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生物专题讲座: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讲座: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讲座: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讲座: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一、选择题:

1.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那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

A.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

B.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

2.孟德尔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针对“重组现象”(F

2

中出现两种新类型)提出的假设是

A.生物性状是基因控制的,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不相同

B.F

1全部为显性性状,F

2

中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

C.F

1

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D.若F

1

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且比例为1:1:1:1

3.某些基因在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上存在富含双核苷酸“CG”的区域,称为“CG岛”。环境等因素可能导致胞嘧啶上连上甲基(称甲基化)。甲基化不影响DNA的复制,但会阻止RNA聚合酶的作用,并可随DNA复制而传递到子代细胞。下列相关分析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基因的甲基化会影响转录,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B.甲基化改变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细胞的分化可能与基因的甲基化相关

D.某些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的性状变化是可以传递给子代的

4.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B.基因突变时一定发生基因结构的改变

C.非同源染色体间交换片段会导致基因重组

D.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5.由于细胞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如图甲),导致某女子的14号和21号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异常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

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

任意一极。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是

A.该女子体细胞中只有45条染色体但表现型可能正常

B.DNA的断裂、错接是形成这种异常染色体的根本原因

C.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女子可产生6种不同配子

D.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没有生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

6.某初级精母细胞在发生减数分裂时,两对同源染色体发生特殊的联会现象(如下图,

字母为染色体区段的标号,数字为染色体的标号),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

两分离,遗传信息不丢失的配子才成活。以下分析不正确

...的是

A.可利用光镜观察这种特殊联会现象

B.②、④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C.图中四条染色体共有4种分离方式

D.含①、③或②、④的配子可以成活

7.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C.丙细胞正在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丁细胞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异常联会

D.一个丙细胞能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精子,丁细胞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精子

8.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 T Y,其中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其中甲的基因型为AbRX T Y,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含5条染色体B.乙的基因型为AbRX T Y

C.丙含2条常染色体D.丁的基因型不是aBr就是ABr

9.如图所示为基因型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种二倍体动物的两个正处在分裂状态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细胞所属的分裂方式相同

B.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相同

C.两个细胞中A、a基因的位置异常,其原因相同

D.两个细胞发生了相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

10.下图表示某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配对时的一种情况,A-D 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故属于基因重组

B.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3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C.C 1D 2和D 1C 2转录翻译产物可能发生改变

D.C 1D 2和D 1C 2可能成为C、D 的等位基因

11.某哺乳动物背部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复等位基因A 1、A 2和A 3控制,且A 1、A 2和A 3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各基因都能正常表达。下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

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

B.4种皮毛颜色都存在纯合子

C.若一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

性个体交配的后代有三种毛色,则其基因

型为A 2A 3

D.该图示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

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

12.雕鸮的羽毛绿色与黄色、条纹和无纹分别由两对常染色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显性基因纯合会出现致死现象.绿色条纹与黄色无纹雕鸮交配,F1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雕鸮的比例为1:1.F1绿色无纹雕鸮相互交配后,F2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据此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绿色对于黄色是显性,无纹对条纹是显性,绿色基因纯合致死

B.F1绿色无纹个体相互交配,后代有3种基因型的个体致死

C.F2黄色无纹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黄色条纹个体的比例为1/8

D.F2某绿色无纹个体和黄色条纹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可能不是1:1:1:1

13.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

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

1均为黄色,F

2

中毛色表现型出现

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14.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15.下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最多有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图丙、丁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属于假说一演绎的实验验证阶段

16.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提出了三种假说如图甲(弥散复制:亲代双链被切成双链片段,而这些片段又可以作为新合成双链片段的模板,新、老双链片段又以某种方式聚集成“杂种链”);图乙是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处理来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图解。请分析并回答:

(1)为说明b组DNA均分布于中密度带,除了与_________组结果比较外,还需要另设一组:将细菌在含有_________的培养基中生长多代,提取DNA并离心。

(2)b组结果支持_________(2分)假说。若将b组DNA双链分开来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这一结果不支持_________假说,也可通过图乙中_________组的结果来排除该假说。

(3)利用以上判断结果,若继续培养c组细菌,使其再繁殖一代,取样提取DNA并离心,与c组实验结果相比会发现密度带的_________不发生变化,_________密度带的DNA

所占比例下降。

17.为研究真核细胞成熟mRNA分子上第一位核苷酸的结构修饰对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探索。

(1)mRNA是__________过程的模板,其结构修饰会影响它的半衰期。

(2)正常情况下,成熟mRNA分子5′端的修饰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成熟mRNA

)分子第一位核苷酸的全称是__________,它被进行了碱基A甲基化(m6A)和核糖甲基化(A

m 以及5′端加__________的修饰。

(3)研究者分别将有m7G、无m7G的mRNA导入细

胞,检测到有m7G组的mRNA半衰期为无m7G组的2.3倍,这说明__________。

(4)为研究m6A和A

m

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者用特定的酶水解四种不同修饰的mRNA 分子,检测游离的m7GDP量,结果如图2。

