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

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 综合说明................................................................................................. - 5 -

1.1. 项目背景.............................................................................................................- 5 -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7 -

1.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7 -

1.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8 -

1.3. 项目概况.............................................................................................................- 9 -

1.4. 结论及建议.........................................................................................................- 9 -

1.4.1. 结论 ................................................................................................................................ - 9 -

1.4.

2. 建议 .............................................................................................................................. - 10 -

2. 水文....................................................................................................... - 12 -

2.1. 流域概况.......................................................................................................... - 12 -

2.2. 气象.................................................................................................................. - 12 -

2.3. 降水分析.......................................................................................................... - 13 -

2.3.1. 流域年降水量 .............................................................................................................. - 13 -

2.3.2. 年降水频率分析 .......................................................................................................... - 14 -

2.4. 水面蒸发.......................................................................................................... - 15 -

2.4.1. 炼城站蒸发量 .............................................................................................................. - 15 -

2.4.2. 湖面蒸发量 .................................................................................................................. - 15 -

2.5. 洱海入湖水量.................................................................................................. - 15 -

2.5.1. 多年平均入湖水量...................................................................................................... - 15 -

2.5.2. 代表年入湖水量年内分配.......................................................................................... - 17 -

2.6. 洱海出湖水量 .................................................................................................. - 18 -

2.6.1. 西洱河出流 .................................................................................................................. - 18 -

2.6.2. 引洱入宾 ...................................................................................................................... - 18 -

2.6.

3. 洱海总出流 .................................................................................................................. - 18 -

2.7. 洱海水资源调度情况 ...................................................................................... - 19 -

2.7.1. 自然流态下 .................................................................................................................. - 19 -

2.7.2. 人工控制状态下 .......................................................................................................... - 19 -

2.7.

3. 各阶段洱海出水量分析.............................................................................................. - 20 -

2.8. 洱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20 -

2.9. 洱海最近5年水资源量分析.......................................................................... - 21 -

3. 工程地质............................................................................................... - 22 -

3.1. 概述.................................................................................................................. - 22 -

3.2. 地形地貌.......................................................................................................... - 22 -

3.3. 区域地质概况.................................................................................................. - 23 -

3.3.1. 地质构造 ...................................................................................................................... - 23 -

3.3.2.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 24 -

4. 总体规划............................................................................................... - 25 -

4.1. 指导思想.......................................................................................................... - 25 -

4.2. 编制原则.......................................................................................................... - 25 -

4.3. 编制依据.......................................................................................................... - 26 -

4.4. 规划范围.......................................................................................................... - 27 -

4.5. 规划水平年...................................................................................................... - 27 -

4.6. 治理目标.......................................................................................................... - 27 -

4.7. 总体思路.......................................................................................................... - 28 -

5.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 - 29 -

5.1. 主要入湖河道基本情况 ................................................................................. - 29 -

5.2. 入湖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9 -

5.2.1. 弥苴河 .......................................................................................................................... - 29 -

5.2.2. 永安江 .......................................................................................................................... - 30 -

5.2.3. 罗时江 .......................................................................................................................... - 30 -

5.2.4. 苍山十八溪 .................................................................................................................. - 31 -

5.2.5. 洱海西其他河流 .......................................................................................................... - 31 -

5.2.

6. 洱海南河流 .................................................................................................................. - 31 -

5.2.7. 洱海东河流 .................................................................................................................. - 32 -

5.2.8. 洱海北其他河流 .......................................................................................................... - 32 -

5.2.9. 其他河流 ...................................................................................................................... - 33 -

5.3. 入湖河道综合治理 ......................................................................................... - 33 -

6. 环境影响评价 ...................................................................................... - 38 -

6.1. 评价依据.......................................................................................................... - 38 -

6.2.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预测 ............................................................................. - 38 -

6.3.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 - 39 -

6.4. 环境保护措施费.............................................................................................. - 42 -

7. 工程管理............................................................................................... - 43 -

7.1. 指导思想.......................................................................................................... - 43 -

7.2. 取用水管理机制.............................................................................................. - 43 -

7.2.1. 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机制.............................................................................................. - 43 -

7.2.2. 水价管理机制 .............................................................................................................. - 45 -

7.2.3. 节水激励约束管理机制.............................................................................................. - 47 -

7.3. 减排监测预警评价机制 ................................................................................. - 48 -

7.3.1. 监测机构 ...................................................................................................................... - 49 -

7.3.2. 监测机制 ...................................................................................................................... - 49 -

7.3.3. 评价体系 ...................................................................................................................... - 51 -

7.3.4. 预警机制 ...................................................................................................................... - 51 -

7.4. 节水减排合同管理机制 ................................................................................. - 52 -

7.4.1. 机制建立 ...................................................................................................................... - 52 -

7.4.2. 管理合同订立 .............................................................................................................. - 52 -

7.5. 群众参与式管理机制 ..................................................................................... - 53 -

7.6. 建设管理.......................................................................................................... - 54 -

7.6.1. 建设管理机构 .............................................................................................................. - 54 -

7.6.2. 项目建设模式 .............................................................................................................. - 54 -

7.6.3. 项目建设投融资 .......................................................................................................... - 55 -

7.7. 工程运行管理.................................................................................................. - 55 -

7.7.1. 运行管理机构 .............................................................................................................. - 55 -

7.7.2. 管理职责 ...................................................................................................................... - 55 -

7.7.3. 管理及保护范围 .......................................................................................................... - 56 -

