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绿色建筑及发展进程

第二章 绿色建筑及发展进程

第二章 绿色建筑及发展进程
第二章 绿色建筑及发展进程

第二章绿色建筑及发展进程

第一节绿色建筑理念

一、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T/T 50378—2006)给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是指大自然中植物的颜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生命”。

从概念上讲,绿色建筑主要体现三点:一是节能,二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的要求。“健康”、“适用”、“高效”是绿色建筑的缩影。“健康”说明是以人为本;“适用”,不奢侈浪费,不做豪华建筑;“高效”,是指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与自然相依相存,注重人的恬静与自然的和谐。

国内外学者、专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界定,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方面,从经济角度对绿色建筑研究较少,特别是从建筑生命周期对绿色建筑的成本分析,还处在起步阶段。

绿色建筑,各国有不同的定义:日本称为“环境共生建筑”,欧洲和北美国家定义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可理解为:在生物区域内,所有的生命都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基础,未来的建筑发展,必须接受低消耗和被环境管理的概念。

我国仅是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界定,没有对“生态建筑”进行界定,通常称为“绿色生态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的基本原理和遵循的原则

1. 绿色建筑的基本原理

从建筑生命周期去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原理:

(1)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把自然资源的消耗(材料和能源)降到最低;

(2)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3)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4)建筑动用后,现成一个健康、舒适、无害的空间;

(5)建筑的质量、功能与目的统一;

(6)环保费用与经济性平衡。

2.绿色建筑遵循的原则

(1) 资源经济原则。即在建筑中减少和有效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如易耗材料的再利用;太阳、风力利用,建筑屋顶和外表雨水收集利用等。

(2) 全生命设计原则。在建筑生命期内,在材料、设备生产、采购和运输、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拆除和材料再生利用等方面减少消耗和环境影响。

(3) 人道设计原则。人的一生70%时间在室内,必须考虑人的室内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

3. 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绿色建筑的概念、基本原理、遵循原则,前面作了介绍,为了从理性上悟出绿色建筑的要点,我们不仿把二者作些比较:

(1) 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通透性差,与自然环境隔离;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的连通,融入自然;

(2) 一般建筑因设计、用材、施工的标准化、产业化,导致“千城一面”;绿色建筑倡导使用本地材料,建筑将随着气候、自然资源和地区文化传统的差异呈现不同的风貌。

(3) 一般建筑的形体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批量化生产;绿色建筑被当作一种资源,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代价,获得最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4) 一般建筑追求“新”标志效应;绿色建筑倡导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和悟性。

(5) 一般建筑能耗大;绿色建筑极低能耗,甚至可以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6) 一般建筑仅在施工过程或在动用过程中保护环境;绿色建筑在其全生命周期内保护环境,实现与自然共生。

第二节国外绿色建筑发展进程

一、国外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绿色建筑,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从60、70年代的“生物圈”、“全球伦理"和“人类社区"到80、90年代的“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其内涵也从最初的注重人居环境向更宏观顶层面递进。

1.60、70年代的“生物圈"、“全球伦理”和“人类社区"

(1) 60年代,因出现的世界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导致了生态学成为拯救人类和环境保护、指导人类生产、改造自然的科学武器。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5年提出了“国际生物学规划999主要研究地球生命系统及其控制机理。

(2)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制定了“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1971年又组织了MAB国际协作组织,确立了三大任务:

1)合理利用和保存生物圈资源的研究;

2)改善人和环境的关系;

3)预测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未来的影响和后果。

(3) 1972年,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先后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等一系列研究报告,提出自然资源支持不了人类的无限扩张,引起了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当年6月召开联合国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上,提出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呼吁对全球环境的关注。

(4) 1974年罗马俱乐部继《增长的极限》之后,发表了第二个研究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明确提出必须发展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并对“新的全球伦理”的基本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

(5) 1975年,法国巴黎进行了“人类居住地综合生态研究",旨在拓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思路。

(6)1976年,联合国组织召开了题为“生态环境---人类社区”的国际会议,将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区环境联系在一起。同年,温哥华世界人类住区会议,发表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在这一宣言中,既将人类住区提到了一个关系到人类健康生存及发展的重要地位,又提倡将生态学的思想应用到住区规划中去。

(7)1977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正式确认“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

2. 80、90年代的“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1)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呼吁全世界“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2)1984年,联合国大会成立环境资源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倡议。

(3)1986年,在温哥华召开了联合国人居环境会议。

(4)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了里程碑式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向全世界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5)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

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同年10月21日,中国、美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的首都同时隆重举行该书的首发式。

(6)1993年,国家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是“绿色建筑”发展史上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动下,这次大会以“处于十字路口的建筑——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主题。

(7)1996年6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联合国人居环境学与建筑学大会,参加会议的各国首脑签署了《人居环境议程:目标和原则、承诺和全球行动计划》,人类终于有了一个共同的建筑行动纲领。会议重点讨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的特点如下:

绿色建筑发展进程越来越快;

各国政府通过横向发展专项技术、纵向过程深入集成,完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不断扩大政策层面的工作,用经济激励政策和制度,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并逐步用行政强制手段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社区成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对社区的能源、土地、交通、建筑、绿地、信息等关键技术集成,形成区域、城市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绿色社区技术体系和集成示范。

二、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建筑的研究已成为了国际关注的课题,寻求可以降低环境负荷,又有利于使用者的建筑,并相继开发了适应各自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应用,为推动全球绿色建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1990)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有英国建筑研究组织(BRE)和一些私人部门的研究者在1990年共同制定的,是一个开发最早的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企望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从1990年至今,BREEAM已经发行了《2/91版新建超市及超级商场》、《5/93版新建工业建筑和非零售店》、《环境标准3/95版新建住宅》等,并对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典范。BREEAM根据建筑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评价的内容相应也不同。评估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建筑性能、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BREEAM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环境的深入考察。条款式的评价系统,评估架构透明、开放和简单,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2011年7月1日,新版BREEAM2011正式实施,其适用于办公、商场、工业、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宿舍等多类建筑,基本涵盖了除住宅以外的所有建筑类型,对不同建筑的类型分值也不同,体现了不同建筑的评价特色。如“施工废弃物管理”,设置建筑垃圾质量和体积两个指标比值得下限,鼓励减少施工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 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

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5年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而制定的一套评定体系,它以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对建筑整体的环境性能进行评估,为绿色建筑提供了明确的构成标准。该评价体系经过4年编制,于1998年颁布,2000年3月发布了2.0版,2002年11月发布了2.1版,2003年3月又对2.1版进行了修定。LEED针对不同建设项目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系统涵盖了新建和改建项目、已有的建筑、商业建筑室内、建筑主体和外壳、建筑运营维护、商业建筑室内装饰等。LEED有着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整个体系包括专业人员认证,提供服务支持、培训,第三方建筑认证等。LEED从5个方面及一系列子项目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定。如:可持续场地选择,水源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高效用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保护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与其他评估体系相比,美国LEED体系最为成功之处就是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已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商标。评定标准专业化,评估体系非常简洁,便于理解、把握和实施。2012年10月,LEED新4V版,增加了针对数据机房、仓储