①本实验中,对照组是__________组。

②由图1分析,水解酶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号磷酸之间化学键;图2结果表明,__________修饰对mRNA结构稳定性的作用最强。

18.为确定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载体,科学家们做了如下研究。

(1)依据真核细胞中____________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这一事实,科学家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

(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核糖体。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__________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3)研究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细菌细胞内合成了新的噬菌体RNA。为确定新合成的噬菌体RNA是否为“信使”,科学家们进一步实验。

①15NH

4

Cl和13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和碳源来培养细菌,细菌利用它们合成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

4

Cl和12C-葡萄糖的培养基上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__________核糖核苷酸为作为原料,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大肠杆菌被侵染后___________(填“合成了”或“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32P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4)若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请

选择下列序号填入表格。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

DNA混合

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

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组别实验处理预期结果1

2

19.大肠杆菌是兼性厌氧的原核生物,其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大肠杆菌细胞内的β半乳糖苷酶能将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请分析回答:(1)大肠杆菌细胞内仅有的细胞器是。(2)依据大肠杆菌细胞结构特点分析:大肠杆菌有氧呼吸的第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第三阶段[H]与O 2

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ATP 的过程是在

(填写“线粒体内膜”或“细胞膜”)上完成的。

(3)在培养大肠杆菌时,培养基中若没有乳糖,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lac 基因不表达;只有在培养基中有乳糖时,该基因才能表达。科学家用下图所示的假说来解释该现象。

①根据上述假说,在无乳糖时,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阻碍了

酶的移动,

干扰了lac 基因表达中的过程,导致β半乳糖苷酶不能合成。②科学家筛选出3类大肠杆菌突变体,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为证实上述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第1类突变体最可能是_______基因突变体;第2类突变体最可能是________基因突变体;第3类突变体是阻遏基因突变体,与突变前相比,突变后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的结合力,阻遏蛋白与乳糖的结合力

。③阻遏基因的突变结果说明,基因突变有性。突变体种类

突变体性状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第1类

在培养基中没有乳糖时也会合成β半乳糖苷酶

保留自身DNA 的同时导入野生型大肠杆菌的部分DNA 第1类突变体性状恢复野生型第2类第2类突变体性状不变

第3类无论培养基中有没有乳

糖都不能合成β半乳糖

苷酶

第3类突变体性状不变

20.黑腹果蝇的灰体(B)对黑体(b)是显性,长翅(D)对残翅(d)是显性。科研人员用灰体长翅(BBDD)和黑体残翅(bbdd)果蝇杂交,F 1个体均为灰体长翅。科研人员用

F 1果蝇进行下列两种方式杂交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组别杂交组合子代雄蝇雌蝇实验一F

1雄蝇×黑体残翅雌蝇

灰体长翅占50%

黑体残翅占50%

灰体长翅占50%黑体残翅占50%实验二F 1雌蝇×黑体残翅雄蝇

灰体长翅占40%

黑体残翅占40%

灰体残翅占10%

黑体长翅占10%

灰体长翅占40%黑体残翅占40%灰体残翅占10%黑体长翅占10%(1)由实验结果可推断,控制长翅和残翅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2)两组实验杂交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是:F 1

果蝇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

发生了片段交换,发生这种交换的初级性母细胞所占的

比例为。21.1917年,布里奇斯发现了一种翅膀后端边缘缺刻(缺刻翅)的红眼雌果蝇,并用这种果蝇做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1)其它实验证实,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Y 染色

体上没有。假设缺刻翅是由X 染色体上控制翅型的基因发生突变引

起的,与正常翅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缺刻翅由隐

性基因控制,则后代中不应该有_______________果蝇出现;如果缺

刻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则后代中应该有_______________果蝇出

现。实验结果与上述假设是否相符:_________________。

图2

(2)从果蝇的眼色性状分析,后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说明亲代雌性亲本产生了____________种类型的配子。理论上讲图1所示的实验,子代应该有______________类型。

(3)图2所示的实验,子代中的雌雄比例不是1:1,而是2:1,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布里奇斯认为“X 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导致图1所示实验现象的原因。为证实这一猜测,科研工作者对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的果蝇做了唾腺染色体的检查,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2所示_________________的片段,从而证实了布里奇斯的猜测。

(5)从图1中雌性亲本所产生的配子分析,解释子代中雌性出现缺刻白眼性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 和a,B 和b)控制,A 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出现色素,AA 和Aa 的效应相同),该色素随细胞液PH 降低而颜色变浅。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基因型

A —Bb A —bb A —B

B aa___表现型粉色红色白色

(1)B 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位于________上,该蛋白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BB 和Bb 的效应________________。

