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创新来自生活与实践的需要,创新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产生和确立,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生活和实践,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践需要,学生的创新之源社会枯竭。这就需要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与课外、校外融通,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挖掘教材,开放发挥。

数学教学必须开放小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计入数学有大课堂,同时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不是仅限于教材上的一些内容,重在实践引导,通过如下步骤完成:

(1)走一走,初步感知:课前带学生每4人为一组,步行100米(操场一周250米),感知长度(并摄制录像)。引导学生感知10个100米,4个250米是1千米的长度概念。(2)测一测,再次感知:课前测量1千米的长度(从学生熟悉

的某个地点,沿途经过某些商店、部门),课上让学生再次感知1千米的长度。

(3)想一想,形成表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闭眼想象,自己说说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再次强化感知,形成表象。

(4)练一练,形成概念:练习中运用多种形式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千米,以及以前学的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内容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在讨论交流与分解学习中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升华。

二、广揽信息,扩大视野。

实际生活中富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材料,如果采撷得当,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思想品质。

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先让学生用脉博、听音器等不同方式体会一分钟有多长,再介绍一分钟的价值:一台彩电生产线可以组装一台半彩电;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可以播80个字;银行点纱机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汽车厂可以生产一辆汽车;激光可以走1800万公里,等于绕地球转450圈。让学生联系实物真正体会到一分钟的意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联系实际,迁移应用。

教材的设计中注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创造条件,但使学生把学时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灵活地

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

又如:怎样测算从学校到你家的路程?学校操场的面积有多大?怎样计算家里每月用的电费、水费?用统计图表示你数学各单元的成绩等等。像这样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摄取生活中的数学,提出实际的生活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环境,又可以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四、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

学生经过教学和课堂练习掌握了一些知识,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因为这些实际问题都经过加工处理过,学生往往很快会忘记,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作业,学生形象深刻,会容易记住。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因为学生对于占地面积和表面积极容易混淆,我拿出六块同样大小的木板,并请学生量出三块木板的长、宽和高,做两次安放:第一次将三块木板并列平放在地上,我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总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我再将另外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在地上,再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计算,学生很快知道,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时的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的大小同木板的表面积并无关系。这样使学生对占地面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加深了理解。我再请学生思考将三块木板并列放在地上,这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厘米?将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时,三块

木板的表面积和又是多少平方厘米?我再将三块木板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并请学生根据已知的数据分别求出三块木板平着重叠放、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样使得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表面积的概念,并使学生懂得了不同的放法表面积是不同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掌握,我还要求每个学生从家中拿来一只火柴盒,让学生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并提问学生,火柴盒的内盒如果不拿出来,这时求它的表面积要求几个面?如果将内盒拿出来,不计火柴盒的厚度,求做一只内盒要多少材料?要求几个面?这时相当于求什么?如果求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材料,又要求几个面?这时又相当于求什么?在火柴盒上做商标,只要求出什么?这只火柴盒占空间的大小是多少?如果火柴盒的厚度忽略不计,这只火柴盒的容积又是多少?火柴盒的体积和它的容积相等吗?火柴盒的容积和体积在什么时候相等?什么情况之下不相等?学生联系实际并经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很快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并会认识到,火柴盒里面有很多的学问。这样使得学生不仅再次加深了对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理解,并联系火柴盒还知道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提高。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得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还可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有的就是暂时就业了,往往也经受不住工作艰苦的考验而放弃工作或跳槽。很多用人单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毕业生最大的毛病就是怕吃苦。”中职学校学生是国家技能人才的后备军,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温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的生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吃苦耐劳;培养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长在温室里,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大多数不懂得生活的甘苦,没有经受人生的磨难。如今培养中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一、分析中职学生现状 现在的中职学生很抢手,有的还没有毕业就被预聘一空了,可是最让老师和企业头疼的是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在企业里干不了几天,就辞职走人了,他们受不了一点苦,没有坚定的意志。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素质差,

