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2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3 从会话含义分析鲍西娅人物形象

4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

5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研究

6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

7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8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9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10 Sister Carrie’s Stepping Stone to Success

11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12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 ocabulary

13 英语频度副词“ALWAYS”主观性嬗变的历时研究

14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5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16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7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8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19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冲破种族主义桎梏追求自由的精神

20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21 解析《拉帕西尼之女》中贝雅特丽丝

22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

23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4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25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26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

27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28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微探

29 《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

30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

32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33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34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35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

36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37 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施

38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39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40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41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42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43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4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

45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

46 Terror of the Soul-Analysis of Features in Poe’s Gothic Fictions

47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48 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49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50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51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52 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53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54 英语幽默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55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56 Ja 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7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58 简爱性格研究

59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

60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6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62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63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64 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人物形象

65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66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67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68 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理论与名词化翻译——以《入乡随俗》英译汉为例

69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70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

7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72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

73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74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75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76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77 《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

78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79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80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81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82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83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84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85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86 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87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88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89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90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9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92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93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

94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

95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

96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97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98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99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

100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101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对比研究

102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103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

104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重复

105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

106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107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108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109 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

110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11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112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

113

114 从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探寻人生的真正价值

115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

116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17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18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Love Affai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Romeo and Juliet

119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

120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121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

122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123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

124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

125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126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127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12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非语言交际

129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

130 《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

131 《嘉莉妹妹》中的不同价值观的研究

132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133 商务合同英语的语言特征

134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

135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36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37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138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39

140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

141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142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143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144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145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146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147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148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149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

150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1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

152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

153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154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55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156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

157 论麦琪的悲剧

158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59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160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161 参与式教学法与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62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 163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抗争与命运

164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

165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

166 中英文动物俗语的感情差异研究--以“狗”为例

167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168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169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Catchwords

170 Analysis on the Chapter Titles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171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172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173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74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175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176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177 《浮生六记》英译本文化词翻译策略探析(开题报告+论文)

178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179 浅谈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

180 善与恶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试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的道德内涵181 The Study of Symbolism in Moby Dick

182 从《刮痧》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83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

184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

185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186 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

187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188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

189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19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191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

192 从文化差异视角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193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194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195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96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7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198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199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200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

华兹华斯诗歌鉴赏

华兹华斯《早春遣句》赏析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喜庆生机昂扬的季节。在春季,我们欢喜,尤其是看到那嫩绿的树芽,看到欢腾的动物。然而,在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中,春的天籁之音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他悲伤地想到“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接下来,诗人有用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醉人的早春场景,而后笔锋一转有回到了“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这一思考性命题上。由此可见,这是一首目的性明显的诗歌。诗人第一节提出的“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让读者不由得想:是什么使诗人在如此欢快的美好的情景里竟哀思涌动?欢快的场景描写又和“悲哀的思潮”形成的强烈的对比。读者的思想、情感一开始就随着诗人的思想、情感流动,诗人由此达到了传递情感的目的,达到作诗的目的。 躺在这曼妙的深林里,听着城市中不可能听到的天籁,感受到城市中不可能看到的早春自然景象,敏感的诗人,敏捷地思考,沉思着,并将这种景象用平实真诚的语句传达给城市中的人们。“诗人决不是单单为诗人而写诗,他是为人们而写诗”,那么这首诗诗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首诗流露出的是一种浓烈的情感。诗人感受着花朵的绽放,鸟儿的雀跃,嫩枝的萌芽,感受着着春的喜悦,春的生机。全诗共六节,诗人却用了三节来描绘这些场景,让读者迷醉其中,与前面两节和最后一节诗人的悲叹——“人是怎样对待人的?”形成浓烈的对比,浓厚的控诉无奈之感在此时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震撼人心了。因此,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认知到自身的缺失,诗人在叹息:人们对自然的忘怀就是对自身生命的忘却。 “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诗人是通过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沉思,将普通人不易觉察的真理、思想、情感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诗人用一种朴实易懂的语言,用人与自然的互动而非大自然拟人化自我表述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深沉浓烈的感情。这使得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诗人作诗的目的。 读罢全诗,一种思考,一种热情不断萦绕在读者的心中,读者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随之增强和纯化。这是诗人作诗的最终目的。

