响不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通过改变行业环境对企业施加影响。 (3)微观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反映了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是企业素质的体现。通过对企业实力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企业微观环境中的因素对企业而言是可以控制和调整的,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调整企业的业务范围,分配企业的各种资源,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4.PEST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答: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

机械科学研究院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机械科学研究院外部环境分析 作者:

日期: 机械科学研究院外部环境分析 (一)、政治、政府和法律环境 《“十一五”规划》和《2020 年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通过科技制度改革和科技规划的实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 1.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国务院体改办(2003 )9 号文件“关于深化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转制的科研院所也要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有步骤地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2.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 3.加入WTO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科技企业支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入世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加入WTO 后,机械行业特别是在汽车、机床、高技术产品、中档产品方面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机械行业由国内竞争走向国际竞争。 入世给机械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 由于我院主营业务不突出,产品种类繁多,参与竞争的市场分散,开拓市场的成本较大;2院改制后,原来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到期。 (二)、经济环境 1.国际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促进了我国经济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从国际环境看,未来10年,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上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局

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10年世界经济每年将保 持3%左右的增长率。入世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制造业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2.国内经济环境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经济预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未来10年有望保持年平均7%左右的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我国GDP将达到22万亿元。 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股份制将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形式。 机械工业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市场,依靠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了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技术创新促进了我国机械工 业的发展。 3.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和相关产业大发展给制造业提供了机 遇。 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东北 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实施,给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也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院服务的客户主要为机械制造加工业,在冶金、电力、机械、电子、能源、石油化工、基础设施工程(如港口、道路、桥梁、输油、气水管)等方面,是近五年来随国家经济政策导向最受惠的产业群体。特别是2003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的13个电站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约512亿元。我院所主导产品中,多数为发电装备服务,有很大的机遇。 预计我国汽车工业将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其中轿车需求增长率将保持在每年15%以上。当大批机械制造企业介入汽车工业发展时,汽车零部件生产快速提高,受益的既是汽车工业,更是机械制造产业。涉及我院的有机

宝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宝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小组成员:

宝洁公司分析报告 (1) 宝洁公司总体环境分析 (3) 一、公司简介 (3) 二、总体环境分析 (3) 1经济环境分析 (3) 2技术环境分析 (4) 3社会文化分析 (5) 4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5) 5自然因素分析 (5) 宝洁行业环境分析 (7) 一、潜在进入者分析 (7) 1、可能进入者和进入方式 (7) 2、进入障碍 (8) 二、供应商分析 (9) 三、买方分析 (10) 四、替代品分析 (10) 1、美容美发 (10) 2、家庭健康用品 (11) 3、居家商用品 (11) 4、食品 (11) 5、吉列系列 (11) 五、产业内部竞争分析 (11) 六、SWOT分析 (12) 宝洁竞争对手分析 (13) 一、宝洁和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进程 (13) 二、分析比较宝洁和联合利华的营销策略 (14) 1、产品策略。 (14) 2、价格策略 (16) 3、促销策略 (17) 三、建议 (17)

宝洁公司总体环境分析 一、公司简介 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简称P&G,是一家美国消费日用品生产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堤,全球员工近127,000人。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宝洁公司是世界上市值第6大公司,世界上利润第14大公司。他同时是财富500强中第十大最受赞誉的公司。该公司以多品牌影响战略闻名。1998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其中国业务发展的历程。宝洁大中华区总部位于广州,目前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天津、东莞及南平等地设有多家分公司及工厂,员工总数超过七千人,在华投资总额超过十七亿美元。 二、总体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对日化市场需求巨大,这就给宝洁产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在中国,近20年来,我国化妆品年销售额以年均23.8%的速度迅猛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物流不尽如人意,一些地方交通不是很便利,产品运输不能达到尽善尽美。信息化还不是十分普遍,原材料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和法律因素(政府行为、法律法规、政局稳定情况、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政治法律因素、各政治利益集团) 2、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其他一般经济条件) 3、社会和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消费者心理、文化传统、价值观)?4、技术因素(技术水平、技术力量、新技术的发展)二,产业环境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导入期:用户少,竞争对手少,规模小,经营风险高。?成长期:标志是产品销量节节攀升;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并坚持到成熟期的到来。 成熟期:标志是竞争者之间出现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战略目标首先是防御,获取最后的现金流。?2、产业五种竞争力(五力模型)?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直接产品替代和间接产品替代。替代品之间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卖双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通常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 3、成功关键因素分析(KSF) 指公司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三,竞争环境分析 包括从个别企业视角去观察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和从产业竞争结构视角观察分析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格局。 1、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和潜在能力)从四方面分析是什么驱使着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竞争对手的强项和弱项。 2、产业内的战略群组?一个战略群组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或具有相同战略特征的各公司组成的。了解战略群组特征并进行战略群组分析。 四,市场需求分析?1、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人口和购买力是难以控制的因素,购买欲望是可以把握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着眼点。 2、消费者分析?从三个战略问题展开,即消费细分、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 内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企业资源分析: 1、企业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形资源(可见的,能用货币直接计量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 无形资源(指企业长期积累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甚至无法用货币精确度量的资