物流、旅游饭店等功能建筑的评价内容。

3.加拿大GBTOOL

加拿大对世界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特殊贡献,加拿大自然资源部于1996年发起并领导了“绿色建筑挑战"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GBTooI)”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这是一套条款式评价系统,建立在EXCEL平台上的软件类评价工具,采用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建筑在设计及完工后的环境性能予以评价。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短短的四年,有19个国家参与了“绿色建筑挑战"。为各国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的平台,为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日本CASBEE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认为,从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观点来评价建筑物的综合环境性能时,必须兼顾“削减环境负荷"和“蓄积优良建筑资产’’两个方面,二者均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于是进行了“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o(CASBEE)的研究。CASBEE是一部澄清绿色建筑实质的专著,全面评价建筑的环境品质和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绿色建筑评价理念。2012年,CASBEE进一步拓展了评价的范围。

5.法国ESCALE

由法国建筑专业人士研究出的一种ESCALE法,是一种在设计阶段进行的环境评价方法。它不仅能帮助人员评价环境,还可帮助使用者直观了解与环境标准相关的方案运作状况,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方案,为建筑人员与使用者之间的合作创造了便利条件。该方法减少了环境评价的难度和建筑的环境效益评价的数量与种类,缓解了生命周期评价法的复杂性,便于操作。

6.澳大利亚“绿色之星”

澳大利亚“绿色之星”评估工具,是由澳大利亚绿建会开发完成。主要目的:帮助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减少建筑的环境不利影响,提升使用者的健康和工作效率。统计到2012年2月,通过认证绿色建筑工程407项,其中办公建筑342栋,面积达6 104 221㎡。“绿色之星”对澳大利亚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澳大利亚政府实行强制、配套、激励(主要对绿色建筑减税)等政策,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7.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新加坡从2005年开始推行绿色建筑标志认证,2007年执行第二版,2008年吧新建建筑分为居住和非居住建筑,2010执行绿色评价标识第四版。

新加坡政府计划到2030年,80%的建筑要通过认证。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注重与本国的实际情况(国情和气候特点),构建绿色评价体系,并适时更新,以适应绿色建筑的发展需求;

评价由早期的定性评价转向定量评价;

从早期单一的性能指标评定转向了综合环境、技术性能的指标评定;

绿色社区逐步成为发展的重点,从建筑的绿色到社区的绿色,现成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绿色社区;

在评价建筑的绿色性能的同时,又能综合进行建筑的经济性能的评价系统研究,是当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我们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实践与理论相比,有差距,希望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简单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全面健康发展(后面有专章介绍)。

第三节国内绿色建筑发展进程

一、国内色建筑发展概况

1. 2000年以前

20世纪六十年代,国外提出了“生态建筑”新概念,我国的绿色建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1994年三月,我国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与提高居住区能源利用效”。同时启动了“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

(2)1996年2月,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

(3)1997年11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 2001年

2001年5月,原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承担研究和编制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以科技为先导,以推进住宅生态环境建设及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为目标,全面提高住宅小区节能、节水、节地、治污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单位的专家合作,在全面研究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特点,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手册》、《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

3.2002年

(1) 7月,原建设部陆续颁布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升级版2002版。分三批对十二个住宅小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并对其中个别小区进行了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全过程评估、指导与跟踪检验,对引导绿色住宅建筑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 10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要从源头上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年l0月,科技部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立项,课题汇集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等9家单位近40名专家共同开展工作,历时14个月,于2004年2月结题。

4.2003年

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了《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管理办法》和《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

5.2004年

(3)5月,原建设部副部长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将全面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目标是争取到2020年,大部分既有建筑实现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完全实现建筑节能65%的总目标,资源节约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东部地区要实现更高的节能水平,基本实现新增建筑占地与整体节约用地的动态平衡,实现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以上,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30%以上。

7. 2006年

(1)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2006~2020年)》,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十一个重点领域之一。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中“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是其中的一个优先发展主题。

(2)3月,《住宅性能评定标准》开始实施,倡导一次装修,引导住宅开发和住房理性消费,鼓励开发商提高住宅性能等。

(3)3月,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发展节能降耗产品和节能省地型建筑。

(4)3月,原建设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国家标准。

8.2007年

(1)7月,原建设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启动“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简称“双百工程”)。

(2)8月,原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了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星级。

(3)9月,原建设部颁布《绿色施工导则》。

(4)10月,原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9. 2008年

(1)4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正式设立。

(2)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

(3)7月,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中国建筑节能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4)11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筹备组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

10.2009年

(1) 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明确有一定的发展绿色建筑工作基础并出台了当地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均可开展本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2)7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成立。主要负责开展绿色建筑评审工作;促进绿色建筑领域的国内外交往;培养绿色建筑的各类人才;收集绿色建筑的相关数据;建立国家绿色建筑数据库开展绿色建筑的其他相关工作。

(3)8月,国家颁布《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4)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并开始执行。

(5)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

(6)10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评审专家委员会成立暨绿色建筑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

11.2010年

(1)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研究课题”验收会。验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认为该课题研究完成了预定任务的目标要求,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拉开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工作的序幕。

(3)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4)12月,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香港)委员会联合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香港版》。

(5)12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成立。

(6)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的专项监督检查。违反《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有关标准的在建工程项目,将责令停工整改。

12.2011年

(1)1月,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

(2)3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绿色商场建筑评价标准》课题启动会。

(3)5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

能工作的通知》。

(4)6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制定并印发了《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实施意见》。

(5)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编的国家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

(6)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

(7)8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委员会发布由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联合主编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自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8)8月,《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并于11月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讨论标准初稿。

(9)8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10)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和《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解释说明)》。

(11)12月,11家单位共同承担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科技项目《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在北京召开评审会并通过验收。

13. 2012年

(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发布《行业标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规范》,自2012年5月1日起实行。

(2)4月,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将通过多种手段,全面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

(3)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新建绿色建筑8亿平方米,城镇新建建筑2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4)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5)6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标准规范技术研发”项目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会暨课题实施方案论证会分别在北京召开。

(6)7月,《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讨会议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会议就标准的规划和绿色校园的发展方向制定了详细的编写计划。

(7)8月,国城科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绿色工业建筑评审研讨会暨国家首批“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识”评审会,实现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标识评价的“零的突破”。

(8)8月,“中国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教材编写研讨工作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确定将组织编写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和大学共五本教材。

(9)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绿色建筑,并鼓励业主、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开发绿色建筑。

13. 2013年

(1)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文件明确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文明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紧紧抓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立全寿命期理念,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改善建筑舒适性,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出了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镇供热系统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相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建筑折除管理、建筑废弃物资源利用等十项重点任务。

文件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明确提出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以上,城镇新建筑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超过20﹪以上,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完成办公建筑节能改造6 000万㎡,带动绿色建筑建设改造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推动建筑工业化。

我国既有建筑面积达460多亿㎡,每年新建建筑面积为16~20亿㎡。2010年底统计数据,我国的绿色建筑不足2000万㎡,仅为既有建筑面积的0.05﹪。政府要求,2015年,城镇新增加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3﹪以上,建设绿色农村住宅1亿㎡,2017年起,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二五”末期,政府投资的的办公建筑、学校、医院、文化等公益性公共建筑和东部地区省会以上城市、计划单列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70﹪以上。