英国诗人资料

Poetry All Religions Are One (1788) America, a Prophecy (1793) Europe, a Prophecy (1794) For Children: The Gates of Paradise (1793) For the Sexes: The Gates of Paradise (1820) Poetical Sketches (1783) Songs of Experience (1794) Songs of Innocence (1789) The Book of Ahania (1795) The Book of Los (1795) The First Book of Urizen (1794) 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1790) The Song of Los (1795) There Is No Natural Religion (1788) Visions of the Daughters of Albion (1793) 中文介绍】 英國浪漫主義诗人William Blake 威廉·布萊克 人物简介 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 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 14岁当雕版学徒,后于1779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 1782年结婚。不久以后,布莱克印刷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Poetical Sketches。 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合作。在约翰逊的合作者中包括当时英国许多优秀人物,如:约瑟夫·普莱斯利、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和托马斯·佩恩等等。布莱克同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 1788年后,他陆续出版了四本诗集。 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为但丁《神曲》的插图工作,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他一生中一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威廉·布莱克的一生极其简单,没有大书特书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 人物解析

英美诗歌翻译整理

《英美诗歌》小明讲过的诗歌 1.据说莎翁的作品、《西风颂》、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以及艾略特的《荒原》是不考的。 2.这里所提供的翻译也是仅供参考,因为版本实在是很多,不过下面列出大多都是小明在课上提 过的翻译版本。 3.这份翻译是不才花了几天时间整理的,有可能睡眼惺忪之下漏了哪一首。缺漏之处,还望提醒 哈!O(∩_∩)O~ By:张小婕 1. P1 马洛《热情的牧羊人致他的恋人》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Christopher Marlowe Come live with me & be my love,请来与我同住,做我的情人, 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 prove我们要享受所有的欢乐 That valleys, groves, hills, and fields,而那些幽谷,果园,小山,原野, Woods, or steepy mountain yields.森林,或是嶙峋的山峰,都将为我们歌唱。 And we will sit upon the rocks,我们要坐在高高的岩石上, Seeing the shepherds feed their flocks,看那牧羊人悠闲的放牧着羊群, By shallow rivers to whole falls伴随着河水流动的潺潺乐声, Melodious birds sing madrigals.欢乐的小鸟也会为我们唱出美妙动人的歌儿。 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我要为你献上玫瑰的花床 And a thousand fragrant posies,和千百束芬香的花束, A cap of flowers, and a kirtle以及高贵的花冠, Embroidered all with leaves of myrtle;和绣满姚金娘叶子的长裙; A gown made of the finest wool我要用小羊羔身上最好的羊毛 Which from our pretty lambs we pull;为你织就美丽的长袍; Fair lined slippers for the cold,我要为你制作有着漂亮衬里 With buckles of the purest gold;以及纯金钮扣的拖鞋; A belt of straw & ivy buds,我愿用那饰以珊瑚搭扣、琥珀饰钉的 With coral clasps and amber studs:常春藤腰带来装点你的美丽: And if these pleasures my thee move,如果这样的快乐能够打动你的心, 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就请你来与我同住,做我的情人。 The shepherds’ swains shall dance & sing在五月的每个早晨,前来求亲的 For thy delights each May morning;牧羊人们都会为你载歌载舞; If these delights thy mind may move,如果这样的欢乐能够使你动心, Then live with me & be my love.那么请你与我同住,做我的情人。 本诗介绍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这首短诗是英国文学诗中最优美的抒情诗。它继承了田园抒情诗的风格。诗中的牧羊人享受着乡村生活,酝酿着对爱人的纯洁感情。通过描写恋人们在无世事尘嚣干扰的山野怀抱中生活,作者传达了一种不可言传的真情。 作者简介