营销环境分析报告

营销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人口环境:荣昌县总人口82万人,全县常住人口为66.13万人,人口密度751人/平方千米,并保持增长态势.这表明夏士莲在荣昌市场发展潜力很大,营销机会也多。随着荣昌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消费者更追求时尚、健康、自然的洗发产品,而夏士莲也正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夏士莲洗发水在荣昌市场的前景是可观的。 经济环境:荣昌县经济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2011年荣昌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552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253元,比上年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80元,同比增长13.8%;个人储蓄存款余额1093687万元,比年初增长21.2%。这表明人们的购买力明显增强,如果夏士莲可以采取方式刺激人们的需求和消费欲望,这里将会有很大一块市场。 社会和文化环境:荣昌县整个环境一直很不错,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理念很强,夏士莲处在荣昌这个位置,是很容易和整个荣昌的环境融为一体的。还有,荣昌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更时尚、更美观的物质,洗发水也并不例外,如果夏士莲能将功效和时尚结合起来,那将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青年人,他们更喜欢追求名牌的东西,追求个性化的东西,但是荣昌县市民的消费水平还达不到可以让他们随时都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水平,因此,他们在选择产品时有比较慎重。 政治环境:荣昌县是直辖市重庆的一个县城,重庆市的经济政策是很多的,相比其他省有很多优惠政策,夏士莲在荣昌发展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科技环境: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同时提供了许多创新产品和便捷服务,比如一些网站和自助缴费机等,方便顾客和厂商联系沟通。 微观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公众分析:企业的营销活动必然会影响公众的利益,因而企业必须处理好和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和法律因素(政府行为、法律法规、政局稳定情况、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政治法律因素、各政治利益集团) 2、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其他一般经济条件) 3、社会和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消费者心理、文化传统、价值观) 4、技术因素(技术水平、技术力量、新技术的发展) 二,产业环境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 导入期:用户少,竞争对手少,规模小,经营风险高。 成长期:标志是产品销量节节攀升;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并坚持到成熟期的到来。 成熟期:标志是竞争者之间出现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战略目标首先是防御,获取最后的现金流。 2、产业五种竞争力(五力模型) 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直接产品替代和间接产品替代。替代品之间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 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卖双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通常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 3、成功关键因素分析(KSF) 指公司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 三,竞争环境分析 包括从个别企业视角去观察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和从产业竞争结构视角观察分析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格局。 1、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和潜在能力)从四方面分析是什么驱使着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竞争对手的强项和弱项。 2、产业内的战略群组 一个战略群组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或具有相同战略特征的各公司组成的。了解战略群组特征并进行战略群组分析。 四,市场需求分析 1、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人口和购买力是难以控制的因素,购买欲望是可以把握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着眼点。 2、消费者分析 从三个战略问题展开,即消费细分、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