绿色建筑重点工作:

·抓好绿色规划,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政府投资的公共机构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各类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导市场房地产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围护结构保温体系;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发展防火隔热性能好的保温材料,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应用;

·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维护城镇规划的严肃性、稳定性;

·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发展绿色建筑任重道远,空间巨大。

二、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从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整合评价的国家标准。该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和资源利用、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又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按满足一般项、优选项的要求,把绿色建筑划分为一、二、三星级。

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该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和评价的需要,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1】17号文件的要求,正在对该标准进行修订(新版本即将颁布)。

下面分别作有关修订的介绍:

(1)《标准》的定位原则

考虑到我国建筑市场的实际,《标准》(2006)侧重于评价总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能源消耗较大的办公楼、商场、宾馆等建筑,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外延不断扩大,提出了各类别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修订稿将适用范围扩展到民用建筑各专主要类型,同时考虑到具有通用性和可操作性。

修订稿根据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需要,将绿色评价分为设计评价、运行评价。设计评价重在“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运行评价重在“绿色”措施的实际效果。还关注施工留下来的“绿色脚迹”,达到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相辅相成。

(2)评价方法

修订稿一大特色为“量化评价”。除少数必须达控制项外,评价条文都赋予了分值,对各类一级指标,分别都有权重值。

修订稿还增设创新项,创新项得分直接加在总得分率之上,鼓励绿色建筑在技术、

管理上的创新和提高。

(3)篇章结构

修订稿设11章,分别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行管理、创新项评价。

“施工管理”一项的增加,基本实现了对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各阶段的覆盖。

(4)评价指标

各评价技术章均设“控制项”和“评分项”。如评分项方面,“节地与室外环境”下包栝土地利用、室外环境、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等四个次分组单元。“施工管理”下包栝资源节约、过程管理等二个次分组单元。

修订稿根据文献调研和地方标准调研,增加了“预拌砂浆”等条文。

新版《标准》与2006年版比较;“更科学、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更接近国际水平。

2. 国家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

(1)编制背景

《标准》对办公建筑进行评价,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评价指标难度过高,二是有些指标难度过低,三是还有个别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势在必行。这对加强办公建筑节能减排,提高办公建筑历史品质,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办公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能耗建筑,能耗水平差别又大(高与低相差达32倍)。具统计,商业办公楼能耗强度年平均值为90.52KWH/(㎡.a)。大型政府办公楼能耗年平均值为79.61KWH/(㎡.a)。

编制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规范我国办公类建筑,有利于节能减排。大型政府办公建筑社会影响大,如有些地方白宫式办公楼,大面积的前广场,浪费了土地资源和材料,对社会有负面影响。通过《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来规范办公建筑,可以发挥示范作用。

国家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2011年完成了征求意见稿,2012年三月,召开了审查会,于2012年提交了报批稿。

(2)重点评价指标

①节地与室外环境对容积率、热岛强度、场地风速等相关项目有了定量评价。没有(国外有)对场地防盗、防止臭气、场地温湿环境(如夏季遮荫)等评价项目。

②节能与能源利用条文充分考虑地域性、气候性差异,并兼顾了设计阶段、运行阶段的评价操作。

③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评价的内容有:绿色办公建筑的整体水环境规划、系统设置、节水器具和设备的选择、节水技术的采纳、再生水和雨水等非传统水的利用等。

④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从建材料选用、材料的使用效率、全寿命周期节材等角度制定了相关评价条文。

⑤室内环境质量借鉴了采光和视野方面的成功经验,吸受了《民用建筑声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评价的具体要求比国外标准更加合理。

⑥运营管理对尚无条件定量化的评价指标,具有机动灵活性。对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制度是保障的特点。

国家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为基础,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有了很大提高。

3. 国家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

(1)编制背景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大中小型商场大量涌现。商店建筑在繁荣市场经济的同时,给我国的能源、环境、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我国商店建筑全年平均能耗240KWH/(㎡.a),是日本等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的1.5~2.0倍,是普通住宅的10~20倍,是宾馆、办公建筑的2倍。

商店建筑是公共建筑中能耗最大的建筑类型之一,国外很早就重视商店建筑可持续发展,制定了有关评价标准。由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组织编制的《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CSUS/GBC 03-2012),已于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

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规范绿色商店建筑发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开展了国家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初稿。

(2)评价范围

国家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不同类型的商店建筑,包栝商店建筑群、单体商店建筑、綜合建筑中的商店区域。

(3)篇章结构

国家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包栝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创新项等11部分内容。

(4)评价指标与星级

评价指标由七大类评价指标组成。各类指标分控制项和评分项。为鼓励绿色商店建筑技术创新,七大类评价指标体系统一设置创新项。

星级:分为一、二、三星级。

(5)评价重点

①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建筑选址、交通规划、对周边环境影响等。突出对商店建筑的合理选址、场地生态保护、污染控制;评分项:侧重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完善、良好周边环境

②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围护结构、机组效率、照明等;评分项:围护结构的合理设计,建筑采暖空调和照明部分节能措施的科学评估。

③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用水规划、水系统设置、节水器具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评分项:商店节水措施和非传统水源利用等。

④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评分项:商店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

⑤室内环境质量评分项:建筑室内声、光、热的合理设计与控制,气流组织的合理性设计、室内粉尘含量控制等。

⑥施工管理控制项:对“四节一环保”的具体施工管理作了强制规定;评分项:对施工管理和技术分别作了规定,引导绿色施工,减轻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⑦运营管理控制项:运营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有明确要求;评分项:注重商店建筑系统的高效运营评估。

⑧创新项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四节一环保”、智能化系统建设方面较突出,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

4. 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

编制背景

截止2011年末,我国共有医院21 979个,其中大多数是公共建筑中的耗能大户。但其因安全性能高,室内外环境要求严格,各功能房间用能用水差别大,故没有列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评价对象中,制定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对推动我国医院建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011年8月,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发布《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CSUS/GBC 2—2011),该标准评价方法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致,评价内容主要有:规划、建筑、设备及系统、环境与环境保护、运行管理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编制完成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报批稿),以上工作都为编制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奠定了基础。

现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

背景1:绿色医院与绿色医院建筑的区别

绿色医院包栝绿色医院建筑、绿色医疗、绿色运行三方面。其核心是确保医疗安全和良好的医疗效果。绿色医院建筑是绿色医院的重要的物质基础,重点关注医院建筑的“四节一环保”。

背景2:《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其他医院类建筑设计标准的关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范围不包栝医院建筑,但其“四节一环保+运行”评价思路适用于所有的绿色建筑的评价。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将充分考虑到医院建筑本身的特点及我国医院建筑的现状,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框架类,制定更加科学、适用、实用的评价标准。

与医院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很多,标准提出的限值要求,对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形成技术支撑。

背景3:《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对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医院建筑的适用性

我国医院按医疗技术水平,划分为一、二、三级,按治疗范围可分为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医院在建筑能耗、环境质量、运行管理方面存在差异,如何体现共同的适用性,是编制《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难点。