5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当我们在品读诗歌时,经常想要找出诗人写作的目的,想要知道他的思想,兴趣,一切的一切。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在诗人们当中,有太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这些对于学习诗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对比李白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的修辞特色。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常常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界的文化领袖。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在向往自由、寻仙问道的同时又渴望济世救民。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入世”思想,但又不想被俗世所束缚。政治上的不如意让他转而热爱自然,远离政治争斗,创造了一大批光辉灿烂、传承千古的华美篇章。华兹华斯被称为“桂冠诗人。他自小的经历造就了一颗自然纯朴、充满童真的心。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他便在自然和过去中寻找希望。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都写出了许多自然诗歌,但是方法各异。尽管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社会背景以及生存年代的差异性,两人不同的表现风格还是显而易见的。对二者各自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他们的对比研究却鲜少见到。由着这种想法以及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本文诞生了。本文主要从修辞美学方面解释二者诗歌的特点,并总结出二者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通过对二者诗歌研究的综述,可以得知这两位世界著名的诗人在中外诗坛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对中西自然诗歌发展的研究使大家能以开阔的眼界将二者的诗歌放在一个大环境中来分析、研究它们在山水诗歌史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的诗歌修辞理论,虽然是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著作,但笔者希望它可以运用在外国诗歌中。分析部分主要是从字词、句子、篇章、修辞以及文体方面对诗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在表现他们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修辞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诗歌修辞美学效果的研究,可以发现李白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他们都热衷于使用自然、平实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他们都希望能够在自然中寻得栖息之所。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白更喜欢使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描述恢弘大气的场景,而华兹华斯则善于运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二者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社会背景所造成的。 华兹华斯与李白自然诗歌中修辞美学效果对比研究_朱凌奕 露茜”组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组诗具有浪漫

诗歌的历史就是英国的历史

1.怎么了解学术动态和最新学术成果? 常用的网站和经常查阅的书籍有哪些? 诗歌的历史就是英国的历史 《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British Poetry”总算在买了之后的近两个月里陆陆续续的给看了个大概。当初知道这“哥伦比亚”文学史系列是因为其独特的编排体系。和一般分章节排序,一条脉络一贯至底的传统文学史写法不同,全书由26篇专论组成,由26个不同的作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阐述文学现象。于是这种基于个体的集体叙事方式使得《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包含“多部相互重合、相互竞争的诗歌史”。 中国传统的英国文学史教材,包括比较经典的陈嘉先生的四卷本《英国文学史》,或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罗经国的《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亦或是最近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比较有影响的新四卷本《欧洲文学史》和五卷本《英国文学史》,采用的都是强调观点一致、线性发展的传统文学史写作模式。此《哥伦比亚英国文学史》成书于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行的八九十年代,先前的那种模式开始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不同的叙述,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史论。其姐妹篇《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的导论里有这么句话:“历史学家不是真理的昭示者,而是故事的讲述者。”那么“英国文学历史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很多个不同的故事。” 虽然说本书的体系不强调一致,但还是脉络清晰,也算给我重新温习了一下整个英国诗歌的发展史。我总觉得我是个厚古薄今的人,学历史,学文学都是比较了解先前的,而对20世纪及当代的东西了解甚少。阅读此书,则让我对相当代英国诗歌有了个更深入的理解。 英国诗歌从古英语及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算起,迄今已有1500多年。最早的诗歌如同欧洲文学整个的发展一般,总是以记载英雄事迹的史诗为代表。法国的《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Cantar de Cid, 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Das Nieblungenlied,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都差不多代表了这些民族最初文学的成就。英国最初的诗歌当然还包括Caedmon 的宗教诗,和一些Bede的歌谣,但最重要的同样也是史诗,即《贝奥武甫》Beowulf。这次还收到一朋友送的原文的Beowulf,当然有古今英语对照,现代英语译本的大学时候念过,但明显无法体现古英语头韵的力度,只不过要读懂原文,估计得先学好德语。中古英语时期的韵文作品就显得丰富的多:民谣,抒情诗等极富法国特色的作品随着诺曼人的入侵在英国盛行起来。法语在英国的崇高地位,使得英语在这个阶段拉丁化极其明显。英语的这个阶段的屈折形式大大减少,语法现象简单化,语法格和性基本消失。词汇方面则从法语,拉丁语大量引进新词,扩大了英语的词汇量。到乔叟时代,英语重新开始得到英国上层的接纳。而乔叟Chaucer本人对于英国诗歌的贡献,使得后人尊为“英国诗歌之父”。 文艺复兴时期是戏剧的时期,但这些戏剧家本身也是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传诵至今。其前129首是写给一个美男子的,很明显是有同性恋倾向的诗:)其他的诗人包括Edmund Spenser(其《仙后》的词藻特别华丽妖艳,我喜欢,哈哈),Philip Sydney等。17世纪的英国诗歌比较多样化,一方面有善