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评价

页眉 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钢铁行业形势以及冶金装备制造业形势的全面分析,推出冶金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形势预测以及市场需求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增速缓慢,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但在国家各项结构调整及经济刺激措施的逐步实施下,企业还将面临很多发展机遇。详细内容见下: 1.竞争环境 1.1 在所在行业或市场内的竞争地位,规模和发展情况,竞争对手的数量和类型 公司在行业和市场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下面重点从6个方面的对比,说明企业当前的所处于的地位: 1.1.1金属轧制设备是中冶陕压的主导产品,产值占比一直保持在近75%及以上,2014年增加到了8 2.83%,遥遥领先,而我们的金属轧制设备产值在五家单位中仅排名第四,说明我们产品结构单一、规模小,竞争力有待于提高,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金属轧制设备产值方面分析:一重、二重近三年工业总产值和金属轧制设备产值均呈现下降趋势,一重是在2016年突降,二重是在2015年突降,2016年两家企业的产值相差不大;从金属轧制设备产值占比方面分析,一重

呈现倒“V”形,说明一重的总产值规模在缩减,金属轧制设备占比有所提高,市场份额在增加,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二重金属轧制设备的占比一直在下降,在2015年降幅较大,近两年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太重总产值从2014年开始逐年下页脚 页眉 降,16年比14年下降了37%,而金属轧制设备产值下降了49%,说明其在金属轧制设备方面竞争力减弱。上重与太重是同样下降趋势,金属轧制设备产值比工业总产值下降快30%,在轧制设备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总体来说,一二重和太重在金属轧制设备方面是我公司的强有力竞争对手。1.1.2新产品方面:中冶陕压在近三年的新产品产值在不断增加,占比增加较快,2014年已达到总产值的51%,创近年来最高水平,说明公司在设计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也提高了企业竞争实力;二重由于受到国机收购重组的影响,股票退市,经营不正常,新产品产值有较大的降幅;太重新产品占比变化不是很大,保持了30%以上,是个典型的创新型企业;上重的新产品占比在逐年下降,新产品研发能力有所减弱。 1.1.3出口产品方面:中冶陕压的出口产品从2012年到2013年、2014年有近50%的降幅,占比也在逐年降低,出口受国内外市场影响较大,整体竞争力不足;上重出口下降的比较多,而一二重出口量也都不大,这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对出口影响较大,装备制造“走出去”迫在眉睫。

(环境管理)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现代管理把企业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对于企业外部的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力量统称为外部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都需要从属于外部环境的去获取。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一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二是可能会对企业生存造成威胁。 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着直接而且重要影响的因素,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层面。通常,按照环境因素是对所有相关企业都产生影响还是仅对特定企业具有影响而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本章将着重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 第一节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也就是企业活动所处的大环境,主要由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等因素构成,即PEST 分析。宏观环境对处在该环境中的所有相关组织都会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间接地、潜在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其作用却是根本的、深远的。一、政治环境(P o l i t i c a l)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制订战略、实施战略和控制战略的各种政治变量、政策变量和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作为国家意志的强制表现,对于规范市场与企业行为有着直接作用。企业所在国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常常有制约作用。市场经济越成熟的国家往往在经济立法方面越完善。 政府的政策还广泛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即使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干预也有增无减. 政府的政策还可能会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提供一种支持,如政府补贴、出口退税、科研基金、政府购买等等. 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除了要调查研究本国的政治法律因素外,还要研究打交道的国家的政治法律因素。例如,那些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政局稳定程度等。 二、经济环境(E c o n o m y) 所谓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宏观经济水平、结构,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对企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米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战略分析(Ι):外部环境分析 小米手机的PEST分析 一、小米科技简介 小米科技,全称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由前Google、微软、金山等公司的顶尖高手组建,是一家专注于iPhone、android等新一代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与热点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的公司。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6日,已经获得知名天使投资人及风险投资Morningside、启明的共计4100万的投资,其中小米团队56人投资1100万美元,公司估值10亿美元。公司的目标是“使手机取代电脑,做顶级智能手机。” 米聊、MIUI、小米手机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产品。“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二、小米手机 小米手机是中国首款双核高性能发烧级智能手机,由小米公司独立研发完成。小米手机于2011年10月正式发售,售价为1999元,小米网是唯一官方销售渠道。截止2012年4月6日,小米手机官方统计实际订单数量已经超过126万部,并在手机行业保持较高的人气与热度。 *双核处理器,主频速度比一般单核手机快近2倍。同时它采用异步电压技术,流畅与省电兼备。 *Adreno 220图形处理芯片堪比电视游戏机的图形能力,流畅运行大型3D游戏、播放1080p 高清大片。 *1GB大内存,让你的应用启动更快,同时可安装更多大型应用和游戏。 *4寸液晶屏,握感舒适、独特的半反半透技术,阳光下清晰可见、854*480分辨率。 *1930mAh 锂聚合物电池,容量比一般智能手机电池大30%。 *高清晰相机。800万像素摄像头,大光圈,数字防抖。 *独有的无锁双系统。开放刷机设置,提供MIUI和Androin原生两个系统。 三、P—政治法律环境 国家政治法律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企业来说,很难预测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趋势。 (1)根据目前的政治环境状况,政局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样非常有益于(小米手机)企业营销营造良好的环境。 (2)国家大力扶持电信产业的发展,电信终端也得以飞速发展。 (3)支持政策化:十七大以来,推动科学发展、强调社会和谐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扶持民营经济,鼓励大胆创新,提高经济附加值,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支持。 (4)监管平衡化:通过电信重组和电信牌照的发放,政府主管部门正在逐步加大电信行业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保护行业内合理竞争。政府部门力图营造一个透明、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平衡健康的发展环境。 (5)进口限制: 一是限制外国手机的进口数量;二是限制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销售。以上两者无疑都是从国家角度对国内手机企业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米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主场优势,也就不需要担心进口方面的问题,只需专心提高质量、服务,满足国家指定的相关指标就能够进入国内市场。