7.7.4. 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 57 -

7.8. 主要研究课题.................................................................................................. - 59 -

7.8.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研究...................................................................................... - 59 -

7.8.2. 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的研究...................................................................................... - 59 -

7.8.3. 面源污染负荷产生量的核定...................................................................................... - 60 -

7.8.4. 面源污染入湖量计算.................................................................................................. - 60 -

7.8.5. 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 - 60 -

7.8.6. 防治面源污染信息系统的研制.................................................................................. - 61 -

7.8.7.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 - 61 -

7.9. 技术培训与推广.............................................................................................. - 61 -

7.9.1. 技术培训 ...................................................................................................................... - 61 -

7.9.2. 技术推广 ...................................................................................................................... - 62 -

8. 投资估算............................................................................................... - 64 -

1.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

洱海流域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流域面积2565km2,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地理坐标在东经100°05'~100°17'、北纬25°36'~25°58'之间。洱海最高运行水位1966.00m,相应库容29.59亿m3;最低运行水位为1964.30m,法定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调节水深1.7m,调节库容为4.25亿m3。洱海湖面面积251km2,南北长42.5km,岛屿面积0.748km2,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6m。

洱海西岸分布有苍山十八溪:包括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和溪、白鹤溪、黑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河。洱海东岸为丘陵山地,加之降水稀少,发育的河流不多,较大的仅有凤尾箐和石碑箐。洱海南部分布有金星河,东南部分布有波罗江。洱海北部分布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洱海唯一的天然出湖河流为西南部的西洱河。

洱海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对于大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及基础生活环境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大理人民称为“母亲湖”,是大理的核心竞争力和魅力所在。

洱海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特别是随着流域内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双廊为代表的洱海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现状人口规模已远远超过洱海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流域内用水不断增加,而近几年洱海流域降水偏少,导致洱海的入湖水量逐年减少、水质逐年下降,入湖污染负荷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保护治理的进程,长期下去,洱海水循环将无法维持生态健康状态。加快洱海保护、加强洱海流域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已刻不容缓。

2015年1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理考察指导工作,详细了解了洱海保护治理情况,强调了“大理之美、大理之魅,在苍山、在洱

海”,兴致勃勃地与大家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15年4月13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带队就进一步做好洱海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促进大理州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进行专题调查。李纪恒在调研时指出,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是云南靓丽的“名片”,是全国人民的洱海,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世界的洱海;习近平总书记的“立此存照”既是肯定和鼓励,也是希望和鞭策,大理州、大理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做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强力推进,把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确保洱海稳定达到并保持Ⅱ类水质,永葆一湖清水,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人间,在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走在前列、作出贡献。

为进一步做好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水利建设工作,2015年6月大理州水务局在省水利厅的指导在编制了《洱海流域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规划总投资41.86亿元,其中入湖河道治理投资17.86亿元。

2015年7月7日上午,大理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杨宁率领州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水利部汇报大理州水利工作情况,就洱海流域保护治理的问题请求水利部:将洱海流域40条河道(39条入湖、1条出湖)治理工程列为全国“十三五”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并作为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的试点,优先给予资金支持。规划治理总长297.26公里,投资17.86亿元。

水利部陈雷部长对洱海保护治理做出工作指示:

1、水利部将按照习总书记视察大理的指示要求,支持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2、要将洱海流域的河道治理、大型灌区等水利工程高标准建设好,做成国家综合整治的高标准项目。

3、洱海保护治理是一个综合项目,请省水利厅支持大理州做好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吸取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4、要做好洱海流域水利建设前期基础工作,做好与省水利厅的对接工作。

水利部刘宁副部长的指示:水利部全力支持好大理州洱海保护工作。一定把习总书记视察大理的指示精神和对全国水利工作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相结合,认真做好截污、节水、增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全力做好洱海监测工作。

水利部周学文总规划师指示:切实做好洱海保护减污和增水工作。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带动经济收入提高的需要,更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入湖河道防洪能力、维持洱海湖泊Ⅱ类水质和服务群众生活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极具必要性。

1、洱海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洱海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是整个流域乃至大理州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堪称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是大理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一旦洱海水质恶化,几十万人将面临着水质性缺水危险,其社会、经济影响巨大。大理市是旅游城市,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旅游业占到四分之一的比重,而洱海水质优劣则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流域旅游业发展,因此,良好的洱海生态环境是大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洱海不仅为滇西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还为云南省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供战略支撑,洱海作为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之一,其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洱海保护与治理,是我国湖泊流域保护与发展协调探索的重要尝试,是针对富营养化初期湖泊保护研究的示范,可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研究提供重要平台。

2、洱海水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大理州多年实施洱海综合治理与保护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洱海水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是由于洱海流域人

口与经济压力的增加,近十年来洱海水质在Ⅱ类与Ⅲ类之间波动,局部水域有水质恶化趋势,其湖泊营养状态已处于富营养化初期阶段,而流域优化的经济结构尚未形成,保障清水入湖的清水产流机制急待建立和完善,整个流域尚未形成与洱海Ⅱ类水质保护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加之“非生态文明”的人为活动与观念,难以保障洱海的“生态安全”与“休养生息”。

3、洱海流域入湖河道存在的问题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行洪能力不足,对沿途村镇农田形成安全隐患。河道途经洱海流域众人口密集区,生活污水、农药污染水等容易进入河道并最综汇入洱海,对洱海水质构成严重威胁。