英国诗歌

这一讲我希望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英语诗歌的发展史,英语和中文一样,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之一,前者使用范围最广,后者使用人口最多。英语诗的历史虽不能和我华夏那样源远流长,却也像一棵大树一样,滋生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英语诗的发展分为如下阶段: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派、现代派和现代派之后 如果仔细阅读大量的诗歌诗,英语诗的最早作品可能算是《贝奥武尔夫》,这是讲述一位日耳曼部落传奇英雄的故事,但是却是用古英语写下的,不仅难读,而且有很多不同的羊皮纸版本,只有学问高深的学者才能读懂全文。但是,借助翻译版,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古代英伦三岛人民尚武、智慧的特点。 中世纪的英语诗歌可以说开始于1066年的一次民族战争,中世纪肆虐欧洲的维金人(Vikings)的一支在法国西南的诺曼底定居下来,并且皈依了基督教,他们的首领亨利受到教皇封赏,获得了诺曼公爵的称号。诺曼公爵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最后,他带领族人登陆英国,并占领了英伦三岛的大部,消灭了当地原有的部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这就是现代英国的前身。 诺曼公爵的入侵对英国语言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入侵者不会讲英文,而讲一种和现代法语有亲缘关系的法语方言。而他们的后人成为了英国的统治贵族,这些贵族老爷开始也不会讲古英语,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要是老用法语和拉丁语,是很难控制和管理只会说英语的广大老百姓的。因此,在民政管理和法律诉讼这两个部门中,英语得到了普及,而贵族们常用的法语和拉丁语词汇,也渗透到了英语之中,这就导致了中世纪英语的产生。 用这种语言写作的诗人并不多,而且大多出现在中世纪晚期,到了十二世纪,他们中的集大成者出现了,他就是乔叟(Chaucer),乔叟不是一个专职的诗人,他其实是亨利七世的庄园管家,由于有很多机会出使国外,加之教育程度较高,他熟悉古罗马的很多作家,如普鲁塔克、维吉尔、琉善,而且,他还了解但丁和博伽丘的作品,熟悉法国浪漫传奇诗篇《玫瑰传奇》。这样丰厚的阅读底子让他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用韵文写成,第一次生动地描写了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市井之徒的生活和想象,穿插的传奇故事,生动又充满讽刺精神。乔叟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人物,他的创作不仅给后世诗人很多启发,而他的语言就是现代英语的雏形和典范。因为,只有他是用现代英语的母亲,英格兰伦敦方言写作的诗人。 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人两派”,一人就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两派就是指大学才子群体和玄学派诗人。13世纪开始,英国的大学开始繁荣,并且影响力超出了简单的神学教育,在世俗教育方面也为社会贡献出了大量的有才之士,如著名的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莫尔。在文学方面,大量的文学天才来自大学,比如克里斯多夫·马洛和本·琼生。同样,受过大学神学系教育的人又成为了带有另一种风格的优秀诗人。例如,约翰·邓恩和赫伯特·金,他们在风格上的后继者一直延续到英国革命时期的马维尔。这一派诗人曾经被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批评家约翰逊博士彻底打入冷宫,本以为永世不得翻身,结果在20世纪,居然被T.S.艾略特重新翻出来,成为一系列最伟大的诗人。 莎士比亚以一个人卓然迥异这两派高手,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绝世高手。大学才子一派的特点,在于善作修辞,而结构散漫,无法呈现某种深刻的人生境界;玄学派善于将深刻的思辨和奇特的比喻烙在一起,形成一种庄严但奇特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咏水仙文/ 华兹华斯(英国)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进;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铁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顾子欣译华兹华斯 作者简介 ( 1770-1850 )是英国 浪漫派诗人。他生于律师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大革命的风暴。 1795 年移居乡间,与诗人柯尔律治相识,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 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为之写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后思想渐趋保守,晚年被封为“ 桂冠诗人” 。 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 故享有“ 自然诗人” 的美称。重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诗歌《露西》、《咏水仙》、《丁登寺》和不朽的征兆》等。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从法国回来不久。诗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去了法国,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但法国革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混舌L。诗人的失望和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在他的朋友和妹妹的帮助下,情绪才得以艰难地恢复。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之后不久。 在诗的开头,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孤单地在高高的天空飘荡。孤傲的诗人发现一大片金色的水仙,它们欢快地遍地开放。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代表了一种精神。 水仙很多,如天上的星星,都在闪烁。水仙似乎是动的,沿着弯屈的海岸线向前方伸展。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但是,欢快的水仙并不能时时伴在诗人的身边,诗人离开了水仙,心中不时冒出忧郁孤寂的情绪。 这时诗人写出了一种对社会、世界的感受:那高傲、纯洁的灵魂在现实