(2)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亲本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两对基因(A 和a,B 和b)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某课题小组选用了AaBb 粉色植株自交实验。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粉色植株(AaBb)自交。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

a.若子代植株花色为粉色:白色=1:1,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A 图中图示。b.若子代植株花色为_____________,则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B 图中图示。c.若子代植株花色为_____________,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C 图中图示。

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请用点(·)表示相关基因位置,在下图圆圈

中画出a、b、c 三种情况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4)若上述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粉色植株(AaBb)自交后代中,子代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23.华北小鼠的毛色有三种情况:白色、黑色和花斑色。其生化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基因A控制合成酶l,基因B控制合成酶2,基因b控制合成酶3。基因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无酶l活性,基因a纯合后,物质甲(尿酸盐类)在体内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白色,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黑色,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请回答:(1)黑色小鼠的基因型可能为。

(2)两只黑色小鼠杂交,后代成体中只有白色和黑

色小鼠,且

比例为1:6。亲本基因型可能为AaBb

×。若让后代的黑鼠随机交配,则子代幼体中出

现白色小鼠的概率是。

(3)AaBb×AaBb杂交,后代的幼体表现型及比例为:。后代的成体表现型及比例为:。

25.烟草是雌雄同株植物,却无法自交产生后代。这是由S基因控制的遗传机制所决定的,其规律如下图所示(注:精子通过花粉管输送到卵细胞所在处,完成受精)。

(1)烟草的S基因分为S

1、S

2

、S

3

等15种,它们互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

_________的结果。

A图B图C图

(2)如图可见,如果花粉所含S 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 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据此推断在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S 基因的________个体。

(3)将基因型为S 1S 2和S 2S 3的烟草间行种植,全部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为:__

____。

(4)研究发现,S 基因包含控制合成S 核酸酶和S 因子的两个部分,前者在雌蕊中表达,后者在花粉管中表达,这导致雌蕊和花粉管细胞中所含的__________等分子有所不同。传粉后,雌蕊产生的S 核酸酶进入花粉管中,与对应的S 因子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花粉管中的rRNA 降解,据此分析花粉管不能伸长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

(5)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具有与烟草一样的自交不亲和性,这更有利于提高生物遗传性状的_______,为物种的进化提供更丰富的________,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26.正常的水稻(雌雄同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现有一种三体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即染色体数为2n+1=25。下图为该三体水稻细胞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示意图(6、7为染色体标号;A 为抗病基因,a 为非抗病基因;①~④为四种类型配子)。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如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且个体存活。请问答:

(1)图中“?”处的基因是________,若减数分裂过程没有发生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则配子②和④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2)相对于正常水稻,出现三体水稻的的变异属于_______,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____________细胞中期染色体的数量来确定三体水稻的出现。

(3)欲探究基因型为AAa 和Aaa 的抗病植株出现的原因是出现了三体植株。

某同学使这两种植株分别自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是:

如果①AAa 的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Aaa 的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Aaa 和AAa 的抗病植株出现的原因是出现了三体植株。

27.在某自花传粒植物的圆粒种子群体中发现了一些结皱粒种子的植株,这些皱粒植株自交后代均为皱粒,而它们与圆粒植株的杂交后代均为圆粒。现有三株皱粒植株,编号为A、B、C,不清楚这三株植株的皱粒基因是否位于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点。回答:

(1)若分别用A(a)、B(b)、D(d)表示这三株植株的籽粒形状基因,则A、B、C 控制种子形态的基因型是。

(2)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通过一代杂交判断三株植物的皱粒基因是否位于同一位点。

杂交实验方案:。

若,则三株植物的皱粒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点;

若,则三株植物皱粒基因均位于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

(3)若已知A与B的皱粒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但不清楚它们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染色体上。现将A与B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统计F2籽粒的表现型与比例。

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则说明两对基因不位于同一对同染色体上;

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染色体上(假设不发生交叉互换)。

28.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基因(用Dd、Ii、Rr表示)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粉红花突变体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它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如图所示。

(1)正常情况下,甲图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种。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子代中表现型的比例为。

(2)突变体①、②、③的花色相同,这说明花色素的合成量与体细胞内有关。对R与r基因的mRNA进行研究,发现其末端序列存在差异,如图所示。

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在数量上相差个(起始密码子位置相同,UAA、UAG与UGA 为终止密码子),其直接原因是。

(3)基因型为iiDdRr的花芽中,出现基因型为iiDdr的一部分细胞,其发育形成的花呈色,该变异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结果。基因型为iiDdr的突变体自交所形成的部分受精卵不能发育,其根本原因是。

(4)今有已知基因组成的纯种正常植株若干,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一个最简便的杂交实验,以确定iiDdRrr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一种突变体(假设实验过程中不存在突变与染色体互换,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结果预测:I若子代中红:粉红=3:1,则其为突变体①;

II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②;

III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③。

29.豚鼠毛色的黄色基因R与白色基因r是位于9号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Rr的异常黄色雌豚鼠甲(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豚鼠为异常豚鼠),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1所示。