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市场也因此蓬勃发展,大大小小出现了千百个品牌。那么,究竟这个行业的现状如何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小组以华为公司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采用PESTL分析法对手机行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五力模型分析手机行业的基本特征以及行业竞争结构,SWOT分析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威胁,机会。以此达到研究华为经营战略的目的,并通过这个华为成功的案例扩张到整个行业,也给一些小企业得以借鉴。 关键词: 华为销售额盈利环境分析机会技术市场因素文化 1.公司概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 核心理念 聚焦:新标识更加聚焦底部的核心,体现出华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理念; 创新:新标识灵动活泼,更加具有时代感,表明华为将继续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持续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共同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稳健:新标识饱满大方,表达了华为将更稳健地发展,更加国际化、职业化; 和谐:新标识在保持整体对称的同时,加入了光影元素,显得更为和谐,表明华为将坚持开放合作,构建和谐商业环境,实现自身健康成长。 2.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宏观环境分析(PESTL分析) 2.1.1政治环境分析 国际环境 从全球政治大环境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出于各国国内政治利益的考虑,各种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全球经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中国威胁论正喧嚣尘上。纵观公司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这些有利于公司集中精力加快发展经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国内环境 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有待进一步形成。 2.1.2经济环境分析 国际经济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通信技术的飞速进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各个国家都把通信产业的发展作为带动本国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火车头”。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了经济模式的改变,通信成本的下降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造了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一.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由于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只有中国成功将茶通过传统酿酒工衣的改造,酿造出了茶酒,对于茶酒的产业政策,只有从我国对茶酒的产业政策调查了。 伴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糖酒会组织机构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的以订货为主的交易方式中融入新的功能;研究行业发展脉络,找准市场发展定位,引领行业走出困境,快速转型,则成为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强化信息传播,推介新兴理念,开展国际交流,密切行业协作,注重品牌宣传等一系列措施,使展、会、技、贸真正融合。 目前,我国产茶大省当地政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按照市场需求,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通过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政策,积极扶持当地茶酒企业发展茶酒项目,要求实行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走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路子。 为推动参展茶企、酒企的品牌发展,构建中国茶酒产业一站式采购平台,促进茶酒产业的发展,深圳国际名酒·名茶博览会组委会,精心筹划组织了一系列的展会活动,以扩大参展企业的品牌宣传渠道、强化参展企业的品牌宣传力度。 2.经济环境 (一)茶酒行业价值链描述与普通的工业企业生产大致相同,茶酒生产是顾客在茶酒行业价值链中起到双重的重要作用,它既是茶酒产品的接受者也是产品的需求者。我国目前茶酒产品的终端顾客主要分为餐饮终端、社区零售终端、商超终端、夜场终端。终端商通过专业分包和自己的营造服务,采购各类所需建材品类,最终完成茶酒产品并将它出售给顾客。 (二)茶酒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从行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分布来看,茶叶生产商由于拥有生产和销售的双重地位,在行业价值链中具有优势,一般能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包装材料及设备提供商由于各种包装材料及设备的价格差异,价值增值情况较为复杂,但是主要的包装材料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价格相对固定,利润水平居于全国正常水平;茶酒企业,由于同质化竞争,平均来说在价值链中利润水平较高。 