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汗证从温病论治

汗证从温病论治

汗证从温病论治
汗证从温病论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

一一一一一一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

r 2020,V o l 28N o 8?基金项目:

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J C Z Y G Z S G030

)作者:顾玲艳,E Gm a i l :g u l i n g y

a n 1212@163 c o m 汗证从温病论治?

顾玲艳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201199

)?摘要?一该文通过汗证的病理表现,阐述其在温病不同阶级的病理产物及治疗方法.?关键词?一汗证;

温病;无汗;大汗;战汗;脱汗;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 223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D O I :10 19621/j

c n k i 11G3555/r 2020 0805一一正常人体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通过出汗调节体温,排出体内废物.?黄帝内经?中早已对汗的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灵枢 五癃津液别论?云: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出汗与气温高低二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剧烈活动二进食辛辣二情绪紧张等亦可造成生理性汗出.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是人体内津液代谢的产物,在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及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亦提出汗的形成机制.?素问 阴阳别论?曰: 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 决气?曰: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故阳气蒸化属阴的津液,透过皮肤腠理泄于肌表之外形成汗液.正常出汗可以泌浊外出,排出废物,祛邪散热,调节体液,使人体营卫和谐,从而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人体当汗出而不出,或不当汗出而汗出过多,则属于病理现象.温病由外感温邪引起,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二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疾病.肺主皮毛,司腠理,皮肤腠理的开泄与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密切相关.肺气不疏,卫阳失合,自然界的戾气从皮毛侵入人体导致发病,汗液也随之外泄,故温病多伴有病理性汗出.本文主要阐述温病中不同病理性汗出的表现和治疗用药.1一无汗一

无汗指应有汗而无汗出.一是见于温病初期.叶

天士提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邪毒侵犯肺卫之证,邪尚在表,表现为发热二微恶风寒二无汗或少汗二头痛二咳嗽二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泄热.方用银翘散加减.吴鞠通说: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本方即是取轻清宣透之品,切不可

滥用辛温发汗法助热伤津,而致生变.叶天士指出温邪易兼夹风邪或湿邪为患,治疗夹风邪者,在辛凉轻剂中加入薄荷二牛蒡子等辛散之品,使风从外解,热易清除;治疗夹湿邪者,在辛凉轻剂中加入芦根二滑石等甘淡渗湿之品,使湿从下泄,不与热合,分而解之.二是见于春温卫营同病.?黄帝内经?认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温的病因,传统观点认为是 伏寒化温 ,即冬季感受寒邪,邪气伏藏于体内,郁伏化热而发于春季.?黄帝内经?指出: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温病. 春温发病的内在条件是阴精先亏,正气不足.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对春温发病部位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阐述,提出: 伏温内发,新感外束,有实有虚,实邪多发于少阳募原,虚邪多发于少阴血分二阴分. 由于阴精亏损程度不一,邪气伏藏部位不同,春温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的不同.此外,春温发病亦有因 新感引动伏邪 者,可见短暂的卫表证,可表现为卫营同病.卫受邪气,营有灼热,表里同病.外感温邪,卫气郁阻,故发热而微恶风寒,汗少或无汗;邪热犯肺,肺气失宣,则咽痛二咳嗽;热伤营阴,则口渴而不甚渴饮;营热扰神,则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营热窜络,则肌肤斑疹隐隐,舌红绛,苔白黄相兼,脉浮弦数.本证因表有实邪在卫,里有热灼于营,治则泄卫透营,表里同治.故治以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黄二牡丹皮二大青叶,倍玄参.2一大汗一

暑热病邪属壮盛的火热之气,壮火则食气.同

时,暑热之邪迫津外泄,气随津脱,导致津气耗伤.?素问 举痛论?曰: 炅则气泄.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津气损伤,临床上可见身热二大汗二口渴二神倦二脉虚等表现.?温病条辨?提出了治疗大法: 太阴温病,脉洪大,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

31

中国民间疗法2020年4月第28卷第8期一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

r 2020,V o l 28N o 8一一一一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大热汗出易耗阴液,正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说: 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 汗出伤津,口渴不止,气津两伤,如出现脉虚大无力者,则在白虎汤基础上加用人参,救护津液,即白虎加人参汤.3一战汗一

战汗指全身战栗后汗出,主要出现在急性热病过

程中,伴有发热二口渴二烦躁不安等症状,是正邪抗争的表现.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温邪始终流连于气分者,说明机体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持于气分,可通过 益胃 法宣通气机,补充津液,借战汗以透达邪热外解.所谓 益胃 ,即是以轻清宣透之品,如桑叶二菊花二淡竹叶二淡豆豉等疏通气机,并灌溉津液,促使正气来复,热达于外,腠开汗泄,邪随汗解.战汗时,患者应当静卧,多饮米汤或热水.如?医林绳墨?所说: 要助其汗,多饮姜汤. 邪气便可从汗而解.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则为邪祛正安,提示病势好转.亦有正虚者,不能一战而愈,如叶天士说: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若汗出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则提示邪热内陷,邪盛正衰,病情恶化.此外,有全身战栗而无

汗出者,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发托邪所致,预后较差.正如吴又可所说: 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 4一脱汗一

脱汗又称绝汗.温病后期邪热耗伤阴液,或因汗二

吐二泻二亡血太过而致阴液大伤,阴竭而元气无所依附所致亡阴,主要表现为身热骤降二汗多气短二肢体尚温二神情疲倦或烦躁不安二口渴二尿少,舌光红少苔,脉散大无力或细数无力.治宜采用生脉散益气生津,酸甘化阴,固守阴液,敛肺固脱,使阳气得以内留,阳留则固摄阴液而汗自止,故以人参补益元气,配以麦冬二五味子滋阴敛阴.又有阳气外脱之亡阳证,表现为四肢逆冷二全身冷汗淋漓二面色苍白二神清淡漠二气息微弱急促,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提示病情危重,正气虚弱,阳气欲脱,应急投参附汤,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以振奋阳气,使阳回而厥止.

温热病邪,热炽伤津,耗伤营血,在祛邪的同时应固护阴液,慎发汗以存津,防止汗泄太过伤阴津.王士雄说: 言救阴须用充液之药,以血非易生之物,而汗需津液以化也. 补血药厚重黏腻,用其救阴,不但血不能生,津难得充,反而会敛邪助邪,故叶天士强调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收稿日期:2019G09G09

)作者:刘红星,E Gm a i l :y i x u e k e p

u @126 c o m 试论体用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刘红星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潍坊262200

)?摘要?一体用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很早就运用到中医理论中,并且成为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文试论体用学说的形成二发展及对中医学的影响,以期促进中医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一体用学说;

中医学;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R 229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D O I :10 19621/j

c n k i 11G3555/r 2020 08061一体用学说的起源和有关记载一

体用学说属于我国古代哲学范畴,它是朴素的唯

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体 是内在的二本体的二根本的,而 用 则是外在的二功能的, 用 是 体 的外在表现.早在先秦的一些书籍中就有 体 和 用 的相关记载.在?周易 系辞上?中就有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显诸仁,藏诸用 的观点.这一时期关于 体 和 用

的记载已初步蕴含哲学范畴 体 和 用 的基本含义.如?荀子 富国?曰: 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由此可见, 体 和 用 并列始于战国末期.2一体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

汉代的经学和魏晋时期的玄学虽然也重视 体 和

用 ,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用学说.直到宋代,体用学说才逐渐形成,这与当时道学(理学)的兴起有关.在汉代, 体 和 用 虽未形成有明确含义的体用

41一中国民间疗法2020年4月第28卷第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