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愿做,更不肯认真地去做工作。一些家长对学校也心生抱怨,就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波及了招生工作。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办学效率,以就业引招生,以招生保生存。 当今的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出色的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吃苦耐劳、就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从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学历不再是首选,学生能否吃苦耐劳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可见,我们中职学校在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亟待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二、端正思想认识,理解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吃苦耐劳是获取成功的秘诀,是每一位渴望走向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条件。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吃苦耐劳都是必不可少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才会垂青于你。中国人最喜欢讲的一句励志的话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流传很久的至理名言精辟地概括出了吃苦与成功之间的必然关系:吃苦耐劳是成功的秘诀。 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这是因为苦吃惯了,便不再把吃苦当苦,能泰然处之,遇到挫折也能积极进取;怕吃苦,不但难以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会对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课题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 《平阳少艺校教导处》作者:陈碎林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第三次全教人开幕式上,江总书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把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使命,任务交给了教育。在这之前,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直截了当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的教学制度。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创新,在于创造性的劳动。大家知道,我国的学生在校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非常强,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的各项比赛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同之时,也曾发现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这种现象在我们温州地区的学生中,也常有发现,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对于我们小学常识课上的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小组等等活动中,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主动学习,实践的能力不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组成课题组,集中了我校的精兵强将,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使之不断完善,所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的探索,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影响。美国科学家认为,有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的人才的新发现、新发现、新成果,对整个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 C?W?Taylor)提出,创造的劳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的创造性(creatirity),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培养具有21世纪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我们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存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也是我们素质教

如何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摘要:采用魔术、打赌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关键词:科学课魔术打赌注意力激发兴趣 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是很多老师在探索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点滴心得,在这里介绍给大家,供同事们在教学中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科学课对学生来说,看演示实验就比听讲课有趣,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比看演示实验还有趣。因此,应让学生多观察多操作。 以前,我听过一节美术公开课,如今仍记忆犹新,分析原因,是那位美术老师像在表演魔术,给学生展示作品,给学生一种神秘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我想:可否把魔术这种神秘的表演也用到科学课中呢?这不正好能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吗?于是,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也模仿了魔术表演,神神秘秘地拿着用红布包着的杯子,给学生看,然

后一点一点地往外露,最后露出玻璃杯,再一闪拿出一张餐巾纸,一甩展开,装作一没留意掉到水槽里,湿了,露出遗憾无奈的表情。于是,转身一闪又拿出一张餐巾纸按到杯子底给学生看,接着倒扣着杯子往水里按,展示像按不住的样子,用力按到水底,然后,拿起杯子展示给学生看:杯底的纸没有湿。学生会感到很惊异,非常愿意尝试做这个实验。 魔术此种方法一般多用于对比实验,相同的地方多,不同的地方少。五年级《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把马铃薯放在不同的液体中,观察沉浮也可用此法。 还可用打赌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利用打赌的方法进行教学呢? 世上的赌博是违法的,将赌博用在教学上效果就不一样了。打赌方法用于科学实验教学时,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持续性。一定要让学生按常理、按照习惯认为是不可能的,才能用打赌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我在教学“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倒过来还吹不掉”这样的实验时,学生常识性地认为:别说你还吹气,就是不吹气,倒过来乒乓球也会掉的,再加上吹气就更得掉了。利用这种常识现象就可和学生打赌进行教学,就可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我像在吹大话,同学们信不信:“我能将放在漏斗里的乒乓球倒过来还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真能说大话。不信。”“我要是能办到呢?”有

