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述2014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述2014

发展新引擎动力更强劲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述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第200次发射,袁隆平超级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敲响铿锵鼓点,催人奋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新引擎,强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科技创新热潮涌动

近年来,国内外科技发展格局出现新变化:从国际上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国内来看,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没有多大空间,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老路难以为继。

十八大报告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抉择,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推出了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

放眼大江南北,创新热潮涌动:北京市启动《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实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市重点在科技金融改革、

建设新型科研机构、建立深港经济科技合作新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到今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5000家。

创新力度大不大,科技投入是标尺。《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18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经费投入强度为2.0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基础研究开源筑基,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

基础研究是科技研发金字塔的塔基,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阵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技术研发开源筑基。

中科院推出《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在对所属研究所重新定位、分类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一三五”规划和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国家重大任务,在高温超导、中微子探测、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最新自然指数表明,中科院对全球科技创新的贡献显著提升,2013年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总分为1209.46分,在全球科研机构中名列第一。

清华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有望解决电脑发热问题和摩尔定律的瓶颈问题,被同行誉为“诺奖级的重大发现”;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小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将可以抵御黑客攻击的远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浙江大学研制出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1/6,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最轻材料”。

在取得新发现、贡献新知识的同时,高校院所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基于李文辉实验室发现的乙肝病毒受体,与北京市科委合作推进乙肝新药研发,可根治乙肝的新药有望在3~5年内进入临床试验;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去年11月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投入运行后,向国内外用户敞开大门,在基因分析与测序、大型飞机和高速列车设计、大型装备研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安徽国购投资集团三方共建合肥机器人产业园,打造机器人产业孵化平台;北京农林科学院赵久然玉米育种团队与5家国内种子企业合作成立玉米新品种研发联合体,玉米新秀“京科968”仅用两年时间就在全国推广1000万亩。

技术创新力度加大,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相关政策助推下,企业纷纷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

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春。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投资8.7万亿元,其中技改投资3.5万亿元,增长18%,比工业投资高出3.8个百分点。通过技术改造,汽车行业骨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钢铁行业高档特种钢材国产化率显著提高;纺织行业在新材料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突破,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技术创新让国产品牌“收复失地”。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公布的“2014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显示,曙光、浪潮、联想等国产品牌占据85席,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日子一去不返;在竞争异常激烈

的智能手机市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购华为、中兴、联想、小米等国产品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洋品牌风光不再。

技术创新推动更多国产品牌走向世界。利亚德光电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LED高清显示产品,近年来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德国议会、日本索尼公司总部等国际高端市场大放异彩;最新数据显示,北车、南车两家企业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签约额总计达45亿美元,高铁已成为中国走向海外的“新名片”;前不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首次获得国际组织的系统认可,标志着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成为继全球定位系统(GPS)、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在国际海事领域大显身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2万件,首超德国跃居世界第三。其中,企业的表现尤其抢眼:中兴通讯有限公司以2309件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申请人第二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2094件排名第三。业内专家指出,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引擎必将催生更强劲的动力源,牵引中国巨轮劈波斩浪、稳健前行。

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

表示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从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到推动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从承认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到各地积极开展科技人员股权分红激励,从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者权益到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十八大以来,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促进了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创新活力加速喷涌。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更高效

一边,大量精良的科研仪器设备被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有些甚至长期闲置;另一边,大批中小企业因科技投入不足,花不起钱购买基础性研究设备。

破解两难困局,出路只有一条——改革!

在北京,市科委搭建起“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鼓励高校院所引入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并制定利益分配比例。截至去年底,该平台已整合首都地区615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使价值186亿元的3.64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

在国家层面,10月27日,《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发布。未来3年左右时间内,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从而打破设备资源在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阻碍。

改革,还要使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更加聚焦国家战略目标,更加注重基础研究。

今年10月,《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今后,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具体科技项目,而是通过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依托专业机构来具体管理。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分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与人才专项等五方面,将解决重复交叉、定位不清的问题,打破多头管理、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的局面。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从2008年的170.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62.9亿元。

改革,也需要科研机构向自身开刀。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启动研究所分类改革,力争在2020年前分为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类;同时,还将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智库建设新体制,全面扩大开放合作等,意在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科研人员热情迸发,成果转化加速

过去,全球最大的玻璃幕墙企业远大集团每年都诞生大量研发成果,但总有一些被束之高阁。今年以来,远大集团的技术成果转化率却达到了100%。

原因何在?答案正是改革!传统研发体制机制下,企业内部研发机构无偿将研发成果“送”给企业。进入2014年,远大集团在国内率先实行“科研公司制”改革,将科技创业园与企业集团分离,成为独立核算的公司制研发单位,科技研发人员的知识、技术、知识产权作为商品进行转让。通过与企业集团签订4份技术转让合同协议,该公司的环境科学研究院不仅获得技术转让费1325万元,项目科研人员还永久享受该产品生命周期内销售额

3‰的提成。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不单需科研机构和企业发力,还需在政府层面出台相关制度。

今年1月,“京校十条”在北京出台。按照新政策,北京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科技人员的奖励比例下限由以前的20%大幅提高至70%;同时,允许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用于人员激励支出的部分一次性计入当年高校工资总额。此外,北京高校科技人员经学校同意,可在校际间或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型企业兼职,从事兼职所得的收入按有关规定进行分配;科技人员在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

“南京九条”“成都十条”……各地都在为科技成果转化“开闸放水”,让一批“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得到解放。

再看国家层面,今年初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草案)》首次承认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对其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和投资。近期,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出通知,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利完全授予试点单位,试点单位可自主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对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2001年为39%,目前已提高到51.7%。

引领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需求成路标

创新难,把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到市场上更难。改革,强化了市场拉动,

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让市场需求成为创新路标。

2000年,曾经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转企改制为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中科科仪将研发重心放到容易形成批量的重点行业与产品上来。如今,他们的产品市场结构从改制前的大多针对科研应用,变为科研市场占30%、产业市场占70%。

“转制后,研究立项都要先市场调研。”董事长张永明说,他们明确规定了科技创新工作要以经济效益为评价标准,奖励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开发和革新项目。

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让企业这一创新主体迸发活力。2013年,1.19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支出中,企业占比达76%,是2006年的4.3倍;360万名研发人员中,来自企业的占77%。

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还需要政府加大对高新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集成电路,即“芯片”,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今年6月,为解决资金不足带来的产业发展瓶颈,国务院专门出台政策,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

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也需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尤其是加大创新成果保护力度。今年,《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获审议通过,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拟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我国已在知识产权运用上探索出专利池、专利托管、专利保险、专利拍卖等多种新模式。截至去年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2件。

改革不停歇,创新不止步。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点火系”

必将更加完善,使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