(1)用甲豚鼠与正常的白色豚鼠作亲本杂交,其F1随机交配所得的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异常白色豚鼠所占比例为。

(2)如果以图2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正常的白雌豚鼠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染色体组成无异常,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填“父”或“母”)本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或者是(填“父”或“母”)本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

(3)如果以图2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正常的白色雌豚鼠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其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3所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4)豚鼠的粗毛与细毛分别由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A与a控制,用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4所示的雌雄豚鼠杂交,子代中黄色粗毛豚鼠所占比例为,白色细毛豚鼠所占比例为。

30.小鼠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群控制,科学家利用基因群组成为aa 的A 品系小鼠和基因群组成为bb 的B 品系小鼠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并获得了X 品系小鼠。请据此图回答:(注:不考虑MHC 基因群内各基因通过染色体交叉互换进行基因重组)

(1)小鼠MHC 的遗传___________(遵循、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 1的基因群

组成为________。

(2)研究表明,器官移植时受体是否对供体器官发生免疫排斥,只取决于两者的MHC 是否完全相同。从F 2、F 3、……或F 20中选出基因群组成为ab 的小鼠的方法是:将每只小鼠

的皮肤移植到A 品系小鼠身上,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 21中X 品系小鼠占的比例是_______,获得的X 品系小鼠的遗传物质除了MHC 基

因群外,其他与______品系小鼠的基本一致。若将X 品系小鼠的皮肤移植到______品系小鼠时会发生免疫排斥。

(4)已知小鼠对M、N 抗原免疫应答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 品系小鼠对M 应答,对N 不应答;B 品系小鼠对M 不应答,对N 应答;F 1对M、N 均应答。

①F 21小鼠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

②若X 品系小鼠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能确定小鼠针对M、N 免疫应答的基因属于MHC 基因群。31.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

(1)测定玉米基因组DNA 序列,需测定____条DNA 上碱基序列。

(2)某品种玉米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 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 序列如下图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基因S 发生转录时模板链是_______链。若基因S 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 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_______。

(3)玉米花序的正常和异常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显性植株X 自交,

F 1表现为:正常花序:异常花序=1:1。取F 1正常花序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

用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异常花序植株。由此推测_______是显性性状,植株X 自交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玉米的易倒伏(H)对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上图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方法Ⅰ、Ⅱ的育种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三种方法中难以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法Ⅱ中HhRr 自交获得F 2,假设只保留F 2中抗倒伏抗病植株的雄蕊(其他雄蕊全部

去除),所有植株雌蕊全部保留且都能成功受粉和发育,则所得F 3中能稳定遗传的抗倒伏

抗病植株占__________。

32.在栽培某种农作物(2n=42)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若2条都缺失称为缺体。

(1)6号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

,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未分离。

(2)6号单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形成

个四分体。如果该植株能够产生数目相等的n 型和n-1型配子,则自交后代(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为。

(3)科研人员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亲本实验结果

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75%,正常二倍体占25%

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①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等于、少于)n 型配子,这是因为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无法

而丢失。②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雌、雄)配子育性很低。

(4)现有该作物的两个品种,甲品种抗病但其他性状较差(抗病基因R 位于6号染色体上),乙品种不抗病但其他性状优良,为获得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品种,理想的育种方案是:以乙品种的6号单体植株为

(父本、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

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使该单体,在后代中即可挑选出RR 型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33.表现遗传是指DNA序列不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DNA甲基化是表现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某些基因在启动子上存在富含双核苷酸“CG”的区域,称为“CG 岛”。其中的胞嘧啶在发生甲基化后转变成了5-甲基胞嘧啶,但仍能与鸟嘌呤互补配对。细胞中存在两种DNA甲基化酶(如图1所示),从头甲基化酶只作用于非甲基化的DNA,使其半甲基化;维持甲基化酶只作用于DNA的半甲基化位点,使其全甲基化。请回答。

(1)由上述材料可知,DNA甲基化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改变基因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

(2)由于图2中过程①的方式是__________,所以其产物都是__________甲基化的,因此过程②必须经过__________的催化才能获得与亲代分子相同的甲基化状态。

(3)研究发现,启动子中“CG岛”的甲基化会影响__________与启动子的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4)小鼠的A基因可编码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a基因无此功能(A、a位于常染色体上)。IGF-2是小鼠正常发育必需的一种蛋白质,缺乏时小鼠表现为个体矮小。在小鼠胚胎中,来自父本的A基因能够表达,来自母本的则不能表达。检测发现,这对基因的启动子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在卵细胞中则是甲基化的。若纯合矮小雌鼠与纯合正常雄鼠杂

交,则F

1的表现型应为__________。F

1

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则F

2

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

(5)5-氮杂胞苷(AZA)常用于临床上治疗DNA甲基化引起的疾病。推测AZA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AZA在__________过程中掺入DNA分子,导致与DNA结合的甲基化酶活性降低,从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另一种可能的机制是AZA与“CG岛”中的__________竞争甲基化酶,从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