原文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浅谈历史教学如何进行科学精神培养 内容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学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深挖其中的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实际可行。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为创新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科学精神培养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影响生活,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等。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毛泽东强调: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科学精神要解放思想;江泽民强调: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胡锦涛也提出了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实创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都是寄托在一代代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身上。而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中学生当中开展与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探索求真、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竞争协作、敬业献身等都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存在明显不足,缺乏科学精神,这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致。中学历史教学要积极参与,努力挖掘素材,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历史课程标准》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也要求:历史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科学态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科学需要人才。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需要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的新一代中学生,教育他们从小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和人民的进步事业。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可能性 历史学科史料丰富,浩如烟海,有着进行科学精神培养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事迹中得到启迪,从这些人物对科学的追求中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 漫漫历史长河,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这些科技文化成就以及背后所蕴藏的科学精神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课程资源。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秦汉科技文化时,可以向学生穿插讲述“神医”——华佗的故事。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正因为他从小爱好医学,善于观察,善于总结,肯于动脑,又刻苦钻研,所以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医学家,不仅为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而且还为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训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拓展训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来到明阳天下拓展训练中心参加公司组织的扩展训练,公司做此次军训目的,是着力在锤炼专业技能、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大局意识与团队精神,尽而提高工作办事效率。并要求在训练面前不讲条件,不找借口,不怕吃苦,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在一次次转体间,一次次行进与停止间,使我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 军训不但培养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能磨练人的坚强意志。苏轼有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意思是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的,甚至可以说是只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确如此呀,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端正态度,摆正位置,当好普通一兵是我的最大心得体会。站军姿,给我不屈脊梁的身体,也给了我无穷的毅力。练转体,体现了敏捷的思维,更体现了团队意识。不积滴水,无以成江海。没有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队伍。训练的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我相信,它将使我终身受益,无论在哪个岗位上。 这次军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但我还是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军训每位员工都学会了很多东西,学会的这些东西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这些东西让我们一生受用。在军训考核结束后,公司对训练优秀的员工做了嘉奖。不但提高鼓舞了大家的训练士气与热情,同时也

让大家明白了榜样就在身边,只要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自己同样可以成为大家的工作榜样,我为在这样一个公司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这次军训对每位员工的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员工们的素质提高了,我相信公司的面貌也会焕然一新,我们的公司明天会更加美好。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实验课很难组织,教师为了减少“麻烦”,能不触及实 验的,尽量不触及,虽然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近几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怎样更有效?怎样指引学生合作、交流,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长时间处被动参与的应付层面,这与我们追求的科学素养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修,分别观看高秀丽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铁》和刚老师的〈〈我们的呼吸》等一系列实验的巧妙,惠文老师执教的〈〈认识岩石》这一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周伟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 外部的秘密,森老师执教的〈〈寻找生物的家园》的欢乐旅程,鲍星海老师执教的〈〈彩虹的秘密》六位老师的课,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行动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让学生乐意做实验,首先应该从精彩的导课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这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导课,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短短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神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动手实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冲突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证据是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科学课上的细化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问的问题太笼统,致使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做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针对想要验证的猜想制定出实验方案,这是有效实验的关键。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细化问题,使实验的指向性明确。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主题。他们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要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探究方案,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更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完善,并让学生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这样,学生探究目的明确,更能尽情地享受实验的乐趣。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教师为了追求有序的课堂效果,过多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始终是倾听者。 今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引 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等科学素养。