背景4:病房环境与办公环境并重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在考虑医疗用房环境的同时,还要考虑医护人员的办公环境,如何使二者环境质量并重,是编制《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难点。

背景5: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医院建筑运行管理

医院作为城镇的生命线,与一般公共建筑比较,其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如何做好医院运行管理和绿色医院建筑运行管理,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是编制《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难点。

5. 学会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1)编制背景

当代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枯竭,探索生态、低碳、绿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家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明确提出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鼓励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规划设计,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0多个不同规模的新建的绿色生态区项目。

为促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规范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学会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目前已完成送审稿。

1)国外概况

绿色生态城区追求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创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的主流。欧洲、北美、亚洲等区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社区认证体系(LEED—ND),主要从选址及连通性、邻里模式与设计、绿色基础建设等三方面提出要求,以实现优选、健康、绿色的邻里开发目的。

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TJSBC),主要从环境负荷和教学质量两方面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要求对环境产生尽可能小的负荷下保证尽可能高的质量。

英国建筑研究院,开发建立了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法(BREEAM),从气候、能源、交通、生态环境、商业和社区五方面阐述了关键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目标、规划政策需求和实施策略。

2)国内概况

生态城区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上海东滩生态城项目(2005年)是我国最早开始探索的生态低碳理念区域规划项目。

生态城建设的评价体系也处在探索阶段。

上海崇明生态岛指标体系保括: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管理科学五大领域。

曹妃甸生态城区在国内外最新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构建了曹妃甸生态城开放性动态指标系统。

中新天津生态城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突出以人为本,涵盖了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

控制性指标,指导生态城总体规划和开发建设。

当前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战略,开展了全国生态城项目试点工程,但指导生态城建设的标准化、生态指标评价体系、技术应用等还有待研究。

(2)标准特点

1)完整性科学性《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为绿色建筑的同时,更多的考虑了社会和人文的的因素,把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规划、绿色建筑、生态环境、交通、能源、水资源、信息化、碳排放、人文等九类,注重于人—环境—社会之间的和谐。引导绿色生态城区向人性化、社会化特征发展。

2)因地制宜生态城区因区域的不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民俗文化等有差异,评价为了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了城区整体性评价,鼓励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出当地特色。

3)突出节能减排评价的内容有:开源,指可再生能源利用;节流,从能耗较大的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两方面考虑;能源共享,通过规划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整合,达到最优化利用。

4)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评价充分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周围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优化城镇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应,以利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当地的经济繁荣。

6.《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1)国内外超高层建筑概况

1)国外

20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开始建设超高层建筑。进入21世纪,全球超高层建筑速度加快,亚太地区超高层建筑发展更快。目前建筑高度居前10位中,我国占据了亚太地区的50﹪以上。当代世界第一高楼是2010年建成的828M的迪拜塔。目前韩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在规划超高层建筑。

2)国内

国内超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一些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部分省、市处于不同高度的超高层建筑的数量比例为:

100——150M 79.5﹪

150——200M 14.6﹪

200——250M 4.5﹪

250——300M 0.9﹪

>300M 0.5﹪

(2)编制背景

我国城镇化率当前已超过50﹪,为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超高层建筑数量逐渐增多。有些城市为彰显特色,地标性建筑多为超高层。

超高层建筑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资源,可能会给城市环境和室内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并与2012年5月发布实施,以引导超高层建筑向绿色建筑方向发展,实现超高层建筑的节能减排。

(3)细则特点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根据超高层建筑的特点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对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对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行管理等六部分评价条文进行了分析,按“合理调整要求的内容”、“适当提高要求的内容”、“新增的要求”、“删除的要求”进行了标准。

(4)细则主要内容

绿色超高层建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现把施工方应该撑握的或了解放的,有选择性的介绍如下:

细则适用于高度100米以上的绿色超高层公共建筑的评价,主要面向新建超高层建筑(改扩建超高层建筑可参照使用);评价绿色超高层建筑时,应在确保安全和功

能的前提下,依据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

1)节地与室外环境

①控制项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古迹、自然水系和其他保护区。

在建设过程中应符合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与水源保护区的建设要求,并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自然水系和地形地貌。这样既可以避免因场地建设造成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与历史遗迹的破坏,还可以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建设投资的增加,减少施工的工程量。场地内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且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该区域重要的景观标志。因此,应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等国家相关规定予以保护。对于因建设开发确需改造的场地内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环境状况,在工程结束后,鼓励建设方采取相应的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环境的改变,避免因土地过度开发而造成对城市整体环境的破坏。

·建筑不对周边居住建筑物和道路造成光污染。

建筑使用高反射外立面构件和材料后,当直射日光照射其上时反射光更易对周围建筑群(尤其是居住建筑 )产生光污染影响。同时考虑到超高层建筑外立面镜面材料应用面积大,且因高度较高造成影响范围广,应从立面玻璃的可见光反射比等光学参数加以限制同时通过专业光污染模拟分析验证等方式加以控制使得其不对

周边居住建筑和道路造成光污染。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施工过程应按照《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要求进行。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扬尘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并积极履行,以减少施工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为减少施工过程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征和施工场地土壤环境条件,识别各污染和破坏因素对土壤可能的影响,提出避免、消除、减轻土壤侵蚀和污染的对策与措施。施工工地污水一般含沙量和酸碱值较高,如未经妥善处理,将对公共排污系统及水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的要求。

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施工现场应制定降噪措施,使噪声排放达到或优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值》GB l2523的限值要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场界噪声应加以控制。施工场地电焊操作以及夜间作业时所使用的强照明灯光等所产生的眩光,是施工过程光污染的主要来源。施工单位应选择适当的照明方式和技术,尽量减少夜间对非照明区、周边区域环境的光污染。施工现场设置围挡,其高度、用材必须达到地方有关规定的要求。采取措施保障施工场地周边人群、设施的安全。

②一般项

·合理采用立体绿化方式。

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为了大力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高城市绿化景观环境质量,缓解雨水径流对城市管网的压力,建设用地内的绿化应避免大面积的纯草地,鼓励进行墙面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这样既能切实地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在二氧化碳固定方面的作用,改善屋顶和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又可以节约土地。超高层建筑建筑特点决定其本身难以实现

垂直绿化等,但附带裙房存在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的可能。

③优选项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30%且透水铺装率大于等于70%。下凹式绿地面积大于等于50%的总绿地面积。

为减少城市及住区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增加场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及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补充地下水量,减少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减轻排水系统负荷,以及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本条提出了透水面积的相关规定。

2)节能与能源利用

①控制项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批准或备案的相关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建筑节能标准对应的规定值,当所设计的建筑不能同时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关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所有规定性指标时,可通过调整设计参数并计算,最终实现所设计建筑全年的空气调节和采暖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能耗的目的。其中参照建筑的体形系数应与实际建筑完全相同,热工性能要求(包括围护结构热工要求、各朝向窗墙比设定等)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规定进行设定。