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

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 一、对大自然充满虔诚的爱由于生活在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他从小喜爱大自然。自然中的花鸟树木、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着他,并渐渐进入他的作品。华兹华斯表现在诗作中对自然的情感已经不能用我们所习惯的诸如“欣赏”、“放情”等范畴来界定了,以“对自然虔诚的爱”来概括较为合适。华兹华斯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将自己的道德与自然的外在形象相联系。他把自然看成自己的朋友、母亲,或慰籍者――既可以平等地与其交流,聆听她的教诲,接受她的滋养,更可以在人生失意时从中得到安慰,包扎好伤口,再重新站立起来。他笔下的湖光山色、流水行云、歌鸟林禽、树丛野花,这其中蕴涵着诗人与大自然的契合,对宇宙万物的热爱。如,在《黄水仙》中他将自然视为人的精神依傍:“独行徐徐如浮云/横绝太空渡山谷/突然在我一瞥中/金色水仙花成簇/开在湖边乔木下/微风之中频摇曳/有如群星在银河/行影绵绵光灼灼/湖畔蜿蜒花茎长/连成一线无断续/一瞥之中万朵花/起舞翩跹头点啄”。一开始,诗人写出独自徘徊无所寄托的心情,恍惚得有如天空漂浮的一朵孤云。当他看见湖畔黄水仙,有如少女在微风中翩跹起舞,又如银河里闪烁的万点繁星时,他的愁云才渐渐消散,代之以满心喜悦。诗人接触到大自然,有如旅人到家,航船着陆,心灵与造物合一。正像他在《丁登寺》中所表达的一样,无论在何种时间,何种环境,回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与大自然的交往都能有一种归家的感觉。二、丰富而独特