3.社会文化环境 茶酒,不错,以茶酿酒。其实,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茶酒的记载,但那时仅仅局限于以米酒浸茶而饮之,却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酿的茶酒,当然也谈不上是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交融结合。茶酒与茶、酒有着最显著地区别,茶酒是先有了其文化进而催生了茶酒的诞生,而茶、酒却是先有了其具体的形态尔后产生了文化。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名称:文华书城珠海拱北总店 住址:珠海市拱北迎宾南路1013号国际大厦负一层 主要业务:图书、音像制品 文华书城创办于1993年,是广东省成立最早的民营书店之一。“文华”已拥有遍布珠三角的10家连锁书店,总经营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品种达到260000种,是广东省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民营书城之一,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同时获得图书、音像制品连锁经营的资格的民营文化企业。现在的书店,几乎全是连锁企业,他们通常利用顾客需求的不同,进行经营方位的细分,以各细分市场而设立医学书店、外文书店、法律书店、科技书店、计算机书店、艺术书店、考试书店、少儿书店、女人书店、自考书店等等。和新华书店主要发展以学生教材和教辅为主的大众书市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文华书店图书、音像、文具为主线,采取综合经营模式。 今后几年该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可能对该企业造成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政治法律环境方面:国家加强制定开展打击非法出版物的工作,依法制定组织开展打击政治类、宗教类非法出版物的专项治理行动。打击盗版。书店经营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2、经济环境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用于教育、自我充电、休闲、娱乐的费用也逐步增长,但同时对书店的品种、质量、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有利于书店的生存,而一些品质和服务没有特色的书店可能会面临淘汰的局面。 3、社会文化环境方面:21世纪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由于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人们更容易在网络上获取资源,购买需要的书籍。网上书店这些非实体的经营形式的出现对传统的实体店铺经营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4、人口环境方面:我国地域发展程度不一,各地人民群众对书籍、音像类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书店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的不同调整经营战略,制定合适的经营模式。 文华书城现有的竞争对手是新华书店和凤凰书城。新华书店是是国家官方的书店,也是官方刊物宣传与发售处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分店,构筑了全国性的购销网络、仓储运输网络和资金结算网络,具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条件。珠海有多家新华书店,规模都比较大,各类书籍门类繁多,种类齐全,它们从“历史”到“现代”,踏“地图”、穿“旅游”、行“文学”、劝“教育”、扶“幼儿”、兴“科技”、讲“政治”、“理工商医”、“农林牧鱼”,无所不包,尽囊其中。新华书店的重点在于专业类考试类教辅类生活类书籍,当然也有音像等经营产品,是文华书城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但新华书店过于正统,在书籍设计、市场敏感度方面比不上文华。珠海市凤凰书城有限公司成立于二零零二年八月,经营门店分布于广州、珠海拱北、吉大、香洲、唐家等地,总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凤凰书城有限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经营企业。经营项目有图书零售、批发、音像制品、文具、教育培训、职业培训、餐饮等。凤凰书城也有自己的经营特点,如餐饮等,但总体实力和规模还是比文华稍差。 企业所面临的机会是:1、现在人们用于教育、自我充电、休闲、娱乐的费用也逐步增长,书籍、音像制品方面的投入也有所增长,对正版的支持也有更多人认同。2、珠三角保持稳定发展,人流量保持增长,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有更多的潜在客户。 企业所面临的威胁是:1、由于网上交易的发展,会夺去传统书店相当大的利润,实际上,倡导生活、读书、新知的三联书店,已经关门。年初,打着“全球最大全品种书店”标语的第三极书局在“巨亏”中倒下;还有席殊书屋,这个曾经是全国最大的书店连锁企业,高峰时门店遍及30多个省区市的400多个城市,如今,600多家加盟店或倒闭或已更换招牌。网上书店的优势在于无店面成本,因而折扣更优惠;购买配送方便,用户体验好;可供书目齐全;适应数字阅读需求的趋势——这些同时就是实体书店的竞争劣势:店面租金成本高,顾客购买成本高。因此文华应该灵活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方针,不不断调整经营战略,提供服务增值,向数字阅读+网购+实体书店的综合模式发展。2、其他书店的竞争威胁;新