②一般项

·建筑窗墙比南向不大于0.7,其他朝向均不大于0.5。

窗墙面积比对建筑负荷和室内热舒适环境影响非常明显,而超高层建筑以玻璃幕墙为主要立面型式,考虑到透明幕墙的热工性能相对较差,不提倡在建筑立面上大面积应用透明幕墙,目的是鼓励超高层建筑在满足室内环境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小窗墙比的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考虑到建筑各朝向太阳能量分布的不均衡性,南向窗墙比适当放大主要有两大好处,一是可增加冬季室内太阳辐射得热,二是对过渡季及夏季通风有一定帮助。其他朝向窗墙比的增加会同时增加冬季和夏季的空调能耗。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①控制项

·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根据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政设施情况等,选择可资利用的水资源。当项目含多种使用功能,如:办公、商场、餐饮、会展、旅馆等时,应统筹考虑项目内水资源的情况,合理确定综合利用方案。水资源规划方案应合理确定用水定额、编制用水量估算(水量计算表)及水量平衡表,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用水定额按照《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规定确定。

·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首先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选用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时要考虑在运行中不会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鼓励选用高效低耗的设备如变频供水设备、高效水泵等。根据用水要求的不同,给水水质应达到国家、地方或行业规定的相应标准。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有直饮水时,直饮水应采用独立的循环管网供水,并设置安全报警装置。各供水系统应保证以足够的水量和水压向所有用户不间断地供应符合卫生要求的用水。

②一般项

·给水管道系统不出现超压出流现象。

超压出流是指卫生器具配水点的出流量大于额定流量的现象。超压出流量

并不产生正常的使用效益,是浪费的水量。由于这部分水量是在使用过程中流失的,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属“隐形”水量浪费。超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而且是比较严重的。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的防治应从给水系统的设计、合理进行压力分区、采取减压措施等多方面采取对策。超高层建筑给水、中水、热水系统应竖向分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与0.45Mpa,且分区内低层部分应设减压限流措施,保证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

③优选相

·项目周边有市政再生水利用条件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 30%;项目周边无市政再生水利用条件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5%。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①控制项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但为了片面追求美观而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不符合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鼓励设计师利用功能性构件作为建筑造型的语言,通过使用功能装饰一体化构件,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表达丰富的美学效果,并节约材料资源。在设计中须控制造型要素中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的大量应用,当装饰性构件较多时,需进行造价核算,控制装饰性构件的造价不高于工程总造价的5‰。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性能稳定性比现场搅拌好得多,对于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十分重要。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采用预拌混凝土还能够减少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并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材料损耗。因此,我国现阶段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技术已较为成熟。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文件,明确规定“北京等124个城市城区从2003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他省(自治区)辖市从2005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②一般项

·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60%以上。

建材本地化是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本地材料使用率还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条鼓励使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提高就地取材制成的建筑材料所占的比例。本条主要审查工程决算材料清单,其中清单中要标明材料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并据此计算施工现场500km范围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比例。

·建筑砂浆采用商品砂浆。

使用商品砂浆可明显减少砂浆用量,广泛推广应用商品砂浆,节约的砂浆量相当可观。使用商品砂浆不仅可节省材料,而且性能也比现场搅拌砂浆更稳定,质量更好,更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商务部、公安部和建设部等六部委于2007年6月6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城市从2007年9月1日起禁止在施工现场使用水泥搅

拌砂浆,重庆等33个城市从2008年7月1日起禁止在施工现场使用水泥搅拌砂浆,长春等84个城市从2009年7月1日起禁止在施工现场使用水泥搅拌砂浆。”

·合理选用高性能建筑材料。

使用高性能建筑材料是建筑节材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性能包括高强、高耐久等。其中的强度指标最为重要且便于评价。使用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可以解决材料用量较大的问题,增加建筑使用面积。钢筋混凝土或钢骨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中要求HRB400级钢筋占竖向承重结构中全部钢筋(分布筋、拉筋及箍筋可以除外)的80%以上(当采用更高强度钢筋时,可以按强度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折合成HRB400级钢筋)。钢筋混凝土、钢骨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中要求C50 级混凝土占竖向承重结构中全部混凝土的80%以上(顶部15层可以除外。当采用更高强度混凝土时,可以按强度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折合成C50级混凝土)。钢、钢骨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中要求Q345级钢材占竖向承重结构中全部钢材的80%以上(顶部15层可以除外。当采用更高强度钢材时,可以按强度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折合成 Q345 级钢材。强度设计值低于295MPa的Q345钢材不作为高强材料)。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使用可再利用建筑材料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其质量之和不低于建筑材料总质量的10%。

本条旨在整体考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的贡献。鼓励在绿色建筑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再利用建筑材料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可再利用建筑材料是指基本不改变旧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原貌,仅对其进行适当清洁或修整等简单工序后经过性能检测合格,直接回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可再利用建筑材料一般是指制品、部品或型材形式的建筑材料。合理使用可再利用建筑材料,可延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周期,减少新建材的使用量。

如果原貌形态的建筑材料或制品不能直接回用在建筑工程中,但可经过破碎、回炉等专门工艺加工形成再生原材料,用于替代传统形式的原生原材料生产出新的建筑材料,此类建材可视为可再循环建筑材料,例如钢筋、钢材、铜、铝合金型材、玻璃等。充分使用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少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价值,对于建筑的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保证性能和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均不低于30%。

“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是指在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使用废弃物等作为原材料生产出的建筑材料,其中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鼓励使用以建筑废弃混凝土生产出的再生骨料制作成的混凝土砌块、配制的再生混凝土等建筑材料;鼓励使用以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泥为原料制作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鼓励使用以工业副产品石膏为原料制作的石膏制品;鼓励使用以生活废弃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建筑材料。为保证废弃物使用量达到一定要求,本条规定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需超过30%,废弃物的掺量至少达到20%以上方可计入。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土建装修过程中对已有建筑构件及设施的破坏和拆改。

减少对已有建筑构件及设施的破坏和拆改的有效措施包括:各专业图纸表达

清楚,深度满足国家规定;所有图纸签章齐全;设计无甩项;事先统一进行建筑构件上的孔洞预留和装修面层固定件的预埋,避免在装修施工阶段对已有建筑构件的打凿、穿孔等。减少土建装修过程中对已有建筑构件及设施的破坏和拆改,既有利于保证结构安全,又可减少建筑垃圾。

·施工组织计划中设置专门的节材方案,并落实施工固废分类回收等节材措施。

鼓励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订节材方案,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节材措施,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施工所产生的垃圾、废弃物,应在现场进行分类处理,这是回收利用废弃物的关键和前提,也是建筑施工过程中节材的重要措施。

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利用建设用地内拆除的或其他渠道收集得到的旧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施工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废弃物等,达到节约原材料、减少废物、降低环境影响的目的。施工单位需制定专门的建筑施工废弃物管理计划,指导及规范施工中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③优选项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建筑方案和结构体系进行节材优化。

超高层项目的建筑方案不同,材料用量会相差很多,另外,超高层建筑中超过一半的材料用于结构构件,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方案、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进行合理优化,能够有效地节约材料用量。现行国标只针对建筑结构体系,实际关注的是结构主体的材料和施工,而非建筑结构方案。超高层的建筑结构方案优化具有很大的节材潜力。结构方案相同而建筑布置不同的建筑,用材量水平会有很大的差异,资源消耗水平、对环境的冲击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除了关注结构方案外,尚需关注建筑布置的优劣。