1.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洱海具有防洪、渔业、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供给、旅游等多种功能,对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洱海水质与流域内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洱海湖泊水质下降,主要入湖河流污染较重,水体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等环境问题,已引起了流域内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大理州人民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洱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洱海已经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共同保护洱海的局面,为本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在洱海流域,市、县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到洱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而且配套资金按时落实到位,这些都为工程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当地干部和群众树立了榜样,坚定了信心,同时也为本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政府支持保障。

3、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

大理州各级人民政府,洱海管理的各有关部门在保护洱海方面做了大量的科研、观测工作,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洱海流域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多个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为本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因此,在与各有关单位的全力合作下,共同做好本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

4、具备了工程实施条件

工程所在地近几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交通便利,具备完善的交通、运输、供电、材料供应等外部协作条件,因此本工程具备了实施的充分交通条件。

综上所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有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这些都为本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

1.3. 项目概况

洱海流域内入湖河道涉及大理和洱源两个县市,主要入湖河道共计37(39)条,分别为洱海北面的弥苴河(凤羽河、弥茨河)、永安江、西闸河、罗时江;洱海西岸的棕树河、霞移溪、万花溪、小干河、美坝河、阳溪河、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清碧溪、黑龙溪、桃溪、中和溪、白鹤溪、梅溪、下鸡邑龙凤村分界沟、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河;洱海南面的波罗江、白塔河;洱海东岸的上登至南村中心大沟、向阳大沟、凤尾箐、中心沟、大品箐、东瓜箐、青沟甸、青山洪沟、长育洪沟。西洱河是洱海唯一的天然出湖河流。

项目计划整治洱海流域入湖河道39条,出湖河道1条,总长度为297.26km(滨湖坝区166.14km,坝区以上河段131.12km),建生态堤防及护岸长度361.54km(滨湖坝区165.18km,坝区以上河段196.36km),河道疏浚125.48km,建设人工湿地2219267m2,约3329亩,河道建筑物222座,建设截污管道69.64km。

经估算,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总投资为178579.8万元。

1.4. 结论及建议

1.4.1.结论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带动经济收入提高的需要,更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入湖河道防洪能力、维持洱海湖泊Ⅱ类水质和服务群众生活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具有必要性。

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洱海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具备了实施项目所需的经验和技术,该项目的实施具备可行性。

1.4.

2.建议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在政策、目标、指标、任务、工程、等各方面与国家、省级和流域的其它相关规划相协调,大理州政府应力争将洱海入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作为专项规划进入国家盘子。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首先保证资金到位,建议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融资机制,通过加大各级政府投入,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创新金融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进行市场化融资,多方位筹集资金,保证重点工程措施的资金到位,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逐步加强非工程措施(如河道、湿地的管理)等项目的资金支持,将各级财政年初计划时列入一定的资金,确保非工程项目均能长期、稳定地发挥生态效益。

1、抓住“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机遇,争取上级补助和国债资金

2015—2020年是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点建设阶段,其带来的经济机会是巨大的。通过抢抓“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带来的重大经济机遇,按照中央和省的关键政策,大力争取国家和云南省有关部门对生态环保建设的支持,并通过国债资金、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资金、省预算、债券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和倾斜,为洱海湖泊治理提供保障。

2、建立投融资平台与引进民间投资

尽快研究搭建洱海保护治理投融资平台,着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通过平台构建,建立投资方、运营方、管理方以及政府、公众的顺畅的沟通途径,使洱海水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通过投融资平台鼓励和引进民间环保投资,开拓创新环保项目盈利模式,鼓励带有慈善性质的环保投资,构建企业家回馈社会的有效途径。如建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会。公益基金会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资金筹措途径,

公益基金会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为非盈利性机构。建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基金会独立于政府,但可以通过与环境专家的协作确保与政府规划的一致。基金来源可以是企业家或个人捐助、义演募捐,也可以争取国家财政补充等多种方式。

3、申请国内银行贷款支持

国内一些银行对环保项目的贷款有优惠,应当积极申请其贷款支持,利用贷款缓解暂时资金不足的问题,营造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回报丰厚的投资项目。

2.水文

2.1. 流域概况

洱海流域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流域面积2565km2,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地理坐标在东经100°05'~100°17'、北纬25°36'~25°58'之间。洱海最高运行水位1966.00m,相应库容29.59亿m3;最低运行水位为1964.30m,法定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调节水深1.7m,调节库容为4.25亿m3。洱海湖面面积251km2,南北长42.5km,岛屿面积0.748km2,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6m。

洱海西岸分布有苍山十八溪:包括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和溪、白鹤溪、黑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河。洱海东岸为丘陵山地,加之降水稀少,发育的河流不多,较大的仅有凤尾箐和石碑箐。洱海南部分布有金星河,东南部分布有波罗江。洱海北部分布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洱海唯一的天然出湖河流为西南部的西洱河。

2.2. 气象

洱海流域主要包括洱源坝区和洱海周边坝区。

洱源坝区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处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带,阳光日照充足,四季温差悬殊不大,冬春干旱,夏秋多雨,雨旱两季分明。5月~10月为雨季,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雨天多,降雨量大且集中,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90%左右,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被西风干暖环流控制,天气晴朗干燥,雨量稀少。据洱源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3.9℃,最热月平均气温20℃(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为31.8℃(1963年6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8.1℃(1962年1月4日);年日照2445小时,日照百分数55%,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最大风速为18.0m/s(1979年);多年平均蒸发量(d=20cm)为2058.8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34.6mm。