外部环境和职业环境分析报告

我的职业探索报告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我家住在xx,从小父母都特别疼爱我,但父母从来不溺爱我。在我小的 时候,我犯错误后,父母不是对我打骂,而是耐心的教导我,引用实际例子和我讲道理,教我如何做人。虽然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但我并没有一些娇惯的坏毛病,因为我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有责任心好和上进心,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用之人。 2.学校环境分析:我读的学校是一个刚刚升本的院校,但它的理工科历史非常悠久,声誉 也特别好,发展前景被外界看好。现在我就读的是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我们学校也正在逐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风也越来越良好。学校搬入新校区以来,硬件设施非常完美,为我们学生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 3.社会环境分析 政治:土木工程技术涉及到各种建筑,现在我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同时为了加大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合作,需要大批量技术性人才。建筑行业也关乎百姓,是一个国家不能轻视的行业。 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在逐步发展,为了现代化建设,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尤其是各种高新建筑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奠定了建筑行业的地位,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文化: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在增加。我们不仅要建造出安全的建筑物,还要有一定的舒适性和美观性,体现出建筑物独有的文化特色。 就业:由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目标,建筑行业处于辉煌期,其就业率很高,需要各种方面的工程师和施工人员。 4.目标地域分析:我希望将来我可以去二线城市工作,二线城市相对来讲生活压力小,并 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一定会越来越好。二线城市经济不太发达,但物价比较低,生活环境比较舒适。 二、职业环境分析 1.目标行业分析:目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都在发展,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各项基础的建 设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也仍需推进。所以土木工程的建设前景依旧广阔,国家还需要重点发展其行业。 2.目标职业分析: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工程师,目前工程师的就业前景非常好,薪酬也很 高。工程师对于知识水平的要求非常严格,我首先要在学校内好好学习理论知识,当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还要有责任心并严于律己。 3.目标岗位分析:我最想当一名总工程师,这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岗位。这个岗位不仅 需要有强大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带领团队走向辉煌。我需要为了这个目标岗位而奋斗,让自己更加成熟稳重。 4.目标企业分析:我想进入民营地产企业,民营企业对于员工非常严格,但可以锻炼我们 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工作经验。另外,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非常好,我希望进入企业之后,