5)室内环境质量

①控制项

·建筑采用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含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所用建筑材料不会对室内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是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选用有害物质限量达标、环保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可以防止由于选材不当造成室内环境污染。根据生产及使用技术特点,可能对室内环境造成危害的装饰装修材料主要包括人造板及其制品、木器涂料、内墙涂料、胶粘剂、木家具、壁纸、卷材地板、地毯、地毯衬垫和地毯用胶粘剂等。这些装饰装修材料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包括甲醛、挥发性有机物(VOC)、苯、甲苯、二甲苯以及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因此,对上述各类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应进行严格控制。我国制定了有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多项国家标准。绿色建筑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应符合以下标准的规定: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 18580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2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3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4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5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6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有害物质释放限量》

GB 18587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GB 18588

·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建筑围护结构结露发霉直接影响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为防止冬季或寒冷季

节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出现结露,应采取合理的保温措施,防止其内表面温

度过低。为防止辐射型空调末端如辐射吊顶产生结露,应通过合理的运行控制策

略保证其表面温度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

③优选项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效果。

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不仅有利于照明节能,而且充足的天然光还有利于改善

地下空间卫生环境。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天然采光可以增加室内外的自然信

息交流,减少人们的压抑心理等;同时,天然采光也可以作为日间地下空间应急

照明的可靠光源。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方法很多,可以是简单的天窗、采光通道

等,也可以是棱镜玻璃窗、导光管等技术成熟、容易维护的措施。

6)营运管理(略)

7. 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主编,国内十几家设

计院、高校和科研机构参编的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的特点和绿色发展要求,是国际上

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外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建筑评

价标准空白,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标准将与2014

年3月1日起实施。

“标准”共十一章。分别是:总则、术语、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运行管理、技术创新和进步。标准在考虑与现行国家政策、国家和行业标准衔接的同时,注重“绿色发展、低碳经济”新理念的应用,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标准是各工业行业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共同遵守的依据,体现了量化指标和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的评级,与国际上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保持一致;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标准是指导我国工业建筑“绿色”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规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的重要的技术依据。标准的颁布将有利于我国工业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产品、管理一系列环节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引导工业建筑逐步走向绿色。

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关继平 任泽杰

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关继平任泽杰 发表时间:2018-10-01T19:05:56.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关继平任泽杰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水平越来越高,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筑环保节能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绿色建筑成为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滕州市远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枣庄 2775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水平越来越高,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筑环保节能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绿色建筑成为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到建筑领域,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并且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和高效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绿色建筑;现状;发展;对策 1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1.1绿色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许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必然是造价高昂,具有一流的采光、采暖、通风设施,绿地面积大,然而绿色建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京津地区的四合院采取房子包围院子的建筑方式,不仅符合当地夏季炎热、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冷空气的入侵,是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长江以南炎热多雨区,为了降温防暑,建造房屋时多采取屋檐出挑的开放式格局;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 窑洞,冬暖夏凉,是完美的零耗能建筑,并且单位面积上比现有高层建筑节能20%,造价低廉。因此,机械地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片面的引进国外高昂的绿色技术与产品,单纯采用高科技技术营造人造景观、创造舒适的室内空间并非真正的绿色建筑,只有节约非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协调统一,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的建筑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1.2 绿色建筑局限于城市新建筑 我国的现有国情决定了城市建筑体系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系统,而对农村传统民居的研究比较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多集中在城市新建筑上。实际上,农村传统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是广大乡村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之处在于对当地气候、土地等资源的最佳利用,其中蕴涵着许多建筑节能的思想,如福建民居、吊脚楼、竹楼、蒙古包等,是零耗能绿色建筑的典范。在当初社会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我们的前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建筑文明,其中包含了典型的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精髓。 1.3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 绿色建筑在我国还是一个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为迎合广大居民回归绿色田园生活的心态,许多建筑开发商在楼盘销售过程中打出“绿色”旗号,绿地景观中植树种草、造人工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然后就号称是“绿色建筑”。消费者在买房时,往往会被“绿色”吸引,住进去后却发现自己的住宅根本称不上是绿色建筑。实际上,绿地面积的多少并不是判别绿色建筑的主要指标。 1.4建筑节能主体不明晰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规划是政府的责任,与自身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必要了解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标示,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购买而已。因此,实际上很多建筑本身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把墙皮打掉,或者更换窗户,拆掉天花板,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千家万户,要让老百姓了解绿色建筑,纠正他们有绿地景观、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的错误观念。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百姓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只有有了健康的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2 绿色建筑技术要点 2.1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它主要涉及到建筑规划(选址、朝向、绿化、体型)、材料(如结构、墙体、门窗、屋顶与地面等)、建筑设计(自然通风、采光、日照、遮阳、立体绿化等)。维护结构的更新换代是其中一个重点。 2.2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主动式技术指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在主动式技术中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的技术。其代表性的有光电幕墙(建筑物产生能源的新概念)、建筑设备节能(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湖水源热泵、冰蓄能、LED 照明等)、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热)。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控制、低温辐射技术等 3 绿色建筑的对策 3.1土地和能源 节约土地与居住模式。“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因此,中国目前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居民大部分要居住在公寓式集合住宅楼内,而不会像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住在独立式或连排式的小住宅内。但是节约土地不仅仅是建筑物占地少,建筑密度大和人口密度大的问题,还需要从 “土地生态价值”方面来思考。中国的能源问题首先是节约能源,花大力气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其次是能源结构问题,以及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能源与环境密切有关,考虑两者关系,必须兼顾国情,考虑国家利益。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大多数城市,能源结构中主要还是燃煤。中国煤的储量大大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舍煤而改用油、气,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可以,一般城市,即使是大城市,也要慎改。 3.2建筑材料 (1)黏土砖。就地取材,价格低,但因为烧制黏土砖取土要毁坏耕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保护耕地非常重要和迫切,因此要限制和禁止实心黏土砖的使用。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解析发展

探讨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解析与发展摘要:绿色建筑技术以传统建筑技术为基础,但是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超越和创新,是在低碳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型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非常重视建筑和环境、建筑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重视建筑的优化、集成、环保、经济、高效以及低耗。相对于我国在绿色建筑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均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是发展速度惊人。在本文中,笔者简单地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in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s the foundation, but had fairly large degree of transcendence and innovation, is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era of new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y,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nsumption. relative to our country in the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lat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development at breakneck speed. in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绿色建筑将逐渐成为未来地产发展的主流产品。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发展 传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 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 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 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逐渐进入了国人的视线。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 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 趋势。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 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的六大指标具体如下: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1、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建筑。 2、可再生能源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 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3、非传统水源 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4、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类似于目前流行的3D打印建筑) 5、绿色建筑中住宅建筑的相关要求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 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 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 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人。根据当地的气候条 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 群落,乔木量≥3株/100m2绿地面积。