洱海周边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带,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四季不明显,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坝区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量1240mm,年平均日照2276.6h,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5℃,无高于35℃和低于5℃的日平均气温,降雨量85%集中在5~10月,下关地区由于西南季风常年顺澜沧江经西洱河峡谷而上,形成颇具特色的风型,致使下关以“风城”著称。

2.3. 降水分析

2.3.1.流域年降水量

洱海流域内长系列资料有凤羽、福和、挖色、苍山、洱源牛街、沙坪、喜洲、炼城、吊草沟、下关、大理气象站共11个雨量站,1956~1978年除炼城、下关、大理气象站外大多站降水资料不全,主要通过建立降水与高程相关、降水与入湖水量相关、临近雨量站相关等方法进行插补展延,插补展延后各站降水量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洱海流域1956~2011年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004.5mm,流域年降水量最大值为1370.6mm(1966年),年降水量最小为738.4mm(1958年),次小为744.3(1982年),流域年降水量见图2-1所示。

图2-1 洱海流域年降水量

2.3.2.年降水频率分析

根据实测资料系列和部分雨量站插补成果,将洱海流域1956~2011年的历年流域平均降水量进行频率计算。

计算经验频率,采用P-Ⅲ型曲线,矩法初估统计参数,用适线法确定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经分析计算,频率曲线见图2-2,统计参数见表2-1。

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系列频率计算成果表

表2-1

统计参数不同频率年降水量(mm)项目

均值Cv Cs/Cv25% 50% 75% 95% 湖面降水量(mm)1004.49 0.16 2.0 1107.7 996.0 892.0 755.5 湖面降水量(亿m3) 2.54 0.16 2 2.80 2.52 2.26 1.91

图2-2 洱海流域降水量频率曲线图

2.4. 水面蒸发

2.4.1.炼城站蒸发量

1956~2011年,炼城站多年平均蒸发量1352.2mm。最大年最蒸发量为1563.6mm(1969年),最小年蒸发量1043.2mm(1990年),二者极值比为1.5倍,蒸发年际变化不大。

2.4.2.湖面蒸发量

洱海湖面蒸发量用炼城站日蒸发量和洱海日平均湖面面积计算而得,1956~2011年,洱海多年平均湖面蒸发量为3.19亿m3。年最大湖面蒸发量为3.960亿m3(1969年),年最小蒸发量2.528亿m3(1990年),二者极值比为1.5倍,可见蒸发年际变化不大。有实测资料以来,蒸发总体变化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3~1984年,洱海年蒸发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有75%的年份年蒸发量在多年均值线以上;第二阶段为1985~2000年,洱海年蒸发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93%的年份年蒸发量在多年均值线以下;第三阶段为2001年之后,洱海年蒸发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洱海多年平均湖面蒸发量月年分配表

表2-2 单位:(亿m3)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0.2551 0.2864 0.3607 0.3636 0.3582 0.2742 0.2425 0.2367 0.2117 0.1982 0.1959 0.2059 3.19

2.5. 洱海入湖水量

2.5.1.多年平均入湖水量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还原计算1956年至2011年期间的月年来水量。还原主要考虑了湖库蓄水变量、湖面蒸发量、引洱入宾水量、西洱河出水量(包括:下关城区产生的污水、一级电站发电流量、泄洪量),由于受各种

中小河流整治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中小河流整治工程 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统一、规范xxxx整治工程安全管理工作, 避免发生工程事故,制定本规章制度。 一、安全生产 1、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人。 2、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招投标规定做好工程险、第三者责任险等险种的投保工作。 3、施工单位必须具备良好的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施工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安全生产教育,特殊工种须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4、施工现场入口及危险作业部位必须设置必要的提示、警示等各种安全防范标志,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 5、施工现场必须做好防火、防电、防爆和防坠等防护工作。 (1)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消防规定,各种消防设施配置齐全,并由专人负责,经常检查和定期更换。易燃品存储等重点防火区域必须禁止火源进入。 (2)供电路布设及施工用电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用电的规程和规定,并应避免影响正常作业和交通。 (3)高空作业必须遵守有关作业规程,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网或防护栏杆,视具体情况使用安全带等防护设备。 6、施工现场必须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 7、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完善机械设备例行保养、检修制度,保证机械设备正常安全运行。 8、施工单位要加强汛期施工安全管理,成立防汛组织机构,制订出完善、可行的应急预案,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并准备必要的抢险物资,坚持高水位时二十四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 页脚内容1

9、施工单位取土场、弃土场必须严格按照水土保持设计要求及时进行处理和必要的维护,防止水土流失、滑坡和堵塞河道等现象的发生。 10、建设处和监理单位将对各施工合同段的安全生产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对存在事故隐患的将要求进行停工整改。 11、由于责任过失造成在建工程出现险情和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向建设处报告。 12、监理单位必须具备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理知识和能力,了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认真履行相应职责和义务,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纠正。 二、文明施工 1.施工企业在开工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绘制好总体平面布置图,应布局合理,文明责任区划分明确,并有明显标记。同时设置明显的标牌,标明工程项目名称,工程概况,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的姓名、开工日期及计划完工日期。 2.项目经理部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应将施工组织网络网、年度目标计划、工序交接流程、质量目标及管理制度上墙,并按季、月进行目标细化。本工程项目将推行计算机动态跟踪管理,各单位应配备必要的设备,软件及人员。 3.施工现场所有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都必须佩带胸卡(上岗证),同时按照管理处的有关要求统一着装。 4.施工现场(工地)作业道路应保持平整,设有路标。机具和材料应做到“二整”:机械设备保持状态良好、整洁、停置整齐:施工材料堆放有序、存储规整合理,并插置标示牌。 5.工地现场外观应做到“三洁”:施工场地整洁、生活环境清洁、施工产品美观洁净。 场区及施工范围内的沟道、地面无废料、垃圾和油污,应做到工完、料尽、地清。 办公区、作业区、仓库等场所内部应整洁有序,生活区中食堂、供排水、浴室、宿舍应符合防火、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 6.施工合同段内主要构造物前应设置标牌,标明名称、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旁站监理等内容标牌。 页脚内容2