的想象力华兹华斯在其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创作了无数经得起考验的佳作。在这些佳作中,华兹华斯运用自己推崇的写作原则,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摄取描写的对象。华兹华斯独特的写作风格就在于,他不是单纯就事论事,就景论景,他赋予这些事物与景色一定的想象力。华兹华斯独特的想象力就在于,他的想象力的保持是与对大自然的虔诚分不开的,而自然又是与童年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在华兹华斯的写作技巧中,想象、童年、自然就融为一体了。他在《致杜鹃》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杜鹃的歌声远远飘来,把诗人带回到童年的黄金时代,在林中,在草场,在大自然怀抱中享受到无比幸福。然而,这首诗的涵义远不止如此,诗人的想象飞得更加遥远,他把杜鹃声幻化成“一个谜”、一种“希望”、一种“爱”,甚至成了“缥缈的仙岛”的象征,引起诗人无限的欢乐和向往。这首诗与其说在歌颂杜鹃,不如说是借题发挥,沉醉于幻想的仙境之中。这里,想象、童年、自然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我心驿动》中,华兹华斯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证明他对童年的态度: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儿童在哪些方面是成人的父亲呢?我们相信,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对应的是人类从原始到文明的发展过程。诗人笔下的童年生活像是乐园,那时人是完整统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界现象在成年人看来已经是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可是在儿童眼睛里,自然界的现象样样新鲜。他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对这些现象编织出许多美丽的幻想。这里,诗人用简单的语句将想象、童年、自然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不觉

The Nymph's Reply to the Shepherd100首英语爱情诗迻译(四十二)

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英国诗人,剧作家。在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马洛革新了中世纪的戏剧,共写了七部剧本,其中塑造的时代巨人形象及其无韵体诗剧形式对莎士比亚等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是英国近代戏剧的奠基者。他翻译了三卷奥维德的《爱情诗》,写了少量抒情短诗。可惜这一巨匠却英年早逝于一场酒吧斗殴。无婚史。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 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s prove That valleys, groves, hills, and field, Woods, or steepy mountain yields. And we will sit upon the rocks, Seeing the shepherds feed their flocks, By shallow rivers to whose falls Melodious birds sing madrigals. 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 And a thousand fragrant posies, A cap of flowers, and a kirtle Embroidered all with leaves of myrtle; A gown made of the finest wool Which from our pretty lambs we pull;

华兹华斯诗歌The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_赵昉

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这就为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通过这个系统理论,对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可以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 关键词:华兹华斯《水仙花》;纯理功能;及物性系统;作格分析 一、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代,在诗学理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他终生久居于田园乡野,用英国诗人从未用过的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诗,成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在《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序言中他提出了诗歌写作的一系列全新观点,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书(张鑫友,2002)。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华兹华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华兹华斯诗歌的可行性。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篇分析 1.韩礼德的纯理功能思想 韩礼德(M.A.K.Halliday)发展了伦敦学派中弗斯(J.R. Firth)理论的诸多思想。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并且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黄国文,2000)。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1985)。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种语篇语言学,它清晰地描述语言各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实现关系,说明语言是如何使用的,同时对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al)网络系统,以及它们子系统的概念和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系统描述(方琰,2005)。 Halliday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这种功能当然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他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功能(胡壮麟,1989)。它包括及物性(transitivity)、语态(voice)和归一度(polarity)。(2)语言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包含用于表达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所有语言用法,是语言的参与功能。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mood)、情态(modality)和语调(key)三个语义系统来实现的。(3)实际使用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表达相对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语篇”(textual)功能就是指语言有将任何书面或文字话语拼成连贯与统一的功能,它是通过主位-述位(theme-rheme),已知信息-新信息(given-new)和衔接(cohesion)来实现的。 2.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指的是句中意义的表现方式,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用语言表现出来。根据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物性功能由三部分组成:(1)过程:通过小句中的动词体现;(2)参与者:由人或物来表现;(3)环境成分:在小句中由时间、地点和方式状语来体现(李国庆,2005)。如下所示(Halliday,1994:109): 依据Halliday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004年新修订的第三版)对小句及物性六个基本过程的类型、范畴意义及主要参加者进行归纳(Halliday,2004:172),及物性对概念功能的履行是通过过程来表达实现的。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根据及物性系统理论的框架,对具体语篇进行分析,在过程选择中体现语篇发话人对事件的态度、立场以及发话的目的。 3.作格分析 作格分析是在及物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及物性分析的补充。作格是一种语法格的名称,它指的是小句中表示“施事”(agent)或动作的外在原因成分所具有的形式。作格分析与及物分析不同:及物分析所关心的是一个过程是否涉及参与者,即一个动作是否延及某个实体;而作格分析所探讨的是分清造成一个动作的原因究竟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中介”(medium)是每个过程都必须具有的成分,它相当 华兹华斯诗歌The 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 赵昉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62