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复习过程

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不少办公楼存在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30多年来,绿色建筑的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绿色建筑和奥运结合的时间不长,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依然迅速地实现了和谐与统一。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已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可再生性能源和高效交通措施;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中,绿色建筑的思想开始在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中有所体现。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夏季奥运会,而最能展现悉尼奥运会高科技含量的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的绿色奥运村。这一项目的成功设计、施工与建设,现有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如澳大利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NABERS)亦功不可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趋势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3.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 3.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4.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建议(最新)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建议 当今经济社会,人们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大量的开采资源,占用资源,在消耗大量资源的情况下,谋求短期的最大利益。这样,不可避免的浪费、污染、不可持续问题应运而生。例如,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子,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采用的建筑设计会导致房子的通风采光效果比较差,进而导致过度的照明设备和空调设备的使用。再比如一些短寿命的房子更是一种低效率消耗资源的典型代表。现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走可持续的建筑业发展已经是当今社会的必由之路。需要在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绿色建筑将是建筑业发展的新潮流。 1绿色建筑的概念 根据我国在2006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界定:“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建设模式阻碍了城乡综合质量的提高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变传统的粗放的建筑方式和模式,进而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关键需要做到的是利用最少的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建筑材料、能源),尽可能小的影响和污染环境,实现人们的舒适自在的居住生活。不可避免,更多的绿色建筑措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成

本的增加意味着推广的难度增加。但是,绿色建筑产生的长期效应,如生态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政府应该走在老百姓的前列,跳出小格局,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推广,克服前期大的投入与后期可能的负收入的心理落差。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绿色建筑的概念最先是被保罗?索乐瑞提出来的,之后逐渐被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所接受,中国也慢慢发展了自己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和促进其发展的规范与章程。首先出台一系列关于节能方面的法律与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一系列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也陆续推出。2001年出版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被用于促进住宅绿色建站发展。2003年出版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用于指导奥运场馆的绿色建设。之后问世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注》、《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更是标志着我国在绿色建筑发展步入正轨。各个省份也依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估细则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为了推进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2012年《绿色小城镇评价标准》出版。2015年发布的关于绿色小城镇的科学体系也从各个方面,如规划、资源利用、能源利用、水利用、场地利用、宣传保护等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部署。“十三五”就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所有的民用建筑都符合节能标准,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一半。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历程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从无到有的过程。令人可喜的是,我国有多个建筑获得国际认可的LEE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110793843.html,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杨昊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 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论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论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摘要: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的日渐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己成为 全球对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思想战略共识。而绿色建筑是近年来提及越来越多的 的一个词汇,也是建筑行业所追逐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 国公民对住所的要求也一直在提高,节能、环保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绿色 建筑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必要性;发展前景 绿色建筑这一环保理念的提出,使建筑行业能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环保、健康 的需求,目前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绿色建筑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 要理念,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创 新型国家的重要工作部分,不但能节约资源、改善居民生活,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还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发展要求,所以绿色建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绿色建筑概述 1、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 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最大效率地 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 中资源环境约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们提供安全环保、自然舒适、 经济健康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特点。1)降低能耗。绿色建筑能使能源、资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绿色 建筑和既有建筑相比,耗能可降低70%~75%,最好的能降低80%。2)合理用材。最大限度利用土地,使用无污染、可拆卸材料,生活垃圾内部消化,形成类似生 物链的良性循环。3)生态和谐。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气候条件,在风格上 完全本地化,所以产生出新的建筑美学和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4)设计合理。 绿色建筑有健康舒适的结构布置,朝向、形状、室内空间布局合理,有良好的自 然采光系统和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宜人的周围环境。5)外部环境。绿色建筑 周围环境有洁净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 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荫等效果。6)全程监控。 绿色建筑强调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一直到建造、使用直至建筑物的废弃、拆除的全过程都要环保可行。7)方便适宜。绿色建筑的建筑功能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易于维护等特点。8)成本合理。绿色建筑在使用先进技术后能降低造价,节约运行管理费用,使建筑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绿色建筑,也叫做环保建筑、节能建筑等。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 的保罗索勒提出生态建筑,从而使环保类型的建筑得到发展。直到1990年,首 个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并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开始了迅速的发展,改变 了建筑的使用材料及使用性能,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建筑对环境的负影响。然而,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则相对迟缓,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 起步相对较晚,直至2005年,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我国的绿色建筑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此后,又陆续开展发布了“双百工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等一系列模范工程和相关制度。“十二五”以后国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绿色建筑”是人、自然、建筑三者有机融合的载体,它是人们产生对自然保护的觉悟后,对建筑建设的返璞归真的表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绿色建筑”的普及,并且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做出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在生态面前,中国人一定能慢慢地克服重重困难,一起努力,为我们同一个自然上,建筑起我们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绿色建筑;中国;发展现状;问题。 Abstract:"Green building" 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vector of human, natural,construction of three, it is the people on the natur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to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hina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opularity of "green building", and through this difficult path, made many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ecological before,Chinese can slowly overcome difficulties, to work together, to us the same nature,building up our beautiful homeland.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China;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1.背景 当代的中国,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国,自从赶超日本,便一跃飞身成为继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登上世界的经济奖台的背后,地产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选择,同时也是中国时代的选择。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面临着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绿色生态。返璞归真,“绿色建筑”或将是建筑发生改变的一个趋势。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深刻了解“绿色建筑”对绿色生态的贡献,从多方面对比“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差异;了解“绿色建筑”在中国的普及情况,调研在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实例和举例提倡呼吁“绿色建筑”在中国普及。 3.全面认识“绿色建筑” 3.1.“传统建筑”的特点 提及“绿色建筑”先得提及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是相对于新生的建筑群体而定义的,所谓传统建筑不是年代上的差异,在这里我们是讨论建筑本身的设计问题。传统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建筑寿命短、建筑原材料不环保且不节能减排。以上几个特点我们会在下面与“绿色建筑”的相关特点进行比较,这里不做详述。

