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大宗教_暨南大学公选课课件总结

三大宗教_暨南大学公选课课件总结

三大宗教概说

宗教概说

宗教的六大要素和四个基本概念一 . 宗教的六大要素

1,对超人间力量的信仰

2,特殊的宗教感情

3,对神灵的一系列宗教礼仪

4,宗教组织和固定的神职人员

5,崇拜中心

6,道德规范

二 . 宗教的四个基本概念

1.神创论是宗教赖以存在的核心观念和理论支柱

2.灵魂不灭论是所有宗教赖以存在的重要观念

3.天堂地狱论是所有人为宗教的重要观念

4.善恶报应论是所有人为宗教的理论支柱之一

佛教

一 . 佛的释义

佛陀的略称-Buddha 狭义—释迦牟尼

广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

1、佛与佛法

2、佛与佛教

3、佛与佛学

4、佛与学佛

5、历史上的佛和宇宙间的佛

6、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

7、现实生活中的佛

二 . 佛教义理

(一)缘起论

“诸法因缘生”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同时的互存关系异时的互存关系

所有的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

同时的因果关系

异时的因果关系

世界就是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组织的无限的网。

因果关系(法则)的重要意义

对佛教多神论的理解

(二)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法:轨持

轨:事物有一定的范围与相貌,能够使我们知道它;

持:能够保持事物的特性。

如:雨水、心念、道理等。

1 . 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诸行:一切事物或现象(其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世间的迁流变化)

行:造作迁流变动

诸行无常: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的依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

⒈无常包含了:

一期生灭无常:即一事物在一个时限内有生、住、异、灭,故无常;

刹那生灭无常。

2,三世迁流不住,即是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3,“因果相续”。即无常的真正道理,是指诸法因缘生灭。指世间所有事物,是它的结果,此结果必有其前因。果要由因形成,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因缘如此的连续,故无常。

“我”之界定:

⑴主宰

⑵常:一直存在

⑶一:单独、唯一

A,“我”是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之产物——四大皆空

B,五蕴和合为空

(色、受、想、行、识)

色非我:即身体非我

受想行识非我:即心非我

空性:

五蕴因缘和合而生,只有所谓幻相,并无自性可言。

假观:事物之“假”名

空观:事物本无自性(性空)

中观:承认相有

相有而性空

C,破“我执”

(我的执实性)

“人我执”:执著于我

“法我执”:执著于法有自性

3 . 涅槃寂静

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即“圆寂”,又称“解脱”。

即灭生死、灭烦恼、不生不灭、解脱无为。

常、乐、我、净

(三)业与轮回

1 . 业

(1)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竭摩;梵语:Karma;中文翻译为“业”

三种含义:

一者、做事情;二者、行动;三者、造作。

业因:所作行为及所做之事,谓业因。(烦恼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业力:造作的行为作为一种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

业果:即业报。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形成果报。

“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2)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身业:身体的造作。

口业:讲话的造作。

意业:思想的造作。

以业的性质来分:

1善业:将来形成好的果报。

2恶业:将来形成恶的果报。

3无记业:非善非恶。

其他分类:

①共业:众人共造业,而形成果报。

②不共业:造业只是个人受报。

①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时间肯定。

②不定业:业的“果报”与“受报时间”不肯定。

(3)业的活动

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再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前世业与今世受;今世业与今世受。业的减轻与消除

2 . 轮回

三界与六道

三界

◎无色界(无形色的心识世界)─天道

◎色界(离男女饮食之欲的有形世界)─天道

◎欲界(具有男女饮食之欲的世界)—六道

六道

天道(修上品十善所感之果):乐多苦少

修罗道(修品十善所感之果):福报如天,嗔恚心重,斗争不止人道(修中品十善所感之果):苦乐参半

畜生道(修下品十恶所感之果):愚痴无知、吞噬虐杀

饿鬼道(修中品十恶所感之果):饥苦甚于畜生

地狱道(修上品十恶所感之果):召集极端痛苦的果报

三善道:天道、修罗道、人道

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四)四圣谛

1 . 简释

谛─真理之意;

圣谛─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苦谛:世间的苦果

集谛: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

灭谛: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

道谛: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

2 . 苦谛: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3 . 集谛

集─招感集取

招感─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

⑴ . 烦恼(六根本烦恼)