34.研究发现,雌性哺乳动物细胞核中存在X染色体高度浓缩形成的巴氏小体,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

(1)显微镜下观察巴氏小体时,需用________染色后制片。某些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核具有不同数目的巴氏小体,如XXY有1个、XXX有2个、XXXX有3个,而XO没有巴氏小体,据此判断巴氏小体数目等于________。X染色体浓缩成巴氏小体的生物学意义是维持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上________量相同。

(2)为探究胚胎发育早期X染色体上Xist基因的表达与X染色体失活的关系,科研人员将某种雌鼠的胚胎干细胞(PGK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分别记为X1和X2(如图1),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其中X2上的Xist基因敲除,获得XT细胞。对PGK细胞、XT细胞及由它们分化形成的细胞许多细胞中E和e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①由图2分析,大多数PGK和XT细胞中的X染色体__________。PGK分化细胞中E基因和e基因表达量高于80%的细胞数目接近相等,说明X染色体失活是________的。

②由图2分析,XT分化细胞中_________染色体失活。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

③PGK分化细胞的不同细胞中E、e基因表达的差异,是由于这些细胞的________不同。

(3)据上述实验推测,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雄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Xist基因_______(填“会”或“不会”)转录。一般情况下,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表现型是________。

35.猫的性别决定是XY型。研究发现哺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不管细胞中有多少条X染色体,都只有一条保留有活性的X染色体,其余均成为巴氏小体(其上的基因大多不能表达)。细胞在有丝分裂后,亲子代细胞的巴氏小体是相同的。染色后的巴氏小体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胚胎细胞的巴氏小体可用于判断胎儿的性别。正常胚胎的细胞中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为雄性胚胎;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为雌性胚胎。

(2)猫毛色决定黄毛的基因(O)和决定黑色毛的基因(B)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纯合的雌性的猫X O X O是黄色的,纯合的X B X B是黑色的,而杂合的X O X B 细胞中X染色体是随机失活的,若失活是X O,毛呈黑色,失活的是X B,则毛呈黄色。

①玳瑁猫是黑黄条纹或斑块的混合体,它只出现在雌性的个体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只黑色的雄猫与一只纯色的黄猫交配,生下了一只非常罕见的雄性玳瑁猫。这只玳瑁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6.某自花传粉植物的颜色有白色与红色两种,茎有高与矮两种类型。现将红花矮茎株与白花高茎植株杂交,F1均为红花高茎植株。F1自交,F2出现了451株红花高茎、149株红花矮茎、30株白花高茎与10株白花矮茎。

回答下列问题:

(1)红花与白花性状是由_________对等位基因决定的,高茎与矮茎是由_________对等位基因决定的。

(2)根据F1自交后代的结果判断,花色与植株高度这两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F2中的红花高茎与白花高茎植株各一株进行正反交,从红花高茎与白花高茎上收获的种子播种,子代中白花矮茎所占的比例均为1/16。推测,用来杂交的F2红花高茎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白花高茎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控制花色的基因如果涉及一对用A/a表示,如果涉及二对用A/a、B/b表示;涉及茎高度的基因如果涉及一对用D/d表示,如果涉及二对用D/d、E/e表示)。

37.出芽酵母的生活史如下图1所示。其野生型基因A 发生突变后,表现为突变型(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该突变型酵母(单倍体型)中有少量又回复为野生型。请分析回答:

表1部分密码子表(1)酵母的生殖方式Ⅱ与Ⅰ、Ⅲ相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

,因而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2)依据图2和表1分析,A 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相应蛋白质的合成

,进而使其功

能缺失。

(3)研究者提出两种假设来解释突变型酵母回复为野生型的原因。①假设一:a 基因又突变回A 基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基因突变具有性。②假设二:a 基因未发生突变,编码能携带谷氨酰胺的tRNA 的基因B 突变为b 基因(a、b 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a 基因表达过程中,b 基因的表达产物携带的氨基酸为

,识别的密码子为,使a 基因指导合成出完整的、有功能的蛋

白质。

(4)为检验以上假设是否成立,研究者将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

酵母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 1),培养F 1,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代,

检测并统计这些单倍体的表现型。

①若F 1的单倍体子代表现型为,则支持假设一。②若F 1的单倍体子代野生型与突变型比例为3:1,则支持假设二。F 1的单倍体子代中野生型个体的基因型是

,来源于一个F 1细胞的四个单倍体子代酵母细胞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第一字

第二字母第三字母A U U

终止亮氨酸G C 谷氨酰胺亮氨酸

G A 天冬酰胺异亮氨

C G 谷氨酸缬氨酸A GTC ATC 野生型基因CAG 突变型基因TAG (A)(a)mRNA CAG 多肽谷氨酰胺?图2A 基因的突变Ⅲ

图1酵母菌的生活史2n

2n 2n

2n

n n n n n

n n n 在营养不足时进行

减数分裂形成孢子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羊流羊祜学校杨承兰 复习目标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总结