浅谈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

浅谈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 【摘要】只有通过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过程的控制,改革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开展清洁生产,尽量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现场施工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为城市营造绿色建筑,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的环保事业做出一份贡献。本文阐明了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思路,提出了建筑施工中落实绿色建筑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 Abstract: Only through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control, reform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clean production and to minimize the generation of waste and pollutants and emissions, and promote on-site constr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harmony in order for the city to create a green buildingmake a contribution for the country, for society, for the cause of human environmental.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green building process management idea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Keywords: Green Building; whole process of management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建筑行业发展更加迅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一、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思路 1、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节约能源及资源,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 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季节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摘要:绿色建筑它不是单纯的“绿色”,也不是什么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它是 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维持建筑周边群众身心健康状态的大环境体系。因此以综 合的开发方式和使用足够的创新原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为前提。具 体方式是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功能特点,使居民有回归自然的感觉,进一 步落实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规划发展理念。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未来展望 绿色建筑的规划布局是适合于我国和各个国家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流的 绿色建筑能够有效发挥节能、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生活质量调试及新型产业调试 的作用。同时是城乡建设与建筑业发展进程同步转型,进一步为未来构建生态文 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 1、建筑特点对比 原建筑结构比较紧凑,四周都有墙面。室内空气不新鲜,对人体有害。相反,这些绿色建筑的风格更接近合理化,不仅朝向更好,而且其通风性能更合适,环 境四美,采光条件也好,最关键的是,那些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建筑。将其房 屋与外界通畅连接,使建筑物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从而实现温度的自动调节。 从而为居民创造一个使居民心情良好,对人无害美好的家园。具体效益如下图1 图1 2、环境的破坏 原有建筑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且资源耗量大。然而,使用自然和 环境友好的绿色建筑能够使资源损耗降低80%到85%之间,目前西部一些发达地 区甚至可以降到100%。 3、建造手段 原来的建筑是以利益最大化进行建造的,因为连续的施工项目已经产生了一 定的形式和规格,导致了建筑的竣工产生各种形状和大小,无法得到统一。但是,自然环保的建设是基于不同的地域风俗或文化特征,利用本土气候地理和天然物 品相结合进行建构,使建筑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 二、当前我国绿色建筑规划发展的实际状况 1、缺乏建设以及推广手段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大多以政府建造为主,但居民使用的绿色建筑并不普遍。由于绿色建筑在开发成本、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门槛较高,而且大多数城市住 宅或商业销售开发商只从直接只从利益的角度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对发展绿色建 筑的动力。少数开发商在尝试建设绿色建筑时经常遇到问题或困难,只能从短期 利益出发,不能从长远的角度来对待绿色建筑的深远意义。如江南一些小城镇结 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发建设各种木屋旅游客栈,建设者多考虑眼前的利益,虽 有把当地的风俗考虑其中,但是经常用含羞草做木屋,而忘记了当地潮湿的环境,利用含羞草的不适宜。建设考虑不够全面。要促进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就必须 根除政府官员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老旧观念,普及环境保护和绿色建筑的理念,确 定弥补缺陷建筑的法规政策,并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引导自然节能的绿色建筑全 面建设。 2、技术不够成熟

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绿色建筑发展历程与展望 鉴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大力倡导和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地球村村民的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房地产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至关重要。 绿色建筑的国际发展历程 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难以为继。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绿色建筑的技术集成体系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是反映绿色建筑发展的综合性指标。目前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控制改善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较完整的适合当地特点的绿色建筑集成技术体系。不少发达国家根据各自的特点,还通过建造各具特色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展示其绿色理念、绿色技术及产品等大量研究成果,引领未来建筑发展方向,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形式包括办公楼、住宅、学校、商场等,比较典型的如:英国BRE的生态环境楼和Integer生态住宅样板房等。这些示范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达国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还开发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具体的评估技术可以定量客观地描述绿色建筑中节能效果、节水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3R”材料的生态环境性能评价以及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等指标,从而可以指导设计,为决策者和规划者提供依据和参考标准。影响较大的如国际可持续建筑环境促进会的GBTool评价工具,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的LEED评估体系等。 国际上绿色建筑评估工具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各国发展生态建筑评估工具都注重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随着绿色建筑实践在各国的不断发展,评估工具也由早期的定性评估转向定量评估;从早期单一的性能指标评定转向综合了环境、经济和技术性能的综合指标评定。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轨迹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在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如在建筑节能方

绿色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选择绿色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通过对深圳绿色建筑的调研,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进行论述,同时结合深圳优秀绿色建筑实例,指出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以及在高度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今天,绿色建筑如何更好的依托新技术手段实现突破和发展,真正实现精细化设计。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全寿命周期智能技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建筑。它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 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 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其“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 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 他各种物资的循环系统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并赋予建筑物以生态学的文化教 育和艺术内涵。 一、绿色建筑的意义 1.1节约能源和资源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4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4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 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 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 越高,产生的二氧化碳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的理念相违背。 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绿色建筑,通过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设计,努力实现建筑 自然通风、太阳能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建筑节能措施,减少能源和资源 的使用,也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将大大缓解地球能源不足和温室效应产 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1.2绿色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及建 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 统。(一)室外环境而言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 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 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 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二)室内 环境。这些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 切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过各种绿色技 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 的生活环境质量。 二、深圳绿色建筑典范—万科中心 万科中心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度假区,是及万科总部办公、酒店、SOHO、国 际会议中心等诸多功能一体多功能综合体。万科中心设计概念最初被其设计者斯蒂文.

论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论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发表时间:2018-11-15T19:31:46.8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作者:赵浩源 [导读] 摘要: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的日渐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全球对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思想战略共识。 摘要: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的日渐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全球对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思想战略共识。而绿色建筑是近年来提及越来越多的的一个词汇,也是建筑行业所追逐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公民对住所的要求也一直在提高,节能、环保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绿色建筑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必要性;发展前景 绿色建筑这一环保理念的提出,使建筑行业能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环保、健康的需求,目前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绿色建筑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理念,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工作部分,不但能节约资源、改善居民生活,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还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发展要求,所以绿色建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绿色建筑概述 1、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们提供安全环保、自然舒适、经济健康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特点。1)降低能耗。绿色建筑能使能源、资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相比,耗能可降低70%~75%,最好的能降低80%。2)合理用材。最大限度利用土地,使用无污染、可拆卸材料,生活垃圾内部消化,形成类似生物链的良性循环。3)生态和谐。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气候条件,在风格上完全本地化,所以产生出新的建筑美学和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4)设计合理。绿色建筑有健康舒适的结构布置,朝向、形状、室内空间布局合理,有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和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宜人的周围环境。5)外部环境。绿色建筑周围环境有洁净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荫等效果。6)全程监控。绿色建筑强调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一直到建造、使用直至建筑物的废弃、拆除的全过程都要环保可行。7)方便适宜。绿色建筑的建筑功能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易于维护等特点。8)成本合理。绿色建筑在使用先进技术后能降低造价,节约运行管理费用,使建筑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绿色建筑,也叫做环保建筑、节能建筑等。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保罗索勒提出生态建筑,从而使环保类型的建筑得到发展。直到1990年,首个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并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开始了迅速的发展,改变了建筑的使用材料及使用性能,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建筑对环境的负影响。然而,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则相对迟缓,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直至2005年,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我国的绿色建筑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此后,又陆续开展发布了“双百工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等一系列模范工程和相关制度。“十二五”以后国家加大了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绿色建筑飞速发展,并引起了各方重视,这表明我国必将在绿色建筑上走的长远,走向一个制高点。 三、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1、影响绿色建筑研究和发展的因素。环境、资源及人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促就了国内外对绿色建筑研究及实践的起源和发展。环境问题集中表现在当今世界的各种污染及大自然对人类过度消耗资源的报复,如:温室效应、核污染等,而建筑设计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和影响直接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据绿色建筑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们对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展开,国内外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著作及标准应运而生,并且不断成熟和完善,也创造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物。 2、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对我国而言,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人数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处于末尾的位置,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时候只是关注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却忽略了发展过程中对有限能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福祉。因此,发展绿色建筑迫在眉睫。 四、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建设施工过程所伴随的必然是能源消耗过程,以及环境污染的过程。因此,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必然要向高效的环保型发展模式转变,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必由之路,也符合现今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潮流。 图1 1、要走低能耗,以科技为先导的精细化设计之路。低能耗是要求人们在生产建设全过程中做减法。树立正确的观念,竭力避免浪费,同时注意投资分配的合理性,将投资转到提高建筑节能品质和节约资源的技术上,从而使建筑工程总造价增量较少,甚至不增加的情况下

相关主题