15培养初中生吃苦耐劳 成就美好人生

培养初中生吃苦耐劳成就美好人生 在以前,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孩子们不想吃苦都不行,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都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孩子们吃的苦越来越少了。但是,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还是极有必要的,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受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今天不让孩子受苦,明天,老天爷就会让孩子受苦。就拿孩子学走路来讲,父母怕摔,总是抱着,结果等再想让孩子学的时候,他们所受的苦不知要大过小时候多少倍!教会孩子吃苦耐劳的方法,教怎么让孩子学会吃苦: 1 、不要以为孩子不需要吃苦。 父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觉得我们想不让孩子苦,他就能不苦。孩子以后很多事情,本事再大的父母都无法代替。 2 、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 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很多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从小家长就要对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完成。 3 、家长做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对孩子影响是最大的,培养孩子吃苦,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比如家长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爬山。遇到不可口的饭菜,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如何难吃,吃不下去等等,而是告诉孩子虽然不好吃,也 要吃,生活中不是每顿饭菜都能符合胃口,就当是锻炼自己了。家长能做到,孩子才会努力去做到。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频频发生,不少学生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了大学,连衣服都不会洗,要母亲坐火车赶老远的路去帮他洗。更有甚者有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说一个大学生吃鸡蛋连壳都不懂得剥。这也还算是小事。而那些为了被老师罚抄作业就自杀,为了挨家长一顿骂就离家出走。为了同学间的口角就杀人,这些事实就够让人触目惊心的了。生活自理能力如此差,心理承受力如此低,怎能不令人忧心忡忡。这都是由于他们从小没吃过苦的缘故。现在大多是独子女。可以说他们是在温室里成长的,没经历过风雨,一旦受挫,就承受不住了。所以我觉得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让他们吃点苦又是提高心理承受力的很好途经。据报载,日本阳光幼儿园,让幼儿只穿一条短裤在冰天雪地里跑,岩手县的学校为了教育孩子们“珍惜盘中餐”能吃苦,一个月中,连续三天给他们吃祖辈们在二次大战后饥荒岁月里吃过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此种教育,在前几年举行的中日青少年对抗赛中,中国孩子败了,而且败得很惨。日本的孩子吃苦能力和自主能力明显高出中国孩子许多。这是不是孩子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在智力投资上,各方面是舍得下本钱的,但在意志磨炼上,则显得重视不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中学生,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大,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只有抓住这一时期,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才能够在他们身上培养出我们教育者所希望具有的各种良好品质。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 记不清哪能位哲人说过:“吃苦是成人的门坎”,迈过这道门坎,在经历了生活艰辛和艰苦磨炼之后,才能尝到成熟之果,可以说,吃苦是生活的必修课。如果其成长过程中缺了这一“课”,就容易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中摔跟斗,甚至要用更多的教训来“补课”。现在的孩子总是“长不大”,其实就在于吃苦太少,导致“精神缺钙”,执意享受“轻松”,结果在走向社会时反而更加“不轻松”,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如今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而且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各方面又容易滋生“娇生惯养”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自觉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当然不只是简单模仿吃吃忆苦餐,而是从学校、家庭到社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的特点文/林祖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本)于1996年审查通过,1997年开始在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力量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纲进行了修改,并于2000年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同时,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试验范围由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九省一市(黑龙江、辽宁、天津、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河南、青海)。此次修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大纲修订本从多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大纲修订本在“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如在课程目的中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要“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强调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要“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要“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能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这些表述都是试验本中没有或者是不够明确的。大纲修订本在知识要求方面,还将试验本要求“知道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改为“了解并关注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这里尽管只改了几个字,但体现了观念上的区别。“知道”只是对已有的知晓,“了解并关注”则不仅是知晓,还要形成一种习惯,带有发展性的要求。[!--empirenews.page--] 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是学科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大纲修订本的这些要求,既统领大纲,也为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科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大纲修订本在必修和选修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课题”,这是试验本中没有的,也是以往任何版本的大纲所没有的。大纲明确指出,“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纲修订本安排的研究性课题在必修本中有:“调查近期报刊杂志等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并做交流报告”“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等5项。在选修中有:“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查,对一个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等4项。研究性课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需要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结论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与科学研究、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empirenews.page--] 在教学内容中,大纲还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的内容,如必修本中的“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的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是反映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内容,如选修本中的“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人类基因组研究”等。在这些成就中,可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而言,需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借助这一科学启蒙课程教学的开展,促使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供参考。 一、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执教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将纸团塞入玻璃杯底部,然后把玻璃杯竖直放入水槽中,观察纸团是否被水浸湿。有位同学汇报说“一半湿了,一半没湿”。当时我没有即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再一次演示出来,很多同学发现并指出这位同学把玻璃杯放入水槽时并不是竖直的。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放入玻璃杯时必须竖直?”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讨论,最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和讨论的过程,但他们所获得的又何止

是“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常识呢? 实验课堂是开放的,实验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感知相矛盾;也有时候面对同一问题、现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类似这些问题教师都要细心捕捉、善于挖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二、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求实、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严谨表现为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 如在执教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一课时,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时,我想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的做法与现象,详实地搜集与记录证据。泡沫板原来是浮在水面,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学生非常容易想到捆绑上一些诸如铁钉、铁块、螺栓等的重物,但对于绑定多少块重物泡沫就沉入水中,学生一般不会注意观察,更不会记录。让他们观察记录这些数据,并在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报时,用数据和证据说话,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真正的核心素养是来自孩子们能够共同在一起,能够互相合作,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能够养

【科学精神的培养要从小抓起】科学精神作文

【科学精神的培养要从小抓起】科学精神作文 xx年1月14日,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 __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奖项纷纷揭晓,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11年中该奖项第7次无人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空缺一直是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其中凸显出的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不高、原创性科研成果甚少等问题非常令人担忧。与此同时,该奖项的空缺也让我们再一次想起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经济高速发展、教育投入加大、社会不断进步,我们反而培养不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事实上钱老的问题,问出的是科学精神之惑,让我们看到的是科学精神的危机。 “没有什么比让我们未来一代具有科学精神更重要的了” “非常希望中国的科学家能把对下一代的教育看得很重要。在中国现在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本质比什么都重要,没有什么比我们未来一代具有科学精神更重