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 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荆州乡位于绩溪县东北部,是绩溪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受投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

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期 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省临安市。治理河段长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道疏浚工程。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

资806万元,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本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1.4 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荆州人居生态环境,有效

河道疏浚护坡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1.1概述 (1) 1.2编制依据 (2) 1.3主要结论 (3) 第二章水文气象 (4) 2.1流域概况 (4) 2.2水文气象 (4) 2.3附图 (12) 第三章工程地质 (13) 3.1概况 (13) 3.2海港引河挡土墙地质报告 (13) 3.3通甲河地质报告 (16) 3.4运料河涵洞地质报告 (18) 第四章工程任务和规模 (22) 4.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必要性 (22) 4.2工程设计标准 (25) 4.3附图 (25) 第五章工程布置及工程设计 (26) 5.1工程等别和标准 (26) 5.2工程设计原则 (26) 5.3工程计算 (26) 5.4工程设计 (30) 5.5工程项目汇总 (33)

第六章工程管理 (34) 6.1管理机构及分工 (34) 6.2工程管理 (35) 6.3运行管理经费来源 (37) 6.4管理设施 (37) 第七章施工组织设计 (38) 7.1施工条件 (38) 7.2主体工程施工 (39) 7.3施工导流、截流 (40) 7.4施工总进度 (40) 7.5施工组织 (40) 7.6施工管理 (40) 7.7附表 (41)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42) 8.1环境状况 (42) 8.2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2) 8.3施工期环境保护 (44) 8.4环评结论 (45) 第九章工程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46) 9.1工程概况 (46) 9.2编制依据 (46) 9.3工程大宗材料及总投资 (46) 9.4经济评价 (37) 9.5附表 (37) 第十章工程招标 (38)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

日照岚山 黄墩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方案 山东新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九年一月 董事长:刁锋 项目负责人:陈克森、崔振才 技术负责人:冷爱国、甄红锋 报告编写人:冷爱国、张云清 主要设计人员: 水利水文计算:崔振才、肖汉 建筑物设计:冷爱国、张云清、刘昌礼、吕贵梅、张宁经济评价:陈克森、肖汉、丁健全 估算编制:张云清、刘祥柱

目录 一、综合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工程建设缘由...................................................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设计依据及设计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工程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工程量及投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自然地理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地形地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水文气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水文水利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设计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设计洪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工程地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区域地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河道工程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治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为主线,依托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管,打造完善的“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流域生态指标明显改善,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按照流域性、综合性、系统性治污原则,以提升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最终将小清河(段)建设成为集生态、航运、防洪、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沿河两岸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先行区和蓝黄经济增长极,打造“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样板区。 三、时间范围 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流域污染治理、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和生态修复保护等四个方面,总体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2.4-2013.12)。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2013年6月底前,彻底解决我市小清河流域污水直排环境问题。2013年底前,在重点排污口、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切实发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事故蔓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构建好我市小清河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基本框架。 (二)第二阶段(2014.1-2015.12)。2015年底前,我市小清河流域形成完整的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小清河干流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主要支流张僧河、阳河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解决小清河流域污染问题。 四、主要任务 本次治理共实施污染防治、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旅游、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安全防控工程等6大类22小类98项,计划总投资74.07亿元。 (一)污染防治工程。1、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新修订的排放标准要求,以造纸、化工和畜禽养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投资5.18亿元,实施14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从2013年起,我市小清河流域区域内企业直排废水COD、氨氮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不得超过60mg/L、10mg/L。对不能按期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实施限产治理,限产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停产整治措施。2、城镇污水和污泥处理工程。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管网铺设、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网覆盖范围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所有新(扩、改)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3、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投资4.8亿元,实施2项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及处理场建设工程。到2015年,建成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小清河流域内镇全部建成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基本解决城镇垃圾污染问题。4、农业污染防治工程。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投资6900万元,实施1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到2015年,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同时,投资5.8亿元,实施11项清洁种植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示范面积达到723公顷。投资1.2亿元,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等23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在张僧河新建橡胶坝16座,提水泵站21座,利用巨淀湖调蓄下泄再生水。加大电力、化工、造纸等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再生水循环利

四川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初稿)

关于印发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扩权县水务局,厅直有关单位: 为切实加快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保证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深度和质量,根据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财政厅有关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要求,结合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我厅制定《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