贪:食、睡、色、财、名五欲之贪

嗔:生气

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

慢:傲慢、我慢

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见:执着于各种不正确的思想

◎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边见:执著常、断二见

◎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

◎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

◎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

三毒:贪、嗔、痴

⑵. 业: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

4 .灭谛

灭: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不生不

灭,即是涅槃。

5 . 道谛

道:通往涅槃之路。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

中道: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是经由感观的享受去追寻快乐的凡夫之道;一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之道。

道谛是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

⑴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

⑵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又不纷持的安和状态。又称禅定,目的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虑、精神的散乱状态。

A . 身心远离爱欲等外界之物

B . 治内心的妄念——惑

⑶慧

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又称“无漏智慧”

“八正道”由戒定慧而出的修行法门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能够产生知、见,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中道。

正见:正实的知见。即对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见。包括事见与理见两种。

正思维:正确的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包括对一切众生爱护的思维、非暴力的思维、舍己离欲不执著的思维等。

正语:正直的言语。

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1不妄语欺骗。

2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3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4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正业:端正的行为。是把自己的生活和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守则。其戒条为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作欺妄语、意不起贪嗔痴。

正命:正当的生计。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

正勤(正精进):正当的努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

正念:正净的忆念。经常忆念着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包含对于身体、情绪、心智、思想观念等的关照。

正定:正当的禅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

八正道—戒定慧三学:

戒学─正语、正业、正命;

定学─正勤、正念、正定;

慧学─正见、正思维。

(五)十二因缘

包含三世两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为: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

无明是过去之迷惑

行是过去之造业

过去二因(过去惑业):

无明(过去之惑)─本性妄想执着而起之迷惑烦恼

行(过去之业)─行为造作之业而起之迷惑烦恼

现在五果(现在之苦):

识─为过去业力牵引,妄生颠倒分别而如胎之识

名色─五蕴的总名,在母胎中发育的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

六入─在母胎中发育至六根具备(眼耳鼻舌身意)

触─出胎后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感觉

受─由好恶刺激而有苦乐的感受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

爱、取是现在迷惑

有是现在造业

三因(现在惑业):

爱─对五欲六尘的贪爱

取─因贪爱而生执着心

有─因贪爱执着而造作出善恶之业

未来二果(未来之苦):

生─因业力而致未来所生五蕴之身

老死─诸根朽坏为老,诸蕴破坏名死

(六)五乘佛法与大小乘佛教区别

乘:梵文yana(“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

小乘:Hinayana

大乘:Mahayana

1 五乘佛法

人乘:乘五戒以生人中

天乘:乘十善以升天道

声闻乘:乘四谛而证声闻四果(阿罗汉果)

辟支佛乘: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

菩萨乘:乘六度而证佛果

世间法:人乘、天乘

出世间法: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

小乘:声闻乘与辟支佛乘

大乘:菩萨乘

2 大小乘佛教区别

⑴,对待佛陀的看法上:

小乘:佛祖是教祖与圣贤,是唯一的佛;

大乘:佛祖神通广大、威力无比,是全知全能的最高人格神,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

⑵,理论上

小乘:“我空法有”,不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

大乘:“法我皆空”,彻底否定人我与客观世界。

⑶,修行目标上:

小乘:通过修声闻乘与辟支佛乘得阿罗汉果;强调自利和独善,重在利己;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出世之行。

大乘:通过修菩萨乘得佛果;以“普渡众生”为最好的善业,建立佛国净土为最高目标;强调自利他利;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

(七)乘五戒以生人中

依凭五戒

得人身

杀生戒:一切有情众生皆不得杀,既包括直接的杀害,也包括间接的杀害。

偷盗戒:包括直接、间接的盗;有形、无形的盗。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皆为盗。

邪淫戒: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

此外,足以为邪淫因缘的环境如舞榭歌场等皆禁涉足。

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词掩饰,皆为妄语。

饮酒戒:酒能乱性。饮酒的十过与三十六失。

佛门五戒与儒家五常的对应:仁义礼智信

(八)乘十善以升天道

天:梵语为提婆,含有光明、自然、清净、妙高之意。

二十八天,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十善:

身业:不杀、不盗、不淫

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意业:不贪、不嗔、不痴。

(九)大乘之菩萨行

1 发菩提心与四弘誓愿

菩提:梵语具足称为菩提萨倕。

菩提─觉,既自觉又觉他;

萨倕─有情,一切有情识的众生。

是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

菩萨的目标:

上求大觉──成佛;

下化有情──度众。

发菩提心的条件:

第一要无我

第二要慈悲。

“行慈悲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缘苦谛

烦恼无尽誓愿断,-缘集谛

法门无量誓愿学,-缘道谛

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灭谛

2 六度与四摄

⑴六度亦称六波罗密,义为到彼岸。

六波罗密就是舟伐,行六波罗密就可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A 布施度(度悭贪)

财施:以己资财随力施与,包括内施、外施;

法施:以佛法化导众生;

无畏施:予以众生精神慰藉者。

三轮体空: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无所施的物。

B 持戒度(度毁犯) 止恶修善

C 忍辱度(度嗔恨)

忍:能忍的心

辱:所忍的境

D 精进度(度懈怠)

精:纯一无杂

进:勇往直前

E 禅定度(度散乱)

⑵四摄

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若菩萨有我相、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四佛教宗派

(一)净土宗

1 . 历史源流

莲宗初祖:东晋慧远庐山

北魏昙鸾:提倡“自力”与“他力”说

唐代道绰:将佛教法门分为圣道、净土二门。

唐代善导:净土宗真正创始人提倡以念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2 . 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3 . 往生条件——信愿行

信:信净土三经,绝非虚假;信确有西方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弘愿无量

愿:发愿

行:持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敬礼或皈依

阿弥陀——无量光、无量寿

(二)禅宗

1 . 禅宗的历史

达摩(初祖)

慧可─《楞伽经》僧璨─道信─

弘忍(五祖)《金刚经》

慧能(六祖)禅宗真正创始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2,禅宗经典:《坛经》

3 . 禅宗思想

⑴佛性说:“佛性”-有成佛的原因、种子之意。佛性就是宇宙的本体真如、也即最高的智慧般若之智。

⑵顿悟成佛说神秀法谒:

(3) 定无所入

行住坐卧皆是禅

针对传统读经:认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成佛“当令自悟”。

针对布施造寺修功德:认为功德自心作。“自性法有功德”。

针对出家修行“法之在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针对定慧双修的坐禅:“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三)密宗国际上通称怛特罗(T antra)佛教也称为“真言乘”或金刚乘

1 . 密宗与显宗之区别

⑴显宗:释迦牟尼应身佛说所传之法

密宗:比卢遮那(大日)法身佛直接所传之法

⑵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修身近佛”

密宗:重视承传、真言、密咒,“即身成佛”

⑶显宗典籍:经、律、论

密宗典籍:除上之外,颂、赞、咒、仪轨、瑜伽、契印等

⑷显宗威仪:行、住、坐、卧

密宗:除此之外,尚需“观想”

⑸显宗;皈依佛、法、僧

密宗:皈依佛、法、僧、喇嘛

⑹显宗:理法多

密宗:事法多

显密并重,重视修行次第。

2 . 密宗义理

主要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时轮金刚根本经》

⑴六大为体

地水火风空识

⑵三密为用

身密:手结契印

口密:口诵本尊真言

意密:心观想本尊

⑶四曼为相

大曼荼罗:绘画曼荼罗,指绘佛、菩萨的形象(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代表地、水、火、风、空)

三昧曼荼罗:象征佛、菩萨的器杖和印契

法曼荼罗:种子曼荼罗,文字曼荼罗,本尊名称之梵文首字

羯磨曼荼罗:法曼荼罗,雕塑等立体造像。

⑷五佛五智

五禅那佛:大日、阿众、宝生、弥陀、不空成就

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满智、平等妙智、妙观察智、成就所智

⑸因、根、究竟

“菩提心为心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⑹从咒语到“六大真言”“真言之相,声字皆常。常故,不流,无变易。法尔如是,非造作所成。”

嗯嘛呢呗咪吽

en ma ni bei mi hong

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金刚部心

羯磨部心

其作用:

证本有之菩提心而悟体净,除烦恼而知相空,断除一切诟染,具足一切功德。能离习欲、坏烦恼、除我执、悟真如、生欢喜、证净果。

五 . 中国民间佛教

─四大菩萨

(一)文殊

全称:文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

美名尊号:“大智文殊”

道场:五台山

(二)普贤代表“德”与“行。“德”:延命之德;“行”发十种弘愿,广传佛法。

美名尊号:“大行普贤”

“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

道场:峨眉山

(三)地藏其名源为“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思密犹如地藏”。

美名尊号:“大愿地藏”

道场:九华山

大愿:孝顺、超荐父母;

为众生担荷一切难行苦行;

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长

祛除疾病

度尽地狱众生(四)观世音

美名尊号: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

观音信仰流行

之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