要的了。”这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女士日前在由中同科协第七届常务委员会青少年科学教育专委会主办召开的《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一书专题研讨会上的一席话。在这次研讨会上许多科学家和科学教师都不止一次地提到居里夫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坚守真理、勇于创新和将一切都无私奉献给科学事业的科学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和引领下,居里夫人完成了她所有伟大地科研成果和发现。 科学精神是探求真理的原则,它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求实、怀疑、批判、严谨、坚持、协作和无偏见。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具有科学精神。 然而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功利化和物质化,人们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热情下降,科学精神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和土壤恶化,科学变得常常要和伪科学进行较量,学术不端和违背科研诚信的事件时有发生,科学精神的危机日益严重。特别是在涉及未来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韦钰院士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有功利就没有科学精神,功利会害了孩子。” 科学精神必须从小培养,日积月累形成。因此我们必须面对当前我国科学精神危机的现状,努力消除阻碍培养、形成科学精神的障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意识主题班会记录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意识主题班会记录 高三乙班杨春贵 一、从“小”做起树科学就业观 吃苦耐劳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之一。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大凡在单位里受到领导重视、得到同事尊重、在事业上有大发展的,莫不是那些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实干苦干者。 近日我看到了一则报道: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录新人时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他们并不只是要招聘一个有高学历的人,更需要那些工作上能吃苦、肯于从小事做起的真正的优秀人才~这些年,吃苦耐劳精神对一些大学生来说越来越陌生了,这从他们的择业观上便可窥一斑。有的人自视甚高,自我感觉良好,找工作愿留大城市,找单位讲究舒适度,在单位愿到办公室……至于进工厂、去一线、到基层,或者去农村创业,则是想也不去想。 这些人就算“委屈”一下自己先就了业,很多时候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难以安下心来踏实工作。结果一段时间过去了,大事干不来,小事做不好;单位换了很多,水平和能力没长多少。凡此种种,都是心浮气躁、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所致。其实,每一个岗位都能锻炼人,而且越是最基层的地方,接触的事情越多,所获得的经验越丰富,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也提高得越快。很多成功人士在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认为,是基层的艰苦环境磨砺了自己。 另外,现在很多单位用人越来越趋于理性,那些只是拥有高学历,而作风浮夸、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越来越没有市场。报道中提到的那些单位,不惟学历选人才,更注重人的内在品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吃苦耐劳精神永远不能丢。作为一个青年人更应如此。不仅要把这一宝贵财富永远记在心上,更要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沉下心来,从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干起;扎扎实实,从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上做起,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坚持下去,必会大受其益。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使命。那么,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一、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作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激活他们的脑细胞,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三、持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进行教材的再创造。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启智,培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新课改后的一门新的教学课程。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必须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习好科学学科知识,具备科学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是一项新的挑战。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习惯就成为了关键,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科学精神。为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的自身优势,突出对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习惯培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科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 科学学科强调的是不确定性、怀疑、批判和创新。课堂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索答案。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创新是科学教学的生命,是科学教学的实质。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现象、过程、结论和个人分析,鼓励课堂中学生的相互争论,大胆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 三、培养学生的求实习惯 科学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实事求是。教学中要多进行分组实验和设计一些微型实验,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设计出许多比较有思想的试验方案,但是是否可行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尽量让学生都能亲自体验到动手实验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在试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四、培养良好的协调合作习惯 教学中必需依靠多学科知识的协作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科学学科教学可以很好地与物理、生物、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意识和自觉性,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合作的精神和习惯,让课堂教学更行之有效。 总之,科学教学应尽可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对学生激发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同时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精神的探索