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 总则 1 编写依据及目的 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规范设计内容,提高设计质量,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09】497号)和《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819号),以及四川省水利厅、财政厅印发的《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川水函【2010】1102号)等文件精神,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及有关规程规范,并针对四川实际,制定《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以下简称《编制大纲》)。 2 适用范围 《编制大纲》适用于纳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以及按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3 治理标准 中小河流治理要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设计应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并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择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一般采用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一般采用5~10年一遇。 4 设计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一、项目概况 北川河由于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洪水因暴雨形成,陡涨陡落,峰量高,历时短,又多发生在夜晚,防不胜防。本次北川河治理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百年一遇洪峰流量430m3/s。查阅北川河多年的泥沙统计资料可知,北川河泥沙含量并不大,但是泥沙颗粒非常细,小于0.05mm细颗粒占65.7%,夏季水色黄浊,感官较差,影响景观效果。而这一季节正是人们渴望亲水的季节,水质制约着西宁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旅游形象。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清水入城”的总体要求。对于超细颗粒泥沙的沉淀处理方案也成为本项目的一个难点和挑战。 二、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1.泥沙沉淀方案 从项目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要实现“清水入城”的总体目标,核心是解决水色黄浊的问题,也就是超细颗粒的沉淀问题。北川河水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17.4m3/s,汛期7—9月,月平均流量大于30m3/s,若对全部天然来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再进入城区,难度非常大。因此,对泥沙的处理方案总体思路确定为“以排为主、按需处理”,在工程总体布局上,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内河是城区的生态景观核心,外河在城区外侧,肩负着防洪保安的作用,根据河道位置和功能的不

同区别对待,仅对内河所需的生态水量进行沉沙处理,保证内河为清水,外河仍然以泄洪排沙为主。经计算,从水环境角度,内河所需生态水量为2.7m3/s。也就是说,只对这一部分水量进行泥沙处理,其余水量通过外河排走。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常规泥沙处理方法、排沙漏斗、超磁工艺等泥沙处理方案进行了比较。(1)常规沉沙池方案常规沉沙池多用于灌溉、供水、引水发电等,为减少田间淤积或降低水轮机、水泵磨蚀而设,多用于处理0.05mm以上的泥沙。沉沙条渠 可根据进出口建筑物控制,对泥沙沉降进行一定调节,使沉降效果较好,但长度大、占地大。经初步计算,本工程若采用传统沉沙条渠,处理2.7m3/s的流动水量,需要池长8.1km、水深2.5m、宽200m。 针对西宁市区用地紧张的情况,常规沉沙条渠池是不适用的。(2)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排沙漏斗对粒径大于0.5mm的泥沙排除率接近100%,对粒径为0.5~0.05mm的泥沙可排除90%以上。排沙耗水量平均仅占总引水量的3%~5%,但是常规排沙漏斗对小于0.05mm的泥沙沉降率不理想。近年,周著教授等科技工作者在常规排沙漏斗的基础上,针对小于0.05mm以下粒径的泥沙,进一步研制出了排沙漏斗清 水分离装置,可对超细颗粒的浑水进行沉淀、分离,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仅在农村饮水等少量工程中应用,还没有较大流量的实际工程经验。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的优点:占地小,无须外加动力,运行管理简单,排除泥沙直接冲走,不需清淤。缺点是需要较大的高差,对本工程而言,需要8m左右的高差。(3)超磁工艺处理高浊度水超磁工艺 处理高浊度水的工作原理是:浑水经提升至混凝反应池,与一定浓度

河道管理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河道管理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根据河道水污染治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大力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整治,全力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垃圾 处理等设施建设,有效治理非法捞砂洗砂、生活及建筑垃圾污侵占 河道、企业排放各类废水造成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以下是留学网 为您整理的河道管理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供您参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 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有效加强我县河道管理,确保河道防 洪安全、供水安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 县人民政府成立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艾方毅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金晚球,县委常委、县委办主 任刘昆怀,副县长彭茂华、何同国,县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局局长 朱甲云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水务局、电力局、交通运输局、 运管局、公安局、魏家桥镇、牛马司镇、佘田桥镇、水东江镇、灵 官殿镇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联合执法组、航运治 理组、河道治理组、综合开发组。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河道安全防范措施建设,强化河道管理,确保河道畅通。 (二)严格控制河道采沙范围,严厉打击非法采沙,严禁乱采滥挖。 (三)按照“合理布局、控制数量”的要求,科学界定采沙范围,依法从严审批发放采沙许可证。 (四)加强河道采沙监管,整顿采沙秩序,分河段筹备成立沙石公司,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

(五)在紧邻居民生活区的河道以及采沙留下沙坑的河段设立醒目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装置。 (六)加强汛期安全管理,杜绝汛期发生采沙作业安全生产事故。 (七)淘汰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客渡、货运船只,并配齐设备设施。 三、工作步骤 本次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时间为:20XX年12月2日至20XX年3 月30日。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调查摸底阶段(20XX年12月2日—20XX年12月12日) 1.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广泛宣传。通过组织召开全县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和在县内各新闻媒体发布相关资讯,倡导全社会 关注、参与河道综合整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沿河的魏家桥、牛马司、佘田桥、水东江、灵官殿五个镇要在县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集中安排力量,在20XX年12月12日前将本辖区河道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分类登记造册。 (二)重点整治阶段(20XX年12月13日—20XX年12月31日) 1.集中力量,联合执法,重拳出击,依法取缔魏家桥镇张家渡口旁的非法采沙场。 2.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客渡、货运船只。 (三)总结验收阶段(20XX年1月1日—20XX年3月30日) 1.对河道治理综合整治工作进行总结,对成果予以验收。 2.成立沙石公司,规范沙石资源开采秩序。 四、职责分工 (一)办公室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检测方案计划(规范标准示范)