课题: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 主备人:王东 备课组成员:王慧君王东 第课时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

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 (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师:你们支持谁?究竟哪种说法更正确?请同学们讨论。 生3:浅色的变少不一定是被吃掉,还可以从浅色直接变成深色,如青蛙、雷鸟、变色龙等动物,它们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 总结苏教版 1.化学演化学说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 ③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⑤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3.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逐渐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我国辽宁省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为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新证据。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5、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走向高考》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习题必修2第4单元第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四讲 一、选择题 1.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 答案 B 解析由于生活环境、食物的来源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始狼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狼群,而且它们一定都是朝着适应各自的环境方向发展,这正是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故本题选B。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B.某种群中BB、Bb和bb基因型个体分别占20%、60%、20%,该种群中B基因频率是50%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 答案 D 3.(2015·安徽名校联考)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 答案 A 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4.(2014·河北广平模拟)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轮复习教学设计.doc

一轮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学生对生物起源、进化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也是对以前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本章与生物的遗传变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种群的特征、免疫与病原体的抗性等密切相关。木章包括《现代牛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现代牛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两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前半部分进行复习。 本章内容有几组重要的概念:种群与物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基因库与基因文库等。应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学情分析 学牛在初中阶段己经学习了牛物进化的内容,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有所认识,但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尚不了解。 3、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利用新材料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理解以及在实例中的分析、应用,和对基因频率变化的特点与相关计算。易与遗传变异及种群相联系综合考查。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取新课程理念教学,分为以下几步:课前自主复习(包括学生对课本的自主复习,梳理基础知识,完成导学案),自主复习效果检测(通过提问基础知识来完成),课堂问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课堂习题检测(学牛先独立完成,再组内讨论,核对答案,解决疑问),课后提升巩固(学生课后自行完成名师一号相关题目)。本节课应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 2、学法:对比相关概念等基础知识,并作出相应的归纳,深入理解,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中的两种学说,能用两种学说分别解释相关生物的形成 (2)解释相关概念。 (3)尝试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能阐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对比、总结、归纳等活动,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科学家研究过程的复习,再次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的艰辛漫长。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生物是进化來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生物进化屮的相关概念。 (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4)现代牛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及计算。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学说

第六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学说 教学目标 1.了解达尔文的生平和生物进化理论产生的背景;了解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以及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评价;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2.通过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生物界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界、生物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等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达尔文的生平和生物进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从而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他的进化理论的基础,也是他的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个学说不仅能说明生物物种是可变的,而且还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此外,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明确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如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而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也可以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因素,过度繁殖使生存斗争更加激烈,适者生存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这是因为: (1)本课题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论性较强,不但要使学生理解,而且还要会运用,这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正是由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让学生理解理论,运用理论,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现象时,如果对理论不能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往往会出现将生物拟人化或“外因论”的倾向。 3.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2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2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1·山东淄博一模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合的是( )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解析:自然选择下的各种生物,各有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才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C 2.2011·东北师大附中三次摸底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解析: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其他三个选项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是共同进化。 答案:A 3.一项用于寻找两种飞蛾:浅色斑点蛾和黑蛾(有黑色翅膀的飞蛾)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的科学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年,结果如下: 地区 郊区工业区 数量 浅色蛾95% 5% 黑色蛾5% 95% A.自然选择发生:在郊区选择了浅色飞蛾,在工业区选择了黑色飞蛾 B.生活在工业区的孩子们喜欢抓浅色飞蛾玩,解释了那里浅色飞蛾减少的原因 C.浅色飞蛾更喜欢生活在郊区 D.悬浮于高度污染的空气中的烟灰染黑了飞蛾 解析:郊区几乎没有工业,周围颜色浅,有利于浅色蛾的生存;工业区被污染,周围颜色深,有利于黑蛾的生存,这是一种自然选择。 答案:A

七年级生物下册《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知识点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知识点济南版 一、生命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明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严重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繁复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例外之处。科学家们通过对例外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繁复变化系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严重的证据。 四、生物进化的原因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繁复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