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精神”的探索 闵行二中乔长虹 内容提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诚信品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实践意义是: 1、素质教育所需、社会发展所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科技兴国”、“科技兴市”的战略决策已确立,社会已形成具备科学文化特征的时代文化。 1、校德育所需、学生发展所需: 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与市、区级重点中学的学生相比是确有差距的。因此,我们也企图通过科学精神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唤起学生追求崇高的科学精神所表现出的求真务实、客观公正、勤奋认真、坚持不懈、创新、自信等品质,从而促其挖掘潜力、获取智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校发展所需、科技教育所需: 学校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实施对象学生,也包括教师对科学精神普遍有较高程度的知晓,并能学会将科学精神用之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让科学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渗透于学校文化,渗透于学生日常活动中,从而推动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内涵发展,使学校教育真正形成特色。对学校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一)、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成人、成材、成功”的科学精神教 育框架体系 突出三个板块:(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三者结合,三位一体,构成德育网络。体现四种理念(1)核心理念:(2)整合理念:(3)主体理念;(4)内化理念。渗透五门课程(1)学习课程:时政课,校班会,各科渗透;(2)专题课程:请名师、专家讲

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1

最近,“中国式接孩子”成了热门话题,自己也深有感触。每天经过学校门前都会看到接送孩子的家长,把车停到路中央或公交站台前,有时公交车都无法靠站。接送孩子除了反映家长对社会治安问题的担忧外,也反映了现在家长的疼爱孩子的心理。现在孩子的自己动手的能力很差,经常看到四、五岁的孩子不会穿衣、系鞋带;小学生做值日由长辈代替;就是大学生也是吃不了苦,记得有篇报道说现在的大学生入学时,办理入学办手续都由父母代办,自己在树荫下看书、听音乐;还有的家长因为大学宿舍没有空调找老师哭哭啼啼,说他家的孩子从小在有空调的房间生活,没有空调没办法住,不安装空调就不让孩子上学等等,这些“中国的小皇帝”“小太阳”,从小的时候就没有接受过吃苦教育和培养,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一来,势必养成懒惰、依赖、自私的习惯。 一、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90后、00后的孩子现在这样一个状况呢?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独生子女的政策与传统观念的碰撞 从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个家庭逐步演变成“4+2+1”的模式,即4个老人2个父母养育1个孩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传统观念在每一个家长心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个家庭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安全成了两个家族的首要问题,以前孩子多管不过来,或不必担心传宗接代的问题,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就影响了两个家庭,也就很难让多数家长用平常心去对待孩子,形成了对孩子的过度溺爱。 2、父母这一代人“儿时”未实现的愿望被转移到孩子身上 60年代或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现在正是90后00后孩子的父母。在这一代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前期的困难时期,当时物质比较匮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想法在当时的状况下无法实现,所以有了我没有实现的东西一定让我下一代实现愿望,来满足内心的需求或是弥补内心失落感。常常感叹:“我小的时候什么都没得到,成了现在的遗憾,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再重复我那种生活和留下遗憾。”带着这样的思想对孩子进行满足式教育,也影响了孩子的思想,让这些孩子在幼小的心里有了钱来的很容易,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不想做什么有人帮着去做,养成了自己不用劳动就能获得的心理。 3、在隔辈人的溺爱中成长 除了父母内心满足的需求以外,隔辈人对传宗接代问题的考虑更多。作为父母可能考虑到教育孩子的责任问题,可是作为隔辈老人完全没有这个责任的约束,因为“子不教,父之过”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他们的脑海里,这个责任就应该是父母的,所以这些老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到孙儿这一辈孩子身上完全找不到了。他们也曾严厉教育他们的儿女,却从没有见过他们动过孙辈一个手指头。有时父母管教孩子爷爷奶奶会出来替孩子说话:“你们不要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没有他好呢!”老师教育孩子,也会找到学校来求情,帮孩子找这样那样的借口。 4、不讲实际的攀比心态 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都比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好了很多,物质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及西方利己主义思想传播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也存在着攀比心理,邻居的孩子、同事的孩子有什么我的孩子也要有,这种攀比的结果是,给孩子造成极强的虚荣心,容不得半点不适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东西、讲究享乐、不懂得节俭、不知道体贴他人,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5、剥夺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父母们对于社会治安和环境问题特别敏感,生怕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让和别的小朋友玩耍,在家里由父母或长辈看管,寸步不离父母或老人一步。老人也是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生怕孩子出现什么问题。这样孩子就变得胆小、怕吃苦、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