连山县2015~2017年中小河流治理项目EPC总承包质量检测方案 2015年度工程质量检测方案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连山县2015~2017年中小河流治理施工 项目经理部 2015年10月21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2 检测内容 (2) 2.1 材料见证取样和检测的内容 (2) 2.2 实体检测内容 (3) 3 各治理河流检测方案 (3) 3.1 永丰河治理工程 (3) 3.2 小三江治理工程 (4) 3.3 沙田河治理工程 (6) 3.4 太保河治理工程 (8)

2015年度工程质量检测方案 1、工程概况: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是我省少数民族居多的地区之一,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建设了一个“特色立县,生态崛起”发展战略的典型,取得较好的经济成果。但目前连山县县内河流存在河道淤积、河道较为混乱、河道过流断面小、河道狭窄弯曲、汛期排洪不畅等问题,遭遇暴雨,极易成灾。为了维护该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鉴于该河道现状,省人民政府启动连山县2015~2017年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本项目包括永丰河治理工程,沙田河治理工程,上草河治理工程,太保河治理工程,上帅河治理工程,小三江治理工程,禾洞河治理工程,共治理河道152km,新建堤防4km,加固堤防29km,护岸91km,河道清淤94km。主要沿河道中心线对河床进行适当清淤、疏浚,对岸脚进行固脚,对岸坡进行草皮护坡,适当扩宽原有河道。防洪保护对象为沿岸村镇及两岸农田。治理后,村庄、乡镇等人居集中点,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基本农田防洪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其他设施、零星居民点、分散农田以防冲保护为主,不设防洪标准。 该项目分2015年、2016年、2017年三个年度实施,2015年度实施内容包括永丰河治理17km、沙田河干流治理12.8km、太保河治理9.2km、小三江治理20.5km,共治理河道约59.5km,投资约10800万元,其中至2015年12月31日完成河道治理约36km,投资约6500万元,至2016年3月31日完成剩余2015年度施工任务,完成2015年度全部投资10800万元。 针对2015年度的施工任务,我部按不同河流划分为四个分部工程,即太保河分部、沙田河分部、永丰河分部、小三江分部。 2、检测内容 2.1、材料见证取样和送检的内容 如下表:

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为扎实做好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消除城市黑臭河道,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关于“生态名城”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属地管理责任,着力构建“地方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河道环境质量,确保到20xx年底,市区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到20xx年6月,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河道,为建成国家生态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作 1、控源截污。认真做好河道沿岸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2、河道整治。规范垃圾收运清理,做好河岸与河道保洁,解决因脏乱差、垃圾入河导致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加强沿河养殖管理,取缔非法捕鱼行为。着手开展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 3、疏浚活水。针对重点河段开展清淤疏浚,削减河道内源污染负荷。加快水系沟通、引清活水,提高环境容量。 4、生态修复。做好驳岸生态化改造、沿岸绿化及景观建设,加快氮磷拦截吸收、曝气充氧等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水质提升及生态美化,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 三、实施步骤 按照“摸清底数、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要求,重点抓好三个阶段工作: (一)调查摸底,明确治理范围。(7月上旬) 各地要对照建成区地理信息系统,对天然河流及人工河道进行彻底排查,建立城市河道基础台账,评估筛选,逐一建立黑臭河道档案,并提出综合整治计划,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市环委会办公室对各地上报的黑臭河道名单进行核查,督促各地进一步补充完善,确定河道综合整治计划。 (二)专题部署,制定整治方案。(7月中旬) 各地要对列入20xx年整治的黑臭河道进行认真调查和研究,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分解落实年度整治任务,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同时在当地媒体公布。 (三)明确责任,推动工作开展。(7月下旬-11月底)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施 工 方 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 二、管网施工 (2) 三、一体化雨水调蓄池提升泵站施工 (13) 四、箱涵工程施工 (31) 五、内源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43) 六、安装准备的技术文件 (63) 七、水利河道工程施工方案 (72) 八、河道土方开挖 (82) 九、生态护岸工程 (82) 十、景观提优工程施工方案 (85) 十一、电气与仪控工程施工方案 (105)

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编制依据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规程》 《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市政公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汇编》 《泵站施工规范》 《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地基处理规范》 《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2、编制原则 2.1严格执行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部及市制定颁布的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和法规文件等; 2.2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确保实现业主制定的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的目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实现工期目标; 2.3科学管理、文明施工、质量合格、保证工期,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 2.4严格按照业主提出的工期要求,科学安排施工进度、作业程序,认真组织劳动力,采取平行和交叉作业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控制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工期; 2.5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以及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组织施工,强化施工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 3、工程概况 3.1本工程采用“管道截污与箱涵截污+输送”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新建箱涵2座。雨季初期雨水经调蓄池1座,采用压力管道排进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早季截流错接、误接污水,消减面源污染。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word版本,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修改套用)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 - 1 - 1.1 项目名称.................................................................................................... - 1 - 1.2 项目背景.................................................................................................... - 1 - 1.3 编制依据.................................................................................................... - 2 - 1.4 项目建设单位............................................................................................ - 2 - 1.5 项目建设地点............................................................................................ - 2 -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 - 2 - 1.7 建设周期.................................................................................................... - 4 - 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 - 1.9 工程管理.................................................................................................... - 4 - 1.10 综合评价.................................................................................................. - 4 - 第二章某某区概况 ................................................................................................ - 6 - 2.1某某区位置................................................................................................. - 6 - 2.2 某某区自然条件........................................................................................ - 7 - 2.3某某区背景............................................................................................... - 10 - 第三章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 12 - 3.1项目建设必要性....................................................................................... - 13 - 3.2项目建设可行性....................................................................................... - 16 - 第四章规划设计布局 ........................................................................................ - 18 - 4.1指导思想................................................................................................... - 19 - 4.2工程等级................................................................................................... - 19 - 4.3规划设计原则........................................................................................... - 20 - 4.4总体布局................................................................................................... - 21 -