研究发现,例外的地层中埋藏着例外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繁复、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繁复,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生物进化的证据是生物化石.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初二生物教案 第十五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几种认识,并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树立唯物主义的生命观,抵制伪科学和唯心主义。 2.了解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了解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原始生命形成的条件及原始生命最初形成的场所,了解原始生命的主要特征。 3.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5.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化石可以作为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的原因。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6.了解动物和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课时:1 时间:03年5月22日 内容: 提出问题:通过近两年的生物课的学习,你已经对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有了很多的了解,心中的很多问题也都一一找到了答案。记得初一刚学细胞时,有个同学问我“细胞是通过分裂产生的,但是第一个细胞哪来的?”很多的同学心中也有这样的疑问:“地球上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生物怎么来的?”“最早的生物什么时候产生?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就是这章我和同学一同讨论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讨论最早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从古至今,人们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他们的一些观点。我们共同看看人们对生命起源的几种认识。 一是被称为神创论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神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其典型的看法表达在基督教的教义之中,《圣经(旧约)》中“创世纪”讲述了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包括陆地、海洋、男人、女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世界万物,第七日,神造物工作完成,安息了,第七日就是圣日,休息日。从此万物不变,所以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就有多少种生物,生物之间也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如何解释化石呢?神创论者认为这些都是上帝造物时失败的摸子。你们能接受这一观点吗?这是一种超自然的,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当然是错误的。生命如果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那么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早期认识中和神创论对应的是另一种理论。现从一个故事说来。17世纪荷兰人J.van.Helmont在光合作用的研究中有过贡献,著名的柳树实验就是他完成的,他还完成了另一个有名的实验,他开了一个长老鼠的秘方: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敞口瓶中,静置于暗处,每天浇以人汗,21天就能长出老鼠。通过这个实验他欲证明谷物,旧衬衫,汗水这些物质能够产生生命。其实历史上早就有和他相同观点,古代中国人相信“腐草化为萤”(<礼记>)(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腐肉生蛆等,埃及人相信尼罗河谷的蛙和蟮是淤泥经日光照射后产生的。这种观点称为“自然发生论”。像亚里士多德等都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这种观点认可生物是由非生物的物质自然地产生的,但是瞬息完成的。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首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练习题.doc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练习题 1 、原始大气成分:。现在地球中大气主要成分:。对比原始大气和现在的大气成分,主要的区别 是。 2、阅读 P52页资料 2,思考下面的问题: 右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根据下图所 示,填写出该装置中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 水蒸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的条件 和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 拟为其提供能量。 (3). 图中B里为。 (4). C中为含有的溶液。 (5).米勒的实现说明: 3.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最初简单的有机物形成的场所,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最终在形成原始生命。 4. 根据地质学研究,地球形成大约是在() A.50 亿年前 B.35 亿年前 C.100 亿年前 D.46 亿年前 5. 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是()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 水蒸气、氢气、氨气、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C.氮气和氧气 D. 氮气和二氧化碳 6.1953 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一些有机 物,他使用的是() A. 火花放电 B. 紫外线照射 C. 加热气体 D.日光照射 7.1969 年,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 () A. 糖类 B. 氨基酸 C. 蛋白质 D. 核酸 8. 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化学合成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 A. 能形成生命 B. 能形成构成生命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大气中 D.原始大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9.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A. 10 亿年 B .15 亿年 C .20 亿年 D .30 亿年10.原始大气层里不含() A.氧气 B .氢气C.甲烷D.硫化氢 11.原始的生命起源于() A.原始的大气层B.原始的河流 C.原始的海洋D.原始的高山 12.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 A.斯巴兰让尼 B .巴斯德 C .米勒D.孟德尔 13.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C ) B .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D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随堂训练卷【2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答案详析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随堂训练卷 2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英国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解析:选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是否适合当前的环境;题干中叙述的现象不能说明自发突变频率很低;变异是不定向的。 2.如图表示某物种进化的基本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X指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新性状产生 B.Y指自然选择保留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 C.Z指地理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C新物种产生的标志为生殖隔离。 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选A由题干信息可知,为避免F区豹种群消亡,从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后,F区豹种群数量增加,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也会增加;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F区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故后代雌雄比例不会发生明显改变;F区引入雌豹后,十年内豹种群增加,说明豹的数量未超过环境容纳量,物种丰(富)度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十年间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随物种的进化,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4.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B.50% C.42%D.21%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练习题 (1)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练习题 1、原始大气成分:。现在地球中大气主要成分:。对比原始大气和现在的大气成分,主要的区别是。 2、阅读P52页资料2,思考下面的问题: 右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根据下图所 示,填写出该装置中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 水蒸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的条件 和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 拟为其提供能量。 (3).图中B里为。 (4).C中为含有的溶液。 (5).米勒的实现说明: 3.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最初简单的有机物形成的场所,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最终在形成原始生命。 4.根据地质学研究,地球形成大约是在() A.50亿年前 B.35亿年前 C.100亿年前 D.46亿年前 5.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水蒸气、氢气、氨气、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C.氮气和氧气 D.氮气和二氧化碳 6.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一些有机物,他使用的是() A.火花放电 B.紫外线照射 C.加热气体 D.日光照射 7.1969年,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 () A.糖类 B.氨基酸 C.蛋白质 D.核酸 8.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化学合成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 A.能形成生命 B.能形成构成生命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大气中 D.原始大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9.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A.10亿年 B.15亿年 C.20亿年 D.30亿年 10.原始大气层里不含() A.氧气 B.氢气 C.甲烷 D.硫化氢 11.原始的生命起源于() A.原始的大气层B.原始的河流 C.原始的海洋D.原始的高山 12.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 A.斯巴兰让尼 B.巴斯德 C.米勒 D.孟德尔 13.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后作业必修2(生物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9·辽宁实验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自然选择对个体表现型的间接作用,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 B.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C.若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都发生了改变 D.若乙物种是由甲物种进化来的,则两个物种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 A 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就是个体表现型,A错误;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指的是同一种生物,但可以生活在不同生活区域,形成不同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必须是同一物种,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中生殖隔离更是确认新物种与原物种的标志,D正确。 2.(2018·安徽宿州褚兰中学一模)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 C 解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表示新物种形成,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例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3.(2019·四川雅安中学月考)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随机交配使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镇海中学陈志海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8.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的。 9.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10.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1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但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过渡还没有被实验验证)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3. 生物进化的历程:

[备考资料】2020届 一轮复习 苏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 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A. 0项 B. 1项 C. 2项 D. 3项 2. (2018·苏锡常镇二模)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作用有利于提高种群内各种基因的频率 B.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 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是天敌的种类和数量 D. 自然选择使同种生物向同一方向进化 3. (2018·姜堰中学)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是一对非常相近的姐妹种,大约1千万年前起源于亚洲的一个共同“祖先”,但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种群是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遗传信息和基因库完全相同 C. 染色体变异可为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进化提供原材料 D. 人工选择能使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 (2018·通泰扬徐淮宿二模)“超级细菌”是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耐药性的病菌,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超级细菌”的重要原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任何一种抗生素的作用 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超级细菌”产生的根本原因 C. 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 D. “超级细菌”的产生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典型实例 5. (2018·扬州模拟)果蝇的红眼、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果蝇种群足够大,个体间自由交配,自然选择对果蝇眼色没有影响,不发生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其中白眼雄果蝇(X a Y)占5%,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可以估算该种群中白眼雌果蝇约占2.5% B. 若以上条件不变,该种群将不会发生进化

初中生物人教版《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和中考原题

一、必背知识点 1.人类起源于______。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______证据支持。 2.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构成。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_______。 3.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___________。 4. 原始生命诞生于_______。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5.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6.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_______→________→原始生命。 7.化石:是生物的____、____或_____,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8. 生物进化的历程: (1)采用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_____→_______→哺乳类。 (2)采用比较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方法,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________,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马次之,果蝇和向日葵则较远。 9.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____,由低等到_____,由水生到_____。 10.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_____与______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的结果。 11.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_____和_____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12. 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13.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________,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____和____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是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_____。14.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15. 变异具有______。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16. 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7.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适应者____下来,不适应者被____,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_而不断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第20课时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1.(2018昆明)中科院古化石专家张弥曼获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同时被评为“中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她所研究的下列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是() A.鱼类B.两栖类 C.爬行类D.哺乳类 2.(2018龙海市一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B.在晚近的地层中也可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C.哺乳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的D.进化中保留的变异一直有利于生物的生存3.(2018河南一模)如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的结构比甲复杂B.戊最有可能是水生植物 C.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D.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4.(2018日照)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一些致病细菌具有了广泛的耐药性,甚至出现了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分析,耐药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抗生素使具有耐药变异的细菌生存下来 B.耐药细菌的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的强 C.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D.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诱导产生了耐药细菌 5.(2018郴州)以下哪种生物现象,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转基因超级鼠的出现B.蝙蝠能飞 C.蛔虫有角质层D.青蛙有保护色 6.(2018广东)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B.化石是研究进化的重要证据 C.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D.生物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2018柘城县二模)如图一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图二是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学习目标 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重点:会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 3.知道“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基本过程。 预习检测 知识点一: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阅读课本,结合个人的见闻,分析生命起源有哪些观点。 不同学说对于生命起源的观点依据化学起源说原始的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米勒模拟原始地球实验 自然发生说生命物质是从非生命的物质中自然发生的“腐肉生蛆”实验 宇宙起源说倡导一切生命来自于宇宙的观点陨石中含有氨基酸神创论生命由神仙、上帝等超自然力量创造各种传说和宗教书籍 1.科学推测需要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证据是许多的化石。 知识点二:米勒设计的实验 2.观察课本中关于米勒实验的图,说明其过程。 实验装置模拟原始地球的 沸水高温条件 密闭装置内的气体原始大气 火花放电电闪雷鸣 3.米勒的模拟实验中,在模拟条件下,用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 知识点三:“化学起源说”的生命起源过程 米勒和其他学者的模拟原始地球的实验: 合作探究 1.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 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2.1976年,我国吉林地区曾发生过一场罕见的流星雨,科学家们在陨石表面发现了许多有机小分子物质。 (1)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2)你认为这个事实为哪种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陨石来自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陨石表面发现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为宇宙生命论提供证据,地球生命可能来自外星球。 3.米勒实验证明了什么?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4.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样的推测?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5.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的形成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6.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 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的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