William Wordsworth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华兹华斯(1770.4.7~1850.4.2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1787年进剑桥大学,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瓦隆恋爱,生有一女。1795年从一位朋友那里接受了一笔遗赠年金,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实现回归大自然夙愿的可能,便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1797年同诗人柯尔律治相识,翌年两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1798~1799年间与柯尔律治一同到德国游历,在那里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组诗《露西》,并开始创作自传体长诗《序曲》。1802年与玛丽·哈钦森结婚。此时开始关注人类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并且发现这一主题与传统的宗教观实际上并行不悖,因此重新皈依宗教。同时,在政治上日渐保守。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随着声誉逐渐上升,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的代表诗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西北部的湖畔有一些诗人聚集,其诗作多描写湖区,故称他们为“湖畔派”。 早期诗歌《晚步》和《素描集》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基本上未超出18世纪的传统。然而,从《抒情歌谣集》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他为《抒情歌谣集》的再版所写的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他的作品还有《不朽的征兆》以及由《序曲》和《漫游》两部分组成的哲理性长诗《隐者》等。 1770年4月7日,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华兹华斯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其父是个律师。华兹华斯8岁丧母,13岁丧父,少年时期一直在几家亲戚的监护之下,住在寄宿学校中,与兄弟姐妹们分开生活。五个孩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主要是对一位贵族的8500镑的债权。但这贵族在1802年去世之前,一直不愿偿还这笔钱,可以说,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生活地区的美丽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的对早年的回忆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受学校老师的影响,开始写诗。华兹华斯的第一首诗歌完成于1784年。 -------------------------------------------------------------------------------- 178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熟读了希腊拉丁文学,学习意大利文、法文和西班牙文。1790年和1791年两次赴法。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的年代,年轻的华兹华斯对革命深表同情与向往。回国后不久,局势剧变,华兹华斯对法国大革命感到失望。1795年,他和妹妹多萝茜以及诗人柯勒律治居住在北部山地的湖区,并在