全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工作大纲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7月

目录 附表样式: 附表1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河流现状基本情况统计表(录入表)附表2 近期治理的中小河流名录 附表3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投资汇总表 附表4 中小河流治理效益指标汇总表 附件: 附件1 近期治理的河流规划指标表(录入表) 附件2 项目指标数据库表(录入表) 附件3 《中小河流规划项目报表系统》使用说明 附件4 《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参考目录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河流总长约达43万公里。除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七大江河主要干支流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据有关资料,我国江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2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 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约1700多条。除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外的中小河流,包括七大江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以外的三、四级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内陆河流、跨国界河流、平原区排涝(洪)河流等。这些中小河流,沿岸分布着众多的城镇和农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对主要江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后,加快了淮河、太湖的治理步伐,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大洪水后,进一步加大了主要江河防洪建设投入,防洪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经过50多年的建设,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以堤防、防洪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防汛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得到加强,基本能防御主要江河常遇洪水。然而,我国中小河流、数量众多,分布广,许多中小河流主要是20世纪50~80年代通过群众投劳进行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与大江大河的防洪建设相比,中小河流仍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特别是近些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中小流域常发生集中暴雨,形成较大洪水,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近些年来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成为我国洪涝灾害损失的主体。我国还有许多中小河流由于水资源和水电的过度无序开发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大量增加等,在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还存在着水污染加剧、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修订版)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1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某某县某某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2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某某镇人民政府 1.3 编制规范、依据 (一)相关规划: (1)《某某县某某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安徽省某某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009.5 (二)设计标准及规范: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科委、建设部2001年)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1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1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16)建设部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三)基本设计资料 (1)《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防洪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2003.11 1.4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某某县某某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某某镇规划区范围内率水河段河道整治共约13.17km,生态清淤50.56万m3,生态修复工程318810m2,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建设截污管道长度5.697km。 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项目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初步实施计划,测算工程投资,并进行工程效益分析,最终提出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意见,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1.5 工程目标 (1)对河道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保障水质,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范围内污水收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可减少此区域污水排入率水河,改善河道水体水质,进而改善入新安江的水质。 (3)改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型环保城市,促进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 (4)由于河道淤积导致泄洪和供水水质恶化,环境恶化,使得

最新版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 河道综合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乡位于**县东北部,是**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受投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期 **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省临安市。治理河段长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道疏浚工程。**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资806万元,

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本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1.4 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有效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本项目实施,将有效的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整个项目建设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科学规范有效实施**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根据项目要求,**乡成立了**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领导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的编制、协调、统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组,聘请县水务局专家作为项目技术顾问,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组

河流污染综合治理活动方案与河道清淤施工方案汇编

河流污染综合治理活动方案与河道清淤施工方案汇编 河流污染综合治理活动方案 为保持河全流域优良水质,打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河全域综合治理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河“一年变样、两年变清、三年变美”的总体目标,防治工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染,严厉打击水环境污染行为,探索建立河道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河道整治效果和水环境质量, 二、工作目标 通过综合治理,力求进一步规范流域内排污达标,彻底清除河道弃渣及生活垃圾,杜绝侵占河道、废弃物向河道直排等现象,实现“一年变样、两年变清、三年变美”目标,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安全”的目标,满足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 三、工作内容 (一)实施河道整治 1、实施河道清淤工程(20**年)。通过对上争取和“一事一议”项目,对大坝至海门管辖河段积淤严重的河道实施清淤处理,对污染较重的河道采取应急治理。 2、加大河道保洁工作力度(20**年)。增加环境治理工作经费,在村、红五村、飞跃村落实1名河道保洁员,重点加强河道垃圾清

理,特别是病死畜禽尸体清理,使河道真正实现岸绿、水清、流畅、景美。 3、实施河道绿化工程(20**年、20**年)。结合工业原料林项目,对河道两侧实施绿化,栽植面积达到400亩,绿化总长度达到10公里。 (二)实施畜禽养殖场整治(20**年) 对村生猪养殖场、红五村生猪养殖场实施排污治理,结合沼气池建设项目,分别在2个养殖场建设1口大型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 (三)实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年、20**年) 20**年在完成流经村社建立生活垃圾回收房,具体为村2处、红五村2处、飞跃村3处,引导群众将生活垃圾倾倒到垃圾房,禁止随意散倒,防止雨水冲涮到河内。同时,每村指定垃圾填埋点,要求农户要将死亡畜禽进行深土填埋,不得随意丢弃,避免造成水体污染。 (四)协调水域管理(20**年) 系河水源之一,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河水环境。重点协助县武引局做好群众工作,在20**年底取缔网箱养鱼,并落实2名监督员,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供信息,特别防止养殖企业利用晚上向湖内投放化肥和鸡粪,切实保证水质。同时,要求沿湖住户禁止向湖内排放生活污水。 (五)建设排污设施(20**年—20**年) 规划建设场镇垃圾填埋场和排污管网,规范屠宰场建设。20**年完成场镇排污管网建设的规划、设计及报批工作,力争20**年底全面建成,实现场镇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