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分析 (1)PEST分析 P是政治因素: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 具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②环境保护法③外交状况④产业政策⑤专利法⑥政府财政支出⑦政府换届。 ⑧政府预算⑨政府其他法规 对企业战略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和法律变量有:①政府管制②特种关税③专利数量④政府采购规模和政策⑤进出口限制⑥税法的修改⑦专利法的修改⑧劳动保护法的修改⑨公司法和合同法的修改⑩财政与货币政策。 E是经济因素: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要素包括GDP 的变化发展趋势、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程度及趋势、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水平、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需求状况等等。 企业应重视的经济变量如下:1、经济形态2、可支配收入水平3、利率规模经济4、消费模式5、政府预算赤字6、劳动生产率水平7、股票市场趋势8、地区之间的收入和消费习惯差别9、劳动力及资本输出10、财政政策11、贷款的难易程度12、居民的消费倾向13、通货膨胀率14、货币市场模式15、国民生产总值变化趋势16、就业状况17、汇率18、价格变动19、税率20、货币政策 S是社会因素: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值得企业注意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下:1、企业或行业的特殊利益集团2、对政府的信任程度3、对退休的态度4、社会责任感5、对经商的态度6、对售后服务的态度7、生活方式8、公众道德观念9、对环境污染的态度10、收入差距11、购买习惯12、对休闲的态度T是技术因素:技术环境不仅包括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2)行业分析(五力模型)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4、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5、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3)竞争对手分析:通过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获知竞争对手的发展策 略以及行动,以作出最适当的应对。内容: 1 、竞争对手的各期目标和战略 2、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分析3、技术经济实力分析 4、领导者和管理者背景分析 (4)消费者(或目标市场顾客)行为分析 内容:消费者心理活动分析,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消费者需要、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关心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低碳经济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而半导体照明因其可靠性高、功耗低、寿命长、污染少、抗震能力强等优点,被世界公认为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也于2003年开始启动了“半导体照明工程”,并逐步建设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大力扶持LED产业。 (1)我国LED产业政策分析 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被列入中长期规划第一重点领域(能源)的第一优先主题(工业节能)。 2007年9月,建设部公布《“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根据该《规划》我国将在今后五年内大力推广城市绿色照明。 2008年12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启动《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行动计划》编制计划,节能工作进一步落实。 2009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部在《关于同意开展“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的复函》中正式发布在全国21个城市开展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将鼓励国产装备,建立国产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关键设备国产化,并明确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六年计划”。 2010年9月,温家宝总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半导体照明位列其中。 2010年9月10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办公厅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申报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出台。 另悉,工信部也在加紧编制“十二五”LED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从我国政府近10年来的产业政策及产业布局重心来看,LED产业重视程度不断得到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并且在市场化引导方面不断创新。在政府的助力之下,

oppo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环境分析报告 一.公司概况 (3) 1.1公司简介 (3) 1.2产品种类 (6) 二.企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10) 2.1经济政治因素 (10) 2.1.1经济因素 (10) 2.1.2政治因素 (11) 2.2社会文化因素 (11) 2.3科学技术因素 (12) 三.MP3行业环境分析 (12) 3.1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2) 3.1.1我国MP3的销量 (13) 3.1.2我国MP3行业现状 (14) 3.2 行业竞争力量结构分析 (15) 3.2.1 现实竞争者对行业的影响 (16)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6) 3.2.3替代产品的威胁 (18) 3.2.4供应商对行业内企业的影响 (20) 3.2.5购买者对行业内企业的影响 (22) 四.行业分析的EFE矩阵分析 (23) 4.1 EFE矩阵简介 (23)

4.2 EFE矩阵权重的确定 (24) 4.3 EFE矩阵分析结论 (25) 五.竞争对手分析 (27) 5.1竞争对手基本情况 (27) 5.1.1珠海市魅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7) 5.1.2苹果iPod. 27 5.1.3纽曼公司 (28) 5.2 竞争对手分析的CPM矩阵 (29) 5.2.1 CPM矩阵的概述 (29) 5.2.2 CPM矩阵的具体操作方法 (30) 5.2.3 CPM矩阵分析 (30) 六.总结 (32)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经济学家论坛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s://www.sodocs.net/doc/979146330.html,/viewthread.php?tid=94494&fromuid=0 本文来自: 经济学家论坛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s://www.sodocs.net/doc/979146330.html,/viewthread.php?tid=94494&fromuid=0 本文来自: 经济学家论坛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s://www.sodocs.net/doc/979146330.html,/viewthread.php?tid=94494&fromuid=0 流程重整 华为以市场管理、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主干流程,辅以财务、人力资源(HAY)等变革项目,全面展开公司业务流程变革,引入业界实用的最佳实践,并建设了 支撑这种运作的完整IT架构。 组织变革 从产品线变革开始,以公司经营管理团队及战略与客户常务委员会作为实现市场驱动的龙头组织,强化 Marketing体系对客户需求理解、战略方向把握和业务规划的决策支撑能力。同时,华为通过投资评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