英国诗人简介

英国诗人简介 兰格伦,W. William Langland (约1330~约1400) 英国诗人。据传是长诗《农夫皮尔斯》的作者。他出生于英国西部赫里福德-伍斯特莫尔文山附近,据说是一个贵族的私生子,一说他的父亲是自由农。他幼年受过经院教育,后来移居伦敦,任教会低级职务。 《农夫皮尔斯》是一部用中古英语西中部方言写的押头韵的寓言长诗。现存手抄本不下50部,说明当时极受欢迎。这些手抄本可分为3类:A类抄本最短,2,567行,除序诗外,分11节,约写成于1362至1363年;B类抄本是经作者增修过的,7,242行,除序诗外,分20节,约成于1376至1377年;C类又略长,7,357行,分23节,对B本有增有删,约成于14世纪末年。3类抄本中以B类为最完整,成为今天的通行本。B本一般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包括序诗和7节,第2部分包括其余13节。序诗用中古文学惯用的梦境和寓意形象的手法,写诗人在一个5月的清晨在莫尔文山上听着潺潺清泉,不觉入睡。他看到在一片美好的田野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农民,各种僧侣,手工业者,商人,骑士,各种艺人,乞丐,无异是14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田野的一端矗立着真理之塔,另一端是死亡之谷。诗人一面描写这些人物,一面评论。接着他看见从塔里走出一个可爱的女子,名叫“神圣教会”,她教导诗人要追求真理,拯救灵魂;又指点给他看“奖赏夫人”要和“虚伪”结婚,许多人附和,惟有“神学”反对。大家争执不下,决定到伦敦去找国王解决。国王主张她和“良心”结婚,“良心”不肯,并揭发她的缺点。国王请来“理智”,“理智”也坚决要国王惩罚她。“奖赏夫人”得到惩罚,只有郡官去安慰她。国王把“理智”和“良心”留下,供他顾问。 作者通过这一寓言批判了僧俗各界的寄生性和社会 上贿赂公行、追逐财利的现象,肯定了国王的作用,希 望他能凭理性和良心治国。 诗人醒来之后又作了第2个梦,梦见“良心”在布道, 许多听众都开始忏悔,包括“七大罪恶”(骄傲、淫欲、 嫉妒、恚怒、贪婪、饕餮和懒惰)在内。“希望”吹起 号角,成千的人聚集起来要求寻找“真理”,但大家都 不知道“真理”在什么地方。这时农夫皮尔斯出现,他 说他做了50年“真理”的仆人,可以担任向导,但必须先 耕完他的半亩地,并分配大家工作。许多人纷纷推托,不 肯劳动,他就叫“饥饿”来威胁他们。只有一个妇女代 表大部分善良的人愿意跟皮尔斯去寻找“真理”。“真 理”这时给他送来一张赎罪券,上面写着“作好事的得 永生,作坏事的遭永劫”。一个僧侣否认这张赎罪券有 效,引起了争执,皮尔斯一气之下把它撕毁,宣称他从 此不为人间幸福苦干,而要把时间全用在祈祷和忏悔上。 这时诗人醒来,结束了第2场梦。 作者在这里仍用寓言的形式说明要获得真理必须首 先通过诚实的劳动。他对贫苦的劳动者表示极大的同情, 反对怠惰和寄生生活,但他要求劳动者恪守本分,不同 意他们要求增加工资。他又认为现世勤劳仍不能导致灵

2021年华兹华斯诗歌原文五首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欧阳光明(2021.03.07)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 , Beside the lake , beneath the trees ,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 I gazed ——and gazed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 For oft ,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margin n.页边空白;差额;余 地,余裕;边,边沿 sprightly adj.愉快的,活泼的 jocund adj.快乐的,高兴的 pensivea.深思的,哀思的,忧沉的 bliss n.狂喜,福佑,天赐的福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1;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 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 urse With rocks, and stones, and trees.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 So is it now I am a man; 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 Or let me die!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late and soon, Getting and spending, we lay waste our powers: Little we see in Nature that is ours; We have given our hearts away, a sordid boon!

华兹华斯诗歌水仙花导读和赏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By:@超真实的虚幻 华兹华斯诗歌水仙花导读和赏析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在ft丘和谷地上飘荡,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以上中文翻译复制自网络,不知译者何人) 诗的开头直接就是一个明喻: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这个明喻给我们什么感觉呢?一朵云,它是高高在上的,漠然的,被动的,轻如空气,无意又无力。我们也许就此感知了诗人此时的心神状态,像天上一朵云,从上看下来,却并不特别留意什么。 而这时,他遇到了花丛。如果诗人的心神是散漫的,超然的,不被这俗世所羁绊的,那么这些花却是恰恰相反的,它们不仅是植根于大地之上,而且也是成群结伴的,正和诗人的孤独相映对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